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尼资讯 > 印尼什么时候把皮影戏

印尼什么时候把皮影戏

发布时间:2022-05-19 12:06:10

㈠ 中国史籍有哪些对印尼歌舞艺术的记载

从音乐舞蹈来看,中国史籍也有不少对印尼歌舞艺术的记载,如《新唐书·南蛮列传》的室利佛逝条记载:“室利佛逝,一曰尸利佛誓………咸亨(670-674)至开元(713~741)间,数遣使者朝……又献侏儒、僧抵女各二及歌舞……”《咸宾录》爪哇条载:“咸通(860~874)中,献女乐……”《新唐书·南蛮列传》诃陵载:“咸通(860~874),遣使献女乐”(诃陵位于中爪哇)。1225年成书的《诸蕃志》中婆国条称爪哇“乐有横笛、鼓板,亦能舞”。1617年出版的《东西洋考》卷三下条载爪哇西部“乐有横笛、鼓板,自为夷舞,谚所谓‘大平婆之征’也”。1849年《海岛逸志》记:“番戏名曰浓迎。番妇之颇有色者,带虬发(卷曲的头发),缠锦幔,插金花,摇纸(纸扇),裸衣赤脚,歌番歌,舞番舞,摇头闪目,鹤立鹭行,演唱杂剧……或两妇对舞,或三四妇共跳舞。闲人亦可人其中,与之对舞,名曰弄浓迎。弄毕则酬以金。每于清夜远远听之,其音凄切悲楚,所谓异乡之乐,礻氏令人悲耳。”从以上记载可知印尼有女乐表演的舞蹈,有浓迎舞,面具舞,除此之外还有皮影戏。这些记载为我们了解印尼乐舞艺术提供了参考。印尼的音乐与中国有近似之处,如西方学者贝那特·泽特拉在《印度尼西亚》杂志发文介绍,印度尼西亚音乐中丰富的节奏和合演中的技巧与中国音乐有共同特点,“印尼的打击乐器来自古代云南的铜鼓”。民间习俗乐舞也多来自中国,如杜尔在《华侨在印尼》一书中谈到爪哇人舞动假兽的舞蹈:“即使它的身躯颇短,没有形成蛇状,但显而易见,它和中国的舞狮是相同的”;“世世代代,这种假兽舞已成为人们喜庆时的娱乐活动”。

㈡ 木偶戏是从哪个国家源起的

木偶戏源于何时,说法不一。现在有人根据唐代《木人赋》提供的材料,把木偶戏的起源推到公元前八百多年的西周。虽无定论,但历史悠久是无可置疑的。

掌中木偶,俗称“布袋戏”,是木偶戏的一种。相传晋江布袋戏兴起于明代,据出生于东石潘径村掌中木偶世家的名老艺人李伯芬说,他的祖上于清嘉庆三年(1798)就创办布袋戏班。此前的明清两代,晋江布袋戏活动已甚兴盛是可信的。这个以李姓家族成员组成的戏班,(后人称“李家班”),传承六代,历二百年,把掌中技艺提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晚清,李柏芬的祖父李绳煌等,应福建总督之邀上省城“广珠楼”献艺。此后,李绳煌暨其子李荣宗,带“李家班”往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演出,很受华侨的欢迎。整整二个世纪,“李家班”曾祖父子兄弟伯叔,始终从事掌中木偶艺术,先后建有“金永成班”、“新永成班”、“三永成班”,成为泉南家晓户晓的南派掌中木偶的主要戏班。拥有100多个演出剧目,其中代表剧目有《武松打虎》、《雷万春打虎》、《大名府》、《大闹天宫》等。

李荣宗、李柏芬父子以“李家班”为主体,于1958年组建“晋江木偶戏剧团”,随即奉调赴朝慰问。1960年赴京参加僵第二届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同年,李柏芬应邀参加中央文化部组建的中国木偶艺术团往罗马尼亚参加第二届国际戏剧节,荣获一等将并金质奖章。“李家班”后继有人,其艺术将发扬光大。

