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各国资源分布格局是怎样的
世界各国资源分布格局: 矿产品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
矿产品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不少,但最基本的分类是两种: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燃料矿物和非燃料矿物。世界矿物原料消耗中,非金属矿物,尤其是砂石料等,所占的比重最大。这些矿物分布广泛,价格低廉,大多是就地生产,就近消费,投入国际市场的比例极低,大约只有总产量的5%左右。金属矿物和某些天然肥料矿物的地域分布则较相对集中,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量颇大,足以引起国际贸易界的重视。
世界上应用较为广泛的矿物约有80多种,其中的铁、铜、铝土、铅、锌、镍、磷酸盐、锡和锰等9种,具有产值大,国际贸易量较多等特点,地位相当重要。
世界矿物开采的集中性明显,70~75%集中在10余个国家里,特别是少数几个工业发达国家。前苏联和美国是世界上采矿业规模最宏大的两个国家,前者约占世界矿业开采值的18%,后者约占世界的15%。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估占世界的11%。澳大利亚和南非的采矿业,规模也很大。发展中国家,采矿业发达、规模较大的有中国、智利、赞比亚、扎伊尔、秘鲁、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
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最重要原料。它的开采、冶炼和贸易等,与钢铁工业的兴衰紧密相连。
全球的铁矿石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铁矿石资源总储量8,000多亿吨。目前,全世界铁矿石的探明储量约为3,500亿吨。高度集中是铁矿石在地域分布上的最大特点。铁矿资源主要集聚于10多个国家里。前苏联铁矿石的探明储量是1,140亿吨,占世界铁矿探明储量的30%多,是目前地球上探明储量超过1,000亿吨的唯一国家,比居世界第二位的巴西要多近400亿吨,为美国铁矿石探明储量的6.5倍。除前苏联外,依次排列的顺序是巴西、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和波利维亚,以上7国的铁矿石储量计占世界铁矿石总储量的90%。另外,法国、瑞典、英国、委内瑞拉、南非、智利、德国和利比里亚等也是世界铁矿石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采矿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完善,世界铁矿石的产量几乎是直线上升。本世纪50年代初期,年产量是3亿多吨,到80年代,铁矿石产量增至8亿多吨,30年间,增长近3倍。目前,每年的铁矿石产量超过5,000万吨的,有前苏联、巴西、澳大利亚、美国、中国和加拿大等6个国家。此外,印度、法国、瑞典、南非、利比里亚和委内瑞拉等国的铁矿石产量也较多,大都在2,000~3,000万吨。1981年,世界铁矿石总产量是8.745亿吨,其中,前苏联生产2.424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7.7%,位居世界第一。巴西铁矿石产量增长最快,本世纪50年代初为300多万吨,到80年代已超过1亿吨大关,1981年的产量是1.066亿吨,占世界的12.2%,列世界的第二位。澳大利亚居第三位,1981年产量达0.938亿吨,占世界的10.7%。
近些年来,世界钢铁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钢铁工业的地区分布也有较大调整,使铁矿石的生产和贸易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目前,投放于国际市场的铁矿石总量大约是3亿吨,占世界铁矿石产量的35%左右,在国际贸易货物结构中,是仅次于石油的第二位大宗货物。目前,世界上铁矿石的主要输出国是澳大利亚,年输出量达8,000万吨左右,列世界第一位。巴西的年输出量约为7,000万吨,列世界第二位。加拿大、印度、智利、前苏联、利比里亚、毛里塔尼亚、委内瑞拉和秘鲁等,也是世界铁矿石的重要输出国。铁矿石的主要输入国是西欧的比利时、法国、德国、英国和荷兰,以及东欧和中欧的波兰,捷克等,日本是最大的铁矿石输入国之一。美国的铁矿石资源丰富,年产量亦较多,但由于钢铁工业强大,铁矿石的需求仍得不到满足,每年要从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智利等国输入可观的铁矿石以供使用。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迅速,1992年年产量已突破7,000万吨,本国铁矿石资源尚富,但品位不高,多贫矿,每年得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和朝鲜等国进口相当数量的铁矿石。铁矿石运输不仅数量较大,而且往往是重洋相隔,距离遥远,故除前苏联往东、中欧诸国的采用陆上铁路运输外,大多是由大型船舶通过海运完成的。
锰是工业的重要原料,在钢铁工业中的地位作用尤为明显。世界陆地上的锰矿资源(金属含量)有30多亿吨,探明储量约达16.2亿吨。锰矿的分布非常集中,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有南非、前苏联和澳大利亚。其中,南非是世界锰矿储量最富的国家,约达7.17亿吨,占世界锰矿探明储量的44.3%;前苏联排行第二,储量约为6.35亿吨,占世界的39.3%;澳大利亚的储量是1.45亿吨,占世界的8.9%,居世界第三位。这3个国家的合计储量超过世界探明总储量的90%。
锰矿资源高度集中的储藏分布,导致了生产上的相对集中性。前苏联是世界锰矿的最大生产国,雄居各国之首。其次是南非和澳大利亚。锰出口量最多的是南非,澳大利亚排列其后,印度、巴西和加蓬等国也是世界上锰的生产国和输出国。日来、西欧和美国等是世界上锰矿产品的主要进口国。
海洋底部储存有大量的锰结核,广泛分布于海面以下4,000~5,000米的大洋底部,厚度可达1米。现已探明,锰结核的分布以太平洋中部北纬6~20度,西经140~180度之间的洋底最为密集。全世界锰结核的估计储量可达1.5~3万亿吨左右,且以每年大约1,000万吨的速度增长着。
