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国家也会破产
定义
national bankruptcy , 国际上通常的国家破产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财政收入不足以支付其进口商品所必需的外汇,或是其主权债务大于其GDP。例如冰岛的主权债务为1300余亿美元,而它的年GDP仅为190余亿美元,这就是国家破产。
概念
由于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日趋严重,不能按时偿还债务的国家正在不断增加。全球着名的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发表报告指出,全球共有6个国家在今年头三个季度里不能按时偿还到期的债务,处于“破产”状态,从而使全球无力偿还债务的国家总数达到了28个。新增加的6个国家是阿根廷、加蓬、印尼、马达加斯加、摩尔多瓦和瑙鲁,总共欠债达1330亿美元,几乎要比去年同期的740亿美元翻了一番。此次主权债务不履行率的报告是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之前公布的。2002年9月28日,这两个机构在华盛顿召开会议,重要议题之一就是改革债务偿还的机制。
破产,如同一场恶梦,与企业如影随行,那些资不抵债者最终会在《破产法》的框架内或者拍卖变现或者资产重组以获新生,而旧有商号如一块随风飘摇的破布很快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却能在濒临绝境时,命运大逆转,以收归国有的代价得以继续存继于世,正在持续发酵中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有不少金融机构出于维护市场信心及稳定局势需要被收归国有。国家成了这场几十年来不遇的金融灾难面前唯一的最后的靠山。银行破产可以选择收归国有,“国家破产”了,又该收归谁有?
国家债务危机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它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程序,国家与公司的不同之处在于国家无法寻求破产法庭的保护,这样,国内破产法中诸如公正的法官、起诉保护以及在债权人有异议的情况下强制进行非破产重组等条款在国家借款人破产的情况下都不存在了。制度改革者面临的两难困境就是既要把这个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漏洞补上,又不能把新兴市场上的投资者全都吓跑。
实质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有了新的案例:冰岛面临“国家破产”的危险!一个人口只有32万的“迷你”型国家,金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远远超过其他产业,该国金融业在这次全球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如今其金融业外债已经超过1383亿美元,而冰岛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一个企业倘若身陷此等困境,唯有破产一条路可走。那么,理论上濒临“国家破产”的冰岛会不会破产呢?
答案是肯定不会。理由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国家有别于企业的最显着特点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在结束了帝国殖民时代之后,这一原则日益成为国际共识,成为大小贫富悬殊国家之间交往的原则。所以,对于那些贫困国家,尽管外债缠身,理论上足够“破产”几百次,但是并没有被拍卖掉,这些穷国家也没有随之在国际政治版图上消失,沦落为其他债券国家的“新殖民地”。反过来说,倘若国际间有“国家破产”的“市场空间”,那么,美国仅举华尔街上的一个个富可敌国的金融大佬之力,就可以用经济手段,兵不血刃地将一个个破产小国收入囊中,如此一来,世界就依然是“强权政治”的天下。显然,让“国家破产”成为可能,就意味着对弱肉强食的霸权政治放行,最终破坏基于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渊源而形成的民族国家之间的脆弱国际平衡。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人们为了解决债务危机而同银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进入了90年代,新兴国家的债券兴起从而使得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化。把分属于不同司法制度下的、拥有各种各样债券的不同投资者组织起来可以说是一场恶梦,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推动债权人的共同行动。根据博弈论的原理,债权人的联合行动会使所有债权人以及债务国的总体福利水平达到最优,而单从个人角度考虑,债务的全额支付会达到个体的福利最大化,这样债权人追求个体福利最大化的行动非但不能达到其个人的福利最大化,反而会使整体和个体的福利水平都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最后一人综合症”。
受纽约法律管辖的债券体系总是培养这种单独追求个体福利最大化的债权人,所以要改进国家违约解决机制就要想办法把这些“自私”的债权人整合到集体行动之中,理想的解决方案甚至还要将不同的资产、不同的法律制度结合起来,为国家发行新债提供一个法律平台。将债权人组织起来之后进行债务重组不失为一个解决债务危机的好方法,俄罗斯、乌克兰和厄瓜多爾尔尔最近都进行了类似的债务重组,当然这种方法还有待提高。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那些“自私”的债权人破坏债务重组过程,又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债权人组织起来共同行动呢?在这一点上可谓众说纷纭,但基本观点可以分成两大派,一派是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代表的,他们主张从法律层面上进行改革,以规定债权人联合行动的机制;另一派则是以美国财政部为代表的“合同自愿派”,即通过在债券发行合同上增加“多数债权人可进行债务重组”的条款来为债务危机提供解决机制。
