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背景与印尼虎颜色有关系吗
多少都有一点关系
例如黑背景肯定会影响虎的颜色 如果那种泰北虎之类的则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像是印尼虎就不行了
明虎还可以 暗虎肯定不行的
印尼虎是夜行虎 灯光强了就会躲在角落 只有比较暗的时候才会出来
首先说说虎的习性,大家都知道印尼虎在浅色环境中和相对黑暗灯光下,体色往往有较好的表现。解决虎鱼黑黄分明的问题,就应该是鱼友最难处理的问题了。呵呵,我刚开始养虎的时候,天天半夜睡在鱼缸前,就是为了晚上能利用昏暗的灯光,看清楚虎鱼黑黄分明的样子,过过瘾!后期在虎鱼混养的过程中,我都是从虎苗到家里开始就用全白缸、在24小时超光的环境下饲养,强制让虎适应亮度,喂的饲料也以红绿灯、红斑马等小鱼为主,在24小时强光下,饲料鱼基本都是在水面上层游动,逼迫虎鱼要到上层来吃食,打破虎鱼原有的习性。这样饲养的虎苗到可以和龙混养的尺寸时,下到龙缸里基本都是明虎了,因为龙缸里的亮度要比虎鱼饲养的亮度低。
经过幼鱼期对光的适应,这些虎鱼对光的敏感已经大大降低了;平时喂鱼的时候,养成把缸内灯光调亮的习惯,继续保持虎鱼对光的敏感和降低对光的恐惧;剩下的就需要来调整龙缸的光照时间段了,我一直是保持龙缸始终有亮度,白天室内自然光强的的时间段,就是缸内灯光自动关闭的时候,观察下家里的光照时间,把龙缸的灯光用一个定时器就可以搞定了。白天基本都是我们上班的时间,我们回家的时候,就是龙缸里的灯光自动开启一段时间的时候了,虎鱼已经适应了变化的灯光,自己看到的虎鱼就是状态良好的时候。
B. 印尼虎鱼苗的纹会不会随着时间长大而变化
印尼虎鱼苗的纹一般不会随着时间长大而变化。
印尼虎鱼属于夜行虎,大部分印尼虎鱼都在开灯时趴在墙角,躲在阴暗处,喜欢在黑暗的地方活动或者晚上出来活动捕食。印尼虎鱼身材修长, 其中纹绝大多数是比较直的由背鳍链接至腹部,但也有少数的异类弯刀印尼虎。
印尼虎鱼适应水温26-32度。PH6-7.5都可以。喜欢活食,小鱼、小虾等。
C. 印尼虎鱼苗饲养
水温在22~26℃,pH值6.5~7.5(弱酸性至中性软水,以中性偏碱为好) ,对水质是很敏感的,如果体色经常变化不稳定(过暗或变色),很可能是水质问题引起的,。
饲养时,应该尽量模仿自然环境,种植一些水草,放置一些岩石、做些石洞。也可以用一些陶花盆来模拟岩洞,这能让虎鱼更快乐。充足的溶氧,一定的水流,对印尼虎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广布于除极地以外的海水和淡水水域,但主要密集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域、大西洋、中美洲沿岸及地中海欧洲沿岸亦有。它们还遍布非洲的淡水河流,是一种价值很高的游钓鱼类,不是保护动物。
因为印尼虎为肉食性鱼类,喜食鲜活饵料,鱼、虾、泥鳅都是虎鱼十分喜好的食物,经过训饵,虎鱼可以适应一些人工饲料,如牛肉、面包虫、昆虫、鱼块、汉堡等。如投喂活食时,建议事先清洗检查,看看饲料是否污染。
河鱼,如鲫鱼,鲤鱼,草鱼,应去鳞,去内脏,去鱼鳃后经过盐水消毒方可用。因为河鱼带有大量的寄生菌和部分寄生虫。虾剑可能刺伤鱼胃,导致肠炎的发生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牛肉要去除肥肉的部分,保证鱼的消化不因为油腻而滑便。其他饲料也是都要经过处理的,如果比较懒惰,这些步骤可以简化,如果忽略这个细节,很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些都是为了鱼的健康。
