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的电影大多都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有哪些电影看完值得我们深思
1,《筹款风波》
《筹款风波》是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执导的伊朗影片,由Bahram Radan、萨蕾·巴亚特主演,于2017年6月17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2017年6月,该片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德黑兰:爱之城》
《德黑兰:爱之城》是阿里·贾比尔安萨里执导的剧情电影,弗鲁格·凯哲贝格里、贝纳兹·贾法里等参演,于2018年10月14日上映。
该片讲述了三个人近中年、对生活感到幻灭的都市男女,各自渴望着能在这个从未真正接纳自己的城市中寻找到爱情的故事。
3,《出租车》
《出租车》是由Jafar Panahi Film Proctions 出品,于2015年02月06日上映的一部纪录片。由贾法·帕纳西执导并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辆黄色出租车行驶在德黑兰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种各样的乘客坐上车,每人都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机的各种问题。
4,《推销员》
《推销员》是由阿斯哈·法哈蒂执导,沙哈布·侯赛尼、塔兰涅·阿里多斯蒂主演的伊朗电影,于2016年5月21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该片讲述一对年轻夫妇因故搬家到新公寓,但一场与前房客有关的事故却将他们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5,《背马鞍的男孩》
《背马鞍的男孩》是2008年上映的伊朗剧情类电影,讲述了一个男孩花钱雇佣另一个穷男孩为他到处驼东西的故事。
B. 伊朗电影 别离 剧情解析
Termeh和Razieh的女儿一起玩桌上足球,生活在一个用童话与课本堆砌出的世界里。当她们的父母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说谎来应对时。
她们被迫承担起了不该由她们承担的重负,保守着一个昏暗浑浊的秘密,她们成了各自父母沉默的同谋。而后,Termeh迫不得已在法官面前不动声色地帮着父亲圆谎,转眼又在汽车后座上泪流满面。她的童年时代从此崩塌,而在它的废墟之上隐约出现了一个不可捉摸的成人世界。
(2)伊朗电影闭幕说的是什么扩展阅读
《别离》演员表
1、蕾拉·哈塔米饰演西敏
1972年10月1日出生于伊朗,伊朗电影演员,代表作《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并因此荣获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女演员。
蕾拉·哈塔米是伊朗导演阿里·哈塔米(1944-1996)和演员Zari Khoshkam的女儿。她的丈夫是演员 Ali Mosaffa。
2、佩曼·莫阿迪饰演纳德
在2000年后期初涉剧本创作,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他曾担任多部伊朗电影的编剧。2009年,在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关于伊丽》(2009)中莫阿迪开启了他的演艺生涯。两年后,他凭借电影《一次别离》(2011)中的主要角色纳德一角的精彩表演。
C. 这部电影讲了什么
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因“宣传反对政权”而被囚禁家中的生活片段。帕纳西把镜头对准自己居住的公寓,对准自己,记录下了自己生活的琐碎点滴。他在等待法院对他的最终判决期间的生活,无聊而绝望。禁止电影制作无疑意味着,他将长期无法从事热爱的电影艺术。影片忠实地记录下了帕纳西面对“艺术之死”后的痛苦与无奈,但最后一个镜头却定格在熊熊烈火中,永不燃尽。
2010年12月20日,伊朗官方宣布了一项震惊电影界的判决:“帕纳西先生因为参加反对伊朗政府的宣传活动而被起诉,他将在狱中度过6年,并被剥夺20年社会权利。其中包括不得制作或者指导任何一部电影,不得创作剧本,不得接受国内国外媒体采访,更不得离开伊朗”。这部经历千辛万苦的影片,终于几经辗转地被秘密装进优盘,带到了第64届戛纳电影节,并入选第36届多伦多电影节的大师单元。
D. 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在最后结尾时,父亲到底有没有给主人公买鞋啊
....是[小鞋子]这部电影吧?