国家如果破产,政府负债太多,无法偿还,所有的国民都会背上债务,直到有人接手,或者还清为止。最后全体国民都将活在对内和对外的债务中,本国的经济也将面临崩溃的危险。借贷国如果通过此途径来控制破产国家,那么其国家将会变成附属国或者傀儡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失去独立的性质,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国家破产发展趋势
我们相信,从2010年春开始,全球系统性危机或许会进入新的阶段,那就是,西方主要国家的公共财政将变得难以管理。庞大的预算赤字庞大的规模又抑制了未来政府做出任何重大的支出。
公共赤字就仿佛枷锁一般,2009年政府情愿将其架在自己的脖子上,但如果它无法使金融体系弥补他们的过错,而政府仍然笃信那些银行所说的“拯救银行就是拯救整个经济”,那公共赤字将严重影响所有的公共支出,尤其会影响富裕国家的整个社保体系,使中产阶级和退休人士变得贫穷,使社会底层最贫苦的人们流离失所。
同时,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其他机构(区、省、州)面临破产的背景下,将产生提高利率的迫切需要,以及用货币购买黄金(1211.90,0.00,0.00%)的双重矛盾(提高利率是收回货币,买入黄金是抛出货币)。因没有别的选择来取代疲软的美元,同时为了给国债,尤其是美国的国债正在损失的价值找替代品,所有的央行都将悄然地把他们部分的储备转换成黄金,且不会作出正式的公告。
从迪拜到希腊——国家破产将是2010年会出现的趋势之一。而越来越多的评级机构报告对美国和英国的债务感到忧虑,对于爱尔兰严重赤字提出警告,还建议欧元区努力解决公共赤字问题,各国越来越没有能力管理他们的债务也成为了报纸的新闻头条。
然而并非所有信息的价值都相同,中国有句话:当智者伸出手指指向月亮时,愚者却朝着智者的手指望去。有些信息只是“手指”上的复杂工作,但另一些却真正地说出了问题的本质。希腊债务危机的问题,就是“手指”上的复杂工作。
综合来看,希腊债务危机对法兰克福(编者注:代表欧洲)来说只是个小问题,但是对华盛顿(代表美国)和伦敦(代表英国)来说,却是强烈的警告。
希腊的债务问题,让我们联想到我们曾在2009年3月报告中提到的内容。当时公众都认为,东欧将会引领欧洲银行体系和欧元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那时我们阐述,东欧这条新闻的根据并不可靠,而只是华尔街试图在制造一种观点——欧盟将要分裂,进而慢慢向社会灌输“欧元区的风险越来越大”的想法,他们一直在发表一些东欧银行体系处于危险的夸大新闻,并通过与美国和英国“肆意”实行的各种救市举措的对比,来凸显出欧元区“胆小鬼”的形象。目的之一是将国际关注的焦点从美国和英国不断增加的财政问题中转移,进而可以在G20会议上削弱欧盟的作用。
以这个趋势来看,随着未来的经济危机越发严重,会有更多的国家陷入国家破产中。
国家破产的隐忧
本世纪新10年伊始,最坏的消息莫过于主权信用濒临危机。继2009年11月迪拜世界宣布暂缓偿还债务以来,危机大幕已然拉开。但迪拜不是主权信用危机的孤本,随之而来的还有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和墨西哥等国,主权信用的“降级”成为显而易见的风向标。
理由很简单,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乏力,而债台高筑。以希腊为例,2010年其财政预算赤字占GDP比重为12.7%,政府负债占GDP比重123%,远高于欧元区《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设定的3%和60%的上限,成为欧元区负债比的“双料冠军”,所有数据都显示该所已处崩溃边缘。
有关主权信用危机的最新版本出现在冰岛。1月5日,由于冰岛人不愿为银行的烂摊子埋单,近25%的国民向总统请愿。总统格里姆森宣布:将针对国会去年底通过的法案进行全民公投,以决定是否赔偿英国与荷兰政府55亿美元。
主权信用危机的频发揭示了一个无可非议的事实:金融震荡仍将持续,经济危机并未如愿终结。主权信用危机也可通俗地称为“国家破产”。它已为全球经济复苏路上的一颗定时炸弹。就如同个人和机构破产一样,国家破产的简单定义就是主权国家宣布丧失偿付能力。根据IMF统计:过去200年来,大约有90个国家曾出现“赖账”。与2002年阿根廷拒绝支付国际债务的背景不同的是,如今密集出现的主权信用危机大多源于经济危机爆发后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以及创纪录的债券发行。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政府债务净发行额只有2500亿美元。而仅在今年,英国的发行额就将比这多出三分之一,欧元区发行额几乎是它的6倍。经济学家罗格夫和莱因哈特在前年的研究报告中已经指出:只要政府债务总额与GDP的比例保持在90%以下,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关联。一旦债务负担超过上述水平时,平均经济增幅最多下降2%。根据IMF的最新预测,只要再过一年,美国债务比例就会突破90%,两年后,英国也将突破这一警戒线。中国应警惕自身陷入国家破产
由于近年来连续发放贷款,全民总负债已经高于全民总资产。此外,中国一直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如果有一天美元无限度的贬值,中国的资产将大幅度的缩水。长此以往,中国的财政政策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中国也面临着国家破产的威胁。
B. 印尼为什么宁愿负债370亿,也要中国帮忙建高铁
因为债主压根没指望印尼还钱,只要求印尼说中B赢,所以印尼想着反正不要白不要,叫个空口号谁不会呀,就白捡了一条山寨的川崎-西门子混合新干线
C. 在1996年年底,泰国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处于怎样的国际收支状况
泰国1996年已经是中等发达国家了, 1996年泰国的制造业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印尼比泰国略微差那么一点点. 96年印尼制造业刚刚起步.
菲律宾96年的时候已经相对落后,且外债很多.
97年亚洲金融危机 对泰国影响最大,泰国差一点亡国.
97年金融危机对印尼冲击很大, 因为刚刚起步的印尼,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后 国家突然动乱,所以98年印尼开始屠杀大量的华人,华裔.
