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唯一分属三国的岛屿——加里曼丹岛
世界第三大岛
加里曼丹岛也叫婆罗洲,地处马来群岛中心,位于北纬7.8度至南纬6度之间,赤道穿过中部,东隔望加锡海峡与苏拉威西岛相望,东北部临苏禄海,北临南海,南隔爪哇海与爪哇岛相望,西隔卡里马塔海峡与苏门答腊岛、勿里洞岛、马来半岛相望。加里曼丹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有卡普阿斯山脉、依兰山脉、马勒山脉等山脉,沿海多为平原;位于该岛东北部的海拔4095米的基纳巴卢山是全岛最高山峰。加里曼丹岛为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具有全年高温多雨的特点,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岛上河流众多,河长超过500千米的河流有卡普阿斯河、马坎哈河、巴里托河和拉让江;卡普阿斯河源于中部山地,自东北向西南流经印尼西加里曼丹省注入南海,全长1143千米,流域面积9.8万平方千米,是加里曼丹岛最长河流,也是印度尼西亚最长的河流和世界最长的岛上河流。马哈坎河自中部向东南注入望加锡海峡,全长980千米,是加里曼丹岛第二长河。加里曼丹岛位于亚欧板块的南部,地质稳定,无火山,也鲜有地震。
加里曼丹岛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加里曼丹岛中南部(印尼东加里曼丹省、印尼南加里曼丹省)一带有大量的褐煤、次烟煤矿床,目前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在100亿吨以上,占印度尼西亚已探明煤炭总储量的60%左右(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煤炭储量最多的十个国家之一)。印度尼西亚目前是世界第四大煤炭生产国和主要煤炭出口国,2019年生产了6.1亿吨煤炭(2/3的煤炭产自加里曼丹岛);印度尼西亚生产的煤炭2/3供出口,主要出口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2019年我国从印度尼西亚进口了1.38亿吨煤炭。加里曼丹岛北部沿海及大陆架、东部沿海马哈坎河三角洲一带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东加里曼丹省是印度尼西亚三大油气区之一(印度尼西亚三大油气区是东加里曼丹油气区、爪哇油气区和苏门达腊油气区),占全国天然气总储量的1/3左右,有着名的巴达克油田等(印度尼西亚天然气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1位、东南亚首位)。加里曼丹岛北部陆地及近海的南海油气区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油气区(马来西亚天然气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5位、东南亚第二位)。文莱的油气资源也极为丰富。
婆罗洲岛上的居民
加里曼丹岛是世界唯一分属三国的岛屿(分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三国),73%的土地属于印度尼西亚,26%的陆地属于马来西亚,文莱占有该岛0.9%的土地。加里曼丹岛北部在行政上属马来西亚的两个州——沙巴州和砂拉越州,这里也称东马来西亚(简称东马);加里曼丹岛的中南部在行政上属印度尼西亚的5个省——东加里曼丹省、北加里曼丹省、南加里曼丹省、中加里曼丹省和西加里曼丹省,总称印尼加里曼丹地区。加里曼丹岛现有约2000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千米不到3人,是人口稀疏地区;其中居住在东马的人口有660万,居住在文莱的人口有43万,居住在印尼加里曼达地区约有1300万。
加里曼丹岛居民以马来族、达雅族、班查族、爪哇族、华裔等民族为主。达雅族是加里曼丹岛的原住民,现有人口800万左右,占全岛总人口的近40%;达雅族也叫达雅克族,主要居住在加里曼丹岛的内陆,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讲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达雅语,原以采集狩猎为生,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豆类、红薯、油棕榈、天然橡胶、椰子,村寨周围栽种芒果、木瓜、香蕉,也饲养猪、羊等牲畜,沿海达雅族从事捕鱼、采集燕窝等生产活动;达雅族传统上信奉祖先崇拜,现多数信奉基督教;达雅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每个家庭5~6口人;达雅族的传统民居是高脚长屋,一个长屋可长达200米,每个长屋可居住几十户人家;一个达雅人村寨通常由1~8个长屋组成。达雅族有若干个分支,其中居住在加里曼丹岛西北沿海一带的人是伊班人(也叫海达雅人),讲与马来语十分相似的伊班语,多以海上捕鱼为生,擅长造船、竹编、藤编,多数信奉基督教。
