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尼海滩出现神秘生物,你觉得世界上真的有人类未知的巨型远古生物存在吗
我觉得印尼海滩的神秘生物应该是一头鲸鱼的残骸而已,世界上不会有人们未知的巨型远古生物存在的。首先吧,任何生物都离不开阳光的,那么这样的话,就一定会出来感受阳光,就会被人发现。如果不需要阳光的话,他们的眼睛会退化,甚至不需要眼睛。所以这样的话陆地上是不存在巨型远古生物的,不过不排除有些动物比自己种族的块头要大,就好像人群中的姚明一样。其次吧,近年各国为了发展经济,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空气污染,海水污染,这些大大的改变了动物生活的环境,常能听到鲸鱼无故集体自杀,巨型生物的生活应该比较不方便,如今能生存的环境日益减少,连鲸鱼都受不了,更何况远古生物呢?还有就算海里真的有巨型生物,那它靠吃什么生存,吃大鱼?食物的竞争也存在一定压力,存在捕不到食或者被同胞抢夺。第三点,可能存在造谣成分,人们对看不清的画面存在一定的恐惧感,也许那个样子只是一条在雾里航行的船或者是其他我们见到的生物。第四,以现在的技术应该可以把大海翻个透彻吧。深潜技术,卫星技术,声呐技术,什么东西在这些技术下都无所遁形,等印尼军方将该海怪处理后,就知道答案是什么,不过我还是想呼吁为鲸鱼留点生存空间,世界是所有生物一起存在而美丽的,不要为了一己私利去破坏他。
㈡ 为什么海底藏数兆亿美元财宝
2007年5月18日,世界打捞业巨头、美国奥德赛海洋勘探公司宣布,该公司从大西洋海底一艘古老沉船上,起获重达17吨的殖民时期金银财宝,总价值至少5亿美元。该公司称,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出水”的最大一笔海底沉船宝藏。这次打捞轰动了世界,也再次引发了人们无尽联想:世界各地的海底究竟还有哪些着名沉船?有多少宝藏?据估计,现今躺在海底的沉船财宝如果被打捞出来,总价值将达数兆亿美元。
“阿托卡夫人”号
沉没时间:1622年
宝藏:40吨财宝,价值4亿美元
当年,西班牙对南美洲殖民地财富的掠夺采用了最野蛮的方式,一船又一船的金银财宝成为殖民掠夺的罪证。1622年8月,“阿托卡夫人”号所在船队载满财宝从南美返回西班牙。当航行到哈瓦那海域时,飓风席卷了船队,“阿托卡夫人”号很快沉到海底。“寻宝人”梅尔·费雪全家人一起开始了下水搜寻。1955年他成立了一个名叫“拯救财宝”的公司,专门在南加州一带的海域寻找西班牙沉船。妻子、儿子和女儿陪着费雪一起下水,在海底寻找梦想。他们一丝不苟,只要看到不是石头的东西都要用金属探测器探测。1985年7月20日,费雪和家人终于找到了“阿托卡夫人”号。这个当时号称海底最大宝藏的沉船上有40吨财宝,其中黄金就有将近8吨,宝石也有500公斤,所有财宝的价值约为4亿美元,费雪成了富翁。
“苏塞克斯”号
沉没时间:1694年
宝藏:价值24亿英镑的金币
1694年2月,英国派出了以皇家“苏塞克斯”号为旗舰的一支海军舰队前往地中海,增援在那里与法军交战的英国部队。据文件记载,“苏塞克斯”号还肩负一个秘密任务,它运载了大批金银财宝,意在用这些财宝拉拢意大利的萨伏伊公爵加入反对法国的联盟。然而,舰队刚刚航行到直布罗陀海峡就遭遇海上风暴,“苏塞克斯”号不幸沉没海底。奥德赛公司于1998年开始寻找“苏塞克斯”号,并在4年后宣布其已在水下发现了沉船的踪影。奥德赛公司随即与英国公司签订合约,负责打捞这艘沉船。然而,西班牙不久便要求从中分得一杯羹。去年12月,当奥德赛公司满心欢喜地展开打捞行动时,受到西班牙军舰的阻挠。奥德赛公司称,当时双方剑拔弩张,西班牙军舰与其主要打捞船近在咫尺。针对西班牙方面的刁难和阻拦,英国国防部发言人日前重申了英国拥有“苏塞克斯”号及船上财宝的立场。
“圣荷西”号
沉没时间:1708年
宝藏:载满金条,价值10亿美元
1708年5月28日,一艘西班牙大帆船“圣荷西”号缓缓从巴拿马起航,向西班牙领海驶去,这艘船上满载着金条、银条、金币、金铸灯台、祭坛用品的珠宝,这批宝藏据估计至少价值10亿美元。当时,西班牙正与英国、荷兰等国处于敌对状态,英国着名海军将领韦格正率领一支强大的舰队在附近巡逻。然而“圣荷西”号船长费德兹全然不顾,天真地认为:大海何其大,怎会这么巧就遇上敌舰?当年6月8日,当费德兹在加勒比海惊恐地发现前面海域上一字排开的英国舰队时,傻了眼。猛然间,炮火密布,水柱冲天,炮弹落在“圣荷西”号的甲板上,海水吞噬了巨大的船体。1983年,哥伦比亚公共部长正式宣布:“圣荷西”号是哥伦比亚的国家财产,不属于那些贪得无厌的寻宝者。人们估计,哥伦比亚政府已经找到了沉船地点,尽管打捞费用高达3000万美元,但与这批宝藏相比算不了什么。
