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尼这个国家人口这么多,有没有发展起来的可能
很难,如果从纸面数据来看,印度尼西亚完全是个小巨人般的存在——人口接近3亿、世界排名第4;陆地面积约190.4万平方千米,虽然只排世界第15位,但海洋领土面积令人艳羡:虽然这方面并无准确排名数据,但作为参照,中国这样的一等世界大国,所主张的海洋领土也不过300万平方公里(这还包括南海、东海、黄海等地区的争议海域);而印尼的海洋面积却是多达316.6万平方千米——还不包括专属经济区。
有着如此丰厚的家底,再加上控制马六甲海峡这个巨大的区位优势,印尼就算比不上中美俄这样的土豪,但与印度、巴西并肩,一个准大国的资格,应该还是比较稳当的。
但在现实中,印尼的国际地位却与它纸面上的基本数据全不相符:经济上,印尼2014年GDP总量刚刚过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6位。如今印尼号称全球第十大经济体,中国是印尼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第二。东南亚最大经济体。
政治上更是惨淡。在国际政治舞台中比不过中美俄也就罢了,连印度、巴西也都比它受人瞩目的多;甚至就是东盟内部,印尼最多也就是仗着体量优势,在开会争吵时嗓门大些而已,完全无法驾驭局势。
为什么有着准一流的身子的印尼,始终只能在二流国家中徘徊?我们不妨从其地理上制约说起。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全境由17508个岛屿组成,号称“千岛之国”。
在海洋文明时代,群岛国家的一大好处,就是不愁没海岸线和港口——这是发展外贸的最重要条件;但坏处也很明显——地缘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
由于海洋的隔离作用,众多岛屿之间的交通联系会受到极大影响,反应在经济层面,则是各板块自成一体,经济上的整合难度较大。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群岛国家都如此,比如英国和日本就整合的很成功。
不过英国虽号称群岛,但大不列颠岛本部面积已占据国土面积的80%以上;日本本土虽分为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四大岛屿,但岛屿间的海峡都十分狭窄(本州与四国之间的濑户内海,最狭窄处仅宽10公里左右,本州与九州之间的关门海峡,最狭窄处甚至1公里不到)。这点子距离,即便是在农耕时代,其地缘阻断作用都十分勉强;到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则基本上不存在任何阻碍,随便一座跨海大桥,便可将诸岛连接在一起。
但印尼则不一样。印尼国家地理结构呈带状分布,东西国土之间仅直线距离就长达5000余公里;本部五大主岛(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巴布亚),除东部的苏门答腊与爪哇之间海域狭窄外,其余诸岛均散落于海上,彼此间距离均在数百公里,巴布亚岛与最近的苏拉威西岛之间的距离则在1000公里以上。
过于遥远的海上距离,极大的限制了各主岛之间的交通往来,除了爪哇和苏门答腊,可以通过修建跨海大桥,将二者用公路、铁路连接到一起外;其余各岛之间,只能通过航空和海运方式交流。
航空虽则便捷,但费用高昂,只适合高价值货物运输;海运虽则量大且费用低廉。但速度过慢,且货物上下船的装卸程序复杂,不适合做小批量运输。这一交通运输的先天劣势,决定了印尼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个完整高效的内部经济圈——你不可能指望加里曼丹的小配件商,能够随时满足爪哇工厂多少不等的货量需求。
而带状的国土分布,同样也限制了其经济实力的发挥。相对于相同面积的块状国土,印尼带状国土边缘地区与中部核心地带的距离过长,即便是在公路、铁路相连接的情况下,从苏门答腊西北部向爪哇运输货物距离也实在过长,导致了成本的拉高,各边缘地区彼此间的沟通更是不便。至于其他主岛,与爪哇核心区的沟通更是受到极大限制。
除了地缘上的支离破碎,印尼陆地的地缘结构也比较糟糕。除了核心主岛爪哇外,其余四岛更是山林密布,尤其是巴布亚岛,其内陆几乎全是高山雨林。
就整体而言,印尼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7.8%的恐怖水平,足以证明其多山的地貌特征——在一个降雨和日照均十分丰沛的地方,人类通常是不会放过任何一块平原上的森林的。
大片的低地平原,是大规模发展工农业的最基本条件。印尼虽然领土面积不小,但平原较少。而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平原,还分布在五大主岛,以及数以千计的零散小岛上。
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现代工业通常大规模的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这种特征决定了,印尼那些支离破碎的小平原,基本上很难形成大规模产业链。而唯一以低地平原为主的核心主岛爪哇,面积不过区区13万平方公里——仅凭这点子地盘,显然不足以将拥有准大国体量的印尼带入现代化。
而最后,印尼的气候也限制了其工业的发展。印尼国土位于赤道南北两侧,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说或许是个福音,但对于现代工业制造,则是个大大的麻烦。
高温气候条件下,人类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效率,其效率都会大大降低——印尼在农耕时代未能形成较发达的文明国家,其原因便在于此。
⑵ 贵为全球第四人口大国,印尼为什么就始终发展不起来
