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祁门有哪些特产和风景
乡土特产篇:茶中英豪--“祁红”翻开美国韦氏大辞典,“祁门红茶”的译英词组悄然出现了。上边清楚地记录着祁门红茶的原产地--中国安徽省祁门县。作为中国的十大名茶,祁门红茶在近代史上无论是作为商品出口创汇,还是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一员,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茶中英豪。 祁门产茶创制于光绪年(公元1875年),已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留下“湖州上,常州次,歙州下” 的记载,当时的祁门就隶属歙州。祁门产红茶,事出近代。当时的英国、法国、俄国、丹麦等国家都有着巨大的红茶市场。1875年前后,祁门人士胡元龙借鉴了外省的红茶制法,在祁门加工出了红茶。 保健食品黑木耳 黑木耳别名木蛾、树鸡、荤耳、黑菜等,是世界着名的四大食用菌之一。人们经常食用的黑木耳有两种:一种腹面平滑色黑,背面多毛呈灰色或灰褐色,称毛木耳;另一种两面光滑,黑褐色半透明,称为光木耳。黑木耳为祁门传统特产之一,近年来,由于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祁门黑木耳产量和质量都有显着提高。尤其是祁门所产的光木耳,色泽好,外观美,肉质肥厚,质佳味正,远近驰名。 十大名菇之首徽菇 徽菇是徽州香菇的简称,为我国最负盛名的四大名菇之一,1990年12月全国香菇专业会议确定全国十大名菇,徽菇高居首位。 山蔬第一珍品石耳 石耳是祁门特产之一,因其形似耳,并生长在悬崖峭壁阴湿的石缝中而得名。俗称石衣,又叫石菇、岩耳、石壁花等名,在植物分类学上属地衣门、石耳科。石耳外形和木耳相似略大,体呈扁平叶状,块大厚实,正面有颜色乌黑有绒毛,背面呈灰绿色,腹面中间有一粗壮的“脐”,它就靠着这个奇妙的小吸盘似的脐,才得以在悬崖峭壁上安家落户。 野果之王猕猴桃 猕猴桃,祁门人习惯上称作杨桃,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来黄山,曾对猕猴桃作过一番研究,说“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 白术之最祁术 祁术为白术的一种,是名贵地道中药,因产于祁门而得名。我国浙江、江西、云南等省均产白术,但以祁术品质最优,为白术最上品。 中药上品九制黄精 黄精在祁门民间又叫作老虎姜、鸡头参等,古称黄芝,意为象灵芝一样的灵丹妙药。黄精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具横生根状茎,肉质肥大。地上茎长而较柔弱,一枝多叶轮生,叶短似竹,线状披针形,先端卷曲而缠绕它物,无柄。夏季开花,花梗下垂,花白色钟状,浆果球形,熟时黑色。 传统工艺篇:天然配方祁门瓷土 瓷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为祁门特产之一,自古就很有名。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载:“景德镇从古至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出土婺源、祁门两山”。清代《续文献通考》说:“陶土之种类极多,最纯粹者,西人称高岭土。