马来族是加里曼丹岛最大的非土着民族,全岛总数在200万以上,主要集中在北部、西部沿海;马来族是文莱达鲁萨兰国的主体民族,占该国人口的2/3;东马来西亚居民中约1/3是马来族。马来族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肤色浅棕,头发直长,体毛稀少,眼睛较大,鼻子高而直,身材中等偏低;马来族讲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马来语,大多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
加里曼丹岛东南沿海低地多是班查族,讲与马来语相似的班查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以种植水稻、天然橡胶、油棕榈、胡椒等作物,兼营渔业,文化上受达雅族、爪哇族影响较大。印尼南加里曼丹省约3/4是班查族。爪哇族是印度尼西亚最大民族,在南加里曼丹省、东加里曼丹省人数较多,占东加里曼丹省总人口的13%,是该省第二大民族。
婆罗洲热带雨林
加里曼丹岛70%以上的地区覆盖着热带原始森林,盛产大叶黄花梨、印茄木、婆罗洲铁木、柚木等优质木材,是印尼和马来西亚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印茄木是苏本科印茄本属的高大乔木,俗名铁梨木、南洋木宝,菠萝格,只生长在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马来半岛热带雨林中,最大树高45米、胸径1.7米;木材具有密度大、材质重、防腐防虫的优点,心材红褐色、淡栗褐色,是制作高级家具、地板的优质材料;印茄木被定为马来西亚的“国树”。大叶黄花梨学名“长叶鹊肾”,别名“印尼黄花梨”、“黄金黄花梨”,是一种主要生长在加里曼丹岛海拔300米以下的低地雨林中的高大乔木,要生长500~800年才能成材;大叶黄花梨木材具有密度高、材质重、纹理绚丽、有轻微木香、入水即沉的优点,是一种可与我国的海南黄花梨(降香黄檀的俗称)齐名的世界名贵硬木。加里曼丹岛雨林中生长着如单叶省藤等1000多种藤,这里的藤非常粗壮、饱满,最粗的藤条有6厘米,最长的藤条长达180米,是制作藤家具的优质原料。藤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森林中的一种棕榈科攀援藤本植物,全球有10000多种;单叶省藤是棕榈科省藤属攀援藤本植物,藤条一般长度在25米左右,直径在3~4厘米,主要生长在婆罗洲、苏门答腊岛的热带雨林中。印度尼西亚是全球最大的藤条生产国、出口国,绝大多数产自加里曼丹岛。
加里曼丹岛雨林中还有一种世界最大的花——婆罗洲大王花,它是大花草科大王花属的肉质寄生草本植物(有婆罗洲大王花、马尼拉大王花、壮丽大王花、阿诺德大王花等20多个种);婆罗洲大王花寄生在婆罗洲雨林落叶堆积层的树根上,没有地下茎和叶片,盛开的花由5个多浆汁的花瓣组成,每片花瓣厚5厘米、宽30厘米,整个花冠直径50~90厘米,总重约10千克。马来王猪笼草是只在婆罗洲沙巴州基纳巴卢山海拔1500~2650米一带生长的猪笼草科猪笼草属的肉食性藤本植物,别名王侯猪笼草、拉贾猪笼草、巨型马来西亚猪笼草,茎通常沿地面生长,叶柄的末端都有笼蔓,笼蔓尖端是一个一般不超过200毫升的捕虫笼,但一些个别的捕虫笼可高达40厘米、容积达3.5升(可装下2.5升的消化液),捕虫笼上有大量的蜜腺,可以诱捕小型脊椎动物甚至小型哺乳动物(主要捕食昆虫),猪笼草属中捕虫笼容积最大的种(全球猪笼草属有马来猪笼草、莱佛士猪笼草、宝特猪笼草、美琳猪笼草等67种);马来王猪笼草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
婆罗洲雨林中栖息着婆罗洲象、婆罗洲猩猩、长鼻猴、马来犀鸟等独有的珍稀动物。婆罗洲象是亚洲象的4个亚种之一(亚洲象有婆罗洲象、印度象、锡兰象和苏门答腊象四个亚种),也叫加里曼丹象、婆罗洲矮象,仅存于婆罗洲的原始雨林中;婆罗洲象的个头比我国西双版纳雨林中的印度象要小,成年雄象身高不过2.5米,尾巴很长几乎陲到地面;野外婆罗洲象的数目估计仅有1500头左右。加里曼丹雨林中还生活着婆罗洲猩猩,它是灵长目猩猩亚科猩猩属的三个种之一(另两个种是苏门答腊猩猩和班达努里猩猩,栖息在婆罗洲海拔800~1500米的低山热带雨林中,体型较大,在灵长目动物中体型仅次于大猩猩,成年雄性体长1.25米,体重75~100千克,因体毛呈暗红褐色也称红毛猩猩,主要吃野生无花果、树叶、蜜果、鸟蛋、昆虫等;婆罗洲猩猩因近年来加里曼丹岛油棕榈种植园的扩张、热带雨林栖息地的大量丧失而数量急剧减少,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及极危动物。婆罗洲猩猩被马来西亚沙巴州奉为“国兽”。长鼻猴是世界唯一的不属于反刍亚目却能反刍的动物,其鼻子特别大,雄性猴子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长越大,最后形成象茄子一样的红色大鼻子(最长鼻子可长7~8厘米),只栖息在婆罗洲的沿海低地森林中;目前长鼻猴种群数目不足2000只,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马来犀鸟是犀鸟科角犀鸟属的一种鸟类,栖息在婆罗洲、爪哇岛、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的热带雨林中,因嘴上有盔突形似犀牛角而得名,雄鸟的眼睛呈红色或橙色,雌鸟的眼睛呈白色,成年鸟体长110~127厘米,重2~3公斤,寿命长达35岁;马来犀鸟有三个亚种:马来犀鸟指名亚种、马来犀鸟爪哇亚种和马来犀鸟婆罗洲亚种;马来犀鸟因在马来西亚数量众多、形态优美、色彩艳丽而深受马来西亚人民的喜爱、崇拜,是达雅族的“战神”,被奉为马来西亚的“国鸟”(也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的州鸟)。
