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种类繁多的海蛇
今天向各位看官普及下各类海蛇
种类繁多的海蛇
长吻海蛇体长50-70厘米,最长可达1米。头狭长,吻长,吻端端到眼的长度大于两眼间宽度长吻海蛇
。鼻孔开口于吻背,有瓣膜司开闭。躯干和尾部较侧扁。背部深棕色或黑色,腹部为鲜明的黄色。尾部可有5-10块黄斑。栖息于海洋,能远离海岸,有时集大群于海面晒太阳。以小型鱼类为食,也吃甲壳类动物。年产仔蛇2条以上。系一种神经毒类毒蛇,但作用于横纹肌,故称肌肉毒。
长吻海蛇长吻海蛇是卵胎生蛇类,在温暖海洋中进行繁殖,雌蛇怀孕期为6个月左右。长长吻海蛇
吻海蛇不能于陆地上活动,它们多出没于海水中,有时更会聚集成千上万条同类于水面上游弋。长吻海蛇能分泌神经毒素,经常用以猎杀鱼类。目前未有人类被其咬伤中毒并引致死亡事件的报告。长吻海蛇出没于太平洋海域,也是众多海蛇中唯一会出没于夏威夷群岛的一种海蛇。
棘鳞海蛇图片
棘鳞海蛇主要分布于中台两岸、印度西部沿岸、斯里兰卡、泰国湾、马来西亚、越南等海岸地区,与及菲律宾群岛等东南亚海域。另外亦分布于印尼、新几内亚的海岸。
黑头海蛇图片
黑头海蛇体长约为80至140厘米,体型幼长。体色以浅黄色为主,身上布有黑色纹带。特征为其黑色的头部,意思就是“黑色的头”。
地理分布
黑头海蛇主要分布于以下海域:南中国海附近,包括越南、中国广东至浙江与及台湾海岸;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一带的海域,澳大利亚北领地及西澳州沿岸;日本西南群岛及冲绳岛,有时也会顺着对马海流游至北海道。标准产地为印度洋。
栖息及行为
黑头海蛇主要栖息于热带至亚热带的海域,是完全水栖型的蛇类,于陆地上活动困难。它们多于日间出没,以捕食鱼类为主。繁殖方面,黑头海蛇属卵胎生蛇类,雌蛇每年约于十月时生产,每次能诞下约四至五条幼蛇。虽然大部分海蛇都没有主动攻击人类的倾向,然而黑头海蛇却属于较具攻击性的成员,而且它们遇到人类时,不会采取纯回避的消极态度。每年在冲绳群岛一带,均会有数宗黑头海蛇咬死人类的事件,因此在遭遇野生黑头海蛇的时候必须谨慎小心。
钩吻海蛇从波斯湾沿海到菲律宾及澳大利亚北部的海洋。繁殖:卵胎生,每次产3—30个幼体。体态特征:钩吻海蛇体形较纤细,呈灰白色,具不连贯的浅蓝色斑纹。下颌的下方有一很大的铲状鳞,头部皮肤松弛,可以使口张的很大。普通钩吻海蛇的毒性很大,非常危险,并且没有降解的药物。它生活在波斯湾沿海到菲律宾及澳大利亚北部的海洋。它的毒性非常强,被它咬一口所注射的毒液就足以毒死50个人。
毒性
普通钩吻海蛇的毒性很大,非常危险,并且没有降解的药物。它的毒性非常强,被它咬一口所注射的毒液就足以毒死50个人下颌的下方有一很大的铲状鳞,头部皮肤松弛,可以使口张的很大。普通钩吻海蛇的毒性很大,非常危险,并且没有降解的药物。它生活在波斯湾沿海到菲律宾及澳大利亚北部的海洋。它的毒性非常强,被它咬一口所注射的毒液就足以毒死50个人。
大头海蛇属是蛇亚目海蛇科下的一个单型有毒蛇属,属下只有大头海蛇一个物种。
龟头海蛇图片
龟头海蛇为眼镜蛇科龟头海蛇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台湾沿海等地,多生活于海水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琉球海
