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对F1车队情况了解的吗我知道的不是很多,求介绍
本人对印度力量车队还是多少知道点,2009年,先是由车手费斯切拉在比利时斯帕赛道为印度力量拿下车队历史上首个杆位,并在正赛当中拿到了车队历史上的第一个积分,同时也是第一个亚军。
2. 前几年F1中的美洲虎、乔丹、米那迪、英美、米德兰等车队都去哪了
美洲虎车队原来由斯特瓦特车队组成,而在更早的时间内斯特瓦特车队曾经收购了泰利尔车队的10%的股份,到了2000年之后来被美洲虎车队收购,后来又被红牛收购,就是现在的红牛车队.
乔丹车队是F1中完全自主经营的车队,是埃迪*乔丹自己创建的F1车队,不过在05年因为经营不善,导致被后来的米德兰车队收购,旁落他人,后来米德兰因为车队财政原因,被世爵收购,成为新的F1车队.
米纳尔迪也是F1中完全自主经营的F1车队,中途曾经因为多次财政危机导致濒临破产,后来和法拉利合作,才留下F1来,可是好景不长,最终由红牛在05年收购,在06年更名为红牛二队.
英美的前身是获得一次F1车队总冠军的泰利尔车队,后来在1998年被英美收购,更名为BAR F1车队,后来在2006年被本田全额收购,更名为本田F1车队.
米德兰是被世爵收购的车队,现在使用法拉利发动机.
3. F1 2020赛季正式收官,多舛的一年终于结束了
你觉得2021赛季谁将获得年度车手?
欢迎分享给我你的理由!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4. F1赛事中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众所周知,能否参加F1首要的并不是你车技,而是你所能带给车队的赞助,再其次才是过人的车技。
2021年赛季,F1赛事迎来大改革以及全新的赛车设计。对于斯托罗尔父子和他们的阿斯顿马丁车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时机,对F1每个车队都是非常关键时机,只有车队把握好未来2021年赛季赛季才有夺冠可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 大众集团进军F1最新进展 保时捷/奥迪或都有计划
易车讯 据海外媒体报道,有关大众汽车集团进军F1赛车领域的事宜,近期或将在董事会上宣布。信息显示,大众汽车集团将做出支持的决定。
有关大众汽车集团进军F1的话题,可能性源自F1赛事规则和市场方面的巨大改变,双方此前都表示出了积极的态度,易车将持续关注。
6. 印度力量车队为什么退出f1
一方面财政出现问题,另一方面花费太高金钱,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印度力量是收购了2007年的世爵车队之后组队参加2008赛季F1大奖赛的,本来拉尔夫参加此次试车是为了争夺下赛季车手资格的,可是德国人的表现让人失望。
由于驾驶自己并不熟悉的世爵2007款赛车,德国人在整个试车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两次冲出赛道,还曾经因为赛车机械故障抛锚。
在测试结束之后,拉尔夫在20名测试车手中排名最后。
相关事件:
拉尔夫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对于2008赛季十分悲观:“下赛季我想自己不会为印度力量效力,看上去这很可能是我最后一次驾驶F1赛车。
我现在必须为自己作出最好的选择,或许意味着我将呆在家中。
当然我也不会拒绝所有的邀请,只要有人给出有价值的报价,我想我会认真考虑的。“
哥哥迈克尔退出F1车坛之后,弟弟拉尔夫也将极有可能告别F1赛场。
7. 我对F1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所以恳请大家提供一些F1的常识
2006年F1的规则再度进行了修改,最主要的地方是排位赛和轮胎规则。
一:排位赛
排位赛制度是变化最大的规则。2005年中实行的是单圈排位制,车手在周六依次在赛道上跑一个单圈,根据用时决定正赛的发车位置。而在2006年中,单圈排位制将被新的三阶段淘汰制所替代,而且在整个排位时段中可以有多部赛车出现在赛道上,这三个阶段分别是两个15分钟的阶段和最后一个20分钟的阶段,每个阶段中间相隔5分钟的间隔时间。