97年金融危机对菲律宾影响不大, 因为菲律宾制造业不多,且国家负债累累,
2000年时泰国经济开始复苏, 因为泰国底子还是不错的,泰国进行了第一次10年规划,到2010年年底,泰国经济总量以国际汇率标准来算为312.605 billion. 人均$4,620.705。 快到5000美元了,人均高出中国大陆将近2000美元。泰国在2002年提前还清外债。
印尼在2007年刚刚复兴制造业。 2010年年底 印尼经济总量(以国际汇率来计算)$670.421 billion。 人均$2,858。 因为印尼是大国家,资源丰富,所以现在印尼是世界新兴国家经济体。
菲律宾比较差劲, 基本是处于原地倒退的状态。全年的外商投资不到10亿美元。2000-2010菲律宾没有任何进步,国民生活没有任何改善。2010年年底 菲律宾经济总量(以国际汇率来计算)$160.991 billion(国家是负债状态)。 人均$1,745。
D. 什么是国家破产
破产的基本概念
所谓破产,是指当债务人的全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时,债权人通过一定程序将债务人的全部资产供其平均受偿,从而使债务人免除不能清偿的其他债务。并由法院宣告破产解散。
[编辑本段]国家破产的概念
由于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日趋严重,因不能按时偿还债务的国家正在不断增加。全球着名的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发表报告指出,全球共有6个国家在今年头三个季度里不能按时偿还到期的债务,处于“破产”状态,从而使全球无力偿还债务的国家总数达到了28个。新增加的6个国家是阿根廷、加蓬、印尼、马达加斯加、摩尔多瓦和瑙鲁,总共欠债达1330亿美元,几乎要比去年同期的740亿美元翻了一番。此次主权债务不履行率的报告是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之前公布的。2002年9月28日,这两个机构在华盛顿召开会议,重要议题之一就是改革债务偿还的机制。
破产,如同一场恶梦,与企业如影随行,那些资不抵债者最终会在《破产法》的框架内或者拍卖变现或者资产重组以获新生,而旧有商号如一块随风飘摇的破布很快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却能在濒临绝境时,命运大逆转,以收归国有的代价得以继续存继于世,正在持续发酵中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有不少金融机构出于维护市场信心及稳定局势需要被收归国有。国家成了这场几十年来不遇的金融灾难面前唯一的最后的靠山。银行破产可以选择收归国有,“国家破产”了,又该收归谁有?
国家债务危机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它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程序,国家与公司的不同之处在于国家无法寻求破产法庭的保护,这样,国内破产法中诸如公正的法官、起诉保护以及在债权人有异议的情况下强制进行非破产重组等条款在国家借款人破产的情况下都不存在了。制度改革者面临的两难困境就是既要把这个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漏洞补上,又不能把新兴市场上的投资者全都吓跑。
[编辑本段]国家破产的实质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有了新的案例:冰岛面临“国家破产”的危险!一个人口只有32万的迷你型国家,金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远远超过其他产业,该国金融业在这次全球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如今其金融业外债已经超过1383亿美元,而冰岛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一个企业倘若身陷此等困境,唯有破产一条路可走。那么,理论上濒临“国家破产”的冰岛会不会破产呢?
冰岛:国家破产 答案是肯定不会。理由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国家有别于企业的最显着特点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在结束了帝国殖民时代之后,这一原则日益成为国际共识,成为大小贫富悬殊国家之间交往的原则。所以,对于那些贫困国家,尽管外债缠身,理论上足够“破产”几百次,但是并没有被拍卖掉,这些穷国家也没有随之在国际政治版图上消失,沦落为其他债券国家的“新殖民地”。反过来说,倘若国际间有“国家破产”的“市场空间”,那么,美国仅举华尔街上的一个个富可敌国的金融大佬之力,就可以用经济手段,兵不血刃地将一个个破产小国收入囊中,如此一来,世界就依然是“强权政治”的天下。显然,让“国家破产”成为可能,就意味着对弱肉强食的霸权政治放行,最终破坏基于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渊源而形成的民族国家之间的脆弱国际平衡。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人们为了解决债务危机而同银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进入了90年代,新兴国家的债券兴起从而使得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化。把分属于不同司法制度下的、拥有各种各样债券的不同投资者组织起来可以说是一场恶梦,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推动债权人的共同行动。根据博弈论的原理,债权人的联合行动会使所有债权人以及债务国的总体福利水平达到最优,而单从个人角度考虑,债务的全额支付会达到个体的福利最大化,这样债权人追求个体福利最大化的行动非但不能达到其个人的福利最大化,反而会使整体和个体的福利水平都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最后一人综合症”。
受纽约法律管辖的债券体系总是培养这种单独追求个体福利最大化的债权人,所以要改进国家违约解决机制就要想办法把这些“自私”的债权人整合到集体行动之中,理想的解决方案甚至还要将不同的资产、不同的法律制度结合起来,为国家发行新债提供一个法律平台。将债权人组织起来之后进行债务重组不失为一个解决债务危机的好方法,俄罗斯、乌克兰和厄瓜多爾尔尔最近都进行了类似的债务重组,当然这种方法还有待提高。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那些“自私”的债权人破坏债务重组过程,又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债权人组织起来共同行动呢?在这一点上可谓众说纷纭,但基本观点可以分成两大派,一派是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代表的,他们主张从法律层面上进行改革,以规定债权人联合行动的机制;另一派则是以美国财政部为代表的“合同自愿派”,即通过在债券发行合同上增加“多数债权人可进行债务重组”的条款来为债务危机提供解决机制。
