① 耗资15亿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关公像,最后为什么会被拆掉
因为当时关公像,需要收门票,导致关公的热度减少,而需要对关公进行日常维护,费用就支持不起了,并且有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要被拆掉。
② 巨型的关公雕像引发争议,这种雕像该不该存在
其实对我们来说,巨型关公雕像存在本身就是合理的,这是因为在建设初期本身就缺乏必要的监管,导致建成之后乃至已经使用5年之后,有关部门才明文禁止是违建,所以这本身就导致了资源浪费,所以这种雕像存在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摧毁的话会造成资源浪费,得不偿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考虑问题。
3,不得不说的是,这种雕像确实可以作为地标建筑来对待,另一方面可能确实会影响本身的景点景观。其实不得不说是巨型关公雕像本身就可以作为地标来对待,而且造价高昂的巨型关公雕像,一旦被定为违建的话,才会也会造成资源浪费,所以从某些意义上来讲,可能确实会影响原本的地貌景观,但是,其已经存在一段时间自然没有处理的必要。
其实不得不说是巨型关公雕像,因为体积庞大,气势宏伟,确实会影响原有的地表景观,但从某些意义上来讲,既然已经建成,那么这个时候就没有必要再进行摧毁,而且要如此高价的建筑,也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③ 全世界最大的关公像,耗资15亿建成,有安全隐患或将会被拆掉
世界最大的关公像,耗资15亿建成,有安全隐患或将会被拆掉,因为没有经过规划许可,工程师也表示,关公像是一件艺术品,所以没有经过部门允许就建造了,同时没有经过消防验收。经过时间的冲刷,现在的关公像已经开始出现缝隙,地基也有塌陷的情况。
④ 关公的资料
盐湖区北相镇西古村,是运城市关公故里关圣后裔中最为古老和庞大的嫡系集聚地。该村现有1500多人,80%为关姓。据《关圣帝君图志谱系》记载: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关公因杀死豪霸吕熊等七姓族人出逃后,豪霸之徒勾结官府,欲将关姓之族赶尽杀绝。常平村的关姓族人们,被迫无奈,隐姓埋名,一路向北,举族迁居到安邑古村。
人物简介关公(约160-219),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名关羽,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着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历来是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对关羽的事迹多有描写,在《演九龙关公 九龙关公
义》中关羽被描写为“五虎大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另外,古代有地名关羽。
生平介绍
身世之谜
关羽的身世在清朝以前一直不详。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时发掘出关羽的墓砖,砖上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还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而写了《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该铭现立于山西省运城市常平村的关帝家庙中。依铭所记,关羽生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 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镇)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关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明崇祯二年(1629年)立于石磐沟关羽祖茔的《祀田碑记》和清干隆二十一年(1756年)编修的《关帝志》,都认为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此外,民间对关羽生辰还流传有好几种说法。比较、考证几种资料,较为可信且成公论是关羽生于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二日。然则关羽将较刘备年长一岁,与民间普遍流传的排序不符。
这些资料一直受到争议,现今仍未有确切可信的资料。《三国志》及其他同期史料都未有记录关羽出生,另外如《关帝志》内容多出自《三国演义》,非严谨的史料;《祀田碑记》和《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未经严格考究。
桃园结义
关羽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州涿郡。中平元年(184年),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与张飞同在其中,担任刘备的贴身卫士。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三国演义》则“演义”出他们的誓词:“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虽是小说家言,但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后世好多农民起义,都效法结义的形式,来巩固队伍,加强团结。三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与了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从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随其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刘备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被封为平原国相,任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三人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当刘备坐下时,关、张二人更不辞辛劳随身守护。
