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伊朗新电影
就是伊朗拍的电影 伊朗是国家
好看的伊朗电影:小鞋子,我在伊朗长大,马吉德·马吉迪:《小鞋子》(原名《天堂的孩子》,1997)、《天堂的颜色》(1999)属于精品;阿巴斯·基亚鲁斯塔米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8);贾法尔·帕纳西的《白气穆森·马克马巴夫:《电影万岁》(1995)、《坎大哈》(2003)等;萨米拉·马克马巴夫:《黑板》(1997)、《苹果》(1999)、《下午五点》(2004)巴赫曼·戈巴迪:《醉马时刻》(2000)、《乌龟也能飞》(2003)、《半月》(2006)等
㈡ 有哪些推荐的伊朗电影
1,《筹款风波》
《筹款风波》是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执导的伊朗影片,由Bahram Radan、萨蕾·巴亚特主演,于2017年6月17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2017年6月,该片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德黑兰:爱之城》
《德黑兰:爱之城》是阿里·贾比尔安萨里执导的剧情电影,弗鲁格·凯哲贝格里、贝纳兹·贾法里等参演,于2018年10月14日上映。
该片讲述了三个人近中年、对生活感到幻灭的都市男女,各自渴望着能在这个从未真正接纳自己的城市中寻找到爱情的故事。
3,《出租车》
《出租车》是由Jafar Panahi Film Proctions 出品,于2015年02月06日上映的一部纪录片。由贾法·帕纳西执导并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辆黄色出租车行驶在德黑兰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种各样的乘客坐上车,每人都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机的各种问题。
4,《推销员》
《推销员》是由阿斯哈·法哈蒂执导,沙哈布·侯赛尼、塔兰涅·阿里多斯蒂主演的伊朗电影,于2016年5月21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该片讲述一对年轻夫妇因故搬家到新公寓,但一场与前房客有关的事故却将他们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5,《背马鞍的男孩》
《背马鞍的男孩》是2008年上映的伊朗剧情类电影,讲述了一个男孩花钱雇佣另一个穷男孩为他到处驼东西的故事。
㈢ 有没有什么好看的伊朗电影
伊朗儿童电影比较出名,着名导演和作品不少:
马吉德·马吉迪:《小鞋子》(原名《天堂的孩子》,1997)、《天堂的颜色》(1999)属于精品;阿巴斯·基亚鲁斯塔米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8);贾法尔·帕纳西的《白气球》(1995)、《谁能带我回家》(原名《镜子》,1997)等都是获奖无数的儿童片
此外这几位着名导演的作品还有:
马吉迪:《巴伦》(2001)、《垂柳》(2005)、《麻雀之歌》(2007)等;阿巴斯:《生生不息》(1996)、《橄榄树下的情人》(1995)、《樱桃的滋味》(1997)、《十》(2001)等;帕纳西:《生命的圆圈》(2001)、《越位》(2006)等;
此外其他着名导演和影片有:
穆森·马克马巴夫:《电影万岁》(1995)、《坎大哈》(2003)等;萨米拉·马克马巴夫:《黑板》(1997)、《苹果》(1999)、《下午五点》(2004)等(以上两位是父女关系);巴赫曼·戈巴迪:《醉马时刻》(2000)、《乌龟也能飞》(2003)、《半月》(2006)等
此外还有一些影片评价也不错,但不好找:《蜥蜴》(导演Kamal Tabrizi)、《蕾拉》(导演Dariush Mehrjui)等等
㈣ 求两部伊朗电影的影评
http://www.avfan.cn/movie/ShowNews.asp?table=t_moivecomment&Id=953
影评:《橄榄树下的情人》--伊朗原野上的陷阱
(2005-07-09)作者:菲林橙子
这样朴白单纯的电影,在伊朗就是有人排队买票去看,不知道阿巴斯选演员的时候,有没有利用网站去搜索。反正片中的女演员---蓝布裹头的德里兰几乎没有一个清晰特写,如果张艺谋这样拍《幸福时光》,那些大小媒体要伤心死了,因为他们将找不到一张合适剧照让观众先睹巩利第三章子怡第二的风采。美丽的脸庞,情人间火热的亲吻,怀着对美妙片名的憧憬来看,幻想要烟飞云灭了,因为这些根本没有。
罗兰·巴尔特曾写过一本关于照片的书《明室:论摄影》,他认为,照片所吸引他的,往往不是照片所展示的可以交流和象征的"知性空间"(studium),而是它让之感到莫名震撼的局部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称之为"刺点"(punctum)。
阿巴斯的"刺点"在哪里?
