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玉米的历史
玉米(Zea mays L.),在我国又被称为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玉茭子等等,玉米自从明代传入我国后广受国内各个地区百姓的爱戴。
玉米在英文中被称为maize或corn,我们都知道corn更多是美国人的叫法,而maize这个更普遍的英文称呼来自于西班牙语maíz,该西语词汇则来源于中美洲加勒比海群岛生活的Taíno人对玉米的称谓mahiz,15世纪末到达加勒比群岛的西班牙殖民者继续沿用了当时土着Taíno人对玉米的称呼。
但是,最早的玉米却并不起源于加勒比地区,而是在同为中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地区。
基因考古研究告诉我们,玉米来源于一种名为teosinte(Zea mays ssp,parviglumis)的一年生野草(从其拉丁名可以看出它与玉米同属同种,只是分属不同亚种),中文有时翻译为类蜀黍,最早驯化于墨西哥南部的Balsas河流域,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
关于玉米起源,目前的三种研究手段都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贡献:基因考古研究一针见血、不容置喙地指出了起源时间、地点和祖本,但却留下了大量空白需要植物考古学材料的填补。
大植物遗存的材料可信、生动且信息量丰富,但起源时间上却和所谓的基因推测时间有明显的差距;微植物遗存及时地出现在玉米起源的关键时间和关键区域,似乎可以完美解释前两种研究方法在结果上的分歧,却因为本身年代测定和考古学背景的硬伤而饱受争议。
② 玉米的传播有哪些历程
在人类的帮助与选择下,经历了几个世纪的传播发展,玉米已在世界广泛的区域安家落户,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栽培作物之一。这一过程首先是哥伦布成功到达美洲大陆,掀开了玉米这一神奇作物世界性传播的序幕。之后,许多航海家接踵而至,他们均发现了当地人种植的玉米。显然,欧洲人了解美洲新大陆前,当地土着印第安人就开始种植玉米了,并已成为美洲文明的一部分。然而现存关于当时玉米的文字记载却十分有限,据考古学家推测,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玉米在北美洲很多地方种植,并已作为重要的栽培作物。
1494年哥伦布第二次远航归来,把玉米果穗作为珍品奉献给西班牙国王以后,玉米声誉鹊起,从而也推动了玉米的传播。另外,16世纪世界性航线的开辟也为玉米的传播提供了客观便利条件。首先地中海的航船把玉米果穗带到南欧和北非一些地区,而东欧国家玉米传入的时间要晚些,17世纪末传播到俄国。接着通过地中海沿岸国家民间的商业往来,玉米从非洲北部的突尼斯传入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16世纪50年代,葡萄牙殖民者把玉米带至西非的科特迪瓦,玉米也被作为奴隶的食品携带到南非很多国家。玉米向亚洲传播的时间要晚于欧洲。玉米传入亚洲可能的途经:一是通过陆路从西亚土耳其经伊朗、阿富汗传入东亚;二是通过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开辟的东方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马达加斯加,尔后传播至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玉米引到世界各地,在一段时间仅种植在宫廷花园供作观赏植物,随着对玉米的认识和时常发生的灾荒,玉米的食用与饲用价值逐渐体现出来。
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据史籍记载大约在16世纪初期,因为1511年《颍州志》中就有关于玉米的记载。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1496年将玉米带回西班牙。据此推断,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应在1500—1510年这十年间。其可能的途径:一是先从北欧传入西亚印度、缅甸等地,再由印度或缅甸最早引种到我国的西南地区;二是从西班牙传至麦加,再由麦加经中亚最早引种到我国西北地区;三是从欧洲传到菲律宾,尔后由葡萄牙人或者在当地经商的中国人经海路引种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从现有资料看,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玉米从西南陆路传入中国的可靠性最大。因为它来自西方,故当时人们叫它番麦或者西天麦,又因为它是奉献给皇帝的罕见珍品,所以又有御麦的美称。根据我国各地有关玉米种植的最早记载,自16世纪初有记载传入中国以来,就在安徽、广西、河南、江苏、甘肃、云南、浙江、福建、广东、山东、陕西等地开始种植,17世纪种植范围扩展到河北、湖北、山西、江西、辽宁、湖南、四川等地,18世纪初台湾省已有种植。
