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上最大的鲨鱼种类
鲨鱼,生活在海洋中,是海祥悉洋中的鱼类。我们常吃的鱼翅就是来自鲨鱼的软骨,那么,我们对鲨鱼还有哪些了解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洋世界,探索世界上最大的鲨鱼
鲨鱼简介
鲨鱼早在恐龙出现前三亿年前就已经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过五亿年,它们在近一亿年来几乎没有改变。鲨鱼,在古代叫作鲛、鲛鲨、沙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以号称“枝宴宽海中狼”。传统观念认为鲨鱼的软骨(即鱼翅)中蛋白质很高,但这是错误的。鸡蛋的蛋白质远远超过鱼翅。此外,研究显示,由于鲨鱼体内易于富集汞,同时鲨鱼翅中含有一定量的神经毒素,故对人体有潜在危害。因为几十年来的大量猎杀,鲨鱼存在灭绝风险。
鲨鱼的骨架
所有的鲨鱼都有一身的软骨。鲨鱼的骨架是由软骨构成,而不是由骨头构成。软骨比骨头更轻、更具有弹性。所有的鲨鱼都属于鲨纲,而鲨纲动物都具有软骨。但还是比较硬的。
鲨鱼的体型
鲨鱼的体型不一,身长小至18厘米,大至18米。鲸鲨是海中最大的鲨鱼,一般长成后身长可达36尺(12米)。虽然鲸鲨的体型庞大,它的牙齿在鲨鱼中却是最小的。最小的鲨鱼是侏儒角鲨,小到可以放在手上。它长约20到27厘米,重量还不到一磅。世界最大的鲨类是鲸鲨,据一些报道,一些鲸鲨可长达18米猛亮。世界上一例被证实最大的鲸鲨是1947年11月11日,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市的baba island所发现的,它身长达12.65米,重约21.5吨。 根据澳大利亚的鲨鱼专家到海里和鲨鱼的长期生活,鲨鱼是可以一动不动的在海底的,并不会因此窒息。鲨鱼和硬骨鱼类的不同之处是,它们没有鳔来控制浮潜。如果停止游泳,大部分的鲨鱼会往下沉。为了增大在水中的浮力,鲨鱼的肝内具有大量的油。
世界上最大的鲨鱼
鲸鲨(学名:Rhincodontypus):仅1科1属1种。身体庞大,全长可达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体表散布淡色斑点与纵横交错的淡色带,有如棋盘。鼻孔位于上唇的两侧,出现于口内。牙多而细小,排成多行。鳃裂5对,鳃裂基大,几乎达身体的背缘与腹缘,最后1对鳃裂位于胸鳍基部的前方。背鳍2个,无棘,第1背鳍位在腹鳍前方,有臀鳍。尾柄具侧棱,尾鳍呈新月形,下叶短于上叶。如鲸鲨,有二背鳍,大小不同,胸鳍大,位于第三对鳃裂下,腹鳍小,尾鳍叉型,口宽,端位,鳃耙如海绵状。属大洋性鱼类。食大量浮游生物和小型鱼类。每年五、六月洄游到中国北部湾。广布于各热带和温带海区,中国各海区夏、秋季节都有分布。性情温和。由于大量捕杀,数量锐减。
鲸鲨的形态
鲸鲨是最大的 鲨,是 鱼类中最大者,通常体长9-12米。最大个体体长达20米,体重最大达12,500千克,为鱼类之冠。体延长粗大,每侧各具二显着皮嵴。眼小,无瞬膜。口巨大上下领具唇褶。齿细小而多,圆锥形。喷水孔小,位于眼后。鲤孔5个,宽大。鳃耙角质,分成许多小枝、结成过滤港状。背鳍2个,第二 背鳍与臂鳍相对。 胸鳍宽大。尾鳍分叉。体灰褐或青褐色,具有许多黄色斑点和垂直横纹。
鲸鲨拥有一个宽达1.5米的嘴巴,10片滤食片上内含了300-350排细小的牙齿。鲸鲨拥有5对巨大的鳃,两个小眼睛则位于扁平头部的前方,鳃裂刚好位于眼睛的后方。身体大部分都是灰色,腹部则是白色。每条鲸鲨的斑点都是独一无二的,生物学家可以用来辨识不同的个体,所以也可以精准的判断鲸鲨数量。鲸鲨的表皮有黄白色的斑点与条纹,厚度达到10厘米。鲸鲨拥有2个 背鳍,第1个背鳍比第2个背鳍还大,外观成三角形。鲸鲨的胸鳍可以长达4.8米,尾鳍则长达2.4米,呈新月状,上半部比下半部还长。鲸鲨的皮肤厚达15厘米,可以有效抵抗其他生物攻击。第一背鳍远大于第二背鳍; 胸鳍特大,为稍窄之镰刀状; 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大,基底亦相对; 尾鳍叉形,上尾叉几比下尾叉长2倍,由上叶及下叶之中部、后部组成,下尾叉则由下叶前部突出而成。体呈灰褐色至蓝褐色,体侧散布许多白色斑点及横纹,而这些斑纹排列呈棋盘状。
鲸鲨的栖息环境
生活于暖温性大洋海区的中上层,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海区,分布大约在南北纬30°-35°的范围内。也会有迁移行为,有时在北纬41°和南纬36.5°之间进行洄游。 在中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黄海南部较为常见。虽然鲸鲨通常出现在近海地区,但其季节性的觅食活动偶尔会发生在几个沿岸地区,例如 西澳大利亚的宁歌路珊瑚礁(NingalooReef)、 洪都拉斯、 菲律宾的 董索与 八打雁(Batangas)及 坦桑尼亚的 奔巴岛与桑吉巴。虽然鲸鲨常出现在近海,不过人类也曾经在沿岸、 潟湖、 珊瑚礁、河口与 运河发现它们的踪影。人类也曾经在700米深的海域发现过鲸鲨。
菲律宾是世界上鲸鲨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鲸鲨会在1月到5月之间聚集在菲律宾 索索贡(Sorsogon,位于敦 索尔)的浅海岸区。一些幸运的潜水人员也可以在塞舌尔与波多黎各发现鲸鲨群。知道它们会在9月至12月之间沿着墨西哥的下 加利福尼亚州来移动,也有人发现鲸鲨在 西马来西亚东海岸的天鹅岛(TenggolIsland)附近出没。有时候鲸鲨会与其他小型的鱼类一起出现,特别是䲟鱼。
鲸鲨的生活习性
鲸鲨是滤食动物,以浮游生物、巨大的藻类、 磷虾与小型的自游动物(例如小型乌贼与脊椎动物)为食。它们的牙齿不是扮演觅食的功用,事实上它的尺寸并不大。取而代之的是:鲸鲨吸进一口水,闭上嘴巴,然后从鳃来排出水。在嘴巴关闭与鳃盖打开之间的短暂期间,浮游生物就被排列在鳃与咽喉的皮质鳞突(dermaldenticles)所困住。这个类似过滤器般的器官是鳃耙的独特变异,可以阻止任何大于2至3公厘的物体通过,液体则会被排出。任何被鳃条之间的过滤器官所阻塞的物体会被鲸鲨吞下去。鲸鲨曾被观察到“ 咳嗽”的行为,推测这是清理累积在鳃耙中的食物的方式。
鲸鲨聚集在贝里斯 加勒比地区海域的 礁石区,捕食巨大巴西笛鲷的鱼卵,这些卵会出现在5、6、7月的满月与弦月之间。鲸鲨的主要食物是磷虾、蟹幼体、海蜇、沙丁鱼、凤尾鱼、鲭鱼、小金枪鱼和鱿鱼。
鲸鲨是种活跃的滤食生物,靠着嗅觉来攻击 浮游生物或鱼类这些目标。鲸鲨在觅食时不需要向前游泳,它们经常被观察到上下摆动着来吸入海水与排出它来得到食物。这与 姥鲨完全相反,它们是温和的滤食者而且并不会吸入海水,它们靠游泳迫使海水通过鳃。 英国广播公司的自然纪录片《 行星地球》曾拍摄到一只正在捕食小型鱼类的鲸鲨。
繁衍过程
生物学家对于鲸鲨的繁殖习性仍然有许多疑问。生物学家在20世纪中叶以前,对于鲸鲨是胎生或卵生都仅止于臆测。后来生物学家在1956年根据一颗 墨西哥近海发现覆有鲸鲨胎仔的卵壳,而相信它们是 卵生动物。到了1996年7月, 台湾 台东地区的渔民捕获一条雌鲨,随后在体内发现了300条幼鲨及卵壳,显示鲸鲨其实是一种 卵胎生动物。鲸鲨会将卵留在身体内,直到幼鲨生长到40至60厘米后才释出体外,这显示出幼鲨并非全部同时出生。雌鲨会将精液保存下来,然后在一段长期时间中稳定的繁殖出幼鲨。生物学家认为鲸鲨会在30岁左右达到性成熟,它们的寿命可以达到70至100年。
历史上最小的活鲸鲨样本是 菲律宾海洋动物研究人员在2009年3月7日所发现的,长度仅有38 厘米,约当成年男性的前臂长度。当时人们在菲律宾的海滩上发现它,这条鲸鲨随后受到研究人员的照顾并被送回野外。科学家相信这次意外事件可能让他们发现一个鲸鲨的繁殖地。
分布范围
鲸鲨分布于萨摩亚、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岛、澳大利亚、巴哈马、巴林、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贝宁、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巴西、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喀麦隆、佛得角、开曼群岛、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古巴、库拉索岛、吉布提、多米尼加、厄瓜多爾尔尔埃及、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斐济、法属圭亚那、法属波利尼西亚、加蓬、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印尼、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牙买加、日本、乔丹、肯尼亚、基里巴斯、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瑙鲁、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尔爾利亚、纽埃、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皮特凯恩、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尔、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国部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圣马丁岛(荷兰部分)、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苏丹、苏里南、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多哥、托克劳、汤加、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图瓦卢、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夏威夷岛、俄勒冈州、华盛顿州)、乌拉圭、瓦努阿图、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越南、维尔京群岛、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西撒哈拉、也门。
② 海底的鱼有哪些
答:
1、海底世界有七彩神仙鱼、玻璃鲶、非洲王子、红龙、锦鲤等。
2、七彩神仙鱼:体长20厘米,近圆形,侧扁,尾柄极短,背、臀鳍对称。体呈艳蓝色,或深绿色、棕褐色,从鳃盖到尾柄,分布着8条间距相等的棕红色横条纹。
3、配樱慧玻璃鲶:属鳅科和鲶科。鱼体透明如同玻璃,可以清晰数出体内的骨头数,犹如骨骼标本,故称之为“玻璃鲶鱼”,又名玻璃猫。
4、非洲王子:是一种如同鲈鱼一般的典型的鲈形目的体型的鱼。小型慈鲷,成年个体10~12cm,如同鲈鱼一般的典型的鲈形目的体型,体色橙黄,背鳍近边缘处有一条宽约2mm的黑色条纹颂察非常清晰和显眼。
5、红龙鱼:体长可达80~90厘米。红龙鱼生活范围很小,主要生长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一带的河流。红龙鱼原无法人工繁殖,已经濒临灭种,因而被列为华盛顿公约甲级保护动物,极其培答珍贵。
6、锦鲤:在生物学上属于鲤科,全世界共有鲤科鱼类210属3700种以上。是风靡当今世界的一种高档观赏鱼,有“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的美称。
③ 海岛有什么危险的动物
海岛有什么危险的动物
海岛有什么危险的动物,在广阔无垠的海岛中,生活着比陆地更加丰富的物种。很多热带和温带水域,都能发现危险的动物,尤其是在太平洋中部的岛屿周围。下面来看看海岛有什么危险的动物?