第一阶段:从14点到14点15分,所有赛车都可以在赛道上比赛,车手可以自行选择在这一阶段的任意时间出场,所跑圈数也没有限制。在此阶段结束的时候,最慢的五部赛车(只计算此阶段结束前所完成的单圈)将不能参加排位阶段中剩下的比赛,它们将排在发车区的最后五位。剩余15部赛车的计时将被清除。
第二阶段:在经过了5分钟的休息后,从14点20到14点35,15部剩余的赛车将可以在赛道上比赛,车手同样可以在这一阶段的任意时间出场,所跑圈数也没有限制。在此阶段结束时,最慢的五部赛车(只计算此阶段结束前所完成的单圈)将不能继续参加排位阶段中剩下的比赛,它们只能排在发车区的第十一到第十五的位置。剩余10部赛车的计时将被清除。
第三阶段:经过另外一个5分钟的休息,从14点40到15点,10部剩下的赛车将可以在赛道上比赛。计时清零,最后这20分钟的比赛将由剩下的10部赛车进行淘汰赛,以决定杆位和前10位的发车位置。同样,这些赛车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跑足够的圈数。
注意:在前两个15分钟的阶段,赛车可以使用任意燃油负载,而且在这两阶段中被淘汰的车手可以在正式比赛开始前重新加油。不过,前10名的车手必须带着他们计划在正赛中使用的油量进行最后20分钟的比赛。他们在离开维修站之前要接受称重,在这20分钟内所消耗的燃油可以在此阶段比赛结束后进行补充。
在排位赛过程中,如果一名车手被认为在赛道上做出了不必要的停车,或妨碍了其他车手,那他的计时将被取消。
以上程序是根据有20部赛车参赛的情况下制定。如果比赛中出现了22部赛车,那在第一、第二阶段中所淘汰的赛车将为6部,如果有24部赛车参赛,那第一、二两个阶段中将分别淘汰6部赛车,剩下的12部赛车一齐参加第三阶段的比赛。
在排位赛过程中,如果赛会仲裁认为某个车手故意在赛道上停车或者以任何方式妨碍其他车手,那他的计时将被取消。
新的排位赛规则是否一定比旧的单圈排位制好还有待比赛的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新规则下的排位赛更加精彩了。各个阶段的排位赛中会有多部赛车同时出现在赛道上,就会出现更多的超车场面,这无疑是车迷们最喜闻乐见的。当然车队的策略也更加重要了。
二:引擎
在2006年,引擎的尺寸从先前的3升V10减少至2.4升V8,目的是降低成本并增加安全性。在相同的引擎转速下,这一变化会使得峰值功率比2005年的V10引擎降低大约200bhp,这样可能会使得大多数赛道上的单圈计时增加5秒钟左右。如果一些车队不能研发有竞争力的V8引擎,那国际汽联也许会允许他们使用2005规格的V10引擎。汽联将对所有V10引擎进行转速限制,以保证其性能相当于V8引擎。根据目前的情况,唯一将在今年赛季使用限制性V10引擎的很可能是红牛之队,FIA已经批准这支车队可以使用限制版本的V10引擎来参赛。
引擎规格:
1、只能使用4冲程往复式活塞引擎。
2、根据规定,引擎的排量不能超过2400cc。
3、禁止使用增压。
4、所有引擎都必须有8个缸体,并以90o夹角成V字形排列,每个缸体的标准部分必须是圆形的。
5、引擎的每个缸体必须有两个进气和两个排气阀。
6、备用引擎:仅适用于2006和2007年,国际汽联保留让任意车队使用符合2005年引擎规格规定的引擎之权力,但其最大曲轴旋转速度不能超过汽联所设置的极限,这种引擎只能让那些无能力研发有竞争力的2.4升V8引擎的车队使用。
减小引擎排量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加了安全性,但由于马力降低而导致赛车速度减慢也是让车迷感到失望的一点。2005年由于使用一套轮胎的规定,使得比赛的单圈速度比2004年有所降低,而06年降低了引擎功率,有可能单圈速度更低,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各车队在赛季进行的时候会在规则允许下进行改进,以提高赛车的速度。
三:轮胎:
2005年,F1比赛中取消了换胎规则,每个车手在一个大奖赛的排位赛和正式比赛中只能使用一套轮胎。而在2006赛季中,正赛中的换胎制度将重新回到一级方程式中。这一做法背后的原因是考虑倒引擎尺寸已经减小,允许换胎不会让赛车获得太多的性能增益。相比2005年,车手可以使用的轮胎也稍有增加:7套干胎、4套雨胎和3套暴雨胎。车手必须在排位赛之前最后决定要使用的干胎。