③ 玉米的原产地是在哪一个大洲
香甜可口的甜玉米、软糯的糯玉米还有新奇的爆浆水果玉米,玉米这个经济作物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它既可以当主食,又可以演变出不同的美食:可以磨面、可以煮粥、可以榨汁等等。
悠久的玉米文化历史使墨西哥人对玉米的种植和加工技术的锤炼达到了极致。在墨西哥,不仅有白色的玉米、黄色的玉米,还有深蓝色的玉米、墨绿色的玉米、紫红色的玉米,还有红、蓝、绿、白、黄间杂排列的五彩玉米。墨西哥人制作的玉米食品的种类已经丰富得数不胜数,并且还不断有新的创造。
④ 玉米的种植史
玉米种植及利用史
一、种植史
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包芦”、“珍珠米”等。据考证,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由于玉米适合旱地种植,因此西欧殖民者侵入美洲后将玉米种子带回欧洲,之后在亚洲和欧洲被广泛种植。大约在十六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十八世纪又传到印度。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大洲均有玉米种植,其中北美洲和中美洲的玉米种植面积最大。
二、玉米分类
玉米分类主要有两种方法:按种皮颜色分类和按品质分类。具体如下:
1、中国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和美国标准都是依据种皮颜色将玉米分为黄玉米、白玉米和混合玉米。
黄玉米。种皮为黄色,并包括略带红色的黄玉米。美国标准中规定黄玉米中其他颜色玉米含量不超过5.0%。
白玉米。种皮为白色,并包括略带淡黄色或粉红色的玉米。美国标准中将淡黄色表述为浅稻草色,并规定白玉米中其他颜色玉米含量不超过2.0%。
混合玉米。我国国家标准中定义为混入本类以外玉米超过5.0%的玉米。美国标准中表述为颜色既不能满足黄玉米的颜色要求,也不符合白玉米的颜色要求,并含有白顶黄玉米。
2、按品质分类,玉米可分为常规玉米和特用玉米。所谓特用玉米,指的是除常规玉米以外的各种类型玉米。传统的特用玉米有甜玉米、糯玉米和爆裂玉米,新近发展起来的特用玉米有优质蛋白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和高直链淀粉玉米等。由于特用玉米比普通玉米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更大的经济价值,国外把它们称之为“高值玉米”。
甜玉米。通常分为普通甜玉米、加强甜玉米和超甜玉米。甜玉米对生产技术和采收期的要求比较严格,且货架寿命短。我国现在已经掌握了全套育种技术并积累了一些种质资源,国内育成的各种甜玉米类型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糯玉米。它的生产技术比甜玉米简单得多,与普通玉米相比几乎没有什么特殊要求,采收期比较灵活,货架寿命也比较长,不需要特殊的贮藏、加工条件。糯玉米除鲜食外,还是淀粉加工业的重要原料。我国的糯玉米育种和生产发展非常快。
爆裂玉米。
高油玉米。含油量较高,特别是其中亚油酸和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达到80%,具有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软化血管的作用。此外,高油玉米比普通玉米蛋白质高10-12%,赖氨酸高20%,维生素含量也较高,是粮、饲、油三兼顾的多功能玉米。
优质蛋白玉米(高赖氨酸玉米)。产量不低于普通玉米,而全籽粒赖氨酸含量比普通玉米高80-100%,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高产优质的结合。
紫玉米。是一种非常珍稀的玉米品种,为我国特产,因颗粒形似珍珠,有“黑珍珠”之称。紫玉米的品质虽优良特异,但棒小,粒少,亩产只有50公斤左右。
其他特用玉米和品种改良玉米。包括高淀粉专用玉米、青贮玉米、食用玉米杂交品种等。
三、利用史
1、玉米利用概述
就玉米利用而言,大体经历了作为人类口粮、牲畜饲料和工业生产原料的三个阶段。
