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石油之最都有哪些啊
主要有以下:
世界最深的油井,是亮手位于俄罗斯科拉半岛的科拉3井。该井1970年开钻,1992年7月完钻,井深12260米。
世界日产量最高的油井,是墨西哥黄金巷油区的阿泽尔4号井。该井自喷日产原油3.714万吨。
世界最大的油田,是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该油田1948年发现,总面积2300平方千米,差带石油可采储量112亿吨,平均年产量2亿吨。敬庆嫌
世界探井和生产井最多的国家是美国。美国现有探井和生产井达280万口,其中生产井60万口。
世界稳产期最长的特高产油井,是伊朗加奇萨兰油田35号井。该井1961年投产,日产油1.66万吨,目前日产油1.11万吨。
世界海拔最高的百万吨级油田,是我国青海油田,平均海拔2900米~3000米。
世界最大的气田,是俄罗斯乌连戈伊气田。该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达8.9万亿立方米,年产量3110亿立方米。
世界最深的气藏,是美国阿纳达科盆地的志留系气藏,深达8309米~8322米。
世界最大的重油带,是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重油带,地质储量460亿吨,占世界重油储量的56.7%。
世界最大的海上油田,是沙特阿拉伯的萨法尼亚油田,可采储量达43.6亿吨。
B. 伊朗石油工业概况是什么
石油是伊朗的经济命脉,目前伊朗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国。至2009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376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10%,居于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31.7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16%,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伊朗石油日产能力可达421万桶,石油收入占全部外汇收入的90%,伊朗成为欧佩克成员国中第二大原油出口国。
主要油气富集区为扎格罗斯山前褶皱带和波斯湾盆地,主要油气田有阿瓦士、马伦、加奇萨兰、阿加贾里、比比哈基麦和帕里斯。
伊朗60%的天然气为非伴生气,且大多未开发,特大天然气田为南帕尔斯气田,储量7.92万亿~14.15万亿立方米,北帕尔斯气田(North Pars)储量7万亿立方米。
近年来伊朗油气勘探不断获得新发现。1999年Moc公司在Zagros钻探的Changuleh-2井获得日产油5000~6000桶,此外该公司在该盆地钻探的Nir Kabir-l井获得日产油4000~5000桶;2001年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在上阿拉伯盆地大陆架钻探的Tunb-2井获得日产油5000桶;2002年伊朗Pars 011 & Gas公司在海域盆地Qata:Arch钻探的SPO-1井获得日产油3500桶;2004年中国石化的胜利油田分公司在伊朗Qom盆地钻探的Aran-1井获得日产油4000桶的新油田,这也是该公司进入伊朗石油市场获得的第一个新发现。2005年5月伊朗宣布在胡齐斯坦(Khuzestan)发现大型Ramin油田,工业储量为8.55亿桶。2006年伊朗获得一个重大的天然气发现,为世界近年来重大的天然气发现之一,获得天然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测试获得日产天然气87.73万立方米。
伊朗是中东地区最早发现石油的国家,1908年由英国的英波石油公司首次在伊朗发现石油。1950年伊朗石油储量达17.81亿吨,石油产量达3226万吨。1951年伊朗宣布石油实行国有化,成立国家石油公司,由于美、英、法、荷等国公司组成的“国际财团”的扼杀和封锁,1952年伊朗石油产量下降到136万吨,伊朗政府被迫与国际财团签订协议,授权国际财团在西南部25万平方千米协议区内勘探25年,国际财团加紧勘探,1955年伊朗石油产量恢复到1643万吨。20世纪60年代开展了海上钻探,70年代勘探开发有较大进展,1974年石油产量达历史最高,为3.01亿吨。1978年爆发的伊斯兰革命以及之后的两伊战争,使伊朗的石油工业遭受重创,石油产量大幅下跌,1980年石油产量仅为6575万吨。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实施了战后重建,恢复和扩大石油生产,1990年石油产量为1.628亿吨,2000年石油产量为1.894亿吨,2006年的石油产量为2.098亿吨。
