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家好,我是印尼华侨 在印尼出生成长在厦门读大学 已经毕业 现在在印尼呆着 想在中国求职 。
有啊,以前在世纪公园那边
⑵ 黄奕住的主要贡献
黄奕住在返国前夕,即已考虑今后如何运用其资财为祖国的复兴及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综合起来,他在这方面的主要活动可概括为下列几个方面:
其一,创办银行,扶助发展华侨工商业,振兴祖国实业。
黄奕住在印尼30多年的商业经营活动中,深刻体会到银行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1917年,华侨糖商遇到困难,遭到荷兰银行资本的掣肘和刁难,使他认识到建立华侨银行及本国资本银行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从印尼返国途经新加坡时,即投资入股华侨银行40万元叻币。1919年12月1日,他往菲律宾及日本等地考察时,“闻岷里拉(即现首都马尼拉)华侨多泉(州)人,金融之权操纵于外国银行,损失甚钜”,因此,他和着名菲律宾爱国侨商李清泉及薛敏老等人在中华总商会商议后,决定共同“倡组中兴银行,以挽回权利”。“中兴银行”初定注册资本1000万元,先招股500万元(菲币)。黄奕住认股100万元。该行初创时,实缴资本为200多万元。黄奕住实际占了该行投资的一半,他被推举为该行董事。在他的关心指导及同行们的齐心协力经营下,该银行营业蒸蒸日上。到1933年时,其资本已实增至600万元,资产总额达2470多万元,成为菲律宾最主要的侨营银行之一,对扶助华侨经营工商业及当地经济发展起着良好的作用。
1920年,黄奕住因“念吾侨民苦异国苛法久矣,若不思为父母之邦,图其富强,徒坐拥浮资非夫也”,专程前往上海,拜会了一些着名人士,如上海《申报》董事长史量才、银行家胡筠(胡笔江)等人,共商“谋设中南银行于上海。中南之者,示南洋侨民不忘中国也。”该行创办之初预定招股2000万元,第一期缴足资本500万元,黄奕住认股350万元,占70%。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后,1921年7月5日,上海中南银行正式成立并营业。它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侨资金融企业。该行向国民政府立案后,“政府念君才,知可倚重,遂予发行钞票,视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两行。”因此,中南银行成为当时全国可以发行钞票的3家银行之一。该行为了取信于民,“特联合了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大陆银行,订十足现金准备及准备公开制度,于四银行之外,另设四行准备仓库,专为保管准备现金,发行钞票。”在中南银行举行的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黄奕住当选为董事长,胡筠任总经理,史量才、韩君玉等任常务董事。1924年,该行增资至750万元,黄奕住入股500余万元,仍占资本额的3/4。随着银行业务的开展,该行先后在天津、厦门、汉口、广州、南京、苏州、杭州及香港等地设立了分行,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此外,“国内国外各大都会商端口,均专约代理汇兑收付机关,并代顾主保管国内外发行的各种公债及契据,经理付息取本等事宜。”中南银行成立之后,还积极投资支持国内各项民族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其中主要的有上海新裕纺织公司(占有65%的股份)、益中磁电厂、诚孚工厂、天津北洋纺织公司(占有50%的股份)、天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天津启新洋灰公司、广州矿务公司等等,对扶植民族工商业起了一定的作用。黄奕住之子黄浴沂回国后,曾就任中南银行协理,代表黄奕住经营该行业务。黄奕住则息居厦门鼓浪屿。他常到上海、天津、香港等地巡视。抗日战争爆发后,总经理胡筠在一次从香港飞赴重庆时,不幸飞机被敌机追击而遇难身亡,黄浴沂即接任了总经理之职。此外,黄奕住学于1921年8月7日在厦门市创办了“日兴银号”,以与南洋群岛各地通呼吸,沟通厦门与海外华侨的侨汇、融资及促进工、商业等之发展。“其资金之钜,为厦门各银庄之冠”。由于“日兴号”有良好的信誉,东南亚各地华侨曾纷纷把他们的游资汇存该银庄,以备家乡建筑房屋或其他实业之用。如印尼华侨李丕树,即曾一次汇寄30万元大洋,存于该行。