对于大洋底部锰结核的利用,目前,试制性生产已经获得成功,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垄断资本集团,业已组成联合开发公司,正式进行开采和提炼。从海底锰结核中开发提炼锰金属,需要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惊人的资金,因此,目前这项事业完全被工业高度发达和资金雄厚的少数国家所控制和垄断。
铜在工业领域里,用途广泛,是一种重要的原料和材料。世界铜矿资源比较丰富,陆地上的资源储量(金属含量)约为16亿吨。其中,探明储量大约为6.4亿吨,比较集中地分布于美洲、非洲中部和亚洲北部。以国家论,高度集中在10余个国家。探明储量大于5,000万吨的国家有智利、美国和赞比亚,其中,智利的储量约为1.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23.4%,系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拥有世界第一大铜矿—丘基卡马塔矿(储量达6,935万吨)和世界第二大铜矿—埃尔特尼恩特矿(储量约是6,776万吨),被称誉为“铜的王国”。美国的铜矿储量是9,100万吨,占世界铜矿总储量的14.2%,位居世界第二名。赞比亚铜矿储量是5,400万吨,占全球铜矿总储量的8.4%,排行世界第三。前苏联、加拿大、扎伊尔和秘鲁等国的储量均在2,000万吨以上。墨西哥,波兰、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南非和西班牙等国也有较多的铜矿储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铜矿石的开采有较大发展,开采国家和地区增至40余个,开采量亦不断增加,1950年是227万吨,1981年达到832万吨,增长接近4倍。目前,铜矿石产量在50万吨以上的国家有6个,即美国、前苏联、智利、加拿大、赞比亚和扎伊尔。长期来,美国一直是世界铜矿石产量最多的国家,从1961年起,年产量持续稳定地超过100万吨, 1981年达153.8万吨,占当年世界铜矿石总产量的18.5%,前苏联紧跟其后,自1964年起就超过智利,1981年年产量达114万吨,占世界的13.7%。智利现居世界第三位,1981年年产铜矿石10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3%。
近30年来,铜在工业上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铜的生产发展很快,1950年,世界精铜产量仅315万吨,1981年达到965万吨,增长3倍以上。美国、前苏联和日本,年精铜产量都在100万吨以上。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精铜生产国,自60年代后期以来,精铜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60~210万吨之间,1981年是198.4万吨,占世界精铜产量的20.5%,居各国之首。但是,美国生产精铜所需的原料,除本国开采的铜矿石外,还得从智利、秘鲁和南非等国家进口相当数量的铜矿石。前苏联屈居第二,1981年产精铜146万吨,占世界的15.1%。同年,日本生产精铜105万吨,约占世界的10.8%,列世界第三位,但所用的铜矿石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加拿大、澳大利亚、智利和扎伊尔等国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精铜生产国。
当今,世界上铜的进出口总量约为300万吨,进口铜的国家很多,出口铜的国家很少;数量不大,但运销范围却相当广泛,这就是铜的国际贸易的基本特点。长期来,智利是世界上第一大铜的出口国,目前,年出口量约是80万吨,主要销往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赞比亚铜的出口量仅次于智利,列世界第二位,主要输往“欧洲共同体”、美国和日本,部分运销到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加拿大是发达国家中铜出口量最多的国家,每年出口量约为20万吨,主要输往美国、西欧和日本。前苏联所产粗铜和精铜均自给有余,约有10%的铜销往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澳大利亚也是发达国家中出口铜较多的国家之一,年出口量约为5万吨,主要销往日本和美国。此外,秘鲁、扎伊尔等国也有部分铜出口外销,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家与地区。
世界铝土矿资源比较丰富,总储量约是400~500亿吨,其中,探明储量是350亿吨左右。与铜矿石一样,铝土矿的蕴藏相当集中,主要分布在非洲(以西非为主,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0%余)、大洋洲(储量约占世界的21%)、拉丁美洲(主要是南美洲的东北部,储量占世界的22%左右)和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国家论,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铝土矿储量都为80亿吨左右,各占世界铝土矿探明储量的22.8%,两国并列世界第一。巴西铝土矿的探明储量是40亿吨,占世界的11.4%,居世界的第二位。牙买加的铝土矿探明储量约为20亿吨,占世界的5.7%,列世界第三位。印度、巴西、马里、喀麦隆、苏里南和圭亚那等也是世界铝土矿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
铝土矿是提炼铝金属的主要原料。现代社会里,铝的需要量不断增加,铝土矿的产量也随之不断提高。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铝土矿产量是700多万吨,到80年代初,已增加到8,000多万吨,30年左右时间即增长10倍多。目前,世界铝土矿产量是8,700多万吨。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有澳大利亚、几内亚和牙买加。其中澳大利亚1981年铝土矿产量达2,550万吨,占世界铝土矿总产量的30%左右,居世界第一位。几内亚是世界铝土矿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50年代中期只有50多万吨,70年代后期迅速增至1,000多万吨,1978年更超过了牙买加,1981年达到1,180万吨,占世界的13.4%,跃居世界的第二位。同年,牙买加产铝土矿1,170万吨,占世界的13.3%,居世界第三位。此外,铝土矿产量较多的国家还有前苏联、巴西、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
