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清城头镇18000亩印尼城未来发展前景
好。福清城头镇18000亩印尼城,是中印尼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先行区,发展前景很好,规模很大,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城头镇地孝谈处福清市东北部沿海,位于福州市轿慎缓与福清交界处,东与平潭一水之隔,闭模北与福州市接壤,镇政府所在地距福清市16公里。
❷ 福州人在印度尼西亚的影响力有多大
印度尼西亚可以说是福建人最早移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如今生活在印尼的闽籍乡亲超过400万!对的你没看错!而如果你再印尼提起福州人,那简直了,说出来各个都是大佬,其中2位更是不得不提,在印尼是响当当的人物,而且都是福清人!
第一位就是林绍良, 福清的朋友们肯定非常熟悉他了,他可是印尼的前首富,为啥是“前”呢,因为他在2012年去世了。不过他的各项名头一个比一个响: 印尼政府经济顾问,为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世界十大富豪之一”......
他是出生于福清,是一个农民家庭,19岁下南洋,从丁香生意起家,面粉厂、水泥厂、地产、金融业、矿产、电子、航运......70多种行业,涉猎面相当之广,更被人们称为超越胡雪岩的“当红顶商人”。
之前,有媒体就曝光过他的车库,停的车都是黑色拍照,资企业或是对当地GDP作出突出贡献才有资格悬挂黑牌,豪车真是看得人眼花缭乱!
发家致富也不忘家乡,林绍良也早早就回国投资,据 估计,光在福清老家,林绍良就已投入了1亿美元!
在印尼还有一个林姓的福州籍华人特别厉害,那就是 林文镜 ,他的 融侨集团 在福州乃至福建都赫赫有名,他也是印尼“林氏集团”股东。 世界上最大的水泥厂和面粉厂被他的集团所拥有。
他的成长故事很是励志。1936年,7岁的林文镜和他的母亲一起离开福清阳下镇,然后到了印度尼西亚和父亲一起学做生意,但是17岁父亲就去世了,年纪轻轻的他就进入商海,曾经开了20多家企业,最后才创立了“林氏”。
而他更为人所称道和佩服的,是他对家乡的贡献。朱镕基曾经对林文镜说过:“福清没有你,到不了这个份上。”
他回到家乡,看到了家乡的贫困,看到了城市的困局,他携带巨额财富回到家乡,想让家乡成为一个创业之城。
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孩子,孩子富有了,而自己的“母亲”福清却如此贫穷。他勇于承担责任,当年,他还曾经是和市里签下合同,立下军令状,要在福清办工业区,让福清的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前10!而当时,很多人觉得他是个疯子,家人也担心他影响了海外的工作。
但是最终,他真正做到了让家乡富起来,真正改变了家乡!他带头招商引资、福清市融侨工业区、下垄港、福清江阴港、“开发新侨余资”....他为家乡所做出的的贡献被人们牢记。
(海峡网 张文琦)
福州人在印度尼西亚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可以说在印尼每年的富豪排行榜中,前十名的大多数都是来自福州,他们在印尼经营的各个行业。
林绍良,祖籍福州福清,前世界富豪排名第六、曾经的华人首富、曾经的东南亚首富、曾经的印尼首富。他是印尼林氏集团的创始人。被誉为“丁香大王”和“商贸大王”。
林文镜,祖籍福州福清,融侨集团的缔造者。曾经的印尼首富。在印尼有最大的面粉厂和水泥厂,被誉为“面粉大王”和“水泥大王”。
林文光,祖籍福州福清,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他的制造工厂,涉及行业比较多工业、金融、房地产。被誉为“制造大王”。
宋良浩,祖籍福州闽侯,在印尼经营纺织业。被誉为“纺织大王”。
蔡道平,祖籍福州福清,被誉为“烟草大王”。
黄双安,祖籍福州闽清,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远久会长,在印尼拥有“材源帝”集团,被誉为“木材大王”。
张仕国,祖籍福州闽清,在印尼和东南亚经营冷冻行业,被誉为“冷冻大王”。
当然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给你介绍了。特别是林文镜和林绍良没S前,这两人长期占据着印尼首富的位置。
❸ 捐资11亿,引资2000亿,印尼华商把自己后半生都献给了故乡
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来自香港的歌手张明敏以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亿万海外华人的心声。
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吸引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消息传到印尼首都雅加达,56岁的林文镜兴奋异常,等了几十年,终于有了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机会,于是,马上着手安排回国考察事宜。
为什么说等了几十年。
实际上早在1953年时,林文镜就曾回过一次福州福清老家,感慨于家乡的贫困状态,就提出给家乡的生产队买拖拉机、农药、化肥。
不过,在那个年代,海外人士要捐款捐物给内地并不容易,通过香港几番周折,才算是把自己的心意落实到了家乡。