口粮消费占玉米总消费的比重大约在5%左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比例有逐步降低的趋势。玉米是三大粮食品种之一,为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起到很大作用。时至今日,玉米仍然是全世界各国人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在“玉米的故乡”墨西哥,“国菜”玉米饼的年消耗量达到1200万吨之多,人们无论贫富贵贱都非常喜欢食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玉米也被作为补充人体所必需的铁、镁等矿物质的来源为人们广泛食用;在某些贫困国家和地区,玉米依然是人们廉价的裹腹之物。
饲料消费是玉米最重要的消费渠道,约占消费总量的70%左右。该项消费可以看作是生活水平和人口数量随时间变化的一个函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初期,恩格尔系数较高,人们对肉、蛋、禽、奶的强劲需求拉动了畜牧业和饲料业的大发展,导致饲用玉米需求大幅度增加,成为玉米增产的主要动力;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恩格尔系数下降,对肉、蛋、禽、奶等的需求将保持平稳,此时饲用玉米消费将仅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作为工业原料使用也是玉米消费的主要渠道。玉米不仅是“饲料之王”,而且还是粮食作物中用途最广,可开发产品最多,用量最大的工业原料。以玉米为原料生产淀粉,可得到化学成份最佳,成本最低的产品,附加值超过玉米原值几十倍,广泛用于造纸、食品、纺织、医药等行业。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生产的酒精是一种清洁的“绿色”燃料,有可能在21世纪取代传统燃料而被广泛使用。
库存亦是玉米需求的一种形式。处于粮食安全的考虑,各国总要储备一些粮食。世界玉米库存量一般占消费量比重的20%左右。近年来我国玉米库存约600~700万吨。
2、世界玉米利用现状
玉米利用总的情况是在工业发达国家用作饲料的比例大,而在发展中国家用作口粮的比例大。
随着全世界畜牧业的大发展,饲料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全世界饲料用玉米需求呈现增长趋势。在发展中国家表现为工业饲料消耗玉米增加,同时采用传统方式喂饲畜禽的饲料玉米消耗亦在增加。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为大量的玉米原粮被加工为工业饲料。
从全世界耗用玉米趋势看,近15年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用作饲料的玉米都逐年增加,用作口粮的数量在减少,用作工业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在增加。以我国为例:90年代前期,饲料工业和畜牧业迅速发展,1993年,饲用玉米消费量达到6200万吨,占玉米总消费量的67%,1995年该项指标迅速达到77%,玉米总消费增量几乎全部由饲用玉米消费增量体现。
80年代全世界用作工业饲料的玉米2.64亿吨,用作口粮的玉米0.66亿吨,用作工业原料的玉米0.44亿吨。进入90年代,上述三个指标分别为3.52亿吨、0.59亿吨、0.56亿吨。
1996年美国生产工业饲料耗用玉米1270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53%。欧洲地区消费饲料玉米6600万吨,中国生产工业饲料耗用玉米3498万吨,日本消费玉米1662万吨,巴西生产饲料耗用玉米1520万吨,法国饲料用玉米1326万吨,韩国饲料用玉米852万吨。
美国的玉米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40%。纵观几十年来美国的玉米市场消费趋势可见,50年代美国的玉米产品用作饲料的占85.7%,工业原料、食品占8.08%,出口占5.17%;60年代饲料用玉米占81.76%,工业原料、食品占8.23%,出口占12.38%;70年代饲料占66.02%,工业原料、食品占8.77%,出口占25.21%;80年代至90年代初,用作饲料的玉米占59.36%(12237万吨),用作工业原料、食品占11.65%(2401万吨),出口占 28.63%(5902万吨)。由此可见,在美国虽然用作饲料的玉米比例在下降,但饲料仍是消耗玉米最多的产业,出口量增加迅速,用作工业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消费量较为稳定.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畜牧业的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工业的发展,玉米已成为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和出口商品的多用途作物.
