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好,请问你是会印尼语,想请教几句印尼话,请求帮忙
一般的问候:
selamat pagi 早晨好
apa kapa? 你好吗(见面问候,直译:什么好消息)
selamat siang 下午好
selamat malam 晚上好
一、认识印尼文字母(和英文字母一样,但发音不同)
A a B b C c D d E e F e G g H h I i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P 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q,x,z 三个字母在单词中较少出现,一般用于外来语
二、Kosongan子音
1. coba尝试 cahaya光线 acara节目 cari寻找 curi偷 cinta 爱情 cerita故事
2. gampang容易 gagak乌鸦 gudang仓库
3. hampa空洞 halal违规 hip生活 mudah容易 harapan希望 tahu知道,豆腐tahun年 hasil成果 murah便宜 lihat看 hadiah礼物
4. khotbah演节 khusus特别
5. mengantuk打瞌睡 dengar听见 hilang丢失
ngangur没事干 ganggu打扰 mangga芒果 panggil呼唤 banggang烤
6. seratus百 rumah房子
三、Kata ganti orang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saya, aku, kami, kita
第二人称代词:anda,kamu, engkau, saudara, bapak, ibu, kalian
第三人称代词:dia, ia, beliau , mereka
常用疑问词
Apa?什么?
Apakah?是否,Anda apakah Peter?您是不是Peter?
Apa ini? 这是什么?
Apa itu?那是什么?
Siapa?谁?
Kapan? 什么时候?
Mengapa:为什么?
Keapa?怎么拉?
Bagaimana?如何?
Di mana?在哪里?
Ke mana?去哪里?
Dari mana?从哪里来?
Yang mana?哪一个?
Mana?哪里?
Bila? =kapan属于古文文字
Bila mana?=kapan属于古文文字
(待续)
B. 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干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51075.htm
八股文 从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后,中国历朝统治者都想方设法加强这种制度。到了明朝,统治者已经不满足于统治经济、政治、军事、连人们的思想也要加以严格控制。八股文就产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并为后来的清朝所沿用。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文章格式,是一种非常严格的注重格式的文体。每篇文章的格式非常标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等组成部分。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4个部分,各有两股互相对应的文字,共有八股,所以称八股文。八股也称八比,比是对偶的意思。在这8个部分中,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都要相对成文,字体也有明确规定。对于文章的内容,八股文要求立言必须用古人的语气,题目主要从四书里出,议论的内容也必须根据宋代理学家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字数也有限制。这种文体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自采用八股文考试后,学校教育的重心就是教学生读八股、写八股,史学、算学、天文学等科根本无人问津。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曾说,八股的害处等于秦始皇焚书,而它对人才的摧残比坑儒还要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