其二,创办经营社会公用事业,建设家乡。
黄奕住创建了厦门市自来水公司。
厦门是一个海岛。广大市民的食用水一向靠天(雨水)、靠地(井水)以及靠水贩们每天用运水船从海澄县九龙江淡水区取来贩卖的“船仔水”。市内小贩们向运水船商买水后再挑到各大街小巷出售给各家各户。本世纪20年代前后,每天贩水量约一万多担。这些食用水都未经消毒过滤,且经过多次转运,极不卫生。黄奕住定居鼓浪屿后,经常来往于厦门鼓浪屿渡口,目睹水贩们挑运贩水的情景,深感此问题关系到全岛居民们的生活、健康和工作,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亟待解决的主要社会及建设问题之一。因此他决心“创办厦门自来水,以重卫生”。1920年,他即发起筹办厦门市自来水公司。翌年,他与厦门商会会长洪鸿儒、中国银行厦门分行经理陈实甫、英商汇丰银行买办叶孚光及几位照办华侨共商筹资兴办事宜。1923年5月,公司经当时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定名为“商办厦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初定资本为100万元,黄奕住先认股40万元。自来水的蓄水池、过滤池、水塔等公司建筑工程于1925年在上海招标,结果,由德国西门子公司以92万元中标承建。1926年7月第一期工程竣工,开始供水,1927年全部工程完成。蓄水池最高水量为2亿8千万加仑,可供全市20多万居民9个月之用。同年10月28日,该公司召开成立大会,制订章程,规定资本为200万元,黄奕住当选为公司董事。1929年,黄奕住又倡议在鼓浪屿日光岩和鸡冠山分别建造了高低水池两座,并备有大小运水船3艘,拖船1艘,每天将厦门自来水由船运至鼓浪屿抽送池,从而解决了鼓浪屿居民用水之需。这是厦门市(包括鼓浪屿)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居民饮用自来水问题。黄奕住对厦门人民的贡献是值得赞颂的。
黄奕住承办了厦门电话公司,发展厦门市内外的通讯联系。
早在1907年12月,厦门市即已开始运用电话,它是由华侨林尔嘉创办的“厦门德律风(英文Telephone的音译)公司”装配的,拥有400门磁石式的电话机。鼓浪屿当时是个“公共租界”,日商也办有一个“川北电话公司”,电话业务全操在日本人手中。20年代,随着厦门市政建设开始发展,原有电话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黄奕住深感发展厦门内外通讯联系的重要意义,因此,1921年4月16日,他先以10万元收购了厦门德律风公司后,再增加30万元资本,加以改装及扩建。同时,他还应广大厦、鼓市民“收购日本人电话公司”的倡议和要求,经过多方努力,于1923年以23250元将日商的“川北电话公司”购入自办。黄奕住接办厦门、鼓浪屿电话公司后,锐意改进。他聘请了上海的钱咸昌为总工程师,对原有的话机、电杆线路等进行改换,采用美国卡洛公司的新式机件,最大通话容量可达2500门,同时培训接线员,并给予优厚的工资待遇,因此使电讯接收灵敏迅速畅通,用户也迅速增加。与此同时,他还投资铺设了厦门至鼓浪屿海底电话电缆。1924年1月1日,厦、鼓之间也正式通话。1925年,他又投资10万元在漳州市设立“通敏电话公司”,并在海澄、石码、浮宫及南靖县等地设立分线,进一步沟通了厦门与内地的通讯联系。后来,他又曾派钱咸昌总工程师到泉州勘测,筹划泉州、永春等地与厦门的长途电话,后因军阀割据、地霸横行、接着抗日战争爆发而未果。黄奕住设立电话公司,始终抱着“以服务桑梓为主旨,不以牟利为目的”的宗旨。1929年,黄奕住独资创办经营的“商办厦门电话股份有限公司”获准正式注册立案,领照营业。资本额增至100万元。
黄奕住曾筹建漳(州)龙(岩)铁路,并致力于开发闽西矿产资源。