伊朗60%的石油产量来自老油田,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目前正致力于使这些成熟大油田的产量持续增加,目前正在马伦和卡兰季油田实施增加采收率技术。目前伊朗石油日生产能力为380万桶,2010年增加到500万桶,2015年可达800万桶。欧佩克给伊朗的生产配额为411万桶/日。目前伊朗正在生产的大油气田为40个,其中27个位于陆上,13个位于海上。主要油气田见表33-1。
图33-21980—2006年伊朗石油产量和消费量
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约占伊朗出口收入的全部。2005年石油日出口量为250万桶,主要出口到亚太地区的日本、中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占伊朗出口量的47%,其次为欧洲的意大利、法国、荷兰和土耳其。2006年伊朗石油出口收入为469亿美元,为欧佩克第二大石油出口国。
C. 伊朗的简介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位于亚洲西部,北接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库曼斯坦,濒临里海,西与土耳其、伊拉克接壤,东临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南隔波斯湾、阿曼湾与阿拉伯半岛诸国相望。面积1 6 4 .8 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 8 3 0 千米。
伊朗是个古国。我国古代史书上称其为“安息”国。公元前6 世纪称波斯,是个大帝国。7 世纪后,异族先后入浸。1 8 世纪前期,纳第尔汗领导伊朗人民推翻了异族统治。1 9 世纪后期起,英国、俄国和美国不断侵入。1 9 2 5 年,建立起巴列维王朝。1 9 7 9 年成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1 9 7 1 年8 月1 6 日同我国建交。
居民
波斯人约占6 6 %,还有阿寒拜疆人、库尔德人、俾路支人、巴赫蒂亚尔人、卢尔人、阿拉伯人、加什盖伊人、土库曼人、亚美尼亚人、亚述人等。西北部人口较密,大部分地区每平方千米1 0 —5 0 人,信伊斯兰教,什叶派占大多数。波斯语为官方语言。
自然环境
伊朗是一个高原和山地相间的国家,大部分位于伊朗高原上,海拔一般在9 0 0 —1 5 0 0 米之间。中央部分大部为较平坦的高原,占全部领土的 1 /2 。高原上多小型内陆盆地。北部有厄尔布尔士山脉,海拔2 4 0 0 —3 0 0 0 千米,主峰达马万德山海拔5 6 7 1 米,是一座死火山,为伊朗最高峰。里海沿岸狭窄的平原上,覆盖着肥沃的冲积土。西北部是亚美尼亚高原的一部分,多山间盆地,有全国最大的乌尔米耶湖。西南部和南部为许多平行的山岭,把伊朗内地与海隔开。东部地区是干燥的盆地,形成许多沙漠,沙漠和荒地占全国面积的1 /3 ,着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东南部在伊朗境内。伊朗东部和内地属大陆性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寒暑变化剧烈,夏热,冬冷多风,内地形成大片的草原、沙漠和盐沼。西部山地区受地中海式气候影响,年平均降水量达5 0 0 毫米以上,东部沙漠地区减少到1 0 0 毫米左右,沿里海一带年平均降水量达1 0 0 0 毫米以上,炎热潮湿,可生长亚热带植物。
自然资源
伊朗拥有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现已探明的储量达9 5 0 亿桶。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以西南部胡齐斯坦省的卡伦河流域最丰富。主要油田有加奇萨兰、马伦、阿加贾里、比比—哈基梅等。此外还有大量天然气、煤以及铜、铁、铝、铬、石棉、磷酸盐、石墨、硫磺等。在阿塞拜疆和呼罗珊省还发现有铀矿。
经济概况