后刘备领徐州,在建安元年(196年)被袁术、吕布夹攻,关羽便跟随刘备一起投奔曹操。198年,刘备与曹操一同在下邳围攻吕布;据《蜀记》及《华阳国志
千里走单骑
》记载,下邳城前,关羽曾向曹操求夺秦宜禄前妻杜氏(《献帝传》记载当时吕布命秦宜禄使诣袁术,袁术以汉宗室女嫁给他,其前妻杜氏留于下邳),曹操答应。到城将破时,关羽又数次向曹操索要杜氏,曹操便想看她是否真的十分美丽。到城破后便先去看看她,见她有美色,便自己留下来,关羽心里不舒服。后来曹操任车胄为徐州刺史,关羽与刘备便跟随曹操班师。后袁术北上投奔袁绍,刘备奉曹操命拦截袁术于徐州,刘备趁机袭杀车胄,命关羽守下邳、领徐州,刘备返回小沛。
曹操赏识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进攻刘备,关羽战败被生擒,投降,曹操待以厚礼,任命为偏将军。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 ,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后袁绍派大将颜良与淳于琼、郭图等攻白马,曹操亲自率军救援,并命张辽与关羽为前锋。关羽望见颜良的麾盖,策马冲锋,刺杀颜良于万军之中,并斩其首,袁军将领无人能挡,白马之围被解,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虽然《三国志》对于“斩颜良”的记载只有十九字,却是正史中极少数载述古代武将单挑的文字中最明确的记录之一。
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民间文化把这一段故事叫做“千里走单骑”。
从关羽被擒到他立功报曹、重新投奔刘备,这段经历始终口耳相传,流行播衍。到《三国演义》,则形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精彩纷呈的故事单元,包括关公屯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曹操厚待关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罩之,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关公斩颜良;关公挂印封金;古城兄弟相会等。在华夏大地,这段故事几尽妇孺皆知。
义放曹操
曹操占领江陵后,气势更盛,大有吞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和消灭江东孙权之势。这就发生了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着名的赤壁之战。十一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今赤壁市赤壁镇风景区)大破曹操。关羽所率的一万精锐水军是刘备的主力,在这场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后人为突出关羽“全交重义”的特点,演出了他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细节,至今脍炙人口。
镇守荆州
荆州包括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个郡,是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必争的战略要地。刘备投靠刘表,屯兵于新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刘备南逃,另遣关羽乘数百艘船驶向江陵会合,但刘备于途中被曹操军追至,幸而关羽驶至汉津,一同乘船至夏口。刘备联合孙权击败曹操后,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荆州,于是刘备又与孙权大将周瑜夹攻曹仁,命关羽绝北道断曹仁后路。待刘备取得荆南,关羽被推为元勋,受封襄阳太守、荡寇将军,这其间襄阳实为曹操势力范围,由乐进驻守,所以关羽驻于江北。刘备平定蜀地后,以关羽董督荆州事,授权掌管荆州地区刘备控制的部分,包括荆州南部四郡和从东吴借来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知道刘备已夺得益州,希望取回荆州。刘备却说:“当得到凉州时,便会把荆州交还。”孙权对此十分怨恨,便派鲁肃索要荆州。孙刘两方的将领在阵前“单刀会”,据理相争但最终不欢而散。孙权命吕蒙准备进攻荆州南部,鲁肃将万余人马于益阳牵制关羽,刘备从益州带兵回援。时关羽号称有三万人马,自选五千精锐准备从上游渡河,吴将甘宁率领一千人前往驻守,关羽得知后就没有过河,在河对岸扎营,这个地方后来称为“关羽濑”。此时,曹操进取汉中的张鲁,刘备便迅速和孙权修和,协议平分荆州,但双方关系已趋恶化。孙权方仇视刘备、关羽君臣。
单刀赴会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这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并非历史真相。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威震华夏
