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尼首富居然是华人!福建黄氏兄弟,低调坐拥388亿美金
印尼最富有的4大家族坐拥超过650亿美金的财富,相当于印尼其他穷人的财产总额。其中以388亿美金的资产,稳坐“福布斯”印尼富人榜冠军的便是祖籍位于中国福建省的“黄氏兄弟”。这两兄弟分别是黄惠祥和黄惠忠,他们虽然拥有巨额资产,但《雅加达邮报》曾经描述黄惠忠低调的穿着打扮,毫不奢华也不注重精品,甚至由于过于低调,常常会有人忽略黄氏兄弟是印尼首富,因此更让人好奇两人的崛起过程。
黄氏兄弟经营的针记集团缘起于两人的父亲黄维源。黄维源原籍中国福建省,早年移居印尼爪哇岛,1951年他买下了破产的烟厂“唱针”后来改名为“针”。“针记”烟厂位于印尼爪哇东北部的古都斯,那里属于丘陵地带,炎热多雨,特别适合烟叶生长。
工厂刚开始只有10位工人,有着福建人敢拼、刻苦耐劳精神的黄维源与工人一起吃住,努力打拼。黄维源想起在1880年前后起源于当地的丁香烟。丁香烟是一种由古都斯当地一位名为加姆哈利的研发者所制作,将当地产的烟叶和丁香混合在一起吸食以缓解胸痛,后来被原住民利用,制成卷烟后广受欢迎。黄维源觉得专心推广丁香烟是个好主意,因此专心开发并行销丁香烟,到1950年其香烟销量已在印尼排名第二。没想到,1963年,一场大火,让针记烟厂化为灰烬,看着辛苦创立的事业付之一炬,黄维源大受打击,最终撒手人寰。
父亲离世时,长子黄惠祥24岁、弟弟黄惠忠22岁,从小在烟厂打杂的两个孩子,决心重振父亲辛苦创建的家业。两兄弟花了10年将针记香烟发展为印尼香烟前二大品牌。
1972年,针记香烟开始外销至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现今针记拥有2万多名员工,每年生产的香烟占印尼总量的20%。
虽然烟厂事业顺利,但是先前失火的教训一直萦绕于心,两兄弟了解到单一的发展对企业极为不利,于是他们开始构思将企业朝多角化经营。1970年代中后期,兄弟俩把企业经营范围扩大到纺织、家电、造纸、房地产、棕榈油等。如今针记集团已发展成为涵盖地产、银行、烟草、通讯、电子、棕榈种植等多领域的庞大商业帝国。
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黄氏兄弟最成功的收购案例,就是印尼第三大的中亚银行。2002年,他们买下印尼中亚银行10%的股份,并通过不断增持成为该银行最大的股东,两兄弟从银行所获得的利润,是助他俩登上印度首富之位的最大原因。
黄氏兄弟的传奇故事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尤其是靠双手打拼的创业家,更让人十分敬佩。而他们的家族后代也相当争气,并没有散尽家财,他们传承先人的精神理念,持续扩张着商业帝国。
B. 彭云鹏的个人简历
在东南亚显赫多年的彭云鹏(Prajogo Pangestu),是印尼财经、工商界的三巨头之一,名列三林集团林绍良、金光集团黄奕聪之后,也是人口达2亿的东南亚第一大国的新一代企业巨星。在金融风暴之前,雅加达财政部公布的资料显示,印尼最高纳税者排名榜上,林绍良仍然高居榜首。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就是黄奕聪和彭云鹏。
除了这三人之外,名列前茅的其他华商包括林绍良的儿子林逢生、森玻纳(Sampoerna)集团的林天喜(Putera Sampoerna)和金河(Raja Garuda Mas )集团的陈大江(Sukanto Tanudjaja),而和彭云鹏有密切合作关系的是前总统苏哈多的两个儿子班邦和胡托莫,在纳税者名单上的排名也不过是第8和第9位。
在海外,彭云鹏的名声,虽然不及年已古稀、在商海纵横四、五十年的林绍良和黄奕聪,可是他率领的巴里多太平洋集团(BaritoPacific Group,前译为¤利多 ),商业势力膨胀之快和大,确实令南洋华商刮目相看。
其实, 彭云鹏可说是颗光彩夺目的新星。许多国际财经杂志常爱以“富甲一方”或者“富足以敌国”之
类的字眼,来形容这位印尼企业新贵的财势。不过,最为人注目的是,彭云鹏不但财势逼人,而且魄力也惊人;90年代初的短短两三年里,他在印尼的三大发展计划就一共耗资了大约整百亿美元的巨款。在东南亚(甚至是亚洲)的民间企业,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进行这样庞大投资,当时看来也确实只有彭云鹏一人。