[编辑本段]国家破产的含义
“国家破产”更像是一个形容词,以体现一国经济形势之危急;而不是一个动词,并不预示着一个国家马上就会吹灯拔蜡、改换门庭。就拿冰岛来说,纵然外债远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但是依然可以在现有的国际秩序框架内找到克服时艰的途径,比如向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借债,还可以寻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其实,早在六年前,IMF就曾经编订过主权国家破产方案,但是其目的不是为了剥夺某个国家的主权,而是建立一种“破产保护”的国际金融机制,让那些负债累累的国家得以申请“破产保护”,并使债务国能够尽快走出危机。
由此看来,在金融危机中风雨飘摇的冰岛,虽然濒临“国家破产”绝境,但是它并不会成为如雷曼兄弟一样的危机牺牲品,或者说它就如同一锅金融危机煮出来的“夹生饭”,半生不熟,谁也难以将其当猎物吞下去。只是最终庞大的外债将会压在30万人的小身板上,以透支冰岛的国家信用和几代冰岛人幸福指数的代价,慢慢偿还。
听起来结论多少有点让人颓丧,竟然没有谁为一个国家如此深重的灾难承担责任。为了回避国家主权问题,曾有学者提出“主权政府破产”的概念,即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不能偿还其应偿付的债务时,用其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偿还其外债,不足的部分不予偿还,政府宣布解散,由其人民推举组成新一届政府,原政府主要组成人员不得再在政府中任职,债权人亦不得再向新政府要求偿付原未得到清偿的债务——听起来也算是一种“破产”,但更像是专为债务国逃避外债而设计的“金蝉脱壳”之计,缺乏对债权人的诚信意识。
[编辑本段]国家破产计划的构想
IMF总部大楼外戒备森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官员曾经表示,由第二号人物、第一副总裁安妮·克鲁格提出的国家破产计划,已经得到了IMF执行董事会的初步肯定,IMF为此将于最近全面准备出台正式的方案,预计2008年春季召开一次特别的金融高端会议,集中讨论国家信贷难题的解决方案。此间舆论认为,最近的阿根廷政治和金融动荡,有力推动了IMF这一计划大步走上议事日程。
经济学家安妮·克鲁格女士提出,面临严重金融危机的国家可以和个人、公司一样宣布破产,并得到相应法律保护,国际金融系统应该为此建立正式的破产程序,通过和银行、债权人谈判,这些国家可停止偿还债务。
据国外媒体报道,该项建议已经得到了布什政府、英国财政大臣和加拿大财长的支持但还需要美国国会批准,并获得IMF其他183个成员体的同意。
当政府方面认真考虑国家破产计划的时候,华尔街等国际金融市场却对此大加反对,他们警告说:“投资者将会把投到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抽回来,因为他们不会冒着自己的钱财被充公的风险。”纽约一家国际金融研究所的执行董事查·达拉瑞表示,根据他对新兴市场的投资经验看,国家进入破产程序,无异于“在那些破落的新兴资本市场放一颗再次惹火上身的核炸弹”。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流露出紧张情绪,因为他们担心会在“IMF标准”下“被迫”进入破产程序,在金融危机中自身的主动权将受到很大约束。
在过去几年中,很多业界人士批评IMF对新兴市场的资金援助缺乏策略又显得优柔寡断。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茨,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及资深副行长,他在最近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毫不留情地指出,i MF总是抱着急于救火的心理花笔资金投到金融火灾现场,但是庇护了在新兴市场套利的资本投机商,倒不如让那些国家的债务和汇率自行运转,让投资者自己承担资本风险。
只有通过国家间法律层面上的协调一致才能有效解决国家债务危机,而IMF的法律条款首先要改革,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危机解决方案。世界上恐怕会有更多的“破产”的国家出现。
E. 印尼现在的经济及社会状况如何
印尼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目标
--------------------------------------------------------------------------------
2008-01-22 18:45 南博网
印尼国家建设规划署确信截止至2007年十二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了百分之六点三6.3%的目标,甚至有可能高于这一数据。尽管有人估计2008年的经济增长仅为6.3%左右,但该署不会改变今年6.8%的目标。该署宏观规划司司长布里亚波托称2007年的目标已完成,与央行截止至十一月的宏观数据相符。开斋节后实业界的销售业绩居高不下,所以上述情况确信无疑。数据显示零售业指数升至210.3,这反映出民众消费增强,十月和九月的指数分别为189.9和186.3。为保持今年经济的持续增长,印尼政府已准备出台反周期政策以预防2008年来自外界的影响全球经济的风险。
印度尼西亚卫生部门日前宣布,2007年印尼卫生部门共获得约300万例疟疾病例报告,比2006年的约180万例大幅增加,许多偏远岛屿和地区成为新的疟疾疫区。
研究人员发现,印尼的新疟疾疫情往往集中在热带丛林中一些刚刚有人 定居的区域。同时,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一些从前不适合蚊虫孳生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而出现它们的踪迹,导致由蚊子传播的疟疾出现快速蔓延趋势。
印尼卫生部主管疟疾防控的官员丽塔·古斯利娅斯杜蒂表示,由于药品分发环节的效率和成本等问题,偏远疫区有时无法及时获得抗疟疾药物。她表示,印尼将学习中国通过发展传统草药防治疟疾。
印尼由地处热带的1.7万余个岛屿组成,在医疗保健设施不完善的一些偏远岛屿,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疫情相对严重。