高岭土虽多供输出,用者多来自祁门,祁门南乡龙风壁,西乡伊坑,产量均高,即景德镇所用之上等原料,亦多取于此。”《陶冶图》中“采石制泥”一节中说:“石产江南徽州祁门县平里、郭口两山,距窑厂二百里,开窑取之。” 乡土风韵祁西土布 祁门生产土布始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为农家妇女自行纺织的一种布匹。这种土布以历口为交易集散地,历口附近的村子多有出产,其中彭龙村为最。这一带均属祁门西乡,故称“祁西土布”。祁西土布,门扣在5百至6百根纱左右,门约1尺8寸,长度3丈6尺至4丈足尺。品种有醉红、窄绿、紫青、十文青、三文青、白地青花、青花白地等,可做衣服、印花被面、包袱、头巾。因其特别厚实暖和,耐用经磨,用来做冬天的内衣和棉被里子非常适宜。 珍惜动物篇:蛇中毒王祁蛇 祁蛇是我国特有的蛇种,又名蕲蛇、白花蛇、五步蛇、方胜板等。因其蛇头为三角形,身子短粗,尾巴细而短,吻端延长向前突起,所以也叫尖吻蝮。祁门自然环境极宜其生长繁殖,为祁蛇主产区。对祁蛇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右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据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提到的“黑质而白章”的亦指祁蛇。祁蛇全身都是宝,是一种与麝香、鹿茸齐名的动物药材。作为中医学上的祁蛇,性温,味甘,有毒,《本草纲目》中称之“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疮要药”,主治中风、惊风、麻风、癞癣、痹痿等顽疾。蛇蜕 “治目疾居多,退目翳为最”。蛇胆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镇痉的功效,常用于百日咳、咳嗽痰喘和多种眼疾。祁蛇煎熬加工可制成蛇油,多用于防治冻伤、烫伤、皮肤皱裂。祁蛇毒具有“抗凝”和“保凝”两种作用,在治疗血栓类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方面,用途更大。 山中仙禽白颈长尾雉 白颈长尾雉,俗称“野鸡”,在祁门常常见到它靓丽的身影。白颈长尾雉上体大部分金黄色,雄雉的数十枚尾羽竟长达1米多,上面有黑褐色大型横花斑及白色的细羽缘。额、颊、眉际与头部均呈浓墨色,唯独颈部的羽毛洁白如霜,鲜明夺目,其名从此而来。 珍奇有趣娃娃鱼 娃娃鱼,因其长脚像人手、叫声酷似婴儿啼哭而得名。在祁门四乡深山沟里可见其踪迹,尤其是凫峰乡余坑村,有一条长达数十里的深山峡谷,土名叫大坑源,溪水中就生长着不少这种其貌不扬、珍奇而有趣的动物。我国古代对娃娃鱼就有记载,晋代郭璞的《山海经注》中称为“人鱼”。《尔雅》注:“鲵鱼似鲈,四脚,前脚似猴,后脚似狗,声如儿啼,大者八、九尺”。 “凤凰鸟”白鹇 白鹇又叫银雉、越禽,山区群众亦称作白鸡、白山鸡,是产于南方的珍贵鸟类。早在汉代,人们就称其为“凤凰鸟”。唐代大诗人李白对白鹇一见心仪,曾特意向黄山人胡晖求赠白鹇,并写诗答谢曰:“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赞美了白鹇玉翎一尘不染,秉性高洁不凡。 最珍贵的鹿类黑麂 黑麂属于鹿科,祁门民间也称为乌金麂。在麂类中,黑麂是体型较大的种类。体长1—1.2米,肩高0.55—0.65米左右,体重21—26公斤。体毛冬呈深黑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额部有一簇呈鲜棕色或淡黄色的毛,长达5厘米以上,这是与其它麂类的明显区别。