1905年,厦门至漳州的铁路即已开始兴建,1910年正式通车。当时从厦门至漳州的交通线路是从厦门乘船经三公里半的水路到嵩屿,再乘火车。但当时该铁路只铺轨到江东桥,仅完成28公里,距离漳州还有22公里。黄奕住为了开发闽南及闽西南地区的经济建设,1922年即有续建该铁路并扩展至龙岩地区的打算,并曾约请荷兰工程师樊迪克纳前往视察,后因故中断。1926年3月15日,菲律宾华侨在厦门鼓浪屿开会发起救乡运动。黄奕住在会上“提议续办漳龙铁路至龙岩,以利交通。佥谓敷设铁路为救乡根本要图,即经全体通过”。会上选举了黄奕住、李清泉、胡文虎、李双辉、陈培锟、黄琬、萨福均、郑华、黄钟训、林荣森及薛敏老等11人为筹备委员。不久,召开成立大会,黄奕住被举为筹委会主任,会址即设在其公馆。同年10月12日,获得当时交通部、农商部的批准。原定1927年由交通部派技术人员前来视察勘探及估价,然后由华侨出资主办。但到1926年11月,国民革命军北伐,从广东攻入福建,政局混乱,铁路筹建计划再次夭折。1933年,蔡廷楷领导的19路军进驻福建后,政局较为稳定,又重新研究筹建该铁路问题。6月1日在鼓浪屿设立了漳龙路矿筹备处。黄奕住积极支持,曾聘请德国工程师来进行测量,绘有详细蓝图,为全面勘察施工作好了准备。国民政府实业部也准备派地质工程师侯德风、矿业工程师王目伦等来进行测量。不断,筹备工作在紧张进行时,又发生了福建闽变事件,结果全部计划又成泡影。此后抗战爆发,漳龙铁路始终没有建成。
黄奕住还积极从事厦门、鼓浪屿的房屋及市政建设。
20年代以前,厦门可说几乎没有很好地建设,市容简陋,房屋大多是矮小的平房。1927年以后,厦门开始进行市政改革和建设,兴建了一批新的楼房,其中华侨投资兴建的占了重要的地位,据调查,福建华侨投资房地产的主要有厦门、泉州、福州晋江县。其中尤以厦门最为突出,占全部投资的90.19%。而厦门市的房地产建设投资中,又以印尼华侨为最多,黄奕住就是其中之一。1930年,黄奕住组建了黄聚德堂房地产股份公司,投资金额为245万元,占1930年厦门全市全部房地产投资(7641550元)的1/3左右。黄聚德堂房地产公司总计建筑和购置的房屋达160座,面积为41457.70平方米。其中135座出租,18座借用,7座自用。此外,他还投资助建了厦门海滨堤岸及一些街道。原鼓浪屿宾馆即是黄奕住的产业,建筑之大之优美,是屈指可数的。鼓浪屿有一条“日兴街”,也是他捐资修筑的。黄奕住投资房地产业,自有其赢利目的,但他对厦门市容美化,对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及市民住房条件的改善,无疑都起过良好作用,做出了一定贡献。
黄奕住不仅是一位爱国的华侨企业家和民族企业家,而且还是一位积极参加华侨社团、热心文教公益福利事业及侨乡各方面建设的社会活动家和爱国者。
早在1907年,黄奕住的经营事业有些初步发展时,即积极参加了各项爱国华侨社团活动。1907年3月7日,为了促进侨商的团结与合作,维护华侨的正当利益,他和三宝垅市着名侨商周炳喜、马厥猷、甘钦福等30余人共同发起创办了三宝垅中华商会,这是印尼仅后于巴城、泗水及巴厘陵三市而成立的第四个中华商会。该会的宗旨是“增进华侨商业知识,保护半岛华侨利益,发展本岛华侨商业,促进祖国对爪哇岛的贸易。”从1907年成立第一届董事会起至1913年的第七届董事会,黄奕住都被选为董事。1917年至1920年的几届董事会,他又被选为该会副会长。黄奕住参与该会领导层工作期间,积极参加会务,为祖国及当地侨社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从1907年至他回国为止的十多年间,他积极参加和推动该会对祖国广东、广西、福建、河南、河北、湖南及山东等地的水、旱、地震等灾害进行募捐救济活动,他本人也作了不少的捐献。1909年,三宝垅、巴城和泗水的中华商会本着增强祖国海军力量的愿望,开展了“捐助中国海军”的活动。同年,清政府派了王广圻参赞到三宝垅募集航业银行股资,促进祖国航运业之发展,黄奕住认捐了500股。1910年12月,厦门信用银行代表许纶华到该地招股,以推动厦门的经济发展,黄奕住认股5000元。这一年,由于荷印殖民政府将当地华侨养老院和贫民院解散,不少侨商闻讯后甚为愤慨。中华商会召集了各社团联席会议,决定成立“慈善堂”,以救抚年老无靠之贫侨。黄奕住被推举为该堂的财政,负责筹借及管理该堂的一切经费及收支。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民国。中华商会从1912年2月29日起联合并领导各社团及广大华侨进行了3天的庆祝活动。黄奕住担任了庆祝活动筹委会委员及财政工作。在这3天的庆祝活动中,三宝垅华侨热烈的爱国之情空前高涨。