1、大白鲨
作为世界十大最强食肉动物,大白鲨无疑是其栖息地的主要食肉动册渣中物,也是位于海洋食物链顶端的顶级捕食者。这一物种重5000磅,已知长度可达20英尺。它们拥有大约300颗牙齿,可以轻易地撕裂海狮、海龟和小齿鲸的肉。然而,它们攻击人类大多是无意的,很少是致命的。
2、沙鲨
世界上许多热带和温带海洋中的大型捕食者,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孤独的夜间猎手。经常访问海岸附近的港口、运河、河口和珊瑚礁,增加了与人类相遇的机会。由于大量的商业活动和不当的捕鱼做法,它们也未能幸免于人类,它们是一个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
3、湾鳄
世界上最大的鳄鱼,其长度可达23英尺,体重可达2,204磅。尽管这一鳄鱼体型庞大,当猎物接近它们时,它们很容易隐藏,以完全震惊的方式捕获猎物,并且几乎没有时间让猎物逃脱。由于它们也会对人类发起攻击,所以每年也会发生大量的人类死亡事件。
4、黄貂鱼
大多数黄貂鱼的尾巴上有一个或多个毒刺,这有助于黄貂鱼自卫,毒刺的长度约为13英寸。刺的底部有两个有毒腺的凹槽,当人类试图接近黄貂鱼时,黄貂鱼可能会用它的刺作为自卫防御机制,给人类造成严重的创伤。
5、葡萄牙战舰水母
这种生物是一种海洋水生动物,实际上是一种殖民地生物,几种息肉相互依附,无法单独生存。这种生物的触角在性质上是有毒的,可以产生梁码痛苦的刺痛,这也可能是致命的。
6、石鱼
这些鱼对人类来说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它们有能力在它们的栖息地保持良好的伪装。它们在性质上也是有毒的,这些鱼背上的刺有足够的力量穿透橡胶底鞋,它们的毒液可能会对人类造成致命的伤害。
7、火珊瑚
火珊瑚是与九头蛇和其他水生动物关系较为密切的殖民海洋生物,而不是真正的珊瑚。这些珊瑚广泛分布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它们生长在岩石和珊瑚上,呈灌木状生长。潜水员与这些珊瑚的意外接触是很常见的,如果潜水员被珊瑚叮咬,就会引起持续两周的剧烈疼痛。
8、棘冠海星
它们是一种大型海星,以覆盖其上表面的毒刺状刺命名。如果毒液与人体皮肤接触,州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伤口疼痛,甚至瘫痪。
9、花狮子
海洋鱼类的一个科,这条鱼身上有锋利的刺,上面覆盖着有毒的粘液。它们可能是潜水员潜在的威胁,谁离它们太近,就有机会接触到有毒液体。
10、印尼栉齿刺尾鱼
在世界海洋的亚热带和热带水域附近可以观察到印度尼西亚的栉齿刺尾鱼,有时,这些鱼会跳出水面,虽然极为罕见,但据报道,这些鱼造成的人员死亡和受伤不计其数。在大多数情况下,受害者是被印尼栉齿刺尾鱼锋利而拉长的下巴刺伤的。夜间的船夫尤其容易受到这一物种的攻击,因为船上的光线能吸引这些鱼的注意。
1、箱形水母
在此次十大最危险海洋动物评比中,箱形水母凭借独一无二的致命性问鼎最危险头衔。生活在海洋的箱水母种类繁多,虽然没有正式记录,但大量轶事证据显示,每年有数十人甚至100多人命丧箱水母之手。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的数据,单是在菲律宾,每年就有20至40人死于箱水母的毒刺。科学基金会表示:“在很多国家,箱水母酿成的悲剧并不需要签发死亡证明,因此,全世界的箱水母致人死亡事件发生数量可能在很大程度人被低估。”
澳大利亚箱水母长有数十根触须,每根长度最高可达到15英尺(约合4.57米),所具有的毒素足以让60人命丧黄泉。一种名为“Chironex fleckeri”的箱水母的毒刺能够在短短3分钟之内致人死亡。生活在夏威夷、佛罗里达以及美国其它地区的箱水母能够导致被刺者心力衰竭。箱水母家族最可怕的成员当属僧帽水母,刺伤产生的痛苦可与雷击一较高下。迄今为止,究竟有多少人遭僧帽水母攻击仍是一个未知数。
2、虎鲨
由于相关影片的宣传,大白鲨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但最可怕的鲨鱼并非大白鲨,而是虎鲨,更多的人实际上命丧它们之口。除了毒蛇之外,能够让人天生恐惧的动物并不多见,鲨鱼便是其中之一。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表示,虎鲨会撕咬几乎任何东西,其中包括鱼类、海豹、鸟类、鱿鱼、小型鲨鱼、海豚、牌照甚至于旧轮胎。它们的身长最高可达到18英尺(约合5.48米),重量可达到1吨,是当之无愧的“海洋杀手”。
在很多热带和温带水域,我们都能发现虎鲨的踪迹,尤其是在太平洋中部的岛屿周围。有记录显示,大白鲨每年袭击人的次数确实要高于虎鲨,但致人死亡的事故发生数量则不及虎鲨。
对于鲨鱼为何与十大最危险海洋动物冠军头衔失之交臂,我们只有很少的理由加以解释:全球每年鲨鱼袭人事件的次数大约为几十起,与美国发生的雷击致人死亡事故大致持平。2008年,全世界只有4人命丧鲨鱼之口。
3、石鱼
石鱼之所以跻身前三甲之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它们世界上毒性最高的鱼;另一个则是,它们是动物王国的伪装高手,能够像石头一样静静在“潜伏”在海床上,等待猎物主动上门。虽然石鱼不会主动发起攻击,但任何人也不敢冒险与之亲密接触。石鱼背上的棘刺能够抵御鲨鱼或其它捕食者的进攻。所释放的毒液能够导致暂时性痪症,不经治疗便会一命呜呼。
4、河豚
有一种动物,即使被制成美食摆到餐桌上也能置人于死地,它就是河豚。河豚又被称之为“气鼓鱼”,体内携带的毒素毒性超过氰化物。经过特殊培训的日本厨师会将安全的部位制成美食,但用餐者中毒身亡的悲剧却也屡有发生。
“气鼓”这个名字来源于河豚强大的吸水能力,吸入大量水之后的体积可是正常情况下的两倍。值得一提的是,河豚也扮演了挽救生命的角色,河豚毒素制成的药物可被用于治疗因吸食海 洛因等毒品产生的断瘾症状。
5、海蛇
人类对蛇拥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正是这种恐惧让海蛇顺利跻身榜单之列。虽然也像陆上同类一样释放可怕的毒液,但海蛇的生活方式更像是一个“海洋隐士”,因此并不具有很高的危险性。在提到毒性的时候,人们经常将海蛇与眼镜蛇进行比较。它们释放的毒液能够在短短数秒钟之内让猎物瘫痪并最终走向死亡之路。庆幸的是,它们很少攻击人类,更喜欢捕杀鳗鱼、贝类以及小虾。
6、蓑鲉
蓑鲉又被称之为“狮鱼”,是家养鱼缸中备受欢迎的'宠物。这种鱼看似温顺,但扇形排列的棘刺却也具有令人吃惊的毒性。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表示,虽然不会给人类造成致命伤,但被棘刺刺中也会引发头痛、呕吐和呼吸困难,决不是一个好惹的家伙。