㈢ 皮影戏的艺术流派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有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唯一遗存,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唯一的专业皮影剧团。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陆丰皮影历史悠久,形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普及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战乱时期,其他戏剧大部分停鼓散班,皮影戏班仍活跃在周边乡镇,可见皮影戏的群众基础深厚,有很强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复兴和发展,在绘画、音乐、制作、表演、效果及舞台灯光等方面,都为世人所瞩目,所到之处,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少年儿童更为喜爱。演出区域不断扩大,不但到过粤北地区的各市、县及广州等地,还在福建几个市县留下足迹。陆丰皮影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杰出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 湖北皮影戏主要分“门神谱”(大皮影)和“魏谱”(小皮影)两大类:“门神谱”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的沔阳(今仙桃)、云梦、应城等地以及黄陂、孝感、汉川等县的部分地区;“魏谱”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远安、南漳、襄阳、随州一带,其形制及风格与陕豫皮影相似,是陕豫鄂三地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身高二尺二寸左右(70至80厘米)的江汉平原“门神谱”(大皮影)则代表了鄂地皮影的主流,它比四川、陕西皮影高四寸,比鄂东皮影高二寸,高大的尺幅使其在视觉上更清晰。江汉平原地处荆楚腹地,北依汉水,南贯长江,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楚文化底蕴丰厚,古代的青铜、竹木硬雕和皮革、沔阳雕花剪纸等软雕工艺为皮影的诞生准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据说在明成化年间,在竹溪丰坝乡和中峰镇就有皮影戏班。鄂西北一带有“西革”、“汉革”两种影戏班。“西革”影偶小巧,唱“山二黄”腔,属陕西影系;“汉革”影偶较大,唱本地高腔,应属江汉平原影系。
江汉皮影尤以沔阳皮影戏最为着名,它融传统绘画、雕刻、美术于一体,集电影、电视动画于一身,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是我国艺术菀里的一朵奇葩。沔阳皮影戏中的各种人物、动物和道具是用牛皮采用沔阳雕花剪纸的工艺手法精心雕刻而成。用上等黄牛皮为原材料,正派人物用阳刻手法,花脸、丑角等用阴刻手法,各行当脸谱造形和行头源于戏剧,文影装一只手,武影装两只手,雕刻工艺总体上讲究圆润,既要有装饰美,也要充分体现夸张、浪漫的手法。操作技巧分“生、旦、净、丑”四大角色的种类、武打招势及现代皮影人物操作。
沔阳皮影戏内容丰富,有楚汉相争、三国、水浒、西游等300多个剧目。这些“剧本”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一体,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又一主要特征。
沔阳皮影戏的唱腔以渔鼓腔、歌腔为主,配打击乐伴奏,以一唱众和的形式进行演唱。渔鼓皮影以沔阳渔鼓调为主腔,后又融合了沔阳花鼓戏、汉剧、楚剧等唱腔,具有节奏欢快活泼、曲调高亢、豪放等特点艺人.根据呆(音ái)口本子中的条子(梗概)临场发挥,通常是一韵到底、通俗易懂。有时还即兴添进“浩水词”或“搭白”,如“唱了这一会,茶水无一杯,虽说东家茶水贵,可用罐子煨”。“歌腔”中的鸡鸣腔,高亢委婉、圆润激昂。凡学唱者,必先学会“公鸡打鸣”,以雄鸡鸣叫发音为起音,尾音为拖腔,跳度高达17度,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
诙谐幽默、令人捧腹,观众百看不厌。有民谣这么说:“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墙壁),老婆挨眉(批评)捏闷脾(受气)”,足见江汉平原皮影的魅力。
2012年7月,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走进仙桃,专题拍摄了沔阳皮影戏的纪录片,并向海内外播出,极大的提升了沔阳皮影戏的知名度。仙桃市共有皮影艺术团20多个,皮影艺人近300人,常年活跃在街头、乡里,往日的“五里三台唱花鼓,村村垸垸演皮影”的盛景,又在仙桃大地重现。 山西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与陕西皮影相似。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虚实线常用于皇宫贵族的建筑、摆设、衣饰等,显得富丽堂皇;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方,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拾玉镯》为传统戏曲,剧情描写的是陕西世袭指挥傅朋游孙家庄偶遇少女玉娇,两人互生爱慕,傅朋赠玉娇一只玉镯,玉娇羞不敢受,傅朋乃遗玉铸于地,被玉娇拾去。此景为刘媒婆所见,故意向玉奴戏笑并应允为其撮合。图中即描写剧中最精彩的一幕。
