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尼资讯 > 印尼华人在中国做什么生意

印尼华人在中国做什么生意

发布时间:2023-01-18 00:59:02

1. 印尼人在中国的多吗 一般在哪些城市

大部分在中国的印尼人都是印尼籍华人,留学生,生意人。

2. 中国人去印尼

印尼华人保守估计600万,一说达2000万,但估计大概在1000万左右。是全世界华人最多的国家。但是因为时间久远和之前三十年(66-98年)的同化政策,华人大部分也不会讲华语了,而且有了比较强的国家认同感。
就生活和工作来说,印尼经济在东南亚还算是不错,虽然比不上泰国和马来西亚,但每年增张速度还是很快的。所以当地人的生活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还可以,基本跟中国差不多。但是农村人口还是非常贫困的,还有很多(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在赤贫线以下。
工作的话这边工作比较惬意,相对健全的法律核对劳动者的保护,以及安逸到有些懒散的工作态度,所以工作压力和强度跟国内比起来都比较低。
生意的话这边华人大部分是经商的,跟国内联系也比较强,这边的商品从大到小基本都能见到中国货。所以来印尼经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3. 四大华人为主的国家有哪些

1、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总人口有2亿6600万,华裔人口有770万,占了2.89%。印尼华人除了古代那些来做生意的中国商人,还有殖民时期来打工的合同工,基本上印尼华人群体相当成熟,而且印尼华人的生活普遍比本土民族更城市化,不过虽然华人在印尼的经济地位很高,但也一直受到排挤,爆发过多次重大的反华事件;

在60年代华文教育经历了一段沧桑的历史,印尼国会陆续通过一系列特别法令,压制华人引进印尼的华文教育,不准华人在印尼使用华语华文!商店、招牌、报刊、书籍等一切华文媒介的媒体都被禁止,国外的华文书报杂志一律禁止进口。

在公共场合使用自己华人的语言交谈都会招来仇视的目光,甚至干涉和威胁,从此印尼华侨和华社团体进入了漫长的严冬黑暗时期。

2、泰国

泰国总人口有6900万,华裔人口有700万,占了10.1%。泰国在1367年就开始和中国有贸易往来,到了17世纪末,前往泰国的华人人口约1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那时的泰国华人多半来自于福建及广东的商港,属于商贸移民。泰王视华人为自己人,还给予特殊的待遇。

3、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总人口有3200万,华裔人口有630万,占了19.6%。马来西亚华人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从中国福建和广东、广西、海南一带迁移而来的。

中国人后裔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航行),带领众多的船只和船员拜访了30多个国家船队的水手,也在马来西亚联邦的马六甲海峡建造了房屋和仓库作为经商用途,留下了最早中国人到来的痕迹。

4、美国

美国总人口有3亿2800万,华裔人口有452万,占了1.37%。大量的华人都集中在美国城市,包括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休斯顿、西雅图和波特兰。

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显示,汉语为美国第三大语言,虽然美国华裔第一语言为英语,但基于传承文化和维持种族之间的联系,大部分美国华裔都会教导其子女学习中文,简体汉字是美国华裔使用最多的书面文字,但中文标语一般都是使用繁体汉字。

(3)印尼华人在中国做什么生意扩展阅读

2018年8月7日,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日前,美国华裔家长及华人团体代表200余人聚集在纽约法拉盛,支持参选连任的现任纽约州第11选区州参议员艾维乐(Tony Avella)。华裔支持者表示,投票给艾维乐,就是支持我们自己,他一直在为选区民众服务。

美国华人美甲联合总会副会长张晓华表示,2015年纽约州美甲行业因州府成立“美甲业跨部门专案小组”等新政受到很大冲击,艾维乐是支持透明执法法案(Transparency in Enforcement Act)的议员之一,要求所有相关部门更加公开和透明化。这样能改善新规的执行,对美甲业很有帮助,让我们了解到艾维乐是和我们站在一起的。

