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巴厘岛表演艺术有哪些特征
巴厘岛通常被称为“神仙岛”,现在是印尼最大的旅游地,一些人误认为印尼是巴厘岛的一部分。巴厘岛的居民生活自由自在,随便找一块空地就能载歌载舞,村子里组建了大大小小的乐队和舞蹈队,每逢节假日,人们少不了欢歌跳舞,以至于舞蹈成为了巴厘岛人的一种生活习俗。
巴厘舞是巴厘岛上的一种当地传统舞蹈,其动作十分缜密,有同西方芭蕾舞一样的地位。由于受宗教观念的影响,巴厘舞蹈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巴厘人认为,舞蹈的起源与人们力图取悦神灵是分不开的,至今巴厘人仍然保留有许多纯粹的宗教和灵术的舞蹈,其表演艺术具有明显的特征:第一,需要选定演出的地点,一般在认为比较圣洁的地方;第二,需要选定合适的时间和时刻;第三,需要选定合适的演员;第四,需要有祭品;第五,演出的目的要大于表演形式;第六,需要有特定的服装。除宗教性的古典舞之外,巴厘的传统舞蹈还可分为娱乐性舞蹈、自然性舞蹈和历史题材舞蹈等。巴厘舞蹈中最着名的有迎宾舞、莱贡舞、巴龙舞、盖查舞和山哈央舞等。
1.迎宾舞
迎宾舞在巴厘岛主要是用来欢迎神灵下凡的庆典仪式舞蹈,在一场仪式或是舞蹈表演中,迎宾舞必是最先出场的,迎宾舞的美妙体现在细节里。舞蹈道具以鲜花为主,鲜花插在耳际,虽是细节的打扮,但发自内心的情意很美妙。在风景如画的巴厘岛上,花枝招展的少女舞步轻盈,迎接远方的客人。在古老的敲打乐节奏的牵引下,带动着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舞动着,通常在舞蹈的最后少女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人群,为仪式画上圆满的句号。
‘贰’ 爪哇舞蹈是怎样的风格
最早的爪哇人信仰万物有灵,当时大多数舞蹈都是以单纯地模仿动物的形态为主。印度尼西亚的佛教传说更是深受人们的推崇,因此许多舞蹈的情节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并侧重表现人物的情感。爪哇的宫廷古典舞更是别具一格,它主要来自宫廷,通常故事情节贯穿始终,配着歌词、舞蹈来讲述历史上经典的爱情故事及神话传说,被后人称为古典宫廷舞。舞者主要运用刀剑、面具,以模仿的方式进行表演。爪哇岛的古典宫廷舞蹈根据地域的不同又分为不同的流派,如西爪哇的古典舞以巽他族一个流派为主,而中爪哇古典舞则有日惹和梭罗两个流派。不过所有的流派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主要在重要的仪式上表演。
爪哇古典宫廷舞蹈的动作形态:两腿保持半蹲,身体不能前俯后仰,头部要保持直立,视线一直在斜下方,只有在特定的场景才可以眼随手动。与泰国古典舞一样,爪哇族的古典舞中含有丰富的手势,每种手势都有约定俗成的寓意,通过不同的手势变换来表达舞蹈的情感。
大多数的历史资料已经无法得到考证,但我们从印尼的雕刻艺术也能捕捉到一些爪哇古典舞的独特迷人风采。木雕是巴厘岛的特产之一,《黄杨木雕舞女像》更是木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雕刻者选择了舞者舞姿中最美的一瞬:舞者明眸顾盼生辉,修长而饱满的体肢,柔软的身体曲线,头部恰到好处地侧靠着举过头顶的左臂,充满动感的飘带又与双臂相呼应,传达着舒展有度的分寸感,腰、臀近乎完美地侧曲着。细细观看这雕刻的作品,似乎又把观众带入到音乐响起的时刻,摇曳的舞姿已在脑海里放映了一遍又一遍,所有的肢体语言都与心跳相呼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方女性的柔美。
说起爪哇入神舞蹈的风格特征,从资料记载来看,印尼每个爪哇族群对于这种入神舞蹈都有着当地不同的诠释,因此各地区衍生出其地方特色,并发展出了各种形式的入神舞蹈,它们的命名因区域不同、语言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关于舞蹈的起源至今还没有确切的记载。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必然会在社会变迁中发生一定的变化。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意识形态,文化之间的冲突都会在长时间的交融过程中有新的概念。入神舞蹈的表演者是穆斯林,因而穆斯林文化也会自然融入伊斯兰教思想。同时,他们也在尝试维护入神舞蹈的原创性及正统性。
入神舞蹈之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自然离不开音乐风格的特征。音乐在舞蹈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不仅能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很快地将观众带入舞蹈表演的意境,更是舞蹈演员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只有搭配着入神的音乐,其表演才更具有仪式感,舞者才能更好更规范地进行队形以及动作节奏的变换。入神舞蹈发展至今,一味地传承并非长久的生存之计,随着舞者表演经验的增加,舞蹈的形式也会不断地创新与改变。在演出时,音乐风格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曲风有爪哇混搭的歌曲、街头流行的音乐、民间传统的民歌等。伊斯兰歌曲也时常被用来配合演出,显示出其努力融入以穆斯林为主的社群。
