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东南亚民族服饰
提起东南亚服装,想必玩家会想起风格迥异,风情十足这几个字。的确,马来西亚时装色块鲜明、五彩斑斓、激情奔放,犹如彩蝶翩翩飞舞;泰国时装清新优雅、舒适时尚,充满了阳光沙滩的浪漫情调,好似椰林漫步;印度尼西亚的时装高雅华丽,就象一个贵夫人登上油轮出海,海风拂面,舒适浪漫;越南服装讲究刺绣、拼接,做工非常精细,华美时尚中透露浓郁的民族色彩,隐约可见国服的影子。
一色彩
说到东南亚的服饰颜色,只能用色彩缤纷来形容。或许是亚热带与热带气候的影响,很多东南亚国家的人们喜欢一些鲜艳的色彩。
比如,马来西亚人的服饰偏好红色、橙色和其他一些鲜艳的颜色,他们认为黑色属于消极之色。所以马来的服饰给你的感觉总是快乐奔放的,处处显示热带风情。
去过马来西亚的人都有生动的回忆。一队队身着五颜六色纱笼的马来妇女宛如一束束春日怒放的鲜花,把马来西亚小城打扮得活色生香。
而柬埔寨人有个古老而美好的穿戴的习惯,他们喜欢用五彩缤粉的服饰色彩来表示日子。星期一喜欢用嫩黄色,星期二爱用紫色,星期三乐于用绿色,星期四用灰色或浅蓝色,星期五红色,星期六是黑色,星期天是红色。上述习惯穿戴方式,在宗教活动中特别盛行,因此被誉为“七彩星期”。
类似的像泰国,在曼谷王朝初期,宫廷人员。。。。。任其自然。
。平民从前的服装颜色富地方色彩,北越妇女喜好茶色,中部妇女偏爱紫色,南越妇女多着白色或前面绣花,但目前几乎没有分别。
二民族特色
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相较马来西亚的其他服饰来说,“巴迪”(蜡染)可以说是其最具特色的服饰啦。男子穿的巴迪衣被誉为马来西亚国服,“巴迪”设计优美,图案繁多,款式别致,有的编织手法相当细腻,“巴迪”为长袖上衣,图案讲究对称,图案花纹不对称者不算真正的“巴迪”,“巴迪”有的是由蜡染布制成,有的则由丝绸作原料,质地不同,但大多宽而大,薄而凉爽。“巴迪”有长袖、短袖之分,出席晚宴者穿着长袖“巴迪”。传统的马来妇女服饰分上衣和纱笼(筒裙),衣宽如袍,袖长,衣身长过臂部,纱笼十分宽大,通常长达足踝。马来妇女穿着传统服装时,头上披着一条薄薄艳丽的纱巾,纱巾垂挂至肩膀或胸前。她们的服饰习俗忌讳袒胸露臂。马来族服饰造型、设计特点具有浓厚的民族情调。
菲律宾有一种男士穿的上衣,名字叫做“巴隆”。“巴隆”样子像敞领衬衫,白色,可以是长袖的,也可以是短袖的。两边腰际开点岔,腰部略窄,前面有两个大口袋,胸前两边各有一条织出来的垂直白色花纹。这是一种菲律宾的礼服,可以穿着参加宴会,或者重要会议。
菲律宾女土们爱穿西式裙子,在会议和宴会上也有穿民族服装的,叫做“马隆”,样子有点像印度的纱丽。“马隆”是一条宽长的布,有十几种穿法。在身上围好以后,布的末端是否搭过肩头,若搭过肩头又如何搭法,可以变化出许多式样来。
菲律宾还有一种叫菠萝服的。这是菲律宾人用菠萝叶制成的衣服。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在枝叶繁茂的菠萝种植园里,菠萝叶喜获丰收,菲律宾人用它制成一种透气性好,不缩水又便于洗涤的布料,然后加工制作男衬衫、短衫和外衣以及台布、门窗帘和餐巾等。但不是所有的菠萝叶都能制作菠萝服,只有在指定种植场栽培出的特殊品种——一种坚硬带刺的菠萝叶才能制作。菲律宾人在喜庆的日子里,都爱穿菠萝服。
三服饰变迁
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吸纳外来文化和异族文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她才显得宽厚、丰满。变革是必须的,但不是照搬而是完善自己,每一个民族文化的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脉承关系,都在这个定律中行进着。违背这个定律就会走向灭亡,就只有依赖于人,就会成为别人的附庸,对此在人类历史上有证可考。以我为本,立足于构建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广纳外来文化的优秀成份,才使得本民族文化的特质更具个性,更具有活力,更加能丰富人类社会文明这个大框架。
“奥黛”(aodai)是越南最具传统的民族服饰,多为丝绸制作,其最初的样式借鉴了中国汉服的特点,但又加入了越南人自己的民族特色。后来,包括法国设计师在内的不少服装专家又对“奥黛”进行了修改。今天我们看到的“奥黛”,大概是在上世纪30年代时最终确定的。
很多人都觉得“奥黛”和中国的旗袍有些相像,但其实“奥黛”是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的一种服饰,它最能体现越南男子淳朴的性格,又能展示越南女孩子柔美的身材。