铝及其合金具有质轻、坚韧、导电、导热性强、化学性质活泼等特点,适宜作飞机、汽车和火箭等的结构材料,日用器皿亦颇多用铝制成,还可以作建筑材料及冶炼某些高熔点金属之用。各国对铝的需求与日俱增,世界原铝产量也不断增多。1950年,全世界原铝产量仅150万吨左右,1980年增至1,600多万吨,增长近11倍,成为产量仅低于钢铁的第二大金属。当今,世界上原铝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国家有美国、前苏联、加拿大和日本。相当时期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铝生产国,1980年产铝465万吨,占世界当年铝产量的29%左右,在世界各国中雄居首位。同年,前苏联的铝产量约是240万吨,占世界的15%左右,名列第二。日本年产铝109万吨,加拿大产铝107万吨,分别占世界的6.8%和6.7%,分别列为世界的第三和第四位。
由于铝土矿、原铝产量和消费量在地域分布上的不一致性,导致了铝矿资源、生产和贸易上的严重脱节,并使铝的国际贸易范围扩大,数量可观。目前,美国、日本、前苏联和西欧大部分国家是铝土矿石的主要进口国。其中,美国进口量最大,一国即占世界总进口量的40%左右,主要从牙买加、巴西、圭亚那、苏里南等拉美国家进口铝土矿石。日本铝土矿的进口量也相当大,约达600万吨,矿石大都从澳大利亚、几内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一些拉丁美洲国家输入。加拿大是目前世界上铝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但其炼铝业的原料,大部分要从南美洲的圭亚那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进口,经冶炼加工后再销往国外。
目前,全世界铅矿石资源的总储量(金属量)约为2.88亿吨,较集中地分布在北美、澳大利亚和前苏联3个地区。储量超过1,000万吨的国家有美国、前苏联、加拿大、墨西哥和南非等6个。其中美国最多,列世界第一位,储藏量是7,400万吨,占世界铅矿石资源总储量的25.7%。居第二的澳大利亚,储量约为3,400万吨,占世界的11.8%。前苏联的铅矿石储量为3,300万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1.5%,位列世界第三。全球铅矿石探明储量约1.27万吨,大于1,000万吨的有美国、澳大利亚、前苏联和加拿大4个国家。美国铅矿石探明储量为2,700万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21.3%,系世界铅矿石探明储量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的探明储量为1,800万吨,估计占世界的14.2%,为世界第二位。前苏联铅矿的探明储量是1,600万吨,约是世界的12.6%,排列世界第三。
当前,全世界约有40多个国家(地区)开采铅矿石,自70年代以来,年产量基本稳定在340~360万吨之间。前苏联、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4国的铅矿石的年产量均超过30万吨,名列世界前茅。1980年,世界铅矿石的总产量是359万吨,其中,前苏联的年产量达59万吨,占世界铅矿石总产量的16.4%,排列世界第一。美国年产量是5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5.6%,居世界第二位。澳大利亚列第三位,年产量为39万吨,占世界的10.8%。加拿大年产铅矿石29万吨,占世界的8%,居世界第四位。此外,秘鲁、墨西哥、摩洛哥和南斯拉夫等也是世界上铅矿石产量较多的国家。
世界精铅产量发展较快,50年代初,只有180万吨,80年代初已增至530多万吨,增长近3倍,生产国家也有30多个。现在,年产精铅在20万吨以上的有美国、前苏联、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5国。多年来,美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精铅生产国,1981年世界年产精铅531万吨,而美国产106.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多,冠各国之首。同年,前苏联年产80万吨,占世界精铅总产量的15%,居第二位。德国年产精铅约40万吨,约占世界的7%,列世界第三位。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西班牙和保加利亚等国家。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是世界铅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大都输往日本和西欧市场。美国铅的储量和产量均较大,但国内需要量大,故仍需要进口部分铅矿产品。前苏联铅矿产品的生产量亦较大,除满足本国需要外,尚有少量输往东欧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墨西哥、南斯拉夫、南非、巴西和秘鲁等国也是世界铅矿产品的重要出口国。日本和西欧诸国则是世界铅矿产品的主要进口市场。
世界锌矿资源储量(金属量)约为3.25亿吨。其中,探明储量是1.62亿吨,较集中地分布在北美、大洋洲和前苏联等3个地区与国家。探明储量超过1,000万吨的国家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前苏联和南非。其中,加拿大储量最丰,约为3,000万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8.5%。澳大利亚居第二位,探明储量1,600万吨,占世界的9.9%。美国锌矿探明储量约是1,50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9.3%,居世界第三位。前苏联和南非的储量均为1,0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的6.2%,并列世界第四位。再次是巴西,锌矿储量约是900万吨,占世界的5.6%左右。