晋南皮影
在晋南皮影戏里,各种传统的图案福禄寿、五子夺魁、魁星点斗、八仙庆寿、麒麟送子、连生贵子常常出现在影人及道具中。人物服饰上世常见各类建筑、器具上的传统纹样。《含嫣梳妆》表现了少女端坐于镜前调朱弄粉的情景。皮影艺人巧妙地表现了少女梳妆时,镜中人与镜外人的照应,在上演时,二者动作的一致更显出艺人的匠心独运。富有晋南风格的皮影雕刻玲陇,彩绘精致的桌、椅、箱、柜及古朴的器皿等有也疏密有致,既丰富又概括完整。少女的服装、桌、凳图案刻搂的精美细致令人由衷赞叹。
孝义皮影
据历史考证,孝义皮影已有2400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也会“乐、琴”,以影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中,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清徐皮影
清徐常丰村的皮影戏可追溯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县志记载,当时的皮影戏团体有四五个。
一套皮影,一块白布,夜幕低垂时,二胡悠悠,两手托起千秋将,灯影照亮万古人。皮影戏形象夸张,人物画稿通常是民间艺人代代相传的。皮影人物由头、臂、手、身等8个部分组成,经过选皮、画稿、镂刻、敷彩等8道工序制作而成,过程极为复杂。
常丰皮影
常丰村皮影选用小公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把选好的牛皮放在凉水里浸泡两三天后,用刀刮薄,每刮一次再用清水浸泡,直到第四次薄至透亮为止。然后将牛皮分解成块,用湿布包裹,加油汁推按,解除皮质的收缩性,使之平展光滑。再根据画稿描绘图样,开始镂刻。镂刻是最难的工序,刀具有数十种,分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口刀、圆口刀、三角刀、花口刀等,使用方法也格外讲究。平直的线条用平口刀的刀尖扎、推,曲折多变的花纹用斜口刀刻、裁,圆形花纹则需要用圆口刀去凿。做成一个皮影,通常要手工雕刻3000余刀。 《北京西派皮影遗珍》北京西派皮影,亦称北京皮影西城派,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具有都城特点的城市皮影,是北京皮影的代表和主流。
据现有资料显示,北京皮影始于900多年前的辽金时期。当时,中原北宋朝皮影艺术已发展成熟。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凡影戏……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正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吴自牧《梦粱录·百戏伎艺》记:“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
北京西派皮影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进步,继承和保留了山陕皮影、河南江浙皮影、滦州东北皮影等的精华与特点,形成了具有都市京味儿的北京皮影,强调精致、注重表现、富于变化、讲究透视效果是其艺术的主要特色。
经过抢救性修复整理,下苇甸皮影已经进入博物馆科学保护系列。在保护珍贵文化实物遗产的基础上,同时也存留了难得的皮影雕刻工艺、表演技巧和大量专业资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传入成安时间较早。据1975年县文化馆“皮影调查”显示,皮影戏可能在宋朝时就已传入成安,明万历年间在丁庄村已有流传,清干隆时期丁庄皮影第四代宗师、人称“活猪八戒”的宁老和“北乡义庙会斗神汉”的故事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成安的皮影均采用牛皮刻制(其他地区的皮影大都用驴皮制作),造型苍老古拙、意趣淳朴有力。影人高约50公分左右,生、旦、净角高大,小丑、小妖等角色要小一些。除刻人物之外,还要刻制云朵、桌椅、动物、水族、城楼、房屋等道具、背景,造型相当丰富,除净角、丑角用阴刻与阳刻相结合之手法刻脸谱外,生角、旦角用镂空雕刻,显得空灵、爽洁。人物的头像是活的(单独的),能随意拔出与身子分离。众多的角色头像可根据剧情的需要,及文武服装的变化,随时更换不同的身子,而行当相同、服装类似的人物也可任意更换头像。
成安的皮影戏除孙横城皮影剧团配唱“四股弦”外,其他都配唱“淮调”。“淮调”为流传在河南周口地区淮宁县一带的稀有地方剧种,属梆子腔体系。其唱腔高亢粗犷、质朴健朗,有着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印尼不少地方,皮影戏至今仍然是神圣的,是许多宗教仪式和节日庆祝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皮影戏在印尼被称作wayang kulit,wayang的意思是“影子、灵魂”,kulit的意思是“皮”。在布幕上活灵活现的皮影曾长期被视为神灵和祖先的灵魂。 。