伊朗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4 5 %。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稻子、棉花、甜菜等。畜牧业相当重要。地毯织造业很普遍。石油是经济的命脉。年产原油1 亿多吨,居世界前列;年产天然气约 5 0 0 —6 0 0 亿立方米。西南部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产区。在各工业部门中,纺织工业居第二位,其它还有建筑材料、钢铁、汽车装配、机械制造、制药、采矿等。主要外贸对象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土耳其、法国等。石油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外还出口棉花、地毯、干鲜果品、皮张、矿石、天然气等。进口以机器、铁和铁制品、化工产品、药品、电机、汽车、糖、茶、棉布等为主。
卡伦河是境内唯一的通航河流。输油管把石油从产区输往各出口港及提炼中心。
重要城市
德黑兰:首都。1 1 世纪建立的古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铁路枢纽。有纺织、石油提炼、汽车装配、制药、水泥等工业。
阿巴丹:着名的石油城。有规模很大的炼油厂和设备完善的石油化工厂。波斯湾上的哈尔克岛,是伊朗原油的输出中心和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输出港之一。
阿瓦士:位于石油蕴藏丰富的胡齐斯坦省。伊朗纵贯铁路上的要站之一。为石油提炼中心和转运站。大不里士:人口约6 0 万。8 世纪起曾长期为伊朗首都。农畜产品重要贸易中心。以织毯、制革等手工业着名。地震较频繁。
伊斯法罕:伊朗古都,古代“丝绸之路”的南路要站。全国最大纺织工业中心,金属制品亦着名。
马什哈德:是伊朗横贯铁路的东部终点。向为印度、阿富汗同德黑兰间的商队贸易中心。是黄麻、丝、茶和面粉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为什叶派伊斯兰教圣地。
其它
重要节日:国庆日2 月1 1 日。春节(新年)3 月2 1 日。
与我国建交日:1 9 7 1 年8 月1 6 日。
货币:伊朗里亚尔。
时差:比格林尼治时间早3 小时3 0 分;比北京时间晚4 小时3 0 分。
国花:玫瑰。
国名释义:古波斯语意为“光明”。
D. 中东石油最集中产区
中东石油主要产区:
沙特的萨发尼亚哪橘拍、伯里、阿卜凯克;科威李羡特伍慎的布尔甘;
伊拉克的基尔库克、鲁迈拉;伊朗的马龙、加奇萨兰等
E. 世界上开采时间最长的油田是哪一座持续增产时间最长的是哪一座
世界上最早的油井是古波斯首都苏萨附近的悄镇阿尔利卡地区的油井,2500多年前,开始采油。
世界上稳产期最长卜绝的特高产油井是伊朗加奇萨兰油田35号井型运姿。1961年投产时用两根直径152mm出油管线,日产1.66万吨,1974年用两根直径203mm管线出油,日产1.9万吨。
我只找到了油井
到下面看看
F. 伊朗石油分布在哪里
伊朗油气产区主要分布在扎格罗斯山脉和波斯湾盆地。
其产油大省胡泽斯坦桐旁卖,包揽全国75%的石油储量。目前大小油气田共计147座,其中油田102座、气田45座。其中,Ahvaz(阿瓦士)、Gach Saran(加奇萨兰)、Marun(马启逗伦)、Aghajari(阿加贾里)、Karanj(卡兰季)和局逗Bibi Hakimeh(比比哈吉麦)六大油田占据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二,有18个油田的储量超过1.4亿吨左右。
G. 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 一) 裂缝性背斜圈闭的形成机理
在致密、性脆的非渗透性岩层中,由于构造作用或其他改造作用,裂缝可以特别发育,从而导致出现孔隙和渗透性变好的局部地区。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裂缝性储集层被非渗透岩层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油气势区,称之为裂缝性背斜圈闭。其主要的储集空间是裂缝和孔洞,主要的渗透通道是裂缝,裂缝在圈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双重作用。
裂缝性背斜圈闭和背斜圈闭是有区别的,其主要区别在于裂缝性背斜圈闭的储集层不是呈层状展布,而是仅在裂缝发育带形成呈带状分布的不甚规则的裂缝储集体。
裂缝性储集层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此处仅指在背斜构造控制下的构造裂缝,而其他条件下形成的裂缝性储集层,大多是岩性圈闭,不属于本类圈闭。
( 二) 裂缝性背斜油气藏的特点
油气在裂缝性背斜圈闭中聚集工业规模石油和天然气后,而成为裂缝性背斜油气藏。该类油气藏中油气的分布总体上受背斜构造控制,但以裂缝发育带最为富集; 油气产量、油气柱高度以及油气层压力分布极不均匀。
( 三) 裂缝性背斜油气藏的主要类型
