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万隆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50年前,29个亚非国家首脑聚集印尼历史名城万隆,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议确立了着名的万隆精神。万隆精神主要体现在会议公报所确定的十项原则中。十项原则是中印缅等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十项原则不仅肯定了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等内容,而且还加进了尊重人权和联合国宪章、承认种族平等和大小国家平等、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通过谈判等和平方法来解决国际争端等主张。50年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万隆会议倡导的“团结、平等、合作”的精神,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有两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观,即霸权主义的秩序观和发展中国家主张的秩序观。霸权主义意欲建立的世界秩序,与以十项原则和联合国宪章基本宗旨为基础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和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还是超级大国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侵犯别国的主权,干涉别国的内政?其二,是用和平方式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还是穷兵黩武,动辄“先发制人”,对别国进行军事打击?其三,在当今时代,世界大事究竟是谁说了算?是超级大国,还是联合国?是朝世界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还是超级大国一极主宰世界?其四,是各国人民都有选择自己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还是超级大国按自己的模式改造别的国家?是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化,还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其五,是建立国际间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安全观,维护所有主权国家的普遍安全,还是只追求自己的“绝对安全”,把自己国家的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的基础之上?其六,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还是发达国家只顾自家私利,只从发展中国家谋取资源、市场和利润?今天重温万隆精神,正是由于它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
B. 万隆会议确定了以什么为标志的万隆精神
确立了以“团结、友谊、合作”为标志的万隆精神。
C. 六十年前的万隆会议所形成的万隆精神包括哪些
万隆精神即万隆会议十项原则:
①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②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③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④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⑤尊重每一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⑥(子)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丑)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⑦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⑧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⑨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⑩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
D. 万隆精神具体含义是什么
所谓“万隆精神”,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会议所缔造的“和平共处十项原则”。该原则是中国与缅甸、印度共同缔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化和延伸。它表明,二战结束10年后,最先获得民族独立的一批亚非国家,求和平,争和平、护和平的共同意愿。二是周恩来总理当时提出,并被与会国家普遍接受的“求同存异”的精神。当时与会的29国,是为了反帝、反殖、团结、合作这一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超越分歧和冲突。可以说,“求同存异”从某种程度上也蕴育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国际关系民主化”等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准则。三是会议开启了南南合作的进程。印尼前总统苏加诺走为东道主,曾在万隆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了“让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的热情演说。他指出,“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的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是世界历史的新起点”,“亚洲和非洲只有在团结起来以后才能得到繁荣”。豪言壮语,振聋发聩。用现在流行的阐释角度来形容,“会议召开的本身就意义非凡”。
中国是万隆会议的积极支持者和参加者。该会议对中国也有三大意义:一是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1950年代中期,中国取得抗美援朝和抗法援越的胜利,并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取得辉煌的外交成就。美国加大了在亚洲地区对共产主义中国的遏制。周恩来总理在克服了美国阻挠中国与会,台湾当局阴谋制造“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之后,亲自率团来到万隆。中国代表团迎难而上,载誉而归。二是演绎了中国寻求外交突破的经典案例。对于社会主义中国参加亚非会议,多数与会国心怀疑虑,有些与会国还试图按美国的意思攻击中国。周总理回应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些句子之所以成为中国外交史上最经典的语言,原因就在于它们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主观上为中国拉到了最广泛的朋友。会议期间,中国还与印尼政府签署了有关解决印尼华人双重国籍问题的协定,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华人较多的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疑虑。三是开启了中国与亚非等发展中国家长期合作的历程。发展中国家始终是中国和平发展的依托。在万隆会议上,周总理鼓励与会国超越共产主义和非共产主义国家的思维定式,从新兴民族解放国家求发展、求和平的共同目标出发,确定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长期起点和基础。
虽然国际格局在过去50年间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关系正经历着新的调整,但万隆会议所倡导的原则和精神,仍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会议提出的十项原则,是亚非国家在国际关系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创造,也是当今世界普遍认可和遵循的重要指导原则。会议所倡导的亚非合作已发展和深化为“南南合作”。在万隆精神的鼓舞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促进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实现。
50年后的今天,亚非国家的领导人即将再度聚首万隆,重温万隆精神,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亚非团结与合作的道路。这无疑又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将给亚非国家今后的深入合作注入新的活力,给亚非两大洲的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带来福音。这个世界需要和平的声音,需要合作的诚意,需要各国的决策者像当年参加万隆会议的先哲们那样,在困难面前显示勇气,在分歧面前拿出智慧,用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理念大力推动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这既是万隆精神历久而弥新的根本原因,也是人们寄厚望于即将召开的亚非领导人会议暨万隆会议50周年纪念活动的原因所在。
万隆会议彪炳史册;万隆精神永放光芒!
E. 万隆精神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万隆精神的核心原则是团结、友谊、合作
F. 第一次万隆会议的精神和意义。
会议精神被概括为“团结、友谊、合作”。
历史意义
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结晶。会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
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指明了有效路径,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并遵循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
万隆会议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启了南南合作与不结盟运动的序幕,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深刻演变。
国际关系风云变幻,从独立自主、反帝反殖,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亚非地区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万隆精神也历经一个甲子,正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万隆会议
当时成立五年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了本次会议,代表团由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率领。代表团搭乘的飞机被炸弹炸毁,代表团3人遇难,周恩来由于临时改变行程而幸免于难。
会上,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又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为了化解各国之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在会议中,伊拉克的法迪尔·贾马利称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还有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对此,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
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他还强调会议应该求同存异,并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为会议成功而努力。周恩来的讲话获得了比利时外交大臣斯巴克等多数国家代表的赞同。
在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秉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减轻了其他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疑虑,对会议的成功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此外,会议期间,周恩来还同日本代表团团长高碕达之助(日本经济审议厅长官)举行两次秘密会谈(第三次因美国反对而未举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日本的首次正式接触。万隆会议结束后,中方代表廖承志与日方代表高碕达之助经过多次谈判,促成中日两国在1962年签署《中日贸易综合协定》。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万隆会议
G. 万隆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使得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人们把有关这次会议的内容及影响统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万隆精神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鲜明特点,对后来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摘自网络
H. 万隆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什么内容呢
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
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更详细的内容楼主请查阅网络http://ke..com/view/33419.html?wtp=tt
I. 万隆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万隆会议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是和平共处的生动体现。万隆会议的成就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精神的结晶,是与会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
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
会议内容
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万隆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涵盖了与会国在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等多个方面所达成的共识。公报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载入史册的十项原则,是亚非国家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
J. 万隆会议提出什么方针及影响
周恩来总理在补充发言中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协商一致。”是中国代表团提出的会议原则。所以说万隆会议是提出十项国际原则,其中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会议精神为求同存异。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亚非独立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条件下举行的大型国际会议。
1955年4月18日,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市开幕,有29个国家340名代表出席会议,与会代表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中国总理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获得普遍接受的情况下,万隆会议排除外界干扰,圆满结束。
万隆会议增进了亚非国家间的相互了解,提高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自信心,推动了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同时它表明亚非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已开始登上国际舞台,并向旧的国际关系格局发起冲击。
1、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结晶。会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指明了有效路径,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并遵循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启了南南合作与不结盟运动的序幕,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深刻演变。
万隆会议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是和平共处的生动体现。万隆会议的成就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精神的结晶,是与会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
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