当前,全世界开采锌矿的国家有40多个,锌矿石(含锌量)的产量,1980年达617万吨,比1950年的211万吨,增长近3倍。1980年,加拿大产锌矿石10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7.2%,雄居世界第一位。同年,前苏联产锌矿石102万吨,占世界的16.5%,排行世界第二。澳大利亚,1980年年产锌矿石4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9%,列世界第三位。秘鲁产锌矿48万吨,略逊于澳大利亚,占世界的7.7%,各列世界第四位。
锌金属可用于电镀、铸造和冶金等多种工业部门,使用广泛。世界精锌产量,自70年代起,每年以10万吨左右的速度递增,80年代已超过600万吨。1981年,世界精锌产量是619.8万吨,其中前苏联生产最多,为106万吨,占世界的17.1%。其次是日本,年产是67万吨,占世界的10.8%。第三位是加拿大,年产量是61.8万吨,占世界精锌总产量的近10%。其他生产精锌较多的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秘鲁和墨西哥等,它们年产量都在10万吨以上。
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南斯拉夫、南非、巴西和秘鲁等国家是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是锌矿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家。前苏联的锌矿产品自给有余,有少量输往东欧国家。
世界锡矿资源(金属量)总储量约为3,700万吨,探明储量接近1,000万吨。锡矿分布相当集中,且很有规律,主要产于环太平洋锡矿带。以地区论,东南亚、中国、南美和前苏联是世界锡矿的主要储藏地区,其中东南亚地区的储量即占世界储量的50%以上。探明储量在100万吨以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前苏联。印尼锡矿储量约为155万吨,占世界锡矿探明储量的15.7%,是世界上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中国的储量约为150万吨,占世界的15.2%,居世界第二位。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储量均为120万吨左右,是世界总储量的12.2%,并列世界第三位。前苏联和玻利维亚的锡矿储量亦大致相等,约100万吨,各占世界的10%,并列世界第四。
目前,全球有30多个国家生产锡精矿,1981年的产量是20余万吨。其中,马来西亚产6万多吨,占世界精锡矿的近30%,独占鳌头。印度尼西亚年产量是3.5万吨,占世界的17%多,名列世界第二位。泰国年产锡精矿3万余吨,占世界的15%多,居第三位。玻利维亚年产量约为2.8万吨,占世界的近14%,排行世界第四。
锡具有多种用途,世界产锡国家和锡的产量都有所增加。1981年,世界锡产量达到23.8万吨。其中,马来西亚年产7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0%左右,列各国之首。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年产量均是3.2万吨左右,各占世界总产量的13.4%,并列世界第二位。同年,玻利维亚产锡2万吨,占世界的8%多,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巴西和前苏联等也是重要产锡国家。
目前,锡的主要出口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玻利维亚和巴西,以及中国等;锡的主要进口国是日本、美国和西欧国家。前苏联产锡量也不少,但国内需要量较大,不能自给,尚得从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进口部分锡金属。
全世界陆地上镍矿资源储量(金属储量)约达2,067亿吨,其中探明储量5,418万吨。探明储量大于500万吨的,有新喀里多尼亚(法属)、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前苏联和加拿大等,法属新喀里多尼亚储量达1,361万吨,占世界探明镍矿总储量的25%余,居世界之首。加拿大的储量是789万吨,占世界的近15%,居第二位。前苏联列第三位,储量为735万吨,占世界镍探明储量的13.5%。
世界镍矿石产量增长颇快,1950年仅12.2万吨,1980年增至76.3万吨,增加5倍多。目前,开采镍矿的国家和地区有20多个,1981年产量达70.3万吨。其中,加拿大产量最多,达15.5万吨,占世界的22%左右,居世界第一位;位居世界第二的是前苏联,年产量14.5万吨,接近占世界总产量的21%,新喀里多尼亚(法属)产量是7.8万吨,占世界的11%多,居世界第三位;澳大利亚年产量7.5万吨,占世界10.7%,排列第四位。
当前,世界镍年产量约是70万吨,主要生产地较为集中。前苏联、日本和法属新喀里多尼亚等国镍产量名列前茅。1981年世界镍产量为70.1万吨,其中前苏联产17万吨,占世界镍产量的24%余,居世界首位;加拿大产量是10.9万吨,占世界的15.5%,名列第二;新喀里多尼亚(法属)年产量约为7万吨,占世界的10%,名列第三位。镍的主要出口国有加拿大、法属新喀里多尼亚、澳大利亚,以及印度尼西亚、古巴、菲律宾、多米尼加等。镍的主要进口国是美国、日本和西欧等一些国家。
㈡ 为什么十九世纪末锡矿一下子值钱了
锡矿石在古代一直很值钱。
在公元前后,不列颠岛的锡矿石就是欧洲重要的资源,被当作货币使用
在17-19世纪,东南亚地区的大量锡矿被开采,是当时重要的贸易物品
而在19世纪末,有几件事影响锡矿石价格:
1、东南亚主要的锡矿资源地沦为英国殖民地或被英国公司控制,如马来亚和印尼的锡矿
2、英国伦敦成立了有色金属期货市场,英国更有效的控制了锡矿交易价格
3、随着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深化,锡在工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马口铁、锡焊等和战争有关的应用使锡成为战略资源
4、欧洲工业化国家的战争阴云越来越浓,对有色金属的需求和囤积更加看重。
所以,从19世纪后半期到二战结束,是锡矿石开采的黄金时期
㈢ 东南亚矿产资源分布