一般来说,肯当鼓、吊锣、铜板琴、乳锣、西方爵士鼓、电子琴等都是入神舞蹈的常用乐器。以敲击乐为主,由简单的旋律进行重复或加以变奏而构成,节奏一般根据舞蹈的动作与风格来命名。各种节奏模式皆以循环变奏的方式为声部部分伴奏,并作为舞蹈动作的背景音乐。
肯当鼓用来把握整个音乐演奏的主干,它不仅掌控节奏的速度变化,同时也会配合舞者的舞蹈动作进行变换,在仪式的各个环节都极为重要,为仪式营造出一股充满奇异与神圣的氛围。在表演的过程中,肯当鼓反复循环的节奏给舞者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这种催眠的作用能够更好地让舞者进入入神的状态。对观众而言,肯当鼓的节奏变换也能激发他们在每个仪式阶段不一样的情绪转换。肯当鼓把仪式的每个环节都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整个仪式一气呵成。肯当鼓的灵动性在于仪式没有结束,音乐也不会终止,它掌握着整个仪式的氛围、舞蹈的动律、舞者的步伐和情绪,也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敬畏心。
‘叁’ 列冈舞有哪些魅力之处
《列冈舞》至今还作为巴厘古典舞的代表作,自然有它的魅力之处。由三名女演员表演,演员手持折扇,扇子由“侍女”交给“公主”后,舞蹈才正式拉开帷幕。剧情是拉森姆王和达哈的故事。
整个舞蹈的动作来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的造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印度尼西亚传统舞蹈“舞姿”。经过不断地提炼加工,把内容与动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经典之作。舞者的步伐突出了舞蹈语言的轻重缓急,巧妙地塑造出所要表达的人物形象。舞蹈动作自始至终都比较单一,眼神的表现力才是这部舞蹈作品的魅力所在,外在的形态烘托出内在的神韵。虽然是传统舞蹈,但所表达的胸臆情怀却丝毫不显古板。舞者根据舞台环境和氛围的需要,会适当地即兴发挥,使舞蹈看上去更加随性,同时也体现出了巴厘岛人民向往自由的生活态度。传统的舞蹈无需用现代的语言去修饰,天然淳朴的审美意向才是更值得我们追求的。程式化的表现手法用在《列冈舞》里似乎显得有些生硬,它本应属于真实的传统艺术,《列冈舞》从生活出发,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与观众共同创造出千差万别的意向才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故事深深触动了每一颗经历沧桑的心。它的演出成功地让观众爱上了这个舞蹈,《列冈舞》区别于其他的叙事舞蹈,不仅仅是在诉说故事,还竭尽全力去表现故事的内涵,从而震撼观众的心灵。舞蹈作品所能承受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舞蹈传递出来的感染力才能让一部优秀的作品成为经典。观念主宰着审美,欣赏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印尼舞蹈之后,观众会感受到不仅仅是人在舞动,连空气都在舞动着。经典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并不会像沙一样随风飘扬而散去,而是像酒,越久越香,这正是传统舞蹈的魅力所在!
《列冈舞》
‘肆’ 印尼以及东南亚一带国家的舞蹈文化之间有什么联系
印尼以及东南亚一带国家的舞蹈文化就是在不断交流、融合中向前发展的,它们的舞蹈既带有共同性,又带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在东方人眼里它们之间有些差异,而在西方人眼里,它们就可统称之为“东方舞蹈”。
‘伍’ 至今在印度尼西亚舞蹈中还保留有哪些传统舞蹈
至今在印度尼西亚舞蹈中,有西爪哇的面具舞、巴厘岛的列同格拉冬舞、蝴蝶舞、巴厘女舞、中爪哇的女勇士舞、苏门答腊的巴郎山舞和少女岛舞等等。这些舞蹈都曾由印尼访华歌舞演出时介绍给中国观众。
‘陆’ 印度舞的特点是什么
印度舞的特点在于其基本动作和服装。
1、基本动作
印度舞节奏明快,一段4分钟舞蹈有大约50多个动作。包括了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昼夜等自然现象。
起舞前,腿保持弯曲,手合起来,行开启礼。手伸展开,脚向前跨一步。随着音乐开始变换手姿。音乐中开始出现“咚咚”的节奏,开始变换脚步动作。保持微笑。舞蹈动作越来越快,手姿变化丰富。
2、服装
在印度,一般只有已婚妇女才穿长达6米的纱丽,但舞者例外,哪怕很年轻的女孩也可以这样打扮。有时候,舞者也穿PUNJABI:裤子+过膝长衣+长围巾。裤子的款式有很多,有些宽大,有些紧身。围巾的系法也不相同,平时可以戴在脖子上,跳舞时系在腰间,增加线条感。PUNJABI已成为时尚,去年日本便风靡这种款式的衣服。
