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尼资讯 > 印尼华侨年货怎么样

印尼华侨年货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5-31 13:24:59

A. 哪些国家也过春节

主要是一些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国家,如越南、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这些国家都把春节列为了法定假日。

在越南,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国家法定休息时间最长的一个节日。越南的过节习俗与中国大同小异,腊月二十三开始过年,腊月三十除夕守岁,放鞭炮,吃团圆饭。大年初一拜年、赶庙会。新加坡春节一般放假两天。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拜年,拜年不提贵重礼品,只带两个桔子,进门送给主人,桔与“吉”谐音,象征大吉大利。

在欧美一些国家,也常有庆祝春节的活动,但多只局限在华人范围内。随着华人影响力增强,春节也日益得到重视。

(1)印尼华侨年货怎么样扩展阅读:

1、越南人过春节:要包粽子吃

越南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使用农历的国家之一,也是少数几个全国过春节的国家之一。春节是越南民间最大也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越南人把春节视为辞旧迎新的日子,一般从农历12月中旬开始办年货准备过年,而历来越南春节最不可少的大概要属鲜花、粽子、春联、爆竹了。花市是越南春节最热闹的地方,比如河内,春节前约10天,就开始热闹。

2、韩国人过春节:要吃米糕片汤

中国人的春节也是韩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韩国也是一个非常遵从传统的国度,春节就是以祖先崇拜和孝思想为基础的节日,是祭祖祈愿家庭平安的一天。

B. 印尼那边不是很多华人吗那做印尼语翻译还有没有市场啊

太有市场了,可以看我的博客:http://kktua.blog.sohu.com/ 我外甥刚初中文化,只是父母是60年回来的归侨,在华侨农场长大,做矿产采购和保管员兼做很简单的翻译,一个月就拿了想当于6000人民币,可惜他不会电脑,如果会,是8000元,好过在国内找工作!

C. 中国年货在印尼畅销,其中哪几类物品最受当地人民宠爱

每逢新年大家都会备年货,中国年货品种丰富,口味独特,在全球都是备受欢迎的,这不,在印尼,中国年货每年都是非常的畅销的,而其中挂面、酱油、腊肉、腐竹、干木耳这些传统年货,在这里更是深受当地人民的冲宠爱,的确只有这些东西的年才叫年,这样年才有年味,不过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东西已经变得很平淡,慢慢的过年也没有那么期待了,但是有一些东西已然却是过年时候仅有的,一看到这些东西,就会让大家自然的联想到年,那么在你的家乡有没有这些东西呢?下面小编跟大家一起分享下,在我的家乡,那些代表年的东西有哪些?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

这些东西,在我的家乡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是不是和你的一样,期待你们也能分享你们家乡的年味,让我感受更多的年、更多的新意。

D. 谁知道印尼的经济如何,中国人多不多

华人很多
印尼国家建设规划署确信截止至2007年十二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了百分之六点三6.3%的目标,甚至有可能高于这一数据。尽管有人估计2008年的经济增长仅为6.3%左右,但该署不会改变今年6.8%的目标。该署宏观规划司司长布里亚波托称2007年的目标已完成,与央行截止至十一月的宏观数据相符。开斋节后实业界的销售业绩居高不下,所以上述情况确信无疑。数据显示零售业指数升至210.3,这反映出民众消费增强,十月和九月的指数分别为189.9和186.3。为保持今年经济的持续增长,印尼政府已准备出台反周期政策以预防2008年来自外界的影响全球经济的风险。
印度尼西亚卫生部门日前宣布,2007年印尼卫生部门共获得约300万例疟疾病例报告,比2006年的约180万例大幅增加,许多偏远岛屿和地区成为新的疟疾疫区。

研究人员发现,印尼的新疟疾疫情往往集中在热带丛林中一些刚刚有人 定居的区域。同时,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一些从前不适合蚊虫孳生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而出现它们的踪迹,导致由蚊子传播的疟疾出现快速蔓延趋势。

印尼卫生部主管疟疾防控的官员丽塔·古斯利娅斯杜蒂表示,由于药品分发环节的效率和成本等问题,偏远疫区有时无法及时获得抗疟疾药物。她表示,印尼将学习中国通过发展传统草药防治疟疾。

印尼由地处热带的1.7万余个岛屿组成,在医疗保健设施不完善的一些偏远岛屿,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疫情相对严重。