我国的玉米消费是80年代口粮比例占38%,消费玉米2588万吨,饲料用玉米占48%(工业饲料和传统饲料),消耗玉米3269万吨,出口占11%,出口玉米749万吨,工业原料和食品加工占3%,耗用玉米205万吨左右。
进入90年代,人们直接消费的玉米比重在下降。全国口粮消费玉米大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9%,消费玉米量约为1870万吨;玉米作为饲料消费在我国有两种情况。一是加工生产成配合饲料。我国近年配合饲料产量约4800万吨,按60%比率折算,年消耗玉米2880万吨。二是传统的把玉米直接用于饲料的消费。在农村中,主要是把玉米直接作饲料喂饲大牲畜、猪和家禽。据专家估计,这种传统的饲喂方式每年估计消耗玉米3500万吨左右,这两项每年消费玉米约638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68%。
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可加工成精制的玉米食品。我国目前用于工业原料和食品工业的玉米大约占玉米总产量的5%左右,年消耗玉米250万吨左右。我国1990~1994年平均出口玉米82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8%左右。1995年之后又转向大量进口玉米。近10年来,我国玉米消费趋势是用于生产配合饲料的玉米数量猛增,用于口粮的玉米逐年减少,用作工业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增长缓慢,从玉米出口国变为玉米进口国家。
3、我国玉米利用新趋势
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并发展玉米深加工工业,先后引进技术和设备,兴建了一批生产规模在10万吨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吉林省实施了“百万吨玉米深加工工程”,把玉米深加工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吉发集团与港商合资建立的一个公司年加工玉米能力已达到40万吨,成为亚洲最大的玉米加工企业。尽管我国玉米深加工工业已取得初步进展,但比照世界先进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以吉林省为例:1979年到1998年,吉林省粮食加工转化量由159万吨增长到600万吨(包括禽畜过腹和饲料加工用粮440万吨),年均增长23万吨,同期,吉林省玉米主产量却由903万吨增长到2506万吨,年均增长84万吨。二者比较,前者只是后者的28%,产量远大于耗量。与美国等国的玉米深加工产品已达4000多种,产值上千亿美元相比,差距明显。而我国变性淀粉、果葡糖浆等生产刚刚起步,酒精产量也不高,玉米深加工前景十分广阔。
⑤ 玉米什么时候种植什么时候可以收获
马上就是一年一度的玉米的种植时间了,关于玉米的种植方法大家都不是很了解,那么玉米具体是什么时候种植?下面一起来看一看玉米的种植时间及收获时间吧!
玉米的种植时间及收获时间
玉米根据种植时间的不同分春玉米和秋玉米,春玉米四月下旬五月上旬播种,八月下旬可收获。秋玉米最迟不能迟于7月中旬播种,10月中下旬收获。玉米的一生中,按形态特征、生育特点和生理特性,可分为几个不同的生育阶段,每个阶段有包括不同的生育时期,这些不同的阶段与时期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密切的联系。
1、苗期阶段
玉米苗期是指播种至拔节的一段时间,是以生根、分化茎叶为主的营养生长阶段。本阶段的生育特点是:根系发育较快,但地上部茎、叶量的增长比较缓慢。为此,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达到苗早、苗足、苗齐、苗壮的“四苗”要求,为玉米丰产打好基础。该阶段又分以下两个时期。
①播种期:种子萌发,破土出苗。此时要注意种植密度,提高播种质量,不可覆土过后,影响出苗。30-40%的氮肥和全部的磷肥、钾肥,一些地区可适量的施用锌肥、硫肥。定苗后趟地产地,黑龙江地区易发生春旱,影响出苗率。轻度的干旱,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下扎,极度干旱时进行浇灌。一粒有生命的种子埋入土中,当外界的温度在8度以上,水分含量 60%左右和通气条件较适宜时,一般经过10左右天出苗。等到长到三叶期,种子贮藏的营养耗尽,称为“离乳期”,这是玉米苗期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土壤水分是影响出苗的主要因素,另外,种子的播种深度直接影响到出苗的快慢,出苗早的幼苗一般比出苗晚的要健壮,据试验,播深每增加2.5厘米,出苗期平均延迟一天,因此幼苗就弱。
