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江西近代史有哪些名人
作为革命老区和红军主要根据地之一,江西诞生了325名开国将帅,占据了新中国1614名开国将帅中的1/5之强,其中,江西还有兴国县、吉安县和永新县三个将军县,可见江西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
开国将帅
而实际上,除了新中国江西籍的开国将帅,出身江西的国民党将领也为数众多,亦可堪称将星璀璨。而我要说的,则是刘峙和李烈钧。
刘峙
作为蒋介石的五虎将之首,刘峙拥有许多外号,有“福将”、“常胜将军”,也有“长腿将军”、“猪将军”。无论是前期的美誉,还是后期的戏谑,却都丝毫不影响刘峙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和名气。
刘峙
刘峙,字经扶,1892年生于江西吉安,1915年毕业于大名鼎鼎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出身普通,也没有庞大的人脉的刘峙,先后在巡防营、粤军、护国军、滇军、赣军中任职。
1924年,刘峙终于时来运转,经黄埔军校的总教官何应钦介绍,刘峙进入黄埔军校,担任了教术教官,也开始结识了他的贵人——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
黄埔军校
在广东国民政府和北伐期间中,屡立战功的刘峙成就了他“福将”的美誉,并成为蒋介石的心腹,曾担任第一军军长。在随后的军阀混战中,无论是蒋桂战争,还是中原大战,刘峙均表现出色,为蒋介石的“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峙
应该说,刘峙能够身居国民党高位,不仅仅只有蒋介石的信任,自身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1935年4月,刘峙达到了他最风光的时刻,他被晋升为二级陆军上将,还兼任了河南省政府主席。
刘峙
然而,当抗战爆发后,刘峙却一反常态,表现更是令人瞠目结舌,面对日军,刘峙率部一溃千里,因此也被人称为“长腿将军”。而在解放战争期间,刘峙更是屡战屡败,尤其在淮海战役中,刘峙担任了徐州“剿总”司令,而淮海战役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国民党最后的一支精锐部队,55万大军被歼灭。
傅作义、蒋介石、刘峙
虽然淮海战役的惨败,全部归咎于刘峙并不公平,但作为“剿总”司令,刘峙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葬送了蒋介石最精锐的黄埔系军事力量后,刘峙也因此被蒋介石彻底放弃,“猪将军”最惨时,曾流落印尼,以当小学教员为生。1971年,刘峙在台湾落寞去世。
黄埔军校时期的刘峙
李烈钧
李烈钧,字侠如,1882年生于江西九江。李烈钧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07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李烈钧推认为安徽都督、江西都督,海陆军总司令等职。
李烈钧
北洋军阀时代,孙中山曾多次领导反对北洋军阀及袁世凯的革命活动,如护法战争、护国战争、二次革命等等。而在这些革命活动中,李烈钧均作为革命党的主要人员参与其中。
李烈钧
1913年的“二次革命”中,曾经担任江西都督的李烈钧被推举为江西讨袁总司令,作为讨袁军的主力,率军与袁世凯的北洋军作战。
而在1915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中,李烈钧担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进军两广,并最终取得了护国战争的胜利。而在1917年的“护法运动”中,李烈钧以大元帅府参谋总长的职位,率军在广东作战。
李烈钧和孙中山等人合影
南京国民政府时代,李烈钧失去了兵权,作为国民党元老,历任江西省主席、国民党中央委员等职。抗战爆发后,心系国家和民族的李烈钧,将自己七个儿子中的五个送到了抗日前线。因此也有了“党国元老,五子从戎”的美誉。1946年,李烈钧因病在重庆去世,享年64岁。
‘贰’ 国军的八大金刚都是谁其结果又是什么
人们都喜欢把在某个领域出色的人聚在一起称呼,例如龙潭三杰、十三太保等。国军中几个特别厉害的人物也有个合称,叫八大金刚,分别是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刘峙、张治中、钱大钧、蒋鼎文、陈继承;不过他们的结局各不相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 。
一、在台依然得到重用并得以善终的有陈诚、顾祝同、钱大钧、陈继承。陈诚深得蒋的信任,是其铁杆跟班,到台后实施了土地改革,还参家过竞选,67岁时因病逝世;顾祝同到台后得到信任,担任军事方面等要职,直到94岁因病去世。
钱大钧到台后在主导体育和航空业发展,自己也收获了不少钱财,90岁因病去世;陈继承到台后没多久就进入了金融行业发展,直到78岁病逝。
虽然同为八大金刚,但因为个人的理想和际遇不一样,所以结果各不相同。当然后人对他们的评价也各不相同,相信大家都更喜欢张治中将军吧。
‘叁’ 年轻漂亮的女大学黄佩芬怎么会嫁给刘峙这样
