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9年伊朗人质事件怎么解决的
1980年底,美国国内政局发生了变化。在11月举行的美国大选中,里根当选为新总统。他在竞选时就严厉谴责伊朗扣押人质的行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后很可能采取比卡特更为强硬的政策,如果在新总统上任前解决这一问题,可能会减少一些麻烦。
在这种形势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离开白宫之前解决人质问题。后来,美国与伊朗经多次接触,双方同意由阿尔及利亚出面调解。
美国立即派出一个秘密使团前往伊朗进行谈判,双方终于在1981年1月19日达成协议,持续一年多的人质问题最终得以解决1月20日,一架阿尔及利亚飞机载着被获释的人质离开德黑兰前往阿尔及利亚。
人质们立即飞往位于西德法兰克福的美国空军基地。前总统卡特以现总统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里接待了他们。在进行了身体健康检查和事件汇报后,他们飞回华盛顿并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对于某些人而言,这个仅仅是为这个国家对里根就职典礼的庆祝增添了一丝喜庆气氛。
(1)伊朗扣押了多少军人扩展阅读:
伊朗人质危机历史背景:
数十年来,美国一直是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主要支持者。随着民主进程发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摩萨台当选上伊朗首相。在阿贾克斯行动中,美国中央情报局帮助巴列维国王和保守派发动政变推翻了摩萨台。
前后八位美国总统为巴列维国王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用以换取伊朗的石油供应,以及在中东的战略存在。那些反对巴列维国王的人(因为他20世纪60年代早期曾许诺自由及改革,后却食言)对于美国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愤怒。
而巴列维国王及其亲信中饱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让国内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愤怒。社会及宗教人士的不满情绪汇合在一起,最终爆发了伊朗革命将巴列维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国外。
“伊斯兰革命”运动结束了巴列维家族对伊朗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为代表的神职人员执掌政权的“伊斯兰共和国”。
新政权希望借助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意识形态改造伊朗:神权统治,均衡贫富,扶持弱势群体,禁止西方文化,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原教旨推行社会伊斯兰化,美国和以色列被列为伊朗的头号敌人。
“伊斯兰革命”带来的另一方面的压力与影响是,大批旧政权的高级军政官员遭到囚禁或处决,王室财产被没收,富人们纷纷出逃,象征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连同酒吧、咖啡馆、电影院、红灯区、赌场被一扫而光。
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昔日一向时尚的德黑兰妇女蒙上了黑纱和长袍,街头巷尾挂满和涂满了“打倒美国”的口号。但是当人们走过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桥旁,却不能不想起美国。
体制的改变,再加上与美国的势不两立,伊朗一时间几乎成为国际社会的弃儿。
美国曾想减少伊斯兰革命对自身的影响,并也曾尝试与伊朗的新政权建立关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2. 千禧年之后好像没有战乱,现在的军队见过血么
美军奉行的是全球性战略,负责中东地区的是美国中央司令部,该司令部成立于1983年,前身是1980年为应对中东局势成立的“快速部署联合特遣部队”。其平时没有部队,只有700多名参谋人员和其他勤务人员,驻地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的麦克迪尔空军基地。
而当时的中央司令部司令是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四星上将,他向布什总统提交的是一份绝密的应急行动计划,其代号为“90-1002”。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几天,中央司令部还以该计划进行了一次司令部演练。
1002应急行动计划已经在保险箱里躺了10年,它是1979年制订的。当时伊朗爆发革命后,美伊关系迅速恶化,伊朗甚至扣押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的全部人员。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为了能够快速向当地部署部队,命令军方制订了这份秘密计划。
见不见血对现代战争与军队是毫无影响的,海湾战争前,抛开1983年美军小规模入侵格林纳达,美军已经18年没有参与战争,但是在提前准备的作战计划以及调控下,依然100小时内摧毁了伊拉克军队,4天解决了全部地面战斗,42天内肃清了伊拉克。
3. 伊朗人质危机的过程