雄性具角,角柄较长。尾巴长度超过20厘米,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十分醒目。黑麂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分布范围十分狭小,祁门山区是其理想的生活区域,在祁门的山地林间,可见其敏捷的身影。黑麂早春时常在茅草丛中寻找嫩草;夏季生活于地势较高的林间,常在阴坡或水源附近;冬季则向下迁徙,在下雪的时候被迫下迁到农田附近,在阳坡活动。在牯牛降的山村里,常有黑麂冬季误入农户家中的趣事发生。 纯洁吉祥的红嘴相思鸟 红嘴相思鸟又名红嘴玉、红嘴画眉,是名贵的观赏鸟。羽翼碧绿似翡翠,嘴壳鲜红如丹玉,眼的四周淡黄色,两翅和颈下的羽毛淡染鹅黄,尾羽黑色,尾端分叉,足爪却轻抹橙色,亭亭玉立,异常妩媚。它昂颈啁啾,婉转悠扬,为极受欢迎的鸟中“宠儿”。 “天马”鬣羚 在牯牛降的深山密林中,有一种神奇的动物,它的角象鹿不是鹿,蹄象牛不是牛,头象羊不是羊,尾象驴不是驴,人们据此称其为“四不象”。其实,真正的四不象是大家所熟知的麋鹿,而祁门的四不象真名叫鬣羚,因最早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发现而又叫苏门羚。鬣羚属牛科,因此山民也叫它野牛。鬣羚雌雄都有短而尖、略向后弯曲的角,角上有横棱。全身灰黑色,体背中央有一条黑色纵纹,腹部及四肢锈棕色,口角、耳壳内、喉部及鬃毛均为白色,鬃毛披散长达20厘米,奔跑起来鬃毛飞扬,姿态飘逸。 民间美食篇:美味可口的祁门茶点 盐饼、松糕、花里早米果、炒冻米、盐水豆、苞芦松是祁门人日常喜爱的茶点,四乡均有。炒冻米是将糯米洗净蒸熟,冷却后搓成碎粒状晾干,用大铁锅将细沙炒热,放入干米粒爆炒,片刻米粒膨胀,用筛筛掉沙粒即成。松糕制法是将籼米浸泡沥干炒熟后,磨成细粉,以水搅和,拌入白糖后做成块状,用刀切成长条形,置于箱笼中烘烤而成。花里早米果是将籼米磨粉炒熟,掺入碱水(麻杆、豆秸烧灰浸成的水汁),搓成小圆球状,蒸熟即可,入口鲜糍香软,微有咸味,是祁门县城居民传统早点,旧时小贩用木桶装米果沿街叫卖,至今尚存。 朱花蒸腊肉 朱花是祁门人的俗称,即紫藤花。紫藤是我国一种着名的观花藤本植物,每年春季开花,紫红色蝶状小花,数十上百朵聚生在枝端,芳香美丽异常。李白有诗云:“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祁门山边地头,野生紫藤随处可见,深山老林中甚至有合抱粗的古藤。 葛粉圆子 葛粉的食用方法很多,祁门乡间,用葛粉做圆子当菜,别有风味。葛粉圆子做法比较考究,先在大铁锅里,将葛粉反复翻炒,让其干透成细粉没有结块,再将猪肉(肥精适宜)、豆干(五香干最佳)、香菇、冬笋、虾米等配料切成细丁,和细盐、味精等作料一起,倒进葛粉混合均匀,然后加入适量开水,搅拌至形成稠糊状,再轻捏成一个个圆子,入蒸笼大火蒸至熟透,即可食用。其味多样,糯香鲜滑,柔韧适口。也有的还要下锅,添加葱蒜等作料,用猪油再炒一下,更加油润可口。 观音豆腐、楂子豆腐与苦槠豆腐 名为豆腐,其实与豆类无关。观音豆腐又叫草豆腐,其来历颇有些神奇,传说祁门古时经常发生饥荒,人们时常挨饿,被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知道后,便教人们采摘一种野树叶,做成豆腐充饥,观音豆腐因此得名。这种野树名叫腐婢,土名臭娘子,是一种多年生的灌木。摘其当年新发的嫩叶,洗净后倒入清水里,用手揉搓成糊状,再用干净布过滤掉叶渣。然后取草木灰适量,用水调和均匀,亦过滤成灰水。