黄奕住也为推翻了腐败的满清封建王朝而欢欣鼓舞,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1912年3月29日,福建都督孙道仁派叶国瑞到三宝垅征募军务债票时,黄奕住和其他商会董事都认为此事关系到家乡的改建及救国活动,他认购了5000元。同年10月,三宝垅中华商会经商议后,致电当时的北京国民政府,要求取消所有我国与外国订立的种种不平等条约。1914年,荷印殖民政府在三宝垅举办了一个“博览会”。黄奕住和其他董事认为这是一个宣传介绍祖国的好机会,共同出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陈列展览室。在这前后,中华商会的全体董事(包括黄奕住)“鉴于前清政府之举借外债,致损国权,不愿再作外债之举借,因发起国民捐”,以帮助民国成立后的国家各方面的建设。黄奕住和其他董事分头到各地向侨胞劝募,曾获得巨款,汇返祖国。1915年5月13日,商会董事们获悉袁世凯主持的北京政府欲和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甚为气愤,曾致电北京政府“勿签对日不平等条约”。1916年,福建省政府曾致函三宝垅中华商会,希望获得当地甘蔗良种及其种植方法。黄奕住是一位多年经营蔗糖业的着名糖商,熟悉情况,因此和诸董事一道,写了详细介绍文字寄回省政府,推广种植,促进福建家乡经济作物的发展。由于祖国政局的种种原因,黄奕住上述种种活动虽未必全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他的一片爱国爱乡之情,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在印尼三宝垅从商期间,黄奕住对当地华侨教育事业的推动和发展也不遗余力。现代的印尼华侨学校是始于1901年3月17日巴城中华会馆创办的中华学堂,接着三宝垅等各地纷纷效法,亦先后建立了中华会馆、中华学校。黄奕住是创办者及董事之一。1906年7月15日,爪哇各地中华会馆负责人云集三宝垅开会,决定成立“荷印中华总会”,作为所有侨团和侨校的中心组织。总会会务每年分别由巴城、三宝垅及泗水三市中华会馆轮流主办。1907年,三宝垅中华会馆主持了第一期会务,并决定将中华总会易名为“爪哇学务总会”,专管华侨学校教育事宜。1911年至1915年,三宝垅中华会馆主持了第二期会务。黄奕住担任了“爪哇学务总会”的领导人,并负责财政工作。当时筹备学校教育经费是最重要且非常棘手的工作之一,黄奕住在任期间花了不少心血,且还慷慨解囊,出资协助。1916年3月15日,黄奕住又和着名糖王黄仲涵等共同发起创办第一间华侨中学“华英中学”。黄仲涵担任该校董事会担保人,郭春荣任董事会主席,黄奕住任财政委员之职直到回国为止。“华英中学”的建立,为中爪哇各地华侨子弟升入中学深造、学习中文和英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董事们共同努力,经费较充裕,师资力量较强,几十年来培养了不少华侨子弟人才,始终是爪哇着名华侨中学之一。
1920年黄奕住返回祖国以后,对福建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亦作了许多捐献。1920年,他即在家乡南安县楼下乡创办了斗南小学。1923年又创建了斗南初级师范学校,为家乡小学培养师资。在他的影响及推动下,南安上都和下都等地激起了华侨捐资办学的热潮。斗南学校从创办直至黄奕住逝世为止,所有经费“均由他独资供给,虽匪患频仍,不少波折,仍不忍其停顿”。1912年,他又在鼓浪屿创办了“慈勤女子中学”。他每年不提供经常经费三分之二,直至抗战爆发后厦门沦陷,慈勤女子中学才被迫停办。黄奕住还独资捐建了厦门同文学院一座教学楼,该楼命名为“奕住楼”。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黄奕住捐赠10万元。1927年他又捐赠厦门大学图书设备费国币3万元。为了纪念和表彰他热心教育的义举,1931年6月,在厦门大学的主楼“群贤”一楼刻下了“黄君奕住,慷慨相助,有益图书,其谊可着”的石碑文,以资纪念。这一碑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那里。他还先后对新加坡华侨中学、广东岭南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倡捐巨资,累数十余万金”。他前后购置3万元图书给厦门鼓浪屿中山图书馆等。