而之后,林文镜又想给沾亲带故的乡民们汇些救助的钱,但却一直没有渠道,直到1976年之后,才实现了这个愿望。
林文镜连续几年给老家溪头村捐了有几百万元,让不少人盖起了房子、娶上了媳妇,当一封封感谢信从老家传到雅加达时,林文镜很是欣慰,就盼着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回乡带着大家一起摆脱贫困。
而福州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之一,就是林文镜等到的最好契机。
7岁就离开中国到印尼生活的林文镜,为何对家乡有如此深厚的眷顾之情,那就得从他的童年说起了。
1928年,林文镜才刚出生,父亲就不得不抛下他和母亲远赴南洋打工谋生,在他的记忆中,每当家里无米下锅时,都是靠着乡亲们的救济才度过难关。
后来父亲好不容易在印尼落了脚,他才跟着母亲到了印尼,但时常做梦都能梦到村头的老槐树、邻居家的小黄狗。
在印尼的日子也不好过,幸而那里福建人多,靠着老乡帮老乡,父亲才拥有了一个店铺,算是解决了生存问题。
但好景不长,就在17岁那年,父亲病逝了,林文镜被迫辍学接管了父亲的店铺,但一个10几岁的孩子,哪会做什么生意呢。
又是在老乡们的帮助下,林文镜才把店铺勉强撑起来,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商业能手,在他的心里,乡情胜过一切。
1965年,林文镜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华仁谊,从公司名字里也能看出林文镜作为华人的那份情谊。
之后进军食品、纺织、水泥、采矿、航运,并与另一个福建老乡林绍良合作创办了林氏集团,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印尼水泥厂、面粉厂,逐步成为了印尼富商。
心里一直装着家乡,林文镜始终没改国籍,于是在祖国敞开大门呼唤海外游子时,林文镜带着他的乡情和财富回来了。
1987年,林文镜带着考察团踏上了家乡的土地,虽然是抱着建设家乡的决心回来的,但眼前的景象还是不免让他大吃一惊。
彼时的福清就是一个农业县,当地的经济政策也是围绕农业展开的,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几乎为零,完全不具备任何投资条件。
但林文镜经过一番考察之后毅然决定与当地政府一起从零开始改造家乡,并以个人的名义签下了一份“5年发展计划”的责任书。
目标定得让人不敢相信,林文镜在责任书中承诺要用5年的时间,让福清的总产值从4亿人民币提升到5亿美金。
林文镜不是说说而已,这次家乡之行前,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把印尼的生意都托付给了年轻的一辈,还婉拒了印尼总统邀请他任内阁部长的高位。
他对福清县政府明确表态:福清不脱贫,永不回印尼。
5年近10倍的产值增长,光靠农业肯定是不行的,林文镜打定主意要把福清改造为一个工业城市,而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工业区。
于是,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融”是福清的简称,“侨”代表了海外华人,林文镜希望在自己的带头下,在外的福清侨胞都能来一起建设家乡。
正如前面所说,福清彼时的基础设施条件太差,开发区虽然建起来了,但要招商谈何容易,于是林文镜得从基础建设干起。
没有路,林文镜捐建了一条长达10公里的进城大道。
没有像样的酒店,林文镜投资1000万美金,兴建了当时最高级的融侨大酒店。
没有港口,企业出口货物要先通过陆运拉到广州才能出海,林文镜则自己出钱,为入驻开发区的企业补贴运费。
为了招揽企业,林文镜充当了开发区的代言人,充分利用自己的海外资源,每个月都亲自带着外商或者考察团到福清,而发生的费用也是他个人掏腰包。
为了打消一些考察企业的顾虑,林文镜还自己出资入股占大头,并对投资商说:
就这样,在他不计投入的努力下,开发区短短时间内就聚集了80多家外商企业,融侨开发区初具规模。
也有朋友曾提醒他,你这样的干法,啥时候能收回成本啊,林文镜对朋友说:
就是这一句“此生无憾”,林文镜实现了5年前的承诺。
1992年,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而福清的总产值也在那年超过了40亿。
不过,这还只是林文镜建设家乡的一个开始,因为他已经有了新的想法,工业区里的企业主要都是做外销,福清背山面海,要加快福清的发展,建一个港口是关键。
于是从1993年开始,65岁的林文镜花了大量的时间亲自考察海岸线,花了几年的时间,才在江阴半岛找到了适合的港口建设地。
说干就干,林文镜自己捐资组建团队,对江阴半岛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论证,之后他又带头成为了第一个投资人,并四处寻求投资方。
到2000年,港口终于启动开发,于是有了如今的江阴港。
正是在江阴港的支撑下,福清的经济发展速度跨上了一个新台阶,福清人甚至如此评价林文镜:
有媒体统计,林文镜为福清招揽到的投资高达2000亿。
而在投资建设的同时,林文镜还慷慨捐资。
福州市一医院的元洪门诊大楼建于1993年,是林文镜捐资1200万修的。
1994年福建闽江的北水南调工程里,林文镜捐了1个亿。
2000年福州建设的江滨公园、锦江生态园、锦江路,林文镜共计捐资4600万。
2004年为闽江学院捐800万,2005年为福建民间公益基金捐700万,2007年为福清侨乡博物馆捐1000万,2008年为汶川地震捐1600万,2009年捐5000万设立了中国华文教育基金。
如今,福清已经位居全国县域经济排名20强,只是林文镜已于2018年离开了我们,彼时连作为首善的福清老乡曹德旺也感慨:大哥走了!
