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南亚国家都怎么称呼中国
东南亚现在差不多有十个国家,其中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和新加坡四国的国语事实上都是马来语,只是在印尼这种语言叫印尼语但事实上和马来语基本一样的。这四个国家对中国的称呼情况比较复杂,放在后面说。
其它六个国家里,越南语里中国是汉语“中国”两字的音译Trung Qu?c,缅甸语里是渊源很复杂的Tarut,其它几个国家(泰国、老挝、柬埔寨、菲律宾)基本都China的音译,包括泰语里的Jin也可以说是China一词的变异。
不过官方名称虽然改了,印尼民间一下子还改不过来,多数老百姓还是基于习惯和其它马来语国家一样,把中国称为China或者Cina。
内容来自于:今日头条
2. 东南亚国家都怎么称呼中国
东南亚现在差不多有十个国家,其中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和新加坡四国的国语事实上都是马来语,只是在印尼这种语言叫印尼语但事实上和马来语基本一样的。这四个国家对中国的称呼情况比较复杂,放在后面说。
其它六个国家里,越南语里中国是汉语“中国”两字的音译Trung Qu?c,缅甸语里是渊源很复杂的Tarut,其它几个国家(泰国、老挝、柬埔寨、菲律宾)基本都China的音译,包括泰语里的Jin也可以说是China一词的变异。
不过官方名称虽然改了,印尼民间一下子还改不过来,多数老百姓还是基于习惯和其它马来语国家一样,把中国称为China或者Cina。
内容来自于:今日头条
3.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是什么意思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才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长沙第一师范校歌) 为何读书?经世致用。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 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孔召绶校长对入学新生的讲话) 旧书常读出新意,俗见尽弃作雅人。(萧子升) 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杨昌济)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生,齐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有一个词,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支那。这是日本对中国的称呼,在日本人嘴里,中国就是支那,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支那人。那么支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起初我也不清楚,只知道这是自隋朝起,从天竺语“摩诃至那”中派生的一个对中国的称呼,词义并无褒贬。可就在五年前,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日本学校给我准备的学籍表上填写的就是支那人孔昭绶。每次遇到日本人的时候,他们都会说,看,支那人来了。他们当时说话的表情,我想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是一种看到了怪物、看到了异类、看到了某种不洁净的东西、看到了一头猪混到了人群里,才会表现出的轻蔑和鄙夷!于是,我就去查字典,我不相信日本人的字典,我查的是荷兰人出的1901年的《荷兰大网络通用词典》。我查到了:“支那,中国的贬义称呼,常用于日本语,亦指愚蠢的、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这就是支那的解释!耻辱啊,耻辱!!我泱泱大国,巍巍中华,竟成了诸般列强眼中的蛮荒未化之地!耻辱啊!我四万万同胞,竟成了任其宰割的鱼肉!人,不可不知耻!耻,有个人之耻,国家之耻。德守不坚,学识愚昧,身体衰弱,遭人白眼,乃个人之耻。纲纪扫地,主权外移,疆土日蹙,奴颜卑膝,乃国家之耻!我四万万同胞,如果人人为人所耻,则国家必为人所耻!一个国家被人耻笑,那么个人也将成为别人耻笑的把柄!支那之耻,无有个人与国家之分,此乃我中华全体之奇!耻!大!辱!今日之日本,处心积虑,虎视耽耽,视我中华为其囊中之物,大有灭我而朝食之想,已远非一日。今次,二十一条的强加于我,是欲将我中华灭国亡种的野心赤裸裸地表现。而袁世凯政府呢?曲意承欢,卑躬屈膝,卖国求荣,他直欲将我大好河山拱手让于日寇,此等卖国行径,如我国人仍浑浑噩噩,仍然任其为之,中华灭亡,迫在眉睫!!夷敌虎视,国之将亡,多少国人痛心疾首,多少国人惶惶不安?是啊,大难来临了,国家要亡了,这样的灾难甚么时候才是尽头?老天爷为什么不开开眼劈死这些贪婪的强盗?这些抱怨,这些呼号,我们听过无数回,也说过无数回,可抱怨有什么用呢!