裂缝性背斜油气藏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储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按其储集层的岩石类型及重要性,可分为碳酸盐岩和其他沉积岩裂缝性油气藏两大类,其中以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最为重要。
碳酸盐岩中的裂缝性油气藏分布广泛,但以构造变动较强烈的山前带,或其他褶皱背斜带最为重要。最典型的是波斯湾盆地的扎格罗斯山前带。在该带已发现的 50 多个油气田中,有20 多个是裂缝性背斜油气藏,储量在10 亿吨以上的特大油气田就有6 个 ( 加奇萨兰、马伦、阿瓦兹 - 阿斯马里、阿加贾里 - 比比、哈基麦赫和帕扎南) 。此外,伊拉克的阿因扎列大油田亦属裂缝性背斜油气田,基尔库克特大油田虽属礁型油气田,但裂缝亦很发育。现以伊朗的加奇萨兰油田为例简介如下 ( 图 4 -17) 。
图 4 -17 伊朗的加奇萨兰油田平面及剖面图
该油田位于扎格罗斯山前带的第二构造带上,褶皱强度中等到较强,上下构造不一致,地表为中中新统法尔斯组组成的向斜,地下为阿斯玛里灰岩组成的顶部平缓、两翼较陡(达50°)的简单背斜。轴向北西,长70km,宽9km,闭合面积为600多km2,闭合高度为3000m左右。它有三套产油层,自上而下依次为:阿斯玛里石灰岩(下中新统-渐新统)、萨尔维克石灰岩(中白垩统)、卡米石灰岩(上侏罗统),裂缝把它们沟通,形成具有统一压力系统的巨厚块状储集体,油气柱高达2100m。阿斯玛里石灰岩之上为巨厚的上法尔斯膏盐层所封闭。
主要产油层阿斯玛里石灰岩的孔隙率均一,但以低孔隙率为主。据某井统计,孔隙率大于9%~13%的,仅占储集层厚度的13.8%;孔隙度为5%~9%的,占储集层厚度的14.8%;孔隙率低于5%的却占71.4%。岩样的渗透率一般小于(10~20)×10-3μm2;最高的仅40×10-3μm2,但裂缝发育带渗透性极好,油田西北端24、35及45号井的最高日产量达万吨以上,整个高产区平均单井日产量达8000t以上。但在某些井(如6号井)全部钻开阿斯玛里灰岩的日产量也只有600t。
图4-18 四川石油沟-东溪气田平面及剖面图(据四川石油管理局,1959)
我国四川盆地东、南部气区中亦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碳酸盐岩裂缝性气藏(四川盆地地震勘探),其基本特征都具有相似性,但产气能力和气柱高度均远不及扎格罗斯山前带。图4-18为川东南石油沟-东溪气田构造图及剖面图。
该气田的生产层主要是三叠系嘉陵江组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其上部为硬石膏层作为盖层。据岩心分析,其平均孔隙度仅2%,渗透率小于1mD;但试井结果,渗透率达几十到几万毫达西,平均值高达3000mD以上。因此,这种良好的渗透性显然是由于次生裂缝发育造成的。
其他沉积岩中的裂缝性油气藏,在美国的圣马利亚盆地、米德兰盆地和我国的柴达木盆地及陕甘宁盆地等均有发现。其中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利亚盆地上中新统蒙特雷组中的裂缝性背斜油气藏最为着名和典型(图4-19)。
该区蒙特雷组由三部分组成: 上部为板状硅质页岩,中部为裂缝性燧石层,下部为石灰质页岩。中部岩层为主要储集层,其孔隙度仅 6% ,但裂缝发育且分布均匀,渗透率极高,60% 的产量来自该层。该层石油聚集与孔隙性砂岩相近,主要受背斜控制 ( 如卡斯马里亚、奥克特、西猫儿峡、隆克波等) ,部分受燧石层上倾尖灭带所控制 ( 如圣马利亚河谷、东猫儿峡、加脱山、扎沙河等)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背斜轴部或裂缝发育带。但与孔隙型储集层相比,仍有显着差别,主要表现为各井日产量差别较大,高者可达千余桶,低者不足百桶。
H. 石油七姐妹的形成发展
石油“七姐妹”即七大石油公司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七姐妹”初步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20年代)