4. 与1998年相比,现如今在印尼的华人地位如何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地区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华人在印尼大多经商与1998年相比,现如今在印尼的华人地位非常之高,但是仍然存在着种族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和印尼饮食文化是两个文化体系的重要部分。华人在印尼受到了良好教育、医疗保健、社会福利和家庭支持。中国人民在许多方面都比印度尼西亚人民更有效率和创造性。

在印尼生存的华人以经商为生,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目前他们居住在印尼爪哇岛等地。在雅加达有约20%的印尼华人居住在雅加达岛;而在万隆约有15%。在雅加达和万隆,这两个地区的华人群体数量占整个人口的70%以上。这些华人在当地主要从事农业等行业,以及建筑业和服务业。另外在雅加达有大约10%是华人家庭持有房地产。

5. 捐资11亿,引资2000亿,印尼华商把自己后半生都献给了故乡

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来自香港的歌手张明敏以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亿万海外华人的心声。

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吸引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消息传到印尼首都雅加达,56岁的林文镜兴奋异常,等了几十年,终于有了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机会,于是,马上着手安排回国考察事宜。

为什么说等了几十年。

实际上早在1953年时,林文镜就曾回过一次福州福清老家,感慨于家乡的贫困状态,就提出给家乡的生产队买拖拉机、农药、化肥。

不过,在那个年代,海外人士要捐款捐物给内地并不容易,通过香港几番周折,才算是把自己的心意落实到了家乡。

而之后,林文镜又想给沾亲带故的乡民们汇些救助的钱,但却一直没有渠道,直到1976年之后,才实现了这个愿望。

林文镜连续几年给老家溪头村捐了有几百万元,让不少人盖起了房子、娶上了媳妇,当一封封感谢信从老家传到雅加达时,林文镜很是欣慰,就盼着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回乡带着大家一起摆脱贫困。

而福州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之一,就是林文镜等到的最好契机。

7岁就离开中国到印尼生活的林文镜,为何对家乡有如此深厚的眷顾之情,那就得从他的童年说起了。

1928年,林文镜才刚出生,父亲就不得不抛下他和母亲远赴南洋打工谋生,在他的记忆中,每当家里无米下锅时,都是靠着乡亲们的救济才度过难关。

后来父亲好不容易在印尼落了脚,他才跟着母亲到了印尼,但时常做梦都能梦到村头的老槐树、邻居家的小黄狗。

在印尼的日子也不好过,幸而那里福建人多,靠着老乡帮老乡,父亲才拥有了一个店铺,算是解决了生存问题。

但好景不长,就在17岁那年,父亲病逝了,林文镜被迫辍学接管了父亲的店铺,但一个10几岁的孩子,哪会做什么生意呢。

又是在老乡们的帮助下,林文镜才把店铺勉强撑起来,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商业能手,在他的心里,乡情胜过一切。

1965年,林文镜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华仁谊,从公司名字里也能看出林文镜作为华人的那份情谊。

之后进军食品、纺织、水泥、采矿、航运,并与另一个福建老乡林绍良合作创办了林氏集团,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印尼水泥厂、面粉厂,逐步成为了印尼富商。

心里一直装着家乡,林文镜始终没改国籍,于是在祖国敞开大门呼唤海外游子时,林文镜带着他的乡情和财富回来了。

1987年,林文镜带着考察团踏上了家乡的土地,虽然是抱着建设家乡的决心回来的,但眼前的景象还是不免让他大吃一惊。

彼时的福清就是一个农业县,当地的经济政策也是围绕农业展开的,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几乎为零,完全不具备任何投资条件。

但林文镜经过一番考察之后毅然决定与当地政府一起从零开始改造家乡,并以个人的名义签下了一份“5年发展计划”的责任书。

目标定得让人不敢相信,林文镜在责任书中承诺要用5年的时间,让福清的总产值从4亿人民币提升到5亿美金。

林文镜不是说说而已,这次家乡之行前,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把印尼的生意都托付给了年轻的一辈,还婉拒了印尼总统邀请他任内阁部长的高位。