D. 印尼虎花纹为什么会变的很浅淡
受状态环境影响,虎鱼就是这样,体色会常变,要么很亮看不到纹几乎,要么很深,就是传说中的挖煤
E. 印尼虎多大就不黑了
印尼虎一岁大就不黑了,当印尼虎处于一个舒适的环境中,没有天敌的危害时,长到一岁大的时候就不黑了。印尼虎幼苗时,全身乌黑是为了保护自身不受到伤害,当印尼虎感到周围环境没有危险时,就会变明亮。
印尼虎变明亮后观赏性很高,这也是众多饲养者选择喂养印尼虎的原因。不过印尼虎变明亮的条件苛刻,需要饲养者精心照料才行。
F. 印尼虎生病了求高手帮忙
首先讲的是印尼虎的体色,网上几乎所有关于印尼虎和泰国虎的文章都曾提到体色是它们的健康指示器,那么它的体色变化带来的是怎样的含义呢,接下来结合我饲养印尼虎的经验来谈一下:
挑选:
在鱼商处购买印尼虎时一定要挑选体色较鲜艳而且黑黄分明的个体,可能有的鱼商会对你说印尼虎受惊吓或者刚入缸的时候都会颜色发黑纹路不清晰。这句话没错但如果过几天到鱼店里看到印尼虎的时候还是这样的话我还是建议你不要买了,因为有的印尼虎的体色将永远都是较黑、黑色条纹比较模糊地,所以挑选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下面这个可以说是几近完美的个体了:
当印尼虎买到家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短暂的体色变黑的现象,不要紧,通常在2-4天之间就可以恢复过来,但如果很长时间没有改变的话,你就应该注意几个地方了!有可能缸里混养的其它大型鱼对它进行攻击了,也可能是水质不太适应了,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我想你的印尼虎一定会以最佳状态呈现在你的面前!印尼虎的黑色条纹变淡或消失,它们在缺氧窒息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的印尼虎缸有一次被家里人碰掉了过滤器的插头,结果回家的时候两条印尼虎全都浮在水面上急剧的喘息着,而且身上的黑色条纹几乎要消失了,黄色的体色也变得很淡很淡!经过紧急的处理之后我的印尼虎恢复了过来!说到这里我就要提醒大家了,印尼虎和泰国虎在原产地通常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河流中,也可以说是生活在活水中因此个人饲养的印尼虎应该保持24小时的过滤而且功率大一些水流急一些,经常给印尼虎兑些新水!有养印尼虎和泰国虎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有时它们有擦缸的现象,其实这种擦缸并不一定就是有什么体外寄生虫,也许还是水质恶化或者是长时间没有换水造成的,因此不必给鱼下药记住常换些水就好了,或者也可说这是它们的怪敝!
在说印尼虎的训饵问题,大多数的印尼虎只吃活食,但我的印尼虎则不仅可以吃死了的小鱼、小虾,还可以在我的手中进食,想知道是怎么训练出来的吗?首先看看你的虎是不是胆子很大,我的印尼虎在我每次喂食的时候都会游到水面然后瞪大眼睛往上看,当小鱼一落入水中便会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鱼拿下,这个条件具备了接下来就是用你的手抓着一条活鱼的尾巴连鱼带手一起放在缸里,印尼虎在一开始肯定不会来吃,只会远远的躲在角落里看着你手中不停挣扎的小鱼,一次、两次,在这期间不要喂噢,过了几天饥饿难奈的泰国虎便会尝试着一口吃掉你手中的鱼然后掉头跑回角落里,时间一长它就不会害怕了!现在我的印尼虎已经习惯我的手了,吃完手里的小鱼还要围着我的手转一转!但如果有的鱼友三、五天了还不到你的手中去吃东西那么你不要接着试了,省着你的虎饿死了来找我的麻烦!