“巴图希塔姆”号
沉没时间:唐代
宝藏:6万件中国8世纪陶瓷制品
47岁的德国人蒂尔曼·沃尔特法恩,因为从东南亚海域打捞出一批价值连城的中国珍宝,转眼变成超级巨富。当年,沃尔特法恩听一个印尼雇员讲了沉船故事,说船中可能有珍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沃尔特法恩得知这个消息后,对沉船产生了浓厚兴趣。
沃尔特法恩从海底共打捞出6万件物品,其中包括陶瓷酒壶、茶碗、刻有浮雕的金银餐具。这些珍贵物品都是产自8世纪的中国陶瓷制品。当时唐代的商人将瓷器装上阿拉伯的独桅三角帆船“巴图希塔姆”号(这是沃尔特法恩给自己的海底发现起的名字),然后出口到马来西亚等地。研究表明,这艘船可能是在东南亚海域遇暴风雨袭击后,撞到水下暗礁沉没的。
考古学家表示,“巴图希塔姆”号沉船向人们展现了无可争辩的事实,那就是在1200年前,中国已经开始海上贸易了。
“歌德堡”号
沉没时间:1745年
宝藏:货物估价至少2.5亿瑞典银
去年到中国访问的“歌德堡”号商船其实是一艘按照实际比例制造的仿古船,原船“歌德堡”号于1745年9月12日在从中国返回时不幸沉没在歌德堡港入口处,当时船上装载着大约700吨的中国物品,包括366吨茶叶、100吨瓷器和19箱丝绸等。当时这批货物如果全部运到哥德堡市场销售,估计价值2.5亿至2.7亿瑞典银。
“泰坦尼克”号
沉没时间:1912年
宝藏:货舱珠宝至少值数亿英镑
“泰坦尼克”号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顿驶往美国纽约开始处女航,该船是英国当时建造的最先进的游轮,同时也被认为是永不沉没的。然而,4月15日,“泰坦尼克”号在加拿大附近海域与冰山相撞很快沉没。
1985年,“泰坦尼克”号残骸在加拿大纽芬兰岛以东约610公里处3800多米深的海底被发现。由于“泰坦尼克”号当时的乘客中有不少达官贵人,专家估计,“泰坦尼克”号一等舱货物仓库内的财宝如今至少值数亿英镑。另外,由于“泰坦尼克”号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很多来自“泰坦尼克”号残骸上的东西本身就很有价值,比如一块船上舷窗的黑市售价就高达2万英镑。面对“泰坦尼克”号这个大宝藏,不少探险公司和探宝者都在积极行动。但1992年,美国弗吉尼亚州联邦法庭将独家打捞权判给了“泰坦尼克冒险有限公司”。1993年,该公司被总部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皇家邮船泰坦尼克公司”兼并。2004年,该公司将从“泰坦尼克”号上打捞上来的残骸和其他生活物品进行展览,包括乘客行李、现金、珠宝等,再现了船上的奢华生活,这同时也说明“泰坦尼克”号的确是一个海底宝藏。
㈢ 除了葡萄玛瑙,印尼还出产什么珍宝
印尼还出产沉香。印尼除了出产葡萄玛瑙,出产的沉香也是非常有名的,以清新高雅着称。印度尼西亚是世界非常有名的沉香产地,除此之外,印度尼西亚的海岛风光以及印度尼西亚的热带种植也算是印度尼西亚的珍宝。
印尼的沉香虽然很棒,但是印尼同时也出产了很多奇形异状的石头,这种石头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不值得一提,但是对于石头收藏者却是珍宝。而且印尼位于热带地区,它有着很多美丽的、多姿多彩的热带植被,这种自然资源也是印尼的珍宝之一,这是大自然的馈赠。
㈣ 印尼海底捞出7万件中国文物,我国想索要回来,结果如何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华夏民族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现如今人们可以看到的大量的古代建筑以及古代文物,都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成果,虽然我国发现和出土的文物众多,但是这也仅仅是冰山一角,其实很多文物在战乱中都流失到了国外,很多国外的收藏家手中或者博物馆中,都可以看到中国的文物,不过想要从他们的手中要回,简直比登天还要难。