娘惹服饰,马来西亚华人引以为傲的精致与奢华。娘惹服饰是娘惹文化的另一个代表。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就是娘惹服饰。娘惹服装多为轻纱制作,典型的热带风格。其颜色,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服装上点缀装饰的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印度尼西亚以其绚丽多彩的染织文化而为世所周知。尤其表现在服装上,传统文化与殖民地文化交织在一起,逾发显得多姿多彩。本民族固有文化与100年前品顿族文化重叠交叉,完美的体现在一幅布料上。受中国文化影响,旗袍也出现在印尼。经过改编,印尼人将它吸收到当地的传统服饰中。至今,印尼服饰在染织图案和刺绣手法上,还能明显看出其受中国文化之显着影响。印尼的服饰文化,在本民族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受地域性文化(如“品顿文化”)、伊斯兰文化、中国文化,及西洋文化的错综交叉影响,在其众多岛屿上遍地开花。今天,以多样化民族文化为主旋律的印尼流行服饰,正以其独特的设计,向国际化发展。印尼人将各种文化,成功的融入到本民族文化中,形成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或许也就是印尼时装今日能立足于国际的缘故吧
⊙﹏⊙b汗不好意思哈实在不知道了我在网络上帮您搜了一下希望对您有帮助
B. 印度尼西亚国旗和摩纳哥国旗区别在哪里
区别主要在国旗比例及国旗颜色代表的含义不同,很难通过视觉辨识。
1、比例不同: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国旗旗面由上红下白两个相等的横长方形构成,长与宽之比为3∶2。
摩纳哥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4。旗面也是由上红下白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构成。
2、含义不同:
红色:印尼国旗的红色象征勇敢和正义,还象征印度尼西亚独立以后的繁荣昌盛;摩纳哥国旗红色来自公国国家元首亲王旗的颜色,但无具体象征意;
白色:印尼国旗象征自由、公正、纯洁,还表达了印尼人民反对侵略、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摩纳哥国旗白色来自公国国家元首亲王旗的颜色,但无具体象征意。
(2)印尼人比较喜欢什么颜色扩展阅读:
印尼国旗产生的国家背景和寓意由来
印尼作为东南亚的沿海岛国,可谓多灾多难,先后成为15~17世纪航海大国的殖民地,并在20世纪二战被日本占领。15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先后侵入。1596年荷兰侵入,1602年成立具有政府职权的“东印度公司”,1799年底改设殖民政府。
印尼与殖民侵略者展开了保卫国家的殊死斗争,印度尼西亚独立后,先后武装抵抗英国、荷兰的入侵,发动了三次独立战争。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尼爆发八月革命,1945年8月17日宣布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新成立的印尼共和国也经历了政局的动荡,近20年才趋于稳定。
印尼国旗正是结合国家的历史赋予了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号召印尼人民勇敢、拼搏,也希望印尼和平、美好。
摩纳哥国旗的产生背景及由来
自弗朗索瓦·格里马尔迪夺取摩纳哥城堡至今的700多年,摩纳哥长期处于弗朗索瓦·格里马尔迪家族的统治之下,国旗颜色也是来自于公国国家元首亲王旗的颜色,但具体来由及历史并不可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印尼国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摩纳哥国旗
C. 印尼有怎样的风俗习惯
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历史上受中国、印度、中东、西方国家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加之岛屿分散,居民交流不便,使各地文化习俗差异较大,种类繁多。中国企业和人员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和各种民风民俗,做到入乡随俗,按照当地的礼仪标准开展社会交往活动。