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同年关羽进攻荆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援救,时大雨令汉水暴涨,于禁所率领的七军都被大水淹没,将士纷纷往高处避水,而关羽则乘势坐大船进行攻击,史称“水淹七军”。于禁因为穷迫,于是向关羽投降,庞德则被关羽所获,因不向关羽投降而被关羽处斩,关羽还进一步围困曹军大将曹仁于樊城,并另派遣军队包围襄阳。曹操指派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3]当时曹操治郡下许多义军早已受关羽遥控,更有许多叛乱都想引关羽为援,关羽威震华夏。
败走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曹操欲自许迁都避关羽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得志,可以用答应将江南封给孙权为条件让他从背后出兵攻击关羽。同时曹操动员徐晃、张辽等将,及衮州刺史裴潜、豫州刺史吕贡等率军救援樊城,更准备亲自征讨关羽。而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并亲自率军为后援。荆州重镇江陵守将麋芳、公安守将博士仁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吕蒙、陆逊等遂次第攻陷荆州各地。
救援樊城的徐晃开始认为很难与关羽抗衡,不过之后曹操先后派遣徐商、吕建等将领以及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马增援徐晃,最终徐晃出战击败了围困樊城的关羽军队。此时关羽知悉后方生变,乃南撤,但水军仍然控制汉水。关羽军队的家属多在江陵,得知江陵失陷于孙权,士卒渐渐溃散,退至麦城。
是年十一月,吕蒙率军隐蔽前出,进至浔阳(今江西九江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伏。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长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被缚见孙权,孙权招降关羽,关羽宁死不屈,与其子关平在临沮一起为潘璋所杀,死时年五十八岁,
身后故事
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通常认为即关林,不过现代有观点认为关庄村关羽墓才是埋葬关羽头颅之处,关林只是万历年间建的祀祠场所。[4]同时孙权则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即关陵,也称当阳大王冢。蜀汉政权则在成都为关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关羽墓,以招魂祭祀。而关羽故乡山西运城解州后来则建立了关帝庙,是为解州关帝庙,被认为是关羽魂魄归返之处。因此民间也称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或称‘魂归山西’)”。
孙权背盟偷袭和关羽被杀也象征孙刘联盟的彻底破裂。章武元年(221年),蜀汉先主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之名东征东吴,曾专程到大王冢祭拜关羽,并在玉泉山建关羽祠。之后蜀汉军队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于陆逊率领的孙权军,蜀汉从此彻底失去对于荆州的控制权。
景耀三年(260年)九月,蜀汉后主刘禅在追谥几位重要大臣时,追谥关羽为“壮缪侯”。
3深远影响
后世
千百年来,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勇猛、讲义气、忠贞不二的形象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了,这是因为他早已具备了被神化的条件。
对关公的信仰始于南北朝。光大年间(公元五六七年)当阳县玉泉山首建关公庙。这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关公褒扬喝彩的产物,更是百姓精神生活的需要。统治阶级从封建道德的角度大肆宣扬关公的忠孝节义,使关公信仰在不太长的历史时间里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庙宇增多,达数十万座;关公的封号不断加多。
隋朝时出现了大量的有关关公的神仙故事,到了唐朝,关公庙增加,文人墨客诗文或碑帖中常提及关公,并开始出现在家中悬挂关公神像。宋代封为“显灵王”、“忠惠公”、“祟宁真君”、“胎烈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壮穆义勇王”、“英济王”。元朝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万历十八年“协天护国忠义帝”、四十二年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到了清代,清统治阶级认为自己能入主中原是得到了关公的神佑,所以,顺治皇帝特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城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民国时期有的地方将关羽与岳飞合祀于武庙。
关帝信仰涉及到各行各业。有的学者说,南北朝至唐朝是关帝信仰的形成期;宋元是发展期;明朝是盛行期;清朝是鼎盛期。其影响可与尊孔相比,毫不逊色。明朝大文豪徐渭在《蜀汉关后祠祀记》之中说:“蜀汉前将军关侯之神,与吾孔子之道并行于天下。然祠孔子者郡县而已,而侯则居九州之广,上自都城,下至墟落,虽烟火数家,亦靡不醵金构祠,肖像以临球马弓刀,穷其力之所办。而其醵也,虽妇女儿童,有欢忻踊跃,惟恐或后。以比于此事孔子者殆若过之。噫,亦盛矣!”