他对福清县政府明确表态:福清不脱贫,永不回印尼。

5年近10倍的产值增长,光靠农业肯定是不行的,林文镜打定主意要把福清改造为一个工业城市,而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工业区。

于是,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融”是福清的简称,“侨”代表了海外华人,林文镜希望在自己的带头下,在外的福清侨胞都能来一起建设家乡。

正如前面所说,福清彼时的基础设施条件太差,开发区虽然建起来了,但要招商谈何容易,于是林文镜得从基础建设干起。

没有路,林文镜捐建了一条长达10公里的进城大道。

没有像样的酒店,林文镜投资1000万美金,兴建了当时最高级的融侨大酒店。

没有港口,企业出口货物要先通过陆运拉到广州才能出海,林文镜则自己出钱,为入驻开发区的企业补贴运费。

为了招揽企业,林文镜充当了开发区的代言人,充分利用自己的海外资源,每个月都亲自带着外商或者考察团到福清,而发生的费用也是他个人掏腰包。

为了打消一些考察企业的顾虑,林文镜还自己出资入股占大头,并对投资商说:

就这样,在他不计投入的努力下,开发区短短时间内就聚集了80多家外商企业,融侨开发区初具规模。

也有朋友曾提醒他,你这样的干法,啥时候能收回成本啊,林文镜对朋友说:

就是这一句“此生无憾”,林文镜实现了5年前的承诺。

1992年,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而福清的总产值也在那年超过了40亿。

不过,这还只是林文镜建设家乡的一个开始,因为他已经有了新的想法,工业区里的企业主要都是做外销,福清背山面海,要加快福清的发展,建一个港口是关键。

于是从1993年开始,65岁的林文镜花了大量的时间亲自考察海岸线,花了几年的时间,才在江阴半岛找到了适合的港口建设地。

说干就干,林文镜自己捐资组建团队,对江阴半岛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论证,之后他又带头成为了第一个投资人,并四处寻求投资方。

到2000年,港口终于启动开发,于是有了如今的江阴港。

正是在江阴港的支撑下,福清的经济发展速度跨上了一个新台阶,福清人甚至如此评价林文镜:

有媒体统计,林文镜为福清招揽到的投资高达2000亿。

而在投资建设的同时,林文镜还慷慨捐资。

福州市一医院的元洪门诊大楼建于1993年,是林文镜捐资1200万修的。

1994年福建闽江的北水南调工程里,林文镜捐了1个亿。

2000年福州建设的江滨公园、锦江生态园、锦江路,林文镜共计捐资4600万。

2004年为闽江学院捐800万,2005年为福建民间公益基金捐700万,2007年为福清侨乡博物馆捐1000万,2008年为汶川地震捐1600万,2009年捐5000万设立了中国华文教育基金。

如今,福清已经位居全国县域经济排名20强,只是林文镜已于2018年离开了我们,彼时连作为首善的福清老乡曹德旺也感慨:大哥走了!

回望林文镜90年的人生路,几乎半生都耗在了改造家乡上,正如他所说,人生在世,但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惭于地,他对家乡的无怨无悔,将会一直被铭记。

6. 从“猪仔”到“主宰”,进击的东南亚华人


2020年9月,金龙鱼被批准在创业板上市。


人们猛然发现,我们做饭用的这桶油, 年营收竟然是妖股茅台的2倍。


更让人惊讶的是,金龙鱼的老板郭鹤年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马来西亚华人,而且 他已经连续20年稳居马来西亚首富。


一个华裔,怎么就成了马来西亚首富,还连续坐了20年?


仔细挖下去,你会感到更加震惊,因为根据福布斯2019的评选, 马来西亚前50的富豪中,有37位是华人,而前10的富豪中,有9位是华人



马来西亚并不是个例,在整个东盟五国中,除了新加坡外,几乎都是这种情况:


福布斯2019菲律宾前10大富豪中, 华人占了8席;


泰国10大富豪中, 有6位是华人


2019印度尼西亚前10大富豪中, 有7位都是华人;


这些并不是个例,在某种程度上,华人几乎控制着东南亚许多国家的经济命脉,根据维基网络的数据:


在印尼,3%的华人掌握了印尼70%的财富;


在泰国,5%的华人掌握了泰国70%的财富;


在马来西亚,25%的华人掌握了马来西亚70%的财富;


他们的产业遍布各行各业,甚至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成千上万的华人会移民东南亚?为什么占据总人口比例并不大的他们能占据这么大的财富比例?华人凭什么?