锦标赛中的轮胎供应和比赛中轮胎的限制。
1、轮胎数量
a) 在每站比赛中,每个车手所使用的轮胎都不能超过7套干胎、4套雨胎和3套暴雨胎。每套轮胎包括两支前轮胎和两支后轮胎,所有这些轮胎都应当是同一规格的。
B)如果在某站比赛中发生更换车手的情况,那新车手必须使用分配给原来车手的轮胎。如果新车手是第三车手,那他在第一天练习赛中所使用的轮胎将不计算在其所使用的总轮胎套数之内。
2、轮胎管理:
a) 将在某个分站赛中使用的所有轮胎侧壁都必须标上一个特殊的标识符。
b) 除了在不可抗力情况下(由赛会仲裁会议确定是否是不可抗力情况),所有将要在分站赛中使用的轮胎都必须在首次检录之后交给国际汽联技术代表进行分配。
c) 在某个分站赛中任何时候,国际汽联的技术代表可以根据其判断,从车队制定供应商所提供的相关备用胎中选择车队或车手所使用的备用干胎。
d) 如果参赛者想要用未曾使用的相同轮胎替换某个未曾使用过的轮胎,那这两种轮胎都必须呈交国际汽联技术代表。
e) 如果使用没有相应标识符的轮胎,那将导致相关车手的排位成绩被取消或者被禁止参加该次比赛。
f) 使用电阻加热元件的毯子是唯一允许的轮胎加热设备。
3、轮胎的使用:
a) 在排位赛开始之后,车手所使用的干胎规格不能超过一种。
b) 在排位赛开始之前,只有在比赛监督宣布赛道是潮湿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雨胎和暴雨胎,此后暴雨胎、雨胎和干胎都可以在余下的比赛中使用。
d)比赛所使用的是带凹槽的轮胎。如果轮胎性能受到高磨损率或者使用凹槽已经被磨损得不可见的轮胎的影响,那国际汽联保留在任何时候测量剩余凹槽深度的权力。
重新允许换胎的规则曾引起一些车队的反对,特别是那些对法拉利比较反感的车队,甚至有人称,这条规则就是为了让法拉利重整旗鼓而修改的。但无论如何,多数的车队和车迷认为,不准换胎不仅给比赛带来了更大的安全隐患,而且也使车队战术变得过于简单起来,以往的换胎策略曾经让比赛充满了更多的悬念和精彩,而去年的比赛中,赛车进站时显得更冷清了一些,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只是做检查性的工作。
四:周末安排
大奖赛周末的安排产生了小小的变化,现在星期六的上午将进行一个1小时的练习赛,而不是两个45分钟的练习赛。练习赛时间为11点到12点之间,排位赛开始时间比以前推后了1个小时,从14点开始。
五:车队与车手
车队方面,今年超级亚久里的加入也打破了原本10支参赛车队的格局。原有的乔丹车队被俄罗斯富商收购更名为米德兰;米纳尔迪退出了F1,红牛借机买下,成功的组建了自己的第二支车队;本田从“垂帘听政”真正的走向了前台,把原有的英美车队变成了本田车队;还有宝马不甘心再充当绿叶,结束了和威廉姆斯的合作,买下了原来的索伯车队。2006赛季的F1车队真正完成了一次大手术。
车手方面,只有雷诺、迈凯轮、丰田和红牛还保持着去年的参赛阵容。其他车队有人员变动,巴里切罗“叛逃法拉利”;海德菲尔德被宝马“挖角”;佐藤在最后时刻再“上岗”...。
自从1950年开展这项运动以来,国际汽车联合会曾对规则进行过无数次的修改。为了确保安全,一级方程式车赛组织者曾不止一次地探索如何挖掘那些把改进赛车性能作为第一目标的工程师们的创造才能。锦标赛的技术规则仅用了20多叶来明确规定工程师的工作范围,翻开一看就能发现一级方程式赛车的定义为“一种至少有四个不在一条线上的轮子的车辆,其中至少有两个轮子用于转向,至少有两个轮子用于驱动”。对于规定,工程师们应尽量做到什么程度,以便获得那极为重要的百分之几秒,这个基本定义非常重要。
一、立法者:技术委员会的14名委员是由国际汽车联合会的最高权利机构世界理事会(WORLD COUNCIL)选出的。由这些资深技术人员、工程师中的一位起草规则,然后提交世界理事会批准
二、F1赛车基本规格:
1、鼻锥:赛车前段与前轴中心线间的距离不得超过1200MM,宽度限制在1400MM以内。
2、双管路制动系统:制动系统分为两条独立的管路。当一条管路发生故障,另一条仍能继续起作用。
3、耐冲击车身:象普通汽车一样,每种新款赛车的样车都必须经受破坏试验。
4、安全油箱:油箱必须是可变形又刺不破的,这个象“膀胱”一样的东西是用凯夫勒(KEVLAR)强化橡胶制成,油箱的出油管必须是自动端油式。
5、最多为12缸:发动机排量限制为3000毫升,汽缸数不超过12个。不允许采用涡轮增压,只允许用往复式活塞发动机,此条款禁止使用旋转(即转子发动机)技术。