最后买了的,买了两双
E. 《我在伊朗长大》这部电影,伊朗方面对其中的内容有没有进行明确的辩驳,答的好的给200分。。。
描写的应该属实,对当年的革命老百姓是有上当受骗之感,专制国家就是这样啦,说的话一向言不由衷,如果你去过伊朗,和老百姓交流一下,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对现在的政府是普遍不满的,反而他们对官方一贯视为敌人的美国及西方却很有好感,官方和人民的观念想法正好相反,伊朗人有出国风潮,年轻人普遍觉得呆在伊朗没有什么前途
F. 看了一个电影的结尾,可能是伊朗电影。一个小卡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一个男子开车,副驾上坐个老头,
樱桃的滋味
《樱桃的滋味》是时代精神电影公司于1997年10月10日推出的一部心理剧情片,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赫玛永·厄沙迪、阿卜杜拉曼·巴赫里、米尔·侯赛因·努里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厌弃生命的巴迪在寻找能够帮他办理后事的好心人的过程中逐渐感悟生命意义的故事。1997年10月10日,该片在意大利上映。1997年该片获得第5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G. 求一部伊朗电影
中文片名
小鞋子
英文片名
The Children Of Heaven
更多中文片名
天堂的孩子
年 代
1997
国 家
伊朗
类 别
剧情
语 言
波斯语
IMDB评分
7.6/10 (1,572 votes)
片 长
89 Min
颜 色
彩色
类 型
剧情片
分 级
智利:TE 法国:U 阿根廷:Atp 澳大利亚:PG 美国:PG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制作成本
$180,000 (estimated)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导 演
马吉德 马吉迪 (Majid Majidi)
编剧
马基德·马基迪 Majid Majidi
主 演
Mohammad Amir Naji
Amir Farrokh Hashemian
Bahare Seddiqi
Nafise Jafar-Mohammadi
Fereshte Sarabandi
Kamal Mirkarimi
Behzad Rafi
制作人
Amir Esfandiari
Mohammad Esfandiari
[编辑本段]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The Institute for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 Young Alts
发行公司
Arthaus Filmverleih [德国]
Asmik Ace Entertainment [日本] ..... (Japan)
博伟国际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阿根廷] ..... (Argentina)
博伟国际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美国] ..... (Argentina)
安乐影片有限公司 EDKO Film Ltd. [香港] ..... (Hong Kong)
Gativideo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
Mars Distribution [法国] ..... (2006) (France) (theatrical)
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 Miramax Films [美国] ..... (1999) (USA) (subtitled)
New Films International [爱沙尼亚] ..... (1999) (USA) (subtitled)
Paris Vídeo [巴西] ..... (Brazil) (VHS)
RCV Film Distribution [荷兰] ..... (Belgium)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比起“小鞋子”的中文翻译,我更喜欢“The Children Of Heaven”的电影原名。当看整部片子的时候,听着片子背景中时时传来轰炸机的声音,突然想起来高三的时候看过的一本书《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书的内容都已经记不太清楚,这是中国女记者描写她在中东采访的一两年中的经历。书中有一段提到她去耶路撒冷的经历,这个巴勒斯坦中部城市,以色列首都,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天启宗教的圣地。如果耶路撒冷真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我相信那里离地狱也不太远了。当看完整本书,心中有一种难以平复的情绪,我突然有一刹那明白了那书名的含义。直到今天再看到“小鞋子”这部伊朗电影,突然发现,战火纷飞,人民穷苦的地狱中,有人们倾听上帝教诲的纯洁心灵。