现代龟头海蛇的个体都不很大,它们对于海洋生活环境已有了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在北起菲律宾岛、南到大洋洲北部。西至印度海岸的广大海区有一种历史最古老的青环海蛇——锉蛇,这是青环海蛇中少有的无毒蛇类,体长大约60厘米至1米之间,肌肉松软,身体呈黄褐色,表面有很细的粒状鳞片。锉蛇的心血管和呼吸的生理机能非常适于水中生活,它的血红蛋白输氧效率特别高,潜水时的心跳可降到每分钟1次以下。它在水中的潜伏时间可以长达5小时之久,而在这期间的呼吸功能有13%是通过皮肤进行的。锉蛇唇部的组织和鳞片能将嘴封得滴水不漏,下颌有一个盐分泌腺,用来分担肾脏排泄盐分的沉重负担。锉蛇现在已十分少见了。是一种剧毒蛇类
小头海蛇为眼镜蛇科海蛇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由波斯湾向东经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沿海到印澳海域至巴布亚新几内亚沿海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海南、广西沿海等地,多栖息于沿海浅海海域。
分布于由波斯湾向东经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沿海到印澳海域至巴布亚新几内亚沿海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海南、广西沿海等地,多栖息于沿海浅海海域。
浮游海蛇图片
浮游海蛇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海蛇,身上长着奇怪的六角形鳞片,但这些鳞片并没有像其他蛇的鳞片那样一片压着一片。这种蛇的头部修长,尾巴和身体的大部分都是扁平的。
青灰海蛇为眼镜蛇科海蛇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从印度洋经南中国海至印度尼西亚到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台湾及山东沿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洋Vizagapatam。
钩嘴海蛇【形态特征】:钩嘴海蛇毒液相当于眼镜蛇毒液毒性的两倍,是氰化钠毒性的80倍。海蛇毒液的成分是类似眼镜蛇毒的神经毒,然而奇怪的是,它的毒液对人体损害的部位主要是随意肌,而不是神经系统。
异鳞海蛇属是蛇亚目海蛇科下的一种有毒单型蛇属,属下只有异鳞海蛇一种海蛇,主要分布于南中国海、印度洋及印尼群岛等海域。
地理分布
异鳞海蛇分布于南中国海、印度洋海域及印尼海域。其标准产地为爪哇海岸的“RhedevonSamarang”。
达尔文海蛇体长为50厘米,头部为黑色,身体主要为乳白色或黄色与黑色相间的环状斑纹。分布于澳大利亚与新几内亚,帝汶之间的海域,栖息于浅海红树林带,泥潭以及河口附近。
淡灰海蛇腹鳞特征与青环海蛇的相似,但躯干部最粗部的背鳞呈六角形或方形,略呈覆瓦状排列或呈彼此镶嵌排列,躯干部前段不甚细,头也不甚小。躯干部深色环纹不达腹部中央,从侧面观,深色环纹其间浅色部分宽。淡灰海蛇蛇毒,含淡灰海蛇神经毒素。
分布范围
淡灰海蛇分布于从波斯湾经印度半岛沿岸到印澳海域、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广东、海南、山东沿海等地。
短刺海蛇图片
短刺海蛇
科名:Elapidae眼镜蛇科体长:0.9--1.1m特征:体形粗壮,头很大,躯体浅棕色,具一列纵向的棕色大斑块。雄性体侧鳞片具棱和刺。短刺海蛇是近海生活的种类,它可能是毒性仅次于普通钩吻海蛇的世界上毒性第二强的种类。分布:从波斯湾到澳大利亚及日本南部;浅海和珊瑚礁。繁殖:卵胎生,每次产1--6个幼体。