伊朗人质危机或称伊朗人质事件。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大使馆被占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的一次危机。这场人质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很多人至今仍认为,这场人质危机导致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连选失败。
1979年11月1日,新的伊朗领导人阿亚图拉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号召伊朗人民向美国和以色列示威。霍梅尼将美国政府称作“撒旦”和“伊斯兰的敌人”。
4月1日“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巴列维王朝被彻底推翻。1979年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学生4000余人在霍梅尼的支持下,占领了美国大使馆,将美国国旗撕下来,代之而挂上了写着“真主伟大”字样的白旗,最后将52名美国外交官扣押起来,作为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的人质。
美国公开寻求与伊朗谈判。同时,他批准了一项代号为鹰爪行动的跨军种联合秘密营救行动。
任务落在“蓝光”突击队身上。这是赴越南作战的美军特种部队中训练有素的一支小分队。4月24日22时,美国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悄无声息停驻在伊朗附近平静的海面上。16名飞行员和180名突击队员,分别奔入早已检修完毕的8架直升机。
飞行途中,8架直升机中,有3架由于沙漠异常气候引发的沙尘暴等原因,无法保持正常飞行,先后离开飞机编队。而只剩下的5架直升机,是不能按照原定计划完成营救任务的。卡特总统接到报告后,当即决定取消营救行动,命令所有的飞机和人员迅速撤离伊朗。然而更令“蓝光”突击队员狼狈不堪的是,撤离过程中,又发生了运输机和直升机相撞的事故。25日,美国政府第一次向新闻界公布了在伊朗进行了一次营救作战的消息,并且宣告作战行动失败。
4. 伊朗的军力似乎没那么强,为什么人们说他是中东霸主
中东强国屈指可数,从综合实力看,伊朗军事实力是比较强的,算得上是中东强国,不过并没有人说他是中东霸主。
5. 伊朗核科学家遇刺身亡,62人的特种部队,为何没有引起重视
伊朗的核武器科学家被暗杀身亡,这个新闻已经传了很久了,而且我在几个问题下都做了回答,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那么为什么出动了62人的特种部队,但是依然没有引起重视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在下面做出详细的解答。
一、这个新闻事件的始末。
伊朗的这个时间指的是在前两天的时候,伊朗的一位核武器科学家被暗杀身亡了,而且这种暗杀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这个事件爆发之后引发了全网的轰动,甚至全球范围内都在关注这样一个事件。有消息透露,证明核武器科学家在返回自己车辆的时候遭遇了汽车炸弹袭击,同时也有很多武装分子对着车辆扫射,导致了多人身亡。在此之后,这名科学家被送往医院,但是因为失血过多,抢救无效身亡。
6. 哪些原因导致了美国和伊朗的关系不好
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它的石油资源丰富,但是伊朗反对以色列的政治态度,这是以美国和伊朗关系破裂的一个重大原因。在1979年之前,美国和伊朗关系不错,1979年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发动了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同时爆发了伊朗人质危机,美国驻伊朗大使馆52名外交官被伊朗扣押长达400多天,两国关系从此破裂,1980年美国总统卡特开启了对伊朗的经济制裁,1984年美国又将伊朗列入支持反恐怖主义国家。伊朗伊斯兰革命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是美国与伊朗关系破裂最直接的原因。伊朗的石油资源丰富,在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的石油资源一直是美国和英国联手霸占,而伊斯兰革命之后霍梅尼政府将石油资源收归国有,这严重了损害美国利益,这也是导致伊朗和美国关系破裂的原因。其次美国和伊朗的关系,美国有600多万犹太人,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像亲兄弟一样,而伊朗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以后对于占据伊斯兰教圣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态度十分强硬,甚至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这就导致伊朗和以色列的关系非常的恶劣,这也是美国和伊朗关系最终破裂的一个直接原因,因为美国有很多富裕的犹太人掌握着经济命脉。
7. 1979年内贾德人质事件
伊朗否认当选总统内贾德曾参与扣押美国人质事件。
认为内贾德参与了当年扣押美国人质事件,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
1979年11月4日,伊朗大学生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将52名美国人扣为人质长达444天,导致美国与伊朗断交和冻结伊朗在美国的数十亿美元资产。扣押美国人质事件已经过去20多年。上面提到的事件的三个参与者如今已成为改革派人士,譬如米尔达马迪,如今他主张同美国改善关系,甚至曾表示愿向人质道歉。对于那场事件,参与者如今有的认为是正确行动,有的则不然,更多的则认为应当历史地看待它。
美国试图干预伊朗政权呗!但这个事件是假的。
另外,向你推荐一个论坛,猫眼看人,都是年轻人讨论政治问题的,很有深度!