他之所以如此热心兴办教育及文化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吾幼失学,为大憾事,今于吾父吾母卯基之乡,吾身数十年经营衣食之地,晚岁游历之区,为青年学子略尽吾情,弥吾阙憾焉。”此外,他还捐资17000多元独修闽南古刹及泉州开元寺着名的东、西塔中的东塔,以保护文化历史古迹。至于泉州顺济桥的修筑及对其他不少慈善福利事业的捐助,不在此一一详列。1921年10月,他捐献3万元助济华北遭受旱灾之灾民。为此,当时中国政府曾赠予“急公好义”的牌匾嘉奖。1922年,福建遭受巨大水灾,他也捐助赈济灾民,福建省政府授予他“乐善好施”的匾额。总之,他一生对“四方之慈善事业踵门劝募者,靡弗乐为之应,琐之不胜枚举也。”
1931年秋,日本军国主义者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等地。广大海外侨胞对此侵略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并纷纷组织各种救国抗日团体,捐助支援祖国抗日事业。中国航空建设协会曾发起献机运动。黄奕住当时正在菲律宾巡视业务,得讯后立即捐赠5万元。此外,他还作了不少其他捐献。1937年7月7日,中国全面抗战爆发,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消极抵抗政策,日本侵略军不断吞食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有人曾劝黄奕住加入外国籍,以保全生命及财产,遭到黄奕住坚决拒绝。他表示:“绝不加入外国籍,依赖外人。吾无意时髦。共赴国难,何惧之有?……岳飞‘还我河山’,血红四字,精诚威严,墨舞心声,流芳千古。”黄奕住这种爱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
在此期间,黄奕住还考虑到上海中南银行及各地分行、厦门日兴银庄存款客户的利益,曾登报启事,通知所有客户:“不论定期活期存款,即日起前来领取本息。”以维护客户利益及该行信誉,免遭日寇之劫掠。当“黄日兴银行停业时,存款凡300余万元,一一偿清,不使(客户)受毫发损。”厦门沦陷前夕,他考虑到鼓浪屿地区小,难避敌人及汉奸耳目,决定避居上海。他在上海蛰居期间,看到日寇侵略暴行及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日,深为痛心。他“每闻时事,即悒悒不乐,谓天下不相中国,降此鞠凶,呼钦书(其子)兄弟,告之曰:吾爱国爱乡之心,不后于人。一入国门,即思竭涓埃之极,乃卒未酬所志”,而引为毕生憾事。1945年6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黄奕住不幸病逝于上海,终年80岁。
黄奕住的一生经历和思想言行,在老一辈华侨、归侨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从一位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剥削压榨而无以为生的中国农民,被迫出洋谋生,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心经营,从一位剃头匠、肩挑小贩而成为富有的侨商,从一位自发的具有淳朴乡土观念的中国移民而成为自觉的忧国忧民、热爱祖国及家乡、积极支持资助并直接从事祖国及家乡各项建设事业的爱国华侨领袖、华侨企业家和民族企业家,受到广大华侨及乡亲们的推崇。他毕生“行事既善,声闻以广”。回国后,“迭受政府大绶宝光嘉禾章之褒,厦门总商会、市政府之正、副会长之聘,鼓浪屿工部局补推他为华人董事,并曾被侨务局聘为高等顾问等职。”“盖举国中朝野,咸于府君(黄奕住)敬礼有加焉。”虽然由于历史时代社会等原因,黄奕住的思想言行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一生始终坚持爱国爱乡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做一名中华民族的儿女而自豪。直到临终之际,他仍谆谆教诲其子孙。要继承其遗志,忠于祖国。这些思想品德是值得人们学习和纪念的。
黄奕住的子孙后代现还在鼓浪屿,海外等地生活。
⑶ 你是印尼的华侨吗
三楼的兄弟,你经过那段日子吗?