F. 国家宣布破产产生什么后果
“国家破产”这个概念是200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来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对外资产小于对外负债,即资不抵债的状况。National bankruptcy , 国际上通常的国家破产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财政收入不足以支付其进口商品所必需的外汇,或是其主权债务大于其GDP。举个 ,冰岛的主权债务为1300余亿美元,而它的年GDP仅为190余亿美元,这就是国家破产。
如果国家破产,政府负债太多,无法偿还,所有的国民都会背上债务,直到有人接手,或者还清为止。最后全体国民都将活在对内和对外的债务中,本国的经济也将面临崩溃的危险。
“国家破产”更像是一个形容词,体现一国经济形势之危急;并不预示着一个国家的主权会被剥夺。国家依然可以找到缓解问题的途径,比如向大国借债,再比如寻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然而,如果借贷国试图以此途径来控制破产国家,那么其国家将会变成附属国或者傀儡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失去独立的性质。
电影以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为背景。被称作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表象之下,实际危机四伏。政府为了粉饰太平,稳固政党利益而隐瞒民众,导致经济情况每况愈下,企业倒闭的情况愈演愈烈。最终,走到了国家还有一个星期就要宣布破产的局面。
韩国银行通货政策小组组长韩诗贤最早预见了破产,并汇报给了金融室长,希望上层可以尽早决策,应对危机,阻止破产。其实国家也是会破产的。虽然我们经常会听到某某企业破产了,但却很少听到有国家破产。那是因为国家破产和公司破产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司破产清理后作为一个实体不再存续。所有的资产按照一定顺序折价支付给债务人以后,剩下的不管多少再分配给股东,公司本身就消失了。而国家破产则更类似于美国的破产重组,即破产的实体依然存续,只是对债务进行重组和经营采取外部监管。因此有很多国家虽然已经破产了,但它在国际上依然存在。
由于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日趋严重,不能按时偿还债务的国家正在不断增加。全球着名的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发表报告指出,全球已有6个国家在今年头三个季度里不能按时偿还到期的债务,处于“破产”状态。加起来,全球无力偿还债务的国家总数已达到了28个。新增加的6个国家是阿根廷、加蓬、印尼、马达加斯加、摩尔多瓦和瑙鲁,总共欠债达1330亿美元,几乎要比去年同期的740亿美元翻了一番。“国家破产”这个概念是200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来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对外资产小于对外负债,即资不抵债的状况。国际上通常的国家破产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财政收入不足以支付其进口商品所必需的外汇,或是其主权债务大于其GDP。举个例子,冰岛的主权债务为1300余亿美元,而它的年GDP仅为190余亿美元,于是2008年11月冰岛宣布国家破产。
G. 国家破产的破产的基本概念
所谓破产,是指当债务人的全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时,债权人通过一定程序将债务人的全部资产供其平均受偿,从而使债务人免除不能清偿的其他债务。并由法院宣告破产解散。 由于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日趋严重,不能按时偿还债务的国家正在不断增加。全球着名的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发表报告指出,全球共有6个国家在今年头三个季度里不能按时偿还到期的债务,处于“破产”状态,从而使全球无力偿还债务的国家总数达到了28个。新增加的6个国家是阿根廷、加蓬、印尼、马达加斯加、摩尔多瓦和瑙鲁,总共欠债达1330亿美元,几乎要比去年同期的740亿美元翻了一番。此次主权债务不履行率的报告是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之前公布的。2002年9月28日,这两个机构在华盛顿召开会议,重要议题之一就是改革债务偿还的机制。
破产,如同一场恶梦,与企业如影随行,那些资不抵债者最终会在《破产法》的框架内或者拍卖变现或者资产重组以获新生,而旧有商号如一块随风飘摇的破布很快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却能在濒临绝境时,命运大逆转,以收归国有的代价得以继续存继于世,正在持续发酵中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有不少金融机构出于维护市场信心及稳定局势需要被收归国有。国家成了这场几十年来不遇的金融灾难面前唯一的最后的靠山。银行破产可以选择收归国有,“国家破产”了,又该收归谁有?
国家债务危机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它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程序,国家与公司的不同之处在于国家无法寻求破产法庭的保护,这样,国内破产法中诸如公正的法官、起诉保护以及在债权人有异议的情况下强制进行非破产重组等条款在国家借款人破产的情况下都不存在了。制度改革者面临的两难困境就是既要把这个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漏洞补上,又不能把新兴市场上的投资者全都吓跑。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有了新的案例:冰岛面临“国家破产”的危险!一个人口只有32万的“迷你”型国家,金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远远超过其他产业,该国金融业在这次全球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如今其金融业外债已经超过1383亿美元,而冰岛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一个企业倘若身陷此等困境,唯有破产一条路可走。那么,理论上濒临“国家破产”的冰岛会不会破产呢?