我们恨这些强盗恨得牙痒痒的,可是恨,救不了中国。大家都知道,南满铁路、东蒙铁路,都归于日本人之手,山东权益也归于日本人之手;要旅顺,要大连,整个长江流域,所有的矿产要归日本来开采;一国之政治军事财经各项都要请日本人担任顾问,所有武器要跟日本去买,就连我中国的警察都要跟日本来合办!这还能算是一个主权国家吗?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局势会这样?国家为什么会落到了如此地步?有人说,是因为国势积弱,无力维护自己的利益;有人说,是因为袁世凯政府太腐败,在列强面前只知一味退让;还有人说,是因为国人太冷漠,仁人志士的呼号像一道道警钟却难以唤醒他们麻木的心灵!我们坐在这里,痛斥列强,痛斥一切让中国落后挨打受欺负的人和事的时候,你的心中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为国家的落后承担些什么样的责任?应该为这个民族的强大和兴盛担负起什么样的义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匹夫”不是指除你之外的别人,而是首先应该包括你自己!我们都希望国家强大,但是我要在这里告诫大家一句:不能光有恨。我们要学会将仇恨埋在心底,把悲愤化为动力,我们要拿出十倍的精神,百倍的努力,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振兴中华,做的比任何人更好,更出色!这才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职责!国家之广设学校,所为何事?我们青年置身于学校,又所为何来?正因为一国之希望,在于青年;一国之未来,要有青年来担当。当此国难之际,我青年学子,责有悠归,更肩负着为国家储备实力的重任… (这时候校门外传来兵马声,抓捕孔校长的士兵已经包围了整个学校。一声枪响,全场大乱)不要乱!同学们,同学们!大家不要乱,不要乱!大家不要乱,听我把话说完!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要抓我孔昭绶吗?我今日走上这个讲台,外面的情况就早已在意料之中。死算什么!感国家之多难,誓九死以不移,虽刀锯鼎镬,又有何辞!人固有一死,死得其所,则不亦快哉!(说完就准备往外走,同学和老师都苦苦哀求,不肯让校长去送死)同学们,一师的老师们,一师的未来,就拜托诸君了!昭绶此去,如沐春风矣!告辞了。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天欲其亡,必先欲其狂
4. 求大洋州和亚洲黑种人的来历……
大洋洲的主要国家是澳大利亚,就说澳大利亚黑人的来历吧
澳大利亚人口,据统计(1984年)为1554.4万人,其中白种人占95%似上,但是最早居民是澳洲黑人(Australoids)。科学家们证实澳洲黑人是从外部移入的。这必然产生澳洲黑人的来源问题。
最早提出澳洲黑人起源问题的是英国航海家罗伯特·菲茨罗伊,他在1839年首次指出,澳洲大陆上的黑人和塔斯马尼亚黑人是非洲黑人的后裔,或是乘船时偶然被暴风吹到这里来的,或是逃亡的黑奴。这样便出现了关于澳洲黑人起源的“非洲说”。该说显然是毫无根据的臆测,早为考古资料和有关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语言学的资料所推翻。虽然菲茨罗伊的“非洲说”不足取,但是,他第一次提出澳洲黑人是从大陆外部移入的观点是正确的,是有价值的。
1847年,英国人类学家普查里德认为澳洲黑人的祖先原是分布于大洋洲诸岛上的“尼格利陀种族”,后来经新几内亚或帝汶岛到达澳洲大陆北岸,然后逐步扩散于大陆各地,因而又产生了“尼格利陀种族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有两位着名的人类学家对澳洲黑人的来源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他们是英国学者约翰·马修和A.E.哈威特。马修认为澳洲黑人是由两个或三个种族成份混合而成的。他说,澳洲黑人最早的种族成份是居住在新几内亚南部的巴布亚种族(即尼格利陀种族)成份和与印度的达罗维荼人血缘相近的种族。马修的理论根据:1.从语言上看,他们都称呼胞族为“卷发”和“直发”、“暗色的皮肤”和“浅色的皮肤”、“深色血液”和“浅色血液”,等等;2.他们都有同鸟类搏斗的神话;3.澳洲黑人有巴布亚种族和达罗维荼种族的风俗习惯。
哈威特继承和发展了马修的观点,提出了形成澳洲黑人种族成份的先后次序的理论。哈威特指出,澳洲黑人是由尼格利陀人种和高加索暗色人种混合而成的,先是尼格利陀种族成份,后是较晚近的高加索暗色种族成份。他还说今日印度的达罗维荼人也是高加索暗色人种的后代;至今与澳洲黑人有血缘关系的还有斯里兰卡的维达人,日本的阿伊努人,中国的苗族和印度的托达人。
马修和哈威特的功绩是,他们指出了形成澳洲黑人的种族成份的因素,他们理论的缺点在于没有注意到区别民族的文化因素。这个任务由德国学者格雷布纳完成了。
