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尼资讯 > 我们是印尼华侨是什么电视

我们是印尼华侨是什么电视

发布时间:2025-04-01 01:30:00

❶ 亲亲中国爹娘的《亲亲中国爹娘》:传奇人生 感人亲情

——深圳首部反映中国、印尼两国人民友好的电视剧即将封镜
深圳特区报【人文天地】 2015年7月1日 报道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俊 实习生 吕沙
总策划庄贤裕与本剧主人公熊德龙
制片人庄子乐与本剧主人公熊德龙 炎炎夏日,深圳市一部反映中国与印尼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32集大型电视连续剧《亲亲中国爹娘》正在中国广东、香港、澳门和印尼雅加达、巴厘岛、万隆等多地紧张拍摄。
这是我国首部以反映中国、印尼两国民间友好交往为主题的电视剧,由深圳市宝贤投资有限公司、瑞尔投资管理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新作品影业有限公司联袂出品。
该剧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以印尼着名侨领、美国印尼熊氏集团主席熊德龙为原型,讲述了一对侨居印尼的中国梅州客家夫妇收养一位印、荷混血弃儿,以吃苦耐劳、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将其培育为知名企业家、慈善家和爱国华侨领袖的动人故事。
“我没有一滴中国人的血,但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我深深地爱着我的中国……”这句主人公的肺腑之言,成为贯穿《亲亲中国爹娘》全剧的精神线索,展现出了客家文化在海内外绵延存续的强劲态势,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中国印尼两国世代友好、和睦共处的荧屏画卷。
在《亲亲中国爹娘》即将拍摄完成、进入后期制作阶段之前,本报记者专访了担任该剧总策划、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副会长庄贤裕和该剧制片人庄子乐,听他们讲述发生在这部传奇之剧的背后那些传奇故事。
以爱国情操为创作主旨
记者:拍摄《亲亲中国爹娘》这部电视剧的初衷和出发点是什么?
庄贤裕:我被电视剧主人公熊德龙的伟大情操深深感动了。他把对养父母的爱,转化成了一腔对养父母的祖籍国——中国的报答之情。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即到养父母家乡梅州认祖,捐款、修桥、铺路,还发动侨胞到西部省份做公益。多年来,他奔波在中国和印尼各地,致力于慈善和亲善事业,情系中国,感恩中国。
一个没有中国血统的外国人都知道感恩中国父母,我们纯正中国血统的侨民怎能不为之动容?他的这份伟大情操感动了祖祖辈辈都是客家人的我。
我的来台祖(第一位到台湾的祖先)在300年前抵达台湾,到了我这一代,我把我的孩子带回了祖国。20多年来,我也在为我的祖国贡献个人最大的努力。炎黄子孙在明、清时期移居台湾、东南亚等地,然而他们无时无刻不怀念祖国大陆,只要有能力,都会出钱出力,鼎力支持中国发展,这就是中华民族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如今祖国强大,我们侨居在外的中华儿女更是倍感光荣。
记者:从《亲亲中国爹娘》的故事结构和剧本内容看,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这部剧的文化底色。这样的创作取向是基于什么考虑?
庄贤裕:这部电视剧也是响应中央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号召的积极行动。我们希望能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亲亲中国爹娘》正是这样一部全方位向观众展示中国优秀文化精髓,谱写光荣历史的正能量、主旋律电视剧。
我们希望讲好中国故事,为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亲亲中国爹娘》无论从取材于民的艺术形态,还是传播正能量的主题思想,都与当前主流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展现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客家文化和印尼文化,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光辉。
为历史剪影 为时代作传
记者:您期待这个展现于荧屏的跨国故事为中国与印尼两国关系和文化交流带来怎样的影响?
庄贤裕:电视剧《亲亲中国爹娘》为历史剪影、为时代作传、张扬民族精神,这种文化努力,势必会对中国印尼两国关系带来积极影响。作为国内首部反映中国、印尼两国人民友好的电视剧,《亲亲中国爹娘》情节绵长,跨越历史,通过对文化背景丰富的描写,加深两国人民的情谊,更能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观众了解印尼,从而加强中国和印尼的沟通和往来。
记者:宣扬客家文化也是创作本剧的动机之一吗?
庄贤裕:《亲亲中国爹娘》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目标,这其中被核心描绘的就是客家文化和客家人文精神。我们将浓墨重彩地讴歌客家人吃苦耐劳、崇文重教的
精神,弘扬以“仁义礼智信”及“温良谦恭让”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以“百善孝为先”为核心的感恩奉献精神和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深远影响。