东南亚土豪小国——文莱
文莱早在中国唐代史书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之为“勃尼”,中国明代的史书中记为“汶莱”,14世纪建起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文莱帝国;文莱帝国在16世纪初达到鼎盛,国土包括加里曼丹岛的大部分、苏禄群岛及棉兰老岛一部分,国都“文莱城”在今斯里加巴湾市;18世纪70年代英国势力侵入,1888年沦为英国殖民地,20世纪20年代诗里亚地区发现和开采石油,1941——1945年被日本占领,1971年取得内部自治权,1984年脱离英国独立,定国名“文莱达鲁萨兰国”,"文莱”在马来语中意指“国家”,“达鲁萨兰”的阿拉伯语意为“和平之地、安乐世界”,现为英联邦成员国,政治体制是君主专制政体。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国土面积仅5765平方千米,国土被马来西亚的砂拉越州分为东西两部分,现有长30千米的淡武隆跨海大桥联系(无需通过马来西亚)。人口45.95万(2019年),居民居民中马来裔占总人口66%、华裔占11%、原住民占3.4%、印度裔占2.3%;文莱官方语言是马来语;国民中67%是穆斯林。文莱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14亿桶,天然气储量3900亿立方米,居东南亚各国前三名;文莱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2%,其中80%的森林是热带原始森林。文莱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19年人均GDP27871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国际汇率计),居世界第32位、亚洲第7位(仅次于新加坡、以色列、日本、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韩国和科威特)。文莱经济以石油天然气产业为支柱,石油天然气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40%,石油天然气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90%;液化天然气产量居全球第四位、东南亚第三位,是全球第四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20年世界人类发展报告》,文莱的人类发展指数是0.838,居世界第47位、亚洲第9位(在新加坡、以色列、日本、韩国、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之后),属极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文莱法律规定国家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实行医疗保健和各级教育免费制度;公民受教育程度较高,女性识字率95%以上,男性识字率近98%;目前文莱的人均寿命大77.3岁,是东南亚人均寿命仅次于新加坡的国家。
文莱最大的城市及首都是斯里加巴湾市,坐落在婆罗洲岛北岸的文莱湾,原名“文莱城”,1970年改为现名,现有人口20万(2019年);斯里加巴湾市是“和平的市镇”之意。斯里加巴湾市是文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橡胶加工、炼油、天然气液化等工业;斯里加巴湾市也是文莱的航运中心,斯里加巴湾文莱国际机场是东南亚重要机场之一,年旅客吞吐量在1500万人次,可直飞吉隆坡、雅加达、新加坡、上海、香港、奥克兰、墨尔本、胡志明市、伦敦、曼谷、迪拜等城市。斯里加巴湾市也是东南亚着名的 旅游 城市,着名景点有努洛伊曼皇宫、苏丹纪念馆、东南亚最大的游乐园之一的水晶公园、文莱最大的皇家清真寺——博而基亚清真寺等。苏丹纪念馆于1992年为纪念文莱苏丹登基25周年建造,内有2200个房间,包括清真寺、直升机停机坪、3千米的地下道等,整个皇宫可居住2000位客人,馆内收集的纪念品包括镶有钻石的王冠、华丽的传统御用战车。
沙巴州和砂拉越州
