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林文镜的人物介绍
林文镜说,第一次创业是为了摆脱家庭的困境,第二次创业是为了帮助家乡福清脱贫致富。
1936年,7岁的林文镜随母亲离开福州的福清市(当时叫福清县)的阳下镇,到印尼跟随父亲做生意。17岁那年,父亲去世,林文镜不仅承担起养家的重担,还从跑单帮开始闯入商海,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林文镜先后开办了20多家企业。后来,他与父亲的一位朋友合作,成立了着名的林氏财团,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面粉厂和水泥厂,拥有自己的矿山和船队,成为名震南洋的一代巨商。
B. 捐资11亿,引资2000亿,印尼华商把自己后半生都献给了故乡
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来自香港的歌手张明敏以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亿万海外华人的心声。
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吸引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消息传到印尼首都雅加达,56岁的林文镜兴奋异常,等了几十年,终于有了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机会,于是,马上着手安排回国考察事宜。
为什么说等了几十年。
实际上早在1953年时,林文镜就曾回过一次福州福清老家,感慨于家乡的贫困状态,就提出给家乡的生产队买拖拉机、农药、化肥。
不过,在那个年代,海外人士要捐款捐物给内地并不容易,通过香港几番周折,才算是把自己的心意落实到了家乡。
而之后,林文镜又想给沾亲带故的乡民们汇些救助的钱,但却一直没有渠道,直到1976年之后,才实现了这个愿望。
林文镜连续几年给老家溪头村捐了有几百万元,让不少人盖起了房子、娶上了媳妇,当一封封感谢信从老家传到雅加达时,林文镜很是欣慰,就盼着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回乡带着大家一起摆脱贫困。
而福州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之一,就是林文镜等到的最好契机。
7岁就离开中国到印尼生活的林文镜,为何对家乡有如此深厚的眷顾之情,那就得从他的童年说起了。
1928年,林文镜才刚出生,父亲就不得不抛下他和母亲远赴南洋打工谋生,在他的记忆中,每当家里无米下锅时,都是靠着乡亲们的救济才度过难关。
后来父亲好不容易在印尼落了脚,他才跟着母亲到了印尼,但时常做梦都能梦到村头的老槐树、邻居家的小黄狗。
在印尼的日子也不好过,幸而那里福建人多,靠着老乡帮老乡,父亲才拥有了一个店铺,算是解决了生存问题。
但好景不长,就在17岁那年,父亲病逝了,林文镜被迫辍学接管了父亲的店铺,但一个10几岁的孩子,哪会做什么生意呢。
又是在老乡们的帮助下,林文镜才把店铺勉强撑起来,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商业能手,在他的心里,乡情胜过一切。
1965年,林文镜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华仁谊,从公司名字里也能看出林文镜作为华人的那份情谊。
之后进军食品、纺织、水泥、采矿、航运,并与另一个福建老乡林绍良合作创办了林氏集团,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印尼水泥厂、面粉厂,逐步成为了印尼富商。
心里一直装着家乡,林文镜始终没改国籍,于是在祖国敞开大门呼唤海外游子时,林文镜带着他的乡情和财富回来了。
1987年,林文镜带着考察团踏上了家乡的土地,虽然是抱着建设家乡的决心回来的,但眼前的景象还是不免让他大吃一惊。
彼时的福清就是一个农业县,当地的经济政策也是围绕农业展开的,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几乎为零,完全不具备任何投资条件。
但林文镜经过一番考察之后毅然决定与当地政府一起从零开始改造家乡,并以个人的名义签下了一份“5年发展计划”的责任书。
目标定得让人不敢相信,林文镜在责任书中承诺要用5年的时间,让福清的总产值从4亿人民币提升到5亿美金。