民族、语言和宗教
民族:根据印尼政府公布的数字,印尼有3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占人口总数的45%,巽他族占14%,马都拉族占7.5%,马来族占7.5%,华人约占人口总数的5%,超过1000万人。华人在印尼商贸和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语言:印尼有200多种民族语言,官方语言为印尼语(Bahasa Indonesia)。
宗教:印尼约87%的人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大多数是逊尼派。6.1%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6%的人信奉天主教,其余的人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习俗礼仪
【服饰礼仪】印尼人在衣着上总体比较保守,在公开场合人们服装普遍十分得体。男性在办公时通常穿着统一工装或穿长裤、白衬衫并打领带。长袖蜡染衫(当地称“巴迪衫”)为印尼国服,在多数正式场合都可以穿着。妇女在办公室穿裙子和有袖的短外套,并避免色彩过于鲜艳。如果参观庙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裤、无袖服、背心或比较裸露的衣服。进入任何神圣的地方,一定要脱鞋。在巴厘岛,进入寺庙要在腰间束腰带。
【仪态礼仪】在印尼,当人们坐下来时,两腿不能交叉,如果非要这样做,要把一条腿的膝盖放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面。在巴厘岛,坐下时两腿要平放在地板上。在印尼,打呵欠要用右手将嘴遮住,否则是不礼貌;不要嘲笑别人的错误,也不能模仿任何人的动作,否则会伤害他们的感情;不要在街上或走路时吃东西,也不要用左手与人握手、触摸别人;与人谈话或进入别人家,都要摘下太阳镜。
【相见礼仪】印尼人友善且容易接近。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习惯以握手为礼;在作正式介绍时,对称谓要多加注意,多数中间阶层的印尼人有两个名字,而许多下层人民只有一个。富有者通常都有很长的姓和名,通常只选用一个短名和首字母缩写名。在称呼人时,只能使用他们的第一个姓,不能使用第二个。
【餐饮礼仪】印尼人饮食习惯上以大米为主食,副食品主要有鱼、虾、牛肉等,伊斯兰教徒忌食猪肉。印尼人习惯吃西餐。由于受当地华人的影响,他们普遍喜欢中餐。除在官方场合有时使用刀叉外,一般都习惯用右手抓饭。他们在用餐时,有边吃边喝凉开水的习惯,也爱喝葡萄酒、矿泉水等,一般不喝烈性酒。
【商务礼仪】印尼人特别注重送名片。初次相识,客人应把自己的名片送给主人,名片文字用英文。印尼人喜欢平和的声调、不摆架子的姿态和寻求一致的良好愿望,与他们谈判应态度谦逊些并放低声音。拜访印尼商人时最好带上礼物,收下礼物即意味着承担了某种责任;对别人送的礼品要欣然接受,但不要当面打开包装。印尼商人喜欢宴请,作为客人,在回国前应以相同标准回报他人一次。
【主要禁忌】印尼人忌讳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忌讳有人摸他们孩子的头部,那会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行为;忌讳老鼠和乌龟;与印尼人交谈应避开政治、宗教等话题。
D. 印尼千层糕的特点
千层糕常用方盒包装,从其包装的精美程度上便可看出它常被作为招呼客人或赠礼宾客的首选绝品。千层糕顾名思义为多层蛋糕,其中少至十几层,多达四十多层,然而十八层的相对居多。在层层建造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区分,蛋糕层之间常分为两种颜色——这样做更加醒目。所以作为千层糕的专业术语: “Spekkoek”,在当地话又有“五花肉”的意思,如同肥瘦相间的猪肉,也由此来借指千层糕。因为印尼人喜欢斑斓叶的味道,它有一种十分独特的天然芳香味,能让食物增添清新、香甜的味道。所以作为原料放在印尼千层糕里,将刺激食客的味蕾,使口感更为丰富。所以斑斓叶口味的印尼千层糕颜色多为棕黄绿或棕绿相间。在打面糊阶段,印尼千层糕类似于戚风蛋糕(海绵蛋糕的一种),其鸡蛋的耗材较多,通常制作一份将耗去10到40个鸡蛋,有些甚至更多。然而厨师不同,制作千层糕所使用的材料也不一样,有些人喜欢蛋黄和蛋清一起使用,但更多人选择只用蛋黄。所以不同商店与餐厅出品的千层糕,虽长相相同,但口味各异。