大约与哈威特同时,德国学者格雷布纳发表了关于澳洲黑人起源的文章《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在文章中,他就澳洲黑人的起源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所谓“文化圈”或“文化层”理论。格雷布纳指出,在今澳洲黑人中有四种不同的文化层或文化圈,这四种文化是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地区传播到澳洲大陆来的,其为:1.塔斯马尼亚文化,亦称古尼格利陀文化;2.飞去来器文化,亦称新尼格利陀文化;3.图腾文化,亦称西巴布亚文化;4.两等级文化,亦称东巴布亚文化。他说,上述四种文化都传播到澳洲大陆,而传播到塔斯马尼亚岛的只有一种文化,即塔斯马尼亚文化。传播到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和南部地区的是前两项文化。传播到西北部的是第三项文化,第四项文化以东西走向传播到整个澳洲大陆。格雷布纳说,这四种文化就其时间顺序言,前两种最古老,第三种次之,第四种更次之;就其主次而言,第四种文化遍布澳洲全大陆,不过每个地区有一种文化为主,其余为次,因而形成了四种文化重叠和混合的历史现象。格雷布纳的学生、天主教神甫施米特继承了其师的理论,同时从宗教和历史语言学角度对澳洲黑人起源问题进行了论述,以补充格雷布纳的学说。此后学者们一直不停地探讨这个问题。近几十年来,各类科学突飞猛进地发展,尤其考古发掘工作大规模地进行,所有这些都对弄清澳洲黑人起源问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学者们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资料,又取得了以下新的成就:
考古学上的新成就。
早在1884年在昆士兰南部的塔尔盖,在峡谷的斜坡上2—3米深处,发掘出14—16岁男孩的头骨碎片,1918年复原后称“塔尔盖人”。头骨结构具有原始人的一些特点:穹窿低下,穹窿骨和臼齿骨都很厚,腭面很大,颌部突出。塔尔盖人虽然比较原始,但已具有今澳洲黑人的一些特征:鼻宽而不高,脸型适中,不长不宽。20世纪20年代,从墨累河开渠时,在科乎纳地方又发掘出一个头骨,在类型上与塔尔盖头骨相近,石化度也很大,据此可以断出相对年代来。科乎纳人头骨的特征是:骨体粗重,颌部突出,眉工粗大,头骨很长,穹窿却很低,臼齿很大。这说明科乎纳人已比塔尔盖人的时代更近了一步,但仍具有原始人的某些特征。科乎纳人和今澳洲黑人相比,共同特征就更多了,如头骨度较小,脸形不长,宽鼻,突颌,等等。第三次重大考古发现是1943年在墨尔本近郊凯洛尔地方发掘出的头骨,称凯洛尔人。其特征是:脑腔容量很大(1593立方厘米),穹窿高度很大,臼齿较长,腭突出部分较小,几乎和今澳洲黑人一样。
这样,我们看出今澳洲黑人的发展过程:塔尔盖人→科乎纳人→凯洛尔人→今澳洲黑人。
在澳洲黑人祖先的种属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澳史家罗·华德根据人类学资料指出:“澳大利亚的原始居民,即土着,其皮肤虽为棕色偏黑,近黑色,但从体格外貌上看,他们像高加索人种,而不像尼格罗人种或蒙古人种。例如,他们的头发一般长得浓密,但是既不像蒙古人的头发那样细长垂直,也不像尼格罗人那样卷曲,而像欧洲人的波状发型;婴儿的头发为金黄色。”①阿比教授根据考古资料认为,“原始高加索人种”是澳洲黑人的早期祖先。他指出,“原始高加索人种”在两万年以前居住在中亚一带,后来向外扩散,向西扩散便成为“雅利安人”,向南扩散便成为印度人、锡兰人和维达人(亦译“吠陀人”),向东北扩散便成为日本的阿伊努人。
考古学证实了印度支那、马来半岛和印尼有澳洲黑人的同种族居民。
印尼史家萨努西·巴尼根据爪哇发掘出的远古居民头骨化石以及马来半岛和印度支那发掘出的类似的头骨化石,和澳大利亚考古资料对比研究,因而得出了印度支那、马来亚和印尼的远古居民“是和澳大利亚原始种族的祖先同种的”的结论。他又根据考古资料证明今苏门答腊的古甫族和马来半岛的塞芒族是印尼和马来亚远古居民的后裔,从而说明今天在印尼和马来亚还有澳洲黑人的同种族的居民,换言之,澳洲黑人、古甫族和塞芒族在血缘上是亲族。
这个问题的解决实质上弄清了澳洲黑人的来源的地区和路线问题。就其来源地区而言,显然是来自印尼某岛和新几内亚;就其来源的路线无疑是:中亚→印度支那→马来亚→印尼和新几内亚→澳洲大陆。
在来大陆的时间和方式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澳洲黑人的祖先何时来到澳大利亚的,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在三万年至3.5万年前来的。澳大利亚着名史家曼宁·克拉克说:“澳大利亚和美洲一样,很可能到最后一次冰河时期才有与以前种属不同的真人首先移殖到来。碳含量测验证实三万年前在澳洲大陆已经有这种人类居住。”①美国史家斯塔夫里阿诺斯也指出:“这些土着可能是三万年前就已经乘船漂流到澳大利亚来的三种不同种族集团的后裔,那时把大陆和印度尼西亚分隔开来的是一条狭窄的海峡。”②华德也写道:“人类在澳大利亚至少已生活了3.5万年。”③
另一种观点认为,澳洲黑人的祖先在距今八千年从印尼某岛乘船漂流而来,先在澳大利亚北岸登陆,然后逐步向南,尤其向东南沿海移动,经过几百年以至上千年的时间才扩散于整个大陆。
这两个时间差距很大,究竟那一种观点正确呢?