东南亚地区位于我国东南面,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文莱、新加坡、东帝汶11个国家。人口约5.5亿,面积约450万平方公里。该地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铜、镍、铝、钛,钾盐、石油、天然气,与我国有较强的互补性,受到我国矿业界的较多关注。
一、矿产资源
由于历史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东南亚地区的地质工作程度总体较低。但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包括:石油、天然气、煤、铜、金、镍、铝、锡、钛,锑、银、钾盐、石膏、重晶石和磷,以及铁、锌、铅、铬、锰、钴、高岭土和膨润土等。
1.油气资源
东南亚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和越南,其他分布缅甸、泰国、菲律宾和东帝汶等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国,全国约有60个大小不等的沉积盆地,具有油气远景的陆上盆地面积为80万平方公里,海上盆地面积150万平方公里。已经发现340多个油田和54个气田,其中大油田5个,储量占总储量的57%。2007年印度尼西亚石油储量6亿吨,天然气储量26589亿立方米。石油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斯兰等岛和巴布亚。几乎全部赋存在第三纪地层中。较大的油田有中苏门答腊的Minas, Duri, 和Bangko油田,苏门答腊东南海上的Cinta 和 Rama油田、东加里曼丹的Bunyu,Handi 和 Bakapai油田,西爪哇海上的Arjuna 和Arimbi油田等。印度尼西亚的大部分天然气资源位于北苏门答腊省的Aceh和Arun天然气田、东加里曼丹陆上和海上气田、东爪哇Kangean海洋区块、巴布亚的一些区块。印度尼西亚的石油最终可采总资源量为47.7亿吨,天然气最终可采总资源量为5.4万亿立方米。
马来西亚2007年石油储量5.48亿吨,天然气储量23503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近海的三个储油盆地:(1)马来盆地,面积约22.4 万平方公里,主要油田包括杜兰(Dulang)油田,塞利基油田(Seligi)等。(2)沙捞越盆地,面积22 万平方公里,(3)沙巴盆地,面积约3.4 万平方公里,呈北东方向延伸。
2008年统计,越南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8220.0万吨,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为1925.56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南部海区,北部红河盆地也有少量分布。南部海区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头顿—昆仑岛海域,产在九龙盆地、Malay-Tho Chu盆地和Nam Con Son盆地。越南最重要的油田是“白虎”油田,原始可采储量达5 亿桶,其他还有“大熊”(3 —6 亿桶)、Rong油田、Ruby、Rang Dong等油田。
泰国近两年石油储量增长较快,2007年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3973万吨,比上一年增长58.6%,天然气储量为3312亿立方米,比上一年下降20.7%。目前已发现油气田超过19个,主要分布在泰国湾、安达曼海、南部平原、中部平原、呵叻高原和北部山间盆地6个含油气区。其中泰国湾盆地最为集中。
缅甸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若开山脉与掸邦高原之间缅甸中部沉积盆地区和沿海大陆架,目前已经发现陆上油田或油气田19个,海上气田3个。由于过去在沿海大陆架上做的工作不多,所以是缅甸油气发展最有潜力的地区。近些年来,缅甸加强了在大陆架上的找油气工作,并发现了一些油气田。
2.铜
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老挝、缅甸等。印尼是世界铜资源大国,其官方报告的铜资源量为6620.6万吨。另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料,2007年铜储量为350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7.1%,列世界第三位。铜矿床大多分布在巴布亚省的艾斯伯格山和格拉斯贝格,少量分布在苏拉威西、苏门答腊和爪哇,以斑岩型为主。主要矿床有巴布亚省的艾斯伯格、格拉斯贝格,松巴哇岛的巴图希贾乌等铜、金矿床,还有北苏拉威西和巴占岛上的一些铜矿。
菲律宾铜矿资源非常丰富,1998年铜储量为700万吨,储量基础为1100万吨。另有资料报道,菲律宾铜的资源量达到4020万吨。菲律宾铜矿以斑岩铜矿为主,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的铜矿床颁布在北部吕宋山区的三描礼士省(Zambales)、本格特省(Benguet)、新比斯开省和南部棉兰老岛的北苏里高、北三宝颜省、东达沃(Davao Oriental)省、南可打巴托(South Cotabato)省,以及中部地区的宿务省等地。地质勘探工作显示,菲律宾仍存在大量的铜矿床和铜矿远景点。
1995年新的矿业法颁布以来,菲律宾在铜矿方面有一些新的发现。例如,HINOBAAN(铜金属储量180.6万吨)、Kingking、Maricalum(铜金属储量200万吨)和Tampakan等一些铜矿床被先后发现。其中澳大利亚西部矿业公司在位于棉兰老岛南部南可打巴托省发现的Tampakan铜金矿是世界级的矿床,估计铜储量1044.2万吨,金储量227-369吨,总价值至少100-200 亿美元。
3.金
东南亚金矿资源颁布广泛,大多数国家都有金矿分布,其中印尼最为集中,其次是菲律宾,印尼是世界金矿资源大国,印尼官方报道的金的资源量为5297吨,金储量为3156吨,居亚洲地区首位。金矿床类型多为与第三纪火山岩有关的浅成热液型金矿床和矽卡岩—斑岩型铜金矿床。几乎在所有的岛屿都有金矿的分布。巴布亚省的格拉斯贝格铜-金矿是印尼最大的金矿,也是世界最大金矿之一。
4.镍