人家是嫁给爱情了
‘肆’ 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知乎
淮海战役的指挥者到底是谁,从战役结束后就没消停过,党内军内争过,军粉争过,相信在后世也会一直争论下去。
比较正统的说法是:淮海战役是中央军委指挥的,总前委领导指挥,华野和中野司令部负责战役指挥。这种说法肯定没错,然而各方都不满意,有和稀泥之嫌。
我个人倾向于换个角度看,就是淮海战役最离不开谁,这个最不可或缺的人,或许就是淮海战役的真正灵魂人物,亦即真正的指挥者。
显然,这个人,是且只能是,粟裕。
淮海战役的命名来自粟裕。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刚刚结束,粟裕即致电中央,“建议发起淮海战役”,这是三大战役中唯一一个在战前即被命名的战役。虽然这时候的淮海战役与后来的淮海战役还不是一回事。
但真正淮海战役的发起,也是粟裕“齐辰电”的肇因,正是这个着名的电报率先提出了在徐州地区战略决战,争取歼灭国军主力于江北。其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专门对此回电:“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淮海战役的发起决心由此拍板。可以说,是粟裕主导推动了淮海战役的真正决策发起和形成阶段。
对于淮海战役,毛泽东并非不可或缺。这个话说起来难以置信,然而历史雄辩的表明,毛泽东和粟裕在城南庄的战略分歧乃至争执,固然难以说毛泽东所坚持的“华野渡江”的方案就一定错(因为无法证实,也极难证伪),但历史明确选择的是粟裕对于中原战局的解决方案,即集中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豫东战役证明了粟裕的战略方案是可行的,济南战役开启战略决战的序幕,随即淮海战役便即上演。短短8个月后,中原战场硝烟已定,而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正是粟裕在城南庄以及在子养电中多次阐述的战略方案的精髓的实际体现,具有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体系(即在更大范围内,集中更多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
所以,如果没有粟裕,或者粟裕如毛泽东所安排,率领华野渡江,固然不会有豫东战役,淮海战役自然也无从谈起,解放战争的进程必然大大推迟(甚至能否取胜都两说)。因此,对于淮海战役的解读,只有从粟裕身上下手,才能做到完全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的贯通。针对这一点,毛泽东固然未必会承认自己的分兵跃进战略就是错,然而他也不能不承认,粟裕的战略方案的确更为直接有效,豫东战役之后他所谓的“过山坳”,正是对二人当初分歧乃至争议的两个方案的直接表态。
而淮海战役结束之后,毛泽东曾意味深长的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个第一,固然有最大之意,然而也未尝没有最初之意,而这个最初,不仅是11月8日,也不仅是9月24日,而更应该是城南庄二人重逢会面的4月30日,甚至更有可能是1948年1月22日粟裕“子养电”发出的日期。
如果连毛都不是不可或缺的人,那么刘、陈、邓等人自然更非不可或缺。淮海战役的真正灵魂和指挥者由此显而易见。
当然这只是反证法。而可或缺,并不是说不重要,这显然不对,毕竟,战略决战的战役决心,只有中央军委能够拍板,而华野和中野的联合作战,自然离不开中野的参与和配合。
‘伍’ 国民党五大剿总司令叫什么名字
1、华北“剿总”司令部
1947年11月,蒋介石在北平召开会,将张垣、保定两个绥靖公署合并,改组为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后来随着平津战役的结束,华北剿总司令部撤销。
傅作义1895年出生于山西荣河,保定军校第五期毕业,北伐战争后担任天津警备司令,参加过中原大战,失败后进驻绥远。抗战期间担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后促成北平的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74年去世。
‘陆’ 刘峙是如何成为“徐蚌会战”总指挥的
刘峙之所以能够成为徐蚌会战的总指挥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1个原因,当时的蒋介石是想利用刘峙去分薄白崇熹的兵权。因为在1948年的时候,蒋介石撤销了徐州司令部,当时的人选是白崇禧,由他去统一指挥华东和华中的战争。但是蒋介石并不放心白崇禧,因为白崇禧是属于桂系的人。所以他就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
蒋介石也了解到了问题,改变了主意,想直接让白崇禧直接统一指挥,当时的白崇禧也同意了这个事情,并且还主动的提出调动自己的部队去参与到徐蚌会战,但是万万没想到到了第2天却突然改变了主意,坚决不肯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的部队。但是当时的淮海战役已经蓄势待发,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哪怕知道刘峙指挥不了这场战斗,也只得霸王硬上弓。