配饰:额头上贴的长尖形饰物叫BINDI,传统BINDI很大,上面镶满了钻和宝石。但流行的是简练的款式。女孩一般在结婚或跳舞时佩戴它。眉毛上方的一圈散钻也可以叫BINDI,表示好运。
红点:眉心点红点。跳舞时,为了增加亮度,也可用小钻代替传统的红点。如果跳表现穆斯林题材的舞蹈,只能用小钻,因为红点是印度教的象征。不跳舞的时候,通常只有已婚妇女才能点红点。
手镯:印度舞中,手势是非常重要的舞蹈语言,所以舞者很在意手镯。佩戴数量很多,最多可达20个。
脚镯:印度舞中有许多跺脚的动作,要有脆响的声音,又有急促的节奏,所以脚躅很重要。据说有舞蹈家经过训练可以只动脚上的一块小肌肉,使得只有一个脚铃响。
(6)印尼的传统舞蹈怎么样扩展阅读
印度舞的历史: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
到了吠陀时代,印度舞蹈有明显的发展,而且有了文字记载。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记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着闪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样,“男子戴金首饰,通过舞蹈表演有关战争的场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专门以跳舞、唱歌谋生的种姓”。可见当时舞蹈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过“舞蹈”一词。至于在印度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中有关舞蹈的记载就更多了。《罗摩衍那》中写道:“在阿逾陀日夜举行舞会和音乐会,供国王享乐”,“一位舞者的优美的舞姿使罗婆那为之陶醉”。
‘柒’ 印尼侨领丘昌仁:让更多人把龙狮舞起来,你如何看待龙狮文化
印尼客属联谊总会的副主席丘昌仁于9月4日来到雅加达市的印尼龙舞运动联合会会所,准备筹备下个月初将在日惹市举行的印尼舞龙舞狮锦标赛。
邱昌仁表示舞龙舞狮文化体现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表现了印尼的特色文化。邱昌仁希望更多的印尼人、华人华侨支持龙狮文化,让龙狮在印尼舞起来,让这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印尼进一步发扬光大。舞龙舞狮不仅有利于放松我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而且有利于强身健体。
‘捌’ 印尼的舞蹈与中国的舞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印尼的音乐与中国有近似之处,如西方学者贝那特·泽特拉在《印度尼西亚》杂志发文介绍,印度尼西亚音乐中丰富的节奏和合演中的技巧与中国音乐有共同特点,“印尼的打击乐器来自古代云南的铜鼓”。民间习俗乐舞也多来自中国,如杜尔在《华侨在印尼》一书中谈到爪哇人舞动假兽的舞蹈:“即使它的身躯颇短,没有形成蛇状,但显而易见,它和中国的舞狮是相同的”;“世世代代,这种假兽舞已成为人们喜庆时的娱乐活动”。
‘玖’ 点头舞表达怎样的情感
《点头舞》是印尼传统的民族舞蹈,节奏热烈欢快。音乐响起,舞者纷纷踏着欢快的步伐走上舞台,舞者头戴羽毛,五指张开,配着音乐的节奏,有规律地点头,双腿保持半蹲状,随着音乐的节奏点来回移动重心。随着音乐节奏的变换,舞者迅速变换方向,手部架起,手掌竖立,手指伸直张开,每个指头像风吹过头冠上的羽毛微微摆动,身体上半部分跟着重心的转移而倾向两旁,手腕慢慢地向内外旋转。《点头舞》来源于印度尼西亚民传统民俗礼仪,主要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情,用眉目以及点头的动作来交流传达情感,表达了这份神圣的相遇缘分。舞者两侧腰间分别系有两条绸带,舞蹈进入高潮时,舞者用手指夹住绸带舞动,时而双臂张开飞舞着绸带,时而用绸带来遮挡面部,以表现少女的羞涩,为舞蹈增添了十足的神秘感。《点头舞》以头部细微的动作传递印尼人民与外界友好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印尼人淳朴、友善的性格。
‘拾’ 印尼舞蹈有哪些特征
有着“千岛之国”美誉的印尼,其舞蹈亦有着万种风情,舞蹈语汇及风格更是像魔术般神秘多样。其中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巴厘岛、亚齐的舞蹈的特征更具有代表性。舞蹈体态以半蹲为主,半蹲又分为单脚重心和两腿同时半蹲状态,上半身保持直立,头和视线都向前,眼睛微微向下看;舞蹈动作取材于对动物形态的模仿。在舞蹈风格上,爪哇的舞蹈比较慢、细腻;巴厘的舞蹈与爪哇舞在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巴厘舞蹈的形式更为丰富多样,节奏有缓有急,除用手腕、手指动作之外,舞者还用眼睛来传神达意;苏门答腊马来族的舞蹈以热情欢快着称;加里曼丹和东部偏远地区的舞蹈相对粗犷、简单,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尤其是西伊里安歌原住民族的舞蹈,节奏感十分强烈,极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