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的石油溪旁诞生了美国也是世界的近代石油工业。1870年出现了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不到20年,标准石油公司成为美国第一家行业垄断性的石油托拉斯——标准石油托拉斯,也是世界第一个石油“巨头”。19世纪80-90年代,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80%,而标准石油托拉斯控制着美国30%的石油产量、80%以上的原油管道运输以及85%以上的友尘石油炼制和油品的生产、出口。它在美国本土各州建立了地区性子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当初就是标准托拉斯(公司)在新泽西州、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的子公困山司。
标准石油公司的垄断,引起了政界、媒体界的不满,从19世纪90年代起,标准石油公司不断受到诉讼。1911年,在罗斯福总统的主持下,美国最高法院裁决标准石油公司解体为各自独立经营的34家地区性、专业性子公司。
分离出来的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继承了标准石油公司一半的资产,仍然是美国第一大石油公司。它的下游(炼制和销售)业务很强,而上游(勘探和开发)业务很弱。20世纪20-30年代,它先后兼并了卡特石油公司和汉伯尔(Humble)石油公司,把它们变为自己的上游子公司,掌握了得克萨斯州等地相当数量的石油资产。与此同时,在北边它持有加拿大第一大石油公司——帝国石油60%的股权;在南边它进入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在1932年购买了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阿莫科)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大量石油资产。这样,到30年代后期,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不仅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炼制商、第一大油品销售商(营销网络遍及西欧、东南亚、北美),而且成为第一大原油生产商,确立了它在“七姐妹”中的老大地位。
纽约标准石油公司本来是洛克菲勒石油托拉斯开拓海外市场的专业子公司,它的灯用煤油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品牌叫“美孚”。它的最大优势在下游,早就在欧洲、亚洲建立了销售网络体系。纽约标准石油公司从“标准大家庭”独立出来后,不久便与真空石油公司合并,成为一家“有下无上”的石油公司。20世纪20年代,它收购了当时美国一家名为马格诺利亚的勘探公司,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
同是标准石油公司中分离出来的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原本是“标准家族”在加州的地区性的是上下游一体化的公司。它的优势在上游,1919年它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上游公司之一,石油产量占到全美产量的26%。
另外两家美国石油巨头“出生”于得克萨斯州南部的纺锤顶(Spindletop)油田。1901年,这里的高产井喷涌出的强大油流,促使上百家石油公司一下子涌现出来,其中只有属于得州本地资本并且得到政界支持的得克萨斯公司(即后来的德士古)和梅隆家族的海湾石油公司,顶住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压力成长起来,依托得州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大量油气发现,成为有实力向海外发展的两家美国石油公司。
壳牌集团在印尼(当时是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起家。其母公司有两家:一家是皇家荷兰石油公司,1886年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上找到并开发印尼第一个油田,建立起印尼第一座炼油厂、第一条输油管线和第一座码头。另一家母公司是英国的壳牌运输贸易公司,靠运输、销售俄国巴库石油起家,1896年在婆罗洲找到一个油田,建了一座炼油厂,并在远东有庞大的石油运销体系。1907年,这两家公司合并,组成皇家荷兰—壳牌集团。20世纪20年代初,它兼并了墨西哥之鹰石油公司,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墨西哥的第一大石油公司;它在委内瑞拉取得大量石油好尺禅租借地,20年代在马拉开波湖以东发现了大油田,成为委内瑞拉(3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大产油国)第一大石油公司;与此同时,它进入罗马尼亚(当时欧洲第一大产油国)、美国(当时美国原油产量占世界产量一半以上),最终成为最国际化的上下游一体化的跨国石油巨头。