6、四轮:一级方程式赛车必须有四个轮子,其宽度不能超过360MM,车身不能盖住轮子。
7、后翼板:后悬不能超过1000MM,宽度限制在500MM以内,而高度不超过800MM。
8、变速器:前进档至少有4个,最多为7个。必须要有倒档。
9、悬架:不允许采用镀铬的悬架横臂和拉杆。
10、座位与全装备安全带:六点安全带是法定必备的,并须经国际汽车联合会(FIA)的批准。
11、减重的限度:一级方程式赛车规定最小重量(包括车手)为595千克。没有长度限制,但规定前悬和后悬的最大值。宽度不得超过1800MM。从车驾最低部分算起的总高度不得超过950MM。
三、改进规则:立法者与工程师之间就一级方程式赛车一直进行争论,前者往往试图限制后者的创造才能。而比赛的组织者的任务是使赛车处于合理的限度以内。例如,翼板制动器(1968年)、6轮的使用(1976年)以及涡轮推进赛车(1978年)均已被禁用。如果不是这样,安全将很难得到保障。
四、从初期到现今:
50年代:装备前置发动机,大梁式车架,“雪茄”状流线型车身、窄轮子、车手坐得笔直,在一级方程式比赛的光辉时代的赛车,其设计类似于战前的汽车。
60年代:车手开始戴头盔和穿放火套装,坐姿向后倾斜。发动机移至后部并采用承载式车身。一级方程式已进入了现代化时期。为安全起见,最小重量第一次被提高到450千克,然后又到500千克
70年代:前部的散热器被移到两边后,一级方程式赛车更象一个榫子了。60年代末就已出现的翼板,是一些反过来装的飞机翼板,以产生将汽车向下压的压力。
80年代:限制利用地面效应,而且为使赛车底部产生低压区的裙状结构也在80年代初期被禁用。为提高赛车的速度,车队转而采取其他措施,主要是采用功率高达1200马力的增压式发动机。
90年代:1995年国际汽车联合会规定只准使用自然吸气式3升发动机
看点1:引擎
在一般汽车中,最高级的跑车的引擎转速为8000转,而一级方程式赛车引擎的转速在16000转。这让人非常吃惊。为什么一级方程式赛车的引擎能达到如此高的转速呢?原因在于采用了气动阀门系统技术,能保证高转速下引擎阀门不会发生松动。引擎采用高标号汽油做燃料,并且采用非常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点火装置。机油和水的冷却均靠行驶时产生的气流进行“空冷”,不设散热器和风扇。
看点2:轮胎
F1轮胎的配方是碳纤维和钛合金的复合材料。这种特殊材料具有极高的耐磨性能,能在极短时间内让轮胎获得超强的抓地性能,使赛车以奇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状态,这是采用橡胶成分的民用轮胎所无法比拟的。
F1轮胎在任何两个赛道的配方都是不相同的,这种差异主要根据赛道的粗糙度、赛道温度以及弯道布局的特性来决定。轮胎外框的材料是尼龙和聚酯纤维的复杂织物,这使其能经受巨大的空气动力学负荷。
看点3:刹车系统
F1赛车的加速性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所有赛车里最优秀的,同样它的减速性能也是出类拔萃的。当F1赛车以320公里的速度行驶时,它可以在3秒钟、100米距离内将时速降低到80公里进入慢速弯道,减速时的最大加速度可以达到-5G。
高性能的制动能力出自完美的刹车系统。F1的刹车系统包括刹车踏板、液压回路、卡钳、刹车片和刹车盘。当车手踩下踏板时,液压回路将力量施加于装有刹车片的卡钳,卡钳合拢抱住车轮中的刹车盘,实现减速。刹车盘和刹车片由碳纤维材料制成,它在一定的高温范围内,工作更加理想,同时不会发生畸变和溶化。但碳纤维材料也有它的局限性,如果温度过高,它的效率就会降低。
看点4:方向盘
在F1赛事中,方向盘的作用已经不是单纯用来转向,它被高科技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变成了一个布满按钮、开关、挡把的控制中心。一个专门制作的F1方向盘价值4万美元。
看点5:天线
F1车身前面有几条小天线,它们分别是空速管、无线数据传输天线和无线电联络天线。
空速管用来探测空气流过车体的速度以监控各空气动力部件情况,一般在它的下面还有一个小点,用以探测赛车周围温度。虽然赛道上禁止无线数据传输,但赛车进入维修站就可以进行传输了,这样车手可以利用这条天线了解赛车工作情况。
http://www.formula1.com/