情节:
《春风吹又生》摄制组在伊朗当地选演员拍戏,有点"戏中戏"的意思。开头即是片中的导演直视镜头,直楞楞地说:我是导演,现在我要就地选演员。随后走到背后的一群等待的女孩子中,每个人都包裹着重重的深蓝头巾,脸孔模糊。镜头摇啊摇,一直到那个女主角德里兰出现,镜头也未在她身上过久停留,倒是她和导演的对话给人印象深刻,那么多个期待的女孩中,只有她质问:为什么你拍的东西没有在电视台播放?后来她的奶奶也说,这是个很"硬头"的女孩,从小固执。德里兰被选中了,她的父母在大地震中死去了,她还在读书。导演认为她非常适合这个角色,但是配戏时发现她拒绝和男演员--当地的泥瓦匠荷辛说话。
荷辛原来一直向德里兰求婚,因为他是个文盲,没有自己的房子,早被德的父母家人一再拒绝了。荷还是不死心,想和德里兰说句话,问问她自己的意思,这个固执的女孩却从未开口。
德里兰终于和荷辛对台词了,但摄影机一停,她又紧闭双唇。荷辛将德开口和他说话视为打开两人关系的一扇门,却一再失望。
场景:
有一半的戏是在路上,在开着的汽车上,开头一段非常长的镜头是导演助理舒太开车去接演员,先接到了男演员,在去女演员家的路上,是长长的一段路,机位一直停在车的前面,只听到两人的对话,画面是晨雾未散的绿色原野,大片大片的灰色丛林,褐色的绵羊。这段之长让我想起宁瀛《民警故事》开头骑车去派出所的那一长路,就是颇有纪录片的意味。
影片主要有两个场景,一是在拍摄现场,一是离开或要去拍摄现场的路上。阿巴斯很擅长用画外音,画面和声音制造了两个空间,汽车侧面的反光镜也得到很好利用,有一次导演和荷辛坐车回家,路上遇到一群迁徙的妇女,停车让她们上车,反光镜里折射出她们欣喜上车的情景。平淡中制造情趣,很欣赏阿巴斯的这个特长,舒太驶车在路上,车窗映出外面浣浣绿树,车突然停下,往后略倒,车窗映出两个小男孩的生动的脸,手上捧一盆鲜红的花。原来画面是静的,深色的树,黑色包裹的舒太冰冷静默的脸,突然冲进(那效果很象是冲进来)画面的红花笑脸。从冰到艳,镜头之间因此有了激情。
风景:
车行路上,一路淘尽伊朗的风土物貌。运砖车的工人抱怨"从外省来,做牛做马,才仅够养活妻儿。"另外是意外的那几个搭车的外省妇女,"放弃树木、稻田、乌蝇,为了来到这里""没有地址,什么都没有,就住在树的后面"。
茫茫的绿色原野,对的山川大喊:你好!这是向居住在这里的灵魂问好,这是导演告诉摄影师的话。两人站在丛林之中,风吹过,山林无语。《情书》上博子也在山谷中向死去的藤井树问候,在人与自然的应和之中,生命如水流动。
伊朗人互相之间是这样问候的:你好吗?/我很好,有心。
现场:
有两段戏(戏中戏)是反复拍摄的,《春风吹又生》的两个场景,一是因为德里兰拒绝和荷辛说话,所以拍了好几条。另外一个镜头是荷辛和德里兰扮演一对于大地震后第二天结婚的小夫妻,这段非常有意思。开拍时德里兰依着台词和"丈夫"说话,荷辛问"妻子"白袜子在哪,"妻子"告诉了"丈夫"。云遮住了太阳,停拍。荷辛隔着一扇门的距离向看书的德里兰说,结婚以后我会继续让你读书,不会让你这样的(即让她为他做琐碎家务)"德里兰你要是愿意,就翻一下手里的书吧。"德里兰欲翻不翻,太阳确在这个不该出来的时候出来了。
德里兰扮演的"妻子"在把丈夫的包丢给他的时候,始终不肯按台词说"荷辛先生,你拉了这个"只是说"荷辛",重复拍了五条都是如此。最后荷辛跑到导演身边,"导演,我们这里有的地方的风俗便是如此,妻子不用管丈夫叫先生",这条便过。