小阿里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后,在买马铃薯的时候,把小鞋子放在塑料袋里,藏在了菜摊中。但是却被收垃圾的人误拿了。为了免除父母的惩罚,他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天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然后下学后再换给他去上学。当时,片中兄妹两个人当着父母的面,用一个笔记本“交谈”。他们小心翼翼,唯恐秘密被发现。就像阿里说的:“爸爸会打我,也会打你,因为他没钱给你买新鞋。”就这样,阿里用一只新铅笔换来了妹妹的妥协,于是兄妹仅有的这双鞋子每天就在两个人的脚上交换着。
能够找回丢失的鞋子或者再拥有一双鞋子的渴望在两个稚嫩的心中与日俱增地堆积着,因为他们既要逃避父母以及迟到可能带来的惩罚,又要承受换鞋带来的种种不便,还要躲避对于他人鞋子的羡慕所带来的折磨。妹妹看着别的女孩漂亮的小皮鞋,羡慕而无奈;哥哥每天在妹妹跑回家后,拼命地跑去学校仍然会迟到。如果不是因为他学习成绩很好,差点因为迟到被主任开除。这样的孩子,令人心疼的两个孩子,当发现穿着那双小粉鞋的女孩家庭穷苦的时候,放弃了要回鞋子的念头。他们躲在角落,看着小女孩拉着失明的爸爸,出去奔命;他们善良的目光里面写满了理解。也许妹妹要比阿理更希望找回自己的小鞋子,因为她不喜欢哥哥肮脏的球鞋。当兄妹两个在庭院洗球鞋的时候,两个孩子珍惜地捧着球鞋,轻轻地吹走上面洁白的泡沫;慢慢地,泡沫变成了透明的肥皂泡,在阳光下,在小兄妹的欢笑中,飞扬。那在阳光下彩色的肥皂泡,就像他们的童年,动荡而美丽,脆弱而坚强。这段在我眼中,确实是电影最“浪漫”的画面,整部片子看完,我脑子里回旋的都是他们的笑容,让我感觉,上帝正从天堂慈爱地俯视他们,他们是天堂的孩子,纯净而勇敢。
阿里试图和父亲去城里打工挣钱,父亲却意外受伤,花去了本来答应给妹妹买鞋的钱治病。当阿里坐着父亲破旧的自行车,在伊朗城市里面的高速公路上看风景的时候,我有些震惊。我查资料才发现片子拍摄于1997年,我以为在几十年前。我没想到阿理生活的破旧小巷的外面,就是如此发达的城市。当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与呼啸而过的机动车形成鲜明对比的时候,我突然觉得那对身影那么单薄而胆怯。在富人区,小阿里用流利的介绍“我们是园丁”解了木讷的爸爸的围。当他们问了很多别墅以后,终于被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爷爷请进了豪华的别墅。站在别墅的花园中,爸爸和阿理目瞪口呆。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国家。阿理在电影中从头到尾,没有换过一身衣服;而身边的小男孩衣着光鲜;爸爸拼命地工作,每天都要加班,妈妈重病;而身边的别墅主人穿着丝绸睡衣,夸赞自己的树。在爸爸整理花园的那几个小时,阿里和别墅小主人快乐地玩耍,他们荡秋千,玩跷跷板。那段电影中,运用了相当多的慢镜头,两个不过9岁的孩子,在阳光下的花园洋房里面尽情欢笑,虽然他们的生活天差地别。当最后要离开的时候,阿里把毛绒玩具轻轻放回睡着的小男孩手里,恋恋不舍地走开。那一刻,我心里很疼。他们都是孩子,本不该经历太多的磨难。阿里本应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享受上帝的恩宠,但是现实夺走了他的一切,包括一双破旧的小鞋子。
后来,阿里看到全市长跑比赛的通知时,终于哀求老师批准他参加比赛,因为比赛季军的奖品中有一双鞋子。比赛开始前,众多的参赛选手为不同的目的而来。有的孩子身着名牌运动服,穿着合脚的运动鞋;而阿里穿着老师发的运动服,默默看着脚下马上就要破烂的球鞋。在比赛中,阿里奔跑着,他的眼前晃动着妹妹放学后奔回来与他换鞋以及他换好鞋后奔向学校的脚步,他要取胜,他要获得那双鞋子,他在奔跑,在极度疲劳中奔跑,后来他跌倒了,为了胜利,他又不顾一切地爬起跑向终点并在混乱中率先撞线。当人们向小冠军表示祝贺时,当无数的闪光灯在眼前闪耀时,阿里第一次抬起低垂的头,眼睛里充满自责的泪水!只因为他得了冠军,而不是季军,他失去了他送给妹妹的小鞋子!电影中,阿里经常落泪;这个瘦弱的小男孩,坚强,宽容;而当他此时眼睛晶莹的时候,我被深深地刺痛了。
回到家中,妹妹难过地走开了,阿里脱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经彻底地磨烂了,哈里把打满水疱的脚泡在院内的池中,一群鱼向他游来。泡在凉水里的这双坚强的小脚丫,因为疼痛而失去孩童的稚嫩;鱼儿在脚边轻轻地游,一片红色的金鱼围绕着阿里的小脚。我看不到他的小脸,也许还有泪水的失望的小脸,但是我知道,此时,他的父亲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车上,放着买给阿里和妹妹的新鞋子,一双洁白的球鞋和一双妹妹梦寐以求的红色小皮鞋……
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不光在耶路撒冷。阿里和妹妹是天堂的孩子,他们用纯真而勇敢的笑容,战胜着现实的残酷和冰冷。电影的结局,没有出现小兄妹拿到鞋子的狂欢场面,只结束于池塘中的那一抹红色。而我,这个远在电脑屏幕前面的旁观者,泪流满面。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导演马吉德·马吉迪是演员出身,在《手足情深》和《继父》之后,推出了这部引起世界关注的《天堂的孩子》。影片的成就是勿庸置疑的,它不仅获得200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囊括了11项国际大奖,更取得了绝好的票房成绩。从剧情上讲,它非常简单,仅仅围绕着两个孩子对“一双鞋子”的渴望;从技术上讲,更缺乏可圈可点之处,除了哥哥赛跑一段用了慢镜以及旋转摇移等多种拍摄手法以渲染紧张气氛之外,平实的摄影风格贯穿始终。之所以它让人难以忘怀,是作品中所弥漫的浓浓温情,孩子百折不挠的追求以及导演对社会底层的人文关怀,使观众忽略了略显粗糙的影像,从而被影片最核心的部分击中。结尾金鱼亲吻孩子双脚的画面,以其美感和创意备受推崇,可以想象,如果把它放在一部通篇华丽的影片中,湮没的命运不可避免,正是伊朗电影质朴内敛的底板,使它宛如神来之笔。