8. f1的历史
F1大奖赛历史
1948: 在法国Pau小镇举行的比赛首次采用了统一的规则(a formula), Formula One由此得名。
1950:只到1950年,首届F1冠军赛才正式举行,而此时也只是根据赛车的得分进行评奖。当时,参赛的赛手仍沿用1947年由FIA制定的规则。这一规则是参赛的赛车可搭载4.5L非涡轮增压或1.5L涡轮增压发动机。1950年5月13日,首届世界冠军大赛在英国的Grand Prix 的银石赛道(过去是一个军用机场)举行。意大利人Giuseppe Farina为阿尔法罗密欧车对应的胜利,同时也成为首任世界冠军。
1952:由于F1赛事组织尚缺乏支持,比赛被迫采用F2赛车进行;在F2比赛规定参赛的赛车只能装备排量不超过2.0L的非涡轮增压发动机。
1954:这一年GP赛车接纳新的F1比赛规则。最大排量为2.5L非增压发动机或最大排量0.75L的增压发动机。梅塞德斯.奔驰车队也在这一年重新投入比赛,并在法国朗斯的GP分站赛中赢的首次胜利。代表玛莎拉蒂和梅塞德斯.奔驰出战的Juan Manuel Fangio获得了这届大赛的分站冠军。
1959:后驱GP赛车开始取代前驱赛车成为比赛的主角。Bruce Mclaren在美国Sebring的GP分站一马当先,成为最年轻的冠军赛手
1961:有关1.5L发动机的赛车的规定开始实施。在这一年里,Giancarlo Baghetti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首次参赛就囊括冠军的车手,而Phil Hil为美国争取到第一个F1世界冠军头衔。
1965:Jackie Stewart 首都代表BRM车队亮相GP赛场。
1966:有关3L发动机赛车的规定出台。Bruce Mclaren 创建自己的车队并打造出搭载福特发动机得第一款麦克拉伦赛车,但是车队并没有在当年的赛事中获得成功。
1968:赞助商凡是首次出现在F1比赛中。这也意味着F1具有民族色彩时期的结束。这一年,赛车第一次加装了尾翼,从而提升了整车的下压力。在德国霍根海姆举行的F2比赛中,Jim Clark不幸身亡。麦克拉伦车队创始人Bruce Mclaren 亲自参加比利时GP为车队第一次赢得冠军称号。
1969: Matra、莲花和麦克拉伦车队分别尝试改用四驱车,但都失败了。Jackie Stewart 赢得了第一个年度冠军车手称号;Bruce Mclaren在英国Goodwood测试一款Can-Am赛车是意外身亡;Jochen Rind在意大利GP排位赛中丧命;此后他成为唯一一位在死后获得F1总冠军的车手。
1973: 麦克拉伦车队推出经典的M23赛车。该车在此后的六个赛季里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比赛。在加拿大站的比赛中,安全车第一次被用到F1的比赛中。
1976:Tyrrell(泰利尔)引进了刘伦赛车的概念在Nurburgring的一场事故中,尼克劳达被严重烧伤。麦克拉伦车队的James Hunt 赢得概念的世界冠军。
1977 Patrick Head (海德)加入威廉姆斯车队。第一辆配备涡轮增压器赛车的雷诺Rs01,在英国站的比赛中亮相。
1978 米其林正式加盟F1,FIA 聘请Sid Watkins教授担任医疗指导。飞剑车队首次参加F1比赛,就几乎将南非站的比赛冠军囊入怀中。F1比赛开始采用一种新的安全措施,即为了避免在第一圈赛车拥挤相撞造成的事故,医疗车需同时在外道尾随赛车,以其能够尽快的采取相应措施
1980:Alain Prost驾驶着麦克拉伦赛车参加了阿根廷站的比赛。莲花车队的Nigel Mansell 曼塞尔(文素)首次出现在澳大利亚站的比赛中。 Ron Dennis接管麦克拉伦车队,同年该车队推出由John Barnard 设计的由碳纤维材料制成底盘的赛车。
1981:由于FIA规定,所有车手必须拥有超级驾照,在南非站比赛前,大批反对这项规定的车手宣布罢赛。
1982:Colin Chapman 莲花车队的缔造者及F1赛车最具有革新精神的设计者,死于心脏病在荷兰站的比赛中麦克拉伦首次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
1984:在巴西 SENNA正式宣布参加F1澳大利亚站第一次全部由安装了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赛车参赛。