答案是肯定不会。理由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国家有别于企业的最显着特点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在结束了帝国殖民时代之后,这一原则日益成为国际共识,成为大小贫富悬殊国家之间交往的原则。所以,对于那些贫困国家,尽管外债缠身,理论上足够“破产”几百次,但是并没有被拍卖掉,这些穷国家也没有随之在国际政治版图上消失,沦落为其他债券国家的“新殖民地”。反过来说,倘若国际间有“国家破产”的“市场空间”,那么,美国仅举华尔街上的一个个富可敌国的金融大佬之力,就可以用经济手段,兵不血刃地将一个个破产小国收入囊中,如此一来,世界就依然是“强权政治”的天下。显然,让“国家破产”成为可能,就意味着对弱肉强食的霸权政治放行,最终破坏基于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渊源而形成的民族国家之间的脆弱国际平衡。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人们为了解决债务危机而同银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进入了90年代,新兴国家的债券兴起从而使得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化。把分属于不同司法制度下的、拥有各种各样债券的不同投资者组织起来可以说是一场恶梦,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推动债权人的共同行动。根据博弈论的原理,债权人的联合行动会使所有债权人以及债务国的总体福利水平达到最优,而单从个人角度考虑,债务的全额支付会达到个体的福利最大化,这样债权人追求个体福利最大化的行动非但不能达到其个人的福利最大化,反而会使整体和个体的福利水平都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最后一人综合症”。
受纽约法律管辖的债券体系总是培养这种单独追求个体福利最大化的债权人,所以要改进国家违约解决机制就要想办法把这些“自私”的债权人整合到集体行动之中,理想的解决方案甚至还要将不同的资产、不同的法律制度结合起来,为国家发行新债提供一个法律平台。将债权人组织起来之后进行债务重组不失为一个解决债务危机的好方法,俄罗斯、乌克兰和厄瓜多爾尔尔最近都进行了类似的债务重组,当然这种方法还有待提高。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那些“自私”的债权人破坏债务重组过程,又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债权人组织起来共同行动呢?在这一点上可谓众说纷纭,但基本观点可以分成两大派,一派是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代表的,他们主张从法律层面上进行改革,以规定债权人联合行动的机制;另一派则是以美国财政部为代表的“合同自愿派”,即通过在债券发行合同上增加“多数债权人可进行债务重组”的条款来为债务危机提供解决机制。
H. 目前印尼的经济怎么样印度尼西亚的经济体制是什
印尼经济以2005年的数据分析国民生产总值,服务业占了45.3%,其次是制造业(40.7%)和农业(14.0%)。但在国民就业结构中,农业则是印尼最多人从事的产业,占44.3%。其历史背景,印尼跟南亚洲各地一样,产业结构落后,国内工业欠发达。初期,印尼通过开发石油和其它资源,实现了粮食自给和生产自立,在1989年至1997年期间,印尼经济以每年平均7%幅度增长,前景美好的印尼,誉为亚洲四小虎,首都雅加达被誉为下一个台北市。至19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接二连三的天灾与排华运动,使印尼遭到重大损失。印尼近几年进步了许多,从人均所得1000美元(1996年)进步至5000美元(2007年),2007年GDP为3960亿美元,总人口2.25亿。印尼是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多数出国务工的印尼劳工来到别的国家工作原因,主要并非国内经济条件差,可能是身处地区薪资不高而选择至其他地区工作。印尼交通建设十分完善,拥有数座国际机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铁路网络十分发达,城市有公共汽车,国营航空公司有许多航线,国际机场也有直航至许多国家,但首都雅加达的交通十分混乱。部分城市如雅加达、泗水、万隆等大都市,建设完善。印尼都市十分先进,许多国际厂牌到印尼设厂与开设精品店,也有许多国际知名百货公司(如:SOGO、屈臣氏、家乐福(carrefour)等),印尼是一个中等富裕的国家,政府贪污问题仍未解决,但因国土过大,贫富差距与基础建设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根据官方统计,印尼今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了2.47%,第二季度增长率虽然进一步升至2.9%到3.4%之间,但仍低于去年第二季度3.8%的增幅。从目前形势看,印尼经济的发展力度显然还欠火候。
影响印尼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是投资难有起色。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印尼经济中隐藏的众多弊端都暴露了出来,如金融运作没有透明度,腐败成风,坏帐呆帐数量惊人。印尼不少银行其实已濒临破产。最严重时的2000年初,印尼银行贷款中85%为呆坏帐。同年7月,借贷者共拖欠银行总计238.25万亿印尼盾(按目前汇价约合265亿美元)的债务,而原先贷款抵押资产的价值却持续狂跌,仅相当于当初的四分之一。
危机之后的这几年,印尼政府几经更迭。由于政局动荡,金融危机时期暴露出来的经济体制和结构问题,特别是银行系统的严重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国内外投资者都对印尼经济没有信心,导致资金大量流失。据官方统计,印尼在1991年经济发展巅峰时的外国实际投资曾突破56亿美元,而到2001年,外资实际落实的还不到1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印尼吸引的国内外投资依然跌势不减,降幅均在两位数以上。越来越多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吓走了投资人,从印尼撤资撤厂的事情时有发生。
而出口持续疲软则是制约印尼经济发展的另一大障碍。据印尼中央统计局新近发布的数字,今年上半年,印尼出口额同比下降了9.05%, 其中下滑最严重的是占出口总额75%以上的非油气产品,出口额由去年同期的近190亿美元减少到约176亿美元,从而拖累了对外贸易整体不振。
印尼贸易和工业部长里妮·苏万迪将出口下滑归咎于劳工纠纷造成的国外订货锐减,而订单的减少反过来又迫使不少外资工厂外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久前有报道说,美国商家因商品质量、价格和交货期等原因,决定把本打算交给印尼鞋厂的“锐步”休闲鞋订单转给其他亚洲厂商。这项决定激怒了印尼鞋厂工人,工会组织工人到美国大使馆抗议游行。但由此一来,工厂自身的利益未能挽回,反而带给外国投资者更多的疑虑。日本官员就曾表示,他们更乐意到泰国、越南和中国投资。
目前在印尼,对商业和投资造成消极影响的消息不断,投资和出口难以回暖,只有温热的消费勉强支撑经济发展。虽然印尼财政部和中央银行近日都表示今年该国经济增长仍可达到预定的4%的目标,但分析家认为,印尼为此要付出的努力也将是巨大而艰苦的。
目前印尼的经济怎么样? - : 印尼的经济,号称全球第10大经济体.GDP大约为9000亿美元,增速约4-5%.人口近3亿.但基础设施落后.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印尼中国是印尼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第二.与中国的贸易额大约800亿美元.这个国家太依赖矿产出口,如煤炭、锡等,还有植物油.制造业太落后.唯纺织业尚可.由于与经济繁荣的中国保持密切经济往来,印尼的经济情况还算不错.