加里曼丹岛北部属马来西亚领土,包括马来西亚沙巴州(面积7.45万平方千米,人口385万)和砂拉越州(12.45万平方千米,人口277万)两个州(马来西亚的一级行政区包括13个州和3个联邦直辖区)。沙巴州、砂拉越州 历史 上与文莱一起被称为“北婆罗洲”,在1881年以前是文莱王国的领地,1881年至1963年被英国人统治,1963年后成为马来西亚的两个州。东马总面积19万多平方千米,占马来西亚总陆地面积的57%;东马人口660多万(2017年),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1/5。东马主要城市有古晋、哥打基纳巴卢、斗湖、山打根、民都鲁等。古晋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首府,有人口80万,也是东马地区最大的城市;古晋位于加里曼丹岛西部、砂拉越河下游,距海岸约35千米,建有马来西亚最大的炼锑厂,商贸发达;古晋国际机场是马来西亚第三繁忙的国际机场,可直飞新加坡、吉隆坡、广州、香港、斯里加巴湾市、雅加达等城市。哥打基纳巴卢位于加里曼丹岛东北部南海沿岸,有人口50多万,是沙巴州首府及东马第二大城市,是进入马来西亚的“东方之门”;郊区的哥打基纳国际机场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机场,为4F级国际机场,可直飞香港、马尼拉、雅加达、汉城等地。东马地区着名的城市还有民都鲁,位于沙拉越州北部沿海(南海),建有马来西亚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加工厂,民都鲁港还是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输出港之一,民都鲁还以“民都鲁国际风筝节”而闻名于世。山打根市也译仙纳港,位于沙巴州东部苏禄海沿岸,曾是英属婆罗洲的首府,有人口近50万,因华裔占该市人口的2/3而有“小香港”之称;山打根还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木材出口港和主要渔港。
东马有两处世界自然遗产——巫鲁国家公园和基纳巴卢国家公园。巫鲁国家公园位于砂拉越州北部靠近文莱边境处,占地52800公顷,有婆罗洲岛第二高峰——巫鲁山(海拔2377米),有全世界最大的天然石洞及全球罕见的“刀石林”,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巫鲁山国家公园因其生物多样性和喀斯特地貌而闻名,仅维管束植物就有3500多种,棕榈树种异常丰富,已知的就有20属109种;公园内已开放的山洞至少总长在295千米,洞中景观壮丽并栖息着上百万只蝙蝠,公园内的砂拉越洞穴长600米、宽415米、高80米,是已知世界最大的洞穴。基纳巴卢国家公园(也译京那巴鲁国家公园)位于沙巴州东北部,距哥打基纳巴卢80多千米,公园占地745平方千米,因公园内的基纳巴卢山被马来西亚称为“神山”而俗称“神山公园”,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如此评价:基纳巴卢国家公园植被丰富,从热带低地雨林到高山森林、亚高山森林和更高处的灌木应有尽有,有5000~6000中植物、300多种鸟类和超过100种哺乳动物,有许多着名的食虫植物及多种兰花,特别是马来西亚猪笼草(马来王猪笼草)。
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地区
加里曼丹岛南部属印度尼西亚,称为“印尼加里曼丹地区”,总面积53.95万平方千米,约占印度尼西亚总土地面积的1/3,行政上为东加里曼丹省、中加里曼丹省、西加里曼丹省、北加里曼丹省、和南加里曼丹省五省(印度尼西亚的一级行政区是31个省和3个地方特区)。中加里曼丹省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区面积最大的省,经济以农业为主,也是印度尼西亚经济最落后的省之一,首府是帕朗卡拉亚(人口不足20万)。北加里曼丹省是印度尼西亚最年轻的一级行政区,设于2012年,首府是丹戎施乐。西加里曼丹省有人口450多万(2018年),首府及最大城市是位于卡普阿斯河下游的坤甸市,人口60多万,也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区第四大城市;坤甸市因地处赤道而有“赤道之城”的别名;坤甸市也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区华裔最多的城市,华裔占全市人口的31%。东加里曼丹省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区经济最强的省,油气开采、炼油等工业较发达,首府三马林达坐落在马坎哈河下游,人口75万,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区仅次于巴厘巴板的第二大城市。南加里曼丹省首府马辰(又名班贾尔马辛)位于婆罗洲岛南部巴里托河及马塔普拉河交汇的三角洲上,因河网密布而有“河城”之称,人口70多万,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区仅次于巴厘巴板、三马林达的第三大城市;马辰始建于16世纪,18世纪后期成为荷兰的保护地,长期是荷属婆罗洲的首府,有橡胶加工、木材加工等工业;郊区有马辰沙姆斯丁努尔国际机场,年旅客处理能力在1000万人次;马辰港面临爪哇海,是印度尼西亚主要海港之一,是印度尼西亚主要的煤炭、橡胶、棕榈油、木材、藤条、胡椒输出港。