对于这样的巨额价格,中国很不理解,但对方表示,这些钱也不全是他们的,还有一部分要给印尼政府分成,毕竟这些文物是在印尼海域挖掘出来的,所以必须是这个价格,低于这个价格就不卖,而我国也非常为难,最终双方谈判失败,我国没能成功购买回这些文物,而对方也开始对这些文物进行公开拍卖,最终这些文物在2005年的时候被新加坡的一位富豪以2.4亿的价格购买到手,中国失之交臂,很多历史学家表示,这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因为新加坡大多都是华人,也算是到了华人文化圈之中。
这些文物有着重大的历史研究意义和价值,他们不止是在经济方面价值巨大,而且对研究中国历史有着很大的意义,因为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这艘船虽然是一艘阿拉伯帆船,但船上载的全是中国唐代的精美瓷器和一些手工艺品,只是因为在返航途中遭遇到了一块巨型黑色礁石,导致帆船触礁沉没,距今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唐代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更有重大意义,不过可惜的是,因为对方狮子大开口,索要3.5亿的天价,所以这些文物没能回到祖国的怀抱,让人非常的遗憾,但也让人很不舒服,毕竟这些文物本来就是属于中国的。
结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天祥
很多网友也纷纷表示,这件事就当是一个教训,因为当时我国的国力不是很强大,那些小国家自然也不惧怕中国,试想如果当时我国有现如今的强大实力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恐怕不用我们开口要,他们也会主动将这些文物物归原主吧,所以现在我国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尽可能地搞发展,只有强大自己,才不会被别人轻视,而我国也一直在这条道路上艰难地前行,一刻也没有放弃,相信未来有一天,我国一定会站在世界的顶端,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件事呢?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观点,记得关注和点赞哦,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世界名人语录》
㈤ 当年印尼渔民捞7万件唐代文物,我国希望文物回归,对方开价几个亿
在中国之前的历史中,曾有过一段风雨飘摇的历程,这一段时间的中国饱受欺凌和践踏,很多宝物都流失到了其他国家,比如说圆明园的铜首等,这些本来是中华民族瑰宝的东西,最后却在其他国家,被列强占据着,并且怎么也无法索要回来,这让人觉得非常的悲伤,也因此越发觉得,一个民族的强大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民族不够强势,就很容易遭遇这样的情况。
这个价格,让中国最终没有办法购买,毕竟当时中国各地的那些博物馆,还不是完全以营利为目的,它们没有什么收入,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也拿不出这么多钱购买文物,不可能举国之力、花费国家国库的钱财,去拿到这么一个文物,所以最终这些文物在2005年的时候,被新加坡富豪以2.4亿的价格买到手,宝物归属权尘埃落定。让人捶胸顿足,非常惋惜,也对印度尼西亚的行为表示强烈的谴责,好在后来有一位专家学者站出来,安慰大家,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他说虽然是落在了新加坡手上,但好歹这新加坡也是华人文化圈之内的,既然这样,也就不算是中华文明的损失,民族是共通的,文化也不分国界,既然能有这样一片沃土,让这些文物珍贵的妥善保存,那也是一个好事啊。
㈥ 1986年 嘉士德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