01


全世界有233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超过1亿的,只有13个,不到6%;


人口超过3300万的国家和地区,只有41个,不到18%。


而3348万,是东南亚的华人华侨总数。


没错,这是移民东南亚的中国人及他们的后代总数。


移民,听起来是一个特别美好的词。


但对东南亚的大部分移民来说,并非如此。


如今,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词: 下南洋。



南洋,早期的定义比较精细,现在主要指东盟十国为主的东南亚广大区域。


下南洋指的便是中国人到东南亚打工、经商,乃至迁徙到东南亚等。


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便是“契约华工”,也就是“卖猪仔”。


说来,这是一段无比辛酸的 历史 。


1840年后,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均以失败告终。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条约规定,列强可以贩运华工出洋。



于是,很多人成为了“契约华工”。也就是说,他们用出国后的工资作抵押,换取出国费用。


然而,彼时奴隶制相继废除,东南亚的种植园和锡矿需要大量工人,这些自愿出国的工人根本不够。 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掳掠和拐卖华工到东南亚。


这些被卖身的华工,日子惨极了。



他们要面临着自然的危险。


有人在橡胶园里割橡胶,日代丛林里,出没着老虎、蝎子等有巨大威胁性的动物。



但更大的威胁,来自于人,也来自于他们不被当做“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那个说出来极度难听的词: 猪仔。


一个叫刘亚平的华工曾被卖身到烟草种植园,他这样描述在那里的生活:



短短几百字,道尽了日复一日的艰辛,这就是东南亚“契约华工”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们不能迟到早退,一旦发生便会被工头打骂;


他们工作的时候不能穿衣服,只能围一条浴巾遮羞;


他们每天要冲凉,有人用硫磺水冲凉后会感冒。一旦生病,没有人帮忙医治,种植园主矿主只会看着他们死去。


因为在这里,死掉一个,有十个来;死掉十个,便会再来一百个。


真正的命如草芥。



他们活在这里,唯一的盼望就是早点还完契约里的钱,为自己赎身。


但大部分时候,这是个奢望。


因为那里的薪资实在太过微薄,有人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而在这种最绝望的环境下,一些人沾染上了恶习,那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不嫖不赌,饭碗跳舞 (不给饭吃)。


把微薄的薪资花在这些恶习上,还款就不可能。


绝大部分人的生命,就这样在种植园、锡矿里因为劳累、疾病而终结。


据1902年清政府的文件,在东南亚的华人已经达到400万。


他们有早期自己下南洋的中国人,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卖猪仔”。


这是早期“华工”的艰苦生活。


02


19世纪70年代,一位旅居新加坡的英国人,留下来这样的日记:


大约在大清早四点半钟,皎洁的月光还在照耀着,当我沿路行走时,我很惊奇地看到,一个华人在路边,在他那一小块马铃薯地里,用锹子猛力地挖着;


不久,又看到一个华人凭着月光,用锹子翻土做垄。



听起来很辛苦,但这已经是那些在种植园、锡矿上日复一日用生命劳作的华工中的幸运儿。


因为他们坚持到了为自己赎身,而今虽辛苦,却是自由的,是在为自己工作。



其实也不止是他们,中国前往东南亚的大规模移民,有三波。


不同于“卖猪仔”的契约华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自愿出国。


早在17世纪初,“契约华工之前”,尚处于明朝的中国,已经开始了第一波东南亚移民。那时,欧洲的殖民者四处征讨,征服了一个又一个东南亚国家。



他们带去了严苛的殖民,也带去了繁荣的商贸。


春江水暖鸭先知,离东南亚最近的南方人看到了这一切,纷纷乘船前往东南亚淘金。


而继“契约华工”之后,20世纪初,刚刚结束封建统治的中国积贫积弱,而被西方殖民300年的东南亚却尝到了一点工业革命的果实,电力、铁路、港口、制造业...东南亚比中国富。