东南亚的镍矿资源主要集中在印尼、菲律宾和缅甸。印尼也是世界镍矿资源大国,2007年己探明镍储量320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4.8%,居世界第8位。平均矿石品位1.5—2.5%。主要为基性和超基性岩体风化壳中的红土镍矿,分布在群岛的东部,矿带可以从中苏拉威西追踪到哈尔马赫拉、奥比、格贝、加格、瓦伊格奥群岛,以及巴布亚的鸟头半岛和塔纳梅拉地区等。菲律宾2007年镍储量为94万吨(金属量),储量基础520万吨,列世界第10位。菲律宾镍矿多为红土带(占99%)。由于大部分镍矿处在浅土层,易于开采且成本低。从地区分布看,集中在东达沃省和巴拉旺省(Palawan),矿石储量分别为4.757亿吨(占总储量43.69%)和4.071亿吨(占总储量37.38%)。其它有较大规模镍矿资源的省还有北苏里高和三描礼士。近年新发现的费尔尼科(Philnico)镍钴矿已知镍资源量158万吨,钴15.8万吨。
5.铝土矿
主要分布在印尼、越南、老挝、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印尼已知铝土矿资源量约2亿多吨,储量2400万吨,其中85%分布在西加里曼丹,其余15%分布在廖内群岛中的宾坦岛及其周围小岛上。属红土型铝土矿,为含铝的硅酸盐类岩石在潮湿炎热气候条件下风化形成。主要分布在廖内群岛、宾坦岛、苏拉威西和加里曼丹岛。由于西加里曼丹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又不足,所以那里的铝土矿到现在还没有开发。目前只有宾坦岛及周围岛屿上的铝土矿得到开发。
铝土矿是越南优势矿产之一,据越南地质机构的资料,全国铝土矿总资源量约80亿吨(USGS, Minerals Yearbook , 2005),主要分布在越南中南部的多乐(Dak Lak)、达农(Dak Nong)、昆嵩(Kon Tum)、林同(Lam Dong)几省,北部地区也有一定分布。矿床类型主要有两种:红土型和沉积型。其中红土型最为重要,主要分布在越南南方新第三纪—早第四纪高原玄武岩风化岩中。面积超过2 万k ,风化带深可达60m,原矿平均品位Al2O336 —39%,共有40.5 亿吨储量。主要矿床有达农省的Quang Son, the Gia Nghia等7 个矿床(储量约27 亿吨),林同省保禄矿床(储量约1.4 亿吨),林同省新濑矿床(储量约1.8 亿吨)等。沉积型铝土矿产在晚二叠世灰岩中,分布在北方的河江、高平、谅山等省内,一般品位( )39 —65%,总资源量估计有数亿吨。总的矿石质量欠佳,矿床规模较小。
6.锡
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老挝等国。马来西亚锡储量100 万吨(2007年资料),占世界总量的16.4%,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马来半岛11 个州中有9 个有锡矿,但以霹雳州和雪兰莪州最多。矿石类型以砂矿为主,主要为冲积砂矿,如世界着名的坚打谷锡矿区和吉隆坡锡矿区,矿石矿物为锡石,伴有独居石、钛铁矿和磷钇矿等,大多来自印支期花岗岩与志留-二叠纪碎屑岩和灰岩内外接触带附近的锡石一石英脉。原生锡矿占次要地位,其成因类型有:(1)热液型矿床。多为锡石一石英脉型矿床,矿石分布在泥质岩层的裂隙中。主要矿石矿物为锡石,伴生有黄铁矿、黄铜矿、毒砂、黄玉、黄锡矿、闪锌矿、石英和铬铁矿等。有的伴有强烈石英岩化。代表性矿床如双溪林明锡矿。(2)接触交代(矿卡岩)型矿床。其特征是锡石发育在花岗岩体与碳酸岩接触处的矿卡岩带中,锡矿化集中在断裂交叉部位及交汇入,如马樟萨塔洪、武吉伯西等矿体。(3)伟晶岩型矿床。规模一般较小,产于各类伟晶岩中,除锡石外,主要伴生矿物有电气石、白云母、黄玉、萤石和绿柱石等,如柔佛州的巴克里矿床。
印尼也是世界锡矿资源大国,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料,2007年锡储量约8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13.1%,列世界第三位。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东海岸外的廖内群岛,特别是邦加岛、勿里洞岛和新格乌,与我国滇西锡矿和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同属一个锡成矿带。该矿带长达2500公里以上,其中印尼境内锡矿带长约750公里 。
锡是泰国最重要的矿产之一,2007年储量为17万吨(储量基础为2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8%,列世界第八位。矿床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包括攀牙、普吉、那空是贪玛叻和拉廊等府。在北部和中部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7.钛铁矿
主要分布在越南,马来西亚有少量分布。越南是世界第10大钛铁矿资源国,2007年储量160吨,储量基础1400吨( )。产地30 余处,其中大型矿床2 个,中型10 个,小型11 个。有原生矿,风化残积矿和滨海砂矿。其中滨海砂矿分布最广,储量最大,几乎纵贯越南全境,北起芒街经清化、荣市、顺化、归仁直至头顿和河仙。两个大型钛矿均为海岸砂矿,分别为荣市锦化和归仁吉庆。原生钛铁矿为位于太原城西北的盖占矿床,属中型规模。矿体赋存于辉长岩体中富矿品位可达30 —40%。原生矿体在地表风化后也形成一些残积型矿砂。
8.铁
铁矿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印尼、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有少量分布。根据越南政府的报告,越南已知铁矿床约200个,13个储量超过100万吨,全国铁矿石总储量超过12亿吨(USGS, Minerals Yearbook , 2005)。已发现的铁矿主要分布在越北及越中地区,平均品位50%。其中河静省的石溪铁矿储量最大,证实储量为5.44 亿吨,平均铁含量在61%以上,产在矽卡岩中,可露采,正在准备开发。第二大铁矿是黄连山省的贵乡矿床,系风化淋滤型,探明储量1.18 亿吨,平均含铁56 —57%,也开始露采富矿。老街省的Quy Xa大型铁矿,为火山沉积变质型,储量为1.12亿吨。
9.锑
主要集中在泰国和缅甸,泰国也是世界上锑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07年储量为35万吨,占世界总量16.7%,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第三位;储量基础为37万吨,占世界总量的8.6%,也居世界第三位。锑矿资源主要分布于泰国北部地区,包括南邦府、帕府、清迈府等,中部的春武里府以及南部的素叻他尼府等。