22年前的一天,中国香港西南海域的海面上静静地停着一艘打捞船,在漆黑的夜幕下,它犹如幽灵一般。据一本收藏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馆里的古航海日志记载:1752年,一艘名为“歌德马尔森”号的中国商船,在这片水域触礁沉没。当年,这艘从广州出发的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准备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两百多年后,一个名叫迈克.哈彻的英国职业海上打捞者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将自己的打捞船开到了这片海域。哈彻从“歌德马尔森”号打捞上来了青花瓷器23.9万件,每块重达45公斤的金锭125块。1986年,哈彻将这笔宝藏交给了荷兰嘉士德拍卖行,换回了2000多万美元的回报。从此,哈彻以“当代最成功的寻宝人”的头衔名噪天下,而“南海沉宝无数”的消息也不胫而走,一批又一批的国际寻宝人来到这里,盗捞中国的水下宝藏。
南海沉宝堪称“海底瓷都”
其实,这并不是哈彻第一次从南海捞起宝藏。1983年,他就在这里发现了300多年前沉没的中国明代帆船,船内满载2万余件瓷器。这些瓷器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时以250万美元成交,平均每件价值112美元。第一次尝到甜头的哈彻,从此锁定了南海。他出高价雇来各种“人才”——考古专业的高材生、海难事故的研究者、东方海域的知情人,以及技术纯熟的潜水员。1999年,哈彻在南海又找到了一艘载有100多万件康熙年间四大官窑瓷器的清代沉船“泰星”号。为了便于运输和抬高价格,他竟然敲碎了60多万件成色普通的瓷器,将剩下的35.6万件运往德国拍卖。这一次他赚了3000万美元。
哈彻发现的宝物,或许只是埋葬在南海水下宝物的“冰山一角”。15世纪以后,随着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通,海洋成为沟通全球的主要通道,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贯通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但是,在那个没有机械动力的帆船时代,往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船只随时会遇险沉没,几乎每隔29个小时就有一艘船葬身大海。直到19世纪初,因遇上海盗和风暴而沉没的货船比例仍高达30%—40%。
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在中国的茫茫海域下“沉睡”着2000至3000艘古船,其中以宋元船居多。沉船中还有一些英国东印度公司和瑞典等的外国沉船。这些船满载的中国陶瓷、丝绸、金银珠宝等宝藏也就随船体下沉被大洋淹没。有专家曾表示,这些沉船完全构成了一个“海底瓷都”,其数量难以估量。对中国考古学者来说,这些海底藏品承载着历史的密码,中国的航海史、海外贸易史、港口史、造船史、移民史、国家关系史、宗教史、科技文化交流史等,都将由此有新的延伸。可是,这些珍贵的历史标本,在海外盗捞者的眼中只等同于钞票。几乎就在考古学者深入海底的同时,逐利而来的各色人等也瞄准了发财机会。
海外盗捞者野心勃勃
在苏富比拍卖行,一件中国元代青花瓷罐曾拍出了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如此巨大的商业利益,引诱着越来越多的“哈彻”加入到沉船打捞的队伍。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他们不惜血本,利用各种手段在各个海域搜寻水下文物。与此同时,一些无力打捞本国领海内水下文物的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印尼、越南也开始与西方捞宝公司合作。他们向这些公司颁发许可证,允许他们在领海内捞宝,之后再与颁证国分享利润。不过,这些西方公司的勘查范围通常都不会局限在颁证国的领海内,而会秘密潜到中国海域盗捞水下文物。于是,南海成了他们满足欲望的“乐园”。盗捞、窃取、走私、拍卖……在中国海床上静躺了千百年的沉宝,也在通过一条条隐蔽的商业通道流失。