林文镜不是说说而已,这次家乡之行前,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把印尼的生意都托付给了年轻的一辈,还婉拒了印尼总统邀请他任内阁部长的高位。
他对福清县政府明确表态:福清不脱贫,永不回印尼。
5年近10倍的产值增长,光靠农业肯定是不行的,林文镜打定主意要把福清改造为一个工业城市,而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工业区。
于是,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融”是福清的简称,“侨”代表了海外华人,林文镜希望在自己的带头下,在外的福清侨胞都能来一起建设家乡。
正如前面所说,福清彼时的基础设施条件太差,开发区虽然建起来了,但要招商谈何容易,于是林文镜得从基础建设干起。
没有路,林文镜捐建了一条长达10公里的进城大道。
没有像样的酒店,林文镜投资1000万美金,兴建了当时最高级的融侨大酒店。
没有港口,企业出口货物要先通过陆运拉到广州才能出海,林文镜则自己出钱,为入驻开发区的企业补贴运费。
为了招揽企业,林文镜充当了开发区的代言人,充分利用自己的海外资源,每个月都亲自带着外商或者考察团到福清,而发生的费用也是他个人掏腰包。
为了打消一些考察企业的顾虑,林文镜还自己出资入股占大头,并对投资商说:
就这样,在他不计投入的努力下,开发区短短时间内就聚集了80多家外商企业,融侨开发区初具规模。
也有朋友曾提醒他,你这样的干法,啥时候能收回成本啊,林文镜对朋友说:
就是这一句“此生无憾”,林文镜实现了5年前的承诺。
1992年,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而福清的总产值也在那年超过了40亿。
不过,这还只是林文镜建设家乡的一个开始,因为他已经有了新的想法,工业区里的企业主要都是做外销,福清背山面海,要加快福清的发展,建一个港口是关键。
于是从1993年开始,65岁的林文镜花了大量的时间亲自考察海岸线,花了几年的时间,才在江阴半岛找到了适合的港口建设地。
说干就干,林文镜自己捐资组建团队,对江阴半岛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论证,之后他又带头成为了第一个投资人,并四处寻求投资方。
到2000年,港口终于启动开发,于是有了如今的江阴港。
正是在江阴港的支撑下,福清的经济发展速度跨上了一个新台阶,福清人甚至如此评价林文镜:
有媒体统计,林文镜为福清招揽到的投资高达2000亿。
而在投资建设的同时,林文镜还慷慨捐资。
福州市一医院的元洪门诊大楼建于1993年,是林文镜捐资1200万修的。
1994年福建闽江的北水南调工程里,林文镜捐了1个亿。
2000年福州建设的江滨公园、锦江生态园、锦江路,林文镜共计捐资4600万。
2004年为闽江学院捐800万,2005年为福建民间公益基金捐700万,2007年为福清侨乡博物馆捐1000万,2008年为汶川地震捐1600万,2009年捐5000万设立了中国华文教育基金。
如今,福清已经位居全国县域经济排名20强,只是林文镜已于2018年离开了我们,彼时连作为首善的福清老乡曹德旺也感慨:大哥走了!
回望林文镜90年的人生路,几乎半生都耗在了改造家乡上,正如他所说,人生在世,但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惭于地,他对家乡的无怨无悔,将会一直被铭记。
C. 福州人在印度尼西亚的影响力有多大
印度尼西亚可以说是福建人最早移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如今生活在印尼的闽籍乡亲超过400万!对的你没看错!而如果你再印尼提起福州人,那简直了,说出来各个都是大佬,其中2位更是不得不提,在印尼是响当当的人物,而且都是福清人!
第一位就是林绍良, 福清的朋友们肯定非常熟悉他了,他可是印尼的前首富,为啥是“前”呢,因为他在2012年去世了。不过他的各项名头一个比一个响: 印尼政府经济顾问,为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世界十大富豪之一”......
他是出生于福清,是一个农民家庭,19岁下南洋,从丁香生意起家,面粉厂、水泥厂、地产、金融业、矿产、电子、航运......70多种行业,涉猎面相当之广,更被人们称为超越胡雪岩的“当红顶商人”。
之前,有媒体就曝光过他的车库,停的车都是黑色拍照,资企业或是对当地GDP作出突出贡献才有资格悬挂黑牌,豪车真是看得人眼花缭乱!