首先,从澳大利亚考古发掘出的三种头盖骨年代来推测三种头骨虽具有原始性,但都表明已是真人,而非原始猿人了。
其次,澳洲大陆黑人的祖先到大陆的方式是乘船漂流而来,可以推测出决非在三万年前。三万年前的人类绝对不可能有乘船漂流过海的本领。至于说有人提出在最后一次冰河期在澳洲大陆某地和新几内亚间出现过陆桥,黑人的祖先可以通过陆桥而来,此说也难令人信服。如果确有过陆桥,那末不仅人可以过桥,亚洲大陆上的其他动物亦可以过,为什么在澳洲大陆没有欧亚大陆上的胎生哺乳动物,而只有单孔动物和有袋动物呢?为什么澳洲大陆上没有亚洲大陆上凶猛的食肉动物呢?仅此一点就可以证明“陆桥说”是一种臆测。
再次,根据近年来有关远古澳洲黑人的考古资料来推测。考古资料证实澳洲黑人的祖先,约在公元前5500年前就已有带柄工具;公元前4850年已有线状雕刻;公元前2820年已使用矛尖工具;公元前1800年已使用薄刃工具;公元前1470年已有专门骨器加工作业。这些资料无可辩驳地证明,澳洲黑人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间才刚刚“进入新石器时代。乘船漂洋过海不可能在中石器时代,当然也更不可能在旧石器时代,最多只能在新石器时代,因此可以断言,澳洲黑人的祖先大约在八千年前来澳洲大陆的。
三、澳洲大陆黑人的来源与分布
那末,澳洲大陆黑人的祖先是怎样乘船漂流到澳洲大陆上来的呢?对此问题,学者们进行了长时期探讨,提出了各种观点,“漂流说”和“陆桥说”便是其中的着名的两个观点。但是我们认为具有极大说服力的是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观点。他指出,在第四纪晚期,虽然在印度尼西亚群岛和澳大利亚、新几内亚之间不可能有连续不断的完整陆桥,但是,个别的岛群之间有可能存在着狭条陆地(如婆罗洲和菲律之间的巴拉望岛)或岛屿环带(如马鲁古群岛),而这些狭条陆地和环带就有可能联结成一条通路,但是这条通路间往往有浅水或狭窄的水域相隔。这样,黑人的祖先可乘船逐段地越过,而动物,那怕是胎生哺乳动物亦难于越过。有的学者还注意到了印度尼西亚从西起越往东,动物愈少,究其原因,动物为隔断陆路的水域所阻挡。由印尼可联想澳大利亚根本不存在胎生哺乳动物的原因,同时由此来判断澳洲黑人的祖先走什么样的路来到澳大利亚的。
结论是,澳洲黑人的祖先既走水路又走陆路,在起码距今八千年前由印尼某岛和新几内亚来到澳大利亚,主要的路线是东线,即从新几内亚越过托雷斯海峡而来的,而西线是以帝汶岛作为出发地。
澳洲黑人的祖先首先到达澳洲大陆北部沿海地区与西北地区,经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人口逐渐增多,加之从东南亚来的移民又不断涌入,部落间争夺渔猎和采集领地日益繁频与激烈,因而许多黑人部落纷纷南下寻找新领地,这样在远古时代的澳洲大陆上开始了历时近万年之久的人口大流动,整个澳洲大陆逐步被黑人移民所占领。北部炎热而无南部凉爽也是黑人南移的重要因素。
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澳洲黑人向南扩散的三条主要路线:一条从西北沿海地区沿西海岸南下的路线,亦称西部路线,直达西南地区。第二条路线由北部地区南下,深入大陆腹地,直达南部地区,此即中部路线。第三条路线从东北沿海地区出发,沿东海岸南下,到达东南地区,此亦称东部路线。每条干线又分成若干支线。在这三条大干线中,以中部干线最为重要,因为这条干线要经过几条大河,尤其是墨累河与达令河,气候和物产条件好,因此在这一地区黑人较多。
澳洲大陆黑人经过以万年计的繁衍,到1788年,其人口总数达30万人,500余部落,分布在大陆的各个地区。按区域划分,可分成七个部落部区域集团。
第一个部落区域集团,居住在墨累河流域的各部落。第二个部落区域集团,居住在达令河流域,包括今整个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的南部地区。第三个部落区域集团在今昆士兰中部和北部。埃尔湖周围广大地区,居住的是第四个黑人部落区域集团,但由于这里土地贫瘠,物产贫乏,故人口不像上述三地区那样多。第五个部落区域集团居住在西部沙漠地区和西南沿海地区,这里土地亦很贫瘠,土着人数亦较好。定居在西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的是第六个区域部落集团;第七个部落区域集团定居在澳洲大陆北部地区,包括今金伯利高原、阿纳姆地和约克角半岛,这是澳洲黑人祖先最早到达的地区。
四、塔斯马尼亚黑人的来源
人类学家认为居住在塔斯马尼亚岛的黑人和澳洲大陆的黑人不是同一人种。塔斯马尼亚黑人长着毛茸茸而又卷曲的头发和稍肿的嘴唇,很像美拉尼西亚人,尤其更像新喀里多尼亚人。我们知道美拉尼西亚人和新喀里多尼亚人属大洋洲尼格罗种人。人类学家告诉我们,无论是非洲的尼格罗种人,或是大洋洲的尼格罗种人都是在潮湿的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就大洋洲的尼格罗种人而言,他们是在东南亚和美拉尼西亚热带森林条件下形成的。学者们据此认定,塔斯马尼亚人属大洋洲尼格罗人种,其祖先原住在东南亚和美拉尼西亚热带森林中。这个结论几乎是公认的。
但是,塔斯马尼亚黑人的祖先是经过什么样的路线到达塔斯马尼亚岛的,是有分歧的,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大约在比大陆黑人较早的某个时期由美拉尼西亚乘独木筏漂流来的,或认为从新喀里多尼亚岛来到这里的。途中,他们绕过了澳洲大陆。大部分学者持这种看法。
另一种观点认为,他们先到达澳洲大陆,然后逐步南下,从大陆的东南端越过巴斯海峡到达岛上来。
从各方面的资料判断,塔斯马尼亚黑人的祖先从美拉尼西亚或新喀里多尼亚到达塔斯马尼亚的结论是可信的。在塔斯马尼亚人中保留了不少的同美拉尼西亚相同的文化,例如,睡觉的枕头用小长凳,使用独木筏,钻木取火的方法,等等。
同时直到今天在澳洲大陆上考古学家们没有发现任何塔斯马尼亚人的痕迹,更没有发现他们的同种人,所有这些说明塔斯马尼亚人到来的路线,不可能是先到大陆然后再南下的。
5. 世界历史:古印度叫支什么那三个字的