印尼加里曼丹地区最大的城市是三马林达以南120千米处的海港城市巴厘巴板,有人口85万(2019年),也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区最大的工业和金融中心,近海有大型油气田,有炼油、木材加工、造船等工业。巴厘巴板与三马林达之间建有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印尼加里曼丹地区唯一高速公路),这是巴厘巴板郊区有印度尼西亚东部地区最大的国际机场——巴厘巴板苏丹阿吉穆罕默德苏莱曼国际机场,可直飞雅加达、万隆、坤甸、马辰、新加坡等城市,年旅客处理能力在1000万人次;巴厘巴板港濒临望加锡海峡,可泊3.5万吨的海轮,是印度尼西亚主要的石油、液化天然气、煤炭、木材输出港。
❷ 达雅族的名称由来
依达雅族口耳相传的口述历史及传说中﹐达雅族原来主要是居住在沿海一带及婆罗洲最长河流卡普阿斯河(Sungai Kapuas)沿岸,后来因外来移民纷纷迁入婆罗洲,达雅族才渐渐搬到内陆居住,主要居住在各河流的上游,所以有了Orang Dayak的称呼,即“上游的人”之意。
在中文译名方面﹐由于Dayak中的“k”在印尼语里是不发音的,是以达雅“克”族的中文译名并不准确﹐此条目依照“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的中文译名达雅族。
❸ 印度尼西亚人属于什么人种
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根据印度尼西亚的不同的地区来划分:
1:西部苏门答腊,爪哇,婆罗门属于南方黄种人,父系要比北亚民族还要纯一点;
2:东部马鲁古群岛,小zan他群岛属于黄种人;
3:巴布亚和周边群岛属于棕色人种。
(3)印尼达雅人是什么民族扩展阅读:
印尼最大的民族是爪哇族(Jawa),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2%。其次是巽他族(Sunda),占14%;马都拉族(Mara),占7.5%,这几个民族主要分布在爪哇岛及附近的马都拉岛上。
其他较大的民族还有苏门答腊岛上的米南加保族(Minangkabau)、巴达克族(Batak)、亚齐族(Aceh)、巨港族(Palembang)、尼亚斯族(Nias)、门达威族(Mentawai);加里曼丹岛上的达雅族(Dayak)、班查尔族(Banjar)、布吉斯族(Bugis)。
苏拉威西岛上的望加锡族(Makasar)、托拉查族(toraja)、米纳哈沙族(Minahasa),以及巴厘岛上的巴厘族(Bali),龙目岛上的萨萨克族(Sasak),马鲁古群岛商的马鲁古族。
马来族(melayu)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分布最广泛,在苏门答腊东部沿海,加里曼丹岛沿海以及两岛之间的海上各岛都有马来族居住。
❹ 达雅克人属于什么人种他们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达雅族,又译作达雅克人﹐ 印尼文Dayak﹐是婆罗洲所有土着的统称﹐约800万人左右,大部分居住在内陆地区。内部分为数个支族,每个支族有不同的方言
❺ 我去印尼出差,为什么看到那儿的人长得像中国人一样
印尼最大的民族是爪哇族(Jawa),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2%。其次是巽他族(Sunda),占14%;马都拉族(Mara),占7.5%,这几个民族主要分布在爪哇岛及附近的马都拉岛上。其他较大的民族还有苏门答腊岛上的米南加保族(Minangkabau)、巴达克族(Batak)、亚齐族(Aceh)、巨港族(Palembang)、尼亚斯族(Nias)、门达威族(Mentawai);加里曼丹岛上的达雅族(Dayak)、班查尔族(Banjar)、布吉斯族(Bugis);苏拉威西岛上的望加锡族(Makasar)、托拉查族(toraja)、米纳哈沙族(Minahasa),以及巴厘岛上的巴厘族(Bali),龙目岛上的萨萨克族(Sasak),马鲁古群岛商的马鲁古族(Maluku)。马来族(melayu)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分布最广泛,在苏门答腊东部沿海,加里曼丹岛沿海以及两岛之间的海上各岛都有马来族居住。
除新几内亚岛上的部分民族外,如今印尼的绝大多数民族都是外来移民的后代。最早来到印尼的移民是维达人,他们大概在第四纪冰河时代迁徙至印尼群岛。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批亚洲大陆南部的蒙古利亚族群迁徙至印尼群岛,这些民族被称为原始马来人,他们定居在沿海地带,并将维达人排挤到深山内地。现代苏门答腊的巴达克族、加里曼丹的达雅族和苏拉威西的托拉查族都是原始马来人的后裔。公元前300—前200年间,从亚洲大陆南部又来了一批移民。考古学家将他们称作新马来人,其身材特征和原始马来人相同。他们在印尼群岛定居后,同化融合了一部分原始马来人,并将另一部分排挤至内地。如今爪哇族、巽他族、马都拉族、巴厘族、马来族等民族都是新马来人的后代。
❻ 达雅的介绍
达雅,做人名时,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 柯察金的爱人。做地名时,达雅台在马尼拉南郊约64公里,海拔700米,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巴拉扬湾和马尼拉湾的全景。同时还有一个民族叫做达雅,达雅族,中国大陆称达雅克族﹐印尼文Dayak﹐是婆罗洲岛上的土生民着﹐现有约800万人左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