10.银
主要分布在印尼,菲律宾、缅甸、老挝有少量分布。2005年印尼银资源量为3.6万吨,储量为1.14万吨,银矿床主要分布在巴布亚省的艾斯伯格、格拉斯贝格和西爪哇的芝格托克等地。
11.其他矿产
煤主要分布在印尼、泰国、越南、缅甸等国;钨主要分布在泰国、缅甸;铅锌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铬铁矿分布在越南、菲律宾、缅甸;锰矿主要分布在印尼、缅甸和越南;钴主要分布在印尼和菲律宾;钾盐主要分布在泰国和老挝;磷矿资源主要分布在越南;重晶石分布在泰国、越南和缅甸,2007年泰国的重晶石储量为900万吨,居世界第5位;石膏主要分布在泰国;高岭土主要分布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膨润土主要分布在缅甸、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㈣ 缅甸2022年锡矿可以开采吗
可以。
不可以私自开采,必须要证件齐全的。缅甸锡矿根据目前的开采程度和速度,还可以开采100年左右。
近年以来,由于疫情影响工人通关,缅甸部分矿底发生淹水情况等,缅甸锡矿产量受损,在较高的锡价激励下缅甸政府进行了抛储,因此缅矿进口量同比去年其实有增长,但年底缅矿进口又受到通关问题限制,全年来看缅矿进口基本与去年持平。
㈤ 世界三大锡矿
世界锡矿排名,中国的个旧锡矿和大厂锡矿的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巴西皮廷加矿山储量居第三。
全球锡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尼西亚、巴西、玻利维亚和俄罗斯。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2013年世界锡基础储量为470万吨,上述5个国家的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80%左右。
目前中国、印尼和秘鲁是全球最大的三个锡矿生产国。安泰科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锡矿产量为28.02万吨,上述三大生产国的锡矿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77%左右。
㈥ 马来西亚的锡矿石
马来西亚锡矿储量100万吨(2005年资料 ),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马来半岛11个州中有9个有锡矿,但以霹雳州和雪兰莪州最多。矿石类型以砂矿为主,主要为冲积砂矿,如世界着名的坚打谷锡矿区和吉隆坡锡矿区,矿石矿物为锡石,伴有独居石、钛铁矿和磷钇矿等,大多来自印支期花岗岩与志留-二叠纪碎屑岩和灰岩内外接触带附近的锡石一石英脉。原生锡矿占次要地位,其成因类型有:(1)热液型矿床。多为锡石一石英脉型矿床,矿石分布在泥质岩层的裂隙中。主要矿石矿物为锡石,伴生有黄铁矿、黄铜矿、毒砂、黄玉、黄锡矿、闪锌矿、石英和铬铁矿等。有的伴有强烈石英岩化。代表性矿床如双溪林明锡矿。(2)接触交代(矿卡岩)型矿床。其特征是锡石发育在花岗岩体与碳酸岩接触处的矿卡岩带中,锡矿化集中在断裂交叉部位及交汇入,如马樟萨塔洪、武吉伯西等矿体。(3)伟晶岩型矿床。规模一般较小,产于各类伟晶岩中,除锡石外,主要伴生矿物有电气石、白云母、黄玉、萤石和绿柱石等,如柔佛州的巴克里矿床。 马来西亚铁矿 Perwaja Steel Sdn Bhd Perwaja Steel Sdn Bhd 印尼锡矿 印尼锡矿 马来西亚煤炭 马来西亚煤炭 马来西亚金矿 马来西亚金矿 泰国锡矿 泰国锡矿 玻利维亚锡矿 玻利维亚锡矿 马来西亚铝土矿 马来西亚铝土矿 马来西亚锡 马来西亚锡 尼日尔爾利亚锡矿 尼日尔爾利亚锡矿 尼日尔爾尔锡矿 尼日尔爾尔锡矿 马来西亚钛矿 马来西亚钛矿 老挝锡矿 老挝锡矿
㈦ 常见金属元素开采年限
计算的结果非常惊人,从2000年算起,最常用矿物资源的大致情况如下:
20年以内“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14类:铂族金属(0年,因我国没有独立的铂族金属矿,该资源完全依赖进口);金矿,(岩金7年,但砂金可采35年);锑矿(8年);饰面石材(8年);萤石矿(9年);铬铁矿(14年);原油(15年);铅矿(16年);锰矿(16年,这是按国外数据,我国数据为79年);银矿(17年,若不考虑“伴生矿”,那么静态指标为12年);滑石(18年,为年开采390万吨;若174万吨年产,则为42年);锌矿(19年);石墨(19年);锡矿(20年)。
20-50年间“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8类:硼矿(21年);石膏矿(21年,这是按照国际上的数据,按国内数据为224年);铜矿(29年);镍矿(30年);重晶石(35年);天然气(40年);水泥石灰岩(46年)钼矿(48年)。
50-100年间“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10类:钨矿(51年);高岭土(53年);玻璃硅质原料(57年);锶矿(66年);硫矿(67年);金刚石(67年,这其实没有意义,中国金刚石在世界上微不足道);钛铁砂(70年);铁矿(81年);钴矿(84年);石棉(93年)。
100-200年间“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4类:硅灰石(127年);铝土矿(141年);菱镁矿(148年);煤(200年)。
200-300年间“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3类:磷矿(216年);膨润土(243年);硅藻土(295年)。
300年以上“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5类:耐火粘土(321年);钾盐(345年);稀土矿(380年);芒硝(2205年);钠盐矿(3749年)。
可以看出,今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多种矿物资源的耗竭,已经只有数十年和百余年光景,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数百年乃至千年之远。目前的常用矿物,只有2种的使用年限超过了“千秋”,还没有一种能够达到“万代”。为了改革以来的20几年“经济高速发展”,中华民族已经丧失了千秋万代。
在“地球村”的时代,中国或许还可以获得世界其他地方的矿产资源?