你知道什么关于印尼华侨吗?如果你不懂我很感谢你不说话。
你知道印尼政治界情况吗?我估计你不知道,甚至我估计你对印尼是什么国家也不知道。
对,我们是印尼籍,对没错我们和中国政府没有任何关系。
你知道四川大地震像我们这样跟中国政府毫无关系的华侨捐了多少钱吗?
你知道我们华侨都时时刻刻惦记着我们这个居然遗忘我们的祖国吗???
98年,中国政府确实没有表态,表态的是台湾政府,和香港同胞!
但是我们到现在还是只承认中国而不是台湾。
这样的心情请问你有吗????
我们被打,被抢,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要求任何国家保护我们,我们可以自己保护自己,我们只有3%,他们97%,但是我们反抗了。
他们有军队帮助,我们只是拿菜刀,但是我们干了!你够胆吗????
对于不知道我们华侨生活苦难的事实我觉得还是不要乱发言,华侨虽然不拿着中国护照,但是华侨还是华侨,我们经过了世世代代的外国生活,但是我们不忘本!我们比有些中国人还爱中国,这不是因为我们看见中国强大了,但是因为我们知道“炎黄子孙不忘本”
我们可以没人没国家承认,但是我们还是华侨!
不要口口声声说华侨什么,你知道今天中国的经济成绩里面华侨有多少贡献吗?
我是华侨!我骄傲!
⑷ 东方主战场中的印尼归国华侨,25岁牺牲的是谁
李林(1915.11.15-1940.4.26),原名李秀若,女,福建龙溪县人。李林幼年侨居荷属爪哇,1929年回国就读集美中学,1933年就读上海爱国女中,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参加革命,参与创建雁北革命根据地,抗击日军。1940年4月26日牺牲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平鲁区为纪念李林烈士,成立“李林中学”。2009年被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⑸ 在东南亚各国中,哪个国家的华人华侨最多
印度尼西亚
中国人民和印尼、马来西亚人民之间的往来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荷兰考古学家德·弗玲斯研究印尼出土的中国陶磁器得出结论,认为远在2000年前中国人已漂洋过海踏上印尼国土,有的可能已在万丹定居下来。②而福建省地处沿海,泉州又是历来我国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1000多年前,就有福建人定居海外。据文献记载,早在东汉时,福建就有人“流移至澶州的”。③澶州即现在的菲律宾群岛。荷兰学者莱格尔盖尔格尔在他的《爪哇土地和民族》一书中指出,约在9世纪至10世纪时,就有福建人来到印尼。④唐代,在泉州就设立了“市舶司”,成为华南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⑩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大批破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无以为生,被迫远渡重洋,去外谋生。在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人数急剧上升,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华人在世界的人数约2540万人,在亚洲33个国家和地区,有2200余万人,在东南亚十国有2100万余人(占世界华人人数的82.7%)。以当时印尼华人人数600万人来比较,她在?世界华人人数的23.6%(即超过1/5);占在东南亚十国华人人数的28.4%(即超过1/4)。
目前大陆、�湾和海外对世界华人人数比较一致的估计为3000万(另有估计3500万,甚至5000万)。虽然印尼华人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很小,但他们在印尼社会、特别在经济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印尼是亚洲的一个大国,她的发展是与华人的贡献分不开的。同时,在全世界各国华人中,印尼华人在数量上是首屈一指的。因此,研究印尼人口与华人社会不仅对印尼、而且对亚洲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⑹ 民国时期最有钱的印尼华侨