参加过越战的美国老兵费尔.格雷科就借与菲律宾政府的合作,盗捞了数万件中国古董。为了“开发”南海宝藏,格雷科在菲律宾至少住了10年,从当地渔民的讲述中一点一点搜集沉船信息。据菲媒体披露,从1997年到2002年,格雷科先后在南海发现了16艘沉船,捞起了约2.3万件古董。这些文物都悉数被他运回了美国。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纽约时报》的记者曾到过他位于洛杉矶的住所。据他们形容,格雷科的花园里赫然立着几个两人多高的巨型花瓶;一大堆精美的瓷碗、陶碟被随意摆在地上,“整个家就是小型中国古董博物馆!”发达的互联网让格雷科轻易绕过公开拍卖文物的法律障碍,将古董卖给了私人收藏家。这一点让菲政府异常恼火,曾发出逮捕令并要求美国将其引渡回菲律宾。但美国拒绝配合。
今年50岁的德国工程师蒂尔曼.沃特法有个野心,他要在未来的岁月里“一网打尽”南海最重要的海底宝藏。1998年,他在印尼勿里洞岛(位于南海与爪哇海之间)附近水域20多米深的海底,找到了好几万件保存完好的陶瓷制品。沃特法将这座海底宝库取名为“黑石”号。在接下来的3年里,他先后捞起6万件唐代文物,包括陶瓷酒壶、茶碗、刻有浮雕的金银餐具等。研究推测,“黑石”号很可能是在穿越爪哇岛途中,遇上暴风雨触礁沉没的。据中方考证,“黑石”号上的长沙窑瓷器品种相当丰富,有很大一部分在中国都没有出现过,“黑石”号的青花瓷也是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对研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意义非凡。然而,在中国几家博物馆与沃特法的接触中,沃特法都坚持把“黑石”号的绝大部分出水文物打包,以至少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而这是中国的博物馆所无力承担的。从今年年初开始,沃特法竟将他的捞宝工具伸向了中国南海。据印尼海洋渔业部估计,在“印尼周边”的南海海域,有至少463艘货船残骸,许多船龄超过1000年。鉴于沃特法的“成绩”,印尼政府打算将这463处南海沉船位置,尽数交给沃特法的探宝公司。
金融投资家、比利时人吕克.海曼斯也是印尼政府的“合作伙伴”。2004年9月,海曼斯勘察出了一艘来自10世纪的中国沉船,船很大,有70米长、15米宽。他在船队上坐镇19个月,指挥潜水队下潜2万次,把将近25万件珍宝逐一打捞上来。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那些瓷器:碟子上的饰纹是龙、鹦鹉和其他异鸟;茶壶上清晰可见莲花的图案;青瓷上的釉完好无缺。巴黎博物馆专家保罗.德斯卢克对海曼斯说:“知道你捞上了什么吗?公元10世纪的沉船极其罕见,我们对五代十国的认识非常苍白,博物馆里的文物极少,这艘船填补了空白。”在打捞这艘五代十国时期沉船时,海曼斯还在附近海域发现了一个“更大的不明物体”,但这处沉宝所处海域相当敏感,是印尼与中国有争议的水域。就在他打算对新宝藏“动手”时,印尼警察突然查封了他在雅加达的藏宝仓库,并指控他“非法捞宝”。海曼斯猜想,这也许是已经掌握了打捞沉宝技术的印尼政府想甩开他单干。
寻宝热将毁掉很多宝藏
除了国际盗捞者,国内也有许多文物贩子在盯着南海的宝藏。尽管我国早在1989年就对水下文物进行立法保护,但已发现的古船文物还是遭到当地一些渔民的哄抢。他们捕鱼时有时候会一网拖出瓷器或古钱,便知道下面有沉船与宝物,于是就借机打捞,而有组织、有规模地盗取这些水下文物更是防不胜防。中国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张威告诉本报记者,在国内,盗捞海底文物的“销售”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通畅的渠道和市场。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的盗捞行为,都会在造成中国文物流失的同时,使这些文物的考古价值遭到毁灭性破坏。
中国水下考古中心就是为了抢救中国的水下文物于1987年成立的。而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的即将出水,就是这个中心的杰作。张威说,目前制约我国水下考古的头等问题就是资金。国外的水下考古都有企业赞助,但中国目前只有香港一家企业曾出100万元赞助打捞“南海一号”。张威说,沿海调查一次就要花100多万元,到一趟西沙来回要300万元,一套潜水服要4000多元,就连一支深海灯也要1万元,水下考古无疑是个昂贵的行业。被称为“水下考古之父”的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巴斯甚至曾建议中国不要搞水下考古,因为太费钱了。