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 : 初期,印尼通过开发石油和其它资源, 实现了粮食自给和生产自立,在1989年至1997年期间,印尼经济以每年平均百分之七幅度增长,前景美好的印尼,誉为亚洲五小虎.印度尼西亚钱币 旅游 有巴厘岛 、婆罗浮...
印度尼西亚经济概况如何? : 农业是印尼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粮食 能自给,胡椒、木棉、金鸡纳霜、藤条、竹 类、天然树脂、龙脑香脂的产量均居世界第 一位,橡胶、棕榈油和椰子产量居世界第二 位.印尼工业发展方向是加强外向型的制造 业.2000年制造业增长率逾7%,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26%.主要部门有采矿、纺织、轻 工等.石油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并且是世 界第三大煤炭出口国,世界最大的胶合板生 产和出口国.自1968年以来,特别是20世 纪80年代调整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后,印尼 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1997年受东南亚 金融危机重创,经济大衰退,1999年开始缓 慢复苏,但整改阻力较大,私企外债、银行 呆账等问题难以解决.
印尼现在的经济及社会状况如何? : 尽管有人估计2008年的经济增长仅为6.3%左右,但该署不会改变今年6.8%的目标.该署宏观规划司司长布里亚波托称2007年的目标已完成,与央行截止至十一月的宏观数据相符.开斋节后实业界的销售业绩居高...
介绍一下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状况及潜力 - : 是目前东南亚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另外, 据估计, 印尼沿海海底石油蕴藏量要比陆上石油多3-5 倍,以三马林达近海的阿塔卡油田为最大.印尼天然气储量也很可观, 约73万亿立方米.印尼的锡矿储量也很大, ...
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但在国民就业结构中,农业则是印尼最多人从事的产业,占44.3%.其历史背景,印尼跟南亚洲各地一样,产业结构落后,国内工业欠发达.初期,印尼通过开发石油和其它资源, 实现了粮食自给和生产自立,在1989年至1997年期间,印尼经...
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有着怎样的发展 - : 印尼是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80年代中期制造业迅速崛起.90年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01年占GDP比重近40%,吸纳近三分之一就业人口.经济在建国初期发展缓慢,1950年至1965年GDP年...
希望有好心人告诉我印度尼西亚目前经济、社会怎样,谢谢! - :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简称印度尼西亚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由约17,508个岛屿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首都为雅加达.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马来西亚相...
印尼的主要经济是什么 - : 农业是印尼的重要经济部门,多项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茅,对国际市场影响重大.大米,玉米,甘蔗是主要农作物.印尼的制造业增长速度均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主要部门有采矿,纺织,轻工等.服务业是印尼的主要产业,旅游业是印尼非油气领域中第二大创汇产业.望采纳!
印度尼西亚好不好?离中国多远?人口多少?经济发展怎样 - : 1、气候:印尼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温度25-27℃,无四季分别.北部受北半球季风影响,7-9月降水量丰富,南部受南半球季风影响,12月、1月、2月降水量丰富,年降水量1600-2200毫米.2、距离:印尼首都雅加达到中国北京直线距离5193公里.3、人口:2013年印尼总人口达2.48亿人,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有1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47%,巽他族14%,马都拉族7%,华人3%-4%,此外还有米南卡保人、巴厘人等100多个民族的居民,共占23%.民族语言200多种,通用印尼语.4、经济:印尼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在8000兆盾(约1万亿美元)左右.