全国关帝庙多如牛毛,何止万千,清干隆时期仅北京就有二百多座。在民间,关公是位武财神,是保护商贾之神。又说关帝庙里抽的签最准、最灵验,不少文人吟诗推波助澜。
2013年关帝信仰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内外出于市场经济的需要,崇拜关财神的人越来越多。供神的场所除了道教宫观,还有佛教场所,商业场所乃至家中都可以看到各色各样的关公神像。据说台湾省有一百六十余座关帝庙。新竹后山普天宫的关羽神像连同台座高达四五十米。海外有华侨的地方大多供有关帝,他是义气的象征,更是保护神和财神。
精神
中国有两位光照千秋的圣人,即文圣孔子、武圣关公。孔子以其言论传世,关公以其行为立身。关公忠义精神光照华夏,文化丰土厚,受众层面广。关公实乃“三跨”伟人。
(1)关公文化精神是跨越时空(跨越世纪)的崇尚。
关公辞世迄今已有1780多年,以忠义精神为核心的关公文化精神,历经风雨,跨越千年,久传不衰。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莫过于文武双圣了。特别是在当前种种带有模糊乃至
关公
颓废色彩的消极情绪,启动关公文化系统工程,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正在步入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虽然这个时代往往表现在高新科技的竞争与发展上,但不可忽略,任何高新科技背后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只有真正以人为本的高新科技才是真正可以持续发展的经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以高新科技带动发展的同时,必须由文化来完成对其负面效应的弥补。同时,一个地区的特色文化发展的程度是该地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组织部分。关公文化所特有的“凛然正气、忠义仁勇、赤诚报国”的崇高精神正好是新世纪人们精神世界的强心剂。可以说作为中国文化精髓之一的关公文化精神是跨越历史、跨越时空、跨越世纪的崇尚。
(2)关公文化精神是跨越阶层的崇尚。
中国有一位伟人说:“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关公是一个跨越阶层的偶像,在古老华夏的文明史上,不论是官家和百姓,不论是富豪和贫民,也不论是敌人和朋友,都拥戴崇拜关公。关公麦城遇难辞世不久,农家百姓便把关公神像挂在自家中堂(见《三国演义》八十三回),直至今日,在民间,特别是东南沿海,民家、商家都把关公神像当作财神、保佑神供奉在中堂。民间如此,皇家亦如此。据统计,历朝有16位皇帝23次为其御旨加封,使其由侯而王、而帝、而圣、而神。在这一点,历朝皇帝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历朝皇帝也正是借文武双圣的崇高威德达到“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目的。回顾中国历史,凡是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时期,就是文圣武圣得到尊崇时期;凡是经济崩溃、社会动乱时期,就是文圣武圣遭到不幸时期。关公文化精神已成为安邦治国的重要精神武器。所以说,对关公文化的“闲置”是一种最大的文化资源浪费。在世纪之交启动关公文化系统工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3)关公文化精神是跨越国度的崇尚。
关公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中国大陆,在一切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崇拜关公的香火都十分兴旺。据不完全统计,仅台湾省就有关帝宫庙千余座,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4万多座关帝庙宇。关公文化精神财富不仅属中国独有,它是属于世界的,属于全人类的。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焦大卫博士说:“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
,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就是说,关公文化精神不仅具有国家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的意义。
综上所述,说明关公文化精神具有历史的、现代的、中国的、世界的认同性。这种认同性,表现为永恒的人心所向。此乃关公文化系统工程缘起和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佳项目选择。
人物评价
关羽是以忠贞、守义、
勇猛和武艺高强称着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被后世戴上炫目光环并尊之为“圣人”者,却仅有二人,他们就是被民间尊称为“文圣”的孔子和“武圣”的关公。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20年。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作为三国名将的关公,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毫无建树。可是,关羽那充满英雄传奇的一生,却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4与佛教
在中国的佛教中,关公为伽蓝菩萨。伽蓝是护卫寺院的护法神,民间称之伽蓝尊王、伽蓝千岁,伽篮菩萨与韦驮菩萨是佛教大护法,就与韦驮菩萨并称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 ,伽蓝菩萨为右护法,韦驮菩萨为左护法。
中国.运城市关帝庙崇宁殿关帝圣像(4张)
关公与歇后语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黄忠射关公--手下留情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⑤ 世界上的关帝庙
要说中国什么庙最多,关羽庙当之无愧,关羽的祠庙遍布神州大地,几乎每一部府志、县志等地方志书都有‘关帝庙’、‘关公庙’的记载。然而,您可曾留意过: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关公庙、关帝庙?