荷辛知道固执的女孩不肯用妻子称呼丈夫的叫法,便帮她搪塞过去。
拍摄拍片现场的片段做得很质朴,摄影机用布捆上,看拍片的孩子用细线拦在外头。拍片的间隙,大家喝茶,和孩子聊天。
面孔和身影;
女孩的语言极少,正面的镜头也少。印象深的是在坟场,她温柔痛楚的眼神一掠,就因为一看,荷辛后来一直跟着她了。拍得更多的倒是荷辛那张脸,朴实的,微胖的圆脸。很深情的眼睛和蓬乱的卷发。他的话很多,对导演说他对女孩痛苦而欲罢不能的感情,对德里兰诉说他的钟情"德里兰,我会在那儿开扇窗,你早晨起来打开窗,对面的高山会令你心旷神怡""我斟茶,你倒水,生命就是这样。"他的语言很抒情而幽默。在车上,导演劝他娶那个漂亮的牧民女儿"两个文盲在一起也合适"。他不要,"一定要找个有文化的,不然将来有了孩子,谁来辅导孩子做功课?"他独有一套自己的逻辑,纯朴又可爱。
阿巴斯的"刺点"不是平白显露的,是一点点出来的,通过语言,通过人物的平实交往,一点点的呈现,不显山露水,却让人砰然心动。好象是伊朗草原上的陷阱,无意之中掉了进去。
没有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结尾:荷辛追着德里兰,电影已经拍完,如果不问到女孩的一句话,可能是再也没有机会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德里兰顾自走去,荷辛追在后面。镜头停在大全景,两人成为绿野上小小的白点,后面的小白点追上了前面的,过了一会,一小白点又狂奔回来。音乐起,影片结束。荷辛是得到了女孩的话,幸福地狂奔吧?影片含蓄又让人会心一笑。
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206260018.htm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有些事与电影无关
来源:银海--天堂影院 作者:化身为海 2002-06-26 11:04:16
闲极无聊的时候,自己一个人看电影。
阿巴斯的片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没出字幕的之前,这个画面上只有一扇斑驳的门吱吱呀呀的响着。
然后就出现了一张张淡黄色的面孔,轮廓很深的五官,尤其是那一双双眼睛,仿佛隐藏着他们的灵魂。
整个故事简单的不能再简单,阿默拿错了同桌加尔马扎的练习簿,如果在明天早上之前不能还给他的话,加尔马扎就会被严厉的老师“踢出学校”。
于是一个瘦瘦小小的孩子为了自己不小心的过错固执的寻找。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茫然、无措、惊喜甚至恐惧,任何人的存在都对他的行为造成障碍,包括妈妈的责怪,爷爷的惩罚,陌生人的姓氏甚至是好心的帮助。他唯有不停的奔跑,直到不得不放弃努力。
他快要哭了,不仅是因为父亲无声的威严,还有难过。
我想要说的是,他真的很难过。
其实他可以为自己找出很多辩解的理由:我不是有意的……你的本子和我的一模一样,所以才……我找了整整一个晚上,你可以问某某某某……
这是我们现在惯有的思路。不是吗?