发家致富也不忘家乡,林绍良也早早就回国投资,据 估计,光在福清老家,林绍良就已投入了1亿美元!
在印尼还有一个林姓的福州籍华人特别厉害,那就是 林文镜 ,他的 融侨集团 在福州乃至福建都赫赫有名,他也是印尼“林氏集团”股东。 世界上最大的水泥厂和面粉厂被他的集团所拥有。
他的成长故事很是励志。1936年,7岁的林文镜和他的母亲一起离开福清阳下镇,然后到了印度尼西亚和父亲一起学做生意,但是17岁父亲就去世了,年纪轻轻的他就进入商海,曾经开了20多家企业,最后才创立了“林氏”。
而他更为人所称道和佩服的,是他对家乡的贡献。朱镕基曾经对林文镜说过:“福清没有你,到不了这个份上。”
他回到家乡,看到了家乡的贫困,看到了城市的困局,他携带巨额财富回到家乡,想让家乡成为一个创业之城。
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孩子,孩子富有了,而自己的“母亲”福清却如此贫穷。他勇于承担责任,当年,他还曾经是和市里签下合同,立下军令状,要在福清办工业区,让福清的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前10!而当时,很多人觉得他是个疯子,家人也担心他影响了海外的工作。
但是最终,他真正做到了让家乡富起来,真正改变了家乡!他带头招商引资、福清市融侨工业区、下垄港、福清江阴港、“开发新侨余资”....他为家乡所做出的的贡献被人们牢记。
(海峡网 张文琦)
福州人在印度尼西亚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可以说在印尼每年的富豪排行榜中,前十名的大多数都是来自福州,他们在印尼经营的各个行业。
林绍良,祖籍福州福清,前世界富豪排名第六、曾经的华人首富、曾经的东南亚首富、曾经的印尼首富。他是印尼林氏集团的创始人。被誉为“丁香大王”和“商贸大王”。
林文镜,祖籍福州福清,融侨集团的缔造者。曾经的印尼首富。在印尼有最大的面粉厂和水泥厂,被誉为“面粉大王”和“水泥大王”。
林文光,祖籍福州福清,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他的制造工厂,涉及行业比较多工业、金融、房地产。被誉为“制造大王”。
宋良浩,祖籍福州闽侯,在印尼经营纺织业。被誉为“纺织大王”。
蔡道平,祖籍福州福清,被誉为“烟草大王”。
黄双安,祖籍福州闽清,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远久会长,在印尼拥有“材源帝”集团,被誉为“木材大王”。
张仕国,祖籍福州闽清,在印尼和东南亚经营冷冻行业,被誉为“冷冻大王”。
当然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给你介绍了。特别是林文镜和林绍良没S前,这两人长期占据着印尼首富的位置。
D. 林文镜葬在福清吗
是。着名爱国侨领、着名华人企业家、融侨集团董事长林文镜先生,于公元2018年7月2日18时24分在福州去逝,治丧地点是在福州市仓山区融侨水乡别墅林文镜先生居所。因此林文镜葬在福清。林文镜,男,1928年3月出生于福建福清,现为福建融侨集团的缔造者,也是印尼“林氏集团”两大股东之一。
E. 企业家林文镜名人故事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故事都是莫名的感兴趣,都想听听故事最后的结局。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企业家林文镜名人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林文镜于1928年3月19日出生于福建,7岁时随着母亲离开家乡赴南洋与父亲一家人团聚。不料17岁时父亲去世,为了生计。林文镜从跑单帮开始,他凭借强壮的体魄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商海中搏击。