记者:这部电视剧播出后,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庄贤裕:《亲亲中国爹娘》的主要诉求是“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人的和善”。所以,我们拍摄制作本剧的目标是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本剧发行不仅限于国内首轮、二轮、三轮的传统发行方式,我们也安排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印尼、新加坡、洛杉矶等华人最密集的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同步播放,播放时间大致会在今年12月到明年1月间。另外,今年10月16日到18日,我们将会在于台湾举行的第28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举行首映礼。我们希望《亲亲中国爹娘》既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我们希望通过本剧使得世界华人能以身为中国人为荣。熊德龙的感人事迹体现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是凝聚全球华人感情的纽带。除了经济的强大之外,中国作为一个崇尚和平、讲究敦亲睦邻、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核心力量。随着中央“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战略的提出和实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世界华人能够感同身受,并以中国人的身份感到骄傲。
再者,我们希望能通过本剧加强两岸同胞对同属一个中国的认同感。我在祖国大陆从商多年,很清楚如果不是这种强烈的认同感,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良好局面的,因此我们对海峡两岸的团结和平有着热切的期盼。世界客属总会理事长邱镜淳为本剧题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彰显客家人文精神”;全国台胞投资企业联合会总会长郭山辉、秘书长何世忠也寄语本剧:“和善中国心,胸怀世界情”,反映了他们共同的期待。我们邀请了几家知名的台商大企业参与到本剧的联合出品,希望本剧能把中华文化通过海峡两岸的影视合作展示给世界各国,凸显两岸中国人的同根同源、骨肉情深。
“深圳制造”精品 弘扬客家文化
记者:当初为什么会找到宝贤投资公司来投资拍摄这部电视剧呢?
庄贤裕:我的好友、本剧的原创者王朝民并非客家人,但对宣扬客家文化非常执着,追踪熊德龙故事长达八年。身为客家人,我想到了宝鹰建设集团公司董事会主席古少明先生及几位高管均是客家人。宝鹰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其中负责宝贤投资公司的古朴先生,当我向他介绍了本剧大纲之后,他也非常敬佩熊德龙先生,愿意出资拍摄本剧,看中的就是这部电视剧在世界各地播放后,能令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国人的和善,也能使海内外华人以身为中国人为荣。由于宝贤投资公司的大力支持,本剧拍摄非常顺利,从主创到演员都非常投入,力求制作出高品质又好看的电视剧。
记者:对您来说,拍摄这部电视剧可谓踏入新的领域。时至今日,有何特别的感受?
庄贤裕:最初,我作为总策划邀请宝贤公司来投资拍摄这部电视剧,仅仅是出于我们是中国的客家人,想为中华传统文化及客家人文精神的发扬光大贡献一份心意。但是在筹拍前期及拍摄期内,中央大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播,鼓励影视创作,让我们增强了信心和动力。我们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与支持。从投资到创作,《亲亲中国爹娘》都是一部纯正的“深圳制造”电视剧,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是抹不掉的文化印记。
为年轻一代注入传统文化力量
记者:请问制片人,本剧对普通观众来说,其值得一看的亮点有哪些?
庄子乐:熊德龙先生的传奇人生就是本剧的最大亮点。首先,《亲亲中国爹娘》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追求较高的思想境界。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在总策划的鼓舞和指导下,我们所有摄制人员保持了澎湃的激情和全力的投入。然后,为了增强本剧的观赏性,我们在编剧、历史考证上花了很多功夫,组建了优秀的拍摄团队,不怕辛苦,在多地取景,选用电影式的镜头来拍摄。另外我们还将推动该剧角逐各大电视奖项,通过获奖来扩展《亲亲中国爹娘》的社会影响力。
记者: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曲折困难吗?
庄子乐:曲折是比较多的。本剧剧情时间跨度很大,对我们服装、场景、历史考证上都是很大的挑战。工作人员队伍的庞大以及成本控管上也是对我们的考验。不过,经过磨合期,演员和摄制团队都能展现令人钦佩的敬业精神,现在这支队伍能够协调合作,在共同理想的驱动下,朝着同一个目标奋斗。
记者:作为年轻一代的客家人,你参与到本剧创作的动力是什么呢?
庄子乐:对我来说,参与本剧的创作,首先是被这个故事所感动,在深入探究这个故事背后的意义后,我了解到年轻人不能躺在父辈的成就上纯享受,正因为身处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年轻人往往在精神层面上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有着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年青一代人,除了和日新月异的世界保持同步之外,首先应该积极地了解每一个传统观念的核心价值,进而认同并为之骄傲,最终达到传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目标。
我相信本剧播出后更多的年轻人也会被剧中不同代人的故事所感动。本剧带来的将是一个能感动年轻人的机会,一个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和客家精神的机会,希望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达到寓教于乐、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目的。
剧中场景
养父带领小德龙回梅州家乡认祖归宗
熊德龙带养父母晚年回梅州养老
熊德龙悉心照顾病榻上的养母