“支那”起源于印度。印度古代人称中国为“chini”,据说是来自“秦”的音译,中国从印度引进梵文佛经以后,要把佛经译为汉文,于是高僧按照音译把chini就翻译成“支那”。同为印欧语系的古罗马称中国为Sinoa,后来的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都是来自这个语源。《大唐西域记》就有一段记载:“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宣,去斯远近?’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
有人指出:Ci^na之名在《摩诃婆罗多》、《摩奴法典》、《罗摩耶那》等印度古籍就出现了。但还不能确证这就是指中国。《释迦方志》引用了后汉献帝建安十年,入竺之秦州刺史成光子的话:“成光子云:‘中天竺国东至振旦国五万八千里。’”那么振旦最迟在东汉以前就已经广为印度人熟悉了。
“支那”和葡萄牙语、荷兰语、德语、英语中的China以及法语中的Chine等皆起源于梵语Ci^na—stha^ na之说,也已为学界公认。古代希腊、罗马等国对我国的称呼,除了有缯绢之义转化来的Serice(塞里斯)外,还有与支那同源的Sin, Thin,或 Sinai, Thinai。春秋时秦穆公归并了许多西北部游牧民族,并把翟(狄)人部落赶到漠北,秦始皇时代,又迫使匈奴西迁。他们就逐步渗入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同时也使西方人知道了秦,并以为那就是中国了。这种说法还有争议,但从《史记》中说秦国“禁不得祠”来看,如果“不得祠”就是佛陀寺,那么秦与印度早就有交往了,佛经中的支那就是秦,从而转化为中国之意的脉络就很清楚了。
日本僧侣空海曾于804年随遣唐使赴唐学习佛经,因此可以推断他书中的“支那”,是从汉译经典里学来的。以后一些佛教界人士为显示博学、虔诚也开始用起了“支那”一词称呼中国。但明治维新时,山鹿素行等人觉得国名之争,可以为他们的政治主张服务,认为与中国相对的就是夷人,所以特意写了一本《中朝实录》来争这个“中朝”之名。接着福泽谕吉等人提出了脱亚入欧的主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后,长久以来一直把中国尊为上国的日本人,在震惊之余大为陶醉。从此,“支那”一词在日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色彩。1913年又根据驻华公使的提议商定:日本政府今后均以“支那”呼称中国。对此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愤怒,1919年留日学生在国内出版的《东游挥汗录》中,除了以毒攻毒地继续使用“倭人”一词以外,还因为英语中的Japan源于漆器,而且日本想脱亚入欧,就用它的音译,称之为:“假扮”。
6. 只那是什么意思
日本辞书《广辞苑》解,“支那”,“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源于‘秦’的转讹),初出现于印度佛典”。在日本,“从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中期以后曾使用过。”到19世纪中期之前,日本人用“支那”指称中国与“唐国”、“清国”等无意义上的差别,没有特别的政治含意。
日本社会开始用“支那”蔑称中国始于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近代中国的耻辱推向极点。长久以来一直把中国尊为“上国”的日本人先是震惊,继而因胜利而陶醉,上街游行,狂呼“日本胜利!‘支那’败北!”从此,“支那”一词在日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逐渐由中性词演变为贬义词。
1930年,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并由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照会日本政府。决议说,“中国政府中央政治会议鉴于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一词称呼中国,而日本政府致中国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称中国为‘大支那共和国’,认为‘支那’一词意义极不明显,与现在之中国毫无关系,故敦促外交部须从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后称呼‘中国’,英文须写National Repubic of China,中文须写大中华民国。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
从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国”为“中华民国”,但社会上一般书面语和口语,仍把中国蔑称为“支那”,侵华日军被称为“支那派遣军”,中国人被叫成“支那人”。直到二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派代表团到东京,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务省,从此以后不许再用 “支那”这个名称。同年6月6日,日本外务次官向各报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专院校校长,先后发出避免使用“支那”名称的正式文件,文件写道:“查支那之称呼素为中华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该词,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
日本还有人以孙中山过去曾用过“支那”称呼为自己辩解。孙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数场合的确使用过“支那”一词,原因之一是当时正处于“支那”向贬义词演变的初期。