以上只是个个人饲养的经验,只想让虎鱼友们分享,如有不对的地方,请见谅。。。
其实不管是训食也好还是上述提到的问题也罢,这些东西的确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也许是偶然发生的、也许是普遍存在的,但不管怎么说也要让大家多注意多观察,请大家多多善待自己的鱼!谢谢。。。
G. 泰北虎和印尼虎 养哪个好
泰国老虎跟中国华南虎比较像,印尼虎以苏门答腊虎为主,最大区别是泰国虎体型大些。有些和孟加拉虎杂交的,那体型就更大。印尼虎主要生存在苏门答腊岛,比较瘦长,比较有名的是印尼白虎。白毛的,也就是白血病基因造成遗传驯化而来。我公司的林区就有老虎,不过已经快被公司赶尽杀绝了。你问这个干吗看想偷猎看
H. 印尼虎苗饲养的方法
印尼虎的基本体色是白色有黑色条纹的色彩。成年以后,白色会逐渐变成黄色。形成老虎一样的花纹。是一种颇受欢迎的观赏鱼。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印尼虎苗饲养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1. 养水
任何鱼类在幼苗阶段都是脆弱的,都需要我们的精心饲养。在鱼苗到来之前我们就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提前5天就已经开始养水了。
滴流过滤,过滤器材应选择棉内制品(因为需要投入一定的药品,所以避免与其他材质的滤材发生化学反应)。然后要有曝气,并且不断爆氧。在养水后的第三天加入土霉素片继续过滤。中间还要加入硝化细菌,让水质不受药品干扰。这样,养水工作就基本结束了。
2. 进鱼
(1)泡缸
把鱼连包一起浸泡在鱼缸中,半小时后确认鱼苗适应了鱼缸内水温(即鱼缸内水温和鱼包内水温几乎相同)。
(2)滴水下缸
拆包后,将鱼包中的鱼苗连同水一起倒入事先准备好的箱子内,然后用滴管将养好水的缸中的水滴入箱子内,这样滴水大概一个半小时左右即可。还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降低水位。水位至20cm即可。这样会使鱼苗承受的压力大大减小。这样之后,鱼苗就可以下缸了。下缸时也要注意,轻轻的将鱼苗带水一起放进缸内。
3. 养殖
在鱼苗进缸10小时后,把死亡的鱼苗捞净。这时经过了长途跋涉的鱼苗一定会感觉到饿了,我们可以拿出冰冻红虫解冻后,剪成很小的段,均匀的撒在鱼缸各个虎苗聚集的角落,让鱼苗进食。
4. 换水
鱼苗进缸后的第二天水已经有一定的浑浊了,这时,可从养水缸取出500斤左右的新水,使用软管滴流进缸,待水滴流完后,再用软管将鱼的排泄物与食物残渣吸出。换水两小时后补充喂食。
5. 日常喂食
幼鱼不适合喂食太多,毕竟鱼苗太小,肠胃不像成鱼那么健壮。我们需要做到少喂多餐,来引诱虎苗的进食,刺激其对事物的兴趣。
虎鱼对水质是很敏感的,如果虎鱼体色经常变化不稳定(过暗或变色),很可能是水质问题引起的,请检测氨氮、亚硝酸盐与硝酸盐、Ph值是否在正常范围,还有溶解氧是否充足。
除此之外,还可能是空间限制或被其他鱼类攻击引起的。如果以上都不是,你可以考虑调整一下水中的盐份。
因为某些虎鱼喜欢咸淡水。饲养虎鱼时,应该尽量模仿自然环境,种植一些水草,放置一些岩石、做些石洞、也可以用一些陶花盆来模拟岩洞,这能让虎鱼更快乐。充足的溶氧,一定的水流,对虎鱼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虎鱼口大,吃东西迅猛,准确,对于猎物来说,绝对称得上终极杀手。虎鱼吃食特别的干净,不像罗汉之类,需要长时间在喉齿咀嚼,可以说虎鱼主要以吞食为主,每次饱餐过后,就在缸底不动,以便消化食物。建议不要喂的过多,6分饱是最好的,长时间的大量进食,对鱼的消化功能及其有害。建议先把这些饲料鱼暂养几天,待体内废物排除后,再进行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