❷ 华人移民史的影片简介

制作方:香港电台(RTHK )
播映方: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
播映时间:第一辑:2009年12月12日起,逢周六晚19:30-20:30,无线电视翡翠台播映
旁白:古天农
监制:唐敏明
第二辑:2012年7月28日至8月11日 及 9月8日至15日,星期六晚上 7:35 - 8:30
旁白:郑子诚
编导:陈卓玲
监制:唐敏明
第三辑: 2014年1月25日开始,逢星期六晚七点半至八点半,于无线电视翡翠台及港台电视31播出。
旁白:郑子诚
监制:唐敏明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曾有人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人移居海外,历史悠久,每个朝代出于不同的背景,中国人或为经商,或为谋生,或为逃难,一批又一批地选择离乡别井或被逼漂泊异地。他们的血泪史与中国的历史紧紧相扣。
海外华人不是我们的陌路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自己先辈的影子,看到中华民族多番波折的考验,感受到中华儿女坚毅的精神。 华人远赴重洋开垦北美,已超过160年历史。
淘金梦碎,铁路魂断,金山客换来的是多少屈辱与悲鸣?
“困囚木屋常愁闷,忆别家乡月几圆。”没有天使的天使岛隔绝了华人团聚的路,却禁不了华人以诗抒怀,墙上刻下的一字一句,道尽失望、沮丧与愤懑。
漂泊他乡的华人彷如撒在大地的乾瘪种子,几许挣扎才能茁壮成长。排斥、猜疑、歧视,曾令多少华人如履薄冰、步步为营? 2009年12月12日(周六)无线电视 翡翠台(第一集)华工血泪史
现今,全球海外华人总数约三千万人,当中八成在东南亚地区生活。
华人移居当地的高峰期为十九世纪中期以后至二十世纪初,大部份皆是以华工身份,飘洋过海到南洋各国工作。华工经历了许多辛酸故事,尤以“卖猪仔”一段最为惨无人道。
节目会走访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印尼,访问曾亲历此段历史的人,或他们的后人,听他们诉说当年的移民故事。
2009年12月17日(周六)无线电视 翡翠台(第二集)华商致富
华商型移民早在 18世纪时已成为主流,例如:泰国的潮州人、菲律宾及爪哇等地的闽南商人。从文字记载,最早于宋朝已有中国人到南洋做生意,由于中国商人在南洋营商经验丰富,所以当南洋地区陆续成为殖民地之后,殖民地政府还是需要华商的帮助,经营转口贸易以至发展当地工业等等。由于华人拥有财富甚多,在当地影响力亦甚大。
2009年12月26日(周六)无线电视 翡翠台(第三集) 华侨救国
国父孙中山曾说:“华侨是革命之母”,意思是说华侨是中国革命的原动力。除了金钱的支援,也有直接参与革命行动,黄花岗72烈士中,有三十多位便是华侨。不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抗日战争,华侨虽身在异乡,但心系祖国,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2010年01月02日(周六)无线电视 翡翠台(第四集)同化与包容
在20世纪前,东南亚政府大多采取“以华人管理华人”方式,最重要是华人按时缴税及维持社会稳定。但有时也因为华人人数太多,令殖民地的统治者感到不安,马尼拉的排华活动早在明朝就开始。不过,大部份东南亚的华人都会顺从当地的殖民地政府,少参与政治,他们始终认为终一天都会告老归田,返回故乡。
二战结束后,东南亚国家纷纷独立,同时新中国亦成立。由于政治的问题,华人不能像往日一样自由游走于南洋和中国之间。当华人选择长居异乡,便开始面对同化、身份认同等等的问题,甚至有些国家出现排华的情况。
2010年01月09日(周六)无线电视 翡翠台(第五集)桑梓之情
长期以来,旅居海外的华侨大都情系桑梓,不忘对家乡建设,关怀同乡子弟,为家乡以至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过,时至今日,他们已由早期侨居他乡的“华侨”过渡为海外华人,在文化、习俗上认同自己是华人,但同时也是居住地的国民。华人从政治泠漠变为开始参政,也关心对当地的建设。 2012年7月28日 翡翠台 第一集﹕从大众传媒看美加华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加的政治漫画里,总是见到华人拖着长辫、一脸阴暗的形象。