E. 中国年货在印尼畅销,中国制造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年会已经引发了许多的热潮,而且有许多的国家,他们都已经开始纷纷的购买中国的年货。因为春节现在已经作为一个非常庞大的节日,他们都会去庆祝中国的春节,这样一个节日,也会让他们感觉到合家团圆的这样一种气氛。对于许多外国人来说,他们认为这样的一个节日,也是能够让他们感觉到这样的一种非常有好的氛围的,所以有许多的外国人,他们也开始在过中国的春节,并且对于中国的春节,他们也是保持着一种非常崇拜的心情,这样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精神层面的提升,而我们知道中国年货在印尼已经是非常的热销了。

那么中国制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受欢迎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制造的东西在制造的过程当中的确是秉承着非常用心,因为我们都知道中国制造的一些产品的确是精益求精的。而且,对于许多去购买中国制造产品的一些人群来说,他们都觉得这样的一些负责任的制作人出来的一些东西是能够让他们的心里感受到非常的安心的,这样的一些事物也是能够让他们觉得去买这样的东西,不仅不会让他们进下有所损失,而且能够把他们的金钱价值最大化。

F. 其他国家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每逢春节,中国人都家人团聚,办年货、吃团圆饭、拜年,并举办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尽享天伦之乐。而除了中国,还有很多其它国家也是过春节的,比如说我们周边的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一、韩国:年夜饭一定要亲手做。

曾经作为中国的附属国多年韩国,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春节也是情有独钟的。韩国人也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也会送灶神,然后祭祀等,在家静心祝福,祈求好运。。在大年三十这天全家团聚,并且吃年夜饭。而他们的年夜饭有个特点,绝不会去酒店去吃,而是自己亲手做。意思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因此,韩国的饭店在春节期间基本上是停业的。

鲜为人知的是,其实,越南鱼露并不是越南自产的特产,而是从中国传入的。相传在明朝末年时,广东福建一带人依然对大明有依赖情绪,不愿意归降满清人,一些明朝人便逃避到了越南,并将家乡的美食也带到了这里。这些中国人为了谋生,就利用越南靠海优势制作大量鱼露销售给当地人,并且作为贡品进贡给越南的皇帝。就这样,逐渐使之成为越南人必不可或缺的一样食物。

据悉,越南鱼露集中了鱼的精华,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越南妇女保持美丽容颜的“秘方”。中国女孩一定对这个很感兴趣吧。

G. 我的家人长期要去印尼工作,那里人对华侨怎么样,我该怎么帮助他们

不要去偏僻的地方,有动乱就去大使馆。
你应该听说过98大屠杀事件,所以才担忧他们,据说当时大陆政府和台湾政府都有救援,只是印尼华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印尼人,不相信我们的大使馆,不相信会出现大屠杀,导致无数人被杀。
所以,有动乱,去大使馆是没错的。
生活上,就不要去偏僻的地方了,毕竟政府对华人印象就不好,在犯罪上,肯定不会同情华人。如果可以,出国尽量不要去印尼,那一带可以选择的国家多,去马来西亚也行啊,起码比印尼安全。就是有过杀华人动乱的越南也比印尼好,因为政府会控制局势,而不像印尼那般政府纵容和主导。

H. 过春节有哪几个国家

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但除了海外华人过之外,越南、韩国、还有部分东南亚国家也过春节!
--------------------------
新春第一位客人会带来好运

越南人过春节照例放几天假,也有到亲友家拜年的风俗。最早到家里拜年的客人特别受重视,据说他会给主人带来好运。越南人称之为“冲家”或“冲地”,其意义跟“冲喜”接近。因此越南人通常会约请自己最亲近最尊敬的朋友,作为新春的第一位客人。

除了亲友间互相拜访,新春期间越南各地街头、公园和公共娱乐场所,连续几天举行各种文娱活动,演出越南传统戏剧、歌舞、杂技、武术、摔跤、舞狮等,还有荡秋千、下人棋、斗鸡、斗鸟等民间活动,整个越南沉浸在节日气氛之中。

农历新年是全球华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即使远离祖国,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也会以各种方式欢庆这个传统佳节。尤其是在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华人众多的东南亚各国,过春节同样是热热闹闹,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气氛。