‘柒’ 国军将领刘峙的峙怎么读是读shì,还是zhì
“刘峙”读作“刘峙(zhì)”。
“峙”字有两个读音:(zhì)和(shì)。
读峙(zhì)意思是:直立,耸立;
读峙(shì)是一个地名,繁峙。
所以人名中的“峙”读作(zhì)。
(7)刘峙怎么去了印尼扩展阅读:
“峙”除了用于地名”繁峙“时读(shì)外,其余地方均读作(zhì)。
葛洪 《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睐者,为晓解当世。”
于邵 《送陈留李少府归上都序》:“莹若玉立,跄然鹤峙。”
曹操 《观沧海》诗:“东临 碣石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峙”用于人名时有”高大“,”挺拔“之意。
‘捌’ 淮海战役结束后 国府方面如何惩处指挥官刘峙
淮海战役后的刘峙被免职,举家去了香港,过起了隐居的生活,1950年,刘峙携家带口远走印度尼西亚定居,没过几年在蒋介石的邀请下转到台湾定居,于1971年病逝,享年79岁。
刘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字经扶,江西吉安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历任黄埔军校教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参与北伐、中原大战等多场战事。
‘玖’ 历史上着名的“常败将军”都有谁呢
桂系大佬李宗仁从抗日战争爆发起,就一直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从台儿庄战役的徐州会战到武汉会战、再到苦撑豫西,整整坚持中原抗战近八年之久。然而就在胜利前夕的1945年2月,李宗仁突然被明升暗降为“汉中行营主任”,实际被剥夺了军权。
‘拾’ 淮海战役中白崇禧不当总司令,为什么不给邱清泉,杜聿明这样的人的怎么就给了刘峙当总司令。。。
在指挥官人选上,蒋介石希望白崇禧担任总指挥 ,但白崇禧认为国军布阵完全陷入被动,于是坚决推辞 。在前方指挥机构人选方面,蒋又希望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官杜聿明能指挥这场战事,但杜聿明已于1948年10月15日被紧急调往东北剿匪总司令部。
蒋一时无信任人选可派,于是以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来指挥这场战役。从白崇禧拒绝指挥,到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只有6天时间。
对于让刘峙来指挥这场战役,国民党中除了他自己,可能所有人都不看好他,邱清泉甚至说了那句着名的话:“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指薛岳)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指顾祝同)看门。今派一只猪,眼看大门是守不住了!”
可见对于此次会战指挥人选多么失败,这也是淮海战役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之一。
(10)刘峙怎么去了印尼扩展阅读
白崇禧不愿担任总司令的原因:
从淮海战役史料来看,1948年10月24日,国民党参谋部根据蒋介石的指令,下达了由白崇禧统一指挥中原军事的命令。
10月30日,白崇禧乘着飞机由汉口飞到南京,参加了当天下午召开的中原作战会议。在这次作战会议上,白崇禧满口同意,并答应以黄维第12兵团转用于阜阳地区,还准备以桂系张淦第3兵团尾随于第12兵团之后,以便加强华中和徐州两大剿总之间的联系。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10月31日早上再次开会的时候,白崇禧却一反常态,变更主张,不但坚决不肯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两大剿总,而且还只允许调动黄维第12兵团,至于自己的桂系张淦第3兵团则更不允许调动了。
原因是其在10月30日的晚上,白崇禧与李宗仁秘密会商了一夜,并交换了意见。
白崇禧和李宗仁都估计,这次“统一指挥”很可能是蒋介石设下的圈套,其目的无非是想利用桂系的军队,让桂系充当马前卒、替死鬼,这与一心想取代蒋介石的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夙愿是相违的,他们最想看到的是让蒋介石出丑、然后下台。
此外,白崇禧到达南京之后,还看到徐州剿总的几个兵团,分散部署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铁路沿线上,极为被动。
而且当时大战一触即发,临时调动已经来不及,白崇禧担心如果战事失败,蒋介石便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处置他,因此从主观上不愿意冒风险,这才决定出尔反尔,拒绝统一指挥,在华中静观其变方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