1985:米纳尔迪车队首次参加F1比赛,Benetton与Toleman车队之间的生意越来越密切,最初其作为赞助商(贝纳通曾赞助过阿尔法罗密欧和泰利尔车队)不久之后便收购了Toleman车队,并在1986年以贝纳通车队之名参加F1比赛。
1987:威廉姆斯老板弗兰克威廉姆斯在Paul Ricard驾车从试车场返回家中时发生交通事故,严重受伤导致瘫痪。匈牙利站是在废除“铁幕”政策后第一场比赛。
1988:Adrian Newey 被任命为March车队的技术总监。FIA规定赛车的发动机需配置规定的涡轮增压装置,以减少驱动力。但是在1989年取消了该规定,转而要求3.5L排气量的自然吸气发动机,且不能超过12缸。SENNA赢得他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1990 :曼塞尔宣布推出F1
1991:哈基宁,舒马赫成为F1车手乔丹车队成立推出乔丹191赛车麦克拉伦赢得第七个年度总冠军
1992:舒马赫在西班牙取得第一个分站冠军。本田推出F1
1993:麦克拉伦车队分站冠军数目第一次超过法拉利Prost宣布退出F1,他的四次总冠军在当时今落后于方吉奥的5次
1994:梅塞德斯奔驰组建索伯车队,并借入股IImor涉足赛车发动机制造业。随着牵引力控制及主动悬挂系统限制的取消,今站加油重新推出。SENNA和Ratzenberger在伊莫拉不幸丧生舒马赫成为第一个获得F1总冠军的德国人
1995:麦克拉伦开始与奔驰在研发发动机上合作。舒马赫赢得第二个总冠军。哈基宁在澳大利亚站的排位赛中严重受伤
1996:舒马赫加入法拉利维伦纽夫加盟威廉姆斯雷诺和Elf宣布推出F1数字电视转播技术引入F1比赛Hill获得年度总冠军,HIll父子成为第一对F1总冠军父子
1997 :Newey离开威廉姆斯加盟麦克拉伦,成为车队总监。石桥涉足F1Berger宣布推出F1维伦纽夫获得年度总冠军
1998:为了控制F1赛车的车速,FIA公布了一些新措施,包括赛道变窄,使用有坑纹轮胎麦克拉伦的回转制动技术被禁用。哈基宁获得第一个年度总冠军
1999年:舒马赫在英国站受伤,此后7站他未能上场马来西亚的雪邦投入使用法拉利16年后第一次获得车队总冠军
2000:年在意大利站一位工作人员被撞身亡,F1比赛中有关碰撞测试的规定作了相应的改动。
2001 :牵引力控制系统和自动变速装置在西班牙张使用
2002:超过19000转每分钟的BMWP82发动机首次出现舒马赫获得第5个年度总冠军
2003:舒马赫获得第六个年度总冠军,成为F1世界第一人,阿隆索成为史上最年轻的GP冠军
参考资料:http://auto.qq.com
F1的发展历史
1车队资料1车队资
-- 卡丁车的历史与发展
卡丁车是英文KATRING的译音,意为微型运动汽车,起源于50年代末的美国。它的结构极其简单一个车架,一台两冲程发动机,四个独立车轮便构成了卡丁车的全部。因其具有易于驾驶,安全而又刺激的特点,所以迅速风靡世界,可以贴切地将之喻为赛车运动中的“卡拉OK”即男女老少无论是否会开汽车都可以开卡丁车。
<><>卡丁车分无级变速和带档两种,日本雅马哈公司还专门为儿童设计了一款K30卡丁车,7岁的儿童都可以驾驶它,卡丁车又分普及型和竞赛型两种,普及型又称“休闲型”,这种车的速度并不很快,最高时速80公里/小时,不需要有驾驶执照。而竞赛型卡丁车的时速可达130公里/小时,由于其底盘极低(离地仅4厘米),所以车手感觉到的相对速度会比实际速度高2—3倍,也就是说感觉时速为300公里/小时,特别是在弯道上会产生3—4倍于重力的横向加速度,令车手体验到一般赛车达不到的乐趣。
<><>正是卡丁车具有结构简单,安全性高而又极具竞速特性,因此在欧洲及日本等国家极为普及和流行,大部分世界着名的F1车手如:巴西车王塞纳,法国名将普罗斯特,德国车手舒马赫,芬兰飞人哈基宁,日本名将冈木虎之介都是由驾驶卡丁车开始,步入车坛。所以卡丁车又被喻为“F1的摇篮”。
F1的第一次正式比赛是1950年的英国silverstone大奖赛,当时英国皇室亲临观看,意大利车手Giuseppe Farina赢得第一个F1大奖赛冠军,同时他也是当年的车手总冠军,即F1历史上第一个车手总冠军获得者。
1951年,F1出现了一位真正的车王,Juan Manuel Fangio,阿根廷车手,5次获得车手总冠军(1951,54-57)。不可思议的是,他是38岁才参加一级方程式比赛的!