1992年底,印尼许多主要报章、杂志纷纷以彭云鹏作为封面人物,以重点新闻报道彭云鹏的“新出击”。以彭云鹏为首、印尼首富林绍良助阵的大约20名印尼大企业家,联合收购第二大财团谢建隆家族所拥有的阿斯特拉(Astra )集团的消息,轰动远近。
印尼销数最大的日报《罗盘报》甚至这样写道:“彭云鹏已成为了印尼民众公认拥有30亿美元资产的阿斯特达商业帝国的新主人。”在这之前,该报的社论甚至认为“唯一能救阿斯特达的,只有彭云鹏一人”。
显然地,连同其他富商收购了阿斯特达,彭云鹏的财势也如虎添翼,印尼大财团龙虎榜的排名因而也出现了变化,林绍良的三林集团虽仍是“老大”,黄奕聪的金光集团则后来居上,把阿斯特拉集团挤出局而当上“老二”,而后起直追彭云鹏的巴里多太平洋集团位居第三,和林绍良、黄奕聪三足鼎立,各领风骚。
1993年9月,彭云鹏乘胜追击,把巴里多太平洋木业公开发售股票上市。巴里多太平洋股票正式挂牌后,以每股7200盾的发售价计算,股票市值估计达25亿美元,一跃成为了印尼的最大挂牌公司。因此,彭云鹏也曾一度坐拥了印尼的最大上市公司。
不过,在经济危机的急风暴雨下,许多印尼巨富首当其冲,事业江山突然变了色,彭云鹏也自然深受波及。1997年11月初,印尼当局关闭的16家银行中,主要股东包括彭云鹏、苏哈多家族等人的安德罗美达(Andromeda)银行榜上有名。第二年年9月初,彭云鹏等人暂时不准离境,以协助警方进一步调查。
至于彭云鹏的核心事业巴里多太平洋木业的1997年业绩宣告转盈为亏,税后亏损计390亿盾,而 在5月间黯然下台的苏哈多,一国之尊突变成了人人喊追的过街老鼠,他家族的庞大商业和财富也成了众矢之的,而一向和苏哈多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合作关系的彭云鹏,在四面楚歌的艰难环境下,如何独善其身、排除万难和力挽狂澜,也成为各方的焦点。
不过,这一位拥有百多家大大小小公司,雇用的员工约达10万,从事的行业遍及木材、种植、纸浆、金融、运输、旅游、房地产及石油化工等等,看来是“非战之过”的新一代企业界大将的大胆创业、勇于竞争,充满了令人惊叹的传奇。受传统华文教育
彭云鹏的父亲彭水安在孟加影定居下来后,早上以割胶收胶液为业,空闲时兼做裁缝。少年时代,彭云鹏每天一大早,就要到胶林帮父亲干活,然后才到学校上课,并先后在孟加影和山口洋市的中华学校、南华中学就读,因此受过初中华文教育,也受过一定的中华文化的熏陶,他可说是少数在五、六十年代,能有机会在印尼接受传统华文教育的一群。
60年代初,初中毕业的彭云鹏投身社会谋生,当过学徒、店员。离开穷困落后的山区,千里遥遥前往首都雅加达谋职无功而返时,他也曾驾过小客车,当过司机。
年约25岁时,彭云鹏才找到较满意的工作。1969年,他在木材商黄双安的公司工作,他的工作运至此才出现了转机,这也是他日后事业的转折点;因此,黄双安可说是他初期事业的恩人。
在事业飞黄腾达后,彭云鹏说:“我经营的事业离开不了朋友们的帮忙。我始终把黄双安作为我的引路人和师尊。”彭云鹏口中的“引路人”和“师尊”又是何许人呢? 祖籍福建福州的黄双安(Burhan Uray )所受的教育虽不多,不过却善于观察和分析。在木材厂打杂了3年,他发现到木业其实是个大有前景、大为作为的行业,便打消了转行的念头。1961年,年约26岁的黄双安自立门户,利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开了一家名叫材源帝(Djanjanti)的小公司,开始准备在木材业大展拳脚。几年后,材源帝公司四处张罗筹集到一笔500万美元的资金,向政府租赁了加里曼丹省东部一块面积达一万公顷的原始森林(俗称为“木山”),成为了第一个在东加里曼丹省取得伐木专营权的人。
当时,黄双安不愧是“木王”,不过“木王”的称号在80年代底为他的门徒彭云鹏所取代。彭云鹏在黄双安成立材源帝公司时,即加入公司,是公司的第一批员工。在公司苦干了几年,他的才干就深受黄双安的赏识,并被擢升为高级经理,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专门负责整个集团的行政和财政事务。