1913年出版的傅满洲小说,在英美大受欢迎,随后更被荷里活拍摄成一系列电影,可是傅满洲却是秃头、面目狰狞的邪恶化身,是否代表着西方对中国人形象的认识?推理小说主角陈查理,于1926年开始也在美国拍成一系列受欢迎的电影。陈查理性格平静,待人卑恭,但常常用蹩脚的英语,又是否和傅满洲一样丑化了华人?到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龙年》将华人定性为黑帮,引起辱华的批评…
美国华人的形象长时间被大众传媒所扭曲,直至80年代王颖用写实手法拍摄电影《寻人》,反映华人社区多种的生活面貌,因为他明白“媒体代表了一切”。
透过昔日漫画、纪录影像、电影和导演王颖的采访,看华人从淘金时代到今日在美加生活的演变及社会地位变化。
2012年8月4日 翡翠台 第二集﹕华人.铁道.人头税
1865年,第一批华工加入兴建美国的中央太平洋铁路。至1866年,在美华工人数超过十万,他们被誉为“美国之真实开路先锋”。另一方面,1881至1885年间,加拿大政府采用美国的经验,引入超过一万五千名华工,修建横贯东西两岸的太平洋铁路。华人收到的工资只及白人的一半,却要在洛矶山脉的高山上,负责兴建最险要的路段,除了开山劈石,还要放置炸药,其间千多名华工不幸丧生。
太平洋铁路的建成,让加拿大东西两岸连系打通,意义重大。然而,华人贡献虽大,但未获善报,反而换来唾弃。
加拿大铁路竣工的同一年,加拿大遇上经济萧条,于是政府通过《华人入境条例》,对每名华人移民每征收50加元的“人头税”,目的是阻止华人的涌入。到1904年,“人头税”涨至500加元,相当于当时一个华人两年的工资。饱历歧视、屈辱的“人头税”苦主及其家属,纵然垂垂老矣,如何紧握拳头争取应有的尊严?
2012年8月11日 翡翠台 第三集﹕没有天使的天使岛
“中国佬必须滚开! 他们正在抢占我们的工作!”
1870 年代初,随着铁路完工、美国经济危机的发生,美国排华风潮开始。1882年,美国通过了排华法案。
1910年,美国当局开始于加州天使岛设立移民站,对凡经太平洋入境而受怀疑者 (当中以华人居多) 进行关押审问。审问问题苛刻刁钻,反复多轮,华人稍一疏忽回答错误,随时被遣返,羁留期间遂变成黑暗和恐布的日子。
有人受不了自杀,有人在墙上刻下诗句,以诗抒怀。今日从天使岛发现的数以百首华人诗词,正正是美国排华历史的见证。
无论是从天使岛羁留所离开进入美国的华人,还是被遣返的华人,天使岛对他们来说都是生命的烙印。
2012年9月8日 翡翠台 第四集﹕甜酸骨与洗衣店
当淘金热消退、铁路完工之后,大量华人从事当时被视为厌恶性行业的洗衣馆。根据1900年加州人口调查报告,近两成华人从事洗衣店,可见此行业之兴旺。可惜这触发白人不满,加州政府推出多项针对华人洗衣店的行政措施,例如三藩市政府于1872年向洗衣店征收担挑税,用以打击惯用担挑的华人。
及至1920年代,华人又纷纷转移经营唐餐馆。在缺乏中国食材之下,如何泡制出受当地人欢迎的中国菜?为什么早期有些唐餐馆除咗有食物供应,还有乐队伴奏?而一道简单菜式“炒杂碎”,连华人都甚少点来吃的,又如何风靡白人?海味店常标榜的金山虾米原来是一段华人虾村的故事。
早年美加华人在低下阶层挣扎,他们的经历正像当地唐餐馆必备的菜式“甜酸骨”,甜甜酸酸,既有辛酸的一面,亦有甜美的结果。
2012年9月15日 翡翠台 第五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韩战年代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国际间风云变色。经历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身处异乡的北美华人,遭遇不一样的转变。
二战前的加拿大,对华人处处歧视,即使在当地出生的华人亦只是二等公民,无投票权。当二战爆发,有华人不理家人反对,自告奋勇加入军队,毫不畏惧地在枪林弹雨中作战,为的就是一个原因﹕军人可以享有投票权。为国出征终于令北美华人在战后获得与白人相同的待遇与尊重,提升他们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可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中美关系迅速倒退。及后韩战爆发,中国于1950年10月正式介入,中美关系尤其紧张。从1951年10月起,美国司法部就不许学习理、工、农、医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中国留学生顿成禁运的战略物资。部份中国留学生为求回国,走过曲折的路﹔也有留学生因为这措施而留在美国发展,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得奖者杨振宁。至于北美华人若曾参与左派组织,或支持由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便会受到诸般调查,甚至起诉。政局暗涌处处,处身夹缝中的北美华人往往身不由己。