②三叶期:出苗、三叶期直至拔节期是种子长根、分化茎叶,茎叶生长相对缓慢,根系发展迅速。此时要注意促进根系生长,壮苗,保证出苗早、出苗率高、出苗齐。三叶期是玉米一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玉米从自养生活转向异养生活。从三叶期到拔节,由于植株根系和叶片不发达,吸收和制造的营养物质有限,幼苗生长缓慢,主要是进行根、叶的生长和茎节的分化。玉米苗期怕涝不怕旱,涝害轻则影响生长,重则造成死苗,轻度的干旱,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下扎。
2、拔节期
施用氮肥总量的60-70%做为追肥,长势好的在大喇叭口期一次性追施,长势差的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后期分两次追施。要求施肥深度10cm,及时覆土。
3、大喇叭口期
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直至抽雄期,茎节间迅速伸长,叶片快速增大,根系发展,雌雄穗分化。此时要注意促叶、壮秆,防止倒伏,增加穗增长。玉米从拔节至抽雄的一段时间,称为穗期。拔节是玉米一生的第二个转折点,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进行,就是叶片、茎节等营养器官旺盛生长和雌雄穗等生殖器官强烈分化与形成。这一时期是玉米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也是田间管理最关键的时期。为此,这一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促进中上部叶片增大,茎秆墩实的丰产长相,以达到穗多、穗大的目的。使用叶面肥。
4、抽雄期
玉米从抽雄至成熟这一段时间,称为抽雄期。玉米抽雄、散粉时,所有叶片均已展开,植株已经定长。这个阶段的生育特点:就是基本停止营养体的增长,而进入以生殖生长为中心的阶段,出现了玉米一生的第三个转折点。为此,这一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保护叶片不损伤、不早衰,争取粒多、粒重,达到丰产。
5、成熟期
玉米进入开花、授粉、受精和胚乳母细胞分裂阶段,此时要注意保叶护根,防倒伏、防衰老,增加粒数粒种。
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
1、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种植密度的品种,作为良种在不同的条件下也有它的相对性,只在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水肥条件选择适合密植的品种。
2、品种特征特性。不同类型的品种具有不同的耐密性,紧凑型杂交种耐密性强,密度增大时产量较稳定,适宜种植的密度较大,平展型耐密性差,密度增加范围小,若增加密度就会减产。
①平展型中晚熟玉米杂交种。此类品种、植株高大、叶片较宽、叶片多、穗位以上各叶片与主杆夹角平均大于35度,穗位以上的各叶片与主杆夹角平均大于45度。每亩留苗3000~3500株为宜,适宜春播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增加有效积累提高产量。
②竖叶型早熟耐密玉米杂交种。此类品种株型紧凑,叶片上冲,穗位以上各叶片与主杆夹角平均小于25度,穗位以下各叶片与主杆夹角平均小于45度每亩留苗密度4500~5000株。适宜麦收以后播种。
③中间型。此类品种的叶片与主杆夹角介于紧凑型和平展型之间,多数属中早熟耐密品种,每亩留苗密度在3500~4500株之间,适宜麦垄套种或油菜茬播种。
3、根据品种特性、产量水平、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选择合理的密度。
①亩产400~500千克的中产田,平展型玉米杂交种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左右;紧凑型杂交种为4000株/亩左右。
②亩产500~600千克的产量水平适宜密度范围是:平展叶型玉米杂交种每亩3500株左右;紧凑型中晚熟大穗型杂交种每3700~4000株左右,紧凑竖叶中穗型杂交种每亩4500株左右。
③亩产650千克以上产量水平的适宜密度范围是:紧凑中穗型,每亩5000~5500株,紧凑大穗型每亩4500~5000株。
4、增密增产技术。根据玉米品种的特征特性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将现有耐密品种的种植密度增加500~600株/亩,前提是选耐密品种和水肥条件好地块。