通常情况下,刺中后带来的痛苦可持续大约半个小时,但一些人报告说,他们的刺痛感持续了几周之久。蓑鲉并不是一种非常富有进攻性的动物。因此,被蓑鲉“伤害”的人往往是家养鱼缸的主人,而不是潜水者或者渔民。
7、鳄鱼
咸水鳄鱼素来顶着“野生动物王国最凶猛的捕食者之一”头衔。它们的身长可超过20英尺(约合6米),体重可达到3000磅(约合1360公斤),包括猴子、袋鼠、水牛甚至鲨鱼在内的动物都成为它们捕杀的对象。
捕猎过程中,咸水鳄纯以强大的力量取胜,它们能够将水牛强行拖下水,有时也会向人类发动袭击。它们首先利用力量强大的颚咬住猎物,而后利用所谓的“死亡翻滚”将猎物拖入水中。“死亡翻滚”同样可以将大型动物撒成两半。
8、刺鳐
刺鳐俗称“黄貂鱼”,单从这个名字我们就不难猜测,它们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动物。2006年,“鳄鱼猎人”史蒂夫欧文在被刺鳐刺中心脏后不幸身亡,欧文的不幸无疑提高了刺鳐这个鲨鱼近亲“危险动物”的名声。
刺鳐的尾巴末端长有一根大约8英寸(约合20.32厘米)长的边缘生出锯齿的毒刺,构成毒刺的物质与构成鲨鱼鳞片(被称之为“盾鳞”)的物质相同。在感觉到威胁时,锯齿状毒刺便会变硬,像一把锋利的牛排刀。
毒刺会释放毒液,给捕食者造成致命伤。莫特海洋实验室表示:“这种毒液主要是一种基于蛋白质的毒素,能够给哺乳动物带来巨大痛苦,可能影响心率和呼吸。”值得一提的是,刺鳐通常情况下并不攻击人类。
9、海狮
海狮之所以能够跻身十大最危险海洋动物排行榜的原因在于:它们具有很高的地盘性,对擅自闯入者绝对不会手下留情。海狮被誉为一种聪明可训练的动物,是动物园的大明星,但它们同时也因为咬人行为着称动物界。
加利福尼亚州的曼哈顿海滩、新港海滩以及旧金山沿岸发生了一系列海狮袭击人的事故,提高了管理者和科学家的关注。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海狮可能吃了一些被有毒藻类污染的鱼类才出现这些异常行为。
圣地亚哥市政府在其网站警告说:“与所有野生动物一样,海豹和海狮也具有不可预知性,也会成为一种富有进攻性的动物。它们生有锋利的牙齿,可能会向人发动袭击,尤其是在被逼得太紧或受到骚扰情况下。”
10、海鳗
海鳗拥有蛇一般的身体、突出的口鼻以及宽大的颚。它们是鱼类家族成员,身长最高可达到8英尺(约合2.43米)。看着这种较为原始的动物,我们会很自然地将其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表示,海鳗颚部力量强大,牙齿锋利,被牙齿咬伤后产生的锯齿状伤口很容易被海鳗口内的细菌感染。
如果海鳗因恐惧或者意外(尤其是在觅食的时候)将人咬伤,它们通常会选择“松口”,放你一条生路。白天的时候,海鳗经常潜伏在裂缝和洞穴内,夜幕降临后才出来打猎。它们主要以鱼类或者其它能够被其捕获的动物为食。
对于如何避免被海鳗咬伤,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专家提出了两条建议:一个是,绝对不要将手放入水下多岩洞穴和裂缝内;另一个则是,切忌不要给海鳗喂食。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海鳗咬伤事故皆因喂食导致。
箱形水母
箱形水母也叫立方水母,它的触须上生长着数千个储存毒液的刺细胞,不仅会恶意攻击,就算其它动物碰到它一下后果也很严重。由于呈半透明状,在水中非常难以发现,若人体碰到箱形水母的触手被蜇伤,会在短短几分钟内死亡,根本来不及救治。
海蛇
千万不要小瞧海里面的蛇,有些海蛇甚至比陆地上的太攀蛇毒性还要强,一次排放的毒液甚至可以毒死上百个成年人,海蛇的毒液属于随意肌,而不是神经系统,而且没有疼痛感,中毒后最先感到肌肉无力,心脏,肾脏也会受到严重损伤,被咬伤的人,会在短时间内死亡。
蓝环章鱼
蓝环章鱼是一种体型很小的章鱼品种,一般不超过15厘米,但它属于剧毒生物之一,被它咬上一口便能致人死亡。不过蓝环章鱼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有在它遇到危险的时候才会攻击,目前对于它的毒还没有解毒剂,所以当它发出警告信号的时候,尽量远离它。
刺鳐
刺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黄貂鱼”,也是目前所知体型最大的有毒鱼类。刺鳐的尾部可达37公分长,而且布满了毒刺,如果不注意被它刺中胸腔,会造成重伤甚至死亡,由于刺鳐游泳速度较快,有毒的尾部也经常造成人类受伤,所以面对它的时候一点也不能大意。
石头鱼
石头鱼是海洋中毒性很强的一种鱼,也是长相非常奇怪的一种鱼,它会将自己伪装成一块毫不起眼的石头,出其不意的给予猎物致命一击,如果有人一不留神踩着了它,它会毫不犹豫地进行还击,并且释放致命剧毒物质,它的背部拥有12到14根锐利的突刺,能够穿透脚掌,使人中毒后处于剧烈疼痛中。
沙岩海葵
沙岩海葵虽然是一种构造非常简单的低级生物,但是它却能成为海洋中最毒的生物,它的几十条触手都拥有含有剧毒的刺细胞,一旦被蜇伤便会释放毒素,其毒素比河豚毒素还要高几十倍,是已知非蛋白毒素中毒性最强烈的。
牛鲨
虽然牛鲨的体型和其它鲨鱼比起来个头不算大,但是却异常凶猛残暴,特别是攻击其它猎物时,会牢牢的咬住猎物不松口,除非撕下一块肉来,它们攻击人的次数甚至比大白鲨还要多,牛鲨的食性很杂,以不挑食闻名,在它们胃里,曾发现过牛、狗、人甚至河马的尸体,有时,牛鲨连其他鲨鱼都吃。
蓑鲉
蓑鲉是一种硬骨鱼类,体长在25-40公分左右,外表颜色非常鲜艳,背上拥有众多有毒棘刺,一旦受到威胁和惊吓便会刺向对手。特别是在求偶期间,蓑鲉的性格非常暴躁,容易别激怒,攻击时会抖动脊椎,将自己的毒刺指向入侵者,一旦被刺伤,后果会很严重。
鸡心螺
之所以叫 鸡心螺,是因为它的形状非常像鸡的心脏,前端尖瘦而后端粗大。鸡心螺虽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但是人们却经常将它当作一般的海螺,殊不知这非常危险,作为海洋中含有剧毒的生物,从它毒牙中喷射出去的毒液,足以对受伤者造成致命伤害,采集时需要特别小心。
虎鲨
虎鲨学名叫“居氏鼬鲨”,它是一种性格非常暴躁,战斗力强悍的鲨鱼。虎鲨的食性非常杂,各种海洋鱼类,海鸟,动物尸体都会成为它的食物,而且它的牙齿是可再生的,永远不会掉光。它也是游泳爱好者最不想遇见的鲨鱼,因为它会攻击人类,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
④ 什么是rr珊瑚
Reef Raft usa简称rr,是一家美国的专业人工繁殖及售卖珊 瑚的公司。 作为新玩家的我们,听到rr这个词,第一联想到的就是贵、颜色艳丽好看的S P S珊 瑚,rr珊 瑚到底产在哪里? 可能有些人不清楚,有很多说法说法,可以肯定的是,rr这个品牌是美国的,他会搜集最顶尖的珊 瑚进行繁殖饲养,但基本产于印尼附近海域,很多年前美国rr已经不存在了,目前加拿大还有一家rr,在指族印尼有一家鱼厂,但是我们国内玩家手里的珊 瑚并不唯老弊出自于含桥rr公司,只是我们找到了类似的品种!