不同于先辈的被迫,无数年轻人开始带着淘金梦前往东南亚。


曾经,他们做苦力、采矿、在种植园里干活。


而今,他们在这里用中国人的精明和勤劳,开启了不同于那些华工的生活模式。


他们带来了中国人的手艺, 在这里做木工、理发师、金银匠;


也有人做种植园主,以及贩货郎。



他们走街串巷,很多客户像他们一样,也并没有钱。


华人的智慧在此时派上了用场,彼时的东南亚,“仙”是最小的货币单位,但是在他们这里可以买半仙;一盒香烟你买不起,没关系,可以只买一根;你实在没钱,还可以赊账,反正下次还来。


就这样,许多人从做苦力脱身,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店主。


他们穿梭于十里八乡,街头巷尾,构建了东南亚一个又一个国家早期的商贸形态。


在没有被殖民的国家里,比如泰国,对华人的接受度极高,他们和当地人结婚生子,迅速融入了当地。


而在一些殖民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他们则被迫成为了殖民者和当地土着之间的中间商, 这个身份在一定阶段给他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好处,同时却还有往后日子里的一场场灾难。


19世纪后半叶,荷兰开始在印尼推行新的殖民政策,废除强迫种植制,发展私营企业,推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一部分华人开始如前所述那样经营小商品,他们穿梭于印尼各地,收购原住民种的土产品卖给荷兰人,让他们运到欧洲去卖;又把从荷兰和欧洲进口的其他工业品,卖给印尼的土着。



靠着这样的勤奋、节俭、精明...许多华人从中赚了钱。


然而,这一切,印尼的荷兰殖民者都看在眼里。


作为殖民者,荷兰并不想和他们统治下的当地居民“硬碰硬”,他们乐于看到华人成为这个“中间商”。


为此,他们甚至专门打压当地土着,强迫他们从事种植业,让华人从事商贸。这让不少华人跟着荷兰人富了起来,而当地居民则日益贫困。


荷兰统治下的当地土着,自然十分痛恨殖民者。


可在转移矛盾上面,荷兰人有办法。


他们决定“分而治之”,实行税收承包制,通过竞标,让华人去收税,从当地人身上榨取利润,从而把当地土着对统治者的憎恨,转移到华人身上。


荷兰人把当地人分成了三个等级:欧洲人、华人、土着。


明明最富有的是荷兰人,剥削当地人的也是荷兰人,然而在这样的境况下,华人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替罪羊,当地人发泄怒火的焦点。


在很长时间里,印度尼西亚都是东南亚最排华的国家之一。因为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一次又一次挑起这样的矛盾。当然,这是后话。


就这样, 历史 的车轮滚滚而下,曾经在锡矿、种植园卖命的华人们,总算翻身,成为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店主。



此时,距离成为巨富,还有些许遥远,但曙光已经初显。


03


一群漂洋过海的华人,也许未曾想过控制哪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但小富即安绝不可能是他们的终点。


大家想一想,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他们或者无法忍受家乡的贫困,毅然决然割舍下那片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漂洋过海来到了异国他乡,只为寻求新的生机;


他们或者被从家乡贩卖、掳掠到这片土地,干过这世间最艰辛的工作,忍受过最非人的待遇,然后从那里死里逃生;


他们时不时就要被当地人仇视,被殖民者防范,甚至屠杀...