[编辑本段]精彩花絮
这就是伊朗电影《小鞋子》。二十世纪末,伊朗电影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现代的人文意识而在国际影坛引起注目。可以说,他们的电影是把西方电影意识和自己的民族传统结合的最为自然和成功的。《小鞋子》便是其中之一。
在很多情况下,这部电影都被当作一部儿童电影来看待,这是一种误读。让一个幼小的心灵去承受一个并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的折磨,这已经不是以童趣为主要特征的儿童电影所能承受的主题了。但是这种分类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极其完美动人。
最感人的是电影里的人文关怀气息,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这种温情反映在导演以蹲下来的姿势在平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倾听他的声音,所以哈里和妹妹的语言是幼稚的,思维是幼稚的,行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实的,这种自然使他们的梦想呈现出最纯净的色彩,也使他们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同哈里一起在渴望那双鞋子时,有一个念头会突然闯进你胸膛:我们不都在不同的境况下丢失过不同的“鞋子”吗?我们这样渴望过吗?我们这样不懈过吗?
这种温情还表现在对哈里这样一个在窘迫景况下生存的儿童,导演没有表现出廉价的同情,而是体现出了尊重,在哈里那双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终有一种倔强的光芒,这种倔强使哈里始终保持着对目标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诠释着他的许多品质,他对妹妹的关爱,对父母的体贴,对学习的热爱,对善良的尊重以及自己应有的聪明机智,无不发乎内心,出于自然。这种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结尾,导演可以大胆地把失望留给哈里,而把惊喜留给了观众。也正是这种结尾,我们才会让哈里在我们心中烫出了印记,也才能回味出导演对哈里最深处的温柔抚摩。
这种温情还表现在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诗地赞美上,在哈里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决定这个故事发展的人文背景:他们对自己信仰的虔诚和知足,哈里父母的善良,周围老师和其他人的宽厚,都使这个故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即使是哈里兄妹在换鞋过程中的奔跑,导演也选择了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作为底衬,使你有时产生是在看一部纪录片的幻觉。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然的吟唱,才使得电影关于人文主题的表现有了最宽广而又厚实的舞台。而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电影无疑都是一种启迪。
当然,电影的成功更离不开扮演哈里的小演员的出色表现。他的那双丰富的大眼睛俨然已经成为伊朗电影的一个经典性标志。
关于这部电影的获奖情况并不清楚,但这并不影响我把它作为世界一流的电影来看待。至少,它可以伸直腰骄傲地对好莱坞电影说:对于真正的电影来说,那些炫目的特技实在不算什么。
[编辑本段]获奖情况
荣获1998年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影片、200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并在多伦多、香港、伦敦、纽约等18个国际电影节上荣获11项大奖。《时代》杂志年度十大影片,创下美国放映伊朗电影的票房记录——100万美元。
H. 求两部伊朗电影的影评
http://www.avfan.cn/movie/ShowNews.asp?table=t_moivecomment&Id=953
影评:《橄榄树下的情人》--伊朗原野上的陷阱
(2005-07-09)作者:菲林橙子
这样朴白单纯的电影,在伊朗就是有人排队买票去看,不知道阿巴斯选演员的时候,有没有利用网站去搜索。反正片中的女演员---蓝布裹头的德里兰几乎没有一个清晰特写,如果张艺谋这样拍《幸福时光》,那些大小媒体要伤心死了,因为他们将找不到一张合适剧照让观众先睹巩利第三章子怡第二的风采。美丽的脸庞,情人间火热的亲吻,怀着对美妙片名的憧憬来看,幻想要烟飞云灭了,因为这些根本没有。
罗兰·巴尔特曾写过一本关于照片的书《明室:论摄影》,他认为,照片所吸引他的,往往不是照片所展示的可以交流和象征的"知性空间"(studium),而是它让之感到莫名震撼的局部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称之为"刺点"(punctum)。
阿巴斯的"刺点"在哪里?