但从1905年后,“支那”的贬义逐渐浓厚,从此,孙中山就不再用“支那”一词,而是用“中国”。另一个原因是,孙中山作为革命者,他认为“支那”等同于清王朝,而“中国”则是他进行革命所要建立的中华民国,在中华民国建立前称“支那”指清王朝,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国”。
* 支那 拼写形式有 Cina China Sina (日人支那シナ即为sina直译)
本身只是纯音译
7. 西方首次叫中国“China”是什么时候
由于在英文中,中国和陶瓷都是同一个词汇(china),因此,很多人认为西方文字中,“中国”这个词就是来源于“陶瓷”。这种说法很普遍,几乎成为不假思索的定论。有人还考证说,当年景德镇的古名就叫昌南,就是类似“china”的发音,所以,这个地名成为陶瓷的代名词,进一步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我只能说,这是一个愿望良好的误会。 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很长时间里,就像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一样,都是非常模糊的。在有文字记载的早期历史中,西方对中国的称呼都与丝绸有关,而与陶瓷无关。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甚至还不知道中国的存在。当时他们知道在很远的东方,有一个生产“丝绸”的国家,当时被称为“塞里斯国”(seres)。亚历山大大帝到达阿富汗后,面对向东而去的万重雪山,终于失去了勇气,掉头南下,前往印度。东西方在那个时候,失去了一次可能的直接交流机会,双方都只存在于各自的想象之中。
有一点是确定的,西方对中国最初的了解完全来自丝绸,西方关于“塞里斯国”的所有描述,都与丝绸有关。但是,当时西方对于“塞里斯国”的丝绸描述也都是错误的。公元前37年,罗马着名的诗人维吉尔在《农事诗》中,提到了生产丝绸的“塞里斯国”,他认为丝绸的丝是产于一种长着柔软绒毛的树。罗马另一位着名的诗人贺拉斯也歌颂了丝绸的柔软和精细。在那个模糊不清的年代,西方对于丝绸的故乡,有很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想象,例如,认为“塞里斯国”的人可以活到140岁,200岁,甚至还有人说寿命长达300岁。他们只知道“塞里斯国”是在比印度更远的东方。
现在西方对中国所用的“支那”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公元1世纪以后。公元1世纪中叶,一本用希腊文写成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首次提到了“支那”这个名字。这本书的作者不详。在这本书里,专门提到了“支那人”(thinae),并且明确说到,丝绸就是从这里来的。所谓“厄立特里亚海”大致是指今天的印度洋。这本书中所介绍的“支那”与西方以前的介绍不同,它是第一次记述从海路到达“支那”,而以前的介绍都是从陆地前往“塞里斯国”。
但是,不管是从陆地还是从海路,最终的目的地都是丝绸的故乡。《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一书的作者描绘的这条到达“支那”的航线时,并不十分详细,因此,研究者认为,作者很可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而非自己真实的航海经历。这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支那”,与瓷器毫无关系,只与丝绸有关。
曾经有人对“新浪”的英文名字“sina”提出批评,认为这个词代表“支那”,是一个侮辱性的词汇。这种意见说对了一部分,“sina”的确代表“支那”,但是在这个词汇产生的时候,以及在产生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丝毫没有侮辱的色彩。“sina”这个称呼产生于公元2世纪,当时西方世界“地心说”的创始人托勒密,绘制了一份世界地图。在这份地图上,就有“支那”,写为“sina”或“thina”。
托勒密的这份地图造成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从那以后,西方长期以来都认为有两个“中国”,一个是陆地可以到达的“塞里斯国”,另一个是海路才能到达的“支那”,虽然这两个地方都出产丝绸,但是,在当时西方的地理观念里,无法想象这两个地方都在同一块欧亚大陆上。元朝的时候,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也认为自己到达的是“支那”,而非“塞里斯国”。
这个误会一直到利玛窦来中国以后才消除。 那么,公元2世纪时,托勒密地图上的“支那”是否与陶瓷有关呢?应该说是没有关系的。首先,托勒密的“sina”是出产丝绸的地方,我们甚至可以从发音上找到痕迹。其次,公元2世纪时,中国的历史处于东汉时期。专家认为,那个时候,瓷器在中国刚刚诞生,在此之前都属于陶器,现在中国能够发现的汉代瓷器也不很多。因此,即使那时有人从海外来到中国,被吸引的应该是丝绸,而不会是陶瓷。第三,托勒密关于“sina”的描述应该是借助更早以前的历史纪录,而不会是公元2世纪的现实经历。第四,关于中国陶瓷正式形成的年代,在中国也有不同的意见,《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甚至认为中国的瓷器诞生于晋代。总而言之,西方文字中最早出现的“支那”与陶瓷没什么关系。
至于现在英文中的“china”一词,产生很晚。由于英文是从拉丁文演化出来的,因此,英文“china”这个词源头应该是“sina”,而非英文自己的创造词汇。严格来说,“支那”这个称呼早于陶瓷的出现,先有“支那”,后有陶瓷,因此,如果说这两个词后来变成同一个词,那也是“陶瓷”靠向了“支那”,而非“支那”因陶瓷而得名。“支那”这个名字更合适的解释,应该是来自丝绸。
8. 各国人的别称都是什么
钟表之国:瑞士