⑤ 菠萝丁珊瑚繁殖快吗
快。菠萝丁珊闷尘瑚是一种长在搭坦活石上的硬骨珊瑚,因外形似菠萝而得名,繁殖速度快,蚂枝禅主要分布在海南、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地区。
⑥ 海洋是什么东西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海洋,海洋。人们总是这样说,但好多人却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文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对这个问题目前科学还不能作出最后的答案,这是因为,它们与另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同样未彻底解决的太阳系起源问题相联系着。
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洋流的产生
海里的水总是依照有规律的明确形式流动,循环不息,称为洋流。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墨西哥湾流,最狭窄处也宽达50哩,流动时速可达4里,沿北美洲海岸北上,横过北大西洋,调节北欧的气候。北太平洋海流是一道类似的暖流,从热带向北流,提高北美洲西岸的气温。
盛行风是使海流运动不息的主要力量。海水密度不同,也是海流成因之一。冷水的密度比暖水高,因此冷水下沉,暖水上升。基于同样原理,两极附近的冷水也下沉,在海面以下向赤道流去。抵达赤道时,这股水流便上升,代替随着表面海流流向两极的暖水。
岛屿与大陆的海岸,对海流也有影响,不是使海流转向,就是把海流分成支流。不过一般来说,主要的海流都是沿着各个海洋盆地四周环流的。由于地球自转影响,北半球的海流以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的则相反。
海水的盐分
海水所含的盐分各处不同,平均约为百分之三点五。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无机盐,最常见的是氯化钠,即日用的食盐。
有些盐来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来自地壳的岩石。岩石受风化而崩解,释出盐类,再由河水带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后再凝结成水的循环过程中,海水蒸发后,盐留下来,逐渐积聚到现有的浓度。
海洋所含的盐极多,可以在全球陆地上铺成约厚500呎的盐层。
波浪
波浪不断在海上翻滚,有时波平如镜,有时却巨浪滔天。除了那些由地震或火山爆发造成的波浪外,波浪多半由吹过海面的风引起,远处暴风雨所搅起的波浪,可能移动数百哩才抵达岸边。
浪与浪之间由波峰至槽底的高度,多半不超过10呎。不过在暴风雨中,波浪可能高得惊人;1933年,在太平洋录得的最大波浪高达112呎。
大陆架
少数像火山岛之类的陆块,边缘会陡峭地落入海中。但在大陆周围,大多数是覆盖着浅浅海水的架形陆块,是大陆的延伸部分,称为大陆架。大陆架通常徐徐向下斜伸至海面下约650呎,然后陡峭地落下到海底。大陆架的陡边称为大陆斜坡。大多数大陆架延伸至离岸约50哩处;有些狭窄得多;不过,西伯利亚北岸的大陆架却宽达800哩,远伸入北极海内。世界大部分渔获,都是来自大陆架上丰饶的水域;各国更声称拥有其海岸以外大陆架的主权,把其中的石油、矿藏和其他货源据为己有。
海岛
有一位老航海家曾经说过:“海洋里的岛屿,像天上的星星,谁也数不清。”这句话形容了世界海岛多之,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海洋中岛屿究竟有多少,很难说出一个准确数目来。有人说20万左右,有人说10万左右。哪一种说法更接近呢?这要看你用什么方法和标准去计算。
在海洋里,有些地方在水面上露出一块几平方米的礁石;有些地方的珊瑚礁像一串串珍珠,撒布在海面,潮水退下时,便露出一排排的礁石,海水涨上来时,有贝淹没在水下。如果把这些只要露出海面的礁滩,都算作是岛屿的话,那么,说世界上有20多万个岛屿,可能有一定道理。
如果根据世界各国出版的地图书中发表的海岛数目统计,世界上有10万个左右的海岛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是,世界各国统计计算的标准、方法也不完全一样:有的把10平方米以上,或100平方米以上的礁石就算做海岛;有的把500平方米,甚至1平方公里以上海洋中的小块陆地才算岛屿。显然,标准方法不同,所统计的数目也就不同。如印度尼西亚,它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印尼政府有关部门统计为13000多个,而印尼海军统计为17000个。一个国家不同部门统计的海岛数目就相差约4000个。
全世界岛屿的面积共约977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15。
对海洋的探索
研究海洋的科学是海洋学。
早在史前人类就已经在海洋上旅行,从海洋中捕鱼,以海洋为生,对海洋进行探索。在航空发展之前,航海是人类跨大陆运输和旅行的主要方式。
对深海海底的探索一直到20世纪中才真正开始。虽然今天人类对海洋用潜水球、潜水艇深海还所知甚少。
海洋与气候的关系
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能传送带。海洋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对气候的变化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海洋生态
海洋是许多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海洋中的绿藻是大气层氧气的主要生产者之一。热带珊瑚礁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甚至比热带雨林还丰富)。人类对于深海生物的了解至今仍知之甚少。
海洋拥有许多陆地上没有的动、植物,且种类比陆地繁多。
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人均耕地面积正在逐渐缩小。全世界都在关心地球如何养活人类的问题,其着眼点不能只局限于进一步发展陆地上的农牧业,也要积极开发利用广阔的海洋。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仅可以建立海上农牧场进行海水养殖,而且还有许 多有待于我们去开发的用途。
海上农牧场 海上农牧厂自80年代起受到各国的重视。日本最早提出建设海上农牧场,1980 年起便开始实施一项为期9年“海洋腾飞计划”,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80年代末养殖产量已超过200万吨,居世界首位。美国在80年代也投资10多亿美元建立了一个10万亩的海洋农牧场。前苏联虽以远洋渔业为主,但也不放松海水养殖业,在里海和亚速海投放鲟鱼幼体,长大后将其回捕,还在远东沿海建立牡蛎、扇贝等养殖场。其他国家在此期间也掀起发展海水养殖业热。我国近来也注意实施海水养殖,并已成为世界养虾大国。
8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养殖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80年代末养殖产量估计已超过800万 吨。但从整个海洋渔业看,世界海水养殖的比重还比较小,不到10%,因此还有巨大潜力待 开发。
现在正把许多高技术用于鱼类品种的改良上。例如利用遗传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改良鱼虾 贝藻的种苗和幼仔,使其成长快、生命力强、肉质好。
1984年美国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使贝 类、鲍鱼的养殖产量提高了25%。根据所发现的几种鱼类的生长激素其因,进行了基因分离和转移实验,1986年成功地将虹鳟鱼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鲇鱼中,使鲇鱼养殖周期缩短一半以上。从南极鱼类中分离抗冻基因,将其转移到大西洋鲑鱼中,增加了鲑鱼的抗寒能力,扩大了其养殖地区。利用细胞工程进行鱼类性别控制研究,培养出全雌性鲑鱼和对虾、全雄性罗非鱼等,这对于进行大量人工育种有重大意义。目前正在研究通过控制遗传基因使具有洄游习性的某种鱼,能对声波和光线作出反应,以便对其进行科学管理。
除了进行品种改良外,还把高技术用于建设海洋农牧场中。建立人工鱼礁便是一例。它是为鱼类建立舒适的家,以吸引更多鱼类到这里来栖息繁衍。人工鱼礁就是把石块、水泥块、废旧车辆、废旧轮胎等以各种方式堆放在海底,以造成海洋生物喜欢的环境,微小的海洋生物和海藻会附着它上面,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另外,突出于海底的人工鱼礁,会使海水从底部流向上层,把海底营养丰富的海水带上来增加其肥性,以吸引鱼儿的到来。
据估算,在不破坏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以2000年时全球人口达到63亿计算,每人每年平均可得476千克,每月39千克。单从蛋白质产量看,海洋每年能生产蛋白质约4亿吨,约为目前人类对蛋白质需要量的7倍。由此可见,海洋对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能起何等大的作用。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不是短期内能一蹴而就的。
科学有趣的鱼类分类
地球上的鱼类大约有2万多种,如何将它们分门别类地区别开来,这既是一个包含生物分类科学的严谨工作,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我们知道,现代分类学上(包括对鱼的分类)采用的等级主要有门、纲、目、科、属、种,必要时还可以补充一些等级,如亚门、总纲、亚纲、总目、亚目、总科、亚科、亚属等。某种生物作为物种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人为地分类划分。自然界有形形色色的各种生物,在大多数情况下,物种之间有明确的界线,而且物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异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一般说来,生物进化的具体途径有三:一是由一个类群分化为两个差别不大的类群;二是向某一个体特定方向特化,从而引起形态结构上某些方面较大的变化;三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所谓“复化进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生物的进化彼此间是相互交错的,同时还包括特化与退化两个方面。因此在分类上通常第一个途径用亚种、种、属表示,而部分属、科、目则与第二个途径相符,部分目、纲、门则与第三个途径相符,在对生物分类时。要根据自然的情况。排列合乎实际的自然系统。
对鱼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按鱼的外部形态及习性等方面的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并不涉及亲缘关系,不考虑鱼的基本结构及演化关系,这是依靠人的主观见解来划分的。另一种是依靠鱼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化石演化关系等知识来分类,这是自然分类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分类学方面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如细胞分类法、化学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
1844年缪勒第一次将鱼类列为脊椎动物的一个纲,以下分为6个亚纲,14个目。此后,雷根、古德里奇、琼丹又先后用自己的方法对鱼类进行了分类。 1955年贝尔格在《现代和化石鱼形动物及鱼类分类学》一书中,将现生和古生鱼类分为12个纲,119个目,每一个纲、目、科都有特征描述,1966年格林伍德、罗逊等人依据胚胎发育、稚鱼是否变态、内部形态解剖,将真骨鱼分成3大类,8个总目,30个目和82个亚目。1971年拉斯将鱼类分为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1994年纳尔逊又对鱼类进行了更为系统的分类,他在《世界鱼类》一书中,根据骨骼学、系统发育学、胚胎学、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及比较生物化学的原理,较为完整地对鱼类进行了分类。
目前,世界海洋鱼类分为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推动物亚门。在头索动物亚门中的鱼种,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保留,无头颅,无脊椎。无软骨和硬骨,心脏为一能跳动的腹血管。无红血球:具有肝盲囊,肌肉分节:表皮由单层细胞组成。鳃孔众多,开口于围鳃腔。原肾管分节排列,元共同管道,分别开口,具有内柱,无真正的脑,但具两对脑叶及神经,脊髓神经的上下枝不相连接。生殖腺分节排列,并且还没有化石记录。具有这些特征的鱼可在头索动物亚门序列下命名。
目前仅文昌鱼属于该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的鱼类分为:无颌总纲、盲鳗纲、头甲形纲;有颌总纲、软骨鱼纲、全头鱼纲、板鳃鱼亚纲、肉鳍鱼纲、腔棘鱼亚纲、孔鳞鱼类与肺鱼亚纲、辐鳍鱼纲、软骨硬鳞鱼亚纲、新鳍鱼亚纲等。属于无颌总纲里的鱼最大特点是口无颌,全世界现存2科,12属,84种;有颌总纲类的海洋鱼类最早是出现于早志留世的棘鱼类。还包括软骨鱼纲(分为2个亚纲,13目,45种,170属,约846种)、肉鳍鱼纲、辐鳍鱼纲(2个亚纲,4个亚组, 9个总目,42个目,431科,4075属,23681种)。
当你发现某一物种,在历史上尚没有人记载时,就可定为新种,但在定为新种之前,你要查考《动物学记录》(ZoologicalRecord)。由此书找出某一类群的文献题目,再找原文核对鉴定。当你确定新种时,同时要选择模式标本,即新种描述所确定的标本。这种模式标本一般有正模标本(holotype)、副模标本(paratype)、综模标本(syntrpe)、选模标本(lectotype)、补模标本(neotype)等。当你提出发现新种报告的时候,一定要注明模式标本保存的地点、模式的种类,以便核对。新种定名要在种名之后附上sp.nov或n.sp,意为新种。
定种人是按照优先律,谁先创立就用谁的名字,如鲤鱼为林奈所鉴定,则标明Cyprinus Carpio Linnaeus。如果新种命名的发现者误将某新种列为另一属,或是某一属后来又分成若干属,甚至把该种移入另一属,这种原定名仍保留,但要将原建种人的名字放在括号内。例如梭鱼ugil haematocheila Temminck et Schlegel改为Liza haematocheila(Temminck et Schlegel)。在书写时,门、纲、目、科、属之第一个字母用大写,种名第一个字母用小写。定种人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如果两个人合定一种,则在两个人的名字之间写一个et或&表示“和”的意思。
世界四大洋
地球上的陆地广布四方、彼此隔开,而海水则是四通八达、连成一体,这一连片不断的水体便构成了世界海洋。世界海洋是以大洋为主体,与围绕它所附属的大海共同组成。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主要的大海共有54个之多,如地中海、加勒比海、波罗的海、红海、南海等等。现在,就让我们对世界的四大洋作一番巡视吧!