E. 到印尼旅游必买的有哪些 吃 穿 用 玩
1. Wayang木偶
陶器自古以来就在印度尼西亚生产。主要是陶器和stone器。后来,中国人引入了瓷器。印度尼西亚有许多陶器制造中心。其中最着名的是Kasongan,Pundong,Melikan,Klampok,Plered,Sitiwinangun,Lombok和Singkawang。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传统,创造了有趣的民族设计混合体。直到最近,印度尼西亚制造的大多数陶器都是纯色的,没有太多装饰。但是,随着出口的增加,更多的装饰性陶器开始出现。
今天,印度尼西亚的陶器包括小雕像,花瓶,盆和各种装饰性物品。每件商品的价格在5美元到100美元之间,而真正物超所值的商品要收取更高的价格。
F. 印尼人喜欢什么颜色
以俺在印尼六七年的观察,印尼人喜欢大红大绿,五颜六色,但具体哪种颜色,因人而异。
G. 印尼人口味及习俗
印度尼西亚国家名:印度尼西亚来自希腊文,意为“水中岛国”。另一种说法是:16世纪末荷兰侵占这里后,称这些岛屿为“荷属东印度”。19世纪末,德国民族学者巴斯廷才把印度尼西亚作为地理名称首先使用。一批留学荷兰的印尼学生正式倡仪以印度尼西亚作为他们的国名,并将自己所建立的民族主义组织命名为“印度尼西亚协会”。1928年印度尼西亚青年代表大会决议:“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那时起,印度尼西亚就作为国名使用了。1945年8月17日,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949年11月改为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属于荷印联盟。1950年8月,正式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国家习俗:印尼人初次见面都要交换名片。由于多数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在拿东西给人家或者向别人拿东西的时候,都要用右手而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左手是拿“不干净”的东西。很少喝烈性酒。印尼人喜欢客人到他们的家中做客访问,而且在一天中任何一个时间去拜访他们,都是受欢迎的。在印尼人家里,当你看到长相可爱的小孩,切忌摸小孩的头,如果你抚摸他的头,对方一定反脸相向。在印尼,进行裸体太阳浴是非法的,和他们交谈应避开政治、宗教等话题。和别人谈话或进别人家里都要摘下太阳镜。拜访印尼商人时要带上礼物,收下礼物即意味着承担了某种责任。如果你去的印尼人家里铺着地毯,那你在进屋前要把鞋脱掉。进入圣地特别是进入清真寺,一定要脱鞋。参观庙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裤、无袖服、背心或裸露的衣服。进入任何神圣的地方,一定要脱鞋。在巴厘,进入寺庙必须在腰间束腰带。印尼人爱吃大米饭和中国菜,早餐一般吃西餐,爱喝红茶、葡萄酒、香槟酒、汽水等。副食爱吃牛、羊、鱼、鸡之类的肉和内脏。印尼人忌讳夜间吹口哨,认为它会招来游荡的幽灵和挨打。印尼人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不可以用左手拿东西给他们。忌讳吃猪肉食品,忌饮烈性酒,不爱吃海参,也不吃带骨带汁的菜和鱼肚等。
H. 印度尼西亚女人头巾颜色代表什么
印度尼西亚女人头巾颜色无特殊含义。印尼女人大都包头巾是因为印尼约8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信仰真主,真主为每一个信奉主的穆斯林规定了所有的合法与非法,允许与禁止,而穆斯林女性在规定中,她除了手和眼睛外,其余都是羞体,不能够外露,所以就用头巾包裹着。
印度尼西亚女子着装朴素、大方。她们喜欢佩戴首饰,如项链、耳环、手镯、别针等。女士在办公室上班时,穿裙子和有袖短外套,但避免色彩过于鲜艳。在社交场合,女士一般是裙装,配丝绸披肩。
印尼穆斯林妇女不戴面罩。由于天热,印尼人一般不穿袜子,平时男女都喜欢穿拖鞋或木履,不过现在也有很多女子爱穿高跟鞋。
印度尼西亚的风俗禁忌
1、印尼有90%的人是穆斯林,待人很有礼貌,不讲别人的坏话,但却很难成为知心朋友,一旦建立了推心置腹的交情,与之合作就比较容易,而且可靠。和印尼人相处不可愁眉苦脸。不可摆出一副先进国民的架子。