❸ 求罗烈拍过的全部电视连续剧片名

罗烈,1960年代红极一时的影星,原名王立达,1940年出生,为印尼华侨。他年少时略学过功夫,喜爱电影。后考入香港邵氏“南国实验剧团”(后称“南国训练班”)第一期(与性格演员午马同期),毕业后的处女作是1965年由张彻导演的“蝴蝶杯”。罗列是与王羽等同一时代的影星,拍过不少电影,九成是动作片,例如《虎侠歼仇》,《琴剑恩仇》,《金燕子》,《天下第一拳》,《四王一后》及《铁手无情》等,他曾是张彻喜用的武打演员,最后一部电影是《玻璃少女》,近年则多拍电视剧。
罗烈一生结过四次婚,共有三个儿子,与现任妻子育有一名一岁多的儿子在大陆生活。罗烈的第二任妻子唐嘉丽是香港着名导演唐季礼的姐姐。
罗烈亦是很早就闯美国好莱坞的武打明星,事实上,邵氏出品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七十年代中期便最先在美国扬名立万,比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更早。。
罗烈在2002年11月6日,在深圳逝世,享年62岁。

❹ 为什么印尼新娘要嫁到中国呢

为什么印尼新娘会选择嫁到中国?这个问题常常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好奇。许多人以为印尼是个富裕的国家,生活水准相当不错。然而,对于没去过印尼的朋友,他们可能会误以为印尼是一个岛国,与新加坡或马来西亚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混淆。实际上,尽管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经济确实较为发达,但印尼的情况则不同。印尼的人民并非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富有,尤其在一些地区,生活条件还相当落后。不过,与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家相比,印尼的落后程度要低得多。整体而言,印尼的生活水平大概与中国广西相近,虽然不算富裕,但生活还能过得去。

因此,很多人会问,既然生活还能过得去,为什么她们还要嫁到中国呢?我们根据多年在印尼介绍女孩的经验,总结了一些原因。首先,我们介绍的许多女孩是华侨,她们在印尼的生活习惯仍然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印记。从她们家里的内饰和壁画中就能看出这一点。当你看到我相册中的照片时,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区别。这些华人有一种回归的愿望,因此更愿意将女儿嫁回国内。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这些华侨产生了强烈的向往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所以,很多印尼新娘选择嫁给中国男人,不仅仅是为了婚姻,更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所以,如果你娶了印尼老婆,不妨问她一下,为什么她要嫁到中国。这不仅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了解她内心世界的好机会。

阅读全文

与我们是印尼华侨是什么电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看待伊朗经济崩溃 浏览:335
印度入侵非洲有多少人 浏览:380
中国南端在哪里 浏览:369
中国联通总部建议怎么写 浏览:361
伊朗明星是什么品牌 浏览:959
越南有哪些模具钢材 浏览:519
去印尼找工作需要多少钱 浏览:810
被伊朗逮捕的中国网红在哪个平台 浏览:903
中国废旧坦克如何处理 浏览:484
伊朗距西班牙多少公里 浏览:418
伊朗设有多少个副总统 浏览:833
印尼5月2号确诊多少人 浏览:457
年龄印尼语怎么写 浏览:117
英国回国行李怎么样 浏览:348
印尼飞中国的飞机什么时候复飞 浏览:714
意大利的慢慢来怎么说 浏览:539
英国人有多少节课 浏览:175
伊朗将军苏莱曼尼为什么轻易被杀 浏览:475
印尼进口钢琴多少钱 浏览:416
意大利离什么国家最近 浏览: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