❼ 印尼有多少个民族
根据印尼政府2014年公布的数字,印尼有300多个民族。
大多数印度尼西亚人为南岛语族后裔,所使用的语言可追朔至发源于台湾的原始南岛语系,另一个较大族群为美拉尼西亚人,居住于印度尼西亚东部。爪哇族为最大族群,占印度尼西亚42%的人口,在政治及文化上皆居优势地位,巽他族、马都拉族及马来族为最大的非爪哇族群;
印度尼西亚华人则是具有影响力的少数族群,仅占约3-4%的人口,但国家大多数商业及财富都由印度尼西亚华人掌控,但此情况也造成许多负面观感,并发生排华运动。印度尼西亚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体现在强烈的地区身分上。社会整体尚属和谐,惟社会、宗教及族群上的紧张曾引起暴力行为。
(7)印尼达雅人是什么民族扩展阅读
民族分布:
印尼最大的民族是爪哇族(Jawa),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2%。其次是巽他族(Sunda),占14%;马都拉族(Mara),占7.5%,这几个民族主要分布在爪哇岛及附近的马都拉岛上。其他较大的民族还有苏门答腊岛上的米南加保族(Minangkabau)、巴达克族(Batak)、亚齐族(Aceh)、巨港族(Palembang)、
尼亚斯族(Nias)、门达威族(Mentawai);加里曼丹岛上的达雅族(Dayak)、班查尔族(Banjar)、布吉斯族(Bugis);苏拉威西岛上的望加锡族(Makasar)、托拉查族(toraja)、米纳哈沙族(Minahasa),以及巴厘岛上的巴厘族(Bali);
龙目岛上的萨萨克族(Sasak),马鲁古群岛商的马鲁古族(Maluku)。马来族(melayu)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分布最广泛,在苏门答腊东部沿海,加里曼丹岛沿海以及两岛之间的海上各岛都有马来族居住。
❽ 加里曼丹岛上的居民:伊班族
加里曼丹岛上的居民:伊 班 族
摄影/马克·莱恩(Mark Lehn) 撰文/王珩
由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三国共同管辖的加里曼丹岛(又称婆罗洲岛。马来语:Borneo,印尼语:Kalimantan)是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岛。这个四面环海的岛屿雨量丰沛,丛林遍布。岛屿面积73.6万平方公里,诸多独特的物种如马来犀鸟、婆罗洲猩猩、加里曼丹象(又称婆罗洲象)等在此栖息繁衍;奇特稀有的马来西亚大花草(或称大王花、莱佛士花)也在丛林中繁殖生长。
加里曼丹岛的中部地区有大片原始森林,有人称其为“黑暗森林”,只因为一个令人有些生畏的本土民族——达雅族(Dayak,也称为达雅克族)居住于此。达雅族人口约200~400万,分布范围甚广,马来西亚的砂拉越州、印尼的中加里曼丹、东加里曼丹和西加里曼丹等地都可寻到他们的踪迹,具体人数难以统计。
达雅族说达雅语,属于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在他们世代口耳相传的 历史 述说中,他们的族群原本多居住于加里曼丹岛沿海一带及该岛最长河流卡普阿斯河(Sungai Kapuas)的沿岸,后因外来移民纷纷迁入,达雅族渐渐搬到内陆居住,主要居住在各河流的上游,所以后来有了“Orang Dayak”的称呼,即“上游的人”之意。之所以说他们让人心生畏惧,源于古时这个民族有猎取人头和食人的习俗。在过去,部落之间战事不断,而猎人头作为一种盛行于加里曼丹岛和东南亚岛屿间的习俗,是土着民族以此来显示自身勇猛和成功的一种行为。不过这种习俗随着时间推移如今已经淡化许多。
达雅族使用多种南岛语系语言,包括多种与非洲马达加斯加官方语言类似的语言。族内分有七大族群,一些族群还拥有本族不同的语言。宗族是达雅族内重要的 社会 结构,同一个宗族的达雅人会居住在一种他们称之为“长屋”的大而长的建筑中,印尼语叫做“balai”或是“batang”。除了日常起居,长屋里还会举行一些庆典或是涉及新生死亡的宗教仪式,对他们生活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伊班族(Dayak Iban)是达雅族的7个分支中的一个,约有80多万人口。在马来西亚,大多数伊班族人居住在砂拉越(马来语:Sarawak,马来西亚在婆罗洲领土上两个行政区域之一,另一个为沙巴州)的诗里阿曼省、木中省和加帛省,一小部分居住在沙巴州,还有少数人口迁移到马来西亚半岛居住。
和很多土着民族一样,伊班族最初也无文字记载史料,都是口口相传。根据目前的一些研究,他们的祖先原本居于婆罗洲西南海岸,后来逐渐向河流源头迁移,大约16世纪中叶,他们到达今砂拉越南部地区后驻扎定居。虽无文字,但丰富的口头文学是伊班族的一大财富,他们的语言也属于南岛语系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该语言与马来语,特别是砂拉越地区的马来语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过如今在语言传承方面,由于政府不重视,伊班语的承续十分困难。