环纹海蛇为眼镜蛇科海蛇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印度、缅甸沿海、环纹海蛇
泰国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沿海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沿海等地。是一种剧毒蛇类
青环海蛇,爬行纲,海蛇科。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有毒。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卵胎生。分布于我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我国沿海有23种海蛇,其中广东、福建沿海蛇资源丰富,以北部湾最多,每年可捕到5万多公斤。福建平潭、惠安、东山等各沿海县每年捕获可达1万多公斤。
❷ 蟒蛇有多少种
中 文 名:蟒蛇
物种分类:爬行纲→蛇目→蟒科→蟒属
拉 丁 名:Python molurus
英 文 名:Boa
别名:南蛇、黑为蟒、金花蟒蛇、印度锦蛇、琴蛇、蚺蛇、王字蛇、埋头蛇、黑斑蟒、金华大蟒等。
保护级别:国家1级保护动物
物种简介:蟒蛇是当今世界上较原始的蛇种之一,在其肛门两侧各有一小型爪状痕迹,为退化后肢的残余,现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蟒蛇还是世界上蛇类品种中最大的一种,长达5~7米,最大体重在50~60千克。 属无毒蛇类。
国内分布: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据笔者调查,广西的南宁、百色、玉林、梧州、钦州等地区各县广泛分布;柳州地区的忻城、融安、武宣、象州、金秀等县;河池地区的宜山、都安、巴马等县;梧州地区的贺县;桂林地区的平乐、阳朔、临桂等县均有。其中以南宁地区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百色地区次之。云南红河州的金平、屏边、元阳等县;文山州的富宁、马关、西畴、文山、麻栗坡等县都有分布。贵州的望谟、罗甸等县也有分布。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特征:蟒蛇的主要特征是体形粗大而长,是世界上最大的较原始的蛇类,具有腰带和后肢的痕迹。在雄蛇的肛门附近具有后肢退化的明显角质距,但雌蛇较为退化,很容易被忽略。另外,它有成对发达的肺,较高等的蛇类却只有1个或1个退化肺。蟒蛇的体表花纹非常美丽,对称排列成云豹状的大片花斑,斑边周围有黑色或白色斑点。体鳞光滑,背面呈浅黄、灰褐或棕褐色,体后部的斑块很不规则。蟒蛇头小呈黑色,眼背及眼下有一黑斑,喉下黄白色,腹鳞无明显分化。尾短而粗,具有很强的缠绕性和攻击性。
习性:蟒蛇属于树栖性或水栖性蛇类,生活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潮湿的森林中,为广食性蛇类。主要以鸟类、鼠类、小野兽及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为食,其牙齿尖锐、猎食动作迅速准确,有时亦进入村庄农舍捕食家禽和家畜;有时雄蟒也伤害人。卵生,每年4月出蛰,6月份开始产卵,每产8~30枚,多者可达百枚,卵呈长椭圆形,每卵均带有一个“小尾巴”,大小似鸭蛋,每枚重约70~100克,孵化期60天左右。雌蟒产完卵后,又盘伏卵上孵化的习性。此时若靠近它,性凶容易伤人。