关公姓关名羽(160-219年)字云长,解州(今山西运城)常平乡人。在他近六十年的军事生涯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了一曲令人感慨万千的人生壮歌。作为三国蜀将的关羽,在当时并无什么特殊之处,与关羽武功处于同档水平的将领还有不少,甚至还有超过他的。他也是常人,曾被俘过两次,败走麦城是败在东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马忠手下。应该说,在普及关公信仰的过程中,《三国演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者罗贯中不仅吸收、采用了宋元时代美化、圣化和神化关公的大量故事,而且进行了大胆而大量的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终于把关公塑造成了‘忠’、‘义’、‘信’、‘勇’集于一身的完人、圣人和神人。自此,关公‘至忠’、‘至义’、‘至信’、‘至勇’的形象,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在社会上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受到更为普遍的崇拜。清人毛宗岗点评道,在罗贯中笔下关公成了‘古今第一将’。鲁迅也说,在《三国演义》中‘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这是中国历史晚期社会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关公的真实反映。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宋元明清社会中,对‘武圣’关公崇拜的虔诚和普及,超过了被人们盛赞为‘千古一圣’的孔子。有人假设,如按每县设一座孔庙,清代全国的孔庙也不过三千余座;而每村建一座武庙的话,那么清代全国的关公庙宇竟达三十余万座���关公庙数竟是孔子庙数的一百倍!无怪乎早在明代,王世贞就惊呼:‘故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祠庙遍天下’;而清人赵翼,则更加惊叹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关公)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清代中叶,仅京城之内,拜祀关公的庙宇,便多达116座。关羽是山西解州池南常平人,在解州至今还耸立着全国最大的关帝庙,每年举办关公文化节。荆州关帝庙,在江陵城南纪门内,相传为关羽督荆州时故居。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孙权将其首级献给曹操,曹操刻沉香木为躯,厚葬于洛阳,孙权以侯礼将其身躯葬于当阳。这就是今天洛阳关林和当阳县玉泉山关公庙的由来。洛阳关林的庙会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前往关林朝圣的海内外游客每年都络绎不绝。清代,随着统治势力不断向边疆推移,关公崇拜也迅速蔓延到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台湾、香港、澳门。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墨尔根(今嫩江)、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库伦(今乌兰巴托)、巴里坤、惠远城(今伊宁)、拉萨等边疆诸地均先后建起了关公(帝)庙。拉萨帕玛日山上的关帝庙,建于干隆年间,是中央政府在西藏有效行使主权的铁证,也是不同信仰的各族人民在古城拉萨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中国历史步入近、现代之后,对关公的敬重乃至崇拜,更是有增无减;尤其港、澳、台同胞对于关公的祭祀、崇拜,依然热潮如昨,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台湾岛面积不算太大,但全岛却有大大小小的关公庙至少有二百座(或说有四百多、或说有一千多座)。中国的关羽崇拜,对周边国家有着强烈的影响。先是,这种民间信仰传到朝鲜、日本、流求国(今日本冲绳县)、越南、马来亚等东北亚、东南亚国家。侨居东南亚的华人之中,对于关公的崇拜和祭奉,非常普遍。后来随着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闯荡世界,关公信仰也随之遍布全球。
‘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关帝庙3万余座,仅日本和马来西亚就有关帝庙1000多座。1999年,马达加斯加印发了大量关公画像的邮票。2000年,印度还在兴建大型关公公园。这种自上而下和海内外广泛的关公崇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表达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渴望,流露出人民百姓向往忠义的感情。
‘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阶下苍松高百尺,气冲霄汉未能休’。关公当年赤面骑赤马、舞动青龙偃月刀厮杀疆场的雄壮场面,挑灯夜读《春秋》的感人情景,忠心、忠诚、忠义报效蜀汉的浩然气节,都早已化为历史烟尘。但是,关公自身所具有的和被后世所叠加上的那些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却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华林甫
⑥ 印尼巨型关公像使用什么材料做的
印尼的关公的话,应该就是用普通的泥土做的,粘性不太好,所以才会他