但在我看来,这仍然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幻。世界的矿物资源情况,也绝不可乐。就世界范围的矿藏的“静态指标”情况,我的计算如下:
50年内将开采殆尽的矿种有:金刚石(6年);铅(10年);银(16年);金(18年);石膏(21年);锌(22年);石墨(22年);锑(24年);硫(24年);铜(26年);重晶石(26年);硼(38年);石油(40年);钼(42年);锡(44年);镍(46年)。50-100年间将开采殆尽的矿种有:天然气(64年);钨(64年);磷(79年);钛(95年);锰(97年)。100-200年间将开采殆尽的矿种有:铀(110年);石棉(126年);铁(150年)钴(166年);铝(192年)。200-300年间将开采殆尽的矿种有:铂族金属(206年);滑石(208年,在中国还可开采19年);膨润土(216年);煤炭(226年);钒(233年);锂(242年);铬(257年)。还可以开采300年以上有:钾盐(316年);硅藻土(396年);硅灰石(495年);高岭土(519年);稀土金属(1265年);天然碱(2189年)。
这样一来,我们便真的可以“大吃一惊”了。从20世纪末算起,上述全球39种重要的矿产资源静态储量的耗竭,竟也是这样“近在眼前”!从上面可以看出:
50年内走向耗竭的就有16种。
100年内走向耗竭的有16+5=21种。
200年内走向耗竭的有21+5=26种。
㈧ 世界上最大的锡矿带在哪里
世界最大的锡矿带在东南亚。它从印度尼西亚的勿里洞岛、邦加岛,经马来半岛的西部和缅甸的丹那沙林海岸,一直延伸岛缅甸掸邦高原西部的耶恩干。这一锡矿带的储量约为400万吨,占世界第一位。
东南亚各国开采锡矿的历史较早(但铋中国晚2千年左右),公元9世纪时,马来半岛西海岸已有产锡的着名港口;16世纪末,缅甸将锡运销到印度。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采锡业也已具有200~300年的历史。
东南亚锡的产量,从上世纪以来,一直占世界首位,约占世界锡总产量第一位;从锡的产量来说,马来西亚是世界第一位。
㈨ 锡的特点
锡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231.9℃,密度为7.3克/厘米3。锡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即灰锡(α——锡)、白锡(β——锡)和脆锡(γ——锡)。
常见的是呈银白色的金属——白锡,在13.2-161℃温度间稳定。低于13.2℃,白锡开始转变为粉状的灰锡,其转变速度随温度的下九而加快。当冷至-30℃时,达到最大的转变速度。当温度高于161℃时,白锡转为脆锡,直至达到熔点(231.9℃)全部呈液态。灰锡的密度为5.85克/厘米3,白锡密度为7.2克/厘米3,液体锡箔的密度为6.98克/厘米3。常温下锡在空气中稳定,其原因是锡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进一步氧化。锡的展性好而延展性差,因此能制成很薄的锡箔而不能拉成锡丝。目前,炼锡的原料主要是锡石(SnO2)。锡石通过还原熔炼、精炼等工艺过程,可以得到金属锡。 锡的用途锡富展性,塑性好,可以轧制成0.04毫米以下的锡箔。
纯锡与弱有机酸作用缓慢,耐蚀性好,即使被腐蚀,所生成的化合物一般无毒,故大量作热镀锡生产马口铁,用于防腐蚀或食品工业中。锡基轴承合金(巴比特)是优良的耐磨材料,它有低的摩擦系数和良好的韧性、导热性和耐蚀性。锡还能配制成易熔合金、焊锡、印刷合金、锡青铜和含锡黄铜等。含锡钛基合金用于航空、造船、原子能、化工和医疗器械等工业部门。锡铌金属间化合物可作超导体。锡的重要化合物二氧化锡、四氯化锡及锡的有机化合物,分别用作陶瓷釉原料、印染丝织品煤染剂,也可用作杀虫剂、防污剂、木材防腐剂和火焰遏制剂等。 锡的“冻疮” 冬天,天寒地冻,人们的手、脚生冻疮。然而锡也会生“冻疮”。锡生“冻疮”的原因是:金属锡在低温时就崩碎成粉末,象疫病一样传染漫延,使锡制品整个遭受破坏。
因此,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锡疫”,也说锡生“冻疮”。锡生“冻疮”,还会造成重大损失呢!七十多年前,有人乘飞机到南极探险,由于飞机的油箱是用锡焊接的,在千里冰封的南极严寒里,焊锡竞变成粉末状灰锡,使油箱里的汽油漏光,结果飞机失去燃料,不幸坠落失事。抑制锡“冻疮”的办法,是在锡中加入铋、铅、锑、银、金等杂质,当杂质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防止“冻疮”发生。 锡都——个旧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部的个旧,锡矿储量丰富,且可露天开采,是我国最大的产锡基地,素有“锡都”之称。个旧锡矿已有两千多年的开采史。《汉书•地理志》记载,“贲古北采山和南乌山出锡”。
此两山即今个旧矿区。历代虽不断开发,至清代才兴盛起来。解放前,90%以上的锡由私营的小矿生产,最高年产量超过万吨。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涌入中国,大肆掠夺个旧大锡,使个旧矿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到1949年,年产锡仅610吨,个旧锡业奄奄一息。解放47年来,个旧锡业有了很大发展。到现在,仅云南锡业公司所产大锡就占全国锡产量的55%,加上为地方代加工的产量,共占全国锡产量的65%。产品8个系列、60个品种荣为“锡都”。 世界最大的锡矿带世界最大的锡矿带在东南亚。它从印度尼西亚的勿里洞岛、邦加岛,经马来半岛的西部和缅甸的丹那沙林海岸,一直延伸到缅甸掸邦高原西部的耶恩干。这一锡矿带锡的储量约为400万吨,占世界第一位。东南亚各国开采锡矿的历史较早(但比中国晚两千年左右),公元9世纪时,马来半岛西海岸已有产锡的着名港口。
16世纪末,缅甸将锡运销到印度。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采锡业也已具有200-300年的历史。东南亚锡的产量,从本世纪以来,一直占世界首位,约占世界锡总产量的60%左右。 我国锡的氯化冶金技术云锡公司、昆明冶金研究院和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单位,共同研究的回转窑高温氯化法,用于低锡高铁的难选锡中矿,以综合回收锡、铅等有价金属,可使云锡现有选矿回收率提高6%-7%,并能从历年堆存的尾矿中,回收大量的锡和其他金属。在国外,这一技术尚属锡冶金界研究的前沿课题,而我国在锡的氯化冶金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㈩ 锡产量世界第一的国家是
锡产量世界第一的国家是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拥有丰富锡矿资源的地方是林明,原是赫赫有名的山城锡乡,19世纪末,英国公司在此开采锡矿。1986年,锡价暴跌导致当地锡矿公司倒闭。现在,大部分锡矿已经坍塌,因为安全原因不对外开放,游客只能探访锡矿第一层的隧道和锡矿博物馆。
东南亚锡矿分布特点
锡矿呈带状分布,太平洋地区是主要蕴藏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东亚两大锡矿带。东南亚锡矿带北起缅甸的掸邦高原,沿缅泰边境向南经马来半岛西部,延伸到印度尼西亚的邦加岛和勿里洞岛。伴生有钨,故有“锡钨地带”之称。其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