在材源帝公司不分昼夜苦干之余,彭云鹏特别注意在工作中积累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 此外,由于性格温和,平易近人,又善于交际,彭云鹏在多年的前线工作中,和一些印尼政府大小官员、军队要员,以及印尼民族企业家、华商建立了良好关系,这些上上下下的人际关系,都为他日后建立自己的企业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材源帝公司可说是把彭云鹏培育成一位出类拔萃的林业专才的学校,而黄双安则是他日后事业发展的一位导师和引路人。彭云鹏在谈到他的事业发展时往往不忘地说:“我经营的事业离不开朋友们的帮忙。我始终把黄双安作为我的引路人和师尊。”当然,以日后在称霸商海的显赫成就来说,彭云鹏显然又较他早年的师尊更胜一筹。
1977年,彭云鹏自创本身的事业,成立了巴里多太平洋公司,买下了一个面积4万公顷的森林开发权。彭云鹏是个饮水思源的人,这可从巴里多太平洋集团的“宝号”略见一斑。巴里多是加里曼丹的一条河,也是彭云鹏事业的发源地,而这条河的下游就注入太平洋,因此巴里多太平洋这“宝号”就有源远流长的意思。当然,在华人商家看来,“水”也象征着“财”,彭云鹏是否也兼顾到这方面的含义,就不得而知。
90年代初,彭云鹏的巴里多集团中,共有多达将近60间子公司是经营和木材有关的业务,他拥有的森林采伐权的面积550万公顷,面积相等于1580个德光岛(2388公顷)及乌敏岛(1019公顷);以面积来说,彭云鹏手中拥有的热带雨林,比世界其他人都要来得多,所以称他是“世界热带雨林大王”,应该不会是言之过实。
对彭云鹏来说,一支支的树桐就像是一卷卷的钞票,他的分布在印尼各地的将近70间木厂,每年可加工生产220万立方米的三夹板,以及20万立方米的锯木,而且多年来,巴里多集团一直是世界最大的三夹板生产者及出口商。彭云鹏自称并不是位只知砍伐树木赚大钱的商人,而是位爱林、
护林的人。
1991年,彭云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造林人。他在苏门答腊巨港附近,开辟面积世界最大的人造热带雨林,这个广达50万公顷的面积,差不多相等于10个新加坡那么大,其中单是树林的种植面积就有30万公顷。有人认为,彭云鹏近几年大事种林,看来是在和时间赛跑,因为森林如果不断地砍伐,总有一天整个山林会被砍伐一空,那就好象是杀鹅取卵。彭云鹏当然也比谁都了解这一点,他表示,不断砍伐树林,不但会有“坐食山空”的一天,也会破坏生态环境,所以最基本的解决方法就是植树造林。估计超过30万人靠巴里多集团生活
由于发展的重点多在乡村地带,巴里多集团已成为了印尼的乡村地区的最大雇主,估计有30万人以上是靠巴里多集团的薪金过活,其中至少有15万人是在该集团的安排下,从人口拥挤且一职难求的爪哇移居过去的。这也是为何苏哈多对彭云鹏的造林计划十分重视,1991年他就亲往巨港市郊的荒山野岭,为彭云鹏的人造林计划主持动土仪式。除了政府外,商业银行也对彭云鹏的人造林计划深感兴趣,并给予优惠的贷款条件。由于种下人造林必须要等到6年后才能砍伐,银行特地允许公司在8年后才开始付本金和利息。
对于人造林的逐步发展,彭云鹏心中有种难以形容的满足感。他说:“当我从直升机上往下看时,所看到的尽是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一片,那种感觉是好爽。”彭云鹏对森林有着特殊的感情,是不难理解的,这和他在十多年前出道以来,就一直和林业息息相关,所以彭云鹏称得上是“森林之子”。
自1991年开始种植世界最大的人造林,彭云鹏也投资在苏门答腊兴建纸桨工厂,投资额估计达12亿美元(20亿新元),而工厂所需的木料就地取材,全面投入生产后一年的纸桨产量是100万吨、纸张产量50万吨,人造纤维另有25万吨。
彭云鹏的另一个涉及天文数字的投资是在西爪哇,这座投资额达25亿美元(41亿新元)的大型石油化工工厂,是在1991年动工兴建,不过由于印尼政府为了减少外债,曾在1991年底暂时禁止国内公司在海外筹集资金,彭云鹏的石油化工工厂的兴建计划一度受到影响,当时市面就不断谣传巴里多集团的流动资金出现一些问题。
许多人认为,石油化工工厂是彭云鹏在事业上的一大“赌注”,不过彭云鹏显然有自己的如意算盘。据估计,石油化工工厂在1994年正式投入生产时,一年可出产165万吨的乙烯、丙烯,以及专门制造高级汽油混合剂的原料和高温分解汽油剂等,这将每年为印尼节省数以十亿美元的外汇。
印尼《罗盘报》称赞彭云鹏确是长袖善舞,他的动作和胆识应是“空前绝后”。不过,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彭云鹏近几年来马不停蹄的大事投资,可能显得操之过急;不过,彭云鹏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我们一旦做出决定后,就会全力以赴;在生意投资上,谈的是眼光要看得准,判断要正确,而且速度也要快。”