1960年代末,其与父亲的一位朋友合作经营的企业已是印尼首屈一指的大型财团,这个财团就是名震南洋的林氏财团。拥有全亚洲最大的水泥厂、全世界最大的面粉厂以及专用的码头和矿山。林文镜跟李嘉诚一样大,当时的名声一度超于李嘉诚,成为名震东南亚的超级富豪。
林文镜与林绍良两人不仅仅是同乡,还是多年的好友。林文镜同林绍良于1985年回到中国福清探亲,当时的福建省福清县是非常落后的,福清缺淡水,地贫,风大,仅仅依靠农业支撑,而工业等工程又因为基础设施薄弱而举步维艰。
正是这一次的行为,林文镜将帮助家乡脱贫致富当作自己这一辈子最神圣的事业,造就了福清市。林文镜被当地人誉为一个人造福了一座城。此后林文镜决定回报祖国,以带动家乡当地的经济发展。林文镜曾经说过,第一次创业是为了养家,第二次创业是为了家乡的建设。
第二次为家乡创业,当时的林文镜已经是一个巨富,本可以享受一切的优越生活条件,但是他毅然放弃这一切回到贫穷的家乡,与乡亲们一起艰苦奋斗。也是因为一度为了家乡的建设,林氏庞大的海外产业就将因其无暇打理而萎缩甚至败落。
1987年,经过两年多的考察,林文镜规划兴建工业园区,主动挑起担子的林文镜,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的构想变成现实。于是为了吸引将产业转移过来,当时很多人认为他疯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拿出来跟大家一起赌,而且赌输了,他倾家荡产,其他人洒洒水走人。赌赢了,则有钱大家一起赚。
有了名震南洋的林文镜的担保,让不少本来保持观望的人选择了林文镜,也选择了福清。于是1990年底,冠捷电子终于成立起来。投产时只有2000多万美元,但运转起来时已经接近1亿美元。而这些投资里,相当一部分都是林文镜“垫资”和“入股”的。第一次让这一个贫穷的福清小城开始成为一些企业家眼中可以投资兴业发大财的选项。
5年的时间,福清市的工业总产值突破5亿美元,林文镜实现了1987年许下的`“天方夜谭”。如今看起来确实是想成功要先发疯,马云当年也是如此。这一切进一步激发了林文镜的雄心壮志,让他给自己定下“第二个五年计划”——推动福清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美元。
随着改革开放,各沿海城市都在搞招商引资,福清先前的投资优势已经没有那么诱人了。为了解决这一切问题,林文镜首先想到了就是解决最核心也最急迫的物流问题。
作为林文镜,大佬的魄力,要么不干,要么做最好。于是他要建自己的港口,他说为今日计,为子孙计,福清都应该立足优势建立自己的港口,才能屹立不倒。不到一年时间,林文镜就建成了福清历史上第一座港口——下垄港。这样一来,不仅稳住了投资商,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继续投资福清的信心。不久之后,林文镜又投建了福清历史上第一座万吨级码头——元洪港。
而今天,这个当年经济实力最为落后的小县,已经跃升到福建省的第2位,年工业产值突破700多亿元人民币。2005年福清正式撤县建市。
自己的家乡富起来了,但林文镜的操心并没有结束,只因为祖国还有很多地方仍处于比较落后。于是2001年起,他开始尝试带领福清新侨组团到外省各地投资,投资项目多达400多个,投资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2012年印尼首富林绍良去世之后,林文镜就成为了福建的首富。2012年12月林文镜更因为多年在中国坚持慈善义举,捐赠总额超过8亿人民币,获得了中国房地产企业家“仁爱奖”。
这位从17岁就开始跑单,到成为东南亚的富豪,接着不顾一切放弃优越条件,带着巨额财富从海外回到贫瘠故土,凭借自己的过人智慧和力量和对家乡的满腔赤诚,几十年如一日鞠躬尽瘁于家乡的发展与崛起,林文镜如今已经90岁的高龄,最终不但造福了家乡,也再一次成就了自己。或许林文镜如今的财富比不上马化腾、马云、李嘉诚等人,但是他为了祖国做出贡献,值得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