2、印尼人最喜欢笑,心情舒坦就笑,笑是他们的另一种语言。他们也喜欢开玩笑,他们甚至认为“笑口常开”是社交上的一种礼貌。印尼人同座时有打招呼的习惯。
3、印尼人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手,他们习惯用右手而忌用左手或双手去接食物及其他用品。
I. 印尼的民族风俗
印尼有2.17亿人口(2004统计),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大国,有100多个民族,约87%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印度尼西亚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忌讳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使用左手是极不礼貌的。他们十分忌讳有人摸他们孩子的头部,认为这是缺乏教养和污辱人的举止。爪哇岛上的人最忌讳有人吹口哨,认为这是一种下流举止,并会招来幽灵。此外,印尼人对乌龟特别忌讳,认为乌龟是一种令人厌恶的低级动物。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使用猪肉制品,不饮酒。
印尼人比较注重互送名片,初次相识,客人就应把自己的名片送给主人。印尼人与初次交往的客人一般不愿意谈论当地政治和外国援助等问题。印度尼西亚爪哇男人,平时习惯身裹沙笼。外出或参加庆典时,总要在腰间挂着一把精致漂亮的“格里斯”(即短剑),相信格里斯可辟邪驱秽。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妇女搬运物品不习惯肩挑手提,而是把各种物品叠放成塔状,用一个托盘顶在头上。印度尼西亚人偏爱茉莉花,并把茉莉花视为纯洁和友谊的象征。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在这里都有较多的信奉者,民间还盛行拜物教。由于其历史上曾受到印度、中国、阿拉伯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加之大小岛屿分布范围较广,居民交流不便,印尼各地文化、习俗差异较大,种类繁多。
(一)印尼全国有90%左右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其主要习俗有:(1)不喝含酒精的饮料,宴席中不上酒类饮料;不食猪肉;(2)认为左手是不洁的,不用左手打招呼、接受礼物或递交物品;(3)每星期五下午印尼穆斯林一般都要到附近的清真寺作祷告。
(二)印尼素有尊重女性的民族传统,一般在公共场合,男士请女士先走,先用餐或先上车。而女士从男士面前经过,皆屈身弯膝而过,以示回敬。在社交场合,男士遇到女士一般不主动握手,若对一方伸出手,可以轻握。此外,印尼人视陌生人触摸自己的头为无礼。
(三)印尼人喜食辛辣和油炸食品,调味时喜加多种香料。一般老百姓吃饭用右手抓,宴会上使用刀、叉等。
(四)印尼的传统服装名为“巴迪”(Batik),实际上是爪哇人及巽他人以传统的腊染工艺制成的纺织品,有国服之称。高档的巴迪布为手绘图案,并绣以金丝等作为点缀。正式场合中男士可上身着长袖巴迪衬衫,下着深色裤子。女士一般着巴迪或其他布料的套装,颜色普遍比较鲜艳。
J. 印尼和摩洛哥的国旗有什么区别 包括波兰国旗
下图为波兰国旗,由上白下红两个相等的横长方形构成,俗称白红旗。
由此可见,摩洛哥国旗跟印尼国旗和波兰国旗除了都有红色之外,并无太多相似之处。
而印尼国旗和波兰国旗则极其相似,两者的旗面都由两个相等的横长方形构成,不同之处在于,印尼国旗是上红下白称红白旗,波兰国旗是上白下红称白红旗。
(10)印尼人比较喜欢什么颜色扩展阅读:
1,印尼国旗象征含义
红色象征勇敢和正义;早在十三世纪末叶,印尼历史上最强盛的东爪哇岛上的马诺巴赫王朝的就挥舞着红白旗实现了“万岛之国”的统一。此后,在争取独立的民族 运动中,印尼人民高举这面民族主义的大旗,同荷兰殖民者开展斗争。1945年独立后被正式定为国旗。
2,波兰国旗象征含义
波兰官方在1831年采用白色和红色为国家代表色。这两种颜色有着纹章学的血统并延伸自波兰立陶宛联邦两个政体国徽上的颜色(即波兰红底白鹰和立陶宛红底白马白骑士(立陶宛语:Vytis、波兰语:Pogoń)上的红和白)
3,摩洛哥国旗象征意义
红色来自摩洛哥古国早期国旗的颜色。绿色五角星有两种解释:一、绿色是穆罕默德后代所喜欢的颜色,五角星象征人民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二、这一图案是驱病避邪的所罗门护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