越、新等国法定节日

越南是少数几个使用农历的国家之一。春节是越南民间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法定休息时间最长的全国性节日。每到春节,越南全国放假4天,加上双休日,共休假6天。在华人占大多数的新加坡,政府规定的春节假有两天,加上双休日,春节期间可休假4天。印尼是全世界海外华侨华人聚居最多的国家,总数超过1000万人。印尼华人虽然大部分已经加入了印尼国籍,但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仍然保留着中国特色。苏哈托军人政权曾于1967年禁止华人公开欢度春节和元宵节,印尼华人的正当权利被剥夺了30多年。直到瓦希德执政后,才于2000年公开废除了这一禁令。2002年2月17日,当时的印尼总统梅加瓦蒂在雅加达华人庆祝马年春节的大会上正式宣布,印尼政府决定把春节定为这个国家的全国性假日,并向广大华人祝贺春节快乐。她说,政府作出这个决定是为了维护印尼民族的共同情感。在缅甸,年初一也是法定的公休假日。就连属于欧美基督教文化圈的菲律宾,近年来也喜欢上了过春节。今年1月11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宣布,把今年2月9日定为全国特别工作假日,以庆祝农历春节。阿罗约在公告中指出:“这是要促进文化了解及融合,让菲律宾人有机会和所有华人一起庆祝该节日。”虽然春节被宣布为特别工作假日,但除华人社会外,私营界雇员和政府工作人员2月9日仍将正常上班而没有加班费。然而,此举意味着华人可以在更加自在和更为浓郁的节日氛围中庆祝这一重要的节日。

传统习俗长盛不衰

虽然已历经漫长的岁月,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的春节年俗活动仍然长盛不衰。富有生活情趣的过年习俗,像全家吃团圆饭、贴春联、贴福字、吃年糕、吃粽子、挂灯笼、拜年、送红包等在东南亚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新加坡

新年期间,新加坡随处可见大大小小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喜气洋洋的年画也贴上了大门。新加坡华人认为,和平、长寿和富裕都可通过主观努力而获取,而幸运则是未知的,所以大多数华人家里都贴一个红底金色的“福”字,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因“蝠”与“福”谐音,贺年片上也常常印着振翅飞翔的蝙蝠。表示运气的另一个字是“吉”字,因为“桔”与“吉”谐音,所以当地华人在春节期间习惯吃桔子。拜年时,新加坡人不像中国人那样带着大包小包,只携两个桔子,进门捧向主人即可,象征大吉大利,客人告辞时,主人也要奉还两只桔子。由于“鱼”同汉语“富裕”的“裕”字音近,所以一些贺年片上印有在荷塘游动的金鱼。新年吃鱼意味着吉利。

新加坡华人过春节,家家都要蒸年糕、贴春联、逛花市。但最重要的事情还是除夕全家吃团圆饭,散居的家庭各成员都要设法团聚在一起。孩子们为迎接新年到来直到午夜才睡觉,并认为这样会延长他们的生命。大年初一,晚辈纷纷给长辈拜年祝贺,孩子们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当天,扫帚统统都被收藏起来,不许扫地,以示吉祥,不然就会把好运气扫掉。春节的第二天,则是访亲拜友的时间。