情节:
《春风吹又生》摄制组在伊朗当地选演员拍戏,有点"戏中戏"的意思。开头即是片中的导演直视镜头,直楞楞地说:我是导演,现在我要就地选演员。随后走到背后的一群等待的女孩子中,每个人都包裹着重重的深蓝头巾,脸孔模糊。镜头摇啊摇,一直到那个女主角德里兰出现,镜头也未在她身上过久停留,倒是她和导演的对话给人印象深刻,那么多个期待的女孩中,只有她质问:为什么你拍的东西没有在电视台播放?后来她的奶奶也说,这是个很"硬头"的女孩,从小固执。德里兰被选中了,她的父母在大地震中死去了,她还在读书。导演认为她非常适合这个角色,但是配戏时发现她拒绝和男演员--当地的泥瓦匠荷辛说话。
荷辛原来一直向德里兰求婚,因为他是个文盲,没有自己的房子,早被德的父母家人一再拒绝了。荷还是不死心,想和德里兰说句话,问问她自己的意思,这个固执的女孩却从未开口。
德里兰终于和荷辛对台词了,但摄影机一停,她又紧闭双唇。荷辛将德开口和他说话视为打开两人关系的一扇门,却一再失望。
场景:
有一半的戏是在路上,在开着的汽车上,开头一段非常长的镜头是导演助理舒太开车去接演员,先接到了男演员,在去女演员家的路上,是长长的一段路,机位一直停在车的前面,只听到两人的对话,画面是晨雾未散的绿色原野,大片大片的灰色丛林,褐色的绵羊。这段之长让我想起宁瀛《民警故事》开头骑车去派出所的那一长路,就是颇有纪录片的意味。
影片主要有两个场景,一是在拍摄现场,一是离开或要去拍摄现场的路上。阿巴斯很擅长用画外音,画面和声音制造了两个空间,汽车侧面的反光镜也得到很好利用,有一次导演和荷辛坐车回家,路上遇到一群迁徙的妇女,停车让她们上车,反光镜里折射出她们欣喜上车的情景。平淡中制造情趣,很欣赏阿巴斯的这个特长,舒太驶车在路上,车窗映出外面浣浣绿树,车突然停下,往后略倒,车窗映出两个小男孩的生动的脸,手上捧一盆鲜红的花。原来画面是静的,深色的树,黑色包裹的舒太冰冷静默的脸,突然冲进(那效果很象是冲进来)画面的红花笑脸。从冰到艳,镜头之间因此有了激情。
风景:
车行路上,一路淘尽伊朗的风土物貌。运砖车的工人抱怨"从外省来,做牛做马,才仅够养活妻儿。"另外是意外的那几个搭车的外省妇女,"放弃树木、稻田、乌蝇,为了来到这里""没有地址,什么都没有,就住在树的后面"。
茫茫的绿色原野,对的山川大喊:你好!这是向居住在这里的灵魂问好,这是导演告诉摄影师的话。两人站在丛林之中,风吹过,山林无语。《情书》上博子也在山谷中向死去的藤井树问候,在人与自然的应和之中,生命如水流动。
伊朗人互相之间是这样问候的:你好吗?/我很好,有心。
现场:
有两段戏(戏中戏)是反复拍摄的,《春风吹又生》的两个场景,一是因为德里兰拒绝和荷辛说话,所以拍了好几条。另外一个镜头是荷辛和德里兰扮演一对于大地震后第二天结婚的小夫妻,这段非常有意思。开拍时德里兰依着台词和"丈夫"说话,荷辛问"妻子"白袜子在哪,"妻子"告诉了"丈夫"。云遮住了太阳,停拍。荷辛隔着一扇门的距离向看书的德里兰说,结婚以后我会继续让你读书,不会让你这样的(即让她为他做琐碎家务)"德里兰你要是愿意,就翻一下手里的书吧。"德里兰欲翻不翻,太阳确在这个不该出来的时候出来了。
德里兰扮演的"妻子"在把丈夫的包丢给他的时候,始终不肯按台词说"荷辛先生,你拉了这个"只是说"荷辛",重复拍了五条都是如此。最后荷辛跑到导演身边,"导演,我们这里有的地方的风俗便是如此,妻子不用管丈夫叫先生",这条便过。
荷辛知道固执的女孩不肯用妻子称呼丈夫的叫法,便帮她搪塞过去。
拍摄拍片现场的片段做得很质朴,摄影机用布捆上,看拍片的孩子用细线拦在外头。拍片的间隙,大家喝茶,和孩子聊天。