1958年,Cooper-Climax赛车首先采用了后置发动机的设计,是F1历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图上是Stirling Moss正在驾驶一辆后置发动机的Cooper赛车。
车王Fangio后的1958年赛事,呈现出几位英国车手群雄竞争的局面,年终排名前四位都是英国车手,包括Mike Hawthorn,Stirling Moss等。另外,F1开始设立“年终车队总冠军”也是在1958年。
总之,无论道路多么坎坷,50年代的F1已经不再属于早期赛车运动,采用FIA专门制定的比赛规则——“一级方程式”,F1开始了大踏步的前进。
60年代是F1的一个重要转折期,F1脱离了稚气。
首先看技术方面,仅仅两年时间,后置引擎就被各车队广泛使用。这时候,Cooper车队的后置引擎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获得了1959,60两年的车手总冠军和车队总冠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整个60年代,除了Ferrari的两个车手总冠军,几乎是一个英国车队和英国车手的时代,车队包括BRM,Lotus,Brabham-Repco,车手包括Clark, Graham Hill,Jachie Stewart,John Surtees。其中John Surtees是一个既获得过F1世界冠军,又获得过摩托车世界冠军的人。
Colin Chapman的设计天赋使Lotus车队逐渐成为一支梦幻车队,Lotus车队1967年首先使用了双座4气门发动机(DFV engine),这种发动机后来统治了整个70年代。另外,60年代时,Lotus车队在空气动力学方面也处于的领先地位,现在的下压力理论就是从那时建立的。
60年代,比赛的事故开始增加。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看两界世界冠军Jim Clark的60年代。1960年,他开着一辆溅有当场死亡的英国车手鲜血的赛车冲过Spa的终点。1961年意大利大奖赛上,他与Trips(German, Ferrari)相撞,使Ferrari车撞进人群,Trips和14名观众死亡。1968年,这位无可置辩的世界冠军在Hockenheim的一次练习赛中死亡。这一切,使人们从根基上开始质疑F1这项运动,引发了很多思考。
同样1968年,Lotus赛车印上了金树叶香烟(Gold Leaf cigarettes)的宣传广告,这是F1历史上第一次引入商业赞助。
70年代使F1逐渐走向成熟
首先,70年代的一系列赛道事故使安全问题得到了异常重视。
1970年的车手总冠军Jochen Rindt是F1历史上唯一一位死后的世界冠军。
另外,1973年,由于不忍接着看更多的赛道悲剧,Jackie Stewart决定把他的第100次大奖赛Watkins Glen大奖赛作为他的告别赛。但是似乎别有寓意的,Francois Cevert在这次大奖赛的练习赛中死亡。结果,Stewart领导掀起了F1历史上第一次“安全革命”。
这次安全革命使F1的赛车、赛道和车手装备等,都从安全角度进行了审查,论证,改进。
在人们眼中,Jackie Stewart不仅获得了3个车手总冠军,似乎更重要的是,他给F1带来了安全意识。
70年代的另一件大事要从1976年代的世界冠军James Hunt说起。James以他花花公子的作风,开始吸引世界的目光。F1开始受到世界媒体的关注,从此以后,F1的着名车手们,也都成为了聚光灯下的明星式人物。
这里不得不提到现在F1的掌门人Bernie Ecclestone先生,因为正是他去和电视传媒谈判F1的比赛转播的,并亲自落实了各项细节,从而把F1比赛的现场画面送入千家万户。Bernie将电视转播引入F1,无疑给F1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F1的商业运作逐渐成熟起来。
从技术方面看,1977年,F1出现了又一次的技术革新。Renault车队引入了涡轮增压式引擎。F1从此出现了涡轮增压式与自然进气式发动机并存争霸的局面,直到1988年涡轮增压发动机被禁止。
80年代——最激烈的竞争
F1的80年代是一个空前的伟大车手云集年代,包括了巴西人Nelson Pequet,Ayrton Senna,法国人Alain Prost和Briton Nigel Mansell。他们之间展开了最激烈的争夺。比赛精彩不断。
车队方面,由Prost和Senna驾驶的Mclaren赛车赢得了80年代里的5个车手总冠军和4个车队总冠军。特别是1988年,也是Senna的第一个车手总冠军年里,Mclaren惊异地赢得了16个分站赛中15个冠军!Ferrari车队赢得了1988年的Monza大奖赛的胜利。而车队创始人Enzo Ferrari在几周前刚刚去世。
90年代以后——现代F1
90年代的F1,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1993年,Prost最后一个车手总冠军年里,他驾驶的Williams-Renault赛车是F1有史以来最先进的赛车。赛车装备了轮胎反抱死系统,循迹控制系统还有电子控制的悬吊系统。
但1994年Senna的死则引发了F1的第二次“安全革命”,FIA禁用了以上用以提高车速的驾驶辅助系统,F1赛车又回到了原来的基本构造。