林绍良(1916.07.16-2012.06.10),印尼林氏集团董事长,印尼政府经济顾问,印尼前首富,美国《投资家》杂志将其列为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曾被称为“世界十大富豪之一”。1995年集团的总资产高达184亿美元,营业总额约200亿美元,所属公司640家。
⑺ 中国的海外杰出华人有谁
世界着名物理学家丁肇中
香港第一位女署长方安生
当代小型电脑奠基人王安
世界棒球王、旅日华侨王贞治
扬名英国时装界的设计师王景生
在美国进入太空的首位华人王赣骏
现代派建筑设计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
美籍华裔女钢琴家牛恩德
为理想不断奋斗的中医师、旅菲华侨许今栋
成氏三姐妹成之凡、成金沙、成露西
香港影视歌星汪明荃
美洲中国图书馆的创建人李庆增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李远哲
新加坡外交家李炯才
世界着名物理学家李政道
马来西亚着名画家李家耀
美国第一位华裔女市长李琬若
美国夏威夷副州长和郡长李察臣、谭福善
世界“桥牌皇后”杨小燕
马来西亚“建筑业大王”杨忠礼
世界着名物理学家杨振宁
着名美籍华人陈香梅
世界着名数学大师陈省身
新加坡“玻璃大王”陈家和
加拿大温哥华华人慈善家陈焯联
东南亚金融巨头陈弼臣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吴汉
世界着名物理学大师吴大猷
美国特拉华州华裔副州长吴仙标
泰籍华裔着名报人吴继岳
“中国居里夫人”、美籍华人吴健雄
心血管专家、巴西籍华人吴光
联合国中文书会主席张范雄
巴黎“牛车水中心”餐馆老板林东岩
印尼首富、华裔大企业家林绍良
旅日围棋高手林海峰
为华人树碑立传女作家、美籍华裔林露德
飞架在香港与世界市场之间的桥梁冯景禧与冯永祥
美国好莱坞华裔女星卢燕
加拿大华人学者叶嘉莹
船王——称霸海上的中国“旱鸭子”包玉刚
美籍华人女作家、美驻华大使夫人包柏漪
美国加州女州务卿江月桂
旅日商界女强人刘秀忍
美国化学银行副总裁刘冠华
无悔的追求,加拿大籍华人刘敦仁
香港“维他奶大王”罗桂祥
香港新派武侠小说家金庸
美籍华裔柔道家周泰炜
美籍华裔的一朵玫瑰赵小兰
好莱坞银河中的东方彗星赵家玲
瑞士籍华人女作家赵淑侠
香港知名实业家胡应湘
旅居海外的一代学人饶宗颐
马来西亚糖王、最杰出企业家郭鹤年
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
纽约警总华人副局长莫虎
平民教育家、美籍华人晏阳初
旅日影视歌星翁倩玉
香港最成功的女性之一梁淑怡
洛杉矶美籍华裔金融家黄仲元
重视中华文化的华人教育家黄伯飞
新加坡着名银行家黄祖耀
美国喜瑞都市华人市长黄锦波
香港金利来“领带大王”曾宪梓
法国首位华裔国民议员曾宪建
加拿大籍华人建筑师彭培根
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
旅日华侨女医学博士惠京仔
美国电视女强人靳羽西
香港东南亚舞蹈团团长廖春慧
南洋华人出版家潘醒农
全美亚裔政治学者组织主席薛君度
香港发迹奇特的巨擘霍英东
美籍华人光纤专家魏弘毅
世界着名武术家李小龙,把中国武术发扬到了全世界
附
书名:海外杰出华人的特别档案
作者:王霄鹏 主编 等编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8-1
页数:264页
ISBN:780023720
⑻ 有哪些爱国的华人华侨的事迹
峥嵘岁月 侨史佳话
华侨贡献巨大
抗战初期,海外侨胞有1000多万,其中90%在东南亚。“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的隆隆炮声,震撼了海外侨胞的心灵。抗日救国、救亡图存,世界各地华侨在抗战期间成立了900多个抗日救国团体,成为支援祖国抗战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幅整齐的图表,清晰地表明了华侨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
各地华侨慷慨捐输,认购公债达11亿元国币,占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抗战时发行公债总额的1/3强;侨胞们捐出侨汇购买飞机,共达数百架,仅菲律宾华侨就捐50架飞机;各地侨胞捐的汽车上千辆,药品、衣物无数。
一张张发黄的图片,无声地述说着烽火狼烟中的赤子丹心。
旧金山中华会馆组织捐款;新加坡华侨的抗日集会上,儿童争相把节省的糖果钱塞进箱子;泰国侨领蚁光炎、美洲侨领司徒美堂捐款购买飞机。1938年11月,马来西亚华侨彭士馨率领南洋华侨司机回国服务团,跋涉14000余里,历时3个月到达延安,带来了两辆救护车和一批药品。