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
火山之国:日本
低洼之国:荷兰
沙漠之国:沙特阿拉伯
鸵鸟之国:肯尼亚
黄麻之国:孟加拉
仙人掌之国:墨西哥
花生之国:塞内加尔
清真之国:巴基斯坦
高山之国:尼泊尔
软木之国:葡萄牙
玫瑰之国:保加利亚
咖啡之国:巴西
风车之国:荷兰
花园之国:新加坡
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
袋鼠之国:澳大利亚
绵羊之国:新西兰
橡胶之国:马来西亚
黄金之国:南非
白金之国:哥伦比亚
邮票之国:圣马利诺
赤道之国:厄瓜多爾尔尔
香料之国:格林纳达
蝴蝶之国:巴拿马
赤脚之国:埃塞俄比亚
油棕之国:尼日尔爾利亚
渔业之国:挪威
音乐之国:奥地利
无新闻之国:瑙鲁
无猫之国:马尔代夫
枫叶之国:加拿大
金融城:英国伦敦;
狮城:新加坡;
圣城:巴勒斯坦耶路撒冷;
茉莉花城:希腊雅典;
壁画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
蝙蝠城:印度瓦丹索朋镇;
足球城:巴西里约热内卢;
博物馆城:意大利首都罗马;
雾城:英国伦敦;
冰城:俄罗斯雅库次克;
鼓城:西班牙卡莱达;
音乐城:奥地利维也纳;
桥城:德国汉堡;
浴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玫瑰城:保加利亚加布罗沃;
书城:德国莱比锡;
科学城:日本筑波;
花城:法国巴黎;
汽车城:美国底特律;
噪音城:巴西里约热内卢;
铜城:赞比亚卢萨卡;
椰城:印尼雅加达;
酒城:德国慕尼黑;
表城:瑞士首都伯尔尼;
塔城:缅甸文化古城蒲甘;
水城:意大利威尼斯;
雨城:印度乞拉朋齐。
羊城——中国的广州 雾城——英国首都伦敦
圣城——以色列的耶路撒冷 狮城——新加坡首都新加坡
钢城——赞比亚首都卢萨卡 汽车城——美国的底特津
花城——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 音乐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表城——瑞士首都伯尼尼 电影城——美国的好莱坞
水城——意大利的威尼斯 壁画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
旱城——秘鲁首都利马 大学城———英国的牛津
风城——新西兰首都惠灵顿
洛阳(牡丹城) 重庆(雾都 山城)
桂林(文化城) 大庆(石油城) 大连(足球城)
拉萨(日光城) 哈尔滨(冰城) 自贡(盐城)
南京(石头城) 吉林(北国江城) 苏州(水城)
西宁(石堡城) 长春(北国春城) 个旧(锡都)
张家口(皮都) 呼和浩特(青城) 景德镇(瓷都)
鞍山(钢都) 伊春(林城) 昆明(春城)
宜兴(陶都) 武汉(江城) 基隆(雨都)
福州(榕城) 厦门(鹭鸟) 抚顺(煤城)
内江(甜城) 广州(羊城 花城 穗城)济南(泉城)
荷兰-海上马车夫
中国——瓷国和诗国
老挝——印度支那屋脊
印度——电影之国
马来西亚——橡胶和锡的王国
巴基斯坦——清真之国
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
马尔代夫——珊瑚岛国
孟加拉国——黄麻之乡
科威特——金色的国家
欧洲:
冰岛——火之国
芬兰——千湖之国和森林之国
瑞士——世界花园和钟表王国
卢森堡——钢铁之窗
荷兰——花之国和低地(洼)之国
葡萄牙——软木之国
保加利亚——玫瑰之邦
阿尔巴尼亚——山鹰之国
非洲:
利比亚——篓子黄沙,疆土之国,沙漠之国和干旱之国
突尼斯——橄榄之国
毛里塔尼亚——石茶之国
塞内加尔——花生之国
加纳——可可之乡
贝宁——油棕之国
尼日尔爾利亚——非洲文化摇篮
中非——宝石和森林之邦
苏丹——火炉国
埃塞俄比亚——非洲屋脊
索马里——非洲之角
乌干达——东非高原之乡
卢旺达——非洲的瑞士
扎伊尔——中非宝石,世界原料仓库
圣多美——死亡之岛
安哥拉——非洲宝石
赞比亚——铜矿之国
塞舌尔——空中花园
毛里求斯——甜(糖)岛
博茨瓦纳——钻石和牛的国家
南非——黄金之国
佛得角——绿色海岬
英国——日不落帝国
汤加——鸟粪王国
乌兹别克斯坦——白金之国(棉花)
巧克力之国
“没有巧克力就没有瑞士”,这个比喻对瑞士再恰当不过了。瑞士每个商店的橱窗几乎都陈列着巧克力。据统计,每个瑞士人每年消耗巧克力10千克以上,因而瑞士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食用巧克力的世界记录。
无猫之国
马尔代夫人认为猫是祸根,所以从来不养猫。由于没有猫,国内的老鼠养得又肥又大.
9. "china"一词的来源我都听说好几种了到底是什么。
欧洲一些国家称中国为“China”、“Chine”是源于
“秦”(Chin)。英文“瓷器”(china)一词则是由
“China”一词派生来的,而不是“China”是从“c
hina”派生的。说Chinese是“瓷人”完全是无中生
有,挑拨离间。随便问问你身边的美国人或英国人就会得出答案。
Chinese硬译是“秦人”。就像早先的华人自称“唐人”,
绝不会有人说这其实是蔑称“糖人”。欧洲从罗马帝国时就知道
中国,那时中国是“大秦”。俄国知道中国比较晚,那时已经是
北宋。但和他们更临近的是辽。所以他们称中国“契丹”。把自
己称作“瓷人”的中国人是自取其辱,把中国人称作“瓷人”的
外国人是别有用心。问问任何一个说英语的人就知道,“瓷人”
在英语里叫“china dolls”。真正骂人的话是“C
hina-man”。听见别人这么称你再抗议不迟。至于称我
们“秦人”,虽然使巫婆、任丁他们显得更“正宗”,但没什么
不好。秦帝国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皇朝,当时世
界上最强盛国家。如果欧洲也是和俄国人一样到了北宋才知道有
个中国,管咱们叫“宋人”,那才真叫人气得肝儿疼。
至于字尾,加州人、德州人这些“外来户”倒是“an”结尾了,
也不知为什么当年参与美利坚立国的“Marylander”、
“New Yorker”、“New Englander”
就楞把好名都留给他们了。就连当年最被歧视非洲人,也得了“
African”的好名字,实在是颠倒了耶!