5、玉米每亩的穗数是构成玉米产量三要素之一,密度的大小直接决定着玉米的产量,由于自然界限制玉米最终成穗的因素较多(如病虫、营养光照等)种植密度的成穗率一般为90%~95%,为确保亩穗达到设定目标穗数,大田留苗时应按适宜的穗数增加5%~10%,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穗数指标。
玉米种植注意事项
玉米是一种既需水又怕渍的喜光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的需求不同,要求土壤肥沃,能灌能排,因此,在整地上要开好三沟,即主沟、围沟和厢沟,并做到沟沟相通,沟不积水,能灌能排。玉米整地最好是隔年翻耕冻坯或种一季冬季蔬菜,到第二年播种玉米时,土壤疏松干燥,团粒结构好,对玉米生长有利。如果没有隔年翻耕的,开春后要选择晴天及时整地,并保持土壤干爽,防止结块成坯,影响根系生长,同时要做好杂草的清除工作。
玉米是高产作物,需肥量较大,必须合理施肥才能满足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据试验,生产100公斤玉米籽实,需氮2.5公斤,需磷1公斤,需钾2.1公斤。若亩产500公斤玉米,亩需尿素33公斤左右,或硝铵50公斤,过磷酸钙31公斤,硫酸钾13公斤。
玉米生长的三个阶段,需肥数量比例不同,苗期占需肥总量的2%,穗期占85%,粒期占13%。玉米从拔节到大嗽叭口期,是需肥的高峰期,施肥时做到合理施肥,即底肥、种肥、追肥结合;氮肥、磷肥、钾肥结合;农肥、化肥、生物菌肥结合。
1、基肥,在播种前整地时,每亩基施优质有机肥(如猪粪)1000公斤,有效含量25%的复合肥80公斤加ZnSO4(即硫酸锌)、MnSO4(即硫酸锰)各1公斤加硼砂(可杀菌)2两(条施为好:在作物行间靠近作物根处开一条沟,把肥料施入沟里);现在有玉米专用肥。
2、在3叶一心期施提苗肥,10公斤水兑1把半到2把尿素灌根。(注:不可浇到叶片上,否则会造成烧苗)
3、6叶时追肥一次,采用穴施法(即:在每株玉米根部旁8—10厘米处用粗木棒杵个洞,用普通矿泉水瓶盖一尖盖尿素放一个洞,然后将洞盖好即可)注意要这时要保持土壤潮湿,如果土壤干燥,施肥后可浇小半杯水,不能浇的太多,以土壤湿润为宜。
4、12叶时再追肥一次,每株施矿泉水瓶盖2~3盖,直接撒在根部,然后进行培土(培土:将行间或畦沟的土壤培于植株基部、垄面,形成土垄或高畦的管理措施。培土可以增加根系活动肥沃土层的厚度,既有利于防旱保墒,又便于排水防涝,还能促进埋入土中植株上发生次生根,并为不定根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伸根环境,有利于防止倒伏,减轻杂草为害)培土后灌一次透水。
5、在玉米抽雄或吐丝时浇一次透水。其他时间如果在正午叶子不打卷,则不用浇水,因为玉米是抗旱植物,浇水过多反而不好。
猜你喜欢:
1. 适合水果玉米种植的时间及方法
2. 玉米的种植栽培技术时间是多少
3. 种植玉米的时间
4. 适合山东玉米种植时间及方法
5. 玉米什么时候种植
⑥ 玉米是什么朝代进入我国种植的
玉米是明朝进入中国的。
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明代时期,我国历史文献才有对被称为“玉蜀藜”的玉米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的时候是1531年,而这一年份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所以有很多专家学者推测玉米是经过哥伦布之手,才有机会传到世界各国的,当然也包括中国。而且不到两百年,玉米已经在我国二十几个省份中有广泛地种植了。
(6)印尼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玉米扩展阅读:
营养价值
玉米中的维生素含量非常高,是稻米、小麦的5-10倍,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玉米中含有的核黄素等高营养物质,对人体是十分有益的。
玉米还有美容瘦身的作用,与大豆、小麦相比,玉米的脂肪、蛋白质含量较低,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因而玉米制品越来越受到健身以及减肥人士的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特种玉米的营养价值要高于普通玉米,鲜玉米的水分、活性物、维生素等各种营养成分也比老玉米高很多。
⑦ 玉米是什么年代引进中国的
历史没有记载具体时间,大概是15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的。
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拉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
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