将灰水倒进叶汁中,边倒边用筷子搅动,叶汁渐渐变稠凝固,豆腐即做成了。观音豆腐呈墨绿色,隐隐有些透明。可做菜,入口滑腻松软,芳香清凉,亦是防暑降温的佳品。楂子豆腐原料为橡树的果实,名橡栗,亦叫栎实,可食,早在《列子说符》中就有“冬日则食橡栗”的说法。从山上将橡栗捡回后晒干,去掉硬壳,把果肉磨成细粉,筛掉粗渣。煮一锅水,待其稍滚时倒入橡栗粉,并搅拌均匀,等到变稠凝固后,取出摊凉,切成块状即成。苦槠豆腐原料为苦槠的果实,苦槠又名槠栗,为皖南一带常见的乔木,种子如毛栗可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槠子处处山谷有之,生食苦涩,煮炒乃甘,亦可磨粉。” 苦槠豆腐制法与楂子豆腐制法大同小异,这两种豆腐均呈酱褐色,光滑而微透明,祁门人一般用其配以红辣椒、腌菜等同炒,添加生姜、大蒜和香葱等作料,炒时有讲究,做到锅热油老,慢慢煎炸,切忌乱翻,否则易碎。 干腌齑烧肉、黄齑煮笋 黄齑煮笋是祁门名菜,其做法是选取较嫩的白菜,洗净后用清水煮开,注意不可太熟,捞出冷却后,一棵棵码放在木桶或水缸中,适量倒入一点腌菜的酸水,用石块压住,渐渐会出水淹盖住菜棵,数日后即可食用。腌齑与黄齑一样,也是祁门特色土菜。说起这两种土菜,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古代有个祁门人外出做生意,一路上和一外地人同行,两人吃饭时在一起,拿出自带的菜来相互请吃。外地人带的菜较好,祁门人就说:以后你到我家去,我请你吃腌齑和黄齑。因 “齑”与“鸡”的发音相同,外地人听成了腌鸡和黄鸡,很高兴。不久他果然来到祁门,没想到吃的是酸腌菜,大惑不解,忍不住问到:你不是说请我吃盐鸡和黄鸡呀?祁门人哈哈大笑,一指碗里的酸腌菜说:这就是腌齑和黄齑,你不是在吃吗。与黄齑不同,盐齑为干菜,其做法是选取较大的白菜,祁门人习称为春菜,从菜地割回后,直接放在地上晾晒至萎软,洗净后一棵棵挂在竹杆上晒至八、九成干,然后放入锅中用水煮,此时可放盐也可不放,捞出后再晒至全干即成。成品盐齑干枯而柔韧,色泽酱褐,类似于外地的霉干菜。
Ⅱ 这是什么水果
莲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一带叫做水蓊(Eugenia javanica Lam),又名天桃、水蒲桃或洋蒲桃,是桃金娘科的常绿小乔木。原产于马来半岛,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台湾普遍栽培,台湾的莲雾是17世纪由荷兰人引进台湾,台湾屏东是最有名的产地,是一种主要生长于热带的水果。随着科学昌明,莲雾除了原来的红色和绿色以外,还有新品种的暗红色莲雾。
Ⅲ 蛇油果怎么吃
直接去皮然后吃的,没有做其他加工。蛇皮果的果肉是白中带黄色,但是咬下去是很爽脆的感觉。不过在不同的地方,所产的品种略有差异,有些较差的会有臭的气味,而肉质很干硬,非常的酸涩。
做法:
半个蛇油果,剥掉皮(皮不好吃,要丢掉),加一杯到一杯半的牛奶,加适量的蜂蜜,一起放到搅拌器里,搅拌均匀即可。
印尼峇里岛产的蛇皮果是最好,肉质甜中带酸,不会苦涩,也不会很干硬的感觉,果肉饱满像苹果一样的爽脆,果核也比较小,带有点点淡淡的香气。据说蛇皮果还有美容的效果,所以最近也有用蛇皮果做的保养品。
蛇油果中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它们是组成人体细胞的重要物质,人体吸收这些物质以后,可以快速把它们吸收和利用,能提高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也能增加身体素质,缓解身体虚弱。