回望林文镜90年的人生路,几乎半生都耗在了改造家乡上,正如他所说,人生在世,但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惭于地,他对家乡的无怨无悔,将会一直被铭记。
❹ 东帝汶新侨是哪个省市
在东帝汶独立后,一批批来自中国的商人来到这里寻找商机,他们被称为“新侨”。这些商人主要来自福建的平潭、福清、莆田以及浙江、广东等地。他们选择在东帝汶生活,却没有申请东帝汶国籍。
与“新侨”相对,还有一部分被称为“老侨”的华人。早在明清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下南洋”,其中包括东帝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华人迁居到了东帝汶。这部分“老侨”主要来自广东、澳门,以及印尼的华人地区。
目前,东帝汶的华人数量大约为两万多人,其中“新侨”约有两三千人。这些“新侨”在东帝汶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帝力,中国“新侨”开设的商铺随处可见,他们销售的日用品和杂货种类繁多。此外,还有旅馆、租车行和加油站等多元化经营。
这些“新侨”不仅在商业领域表现出色,还积极参与东帝汶的社会建设。他们的到来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当地商业环境的发展。同时,他们也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商业理念,进一步推动了东帝汶经济的繁荣。
“新侨”们的努力和贡献,让东帝汶的商业环境焕然一新。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无论是销售日用品和杂货的商铺,还是旅馆、租车行和加油站等多元化经营,都成为了东帝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❺ 福建人又霸屏“印尼富豪榜”:财富总额超5100亿,泉州福清乡亲占三甲
福建人在印尼富豪榜中占据显着地位,财富总额超过5100亿人民币,泉州福清乡亲在富豪榜中占据前三甲。具体表现如下:
财富总额巨大:在《2021福布斯印尼富豪榜》中,至少13位闽籍乡亲上榜,他们的财富总额高达809.3亿美元,折合约5152.81亿元人民币,显示了福建人在印尼的经济实力和财富积累。
泉州福清乡亲占据前三甲:在印尼富豪榜中,来自福建泉州和福清的乡亲占据了显着位置,其中黄惠忠、黄惠祥兄弟更是连续13年位居榜首,他们的身家高达426亿美元。此外,泉州洛江黄氏家族、泉州晋江吴笙福、泉州安溪林天喜等也榜上有名,显示了泉州和福清地区在印尼的经济影响力和企业家精神。
闽籍企业家遍布多个行业:这些上榜的闽籍企业家不仅财富雄厚,而且他们的业务遍布多个行业,包括制造业、矿产资源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例如,林德祥家族的佳通集团涉及多个领域,林联兴的哈利达集团涉足矿产开采、林业等多个行业,纪辉琦的达尼多集团则是印尼最大的煤炭企业之一。
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这些闽籍企业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还为印尼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通过投资、捐赠等方式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其他企业家树立了榜样。
❻ 印度尼西亚哪个城市华人最集中
印尼官方认为是1000万,华人自己统计1600万,印尼有2.3亿人。
印尼猴子当年血腥屠杀我华人,要血债血还。
❼ 为什么福建省福清市设有越南华侨农场
全国84个华侨农场中,有41个系五六十年代为安置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缅甸、印度等国8万多归难侨而设立的,有43个系七十年代末为安置越南难侨而设立
福清的是70年代中 越交恶,越南大规模排 华,越南国内华侨回国之后,国家给安排的集中居住地....不过现在都是本国公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