他们必须付出一切努力,来给自己的生活创造一份保障。


就是靠着这份劲头,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当地白手起家。


他们从零开始,从贩货郎开始,有了一间小小的店铺;


然后从一间小小的店铺开始经营,日后成为东南亚各个国家的商业巨贾。


用很多人可能略显夸张的话来说:控制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命脉,并且成为了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穿针引线的人。


比如菲律宾首富、SM集团创始人施至成。



1924年,施至成出生在福建晋江龙湖镇一个叫洪溪的村庄。12岁那年,也就是中国战乱的那些年代,他跟着父亲去了菲律宾马尼拉。


他们一家人在那里开了个小杂货店,卖一些日用品:肥皂、大米、沙丁鱼等。


从那时开始,施至成就跟着爸爸卖货,但他还是想上学,爸爸答应了。


12岁的施至成不会讲英语,也不会说本地语言 ,他不得不再次从一年级上起。为了给爸爸省钱, 他买最便宜的纸、用二手教材


四年级时,施至成每门课都考90分以上,还和老师申请跳级成功。


只可惜,二战临近结束时, 他们家的杂货店一家毁于一场大火,其他的杂货店被洗劫,一夜间一无所有,父亲几欲回国。


但施至成决定留下来,他最初从美国贩卖鞋子到菲律宾,渐渐地开了一家鞋店,品类从鞋子扩张到衣服和其他纺织品。


1958年,这家店取名ShoeMart;14年后,鞋店升级成了百货商场;又过了2年,施至成进军房地产;



又2年后,为了给商场的供货商提供金融服务,他买下了一家银行。后来,这家银行成为了菲律宾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菲律宾金融银行。


施至成的产业遍及各行各业, 2008年,84岁的施至成荣登菲律宾首富宝座,此后便稳居首富。


直至2019年,施至成去世。这一年的首富宝座终于易主,因为施至成的产业分给了各个儿女,但他们却牢牢霸占着菲律宾富豪榜的第八、第九、第十。



不同于施至成,如今印尼富豪榜上的第一二位黄惠忠、黄惠祥被认为是富二代。


他们的家族企业是针记集团,是印尼最大的企业之一。


但其实,这个企业也是他们的父亲黄维源从零开始创办的。


黄维源研发出了一种具有缓解疼痛功能的丁香烟,在印尼市场广受欢迎。1950年,丁香烟在印尼的销量已经排名第二。


但可惜,十多年后,烟厂毁于一场大火,黄维源也离开人世。


悲痛的黄家两兄弟在废墟中建立起了如今的新针记集团。


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同样是富二代,他就是金龙鱼的幕后老板。



但他的父亲也是福建人,是第一代马来西亚移民。初到马来西亚谋生时,他从最普通的店员做起,一路开咖啡馆、办公司、做米粮和糖的生意。


父亲去世时,没有留下遗嘱,法院要求公司必须清盘。 他和七位兄弟姐妹平分了财产,扣除一切费用,他拿到了150万元。


后来,他们成立了家族企业郭氏兄弟(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从经营米粮生意开始,郭鹤年一路成为了“亚洲糖王”、香格里拉酒店的老板、香港传媒大亨、嘉里物流的老板, 并蝉联马来西亚首富20多年。


大家可能会发现,在一代倒下后,许多二代都在废墟上重建了基业,并守业至今。


这当然有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加倍努力的结果, 但很大程度上,也许要归功于教育。


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写过:“在印尼的华人社区里,不过走到哪,中国人都对知识的获取保持着一种敬畏,尽管早期那些中国人中的大多数都是不识字的。”


在马来西亚,1960年代, 华人数量占人口总数也不过35%,但华裔学生在工程专业拿到的文凭数量竟然以100:1超过了马来西亚学生。


很多华人创业致富后,把孩子送到世界各地去学习。



即使是没上几年学的施至成,在白手起家把生意做起来后,还跑到马尼拉的远东大学学习一个商业相关的专业。


当然,最后因为生意太忙,只上了2年就退学了。


就是靠着这样的精神, 华人以极少数的人口,占据着东南亚国家巨额的财富比例,他们的产业遍布各个领域:


小到民生,面粉、粮油;大到国家的关键性产业,工业、金融、银行业等等。


东南亚各地,都上演着诸如此类的华人史诗。


他们富甲一方,霸占了各国的富豪榜,也为推动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当初背井离乡的他们,也许不会想到,日后他们还会回归故土,成为东南亚和中国之间穿针引线的人。