⑦ 关帝庙的最初出现的时间真实关羽形象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陈隋间,佛都徒假托关羽显灵,在当阳首建关庙。唐建中三年(782年),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放进武庙,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后,关羽便被带上“武圣”的桂冠。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把关羽庙长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清代皇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史稿·礼乐志》),在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等等。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关羽的故里——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城西的关帝庙了,它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一座全国最大关帝庙。庙内楼台殿阁共达三百余间,为游览胜地之一。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在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三国戏”热,许多着名的剧种都有相当数量的“三国戏”和“关公戏”。以京剧为例,148出“三国戏”,单独写关公的戏就有20出。再以关羽家乡运城的蒲州梆子为例,“三国戏”有记载的88出,其中“关公戏”就有十八出。在舞台上,关公的形象都是完美的英雄,面如重枣,长髯飘拂,威武气概。即使是在《走麦城》里,他也照样英雄本色有增无减。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东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⑧ 花1.7亿建成的“全球最大关公像”为何要被搬移
因为这座巨型关公雕像是违规建筑,所以说要被搬移。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全国各地也留下许多古风古貌。我国政府对这些名胜古迹也有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的保护,而有一些投资者因为看中古城风貌因此会在周围建设楼房等大型建筑。这样的行为明显不符合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有关规定,因此无论建筑建到何种程度,只要被监管部门发现,都会被拆除。因此投资者也不要建这些违规建筑,否则只有自己会受到损失。
⑨ 关帝爷的原名叫什么
关帝,又称关圣帝君。在广大信众的心目中,关圣帝君也是一位武财神。
历史上,关圣帝君实有其人。据《三国志》记载,关羽,字云长,生于山西运城常平村,于灵帝光和元年娶胡氏。关羽仪表威武,武艺超群。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投奔刘备,与刘备、张飞结拜为三兄弟,起兵争雄。刘备建立蜀国,关羽守襄阳、定益州、督江陵,被封为前将军,攻败曹仁,威震一时。建安二十四年冬,孙权用吕蒙计袭击荆州,关羽镇守荆州,一时因骄傲轻失,兵败走麦城,被孙权部下所俘,蒙难于章乡(即湖北当阳县北)。孙权将关羽父子首级献给曹操,因关羽曾经被曹操拜为偏将,深受礼遇,关羽杀袁绍将领颜良以报曹操恩德,所以曹操刻沉香木为躯,厚葬予洛阳,孙权只好以侯礼将其身躯葬于当阳。后主景耀三年,追封庄缪侯。《三国演义》将关羽的这段故事敷衍得淋漓尽致,乃至家喻户晓。千百年来,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勇猛、讲义气、忠贞不二的形象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了,这是因为他早已具备了被神化的条件。
对关公的信仰始于南北朝。光大年间(公元五六七年)当阳县玉泉山首建关公庙。这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关公褒扬喝彩的产物,更是百姓精神生活的需要。统治阶级从封建道德的角度大肆宣扬关公的忠孝节义,使关公信仰在不太长的历史时间里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庙宇增多,达数十万座;关公的封号不断加多。
隋朝时出现了大量的有关关公的神仙故事,到了唐朝,关公庙增加,文人墨客诗文或碑帖中常提及关公,并开始出现在家中悬挂关公神像。宋代封为“显灵王”、“忠惠公”、“祟宁真君”、“胎烈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壮穆义勇王”、“英济王”。元朝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万历十八年“协天护国忠义帝”、四十二年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到了清代,清统治阶级认为自己能入主中原是得到了关公的神佑,所以,顺治皇帝特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城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民国时期有的地方将关羽与岳飞合祀于武庙。
关帝信仰涉及到各行各业。有的学者说,南北朝至唐朝是关帝信仰的形成期;宋元是发展期;明朝是盛行期;清朝是鼎盛期。其影响可与尊孔相比,毫不逊色。明朝大文豪徐渭在《蜀汉关后祠祀记》之中说:“蜀汉前将军关侯之神,与吾孔子之道并行于天下。然祠孔子者郡县而已,而侯则居九州之广,上自都城,下至墟落,虽烟火数家,亦靡不醵金构祠,肖像以临球马弓刀,穷其力之所办。而其醵也,虽妇女儿童,有欢忻踊跃,惟恐或后。以比于此事孔子者殆若过之。噫,亦盛矣!”
全国关帝庙多如牛毛,何止万千,清干隆时期仅北京就有二百多座。在民间,关公是位武财神,是保护商贾之神。又说关帝庙里抽的签最谁、最灵验,不少文人吟诗推波助澜。现在关帝信仰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内外出于市场经济的需要,崇拜关财神的人越来越多。供神的场所除了道教宫观,还有佛教场所,商业场所乃至家中都可以看到各色各样的关公神像。据说台湾省有一百六十余座关帝庙。新竹后山普天宫的关羽神像连同台座高达四五十米。海外有华侨的地方大多供有关帝,他是义气的象征,更是保护神和财神。
⑩ “全球最大关公像”正式搬家,建成花1.7亿,为何花巨资建立这座关公像
目前全球最大关公像建成在湖北省荆州市,但由于关公像重量太重导致地基下沉,而且景区收入票房非常惨淡,因此根据实际情况让关公像搬家迁移到新的地方,这样才能让关公像重新发挥真正的价值,当初之所以会见这座关公像主要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总结:我认为浪费这么多钱去打造一座地标性建筑物,而且还处于赔钱状态,就应该把这种项目及时停掉。因为这种建筑物只会劳民伤财,而且还会破坏当地的文化,因此在做这种城市规划之前,一定要多方面考虑,这样才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