I. 印尼将迁都,预计耗费320亿美元,何时才会实施
J. 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从:
定义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Crisis)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类型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
[编辑本段]特征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在对待这次震撼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的问题上,朱镕基在很多重要场合都态度坚定地表示,“人民币坚决不贬值,不增加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危机和困难。”“我们是亚洲的一分子,同舟共济,决不乘人之危。”朱镕基所代表的中国政府的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许。海内外媒体都普遍认为朱镕基是带领中国人民在经济改革大潮中走出困境。走向光明的最佳人选。
美国金融危机演变共经历三个阶段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这样的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出现新特点: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国际传染并非近年方才出现的现象。1873年,德国和奥地利经济繁荣,吸引资本留在国内,对外信贷突然中止,导致美国杰·库克公司经营困难;1890年,伦敦巴林兄弟投资银行对阿根廷债权发生支付危机,加之当年10月纽约发生金融危机,伦敦一系列企业倒闭,巴林银行几乎于当年11月份倒闭,只是在英格兰银行行长威廉·利德代尔牵头组织的银团担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幸免,但英国对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贷款因此事而锐减,致使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危机一直持续到1893年;1928年春,纽约股市开始繁荣,汲干了本可投向拉丁美洲的信贷源泉,导致上述国家和地区陷入经济萧条。中止发放海外信贷很可能加速海外经济衰退,后者又会反过来对导致这一切的国家发生影响。20世纪 90年代,伴随着国际游资的膨胀,国际货币、金融危机频繁爆发,根据巴里·艾森格林和迈克尔·博多在2001年完成的一项研究,现在随机挑出的一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国际货币、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也大大增强,往往爆发不久就如同传染病一样迅速从最早爆发危机的国家或地区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舆论界留下了许多描绘这一现象的词汇:1994年墨西哥危机的“龙舌兰酒效应”、“亚洲流感”、“俄罗斯病毒”等等不一而足,而对货币、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研究也迅速兴起。由于多种危机传染机制需要在资本项目和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才能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我国依靠资本项目的适度管制和金融服务市场低开放度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但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尽管我国资本项目仍未完全开放,危机传染的风险已经大大上升,震撼国际金融市场的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出现了新特点。
广义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渠道可以划分为非偶发性传染渠道、偶发性传染渠道两大类,前者指在危机爆发前的稳定期和危机期都同样存在的传染渠道;后者指仅出现于危机爆发后的传染渠道。由于第一类传染渠道源于国家或地区间实际的经济金融联系,危机的传染来自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动,因此又称为“真实联系渠道”,或“基于基本面的传染”,主要包括贸易联系与竞争性贬值、政策调整、随机总需求流动性冲击等途径。偶发性传染与经济基本面无关,仅仅是投资者或金融市场其他参与者行为(特别是非理性行为)的结果,因而又有“真正的传染”、“纯粹的传染”之称,主要包括内生流动性冲击、多重均衡和唤醒效应、政治影响传染等途径。但这些传染机制往往是建立在贸易联系和“中心”国家对“边缘” 国家投资的基础之上,是因为来自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纷纷弃新兴市场资产而追逐母国优质资产所致。而就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而言,贸易联系与外国对华投资机制的作用可能并不十分关键,反而是中国对外投资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可能成为最主要的危机传染途径,而且这样的危机传染途径的重要性还会日趋提升。
为何出现金融危机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
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
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reflexive)、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它途径,刺激经济增长。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对称激励体系,也被称之为道德风险,它推动了信贷越来越强劲的扩张。这一体系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说的“市场的魔术”——而我则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市场会趋于平衡,而允许市场参与者追寻自身利益,将最有利于共同的利益。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使金融市场免于崩盘的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占据主宰地位的思维方式,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7%。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
金融危机的产生多数是由经济泡沫引起的,以21世纪最大的美国金融危机来举例,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造成这次危机的背景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1、美国的消费习惯。
借钱(贷款)消费是普遍的生活方式。原因:收入轨道模式。年轻人钱少,但消费多;老年人退休后享受优越的退休金,但消费相对少。所以,年轻人多借钱消费(包括向父母借钱,这与中国不同)。而且,美国发达、完善的信用体制使几乎所有人的消费靠借钱来完成。储蓄模式。美国人的储蓄率历来很低,近年来,一直在零储蓄率上徘徊。要消费,只能靠借钱。经济增长模式。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其消费率长期为70%左右,投资率为15%左右,而出口负数。
2、经济管理思想。
自上世纪70年代发生经济“滞涨”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遭到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强烈批评,此后,新自由主义思潮受到追捧。80年代的“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经济自由、私有化、减少管制”成为指导西方国家经济走向的主要道具。
3、经济环境与具体政策工具。
美国2000年后陷入高科技泡沫破裂后的短暂衰退之中,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主持下,连续13次大幅度消减联邦基准利率,从最高6.5%下降到1%,强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扼住了经济下滑,也拉动了美国房地产连续多年繁荣。此为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线。需要理解的是,21世纪的最初几年里,同样的低利率政策,为什么美国偏偏房地产行业得以相对发展,而不是其他行业呢?原因是:网络等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导致的泡沫破灭后,进入一个成长停滞期,抑制了大量资金对该行业的投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美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外移,形成国内产业空心化,加之服务业在繁荣之后的替代更新需要一定的时滞期,所以,这些行业投资机会较少。而且,从90年代开始,美国的房产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流动性资金开始注入该行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概况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 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金融危机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 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 1998年底,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
(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
(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
(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
(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
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国际间的频繁流动,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原因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那么,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观看了关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一系列报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后,我找到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2.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3.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众所周知,索罗斯对泰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属。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
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启示
(1)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权基础上的,只有经济实力雄厚,政权稳固才能谈及真正的发展经济。
(2)一个经济学家,只有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否则,他将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并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3)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