生境:有缠绕性,常用体后攀缠在树杆上,也善于游泳。喜热怕冷,最适宜温度25~35℃,20℃时少活动,15℃时开始麻木状态,如气温继续下降到5~6℃即死亡;在强烈的阳光下曝晒过久亦死亡。蟒取食在25℃以上,冬眠期4~5个月,春季出蛰后,日出后开始活动。夏季高温进常躲阴凉处,于夜间活动捕食。以突然袭击咬住猎获物,用身体紧紧缠住,将猎获物缢死,然后从猎获物的头部吞入。
食性:蟒蛇食性常以小麂、小野猪、兔、松鼠和家禽等为食;胃口大,一次可吞食与体重相等重或超过体重的动物,如广西梧州外贸仓1960年收购一条10公斤重的蟒蛇,吞食了15公斤的家猪。消化力强,除猎获物的兽毛外,皆可消化,但饱食后可数月不食。
繁殖:繁殖期短,为每年4~6月。繁殖率高峰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卵生,雌性每次产卵8~32枚,其卵白色,重80克左右。雌蟒有蜷伏卵堆上的习性,此时不食,体内发热,体温较平时升高几度,有利于卵的孵化。
养殖现状:蟒蛇目前在国内尚无专业的养殖场家,但又不少动物园和公园内养有蟒蛇。过去由于对蟒蛇的野外生态、生活习性及活动规律缺少全面的观察和了解,饲养管理工作未能满足蟒蛇的需求,致使有相当部分的蟒蛇未能被养活。近年来,有的养殖单位改善了饲养管理方法,使蟒蛇的存养成活率有所提高,但到目前为止能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长大的仍然很少,饲养工作还需进一步的摸索。同时提醒欲养蟒蛇的单位和朋友,一定要学好扎实的养殖技术,在取得有关部门许可的条件下才能购进养殖,千万不要盲目引进,以免触犯法律。
饲养:新引进的蟒蛇有一个熟悉、适应环境的过程。刚入场的蟒蛇对活鸡、活兔、活鼠、鸟雀等完全拒食,此时不要急于强行人工填喂。对体质弱且日渐消瘦的蟒蛇,可在10~15天后采取人工填喂。体重在20~25千克的,每次可喂精牛肉1~1.5千克。填喂前,要先将瘦牛肉剔去筋骨和皮膜,然后切成小的条状或块状,肉块的具体大小应视蟒蛇形体大小而定。切好的肉块需投入沸水锅里滚一滚后捞出,可起到消毒去腥的作用。待肉块完全凉透后,就可以用来填喂蟒蛇。强行填喂会使蟒蛇经受很大的刺激,故填喂前可将2~3个鸡蛋涂抹于肉块上,使其润滑而顺利吞下。 大部分蟒蛇会在1周后自行取食。蟒蛇体大性惰,行动迟缓。大多情况下,它是处以静止栖息的状态中捕食猎物的。一旦猎物靠近时便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咬住,并用身体将其缠绕致死,然后从猎物的头部开始吞食。蟒蛇昼夜均有活动,但在饲养中大多见其夜间捕食,这可能与夜晚环境安静有关。另外,蟒蛇嗜食鼠类和蛇类,饲养时不妨投其所好。它以此可以吞食与自身体重相当或超过自身体重的大型动物,如山羊、穿山甲、果子狸和家禽、家畜等,应尽量满足供应,让其早日适应新环境。
活动期管理:蟒蛇喜热怕冷,尤喜在湿热交加的环境中生存。一般说来,活动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0~30℃,饲养最佳温度是25~28℃;韩国相对湿度为50%~80%。若温度过低,蟒蛇不愿活动;温度过高,又易造成死亡。因此,在盛夏季节来临之前,要提前落实好遮阳设施,避免阳光直接暴晒。因蟒蛇有在树荫下盘成一团或横躺在阴凉处静止不动的习惯,所以要给予满足。此外,蛇场、蛇窝的湿度不宜过大,否则会引起蟒蛇周身性水疱疹和局部皮肤溃烂,应加以预防;但也不能过于干燥,使之不能正常蜕皮,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增重。