近几年,在企业国际化声中,彭运鹏也积极为巴里多集团寻找新的突破。几年前落成的圣淘沙香格里拉酒店,耗资1亿2000万元,是彭云鹏在新加坡的一个较大规模投资;除了巴里多持有51%股权外,香格里拉国际集团拥有40%股权,另外的9%则是郭鹤年家族的郭氏兄弟(新加坡)公司所拥有。
1995年底,彭云鹏和苏哈多的儿子班邦,以及印尼富商许振隆,以每股1.10元向合众纸厂的股东提出全面收购献议,彭云鹏也随后出任合众纸厂的主席。一年半后,在金融风暴的吹袭下,他把股权全给卖了。
C. 印尼2016的华人首富是谁
印尼2016的华人首富是印尼针计集团创办者黄惠忠和黄惠祥兄弟,其总资产为15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60亿元),比去年的总资产1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4亿元)增加了37亿。
D. 富士康再遭“质疑”,连印尼企业都能捐1亿,郭台铭却一分不捐
武汉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全国人民都在与疫情做抗争,有钱的捐钱,有物质的捐物质,还有更多的人呆在家里,不给祖国添乱。
正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每遇到一些大的灾难,也是各大企业表现的时候了。我们看到内地的企业捐款都非常积极,只要有一些名气的企业都捐了,上亿金额的都有20多家。
阿里捐10亿,腾讯捐3亿,网络捐3亿,不愧为三巨头。中国首善曹德旺也捐了1亿,就连90后网红辛有志都捐了1.5亿,刷屏了网络。
此外,大陆以外的企业表现也非常积极,截止到2月2日,超过188家企业捐款,总金额超过了10亿。其中美国企业捐款2.79亿排第一,中国香港企业捐款1.82亿排第二,印尼企业捐款1亿多排第三,韩国企业捐款8272万排第四,英国企业捐款8260万排第五。
而单个公司来看,印尼金光集团捐款1亿排第一,白俄罗斯的WG集团捐7000万排第二,英国利洁时集团捐款5060万排第三。
这次捐款中,最令人寒心的可能就是台湾企业了,目前已知的捐款企业只有5家,分别是康师傅捐赠1500万元物资、联发科捐赠1000万元医疗设备、台泥集团捐款100万、克丽缇娜捐款100万,东昭药业捐款100万,总金额为2800万,此外,统一集团也第一时间捐了几车物质。香港有37家企业捐款,而台湾只有了了的这几家。
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可以说是靠着大陆的红利发展起来的,没有大陆的优惠政策,廉价的劳动力,富士康在其他国家根本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好。然而,这些年,郭台铭和富士康却频频遭遇负面评价。
1988年富士康进入大陆,以深圳为起点,赶上改革开放的发展红利,以及中国制造的崛起,一路顺风顺水,成长特别快,分工厂遍布大陆东南西北,达30多家。
如今,集团全球总市值超过700亿美元,布局横跨欧、美、亚三大洲,员工总数超过120万人。在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排在第23名,营收达到了1756.17亿美元(约12319.18人民币元),比华为多出了5000多亿。
在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富士康是中国很多年轻男女心目中的理想工厂,毕竟大厂待遇好点。然而从2010年发生12连跳事件后,富士康的“血汗工厂”本性显露出来,受到了媒体和大众的质疑。
而到了2019年美国打压华为事件,更是将富士康推上了风口浪尖,传言其断供华为等等,当然,更多的也是郭台铭自己发表了一些不适合的言论,比如他说“大陆离不开富士康,是他给大陆员工赏饭吃”等等,无疑极大的让富士康背负了舆论压力。
另外一个就是工厂迁走事件,富士康先后在美国、印度等地投厂,却最终都停工,又回到了大陆。这几年,很多韩日工厂离开中国,选择去了越南、印度等地建工厂,据说是人工成本更低。
富士康似乎也有这种迹象,不过这些国家的效率、配套设施都不完善,根本和中国无法相比。所以,迁出去的工厂日子并不好过。
其实,富士康此前的口碑一直不错,郭台铭也算比较务实,做了不少慈善活动,比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捐了6000万,在2013年雅安地震中,又捐了5000万,颇受网友们的赞赏。