04


40年前,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为东南亚富豪们资金的回归,打开了一扇大门。


彼时,刚刚经历十年动乱、贫困、走 社会 主义的中国,不被很多人看好,吸引资金困难重重。


但东南亚的华人们,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


郭鹤年砸下5.3亿美元,在彼时荒凉的“大北窑”,建起了北京的CBD国贸;



三林集团在中国投资15亿美元;金光集团投资20亿港元;正大是第一个来中国投资的东南亚华人企业,也是在中国投资最大的东南亚华商。 类似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


很难说他们是顾念血脉,亦或是看到了中国的机会,又或是投资可能带来的利益,但总之在中国急需资金的那个年代,他们的钱来了。


在那个年代,中国共引进了307亿美元外资,其中有70%是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投资的。


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何春霖曾经感慨地说: 华侨、港澳台同胞及外籍华人是投资中国大陆的先驱,是联系中国与外国经贸关系的“红娘”。


而40年后的今天,昨天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情况暨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情况举行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表示, 今年东盟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而中国,已经连续十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没有人能忽略那些曾经背井离乡的东南亚华人,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


他们是真正穿针引线的人。


但还有一些华人,他们回来的身份,甚至都不是“华人”,而是“华侨”。


有人可能不知道“华人”和“华侨”的区别,华人是已经加入别国国籍的有中国血统的人, 而华侨虽然生活在国外,但仍然是中国国籍。

比如印尼富豪林文镜, 他从始至终保持着中国国籍,为此还放弃了加入印度尼西亚内阁的机会。


但要说爱国华侨之首,当属陈嘉庚。


他不在任何一个富豪榜上,但绝对可以排到爱国华侨榜前列。


他出生在福建厦门集美区。1891年,17岁的他前往新加坡谋生,在父亲开的米店工作。



此后,他一路做菠萝种植、橡胶种植加工、米业、航运业等等。


但他一生赚的钱,几乎全花在了中国。


1910年,36岁的他就开始支援辛亥革命和福建省财政;


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华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带领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等等组织。短短3年多,这个组织为中国筹了4亿多元;


打仗的时候,寒衣、药品、卡车,前线缺什么,他就送什么。他甚至专门投资建立了药厂,直供前线。


但他最令人振奋的成就也许是教育。


早在1894年, 20岁的他就把父亲给他成亲和家用的2000银元省下来,创办了“惕斋学塾”。


后来,清朝统治被推翻。1912年,他又回到家乡集美创办了幼稚园、小学、中学、师范、集美学校水产科、商科等等。这些学校共同组成了集美学村。



他创办和资助的学校有足足118所,最出名的是厦门大学。


1921年,他亲自选址,并拿出400万元筹建厦门大学,此后仍然不停地为学校提供经费。


与此同时,他的公司不断地遇到危机,1926年,橡胶价格暴跌,1929年经济危机,陈嘉庚的公司几乎面临破产。但他仍然在为这些学校提供经费,没有钱他就去变卖产业。


1932年, 一家外国大企业找到陈嘉庚,说愿意帮他拯救公司,条件是他停止资助厦大、集美等学校。


陈嘉庚拒绝了。


他说: 宁使企业收盘(倒闭),绝不停办学校。


厦门大学


1934年,陈嘉庚算过一笔账,他做实业30年,减去亏损,净盈利1320万元,但他创办厦大、集美等学校却花了1300万元。


20万元,这是这个富翁全家人30年的总花费。


去世时,他在遗嘱中这样写道:


像陈嘉庚这样的东南亚华侨还有很多,他们虽为了生活出走,但自始至终心中都装着故土。


他们将星星点点的能量汇聚到他们曾经生活过的这片土地上,和我们一样支撑帮助着它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尾声


有人说,人类的 历史 就是一部迁徙流动史。


大约4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走出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最终演化出了这个星球的主宰——人类。


此后,自然灾害、战火、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因为种种原因,人类从一个国家迁徙到另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迁徙到另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迁徙到另一个城市。