和达雅族其他分支一样,伊班人也有自己的长屋。这些长屋大约每10年移动一次,以便在丛林中获得更大面积的土地。如今大部分伊班人仍旧住在叫做“Rumah Panjai”的长屋中。这相当于一个小型自治单位,一个家族的两三代人同住一屋,但每个小家庭又是独立的。在同一条河流流域或是同一个地区,彼此靠近的长屋通常会以联姻或结盟的方式形成所谓的地区联盟。
伊班族一开始便建立了种族制度,当中的少数采集者和游牧猎人或被驱逐或被根除,但有的又以和平的方式被族群接纳。在持续扩张的过程中,和别的部族发生暴力冲突是常有的事情,例如他们曾占领过比达友人(Bidayuh,砂拉越和西加里曼丹的主要土着群体之一)的领土,又因为河流的主导权与北部的卡扬人(Kayan)冲突不断。18世纪起,伊班族的一些长屋社区开始放弃半游牧的生活方式,他们停止不必要的迁移,选择留在族群的核心区生活,那里有足够的土地可供使用。而另一些依然向外扩张的族人却开始更大的动作:他们袭击中国商船、袭击马来西亚沿海居民,甚至一些遥远的伊班族定居点,如同海盗一般强取豪夺。19世纪中叶,他们还与欧洲殖民者进行过大规模对抗。
伊班族原是猎头族,这是一种将人杀死后砍下头颅并收集起来的习俗。伊班族善战,他们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资源便在附近河流流域展开猎人头的活动,这种男性借以获得威望和展示自我骁勇的方式在当时十分盛行。而在部族头目和一些元老级人物的婚丧礼中,头颅又被当作仪式的祭品。不过,猎杀妇女、孩童和尸体不包括在内。这种习俗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后渐渐摈弃。
1839年,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布鲁克(James Brooke,以下简称詹姆斯)首次在加里曼丹岛海岸登陆。他帮助文莱苏丹镇压了砂拉越土着的叛乱,并说服苏丹任命他为此地总督,以此确立自己的地位。詹姆斯还让人在伦敦游说英国政府承认砂拉越的地位,意在引起投资者的兴趣并进一步巩固自身地位。虽然伊班族的海盗行径和其他部族之间的战争对当时的苏丹并无太大影响,但詹姆斯认为这是个潜在的大麻烦并会威胁到外来的商船。他开始禁止伊班族的很多行动,特别是猎头行为。他惩罚那些违反禁令的伊班人,大有杀鸡儆猴之意。不过,由于砂拉越并非英国王室的殖民地,很多人将其看作是詹姆斯的私人冒险,所以他没有得到任何英国士兵和船队的支持。
在英国殖民这段时期,伊班族被称为“海上达雅族”或“海达雅族”(Sea Dayaks)。
伊班族对于家庭极为重视,每次家中的新生儿都会成为族内众人关注的焦点,各种迎接新生命的传统仪式更是少不了。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他们有着自己的标准。比如给新生儿起的名字必定会与其祖父母有关联,他们认为如此就能让后辈和祖先之间产生联结,是为某种福佑之意。
在伊班族的 社会 中,男女之间可自由恋爱,不过考虑到婚姻可使两个家族结为联盟,所以年长者更倾向于主导年轻人的婚姻。伊班人婚后依旧住在长屋中,也许是男方家也许是女方家。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对于离婚的态度并不保守,只需夫妻双方都同意即可,因此离婚在这里并不是一件稀罕事。
平日里,男子负责打猎劈柴等粗重活,女子则负责家中烹饪、蔬果采集和长屋日常事宜的照料。在伊班人的传统里,男孩到了青少年时期就要学习如何外出自立,他们称之为“开启一段初始人生历程”。这些少年要面对各种突发情况并学会如何解决,当然如果能带回战利品就更令长辈为之骄傲。而少女们则通过学习编织来证明她们的成长。编织是部族女性的传统技艺之一,她们织出来的布称为“Pua Kumbu”,带有明显的热带地区风格,色彩浓郁丰富、针法讲究,这些布匹实用又不失美感,制成的传统服饰颇具风情。
但如今,面对现代化的强烈冲击,这里的手工技艺也逐渐式微,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寻找工作,只在节假日才返乡探望,伊班族传统技艺的传承并不乐观。
伊班族有许多仪式性的庆典都与农耕相关,这些仪式饱含了他们对神明的虔诚和信仰的寄托。稻米和糯米是伊班族的主要粮食作物,除了当成日常主食,他们还会将其制成糕点或是酿成米酒。他们将自制的酵母和糯米一同发酵后做成族内传统的酒类饮品“tuak”,“tuak”在经过蒸馏等过程后又能制成另一种酒精浓度更高的酒“langkau”。伊班人认为这些酒对身体 健康 极好,除了宴会时举杯同饮,平日里消暑解渴或是作为迎接客人的饮品都没问题。
由于部落中缺乏冷藏设备,他们在保存肉类食品时多使用干燥法和腌渍法。将鱼类和肉类切成小块后加入一些盐,放入陶罐或是玻璃罐中封存,一般可保存数月之久。或是把肉放置到一种平板烹饪器具上,用炉火烘烤至干,也可保存一段时日,食用时拿出来重新烹煮即可。
加拿大人马克·莱恩(以下简称马克)是一位对传统文化和习俗有着浓厚兴趣的摄影师,一切充满 历史 感的人和事都能挑起他一探究竟的念头。多年前,马克就对居住在加里曼丹岛的土着部落颇感兴趣,此前他曾在马来西亚沙巴地区的巴瑶族(Bajau)拍摄过一个个人项目,但他仍然期望能拍摄更多的土着民族,尤其是伊班人。在马克看来,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离群索居并远离现代文明的人群是一件现在、甚至未来他都想持续做下去的事情。