㈣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你知道皮影戏的起源吗

如何看待中国的皮影戏历史?其传播与地域分布有何关系?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一下。

其作品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和乡土民情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皮影人物造型、服饰搭配、表演时的唱腔曲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因吸收了各地区民间艺术、地方戏曲的成分而表现出流派各异的特点。“中国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智慧结晶,它需要继承和发扬!



㈤ 皮影戏的史历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皮影的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也用阴刻,雕工细致,刀法多变。绘画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一般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演员在半透明的白布后,贴近幕布熟练地操纵皮人活动,并有说唱、乐队伴之,有声有色地表演剧情故事。尤其表演民间神话故事、武打片、古人,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变幻莫测,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爱观众喜爱,尤其是儿童百看不厌。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之后,皮影便在东南亚各国流传。

中国的皮影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个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 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艺人演出皮影时所用的唱腔,除了吸取本地区传统的唱腔外,还有自己的独创。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一提起这种轻便的艺术形式,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或者叫它为文化生活的轻骑兵。

陇东皮影

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国西北部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

陇东皮影戏大约在明清(14世纪-19世纪)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

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

㈥ 皮影戏引入国外了么那几个国家有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其次,很多国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皮影:
而今,东南亚、阿拉伯国家和欧美一些国家都有了民族特色的皮影。影人划分为挂片影人和活动影人。东南亚一带皮影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内容为《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印度 影偶巨大且用色单薄。流行于几个地区-卡纳塔卡,奥里萨,安德拉普拉德什和凯哈拉,每一个地区的皮影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泰国 又叫喃戏。认为从马来西来、印尼传入,时间约在室利佛逝时期。由宫迁流入民间。有南雅皮影戏和南德隆皮影戏之分。
印尼 包括爪洼皮影和巴厘皮影等。爪洼皮影的风格。巴厘皮影的尺寸更小。都有风格独特的服装和面部特点。
马来西亚 影偶较印度小,色彩华丽,雕工精致,造型夸张但也反映了民族服饰风格。
土耳其、突尼西亚和北非回教国家 拿骆驼皮来雕刻,人物夸张且具讽刺批评意味。Karagöz 和 Hacivat,是土耳其皮影戏中的两个最着名的主角,他们用夸大的肢体语言与口技演绎着民间智慧。

㈦ 印尼的皮影戏发展有哪些变化

15世纪马欢的《瀛涯胜览》爪哇国条就有爪哇皮影戏的介绍,它普及在公元778年前后,最初用于宗教祭祀,后来才发展为民间艺术形式。

㈧ 印度尼西亚的皮影戏表演以什么开始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

㈨ 中国史籍对印尼歌舞艺术的记载在哪些文献上可以看到

从音乐舞蹈来看,中国史籍也有不少对印尼歌舞艺术的记载,如《新唐书·南蛮列传》的室利佛逝条记载:“室利佛逝,一曰尸利佛誓………咸亨(670-674)至开元(713~741)间,数遣使者朝……又献侏儒、僧抵女各二及歌舞……”《咸宾录》爪哇条载:“咸通(860~874)中,献女乐……”《新唐书·南蛮列传》诃陵载:“咸通(860~874),遣使献女乐”(诃陵位于中爪哇)。1225年成书的《诸蕃志》中婆国条称爪哇“乐有横笛、鼓板,亦能舞”。1617年出版的《东西洋考》卷三下条载爪哇西部“乐有横笛、鼓板,自为夷舞,谚所谓‘大平婆之征’也”。1849年《海岛逸志》记:“番戏名曰浓迎。番妇之颇有色者,带虬发(卷曲的头发),缠锦幔,插金花,摇纸(纸扇),裸衣赤脚,歌番歌,舞番舞,摇头闪目,鹤立鹭行,演唱杂剧……或两妇对舞,或三四妇共跳舞。闲人亦可人其中,与之对舞,名曰弄浓迎。弄毕则酬以金。每于清夜远远听之,其音凄切悲楚,所谓异乡之乐,祗令人悲耳。”从以上记载可知印尼有女乐表演的舞蹈,有浓迎舞,面具舞,除此之外还有皮影戏。

㈩ 请问各位高手,皮影戏现在是印度尼西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吗有没有确切的消息来源的链接

中国皮影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确定的,2011年正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已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而2003年爪哇皮影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名录。
所以两者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www.chinaqw.com/lxs/yycf/200706/20/76715.shtml
http://ent.sina.com.cn/j/2011-11-29/17083494787.shtml

阅读全文

与印尼什么时候把皮影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武汉疫情后中国是什么做的 浏览:588
中国合资车什么车最好 浏览:474
疫情期间印度买武器干什么 浏览:208
中国人如何在日本当白领 浏览:569
印度街头玩蛇的乐器是什么 浏览:397
意大利面家常做法用什么酱油 浏览:66
越南瑶瑶叫什么 浏览:750
中国哪个城市直飞伊朗 浏览:193
锦绣中国在哪个城市 浏览:615
伊朗的国防部长叫什么 浏览:447
越南大饼干多少钱 浏览:294
印尼盾1条等于多少人民币 浏览:492
印度尼西亚签证一般多少钱 浏览:838
意大利绿面怎么炒好吃 浏览:160
印尼平均身高多少 浏览:97
丝绸之路伊朗到中国怎么走 浏览:686
中国有多少人小三阳 浏览:639
伊朗为什么不复兴拜火教 浏览:450
英国开课后延期不成功怎么办 浏览:898
印尼事件最后怎么处理的 浏览: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