印尼这个国家位于南亚那边,而且它还是由很多群岛组成的,因此国家的岛很多所以还有一个“千岛之国”的称号。由于岛屿众多,加上海洋的隔离,我们可以知道各个岛屿之间的交通交流必定不如陆上交通方便快捷,彼此间联系比较困难,反应到经济层面,则是各板块自成一体,很难形成相互间的交流融合,整合难度非常之大。
印尼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历史远没有宗教史长,距今1200多年前,爪哇人建立起独特国家,其范围尚不及全爪哇,还没等建立一统全境的国家,西方势力来了。先是葡萄牙人登陆马鲁古群岛。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开启当地殖民化进程,1910年,荷兰势力占据了除东帝汶以外的印尼全境。殖民经历改变了当地土邦林立、宗族繁多的政治社会生态,带给印尼一个统一的国家。
⑶ 印尼由1万多个岛屿组成,为什么没出现分裂
这个主要是由印尼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一些特殊的现状造成的,否则的话印尼可能早就不是现在的印尼了。虽然说印尼是由一万七千多个岛屿组成的,但是这一万七千多个岛屿中绝大多数的岛屿面积都是比较狭小的,只有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家里丹曼岛等岛屿比较大,综合实力也比较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印尼的这些岛屿构成的一个国家也非常的团结,没有出现分裂的现象。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印尼在赶走了殖民者后经济发展的很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是越来越好了,所以也就没有人去闹独立和分裂了。如果是印尼在赶走了殖民者后,国内一直是贫穷落后的局面,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肯定会有人想搞事情。但是赶走殖民者后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谁还有心思闹独立呢!
⑷ 印尼由那么多个岛屿组成,为什么很少出现分裂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岛国,有17500多个岛屿组成。在明朝的时候,郑和的团队曾多次到达印度尼西亚地区,并且在当地留下了一定的历史足迹。虽说印度尼西亚距离我国很近,但由于并非是陆地直接交接,所以与我国的渊源并不算太深。
到了近现代,印度尼西亚更是与我国关系极度紧张,甚至一度对华人拥有非常强烈的敌视态度——比如在印度尼西亚本土发生过多次排华事件,在排华事件中有大量的华人被印度尼西亚的当地居民恶意屠杀抢夺,造成华人大量的伤亡。即便是现在,印度尼西亚对待华人的态度仍然不是那么友好,甚至将斗争华人当成了他们人生的一种“事业”。虽说近些年当地的政府在表面上进行了一定的管控,但取得的效果依旧并不好。
除了民族,还有宗教,宗教的意识差异也容易造就分裂。但在殖民过程中,随着殖民化的深入,除了在本土立足已久的伊斯兰教,其他小宗教基本都消亡殆尽了。但人们在受到压迫的时候,依旧需要一些寄托,于是信奉伊斯兰教的越来越多,如今在印度尼西亚有90%的人信仰的都是伊斯兰教,信仰相同,何来冲突一说呢?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西方殖民很多时候就是为了传教,难道本土就没有受到基督教的影响造成分裂吗?我的回答是有,至今仍旧还有9%的印度尼西亚人信仰的基督教。但比例如此之小,基督教影响力又何来形成宗教矛盾一说呢?
而在宗族概念淡化的同时,印度尼西亚的民众宗教信仰又趋于相同,如此此消彼长也就彻底将分裂的因子扼杀在摇篮了。
总结
热带环境发展受限,国家弱小受到侵略,在我们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似乎都不是什么好现象,但凡事其实都是有两面性的,印度尼西亚同时占据这两点,却依仗于这两点,促进了国家的统一,遏制了分裂因素。若是没有这两点“瑕疵”,民族众多,岛屿上万的印度尼西亚又该何去何从呢?相必现在或许还在为了统一而做奋斗吧。
⑸ 印尼由上万个岛屿组成,为何没有形成割据分裂
印尼历史虽然不长,但近代以来也遭受过殖民统治。明朝年间,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曾先后占领印尼,1596年,荷兰曾占领印尼全境,二战以来又被日本占领,直到1945年,印度才算独立。
第三,人口结构相对单一
印尼虽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爪哇族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45%,巽他族有14%,马都拉族占人口总数的7.5%,还有马来族占人口的7.5%,这四个民族都是马来西亚的土着民族,单就爪哇族人口比例来看,占到近一半,其他土着民族占比较小,以爪哇族这么大比例,也是国家统一稳定的一个因素。
⑹ 拥有17000个岛屿的印尼,国土十分分散,为何没出现分裂
坐落在亚洲东南部的印度尼西亚,是整个东南亚国家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国。印尼地跨赤道、海域面积达到了580万平方公里,他所拥有的岛屿更多达17,000多个。从地图上看印尼会发现,除了西南部岛屿之间距离较近以外,印尼北部,东部各岛屿之间大多遥遥相望,距离甚远。
印尼这个国家支离破碎的地缘结构,其实有着很严重的发展弊端,由于陆地面积狭小,岛屿之间又被海洋阻隔,犹如一盘散沙的印尼,国家内部很容易出现分裂问题。但是,虽然印尼国土十分分散,印尼群岛的地理轮廓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但是,印尼却很少出现分裂问题,为何会这样呢?