越南

“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从这句越南过年的民谣中,可以领略越南人对春节的重视程度。越南人有在除夕夜竖幡、吃粽的习俗。竹竿一枝,修掉顶端竹叶,上挂红幡和风铃,传说风吹时发出的声响会把鬼吓跑,有的地方幡竿上挂一幅弓箭画,箭头指向东方,象征驱鬼,久而久之,幡竿被称为迎春竿。而粽子呢,因为有圆有方,所谓天圆地方,被认为是喜庆有余的象征。有趣的是这种粽子个头很大,一般有2到2.5公斤重。越南人的年货和中国人的没有多少差别,街上的年货摊上,除了出售年画和年橘外,还有各式红包利是封、红底金字春联等。春联上面通常都用金漆写些如“财源广进”等吉祥的中文字句。对于越族(京族)的家庭来说,春节期间有三样装饰品是必不可少的:一束(或一大支)含苞欲放的桃花、一盆金桔盆景和一个盛有五种水果的“五果盆”,据说这三样东西预示着新年行好运、平安顺利、欣欣向荣。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都要拜祭祖先,同时也拜土地、灶君、百艺师祖,祭品一般要有粽子、红烧鱼、包肉团、炙肉、腌葱头、牛肉等。供拜完毕,小孩要向家中大人及老人拜年,要拜两拜,大人们则要给他们压岁钱。年初一有各种活动,如唱歌跳舞、表演戏剧、舞龙舞狮等。但年初一的禁忌也颇多,比如不能借东西;不能讨债;不能干农活,否则会惊动土地神,庄稼会遭殃;不能扫地,即使扫了地也不能倒垃圾,要等3天后能动土时方可倒垃圾等。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人把春节视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一般从冬至到正月十五都算过年,这段时间,“恭喜拉雅”的祝福声不绝于耳,“恭喜”为华语,“拉雅”为马来语,华人和马来人巧妙地把祝贺词融为一体,表达共同心声:“恭祝节日快乐!”年关临近,国内外的游子们归心似箭,飞机和火车常常爆满,长途汽车公司也会增开车次,保证游子按时回家团聚。从首都吉隆坡到全国各地,每个华人聚居区都挂起大红灯笼。吉隆坡的商业区和饭店区的灯笼多达二三万只,既烘托了节日气氛,又可以招揽顾客。到了晚上,数万盏红彤彤的灯笼一齐点亮,十分壮观。大年三十,全家在一起吃团圆饭,守岁。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人们一般待在家中接受其他民族如马来族和印度族亲友的拜年,并准备丰盛饭菜——春卷、龙虾片、咖喱鸡、咖喱牛肉、椰饭……招待贵客,不过,如果是信神的人家,就得吃素。初二以后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初三初四以后开始有各种戏曲表演。马来西亚华人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活动:在正月十五,未婚男女男的向女的抛苹果,女的向男的抛柑子,希望找到一个如意郎君或温柔女孩。

泰国

泰国华人始终保留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如春节、中元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泰国最具华人过年气氛的地方要数曼谷中国城——唐人街,除街道两旁摆满各种应节食品、物品外,还有舞狮、舞龙等。街上到处可见现场写春联的摊子,生意很好。不管是华人、泰国人,还是西洋人,都会买上一些,挂在自己的居室和办公室。华人和泰人均喜欢过春节,因为这时华人老板会发双薪,且有休假,通常是从初一休到初三。泰国华人开的商店,春节期间一般停止营业,但泰国政府部门和银行会照常上班营业。除夕,各家各户都举行祭祖仪式,然后全家围坐吃团圆饭。年初一,大家都穿上新衣服,亲戚朋友互相拜年时,习惯拱手合十,互致“吉祥如意”。

缅甸

在除夕夜,缅甸华人都是全家人在一起吃年饭,饭后热热闹闹地欢聚一堂,等待大年初一的到来。年初一是法定的公休假日,人们穿上新衣走亲戚,分住各地的亲戚朋友,都利用这个节日团聚,共贺新年,“恭喜发财”。

文莱

文莱过春节,最有特色的活动要数“开门迎宾”。春节期间,人们会打开门户,欢迎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登门贺年,互致问候。当地马来人还有带小孩外出拜年的习惯,主人一般都要给小孩子“压岁钱”,但文莱“压岁钱”外包装是绿色的,所以不叫“红包”而叫“绿包”。

目前过春节的国家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好象是从去年开始定为法定节日)、马来西亚,主要是亚洲国家过春节,剩下的就是生活在其他国家的华人自己过春节了。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多个国家有过春节的习俗,主要是一些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国家,如越南、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这些国家都把春节列为了法定假日。

在越南,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国家法定休息时间最长的一个节日。越南的过节习俗与中国大同小异,腊月二十三开始过年,腊月三十除夕守岁,放鞭炮,吃团圆饭。大年初一拜年、赶庙会。韩国人也一直保留着正月初一过春节的习俗,韩国称春节为“舍尔”,意思是新年之首。春节期间全国放假,人们纷纷从城市返回故乡,春运的繁忙跟中国有点儿相似。春节全家人团聚在一起,祭祀祖先,在家静心祝福,祈求好运。新加坡春节一般放假两天。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拜年,拜年不提贵重礼品,只带两个桔子,进门送给主人,桔与“吉”谐音,象征大吉大利。马来西亚过春节习俗也跟中国大致相同,由于当地华人多来自福建,受闽南文化影响,人们过春节一定要买凤梨(菠萝),闽南语“凤梨”与“旺来”谐音,凤梨就成了春节的吉祥水果。