盗捞者为何肆无忌惮
至于外国打捞公司为何能频频潜入中国海域,进行商业性盗捞或在其他海域打捞中国沉船,专家分析,这是因为无论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对海洋文化遗产的界定都太模糊。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教授林灿铃认为,目前我国相关文物法规定,“对于遗存于中国内水、领海内以及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海域内的文物,无论其起源于中国或起源于外国,均属中国所有。对遗存于中国领海以外的其他管辖海域,及公海区域内的起源于中国的文物,中国享有辨认器物物主的权利”。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样的法律界定都是不够准确和完善的。因为对于中国领海外的其他海域可以确认为起源于中国的文物,它仅仅是规定了辨认的权利,也就是说仅仅运用了文物的“属地原则”,而没有追究文物的“属物原则”,这显然不利于我国文物所有权的保护。而一些西方国家如英国,就采用双重原则,有利于其追讨文物。此外,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这两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区域内海洋文化遗产的归属,我国法律也没有做出任何的相关规定。
与此同时,目前国际通行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给商业盗捞留下了法律漏洞。该《公约》规定,对于在国家管辖权之内的海底发现的具有考古和历史价值的文物应予以保护;并且特别强调对这类文物“要注意来源国(文化来源国或历史、考古来源国)的优先权”;但公约中提出的这些条文大多概念含混不清,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来源国难以依此追讨自己应有的权利。
㈦ 印尼海底千年沉船捞出7万件中国文物,对方要价3亿,最后怎么样
在中国古代史中,不管是海上丝绸之路或是陆上丝绸之路都被看作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当今的实际情况,想要再现古代的丝绸之路似乎难度颇大,不过这样的优良历史传统自然是不会被历史淘汰,由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被认为是复兴丝绸之路的重要举措,如今备受世界瞩目。
距离“一带一路”的提出距今也有三年了,再回顾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时的内容,我们会注意到在这次开幕式演讲上专门提到了印度尼西亚的千年沉船“黑石号”。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提到这艘沉船,它有什么样的故事?查阅文献资料我们不难发现,这艘黑石号根据推算可能是在中国唐朝时期的沉船,在印度尼西亚海域被打捞之时船上载有的中国文物多达7万件,面对如此庞大的文物数量,中国相关博物馆也对这艘沉船曾经提出购买意愿,可惜由于对方开价高达3亿,经过综合考虑中国方面不得不放弃。
说到底是这一类人对于这艘沉船的认识不足,首先沉船并不是中国的,船上的中国货物也已被买走,只是归途遇到意外沉了,何来民族的悲哀?国内文物界也提出购买方案,然而对方要价不合理,非我们过错,何来国家耻辱一说?考古不分国界,对于黑石号来说它的最大历史使命就是展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而不是被用作民族争斗的武器。
㈧ 开发海底多金属软泥资源是怎样的