8. 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伊朗现有多少军人
中国二百万,美国三百万,英国一百五,法国一百八万,意大利一百万,伊朗三百五十万
9. 武装讨薪的典型:2500名官兵进首都索饷,结果直接建立了个新王朝
从 历史 的角度看,一个政权的建立,往往要依靠军队的支持;而一个政权的覆灭,也经常与军队兵变脱不了干系。世界 历史 上,因兵变而造成的朝代更替事件,不计其数。中国有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高丽有李成桂的“威化岛回军”。 而同为亚洲大国的伊朗,在其 历史 上也有多次兵变事件。 其中距今较近的一次,是以军人索要军饷为导火索的,而这次兵变,也促使一个着名王朝在伊朗崛起。
这次兵变,便是由礼萨汗发起的军事政变。在此之前,礼萨汗是波斯哥萨克师的上校指挥官,其麾下有2500名官兵。说到这里,就需要先阐述一下伊朗近代 历史 。众所周知,伊朗曾是亚洲的超级大国,但是自19世纪起便不断衰落, 继而逐步沦为英俄两大列强的棋子,在英俄大博弈中备受宰割。 一战时期,伊朗虽宣布中立,然由于其国力衰落,且居于四战之地,故仍遭受两大参战阵营的武装干涉。
一战时期,英俄为了遏制同盟国集团,遂加强在伊朗境内的代理人培植。 其中,英国建立“南波斯洋枪队”;而俄国则支持“波斯哥萨克师”。 其实,波斯哥萨克师,本是伊朗沙阿在访问俄国后自行建立的,但由于其编制和俄国哥萨克接近,其教官也有不少俄国人,遂很容易被沙皇俄国控制。因此,在这种外部列强干涉的情况下,伊朗军事主权被进一步破坏,许多爱国的伊朗军人,也对卡扎尔王朝的腐朽软弱极为不满。
但 历史 的转折,往往在不经意间出现。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两声炮响,极大削弱了俄国对亚洲的影响。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进行的国内战争,又沉重打击了波斯哥萨克师中的帝俄势力,间接促使了这支军队的伊朗化。 在此情况下,波斯哥萨克师的控制权,逐渐落到伊朗本国军官手中,礼萨汗便是其中之一。 1919年,礼萨汗被提拔为陆军上校,成为波斯哥萨克师的副指挥官,统领着2500名官兵。
沙俄消失了,但英国却仍然存在。一战结束时,英国虽元气大伤,却并不源于放弃其在伊朗的利益。当时,伊朗政府中的反英倾向已十分强烈,然而英国人又拒不撤走。于是,英国人再次发挥了他们“搅屎棍”专长, 而波斯哥萨克师,也成为他们手中的一枚重要棋子。 1920年11月22日,英国要求这支部队交由英军指挥,否则就终止对伊朗的援助。与此同时,英国人开始同这支部队的指挥官——礼萨汗进行联络。
此时,礼萨汗麾下的波斯哥萨克部队,驻扎在古城哈马丹,官兵们多次出生入死,却连续数月没领到军饷,无不满腔怒火。英国正是看出了这一点,而怂恿礼萨汗发动政变。不过,礼萨汗也是位谋略颇深的政坛老手, 他只是想借英国之手改变政局,并不想对英国马首是瞻,于是便同英国玩起了一场博弈 游戏 。 不久,礼萨汗找到了泽亚丁、穆尔特兹汗等志同道合的政治盟友,准备进行兵变。
1921年2月21日拂晓,礼萨汗在盟友的帮助下,率领2500名官兵进军德黑兰。出发前,礼萨汗集结队伍,先是陈述了卡扎尔王朝的丧权辱国,后又痛斥了拖欠军饷的行径,在场官兵无不情绪激昂。 由于出其不意,加之官兵们拥有思想加成,所以这支部队的进军相当神速。 当天上午十点,部队就到达德黑兰郊外。当天下午三点,部队未经多少抵抗就控制了首都,继而掌控了政局。
兵变之后,礼萨汗并没有立即称王,而是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稳定局势。 礼萨汗首先安定首都和各大城市的秩序,此后对旧军队加以整合,继而以军队为后盾,铲除伊朗各地的割据势力。而在大权在握之后,礼萨汗随即对旧政府的官员们进行降级、撤职,以打造以自己的核心的领导班子。1922~1925年间,伊朗各地的反对力量均被礼萨汗镇压,伊朗内政得到了巩固。
而在对外问题上,礼萨汗亦采取谋略,在列强间纵横捭阖。1921年2月26日,伊朗同苏维埃国家签署友好条约,从而使伊朗的北翼获得了暂时性的安全。与此同时,在礼萨汗等人的不断交涉下,英国出于利益考量,也逐步收缩其在伊朗的势力。 1919年,英军分批撤出伊朗,仅维持其对石油的控制。同时,苏军也撤出伊朗北部。 在此情况下,伊朗历时十二年的外国军事占领时期便宣告结束。
在大权稳固后,1925年12月,礼萨汗召开制宪会议,正式加冕为王(沙阿或沙赫),建立巴列维王朝。 对于伊朗而言,巴列维王朝虽远算不上最强盛的朝代,但却在伊朗近现代 历史 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而巴列维王朝的渊源,也离不开礼萨汗的军事政变。总体来说,正是礼萨汗发动的兵变,才逐步确立了巴列维王朝的统治。
参考资料:《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伊朗史》
10. 相距遥远的伊朗与英国为啥有仇
从地理位置上看,伊朗与英国相距甚远,直线距离也要在5000公里以上。那么,这两个根本就不搭界的国家是怎么结下的仇?而且给人的感觉它们之间的仇恨是乎不亚于美国。
此后伊朗和英国几乎再无往来。但1979年伊朗巴列维王室被推翻,并与美国断交后,伊朗成为了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众矢之的。所以,在很多国际问题上,英国对伊朗品头品足、说三道四,大国情结溢于言表,对此,伊朗当然十分愤怒,新仇老恨涌上心头,所以常常是以牙还牙,使两国事端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