巨蟒:印度尼西亚的一所小型动物园近日向游客展出了人类捕获的世界最长的一条巨蟒。 这条巨蟒体长约15米,体重447公斤,直径最大处到达了85厘米。据动物园管理人员称,这条巨蟒尚未被命名。它喜欢吞食狗作食物,一次要吃5条左右。据吉尼斯记录记载,前巨蟒世界记录是一条1912年在印尼苏拉威西岛捕获的蟒蛇,它体长10米。
蟒蛇趣闻
巴西热带丛林的大蟒蛇,被人们驯养做保姆,它们忠于职守,寸步不离孩子,吃的很少,,每月吃一次东西。
英国伦敦也有人驯养它来看门户。
在非洲一些地方,蟒蛇甚至被用作渡河的船工。
❸ 世界上分布的蛇有多少种
目前世界上分布的蛇有3000多种,其中毒蛇就有600多种。蛇的个体差异很大,分布在加勒比群岛的马丁尼亚、巴巴多斯等岛上的线蛇,是世界上最短的蛇,只有9厘米那么长。眼镜王蛇是最大的毒蛇,它长竟可以达到6米,真是难以想象。
如果碰到蟒蛇,这类蛇就算是小的了。因为分布在东南亚、印尼和菲律宾一带的蟒蛇,最一般的体长都要超过6.25米,最长的还可达到10米左右。而生活在南美洲的水蟒则更为夸张,身长竟达11米以上,体重超过100多千克。
黑曼巴蛇为世界上最毒的蛇,它无论是运动速度、毒液毒性还是攻击力,都位居蛇族榜首,是不折不扣的大毒蛇王。
❹ 蛇分为哪几大类
毒蛇又分管牙类毒蛇、前沟牙类毒蛇和后沟牙类毒蛇三大类。其中,游蛇科是介于毒蛇和无毒蛇混合种类的蛇科,与其他科相比,游蛇科的种类和数量均最多,它们大部分是无毒蛇,毒蛇只占少数,且属于后沟牙类毒蛇,如赤链蛇和虎斑游蛇等。
小贴士:赤链蛇和虎斑游蛇虽界定为后沟牙类的毒蛇,因其齿状模糊、毒牙着生在后槽牙的特殊性,无法将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所谓毒液注射到被咬者体内,故对人畜没有危害性。实际养殖中,我们习惯把这两种蛇当作无毒蛇来养。民间多称这两种蛇为“草蛇”,即连草都奈何不了的蛇,此名称简洁明了地概括了赤链蛇和虎斑游蛇不会危害人类的特殊性。
❺ 蛇的种类多少
蛇爬行动物。现在世界上已知的蛇有3000多种,它们的体形大小相差悬殊。最大的蟒蛇长达10多米,体重可达几百公斤。最小的盲蛇,体长只有十几厘米,体重才几克。蛇的全身覆盖着鳞片,鳞片、肋皮肌、肋骨和脊椎骨的协同作用使蛇能够迅速地蜿蜒爬行。蛇常吐“芯子”。芯子就是它的舌头,长而有分叉,能感受空气中化学成分的刺激,从而判断周围有敌人还是有食物。蛇的下颌骨与头骨连接得非常松弛,而且下颌骨中间还以韧带相连,因此可以吞食比自己头部大四、五倍的食物。从蚯蚓、昆虫到鱼、蛙、鸟、兽都可作为蛇的食物。生殖方式有卵生和卵胎生两种。蛇分无毒蛇和毒蛇。毒蛇最重要的特征是口腔上颌生有毒牙,头部多呈三角形。我国有名的毒蛇有:眼镜王蛇、眼镜蛇、蝮蛇、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等。 蛇有三个亚目,即可以说是三大种: 盲蛇亚目,是最原始的蛇类,眼隐于眼鳞之下 原蛇亚目,又称蟒蛇亚目,是大中型的原始蛇类 新蛇亚目,又名游蛇亚目,是最进化的蛇类,包括现存的全部毒蛇和大多数无毒蛇
❻ 蛇类的介绍资料,越多越好。
蛇(学名:Serpentiformes)是脊索动物门、爬行纲下的一类动物。体细长,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四肢或在低等蛇类横裂的泄殖孔两侧有爪状的后肢遗迹;周身被鳞;头部形状各异,鼻孔位于吻侧,但终生海栖的海蛇科(Hydrophidae)种类则居于吻背。
眼球外有保护性的透明皮肤,瞳孔圆形、垂直椭圆形或水平椭圆形,无活动性眼睑,晶体几呈圆球形;舌细长分叉;前颌骨(仅蟒科蛇类具齿)、上颌骨、腭骨、翼骨和齿骨上附生着齿尖后弯的牙齿,然而齿的大小、数目及其结构则随不同蛇种而异;尾部明显地短于头体长。