在欧美一些国家,也经常有庆祝春节的活动,但多只局限在华人范围内,春节很少成为全国性的法定假日。不过,随着华人影响力的增强,春节在欧美国家也日益得到重视。美国纽约曾在2003年将春节定为市民的公共假日,专门为华人安排了燃放鞭炮的时间和地点。春节大游行已成为纽约重要的观光项目。在加拿大,春节也日益成为地方重大节日,从多伦多到温哥华,春节期间华人都要举行大型的游行联欢活动。

I. 印尼华侨为什么不回国

上世纪50-60年代曾经有回国热潮,但是大部分归侨们过得怎么样我们都知道,很多归侨有迫不得已返回印尼或去了香港。
66年后,回国潮就没了。
就目前的情况,绝大部分印尼华裔已加入印尼籍,跟中国的联系也非常有限了。而且他们的产业或工作都在印尼,也难抛下。
再有就是坦白的说,印尼华裔现在在印尼生活的也不错,没传闻中的那么悲惨;普通中国人的生也不强,没描述的那么好,所以他们当然不会回国了。

J. 综合实践活动 春节

春节一般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传统上称为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岁首、正旦,现在一般称为新年、大年,口头上亦称为过年、度岁、庆新岁,又叫阴历年、农历新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完毕为止。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本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几十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节是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庆祝新年的主要节日。越南语称为“Tết Nguyên Đán”(节元旦)、日语称为“正月”(明治维新后改称旧正月)、韩语称为“설날”(此乃固有词,即新年之意)。现在春节除了在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也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甲骨文和金文(铭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头上顶着谷物。
还有一种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夕”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夕”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
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野兽,比现在的大象还大几倍,比老虎还凶几十倍。专门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几十个人,被它吃的人数也数不过来。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夕”又来了,有个年轻人恨极了,说:“与其让它吃掉,还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冲了上去,好多年轻人也跟着冲了上去。可他们不是“夕”的对手,年轻人都被“夕”吃掉了。此后,“夕”变得更凶恶了,老百姓个个怨气冲天,恨声震地。
冲天的怨气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声惊动了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夕”。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夕”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夕”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夕”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夕”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夕”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夕”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夕”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除夕”,即除“夕”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并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大概是后人根据年俗传统附会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岁首。从明代开始,新年节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春节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位居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首。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废除传统农历(阴历,实为阴阳历)改行欧洲的格利高里历(阳历),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格利高里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姓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以“过元旦”来称呼过农历新年。
“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年、旧历年。日本阴历天保暦在明治维新后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阳历计日,原来的阴历便称之为旧暦,人民的庆祝活动也只在西历元日起的三天国定假日,虽然如此,日本人仍然依照传统习俗过年,只是更改过年的日期,把过年的传统习俗改为格里历新年进行,但原琉球国领地冲绳县以及奄美诸岛等地区仍有旧正月的庆祝活动。同样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如韩国及越南,即使官方历法改用了西历,官方及民间仍然有农历春节的庆祝活动。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吃饺子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圆,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门神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而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春联
春联,是来源于桃符的。"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幅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才将桃符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年年有余”贴年画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每年有超过10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放爆竹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等一大堆讨吉利的话,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拜年的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春节期间拜年的形式也超越了传统的串门送祝福,而出现了新的拜年形式,如电话拜年,贺卡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这些拜年形式除丰富了春节的拜年传统之外,还因其简单方便、快捷、无时空无国界阻碍、生动活泼、费用低廉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据统计,每年春节,通过手机拜年的短信都达到几十亿条,而通过网上传送贺卡、拜年网页的参与人数更是不可胜数。

阅读全文

与印尼华侨年货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的小路什么什么的 浏览:483
意大利面加什么酱好 浏览:578
印尼虎红腮病怎么治疗 浏览:649
我们中国有多少座名山 浏览:213
英国宝马二手车多少钱 浏览:689
越南语不听话打你怎么说 浏览:1001
伊朗的什么农业很着名 浏览:788
美国和伊朗打仗为什么在伊拉克 浏览:982
印度洋濒临哪些海洋 浏览:304
印尼的字什么样 浏览:441
印尼富豪祖籍在哪里 浏览:567
饭店的意大利面怎么做很好吃 浏览:230
去哪里买印度歌曲 浏览:708
美国和伊朗有什么深仇大恨 浏览:80
伊朗买个口罩多少钱 浏览:435
印尼不能带什么回国 浏览:168
意大利斜体是什么样子的 浏览:69
英国游客今夏增加了多少 浏览:57
印尼乳胶床垫多少钱一个 浏览:341
中国五大风水宝地在哪里 浏览: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