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7)印尼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玉米扩展阅读:
玉米的地方叫玉麦、棒子、包谷,还有玉高梁、包芦、珍珠米、六谷米等不同叫法。由于玉米曾为宋徽宗皇亲尝过,又博得了“御麦”的美称。玉米的祖籍并不在我国。一般认为,玉米的原产地在南美洲。
人们熟知的秘鲁,在印第安语中就有“玉米之仓”的说法。考古学家们曾在墨西哥南部的特万特佩克地峡遗迹中,发现有最古老的野生玉米果穗。秘鲁的海岸附近至今还保存有古城遗址,在出土的陶器和建筑物上,嵌有大量的玉米子粒和果穗图案。分析这些遗迹,考古学家们推测,南美洲最早的原有居民印第安人远在公元4000--5000年前就开始广泛种植玉米了。
⑧ 一般在什么时候种植玉米
在我们老家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说法,所以,我们当地春播玉米一般都是在清明至谷雨这段时间进行的,夏玉米一般在夏至这个季节前后进行的。大都是阴天,不时下点小雨,还没有到惊蛰的时候已经种玉米了,而且也没有弄个什么地膜保护的;
中国的领土面积比较大,南北温差很大,24节气也针对某些地区,我们吉林蛟河这边现在还是冬天呢?蛟河这边得过了谷雨才能种玉米,我们黄松店离蛟河45公里,我们这边还照蛟河差十多天气候,我“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今年谷雨日为四月二十日,谷雨季节距离立夏仅差十五天,天气回暖已长态化,地表温度及地下近半尺温度已适合播种玉米条件,所以在谷过后种植玉米最好。
⑨ 玉米是什么时候被引进到我国被接受的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此后,玉米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而居第三位。
大约在16世纪中期,我国开始引进玉米,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河北张家口的“玉米之乡”,还有吉林、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安徽等地。
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原产于美洲。1492年,当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踏上美洲的一个岛屿时,就“发现了一种名叫麦兹的奇异谷物。它甘美可口,焙干,可以做粉”。
哥伦布的这篇日记,曾被认为是世界上关于玉米的最早文字记载;学术界也曾经认为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玉米才在世界上传播开来。我国引种玉米的时间,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间。明代名士兰茂所着的《滇南本草》中,就有关于玉米的记载:“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通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或小儿吹着,或睡卧压着,乳汁不通。”
兰茂生于1397年,卒于1476年。即使不计算此前我国对玉米的认识和使用的过程,这一记载也早于哥伦布的日记。因此,我国玉米的引进当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
据学者研究认为,玉米传入的路线有3条:一是从西班牙传到麦加,再经中亚引种到我国西北地区;二是从欧洲传到印度、缅甸,再传入我国西南云贵地区;三是从欧洲传到菲律宾,再由葡萄牙人或中国商人经海路传到我国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
玉米传入我国后,就由华南、西南、西北向国内各地传播。因为是新引入的作物,每在一地推广,当地便给它取名字,因而玉米的异称甚多。除称“番麦”、“西天麦”、“玉蜀黍”外,还有“包谷”、“六谷”、“腰芦”等名称。
玉米
⑩ 玉米应该什么时候播种种植产量总是上不去应该怎么办
玉米播种后正常发芽的温度,大概在日平均气温10度以上,越高越好,能有效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而如果温度过低,发芽受阻,缺苗断垄的情况出现,而且也容易形成弱苗,我地沿江江南夏季玉米在6月20日播种,夏季温度高,土壤含水量不足,可灌溉造墒播种,可选用生育期在85天左右的早熟品种,打穴施入复合肥,在肥料上加盖土后点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