Ⅳ 蛇皮果跟蛇油是不是一样
肯定是不一样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
1、蛇皮果的果肉是白中带黄色,但是咬下去是很爽脆的感觉。不过在不同的地方,所产的品种略有差异,有些较差的会有臭的气味,而肉质很干硬,非常的酸涩。印尼峇里岛产的蛇皮果是最好,肉质甜中带酸,不会苦涩,也不会很干硬的感觉,果肉饱满像苹果一样的爽脆,果核也比较小,带有点点淡淡的香气。据说蛇皮果还有美容的效果,所以最近也有用蛇皮果做的保养品。
2、蛇油是剖腹时从蛇体内剥离的脂肪,在锅中熬炼所得。据蝮蛇油的分析,它含有 12 种脂肪酸。主要有亚油酸、亚麻酸不饱和脂肪酸, 其他脂肪酸有甘油棕榈酸等。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亚油酸,它有防止血管硬化的作用。蛇油是一种既富有营养又利于保健的物质,但其腥味很浓,一般人不爱吃,多作外用药,在国外,运动员喜爱蛇油软膏擦身。我国中医或民间喜用 蛇油治病保健。将冰片研成粉末,调入蛇油中敷患部,如冻疮、烫伤、皮肤皲裂、慢性湿疹等,疗效颇佳。近年来,还有将蛇油脱色、除腥、脱脂后加入 " 珍珠霜 " 、面油等护肤品,可防止皮肤开裂,止痒及治疗冻疮。将水桐树根皮的粗皮去掉后,烧成灰用蛇油调敷,对带状疱疹、丹毒有奇效。 蛇的脂肪即蛇油,可以食用,其中含有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尤其是亚油酸含量特别丰富。对防止血管硬化有一定的作用。虽然取蛇油食用不失是既富营养又有利于保健的物质,但蛇油有腥味,一般人多不爱食,而将其作为外用药。在国外,如印度尼西亚有人颇推崇蛇油作用,甚至推为“保持青春的最佳良药”。有为经用者虽“已经60岁”,但脸上没有皱纹,更没有患上老年人的病症。有关蛇油的临床应用举例如下:1 治疗冻伤,烫伤,烧伤,恶疮疖肿。2 治疗漏疮。3 治疗防止血管硬化。4 治疗带状疱疹,米丹毒。
Ⅳ 有蛇的资料吗
目前世界上的蛇约有3000种,其中毒蛇有600多种。中国蛇类216种,毒蛇65种。
蛇的个体差异很大。分布在加勒比群岛的马丁尼亚、巴巴多斯等岛上的线蛇,是世界上最短的无毒蛇,只有9厘米长,最长的线蛇王也不过11.94厘米。最大的毒蛇是眼镜王蛇,长达6米。分布在东南亚、印尼和菲律宾一带的蟒蛇,一般都超过6.25米,最长的可达10米左右。而南美洲的水蟒更长,竟达11米以上,体重100多公斤。世界上最毒的蛇为黑曼巴蛇,无论运动速度,毒液毒性还是攻击力,都位居榜首,是不折不扣的毒蛇王。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名叫绿曼巴的蛇,很多人误以为绿曼巴更厉害,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绿曼巴在任何方面都比不上黑曼巴。
1989年9月上旬,中国湖南宜章莽山地区发现“青龙”属蝮亚科烙铁头属,并将其命名为“莽山烙铁头蛇”,仅存300至500条,堪称一代“国宝”。 蛇的寿命一般在几年到二三十年之间。
蛇非常聪明灵活,故《圣经》上有“温驯如鸽子,灵巧如蛇”之说。蛇的捕食本领相当高强,能吞进比自己大许多倍的食物。我国古代早就有巴蛇吞象的传说,说巴地有能吞食大象的巨蛇,三年之后才吐出骨头。非洲有一种食蛋蛇,还没有人的手指粗,却可以吞进鸡蛋和鸭蛋,吃完蛋清和蛋黄后,还能吐出蛋壳;巴西草原的果色蛇,全身呈绿色,舌尖上长有果子形的圆舌粒,跟樱桃相似,小鸟误认为是果子,因啄食而丧生;东南亚和非洲鲁什马河流域的飞蛇,其肋骨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滑翔时能展开,使身体呈扁平状,故能从树枝高处跃入空中,陡峭地滑翔而下,有时快得像离弦的箭,能吞食飞行的小鸟;而非洲黑毒蛇爬行最快,可以高于每秒5米的速度向前冲刺,追赶逃跑的猎物。