其实本来我是想讨论这部片子里关于阿巴斯的一些特点:比如说故事的不确定性,影像的纪实风格等等。但我放弃了。
有一些东西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永远的流失了,比如说童真。
孩子应该是接近上帝的人,我们只不过是一群迷失的羔羊。
㈤ 请推荐几部优秀的伊朗电影
《小鞋子》(也叫《天堂的孩子》)
故事梗概:
小阿里丢了妹妹的鞋子,为了不给父母增加负担,兄妹俩商量好轮换着穿阿里的球鞋上学。每天妹妹放学后,都要飞快地跑回来,将鞋子换给阿里,为此阿里经常迟到并受到惩罚。为给妹妹买双新鞋,阿里想尽了办法,在和爸爸去做园丁赚了钱后,他首先暗示爸爸给妹妹买双新鞋子。不料自行车刹车失灵,父子俩狼狈回家,帮妹妹买鞋的事也泡汤了。
最后,小阿里决定参加一个长跑比赛,原因是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球鞋。一心想拿第三名的阿里一不留神却拿了冠军,给妹妹挣一双鞋的梦想再次破灭了。失望的小阿里脱下那双已经跑烂了的球鞋,把自己满是血泡的脚浸在水池里,红色的金鱼绕着他受伤的脚游着……
本片获得1997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观众票选最佳影片;199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它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延续了伊朗电影独特的简朴风格。影片与很多伊朗电影一样清新、质朴,真诚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实生活,表现窘迫艰难的平民生活中隐含的人性的善良,带领观众回到纯真澄净的世界。
《巴伦》
故事梗概:
1989年,苏联撤离阿富汗后,140多万阿富汗难民涌入伊朗。年轻一代的阿富汗难民出生在伊朗,他们在贫穷中挣扎,大多数只能为了低廉的工资从事最艰苦的工作———如建筑业。
一个名叫巴伦的女孩,为了养活全家不得不女扮男装到建筑工地干活。工头梅马让这个瘦弱的“男孩”代替自己的侄子拉提夫负责工队的膳食。恼火的拉提夫不断阻挠巴伦的 工作。可是,当他发现巴伦的真实性别后,不仅喜欢上了她,还倾尽全力帮助她及她的一家。
本片由代表伊朗首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导演马基-麦吉迪执导,他因成功执导影片《天堂的孩子》(《小鞋子》)《天堂的颜色》等影片而成名于国际影坛。与《天堂的颜色》的过度煽情所不同,《巴伦》是麦吉迪最具有现实主义风范的作品。他通过一系列简单普通的事件迸发出力量,以让感情一点点积蓄下来的方式打动观众。这仍是一部忧伤而感人的影片,但麦吉迪在这种悲伤的情绪中融入了幽默感和温情。
推荐马基德·麦基迪 导演的其他作品:《黑板》《天堂的颜色》《战胜魔鬼》《两眼双盲》《抵制》
《樱桃的滋味》
又名: 樱桃的滋味 / 樱桃之味
导演: 阿巴斯 基亚罗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中年男人,想自杀,(为什么?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他开着一辆吉普车到处寻找一个可以掩埋他尸体的人,他找啊找,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士兵、拾荒者、神学院的学生等等,可是没有人愿意为了钱去做这种事。他四处碰壁,终于,有一个在博物馆工作的老人,为了替孙子看病,答应了他的要求,却又给他讲了一个有关自己的故事:原来,这老人,也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他找了一棵樱桃树上吊,不想那树枝不结实,绳子断了,于是他就坐在树下吃樱桃,吃了一颗又一颗,吃饱了,他决定继续活下去。
我们一直不知道这个主人公到底死没死,影片没告诉我们这个,这是个悬念,结尾是开放式的,还带点解构的感觉,不过没关系,他死没死都不再重要,阿巴斯要表达的,已经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表达尽了。
《黑板》
萨米拉·马克马巴夫(一个年轻的女导演)
故事梗概:两个颠沛流离的流浪教师,背着一块大黑板去寻觅愿意付学费的小学生。路上,他们分别遇上了一群偷运禁品的孩子和一群逃离伊朗的老人,黑板既是他们执着地向穷苦的人们传授知识的载体,也是向心爱的女人传达爱意的信笺,更是帮失足受伤的孩子包扎的夹板……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煽情的对白,但摇晃不安的镜头,极写实的手法,却能让你不知不觉地感动。
《女人花》
导演戴瑞什·麦赫瑞