这背后,不过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生存和繁衍。


时至今日,全球的华人华侨大概有4543万, 而东南亚的华人华侨足足有3348万,占了全部华人华侨的73.5%。



因为这3348万华人华侨放在整个东南亚,其实并不算显眼,只占总人口的6%。



那些曾背井离乡的东南亚华人们,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永远地留在了东南亚,和当地人结婚生子,融入当地的文化,成了他们所处国家的一分子,再也没有踏上回国这条路。


但他们中还有一部分人,在当地生活工作,以华人华侨的身份时刻关心着中国的发展,他们会回来寻根,会在中国遇到问题的时候施以援手:或资金,或发声。



他们中也有一部分人,即便身处东南亚,却从没有一天忘记过自己是中国人。他们把自己挣的钱,全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没有体会过他们的生活,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去还原,背井离乡做苦力,没有什么文化的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才闯出了今天这片天。


我只希望,留在东南亚的他们,能被所在国温柔以待;


想要回来的他们,我们同样举双手欢迎。

7. 中国人在印尼做什么生意

个人认为,中国人来印尼做生意的首先是矿业,印尼是东南亚大国,矿产丰富,如石油、铝土、镍等矿产,当然这也是做大生意的;然后服装、电子、日用产品,在印尼的商场,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商品,我们知道的有联想电脑、手机、华为,甚至微信,广东外贸的衣服更是遍地都是。既然来自中国,那就肯定有中间商;还有餐饮服务业,中国餐馆、足疗等。中国人在印尼做生意的多了,什么行业都有,只要你自己有门路,就做自己的就行了

8. 印尼华人

Tommy是第三代印尼华裔,祖籍广东梅县。我们总共见过六、七次面,除了其中一次,他来上海协助巴厘岛Secret Garden老板开拓中国市场。那晚,我带上Roy,请他们在黄浦区吃了上海菜,看得出来Tommy特别高兴,如我去不同城市,大概率有人接待的心态一样,很有面子。

剩余的五、六回,他在印尼何止是给了我面子这么简单。18年同事带了团先去雅加达,我从卡萨布兰卡回国后,略作停留,隔天一个人从香港转机,到达雅加达机场时下着滂沱大雨,他的好朋友生怕我弄丢了,从入关开始不停地问我在哪里,直到我上了车,随后Tommy的电话就到了。

离开那天很晚,他执意要送机,从左侧上了他的Jeep,很绅士地帮我绑好安全带。霓虹灯、车灯一路绵延向前方,有一句没一句我们聊着,邓丽君的歌轻唱出友情的温暖。

19年3月底,在Bandar Djakarta餐厅门口,我们告别,他把一大袋咖喱及印尼炒饭调料包塞给我。这一转身就是永别。

9. 去印尼做点什么生意好呢

玩具出口到印尼
电子产品出口到印尼
重型工器具出口到印尼
燕窝,咖啡,东革阿里,沉香饰品等当地特产,矿产等进口到中国
这些都是利润丰厚的生意

阅读全文

与印尼华人在中国做什么生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支援伊朗有多少人 浏览:181
意大利的贝尔加莫在哪里 浏览:963
印尼苏拉威西肯达里怎么样 浏览:488
原油宝中国银行为什么要认 浏览:790
印尼客人喜欢吃什么菜 浏览:735
大卫塑像在意大利哪里 浏览:885
意大利怎么坐大巴 浏览:32
印尼林区有什么规划 浏览:693
意大利为什么崇拜狼 浏览:421
中国多少人在用海尔 浏览:105
目前坐什么飞机可以入境越南 浏览:750
意大利在哪里可以换欧元 浏览:142
伊朗在什么的北部 浏览:355
哪个国家会帮伊朗 浏览:495
越南总统有多少钱 浏览:78
意大利面和披萨哪个更难吃 浏览:206
伊朗人做生意为什么不收钱 浏览:851
意大利军团叫什么 浏览:11
怎么看待伊朗袭击伊朗 浏览:425
崇左和越南哪里交界 浏览: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