英国石油公司发迹于伊朗。它是在中东找油的第一家石油公司。由于中东石油的战略地位,英国政府在其中投资,并控股40%。它随着中东(尤其是伊朗)石油工业的发展而壮大。
到20世纪20年代,这七家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互相竞争,20年代中期发生了大规模的价格战,对各方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七姐妹”的“联姻”与卡特尔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末—50年代初)
在这个阶段,“七姐妹”在世界各主要产油国(尤其是中东)互相“联姻”,结成了广泛的、多层次的关系网,结成了共存共荣的利益共同体——垄断资本主义石油市场的卡特尔。
这个卡特尔的“奠基式”是1928年由壳牌领导人发起的阿克纳卡里会谈。在这次会谈中,壳牌、BP、新泽西三家石油公司达成了瓜分世界石油市场的“阿克纳卡里协定”,并且就世界市场的原油价格商定了一个“法则”——以美国得克萨斯海湾出口原油的价格加运费为基准。这是一个有利于七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中东找油的规则,它在任何时候都将保证成本高的美国原油生产商有利可图,并使拉美、中东各公司由于其原油生产成本低而获利更多。随后,“七姐妹”的其他四家都参加了“阿克纳卡里协定”。
同在1928年,在美国政府“门户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英国政府被迫“开放”美索不达米亚的石油资源,改组土耳其石油公司为伊拉克石油公司,由新泽西与美孚(最初还有海湾等公司)组成的近东开发公司、法国石油公司、BP和壳牌各持有23.75%的权益,其余5%权益留给土耳其石油公司的创始人古尔本基安。这是英美石油公司首次在一个产油国家联手投资,共享资源。竞争者在这里成了合伙人。根据它们的秘密协定(“红线协定”),在原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范围内,各公司不得独自开发其石油资源。后来,伊拉克石油公司取得了在卡塔尔、阿联酋(主要是阿布扎比酋长国)的独家经营权,从而使这五家石油公司共享卡塔尔、阿联酋的石油资源。
1932年,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在巴林找到了油,并且获得了沙特阿拉伯的一片租借地。它把得克萨斯公司拉进来,双方各持股50%,组成合资公司——美国阿拉伯公司(简称阿美石油公司,Aramco)。1948年,经过一番勾心斗角的争斗,美国另两个巨头——新泽西标准和美孚公司撕毁了“红线协定”,加入对沙特阿拉伯的开发。控制了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的阿美石油公司成为上述四家公司共有的子公司。
1934年,美国海湾石油公司与英波石油公司联手,取得覆盖科威特全境的石油租借地,组成对半合营的科威特石油公司(KOC)。
1954年,美英政府策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主张国有化的伊朗摩萨台政府,取代英国石油公司在伊朗“一统天下”的是美欧石油公司集团——伊朗石油参股者财团。英国石油公司保留40%股权和作业者的地位,壳牌获14%的股权,五大美国公司——新泽西标准、加利福尼亚标准、德士古、美孚及海湾各得7%的股权,另外9家美国小公司共享5%的股权。伊朗保留了“国家所有”的空壳。
除在上述中东地区互相“联姻”之外,1933年,壳牌与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达成协议,按50∶50比例合资,组成壳牌—埃索(Shell-Esso)公司,在欧洲开展上游活动。1938年,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同德士古把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的石油资产合并,组成加德士(Caltex)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与美孚联手,把在印尼的资产合并,组成Stanvac公司。为了共同开发尼日尔爾利亚资源,壳牌与BP组成Shell-BP公司。在拉美的委内瑞拉,海湾石油公司把它的子公司梅因格兰德公司的一半股权让给了主要对手新泽西标准和壳牌公司。