词语作为表达思想的载体,常常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留有
历史变迁的痕迹,“支那”一词的称呼也是一样。据考证,“
支那”原是“Cina”〔d�in�〕的音译,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
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梵文佛经中。梵文Cina进入不同的语言
中,其读音变化不大,译音是“China”、“支那”、“脂那”、
“至那”或“震旦”。根据对Cina的来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
含意也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四种:1.认为Cina在梵
文中表示中国“丝”。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腊人,都用
中国丝(梵文Cina)指称中国;2.认为Cina是秦国的“秦”的
梵文译音,Cina的梵文含义是“秦国”,是古代印度人对秦汉
时期的中国的称呼;3.认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遥远”的意
思;4.认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现后,向西方传播,经由中亚到欧洲,
进入英语,逐步演变为今天英语中的“China”。罗马传教士卫
匡国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国的“秦”的译音。在China
一词出现前,欧洲对中国的称呼基本上都来自Cina〔d�in�〕
的读音,只是根据不同的语言稍有差异。梵文Cina向东方传播,
进入中国和日本,译音为“支那”、“脂那”、“震旦”等。
梵文Cina进入古代中国后,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译为“震旦
”,但Cina(震旦)是外国人(最初是印度人)对古代中国的
称呼,中国人一般不这样使用。
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与中国自古有密切交往,日本
人使用汉字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受以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
影响极深,日本在中世之前随着中国王朝的更迭,对中国的称
呼主要有“唐国”、“大宋”、“大明”、“清国”等。
Cina进入日本后,大多数音译为“支那”。日本辞书《广
辞苑》解,“支那”,“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源于‘秦’的
转讹),初出现于印度佛典”。在日本,“从江户时代(公元
1603—1867年)中期以后曾使用过。”到19世纪中期之前,日
本人用“支那”指称中国与“唐国”、“清国”等无意义上的
差别,没有特别的政治含意。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在1888年
印刷的日军必读的《宇内混同秘策》一书中用“支那”指称中
国,并以轻蔑的态度对待中国人,但“支那”一词尚未直接与
对中国的歧视联系在一起。
日本社会开始用“支那”蔑称中国始于中日甲午战争中清
政府失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
关条约,把近代中国的耻辱推向极点。长久以来一直把中国尊
为“上国”的日本人先是震惊,继而因胜利而陶醉,上街游行,
狂呼“日本胜利!‘支那’败北!”从此,“支那”一词在日
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
”逐渐由中性词演变为贬义词。甚至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的荷兰字典中,对“支那”的解释是:“支那,即愚蠢的中
国人,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等。”西方其他字典对“支那”的
解释也大同小异。
日本等外国用“支那”蔑称中国,在海外的华侨中引起强
烈反感。有些留学生和华侨投书日本报纸,要求日本人不要再
用“支那”一词,改用“中国”,并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国号
称谓的争论。1908年,印尼华侨曾向统治印尼的荷兰殖民当局
提出抗议,反对“支那”的侮辱性称呼。在中日签订二十一条、
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后,中国国内爆发了更为强烈的抗议“支
那”蔑称的运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府曾向日本政府交涉,
要求不要把中国称为“支那”,但遭到日本的拒绝。到1930年,
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并由当时的中
国国民政府外交部照会日本政府。决议说,“中国政府中央政
治会议鉴于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一词称呼中国,而日
本政府致中国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称中国为‘大支那共和国’,
认为‘支那’一词意义极不明显,与现在之中国毫无关系,故
敦促外交部须从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后称呼‘中国’,英文须
写NationalRepubicofChina,中文须写大中华民国。倘若日方
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
”从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国”为“中
华民国”,但社会上一般书面语和口语,仍把中国蔑称为“支
那”,侵华日军被称为“支那派遣军”,中国人被叫成“支那
人”。直到二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派代表团到东京,
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务省,从此以后不
许再用“支那”这个名称。同年6月6日,日本外务次官向各报
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专院校校长,先后发
出避免使用“支那”名称的正式文件,文件写道:“查支那之
称呼素为中华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
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该词,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
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
二战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支那”逐渐变成死词,
不再使用。但日本社会上,至今仍有极少数右翼分子仍故意称
中国为“支那”;极个别人把面条叫成“支那面”。日本出版
的一些地图上把中国东海叫成“东支那海”(只不过把“支那
”二字改用平假名拼写),广大侨胞对此极为反感。有位在东
京开饭馆的侨胞为要求取消“支那”称呼,数十年如一日不懈
抗争,他在餐馆的火柴盒和筷套上悲愤写下敬白:“……如果
有人把中国叫‘支那’,将使我们回忆起日本侵略中国,侮辱
中国人的那段历史……”有人愤怒地质问说:把中国叫成“支
那”,如同过去西方人把日本叫成“JAP”,东方人把日本称呼
“倭”,为什么不尊重中国人民的感情?
日本还有人以孙中山过去曾用过“支那”称呼为自己辩解。
孙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数场合的确使用过“支那”一词,
原因之一是当时正处于“支那”向贬义词演变的初期。但从19
05年后,“支那”的贬义逐渐浓厚,从此,孙中山就不再用“
支那”一词,而是用“中国”。另一个原因是,孙中山作为革
命者,他认为“支那”等同于清王朝,而“中国”则是他进行
革命所要建立的中华民国,在中华民国建立前称“支那”指清
王朝,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指京师、京都;后
来指汉族、华夏族居住地,当时中原汉族以外称为“四夷”,
“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汉族、华夏族居中,称“中
国”,即中央之国,是地理概念。大约到19世纪中叶,“中国
”一词才作为国家概念出现,辛亥革命才正式把中国作为国号
固定下来,1911年10月11日,革命军在咨议局议定13条重要方
针,其中第二条即为:“称中国为中华民国。”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国人
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新中国的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