Senna死后,国际汽联一年一次的安全评估项目启动。以后FIA的制定规则都非常重视安全问题,很多规则的制定是为了降低车速。如1999年规定在干地轮胎加开四条凹槽,从而减小轮胎抓地力。另外,提高安全的科技研发也出现成果。车手头颈保护系统(HANS)就是一个例子,已经在2003赛季使用,受到车手、车队的好评,而且事实上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Senna走后,德国车手Michael Schumacher逐渐成为了F1的新车王。他在加入F1的第四年上(1994)获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95年为Renault车队卫冕成功。1996年,他转入状态不是很好的Ferrari车队,并终于在2000年为Ferrari车队赢得了时隔21年的世界冠军,红色战车再次开始了传奇的战绩。今天的Schumacher已经是5次世界冠军得主,分站赛冠军次数达到64次,超过以前所有车手的战绩。他以后的每一次胜利都等于在改写F1的历史。
纵观F1走过的50来年,智慧、勇气、冷静、坚持、挑战、激情、梦想、成功、失败交织其中。赛道上的欢喜、失望、竞争、投入吸引着人们的眼光。而F1的迷人与危险又是它永恒的矛盾……(Ocean)
一级方程式车队的历史故事
自1950年创办F1锦标赛以来,几乎每个赛季都会有一支车队退出,他们的空位总是会很快的被其他车队补上。因此从开赛到现在,至少有97支车队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过他们的风采,到1995年,仅有12支车队被保留了下来,也就是说在这些年中,有85支车队被淘汰了。
在创建初的F1大赛中,参加比赛的车队有一半是来自英国和意大利的,到了1965年,参赛车队则几乎全是这两个国家的了,可以说他们几乎已经垄断了车赛,几乎也同时包揽了每次比赛的荣誉。
对于F1比赛来说,能不被淘汰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布拉海姆队在获得1983年的世界冠军后,就消失了近10年;弗兰克威廉姆斯在70年代,为了支付员工的工资,被迫卖掉他的全部私人财产的事,相信人们也不会忘记。组建一支车队的费用是相当高的,赞助商也往往只赞助那些战绩较好的车队,因此可以说车队的两极分化是较为明显的,自1988年以来,只有法拉利、麦克拉伦、威廉姆斯、贝纳通这4支车队取得过胜利。
恩佐.法拉利——法拉利车队的创始人法拉利车队是自创办世界锦标赛以来唯一的一支至今还参加比赛的车队。恩佐直到他90岁快去世的时候,还牢牢地控制着这支“飞毛腿”,而且直到今天,他的思想仍深深影响着法拉利,从没改变。
布鲁斯.麦克拉伦——麦克拉伦车队的创始人他28岁首次参加比赛,1986年驾驶一辆刻有他名字的赛车取得了他最后一次的胜利。1970年6月2日在古德伍德遇难,但直到今天,他的名字仍然名声显赫。
弗兰克.威廉姆斯——威廉姆斯车队的创始人最早他是一名赛车手,之后曾创办过好几个一级方程式车队,1977年组建了威廉姆斯大奖赛工程有限公司。他在度过了缺乏资金的困难时期后,终于在1979年与克雷.雷格佐尼取得大奖赛的胜利,并于1980年与爱兰.琼斯获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的称号。从此以后,威廉姆斯这个名字一直出现在F1排名的前列。
队徽:所有一级方程式车队都会根据自己队的名称及特点设计具有本队特色的队徽。例如法拉利的跃马,闻名于世界,它曾是世界大战中一名被击落的意大利飞行员的纹章。对于恩佐-法拉利来说,这也可以算是他对死者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
9. F1赛车比赛又几只车队 分别是哪个国家的
楼主请注意楼上的回答是有错误的,下面是修正后的回答
2009赛季F1参赛注册车队共有10支:
1 法拉利车队 Scuderia Ferrari 车队国籍:意大利
2 宝马索伯车队 BMW Sauber F1 车队国籍:德国
3 雷诺车队 ING Renault F1 车队国籍:法国
4 威廉姆斯车队 AT&T Williams 车队国籍:英国
5 红牛车队 Red Bull Racing 车队国籍:奥地利
6 丰田车队 Panasonic Toyota Racing 车队国籍:日本
7 红牛二队 Scuderia Toro Rosso 车队国籍:意大利
8 布朗GP车队 Brawn GP 车队国籍:英国
9 印度力量车队 Force India 车队国籍:印度
10 迈凯轮车队 Vodafone McLaren Mercedes 车队国籍:英国
10. F1中的车队属于哪些集团名下
大多数厂商车队都隶属于相应的厂商旗下。大小红牛除外。
现在的厂商车队有:
法拉利,隶属于法拉利公司,而法拉利又隶属于意菲亚特集团
梅赛德斯,隶属于梅赛德斯,梅赛德斯是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旗下品牌
雷诺,隶属于雷诺集团
麦克拉伦,隶属于麦克拉伦公司,在回购之前,梅赛德斯仍然是麦克拉伦的控股方。
印度力量,隶属于塔塔集团
Lotus,隶属于莲花集团
大小红牛就是隶属于红牛集团了,虽然红牛车队不能算厂商队。但是这两只车队的确就是红牛全资的。
还有部分私人车队,那就不属于某个集团了,而是个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