这样,到20世纪50年代,这七大石油公司就已经编织起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结成了“联姻”式、共为母公司的亲缘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共存共荣的利益共同体,一个实实在在的卡特尔。 “七姐妹”快速发展(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50-70年代,是“七姐妹”快速发展的时期,它们迅速壮大成为实实在在的“巨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七姐妹”在中东发现了几个大油田,没有来得及开发。中东石油工业的大发展是在50年代前后开始的。
伊朗于1928-1938年相继发现了加奇萨兰和阿贾加里两个特大油田,并在“二战”后正式投入开发。1958年和1963年又先后发现阿瓦士和马荣两个特大油田。由此,伊朗石油产量不断攀升,1943年为1009万吨,1950年达到3226万吨,1963年达到5349万吨,1970年达到1.0545亿吨,1974年超过3亿吨。
伊拉克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是基尔库克油田,“二战”后才全面开发。1953年和1961年又先后发现鲁迈拉和北鲁迈拉两个特大油田,以及一批亿吨级(可采储量)大型油田。伊拉克战前最高年产量约400万吨,1952年突破1000万吨,1954年跃上3000万吨,1963年突破5000万吨,1971年达到8327万吨。
阿联酋1958年发现乌姆谢夫大油田,1964年发现扎库姆特大油田,另有一批亿吨级大油田。阿联酋1959年开始产油,1968年产油2400万吨,1971年达到5000万吨。
沙特阿拉伯1938年到1972年相继发现可采储量亿吨以上的大油田17个,其中10亿吨以上的特大油田7个,特别是加瓦尔油田,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可采储量超过100亿吨。沙特阿拉伯1945年产量只有288万吨,1950年为2665万吨,1960年达到5000万吨,1965年突破1亿吨,1970年已接近2亿吨。
整个中东地区1945年的石油产量为2565万吨,1956年达到8600万吨,1955年1.6亿吨,1960年2.6亿吨,1965年4亿吨,1970年高达6.87亿吨。
中东油田的特点是储量大、油层厚、单井产量高。美国平均单井日产量为12桶(1.64吨),委内瑞拉平均单井日产量为225桶(30.8吨),而中东平均单井日产量是5000桶(685吨)。
1953年,来自中东的利润,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都是1.1750亿美元,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6550万美元,海湾石油公司7600万美元,纽约标准石油公司3559万美元。
1957年,来自伊朗的利润,BP 8970万美元,壳牌2660万美元,新泽西等5家美国石油公司各1520万美元。
在1948-1954年的7年里,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从亚洲(主要是中东)赚得了6.45亿美元的利润。其中,1954年一年获得利润1.17亿美元,而它在亚洲的投资总共只有1300万美元。同一时期,它在亚洲的资产累计达3.85亿美元,每投入1美元,可以积累29.61美元。
七大石油公司的实力增加之快由此可见一斑。1972年,在世界最大公司排名中,按资产额排名,七姐妹都在前11名以内,其中新泽西标准第一,壳牌第二,资产额分别为215.58亿和200.67亿美元。按营业额排名,它们全在前15名以内,新泽西标准、壳牌分别位居第二、第四,各为203.975亿和140.6亿美元。按资产额计,其余五姐妹第三至第七位的排序依次是德士古、海湾、美孚、英国石油、雪佛龙。其中老七雪佛龙的资产为84.84亿美元,营业额为57.11亿美元。
I. 什么是设拉子
设拉子是伊朗西南部最大城市,法尔斯省省会。位于扎格罗斯山脉南部山间盆地的西北端,海拔1490米。人口80万(1982)。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年降水量385毫米。古老城市和文化中心,公元前6世纪是波斯帝国的中心地区。早期的王都分别在设拉子以北56公里的波斯波利斯和以北 136公里的帕萨尔加德。新兴的工业城市,有棉纺织、棉籽榨油、制糖、面粉、水果罐头、轻型机械和汽车装配等工业,以加奇萨兰输入的天然气和石油为燃料和原料,建立起现代化石油化工厂(化肥为主)、炼油厂及大型水泥厂。传统手工业有地毯、玻璃、镶嵌、酿酒及砖瓦等。附近物产丰富,以产甜菜、葡萄和玫瑰花等着称。城北有河流向东南注入马哈卢湖。是伊朗内地联系波斯湾海岸的通道,现有南北公路干线穿过,北接德黑兰和里海沿岸城市,南连海湾的布什尔港,向西与扎格罗斯山西南麓石油产地相通。市区分老城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保存有波斯波利斯遗迹和帝王陵墓,并建有大广场,多清真寺,为旅游胜地。新城区有商业区和工业区。市南有机场。河对岸主要是大学和花园区,也有工业区。