爪哇族
最后,印尼在民主改革下政治体系的构建,缓解了印尼国家内部的分离主义运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稳定。印尼政府自1995年来,为了团结中央与地方关系,多次修改了《地方自治法令》;为了平衡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支,也制定了更加合理的分配政策法案;还有2002年所修订的总统选举制度,更是进一步提升了印尼民众对于国家的认同感。这些政治措施的改善,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国家内部的分裂。
⑺ 作为东南亚第一大国,印尼为什么严重缺乏存在感
在全球国家和地区中,印度尼西亚无疑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领土在赤道两侧,在地理位置上同属于南、北半球,横跨亚洲和大洋洲。同时,它是由1.7万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被称作“千岛之国”。毫无疑问,其海岸线长度非常惊人,高达5.47万KM,仅次于加拿大,海洋面积也高达316.6万平方千米。而其陆地面积也有190.4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15位。其人口已超过2.5亿,排名世界第四。再则,印尼控制着马六甲海峡,这也给其填上了浓墨重彩之笔。这些数据表明,印尼犹如一个小巨人般存在。
虽然,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不过,2016年印尼的GDP总量才8619亿美元,居世界第16位,被其体量差不多的印度甩在身后。也就是说,印尼并没有与其体量相匹配的经济实力。而在国际政治上,也显得暗淡无数。
从现实来看,印尼也只不过是一个二流国家。那么为什么印尼空有大的体量,却不能最大限度的将其转换为现实国力?云石君将从其内部地缘结构进行分析。
作为“千岛之国”,在海洋文明时代,印尼可以靠海吃海,漫长的海岸线及众多的港口利于发展外贸经济。不过,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群岛太多,无疑会破坏地缘结构的完整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海上交通也有相对改善和提高,但是海洋的隔离作用依旧不小。印尼岛屿众多,水运运输相对发达。不过,公路、铁路及空运也只是集中在主要的岛屿上。印尼的公路全长34万千米,但质量都不高,高速公路总里程才1000千米左右。总体上,印尼的基础措施相对滞后,制约了经济增长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再加上有数目太过庞大的岛屿,因交通联系的不便,自然会制约各个岛屿间的经济整合,反而各板块会形成自成一体的局面。
岛屿众多带来的交通不便,不利于经济整合。而众多岛屿太过分散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另一大因素。
印尼的国家地理结构呈带状分布,东西国土间直线距离长达5000余公里,跨越了三个时区。在众多岛屿中,以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巴布亚五大岛屿为主,除东部的苏门答腊与爪哇之间海域狭窄外,其余诸岛均散落于海上,彼此间距离均在数百公里,巴布亚岛与最近的苏拉威西岛之间的距离则在1000公里以上。
主岛除了爪哇和苏门答腊相距不远,可以通过跨海大桥,用公路、铁路将它们连接在一起,而其它太过分散的岛屿因海上距离遥远就只能通过航空和海运方式交流。
在地缘结构和气候条件的双重制约下,印尼就算有再大的体量,也不能最大限度的将其转化为地缘经济实力,经济上也很难挤入到一流国家,甚至是二流国家。
岛屿虽众多,但却使得地缘结构上支离破碎,反应在经济上是彼此相对独立,而在政治上,便促使了分离主义的抬头。
就算工业文明能拉近群岛的距离,不过也是有一个度的。当下,工业文明将印尼群岛整合为一个国家,但太过分散的地域环境也难以消除各岛间的地缘隔离。
这就会导致印尼内部会存在各方政治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矛盾不断,从而加重印尼的政治内耗。而带状的国土及各自独立的地缘结构,在受到外部威胁时难以形成国家聚合力。如果,一旦国家经济崩溃,或有外部大国势力进入,将会有矛盾升级到国家分裂的地步。
⑻ 印尼全国有一万多将近两万个大小岛屿,为何从来不分裂
作为地球上有名的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不仅有着优美的旅游胜地,而且它的不分裂也是非常有名的,而对于这样一个由岛屿组成的国家,经过如此长的时间仍然能够保持团结一致,这是一个值得让人探究的现象,但从根本上来说原因有三个。第一虽然印度尼西亚是和岛国组成的,但国家文化是统一的,这种统一的信仰能够让很多人在无形当中团结起来,第二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外来冲击很难对其造成分裂,而没有外部的冲击是很难从内部进行瓦解的。第三,印度尼西亚的历史告诉了当地的人们,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够给予更大的灾难,而历史的教育作用也让越来越多的印度尼西亚人感受到了团结。
印度尼西亚对当地学生的教育是非常看重的,尤其是对于历史的学习,尤为重要,这种对于历史的学习不仅可以从心理上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在历史过程当中团结带来的作用,这种教育无形之中让更多的人开始重视并且廉洁身边的人。这种精神作用是外力难以形成的,即便是地形的分裂也无法隔开。从中也可以看出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