蛇的栖息环境因种类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栖息的环境多种多样,有的生活于穴洞,有的生活在地面,有的生活在树上,又有生活在水中。蛇是一种体温随气温而变的变温动物,因为蛇本身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来产生和维持恒定的体温。
蛇是肉食性动物,所吃的动物种类很多,从无脊椎动物到各类脊椎动物。分布于地球上除南北极以外的所有地方。
地面生活
大多数蛇类都进行地面生活,其特点是在蛇目范围内体形正常,较少特化,一般腹鳞较宽大,在地面上行动迅速。例如,生活于山区的游科的紫沙蛇、眼镜蛇科的丽纹蛇属、蝰科的蝮属和烙铁头属中的大部分种类。
生活于平原丘陵的眼镜蛇科的环蛇属、蝰科的蝰蛇、白唇竹叶青。生活于沙漠或戈壁地区的花条蛇。有许多蛇在山区、平原及丘陵都可遇到,如眼镜蛇科的眼镜蛇及眼镜王蛇、蝰科的蝮蛇等。它们多半是分布范围较广的蛇。地面生活的蛇也栖息居洞内,其中有许多种类都善于游泳或者善于攀援。
❼ 蛇的颜色和种类
❽ 印尼蛇多吗都有没有毒
从毒液毒性来说,世界上最毒的蛇是生活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阿什莫尔群岛的暗礁周围的裂颊海蛇,它的毒性比任何陆地蛇大许多倍。
❾ 印度尼西亚热带丛林中的一种食肉性巨蟒,无毒,已濒临灭绝,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
你说的这个是科莫多巨蜥。
科莫多巨蜥(学名Varanus komodoensis),又名科莫多龙,是已知现今存在种类中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凶猛,成体吃同类的幼体,有时吃其他的成体。能迅速运动,偶尔攻击人类;但主要以腐肉为食,每天出洞到几千米以外的地方觅食。
科莫多巨蜥已濒临灭绝,野外仅存不到3000只,印度尼西亚已在科莫多岛上建立国家公园,以使科莫多巨蜥的家族壮大。
无亚种分化。
科摩多巨蜥是已知存在的体型最大的蜥蜴,平均体长2至3米。
重量:雄性:50—80千克:雌性20—45千克,最高纪录的圈养个体为108千克。
雄性体型较大,但在外型上和雌性几乎没有区别。幼崽皮肤颜色是绿色、黄色和黑色。成年的巨蜥全身呈黑褐色。
它们皮肤粗糙,身上长满了隆起的疙瘩,无鳞片,粗厚的硬皮可让它们在猎蛇时防止被蛇咬伤,有长长的舌头,坚硬的爪子。科莫多巨蜥的尾巴十分有力,粗壮的大尾末端的尾鞭可扫倒敌人,尖爪则可以轻易地将猎物撕成碎片。头上有和耳朵的圆形的开口,头骨是灵活而尖锐,牙齿为锯齿状。它们敏锐的舌头能够像蛇一样起到收集到气味颗粒的作用,可以察觉1000米范围内食物的气息。它扑食动物时,凶猛异常.奔跑的速度极快,下颚前部有巨大的毒腺管,而且口腔滋生大量细菌、病菌,会让被其咬伤的猎物血压降低进而流血不止然后感染而死。
分布范围:科莫多巨蜥多集结于印尼小巽他群岛(科莫多岛、林卡岛、莫堂岛、弗洛雷斯岛)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❿ 全世界的蛇有着3425种,乌梢蛇是什么呢这种蛇有毒吗
全世界的蛇有着3425种,至少已经出生在地球上七千万年,往往是因为栖息环境的不同,而导致种族的差异性格外的明显,我国之中的蛇种类就有很多,其中乌梢蛇是其中一个比较出名的蛇种,分布也非常的广泛。那么乌梢蛇是什么蛇有毒吗?乌梢蛇属于游蛇科,体型较大,但是自身没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