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据较多资料介绍,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发现并命名的,“太平”一词即“和平”之意。16世纪,西班牙的航海学家麦哲伦从大西洋经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并到达菲律宾,航行其间,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于是也把这一海域不约而同地取名为 “太平洋”。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端的白令海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至南极洲,并与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成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长度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为109900千米。总面积1786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条万米以上的海沟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为70710万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渔业水产和矿产资源。其渔获量,以及多金属结核的储量和品位均居世界各大洋之首。
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带。南北长大约1.5万千米,东西窄,其最大宽度为2800 千米。总面积约为9166万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积的一半稍多一点。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处达9219米,位于波多黎各海沟处。海洋资源丰富,盛产鱼类,捕获量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大西洋的海运特别发达,东、西分别经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其货运量约占世界货运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约为761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沟达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岭。大部处于热带,水面平均温度20℃一27℃。其边缘海红海是世界上含盐量最高的海域。
海洋资源以石油最丰富,波斯湾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产区。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和开发的,是连接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海洋货运量约占世界的10%以上,其中石油运输居于首位。
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是四大洋中面积和体积最小、深度最浅的大洋。面积约为1479万平方千米,仅占世界大洋面积3.6%;体积1698万立方千米,仅占世界大洋体积的1.2%;平均深度1300米,仅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北冰洋又是四大洋中温度最低的寒带洋,终年积雪,千里冰封,覆盖于洋面的坚实冰层足有3~4米厚。每当这里的海水向南流进大西洋时,随时随处可见一簇簇巨大的冰山随波飘浮,逐流而去,就像是一些可怕的庞然怪物,给人类的航运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威胁。而且,北冰洋还有两大奇观。第一大奇观:就是那里一年中几乎一半的时间,连续暗无天日,恰如漫漫长夜难见阳光;而另一半日子,则多为阳光普照,只有白昼而无黑夜。由于这样,北冰洋上的一昼一夜,仿佛是一天而不是一年。此外,置身大洋中,常常可见北极天空的极光现象,飘忽不定、变幻无穷、五彩缤纷,甚是艳丽。这是北冰洋上第二大奇观。是液体。
⑦ 东南亚潜水胜地排名东南亚哪里潜水最好
想要去潜水的小伙伴们,你们一定不要错过了东南亚,在东南亚有很多潜水圣地,在这里潜水的价格便宜,欠点也很不错,想要去游玩的小伙中薯伴们一定不要错过哟,一起去看看吧。
难度:★
优点:几乎是全世界考证最便宜的地方
缺点:海洋环境不佳,学员较多,教学不够细致
提醒:请谨慎选择潜店,确保教练和学生比例不超过1:4
交通:直飞曼谷后转车船联运,或飞素叻他尼(SuratThani)或苏梅后乘船前往
华语潜店或教练:有
在东南亚,如果你问十个潜水员在哪里考的潜水证,也许有五个会回答:淘岛(Koh
Tao)。没有人能说清淘岛上有多少家潜水学校、一年培养出多少名潜水员,只能给她一个响亮的外号——“潜水工厂”。
“潜水工厂”的流水线从曼谷就开始运作了。在着名的背包客大本营考山路上,走进一家潜店办公室,花5分钟时间,你就能预订到含曼谷到淘岛车船联票、淘岛度假村住宿及潜水课程的套餐。接下来的几天,除了吃饭、睡觉和潜水,什么都不用你操心了。
虽然紧挨着游人如织的苏梅岛(KohSamui)和以满月派对着称的帕岸岛(KohPha
Ngan),淘岛却往往被非潜水者忽略。这里有丝毫不逊色于苏梅和帕岸的悠长细白沙滩,沙滩上游人寥寥,人们不在泳池里学习潜水技巧,就在去往潜点的船上,或者已经在海里潜游。
从淘岛走出的潜水员很快会发现,淘岛的海底实在说不上惊艳,珊瑚礁并不壮观,鱼类也不算丰富。淘岛最大的优势是便宜。
就拿OW(OpenWater
Diver,开放水域潜水员)课程来说,4天的套餐仅人民币2000元左右,比三亚便宜近半,也比东南亚其它地方便宜得多。更何况,不少课程都安排在泳池进行,海里美不美又有什么关系呢?在淘岛考证,在别处休闲潜水(Fun
Dive),是最经济的选择。“毕业”之后,到苏梅旁侍开摩托车环岛游,到帕岸参加疯狂的海滩电音派对,就是一个完美假日。
当然,基于淘岛的流水线性质,教练能保证的是合格、规范,但未必能教给你规定动作以外的东西,比如说他从多年实践中总结出的潜水经验和潜水观念。如果你有更充裕的预算,在其他人少的潜店跟有10年以上教龄的教练进行一对一教学,收获将是无价的。
难度:★★★
优点:海洋环境佳,鱼类丰富,大型鱼群尤其多
缺点:潜水限制较多,沙巴绑架事件频发
提醒:须提前至少一个月预订
交通:从广州或香港直飞沙巴洲首府亚庇(KotaKinabalu)后转车前往,或从吉隆坡转机至斗湖(Tawau)
华语潜店或教练:有
对于地球上非常美丽的地方,人们喜欢用“上帝的XXX”来赞美,比如说“上帝的自留地”、“上帝的后花园”。至于“上帝的水族箱”,这个美誉属于马来西亚沙巴洲的小岛诗巴丹(Sipadan)。
诗巴丹一景
诗巴丹是从海底“长”出的竹笋状海岛,游出仅5米左右的浅滩,海水陡然从浅蓝变深蓝,600米深的峭壁和遮天蔽日的鱼群出现在眼前,从海龟到海狼、隆头莺哥、白鳍鲨都是寻常风景。
在海狼风暴点(Barracudapoint),成千上万条海狼聚成飓风眼状迅速移动,蔚为壮观,游着游着,你甚至发现自己进入了“飓风眼”中心。
着名景点海狼风暴点??国家地理
淘岛的缺点,就是诗巴丹的优点,反之亦然。
由于诗巴丹实行限额潜水制度,每日仅发放120张潜水许可证,这里的潜水价格也比东南亚各地高不少。
你需要至少提前一个月向当地潜店预订,不仅如此,岛上不允许居住,你必须在周边小岛潜3天以上,才能获得1次进入诗巴丹的机会,想要去两次,就得潜6天。另外,由于海水深达600米,常有洋流,不适合新手前往。
作为前往诗巴丹的落脚点,小镇仙本那(Semporna)已发展成马来西亚的淘岛,价格比淘岛贵,还没有悠长白沙滩,但依然深受中国考证潜水员的欢迎,也同样有学员多、教学质量参差的隐患。仙本那附近小岛马布(Mabul)则以微距潜水为主。
难度:★★
优点:潜点密集,行程丰富,海底景致佳
缺点:游客较多,对海洋的保护意识逊于诗巴丹
提醒:行程不宜安排得太紧张,在多个潜点间奔波不如运培吵精选一两个地方潜个够
交通:可从香港直飞宿雾市,或经马尼拉转机至宿雾、薄荷岛上机场塔比拉兰(Tagbilaran)或杜马盖地
华语潜店或教练:有
就旅行度假而言,我喜欢泰国胜于菲律宾,前者更干净有序,除了海岛观光,文化、美食、购物也精彩纷呈。
但自从迷上潜水,我护照上的菲律宾签证数量已经迅速超过了泰国。作为拥有超过7000个海岛的群岛国家,菲律宾的世界级潜点数目远远多于泰国和马来西亚,想要从容地把这些潜点都潜个遍,至少得一两个月。
宿雾省(Cebu)
宿雾省(Cebu)
位于米沙鄢群岛中心位置的宿雾省(Cebu)是菲律宾潜点最密集的区域,167个小岛中有不少一流潜点。在这里,你可以来一次“跳岛”潜水,花上几个星期,挨个拜访这些潜点,拜访海里的美丽生物。
薄荷岛(Bohol)
与宿雾岛隔宿雾海峡相望的薄荷岛(Bohol)是菲律宾仅次于长滩(Boracay)的热门海滨度假地,除了巧克力山风光和世界上最小的猴子眼睛猴,薄荷周边的潜点也值得流连。
Alona
Beach被菲律宾官方誉为“下一个长滩”,以此美丽海滩为据点,你可以前往邦劳(Panglao)、卡毕佬(Cabilao)、巴里卡萨(Balicasag)乃至杜马盖地(Dumaguete)的阿波(Apo)。巴里卡萨的“黑森林”(Black
Forest)因大片黑色珊瑚而得名,“天堂”(Heaven)则拥有许多像大教堂一样的景致,在别处并不常见。
若是运气极好,你能在卡毕佬或巴里卡萨碰上锤头鲨(Hammerhead
Shark),这种鲨鱼的头部向两侧突出如古代女子发髻,因此又名“双髻鲨”、“丫鬟鲨”,而它们的眼睛也分别长在两边“发髻”顶端,视野开阔。
锤头鲨
马拉帕斯加(Malapascua)
宿雾岛东北面的马拉帕斯加(Malapascua)被潜水员们取其谐音,亲昵地称为“妈妈拍丝瓜”。这里的海底景致不逊于巴里卡萨,尤以尾巴占体长达1/3的长尾鲨(Thresher
Sharks)着称。比起薄荷,“妈妈拍丝瓜”要宁静得多,适合只想安心过个吃饭、睡觉、潜水简单假期的人们。
墨宝(Moalboal)
宿雾岛西南的墨宝(Moalboal)曾以遮天蔽日的沙丁鱼风暴着称,2011年地震后,大队沙丁鱼搬家,据说这两年又回来了。
长尾鲨
难度:★★★
优点:沉船数量多,深度浅,适合休闲潜水
缺点:镇上基础设施较差,没有海滩和豪华度假村,经常停电
提醒:岛上ATM有时会罢工,记得带足现金
交通:距离科隆最近的机场在布桑加岛(Busuanga)上,可从马尼拉或宿雾转机前往,从爱昵岛前往则须坐长达8小时的螃蟹船
华语潜店或教练:有
科隆?德国那个科隆么?非也。
说起这个小镇的所在地巴拉望省(Palawan),有些人会猛然醒悟——哦,爱昵岛(ElNido)就在那里。
是的,巴拉望群岛被菲律宾旅游局誉为“菲律宾最后的秘境”,更为游人熟知的地点是爱昵岛和首府所在地公主港(Puerto
Princesa),科隆(Coron)尚藏在深闺,安静等待着潜水员前来探索水下的十余条沉船。
1944年9月24日,停泊在科隆湾的日本舰队遭遇美国空军偷袭,至少9艘军舰和商船,此外还有几艘不同时间沉没的商船和渔船。由于此地沉船大多位于水深10米-40米处,终年海水温暖、洋流微弱,大部分沉船保持着较完整的外形结构,内部坍塌也不多,使得科隆成为世界知名的沉船潜水胜地。
其中,唯一一艘战舰秋津洲号(Akisushima)长118米,拥有巨型起重机、电报发射塔和炮台,令人叹为观止。而运油船OkikawaMaru
长达160米,为科隆沉船之首。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科隆就已出现潜水店。
如今的科隆俨然一个沉船主题小镇,潜水店数目不亚于饭店和旅馆,街上处处可见沉船模型和沉船手绘画。是的,沉船是这里最大的话题,不感兴趣或有幽闭恐惧症的人弃之如履,热爱历史和挑战自我的人则爱之若狂。较之同样拥有多艘沉船的苏比克湾(Subic),科隆湾的海水能见度更高,而苏比克有不少沉船深度超过40米的休闲潜水极限,更适合技术潜水员前往。
其它潜点:
除了宿雾周边和科隆,菲律宾值得体验的潜点还有很多。海豚湾(即波塞罗拉,Puerto
Galera)较为中国潜水员熟悉,阿尼洛(Anilao)以小生物着称,图巴塔哈国家公园(Tubbataha)多大型动物,适合船宿。
难度:★★★★
优点:潜点丰富且各具特色,潜水与旅行度假两全其美
缺点:奴撒帕尼达洋流强,冬季水温低,潜水员多
交通:从香港直飞,或经吉隆坡、雅加达转机前往
华语潜店或教练:有
自从巴厘岛进入国人视野以来,人们往往把她与“蜜月旅行”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她原来也是个潜水胜地。
巴厘岛的潜点相当多,也各具亮点。图兰本(Tulamben)有着名的二战美国货轮自由号(Liberity),深达65米的峭壁上各种珊瑚令人眼花撩乱。秘密海湾(Secret
Bay)顾名思义,人迹罕至,在沙地寻找袖珍动物的体验能与蓝碧媲美。
但奴撒帕尼达(NusaPedida)才是巴厘岛的王牌潜点,这里聚集了翻车鱼(MolaMola)、魔鬼鱼(Manta)、白鳍鲨(WhiteTip