面孔和身影;
女孩的语言极少,正面的镜头也少。印象深的是在坟场,她温柔痛楚的眼神一掠,就因为一看,荷辛后来一直跟着她了。拍得更多的倒是荷辛那张脸,朴实的,微胖的圆脸。很深情的眼睛和蓬乱的卷发。他的话很多,对导演说他对女孩痛苦而欲罢不能的感情,对德里兰诉说他的钟情"德里兰,我会在那儿开扇窗,你早晨起来打开窗,对面的高山会令你心旷神怡""我斟茶,你倒水,生命就是这样。"他的语言很抒情而幽默。在车上,导演劝他娶那个漂亮的牧民女儿"两个文盲在一起也合适"。他不要,"一定要找个有文化的,不然将来有了孩子,谁来辅导孩子做功课?"他独有一套自己的逻辑,纯朴又可爱。
阿巴斯的"刺点"不是平白显露的,是一点点出来的,通过语言,通过人物的平实交往,一点点的呈现,不显山露水,却让人砰然心动。好象是伊朗草原上的陷阱,无意之中掉了进去。
没有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结尾:荷辛追着德里兰,电影已经拍完,如果不问到女孩的一句话,可能是再也没有机会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德里兰顾自走去,荷辛追在后面。镜头停在大全景,两人成为绿野上小小的白点,后面的小白点追上了前面的,过了一会,一小白点又狂奔回来。音乐起,影片结束。荷辛是得到了女孩的话,幸福地狂奔吧?影片含蓄又让人会心一笑。
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206260018.htm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有些事与电影无关
来源:银海--天堂影院 作者:化身为海 2002-06-26 11:04:16
闲极无聊的时候,自己一个人看电影。
阿巴斯的片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没出字幕的之前,这个画面上只有一扇斑驳的门吱吱呀呀的响着。
然后就出现了一张张淡黄色的面孔,轮廓很深的五官,尤其是那一双双眼睛,仿佛隐藏着他们的灵魂。
整个故事简单的不能再简单,阿默拿错了同桌加尔马扎的练习簿,如果在明天早上之前不能还给他的话,加尔马扎就会被严厉的老师“踢出学校”。
于是一个瘦瘦小小的孩子为了自己不小心的过错固执的寻找。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茫然、无措、惊喜甚至恐惧,任何人的存在都对他的行为造成障碍,包括妈妈的责怪,爷爷的惩罚,陌生人的姓氏甚至是好心的帮助。他唯有不停的奔跑,直到不得不放弃努力。
他快要哭了,不仅是因为父亲无声的威严,还有难过。
我想要说的是,他真的很难过。
其实他可以为自己找出很多辩解的理由:我不是有意的……你的本子和我的一模一样,所以才……我找了整整一个晚上,你可以问某某某某……
这是我们现在惯有的思路。不是吗?
其实本来我是想讨论这部片子里关于阿巴斯的一些特点:比如说故事的不确定性,影像的纪实风格等等。但我放弃了。
有一些东西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永远的流失了,比如说童真。
孩子应该是接近上帝的人,我们只不过是一群迷失的羔羊。
I. 电影《我在伊朗长大》结尾奶奶说的话是什么寓意
意思就是说,要有自我,不能随便相信别人的话,要有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