洛杉矶华侨李兆焕响应宋庆龄号召,为孩子们捐款捐物,并专程送到延安。1942年,中央决定将延安中央托儿所改名为洛杉矶托儿所……
奉献青春热血
陈列以大量史料,反映了当年广大华侨青年怀着满腔热血,漂洋过海,汇聚在延安宝塔山下,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的情景。
当时在延安学习工作过的华侨有600多人,他们出身不同,经历各异,有的是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来到延安的,但他们都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不少人后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在政治、军事、外交、教育、侨务等岗位上建功立业。有的为民族解放献出年轻的生命。
女英雄李林,印尼华侨,曾任八路军骑兵营教导员,1940年4月在晋西北英勇牺牲,年仅24岁。泰国华侨庄儒邦,在反“扫荡”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仅21岁。
老归侨、原兰州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谭岚,在一幅照片前伫立良久。照片上,一群泰国华侨青年出发赴延安时,在轮船上向亲人挥手告别。谭岚女士对记者说,她当时是一位华侨女学生,从曼谷取道香港,历经曲折到了西安。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希望她留在西安工作,她一定要去延安学习,然后到抗日前线去。她和几个同伴一路步行,三原、铜川、宜君、洛川、榆林桥、三十里埔、杜甫川,不知翻过多少山峁,穿过多少河沟,15岁的少女脚上起了无数水泡。“快看啊,宝塔,宝塔山!”一行人走近革命圣地时高兴得跳了起来,忘记疲劳狂奔一阵,从此投入了革命的大熔炉。
陈嘉庚访延安
1939年冬,国民党制造国共摩擦,引起海外华侨的不安,着名侨领陈嘉庚决定回国考察,探询真情。1940年3月,67岁的陈嘉庚组织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5月到延安访问。
6月1日下午,毛泽东在杨家岭接见了陈嘉庚和侯西反,由朱德作陪。谈话后,毛主席留陈嘉庚共进晚餐。一张陈旧的饭桌,上面铺着4张白麻纸,以代桌布。菜肴是以洋芋、豆腐等陕北农家菜为主,其中青菜、水萝卜等都是从毛泽东自己种的菜地里拔来的。唯一的一只黄焖鸡,还是几天前老乡送给毛泽东的。陈嘉庚看着这桌宴席,十分感慨。因为在重庆蒋介石以8万元巨款作为接待费用,请他吃饭,吃的是山珍海味。后来,他常对人说:“一党之领袖其艰苦朴素有如此者,令人钦佩。”
陈嘉庚耳闻目睹延安政治民主,上下团结,廉洁奉公,民风纯朴,对陕甘宁边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强了对共产党的正确认识和信任感。延安之行,是陈嘉庚先生人生的重大转折。他回到重庆作了一次报告,《新华日报》将其全文发表,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他回到新加坡在万人大会上讲话说:“我未去延安时,对中国前途甚为悲观,以为中国的救星还未出世,或还在学校读书。其实此人已经四五十岁了,而且已做了很多大事了。此人现在延安,他就是毛泽东。”他把延安同重庆作了对比,结论是:“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⑼ 印尼人是哪里人呀
印尼人有印尼华侨(中国人后裔)、印尼土着人(皮肤有点黑吧),在赤道的南部,靠近赤道的印度尼西亚群岛,着名的巴里岛就在那,有很多印尼人对华人在那做生意挣钱,生活比他们好而排斥华人、杀害华人(我自己的理解,不知道对不?——
⑽ 收集五个海外华侨爱国的故事
1、陈志昆
1961年,陈志昆被委派到香港华侨商业银行担任副总经理的职位。由于熟悉中美两国的文化,陈志昆又不遗余力地为中美两国的友好交往而奔波,以尽一位爱国华侨应尽的义务。他促成了夏威夷代表团第一次赴北京考察、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他多次任美国跨国公司的中国顾问。为了更好地促进并推动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1974年,他成立了友结投资顾问公司,主要担负起中美两国贸易的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