Shark)、鹰鳐(EagleRay)等诸多大型海洋生物,而且洋流强、海浪大,潜水体验非常刺激。
翻车鱼是已知体型最大的硬骨鱼,翼展近3米,体重能达到3000镑。它的繁殖和洄游至今仍是个迷,巴厘岛是亚洲少数能固定见到其踪迹的地方,有许多潜水员专奔着它而来。
翻车鱼在当地冬季也就是8-10月才出来活动,届时水温只有20度左右,相当寒冷。但你若能幸运看到翻车鱼浮出水面做日光浴,并让天使鱼、清洁虾等“清洁工”为它清洁皮肤上的寄生虫和牙缝里的残屑,那将是毕生难忘的经历。魔鬼鱼的出现没有特别的季节性,但它喜欢冷水,所以看翻车鱼的季节也有很大机率能看到魔鬼鱼。
潜水之余,可以享受巴厘岛海滩和稻田风光,体会独特的印度教文化,欣赏创意手工艺品。就旅行体验的丰富多样而言,巴厘岛远胜于普吉、苏梅、薄荷等东南亚热门度假地。
难度:★★
优点:人少清净,风平浪静,还能顺便潜布纳肯
缺点:交通成本高,中转费时
交通:国内没有直飞航班,须经新加坡或雅加达转机,广州出发的往返机票价格约3000元
华语潜店或教练:暂无
与巴厘岛相反,北苏拉维西省省会美娜多(Manado,又名万鸦老)的名字对大部分人来说是陌生的。其实,这里早在16世纪就成为荷兰的第一个海外殖民地,欧洲风情浓郁,岛上丰富的丁香与豆蔻等香料更带给它“香料之岛”的美誉。
北苏拉维西位于亚洲与大洋洲的交汇点,海洋生态多样,拥有三大海洋国家公园自然生态保护区:
布纳肯(Bunaken)、曼卡(Bangka)和蓝碧(Lembeh)。
其中蓝碧是美娜多的明星潜点,在这里潜水就像是在垃圾里寻宝,英文叫做MuckDiving。
不像其它着名潜点一样有绚烂的珊瑚礁、令人目瞪口呆的大鱼、遮天蔽日的鱼群,蓝碧的海底平平无奇,甚至还有些许垃圾。但就在这令人失望的外表下,藏着许多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你需要一个有火眼金睛、对此地了如指掌的潜导,才能在泥沙里找到宝贝,微距摄影发烧友把这里视为天堂。
宝贝有啥?最讨人喜欢的是豆丁海马(Pygmy
Seahorse),这种小生灵身长仅1厘米左右,还善于伪装,隐秘栖身在海扇珊瑚里,在别的地方也许难得一见,这里却命中率很高。
蓝碧海峡位于北苏拉威西和蓝碧岛之间,来自苏拉威西的火山灰沉淀下来,为海底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蓝碧岛又阻挡了风浪,在这里潜水无需像在巴厘岛一样惊心动魄。但中性浮力控制不好的潜水员容易踢起海底淤泥、阻碍视线。而布纳肯拥有高300米、长2公里的海底断崖彩色珊瑚墙,能见度达30-40米,也是个不容错过的潜点。
蓝碧与巴厘岛,也恰是优劣互补的一对。前往美娜多须转机,交通成本高,但洋流弱、水温高,而且游客和潜水员都比巴厘岛少得多,没有拥挤排队之苦。选巴厘岛还是美娜多,颇需要一番纠结,当然最美好的方案是——两个都去。
⑧ 地球从白垩记到现在的演变历史
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内发生过颂梁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凝集,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了太阳系。作为太阳系一员的地球也在46亿年前形成了。接着,冰冷的星云物质释放出大量的引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热能,致使温度升高,加上地球内部元素的放射性热能也发生增温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状态。高温的地球在旋转过程中其中的物质发生分异,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为地核,较轻的物质构成地幔和地壳,逐渐出现了圈层结构。这个过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大约在38亿年前出现原始地壳,这个时间与多数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龄一致。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太古代[前震旦纪(18亿年前到45亿年前)]和元古代[震旦纪(5亿7千万年前到18亿年前)]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时期。从生物界看,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当时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们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从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个地壳薄、地热梯度陡、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岩层普遍遭受变形与变质、大气圈与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积物的时期;也是一个硅铝质地壳形成并不断增长的时期,又是一个重要的成矿时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现了一些范围较广、厚度较大、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和樱弊。因此,在岩石圈构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显示了较为稳定的特点。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气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随着植物的日益繁盛与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大气圈的含氧量继续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类植物已十分繁盛,明显区别于太古代。
震旦纪(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后期一个独特的地史阶段。从生物的进化看,震旦系因含有无硬壳的后生动物化石,而与不含可靠动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区别;但与富含具有壳体的动物化石的寒武纪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仅种类单调、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还不能利用其中的动物化石进行有效的生物地层工作。震旦纪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征是后期出现了种类较多的无硬壳后生动物,末期又出现少量小型具有壳体的动物。高级藻类进一步繁盛,微体古植物出现了一些新类型,叠层石在震旦纪早期趋于繁盛,后期数量和种类都突然下降。再从岩石圈的构造状况来看,震旦纪时地表上已经出现几个大型的、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之上已经是典型的盖层沉积,与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纪可以被认为是元古代与古生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古生代开始
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
寒武纪(5亿7千万年前到5亿1千万年前 三叶虫时代
寒武纪(Cambr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5.4亿年,延续了4000万年。寒武纪是生物界第一次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从而有可唤族能研究当时生物界的状况,并能够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来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而研究有机界和无机界比较完整的发展历史。
比较着名的有早寒武世云南的澄江动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寒武纪的生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海生藻类为主。无脊椎动物的许多高级门类如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笔石动物等都有了代表。其中以节肢动物门中的三叶虫纲最为重要,其次为腕足动物。此外,古杯类、古介形类、软舌螺类、牙形刺、鹦鹉螺类等也相当重要。抛开牙形石不说,高等的脊索动物还有许多其他代表,如我国云南澄江动物群中的华夏鳗、云南鱼、海口鱼等,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中的皮开虫,美国上寒武统的鸭鳞鱼。
奥陶纪(5亿1千万年前到4亿3千8百万年前
原始的脊椎动物出现
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奥陶纪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其中以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类和腕足类最为重要,腔肠动物中的珊瑚、层孔虫,棘皮动物中的海林檎、海百合,节肢动物中的介形虫,苔藓动物等也开始大量出现。
奥陶纪中期,在北美落基山脉地区出现了原始脊椎动物异甲鱼类——星甲鱼和显褶鱼,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也出现了异甲鱼类。植物仍以海生藻类为主。
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
志留纪(4.38亿年前到4.1亿年前) 笔石的时代,陆生植物和有颌类出现
志留纪(Silurian period)是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本纪始于距今4.35亿年,延续了2500万年。由于志留系在波罗的海哥德兰岛上发育较好,因此曾一度被称为哥德兰系。
志留系三分性质比较显着。一般说来,早志留世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表现了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合,一些板块间发生碰撞,导致一些地槽褶皱升起,古地理面貌巨变,大陆面积显着扩大,生物界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这一切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
志留纪的生物面貌与奥陶纪相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志留纪时仍占重要地位,但各门类的种属更替和内部组分都有所变化。如笔石动物保留了双笔石类,新兴的单笔石类也很繁盛;腕足动物内部的构造变得比较复杂,如五房贝目、石燕贝目、小嘴贝目得到了发展;软体动物中头足纲、鹦鹉螺类显着减少,而双壳纲、腹足纲则逐步发展;三叶虫开始衰退,但蛛形目和介形目大量发展;节肢动物中的板足鲎,也称“海蝎”在晚志留世海洋中广泛分布;珊瑚纲进一步繁盛;棘皮动物中海林檎类大减,海百合类在志留纪大量出现。
脊椎动物中,无颌类进一步发展,有颌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出现,这在脊椎动物的演化上是一重大事件,鱼类开始征服水域,为泥盆纪鱼类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植物方面除了海生藻类仍然繁盛以外,晚志留世末期,陆生植物中的裸蕨植物首次出现,植物终于从水中开始向陆地发展,这是生物演化的又一重大事件。
志留纪:
生命在海洋中生,在海洋中发展壮大。在4亿多年前的志留纪,水域中的生物千姿百态,热闹非凡,植物已发展到大海藻,动物发展到低等的脊椎动物鱼类。而陆地上的生命却十分罕见,几乎到处是童山秃岭,一片荒凉。末期,由于地壳剧烈运动,地球表面普遍出现了海退现象,不少水域变成了陆地,有的海底崛起了高山。沧海巨变,对水中的生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圆口类很象鱼,但缺乏成对的胸、腹鳍、特别是嘴巴上没有上下颌,所以又叫"无颌类"。古代的无颌类,都是些体外披着硬骨片的"甲胄鱼"。古代的无颌类,从奥陶纪出现以后,在志留纪很繁盛。但因为无颌,生活方式落后,仅能以流入中内的水中夹杂的食物为食,所以在生存斗争中,它们敌不过新兴的有颌鱼类而日趋衰落了。