而郭台铭也曾表示在深圳已经捐了13.5亿元。看起来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企业家,如今,武汉疫情却一毛不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被网友们批评太多而生气了?
如今来看,富士康在美国、印度等地纷纷碰壁,又回到了中国,不是他给大陆赏饭吃,而是大陆给他饭吃。这些年,由于苹果手机销量下滑,富士康业绩也遭遇了下滑。然而,华为、小米等国内品牌又纷纷给到了订单。
据了解,预计在2020年富智康代工的华为手机出货量将达到5000万台,同比增长15-20%,代工小米的手机出货量将达到4500台,同比增长25-30%。
富士康能够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主要还是依靠大陆,包括郭台铭成为台湾首富也是一样的。如今,比亚迪、广达等代工巨头也在崛起,如果富士康真的不想好好做,取代它的工厂将会越来越多。
E. 黄奕住的个人简介
黄奕住是印尼前首富及糖王,着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1868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市。
黄奕住是印尼糖业巨子及当时东南亚华侨首富,他出生于福建南安的一个小村庄,1890年漂洋过海,到印尼谋生和发展。在印尼,黄奕住依靠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以经营橡胶业和糖业致富,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他的商业帝国不仅为他的个人事业赢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为印尼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奕住热爱祖国,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他捐资兴办学校,为家乡培养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黄奕住还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和社会事务,多次捐款支持国家的建设和救灾工作,展示了他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是一位着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感人的故事,为祖国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黄奕住的个人经历
黄奕住的个人经历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和坎坷曲折的故事。他出生于1868年福建省南安市的一个小村庄,家境贫寒,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黄奕住自小就非常勤奋好学,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他曾多次辍学,回到家中协助父母务农。12岁时,黄奕住到一家理发店当学徒,学习理发手艺。他的这一职业选择也开启了他与印尼的渊源。
在印尼,他结识了许多当地的华侨商人,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经商的技巧和经验。黄奕住后来回到福建老家,与三房兄弟一起经营橡胶和糖业等业务。他们逐渐发展成为显赫的家族,家业遍布各领域。然而,随着中国的动荡时期来临,黄奕住的家族也遭遇了种种困难。
尽管如此,黄奕住仍然没有放弃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支持,他多次捐款支持国家的建设和救灾工作,并为厦门大学等学校捐资兴办学校,为家乡培养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