J. 伊朗的自然资源
伊朗是OPEC第二大原油生产成员国,伊朗具有900亿桶探明的原油储量,占世界9%的原油储藏量,15%的天然气储量。 在所有石油出口国中,巨型工程悄然出现。据国际媒体报道,在伊朗、中东、俄罗斯、委内瑞拉和其他一些国家,目前数十亿美元的工程项目日益增多。 就伊朗而言,为世人所熟知的是其巨大的油气储量,同时还有其油气在世界总储量中所占比重与其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之间的强烈反差。据估计,2001年初,伊朗可开采的石油储量达1000亿桶,同期其天然气储量达26.6万亿立方米。伊朗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0%左右,但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还不到5%。伊朗为世界第二大天然气储量国,但与世界其他天然气生产国相比,伊朗的天然气产量相对于其储量却是最少的。我们也可以从各国天然气年开采量占其已探明储量的百分比来看这个问题,北美为10.5%、西欧3.9%、前苏联1.2%, 而伊朗仅为0.2%。 伊朗新闻报2002年8月26日还登载消息,伊朗石油部长BIJAN NAMDAR-ZANGANEH为伊朗油气产业的落后现状感到遗憾:“伊朗虽然拥有世界总储量18%的天然气,而目前其天然气出口业绩竟然为零”。 事情似乎有了转机,伊朗政府已经开始严肃对待其油气产业的发展。伊朗新闻报引用石油部长的话说,1997-2001年间,为发展其天然气产业,伊朗已在此领域与国内外公司签订了15个“回购合同”(BUY-BACK DEAL)。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开放其油气部门。虽然美国对在伊朗投资的非美国公司实行间接制裁,但由于利益诱人,外国公司已经在伊朗承接了一些油气工程项目,还有一些项目正在洽谈中。 目前,伊朗主要致力于开发波斯湾上的南帕尔斯特大型气田,该气田为伊朗与卡塔尔共有。2000年11月21日,伊朗新闻报报道,伊朗已与挪威斯达托尔公司(STATOIL)签定南帕尔斯气田第6、7和8期开发合同。合同金额达3.3亿美元,工期长达46个月。 像其他回购合同类似,这三期气田的部分产品将用于偿付挪威斯达托尔公司的全部资本投入。 回购合同(BUY-BACK DEAL)项下的项目,由国外石油公司提供资金、进行项目开发、工程实施、并在工期结束后将项目运营权移交给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外国公司投入的成本、银行费用和协定的回报皆以相关工程产品偿付。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伊朗开放其油气部门以来,每一个项目合同完成时,人们和媒体都对此类合同的实施对伊朗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存在不同的看法,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伊朗波斯文报纸“HAMSHAHRI”2002年11月30日刊载文章指出,对于回购合同,在伊朗各界存在三种不同的态度和意见。有人认为:由于现行伊朗宪法的某些限制条款的存在,目前回购合同是伊朗石油产业与国外公司合作的最佳形式;第二种意见是基于伊朗不需要国外投资、伊朗石油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伊朗国内潜力的立场,认为此类合同违背伊朗国家利益,并会在将来给伊朗经济带来麻烦;也有人认为应该通过修改宪法的某些条款,同时允许以“产品分享”(PRODUCTION SHARING)的形式与国外公司合作(“产品分享”是目前国际工程合作普遍采用的模式)。他们认为由于回购合同的年限一般较短,通常为5至7年,对国外公司来说缺乏足够的利益激励,很难使他们以尽可能最好的方式来实施工程,而这点对工程管理质量、资源保护、伊朗人才培训和培养、成熟技术的引进都将有负面影响。 无论人们对以“回购”形式与国外公司合作的看法如何,这些合作的实施被看作是对美国对伊朗经济制裁的一种成功突破,并被认为是伊朗在国际舞台政治意义上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