泥盆纪(4.1亿年前到3.6亿年前) 鱼类的时代
泥盆纪(Devonian period)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4.1亿年,延续了约5500万年。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着改变。
腕足类在泥盆纪发展迅速,志留纪开始出现的石燕贝目成为泥盆纪的重要化石。此外,穿孔贝目、扭月贝目、无洞贝目和小嘴贝目在划分和对比泥盆纪地层中也极为重要。
泡沫型和双带型四射珊瑚相当繁盛。早泥盆世以泡沫型为主,双带型珊瑚开始兴起;中、晚泥盆世以双带型珊瑚占主要地位。
鹦鹉螺类大大减少,菊石中的棱菊石类和海神石类繁盛起来。
正笔石类大部分绝灭,早泥盆世残存少量单笔石科的代表。
竹节石类始于奥陶纪,泥盆纪一度达到最盛,泥盆纪末期绝灭。其中以薄壳型的塔节石类最繁盛,光壳节石类也十分重要。
牙形石演化到泥盆纪又进入一个发展高峰,这个时期以平台型分子大量出现为特征。
昆虫类化石最早也发现于泥盆纪。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 “鱼类的时代”。早泥盆世以无颌类为多,中、晚泥盆世盾皮鱼相当繁盛,它们已具有原始的颚,偶鳍发育,成歪形尾。
早泥盆世裸蕨植物较为繁盛,有少量的石松类植物,多为形态简单、个体不大的草本类型;中泥盆世裸蕨植物仍占优势,但原始的石松植物更发达,出现了原始的楔叶植物和最原始的真蕨植物;晚泥盆世到来时,裸蕨植物濒于灭亡,石松类继续繁盛,节蕨类、原始楔叶植物获得发展,新的真蕨类和种子蕨类开始出现。
进入 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的时代
石炭纪 两栖动物的时代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开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0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石炭纪又是地壳运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因而古地理的面貌有着极大的变化。这个时期气候分异现象又十分明显,北方古大陆为温暖潮湿的聚煤区,冈瓦纳大陆却为寒冷的大陆冰川沉积环境。气候分带导致了动、植物地理分区的形成。
石炭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与泥盆纪比较起来,有了显着的变化。浅海底栖动物中仍以珊瑚、腕足类为主。早石炭世晚期的浮游和游泳的动物中,出现了新兴的筳类,菊石类仍然繁盛,三叶虫到石炭纪已经大部分绝灭,只剩下几个属种。
最早发现于泥盆纪的昆虫类,在石炭纪得到进一步的繁盛,已知石炭、二叠纪的昆虫就达1300种以上。陆生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两栖动物占到了统治地位。早石炭世一开始,两栖动物蓬勃发展,主要出现了坚头类(也称迷齿类),同时繁盛的还有壳椎类。
早石炭世的植物面貌与晚泥盆世相似,古蕨类植物延续生长,但只能适应于滨海低地的环境;晚石炭世植物进一步发展,除了节蕨类和石松类外,真蕨类和种子蕨类也开始迅速发展。裸子植物中的苛达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成为造煤的重要材料之一。
二叠纪 重要的成煤期
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二叠纪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时期。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主要门类仍是筳类、珊瑚、腕足类和菊石,但组成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腹足类和双壳类有了新的发展。二叠纪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筳类、三叶虫全都绝灭;腕足类大大减少,仅存少数类别。
脊椎动物在二叠纪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鱼类中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有了新发展,软骨鱼类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软骨硬鳞鱼类迅速发展。两栖类进一步繁盛。爬行动物中的杯龙类在二叠纪有了新发展;中龙类游泳于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龙为代表;盘龙类见于石炭纪晚期和二叠纪早期;兽孔类则是二叠纪中、晚期和三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世界各地皆有发现。
早二叠世的植物界面貌与晚二叠世相似,仍以节蕨、石松、真蕨、种子蕨类为主。晚二叠世出现了银杏、苏铁、本内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开始呈现中生带的面貌。
古生代到此结束....中生代开始啦!!!
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的时代!
三叠纪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生物变革方面,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如无孔亚纲和下孔亚纲)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转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而筳及四射珊瑚则完全绝灭。
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典型的早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以至于鸟类的祖先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
三叠纪时,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世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为划分和对比地层创造了极重要的条件。
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
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它各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开始有了发展,但并占重要地位。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朱罗纪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时代
侏罗纪(Jur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始于距今2.03亿年,结束于1.35亿年,共经历了6800万年。
生物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类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陆生的裸子植物发展到极盛期。淡水无脊椎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及昆虫迅速发展。海生的菊石、双壳类、箭石仍为重要成员,六射珊瑚从三叠纪到侏罗纪的变化很小。棘皮动物的海胆自侏罗纪开始占领了重要地位。
侏罗纪时爬行动物迅速发展。槽齿类绝灭,海生的幻龙类也绝灭了。恐龙的进化类型——鸟臀类的四个主要类型中有两个繁盛于侏罗纪,飞行的爬行动物第一次滑翔于天空之中。鸟类首次出现,这是动物生命史上的重要变革之一。恐龙的另一类型——蜥臀类在侏罗纪有两类最为繁盛:一类是食肉的恐龙,另一类是笨重的植食恐龙。海生的爬行类中主要是鱼龙及蛇颈龙,它们成为海洋环境中不可忽视的成员。
三叠纪晚期出现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在侏罗纪晚期已濒于绝灭。早侏罗世新产生了哺乳动物的另一些早期类型——多瘤齿兽类,它被认为是植食的类型,至新生代早期绝灭。而中侏罗世出现的古兽类一般被认为是有袋类和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
软骨硬鳞鱼类在侏罗纪已开始衰退,被全骨鱼代替。发现于三叠纪的最早的真骨鱼类到了侏罗纪晚期才有了较大发展,数量增多,但种类较少。
侏罗纪的菊石更为进化,主要表现在缝合线的复杂化上,壳饰和壳形也日趋多样化,可能是菊石为适应不同海洋环境及多种生活方式所致。侏罗纪的海相双壳类很丰富,非海相双壳类也迅速发展起来,它们在陆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上起了重要作用。
侏罗纪是裸子植物的极盛期。苏铁类和银杏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松柏类也占到很重要的地位。
白垩纪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由极盛走向衰灭
白垩纪(Cretaceus period)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始于距今1.35亿年,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其间经历了7000万年。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在白垩纪都经历了重要变革。
剧烈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导致了白垩纪生物界的巨大变化,中生代许多盛行和占优势的门类(如裸子植物、爬行动物、菊石和箭石等)后期相继衰落和绝灭,新兴的被子植物、鸟类、哺乳动物及腹足类、双壳类等都有所发展,预示着新的生物演化阶段——新生代的来临。
爬行类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达到极盛,继续占领着海、陆、空。鸟类继续进化,其特征不断接近现代鸟类。哺乳类略有发展,出现了有袋类和原始有胎盘的真兽类。鱼类已完全的以真骨鱼类为主。
白垩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最重要的门类仍为菊石纲,菊石在壳体大小、壳形、壳饰和缝合线类型上远较侏罗纪多样。海生的双壳类、六射珊瑚、有孔虫等也比较繁盛。淡水无脊椎动物以软体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和节肢动物的介形类、叶肢介类为主。
早白垩世仍以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本内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为主,真蕨类仍然繁盛。从早白垩世晚期兴起的被子植物到晚白垩世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统治地位。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b2]地球历史的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但是,在真正的陆生植物--裸子植物--兴盛的时候,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也发展起来了。因此,从动物的角度来看,中生代双可称为"爬行动物时代"。爬行动物到中生代成了当时最繁荣昌盛的脊椎动物,它们形态各异,各成系统,霸占一方,到处是"龙"的天下。向海洋发展的,如鱼龙;向天空发展的,如飞龙;向陆地发展的,如各式各样的恐龙。 2亿多年前的三迭纪早期以后,有些陆生爬行动物又返回海洋,先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鱼龙、蛇颈龙等,其中,一些还是当时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爬行类由爬行到飞行的种类也不少,如喙嘴龙,翼手龙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飞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是一代代有利于飞行的变异积累的结果。
新生代开始啦!!它是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的时代!!