多金属软泥是深海底的一种富含铁、锰、铅、锌、银、金等多种金属的未固化泥质沉积物。金属在泥中多以硫化物和碳酸盐形式存在。把这种软泥经过提炼后就可得到所需金属。这种软泥不像多金属结核那样普遍存在,而是只局限于红海中部深度大约2000米的底部和东太平洋海岭中部某些凹陷区,以及印尼外海布努维西海底火山区。在软泥层之上还覆盖着高温高盐的海水。目前发现,全世界约有1亿平方千米的海底分布有重金属软泥,而且它也是活矿床。据估计,它们以5毫米/千年速率增长。在1亿平方千米的面积上,仅铜一项1000年可净增5000万吨。目前已知的海底重金属软泥矿已有11处。德国已研制成功了一种开采多金属软泥的设备:即在采矿船下拖曳一根2000米长的钢管,管底端装一抽吸装置。该吸矿管把含有海底重金属软泥的海水吸到采矿船上,经过去水处理,最后可得含32%锌、5%铜、0.074%银的浓缩金属混合物。
㈨ 尼摩船长在哪里看到价值千万的大珍珠
尼摩船长在采珠场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价值千万的大珍珠。
《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带领阿龙纳斯等人来到采珠场,尼摩船长向他们介绍了采珠人的工作过程,然后带领他们在一个洞穴里找到了那颗价值千万的珍珠。之后,他们偶遇了一位采珠人遭遇鲨鱼袭击,尼摩船长出手相救,并给了采珠人一小袋珍珠。
尼摩船长发现珍珠的经过
在锡兰岛采珠场,尼摩船长他们发现了一颗举世无双的珍珠,珍珠如圆球状,晶莹剔透,光泽鲜艳,那是一颗无价之宝。
尼摩船长把珍珠放在砗磲里,让它不知不觉地长大。只有尼摩船长知道在这个洞穴中,有一颗天然的无法比拟的果实正在成熟。因此可以说,这位船长培植这颗珍珠,只是为了某一天把它摆到他那珍贵的陈列室里。
和在尼摩船长陈列室看到的那颗珍珠相比,这颗至少价值一千万法郎。参观珍珠的活动之后,尼摩船长带着阿龙纳斯等人离开了岩洞,又回到小纹贝礁脉那片清澈的海水中。
㈩ 海底有什么惊人发现
1900年,一位以采集海绵为职业的希腊潜水员,在安蒂基西拉海峡的水底,发现一个巨大的黑影。他游过去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原来,这是一艘古代沉船的残骸。这个意外的发现使他兴奋不已,他再度潜下水,仔细察看,发现古船里装有大理石雕像和青铜雕像。
不久这条沉船被打捞上来。经专家考证,这是一艘沉没水下已达2000年之久的古船。也就是说,它在公元初就沉没了。船上珍贵的古代艺术珍宝马上得到挽救和保护。
然而,奇迹很快就发生了,而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所有雕像。那是在工作人员分析、清理船上物品时发现的,在没有用的杂物中有一团沾满锈痕的东西。经过认真的处理,人们发现那里面有青铜板,还有一块被机械加工的铜圆圈残段,上面刻有精细的刻度和奇怪的文字。
经过两次认真的拆卸、清洗之后,专家们更加惊叹不已。摆在他们面前的那许多的细节部分清洗后显出的原形,竟是一台真正的机器,这台机器是由活动指针、复杂的刻度盘、旋转的齿轮和刻着文字的金属版组成的,经复制发现它有20多个小型齿轮,一种卷动传动装置和一只冠状齿轮,一侧是一根指轴,指轴一转动,刻度盘便可以以不同的速度随之转动。指针被青铜活动板保护起来,上面有长长的铭文供人阅读。
此后,科学家又找到了80多片该机械的残骸碎片。据研究,这个青铜装置由三个主要的部件和其他一些小器件组成,可能是由于曲柄的活动才使得这个装置经过了这么长时间仍然保持的比较完好。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它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美国学者普莱斯用X光检查了这台机械装置,认为它是一台计算机,用它可以计算太阳、月亮和其他一些行星的运行。据检测,它的制造年代是公元前82年。
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惊异。要知道,计算机是1642年才由帕斯卡尔发明的,而且当时他制造的计算机械准确度很差。虽然人们公认希腊人是古代最有智慧的民族,但这台古代计算机的出现,还是令人感到不可理解。
这个机械装置全部是由金属制成的,使用了精密的齿转转动装置。而人们都知道金属齿轮转动是在文艺复兴时代才使用的。这涉及制作它时必须具备的车、钳、铣、刨等机械加工工具,而这些工具在古希腊都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海底发现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