眼镜蛇(20张)
眼镜蛇(20张)蛇的记忆力很好,也非常记仇,能准确地认出曾经伤害过它的人,多
年以后还会伺机进行报复。蛇的同类受到侵犯时,有时也会群起而攻。但蛇也会报恩,古书上曾记有“隋侯见伤蛇而医之、活之。蛇愈而去,衔夜光珠以报”的佳话,现实生活中也有蟒蛇“龙龙”救人,家蟒在洪水里救了小孩,家蟒在洪水为人带路,海南蟒蛇抓小偷照顾小孩等事件。早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就有耍蛇的职业,在“蛇郎”吹奏的“蛇笛”中,一条条蛇袅袅起舞,舞姿灵活柔美,引人入胜。南美一些地方的蟒蛇还可以驯养成家蟒,负责守家和“照看”幼儿。印尼佛罗勒斯岛上居民饲养的无毒蛇能随同主人一起下地干活。种子入土后,它便守在地里,驱赶啄食种子的野鸟;树上的果子成熟了,家蛇便爬上枝头,甩动尾巴,将成熟的果子打下。一些国家还利用毒蛇来守卫金库。他们除了使用现代化的装置外,再放进一两条剧毒蛇,使盗金者望而生畏。更为有趣的是用活蛇做耳环。非洲喀麦隆西部,有一种细如手指的“银枪蛇”,花纹极美,当地妇女捕获后拔去毒牙,将蛇尾扎成小圆圈,系上细线穿在耳垂上。银枪蛇时时昂起头,吐出火红的舌信,非常有趣。
蛇全身是宝。蛇肉鲜美可口,营养丰富,为餐中佳肴。蛇胆、蛇肝、蛇皮、蛇毒、蛇油、蛇蜕,乃至蛇血、蛇肠杂等均可入药治病。将蛇浸制药酒,能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症。五步蛇还是治疗顽固性瘙痒和麻风的传统要药。蛇胆非常名贵,能驱风除湿、明目益肝。蝮蛇干粉可治恶性肿瘤、风湿症,若配以草药,有延年益寿的奇功。蛇毒是稀世之宝,可制成镇痛、抗毒、抗凝血的良药。蛇毒远比黄金还贵,1克蛇毒价值数万美元,所以我们要保护蛇。
蛇曾是人们崇拜的一种动物。一些原始部落,如美洲印第安人就有9个部落有蛇氏族,有的甚至将响尾蛇作为民族标志。澳洲的华伦姆格人有一种图腾崇拜仪式。仪式上,人们用颜料涂抹全身,扮成蛇的样子且歌且舞,讴歌蛇的历史与威力,祈求蛇神护佑。原始社会解体后,崇拜蛇的风俗在许多民族中仍相当普遍
Ⅵ 有些什么蛇
湖南省蛇类名录
5科45属79种 毒蛇21种
钩盲蛇※;海南闪鳞蛇;白头蝰,尖吻蝮,短尾蝮,山烙铁头蛇,菜花原矛头蝮、原矛头蝮,白唇竹叶青蛇,福建竹叶青蛇,莽山烙铁头蛇,圆斑蝰;黑脊蛇,绿瘦蛇 ,白眉腹链蛇、黑带腹链蛇※、锈链腹链蛇、丽纹腹链蛇、坡普腹链蛇、棕黑腹链蛇、草腹链蛇,绞花林蛇、繁花林蛇,钝尾两头蛇,翠青蛇、横纹翠青蛇,黄链蛇、赤链蛇,赤峰锦蛇、双斑锦蛇、王锦蛇,玉斑丽蛇,方花斑蛇※,红纹滞卵蛇,紫灰山蛇,黑眉曙蛇,灰腹绿蛇,中国水蛇,双全白环蛇※、福清白环蛇、黑背白环蛇,颈棱蛇,菱斑小头蛇※、中国小头蛇、台湾小头蛇、龙胜小头蛇※、饰纹小头蛇,横纹后棱蛇、莽山后棱蛇、广西后棱蛇、侧条后棱蛇、山溪后棱蛇,平鳞钝头蛇※、棱鳞钝头蛇※、台湾钝头蛇※、福建钝头蛇,福建颈斑蛇,紫沙蛇,横纹斜鳞蛇、崇安斜鳞蛇、大眼斜鳞蛇、纹尾斜鳞蛇※,灰鼠蛇、鼠标蛇,黑纹颈槽蛇?、湖北颈槽蛇※、虎斑颈槽蛇,尖喙蛇※,黑头剑蛇,环纹华游蛇、赤链华游蛇、乌华游蛇,渔游蛇,乌梢蛇;银环蛇,舟山眼镜蛇 ,眼镜王蛇,福建华珊瑚蛇、中华珊瑚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