第三纪 被子植物的时代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地球历史的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但是,在真正的陆生植物--裸子植物--兴盛的时候,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也发展起来了。因此,从动物的角度来看,中生代双可称为"爬行动物时代"。爬行动物到中生代成了当时最繁荣昌盛的脊椎动物,它们形态各异,各成系统,霸占一方,到处是"龙"的天下。向海洋发展的,如鱼龙;向天空发展的,如飞龙;向陆地发展的,如各式各样的恐龙。 2亿多年前的三迭纪早期以后,有些陆生爬行动物又返回海洋,先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鱼龙、蛇颈龙等,其中,一些还是当时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爬行类由爬行到飞行的种类也不少,如喙嘴龙,翼手龙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飞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是一代代有利于飞行的变异积累的结果。
第四纪 劳动创造了人类
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始于距今175万年。第四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阶段,二者的分界以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期结束、气候转暖为标志,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
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于现代。哺乳动物的进化在此阶段最为明显,而人类的出现与进化则更是第四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哺乳动物在第四纪期间的进化主要表现在属种而不是大的类别更新上。第四纪前一阶段——更新世早期哺乳类仍以偶蹄类、长鼻类与新食肉类等的繁盛、发展为特征,与第三纪的区别在于出现了真象、真马、真牛。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的一些类别和不少属种相继衰亡或灭绝。到了第四纪的后一阶段——全新世,哺乳动物的面貌已和现代基本一致。
大量的化石资料证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与最早的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工具,特别是制造石器。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劳动使人类根本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劳动创造了人类。另一个主要特点是人能直立行走。从古猿开始向人的方向发展的时间,一般认为至少在1000?万年以前。
第四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仍以双壳类、腹足类、小型有孔虫、六射珊瑚等占主要地位。陆生无脊椎动物仍以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为主。其它脊椎动物中真骨鱼类和鸟类继续繁盛,两栖类和爬行类变化不大。
高等陆生植物的面貌在第四纪中期以后已与现代基本一致。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变化,逐渐形成今天的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植物群。微体和超微的浮游钙藻对海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仍十分重要。
新生代:7千万年以来的新生代,是被子植物大展宏图的时期,哺乳动物之所以能在新生代里大发展,其中就有大量发展起来的被子植物作雄厚的物质基础。最早的有胎盘哺乳动物是食虫类。它们大都是些以昆虫为食的小动物,现代的刺猬是它们的后裔。它们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曾先后几次"趋异"进化,发展成20多个不同的类群,形成了有胎盘哺乳动物的大繁荣。
新生代详细划分(单位:百万年)
第三纪古新世 65―53
始新世 53—36.5
渐新世 36.5―23
中新世 23―5.3
上新世 5.3―1.8
第四纪更新世 1.8―0.01
全新世 0.01―现代
地球上的地壳发展阶段
1
太古代―元古代
地壳薄弱活动;海洋沉积占绝对优势;末期形成一些古地块。
2
震旦纪
海洋沉积占优势;古地台形成。
3
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加里东运动, 海洋沉积仍占优势;末期,加里东地槽褶皱隆起。
4
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
海西运动,陆相对扩大;末期许多地槽隆起,北大陆联合,南大陆开始解体。
5
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
燕山运动,南大陆解体,北大陆普遍活动;环太平洋地槽内带隆起成山。
6
第三纪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古地台、古褶皱普遍活动;古地中海带及环太平洋外带,隆起成山。
7
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新构造期
差异升降显着,冰川广布。
地球上的动物界发展阶段
1太古代
最低等原始生物产生
2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3泥盆纪
鱼时代
4石炭纪―二迭纪
两栖动物时代
5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
爬行动物时代
6第三纪
哺乳动物时代
7第四纪
人类时代
地球上的植物界发展阶段
1太古代
最低等原始生物产生
2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早期
海生藻类时代
3奥陶纪早期―石炭纪―二迭纪早期
陆生孢子植物时代
4二迭纪早期―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中期
裸子植物时代
5白垩纪中期―第三纪―第四纪
被子植物时代
地球上的部分生物盛行期
1地球天文时期
2太古代 前震旦纪
藻类、海棉
3元古代: 震旦纪
藻类、海棉
4古生代: 寒武纪
藻类、海棉、腕足动物、海林檎、三叶虫、
奥陶纪:藻类、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
志留纪:藻类、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鹦鹉螺、
泥盆纪:藻类、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鳞木、鹦鹉螺、
石炭纪:藻类、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沙鱼、鳞木、鹦鹉螺、
二迭纪:藻类、海棉、珊瑚、海百合、三叶虫、沙鱼、鳞木、鹦鹉螺
⑨ 乌贼,章鱼,枪乌贼在 生物学上到底有什么差别
枪乌贼,鱿鱼,
体呈短卵圆形,囊状,无鳍;头与躯体分界不明显,章鱼的头胴部约7~9.5厘米,头上有大的复眼及8条可收缩的腕。每条腕均有两排肉质的吸盘,短蛸的腕长约12厘米,长蛸的腕长约48.5厘米,真蛸的腕长约32.5厘米。平时用腕爬行,有时借腕间膜伸缩来游泳,能有力地握持他物,用头下部的漏斗喷水作快速退游。腕的基部与称为裙的蹼状组织相连,其中心部有口。口有一对尖锐的角质腭及锉状的齿舌,用以钻破贝壳,刮食其肉。
最熟知的章鱼是普通章鱼(O. vulgaris),体型中等,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热带及温带海域,栖于多岩石海底的洞穴或缝隙中,喜隐匿不出。该种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中智力最高者,具有高度发达的含色素的细胞,能极迅速地改变体色。
最小的章鱼是乔木状章鱼(O. arborescens),长约5公分(2寸),而最大的可长达5.4公尺(18尺),腕展可达9公尺(30尺)。乔木状章鱼很有力气,腕手上直径为2.5毫米左右的一个吸盘可吸住48克重的物体,身长1.5-2米的章鱼,吸盘直径约为6毫米,吸重力为100多克。它们往往能拖采超过自身重5倍、10倍、甚至20倍的大石块。
章鱼(4张)
章鱼不仅可连续六次往外喷射墨汁,而且还能够像最灵活的变色龙一样,改变自身的颜色和构造,变得如同一块覆盖着藻类的石头,然后突然扑向猎物,而猎物根本没有时间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章鱼能利用灵活的腕足在礁岩、石缝及海床间爬行,有时把自己伪装成一束珊瑚,有时又把自己装扮成一堆闪光的砾石。澳洲墨尔本大学的马克·诺曼,在1998年于印尼苏拉威西岛附近的河口水域发现一种章鱼能迅速拟态成海蛇、狮子鱼及水母等有毒生物,避免攻击。
⑩ sps珊瑚是什么
SPS珊瑚(Small Polyp Stony Corals)就是小水螅体硬珊瑚,大多SPS是硬骨珊瑚。
硬珊瑚有单体和复体,触手和隔膜一般是六和六的倍数。最早出现于中三叠世,延至渗野伍现代,有造礁与非造礁两类。有单体珊瑚和复体珊瑚。单丛或体的形态一般有锥状,复体有丛状、角柱状、互通状及脑纹状等。硬珊瑚的表壁不易保存,而保存的是壁。
主脊老要品种:儆麋角珊瑚、枝状珊瑚、环圆菊珊瑚、脑珊瑚等。
坚硬珊瑚的种类有着数百种,其大小、形状和颜色各异。大多数的坚硬珊瑚的名字都与它们相似的物体联系在一起。
(10)印尼硬骨珊瑚上的标签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P属SPS珊瑚种类:
一、经典鸟巢的品种
1、南太绿鸟
2、红身绿鸟(背景为南太绿鸟)
3、印尼细枝绿鸟
4、印尼粗枝绿鸟(非南太,有细微差别)
5、咖身绿头鸟
6、印尼三色鸟(波纳佩鸟)
7、南太绿头红鸟(身子粉红色,头部绿色)
8、细枝红鸟
9、细枝紫鸟
10、南太粗枝红鸟
二、图钉,图钉比鸟巢品种少很多,通常由绿、紫、红三种颜色组成。
1、细枝紫图钉
2、粗枝紫图钉
3、细枝光纤图钉
4、粗枝光纤图钉
5、绿图钉
6、粗枝红图钉
三、猫骨类(大鸟属),品种也不多。
1、绿猫
2、咖身绿头猫
3、紫猫
4、西沙红猫
5、澳洲红猫(也叫红樱桃):红樱桃骨架更红,毛也发红,而西沙红猫的毛是蓝绿色的。
6、南太红底绿猫(稀有,右边的是红樱桃)
7、印尼双色猫(骨骼偏粉红或咖色,毛蓝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