2018年2月,马克来到了西加里曼丹岛,踏上了拍摄的旅程。由于要辗转好几个地方,他打算至少待上两个星期。考虑到对那里情况并不很熟悉,他找了一位当地修理工当助手,帮他安排一些旅程事宜,比如航班的预订、车辆和船只的租赁等繁杂事情都交予这位当地人全权负责,同时他还能充当向导和翻译。
这一次,除了像以往一样拍摄一些纪实风格的照片,马克还想进行一些别的尝试。比如他想以纯色幕布为背景,为伊班人拍摄肖像照。他认为这种方式能让这个族群的特性更为凸显,更为丰满。不仅让外界了解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每个人的模样和独有的特质也能有更直观的感受。
为此,除了摄影器材以外,马克还准备了一个百利能箱,专门用来放置拍摄所需的背景布以及照明用灯等道具。而他自己的私人物品则少之又少,因为光是背负这些器材就足以让他有些应付不来了。
不过,热情的伊班族却让马克的旅途疲惫感减轻不少。令他惊讶的是,和一般土着部落不同,伊班人尤为开朗,当听到马克是专程来拍摄的,他们更是异常兴奋。伊班族对于本民族的 历史 文化尤为自豪,热情地侃侃而谈。他们几乎都不惧镜头,沟通起来比想象的要顺畅许多。两周的时间里,马克和当地人同吃同住,尽管生活习惯方面有诸多差异,但马克还是尽量让自己融入其中,试着体验那些不同。
和其他许多土着民族一样,数百年来,伊班人和其祖先信仰泛灵论,即所谓的万物有灵。在这个目前已知的最古老信仰系统中,信仰者们坚信天地万物拥有灵魂,并具有思考能力。但在詹姆斯·布鲁克踏上这片土地后,许多伊班人受到欧洲传教士的影响改而信奉基督教,不过这些人又同时坚持着伊班族的旧有传统习俗,在两者中摸索,试着找寻一些平衡。
马克在很多伊班人的身上都看到大面积的刺青。显而易见,和其他岛屿民族一样,伊班族也有刺青传统。部落的刺青师用水和碳调制成黑色染料后,用尖锐的骨头碎片,加上棍子和刀具的辅助进行操作。他们的刺青图案相当丰富,动物的、花草的,还有一些抽象图案,式样不一。据说在部族中,只有男性可以刺青。而刺青的位置也有一套说法:在脖子上刺青象征着勇气,刺于双肩则象征男子成年礼。在猎人头的习惯还未抛弃之前,据说每猎杀一人就会将一个指骨刺至全黑,而在初次猎杀时会将手背刺至全黑。
同当地人一样,马克也居住在长屋中。他了解到在过去,传统的长屋以树皮为墙,棕榈叶或木瓦为顶。但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伊班族开始使用砖块、混凝土或水泥来修建长屋。屋内摆设也和从前大相径庭,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并不少见,自来水、电源和互联网等现代必需品也一应俱全。如今马来西亚政府还为外来游客修建了观光体验的长屋,虽是新建,但各种元素仍旧保持,游客可通过欣赏猎头舞、品尝自酿米酒等方式来了解这个民族。对此,伊班族并不排斥。
在两周的时间里,马克发现与伊班族交朋友并不是一件难事。和耸人听闻的猎头族形象不大一样的是,他们性格外向且不失友善,对于脚下这片一直倚赖的土地和世代传承的文化习俗始终感到骄傲,而面对新奇事物的接纳度也让人惊讶。身为一名外来造访者,马克也学着以谦卑之心对待每一种他并不熟悉但愿意尝试理解的事物,也许这也是他从这个民族身上所学到的。
>>> End <<<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8.12期
❾ 达雅族的社会
宗族﹐是达雅族的重要社会结构﹐宗族内的成员都紧密结合﹐同一宗族的达雅人全住在一座长又大的长屋中﹐这些长屋印尼语叫“balai1”或“batang2”。宗族的来源通常是始自一名受到尊敬的祖宗。
达雅族会在长屋中进行宗教仪式及庆典。 传统上达雅族信奉一种崇拜祖先灵魂﹐印尼语叫“Kaharingan”的宗教。这种宗教认为人死后会到一个叫“Alam Datu Tunjung Punu Gamari”的地方。为了到达那地方﹐必须进行特殊的仪式﹐以保众灵魂及在生的人死后会到达那里。
达雅族会在长屋中进行这些仪式﹐通常由“Walian”﹐即术士主持仪式。另外还有“Panghulu”、“Pembakal”、“Matin”等人可主持仪式。
但到了现代﹐多数达雅人已经加入基督教、天主教。少数住在沿海的达雅人是穆斯林。 注解1:Balai在印尼文中有“堂”、“厅”、“院”之意,例如大礼堂就叫Balai Besar。
注解2:Batang在印尼文中有“树干”之意。 《Ensiklopedi Nasional Indonesia Jilid8》:是印尼文的国家网络全书,1990年由PT Cipta Adi
Pustaka出版,翻译引用了里面的Kalimantan、Dayak(Suku Bangsa)等条目。
❿ 为什么印尼人长得和我们中国人相似
外国人问:印尼人的基因,更接近中国人还是印度人?
支持印尼人的基因更接近印度人的答案:
“我想说,更接近印度人,因为居住在印尼的原住民是南亚人,后来才陆陆续续有中国人来。所以,印尼的历史上充满了来自印度和中国的移民,但是世界公认,在印尼的第一个定居者来自印度。”
“从我看到的照片和录像中,我感觉印尼南部和东部的人看起来更具备印度人的特征,但我不敢确定。”
“印尼人和印度人的基因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但是印度文化很强大,以至于传播到遥远的印尼,可以说,印尼人继承了印度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