故事梗概:蕾拉和雷让是一对幸福的新婚夫妇,但蕾拉却被检验出没有生育能力,尽管深爱着她的丈夫对此一再表示不介怀,但是丈夫的母亲却一直逼儿子重新娶妻生子。在丈夫和婆家的双重压力之下,善良而聪慧的蕾拉作出了一次改变她以后生活的决定……
《白气球》
导演贾法·潘纳西
电影的开头颇似另一部伊朗电影《小鞋子》:伊斯兰教新年来历之际,穿着小红裙子的可爱小女孩缠着妈妈想要买一条“胖胖的会跳舞的象新娘一样的”金鱼,在哥哥帮助之下终于拿到了钱,可是在路上却把钱给丢了。看到这里的时候,心想不会又是一部《小鞋子》吧。但是故事接着发展下去,却是围绕着兄妹俩想方设法去取那一张掉进水渠里的钞票的故事。
这个故事虽然同样事关穷人家孩子和他们的期盼,但是相比较《小鞋子》,却少了一份忧伤,多了一份轻松幽默,平淡如水般流淌的叙述正是生活的节奏吧,虽然缺乏一般故事片的曲折情节,也刻意回避了许多似乎正要展开的矛盾冲突,但在说与不说之间,却是韵味无穷。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导演 阿巴斯
故事梗概:8岁的小主人公阿默错拿了同桌同学的作业本,如果同桌因此而交不出作业,他会被老师责骂,于是阿默毅然拿起错换的作业本跑去很远的地方找他朋友还给他。阿默几经艰辛都找不到他朋友的家,夜幕降临了,最后的希望也泯灭了,回到家的时候夜已深了,他决定做一回枪手帮他朋友做作业……
《生活在继续》
1991年,阿巴斯拍摄的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里面那条小村庄发生了地震,阿巴斯惦挂着电影里面那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安危,带着儿子驱车重访旧地寻找那个小男孩的下落,并据此拍摄成电影《生活在继续》。在这部散文笔触一般细腻轻灵的影片里面,阿巴斯用类似公路片的手法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在一片颓垣败瓦的废墟之中,既表达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歌颂了在破碎家园上坚毅不屈的人们,“死者已矣,但生者还需要活下去”。影片同时也试图对灾难和生命反思,甚至念及自己的艺术作品并不能带给人们什么最直接的好处而进行一番自嘲。
《橄榄树下的情人》
阿巴斯的影片风格都非常统一,他喜欢将纪录片融合到情节片之中,使人分不出何处是现实哪里是戏。他还喜欢在影片中利用某一“契机”的发生来表现各色人等的性格,如《樱桃的滋味》中的“自杀”,《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里的“还作业本”,等等。这不但体现在他每一部影片之中,大而化之,他可以用几部影片去表现某个事件某个地点,比如“村庄三部曲”(又称“伊朗人三部曲”)他就用了前后相继的三部电影去表现同一个地方的人,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就是《橄榄树下的情人》。
正如影片里面那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橄榄树林和不时跳动入镜头的小花一样,这个废墟上的爱情故事也是充满了绿意和希望,最后的镜头里虽然没有仔细交代故事的结果,但是意味深长,作为“村庄三部曲”最后一部,它体现出了伊朗人面对灾难却百折不回的韧性以及重建家园的信心,与《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遥相呼应,正是最好的点睛之笔。
该片与之前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活在继续》组成“村庄三部曲”。
… …
介绍的都是我比较喜欢的,希望你也喜欢呵`
下面这个网站是国内最大的伊朗电影网站~~~
㈥ 咨询一部伊朗电影名称
中文名称:巴伦
英文名称:Baran
导 演: 马基·麦吉迪 Majid Majidi
主 演: 侯赛因·阿贝迪尼 Hossein Abedini .... Latif
佐拉·巴拉米 Zahra Bahrami .... Baran
Mohammad Amir Naji .... Memar
Hossein Mahjoub .... Bric à Brac Trader
Abbas Rahimi .... Soltan
Gholam Ali Bakhshi .... Najaf
Jafar Tawakoli .... Inspector
上 映: 2001年12月7日(纽约/洛杉矶)
地 区: 伊朗
对 白: 波斯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DTS Dolby Digital SDDS
时 长: 94 分钟
类 型: 冒险 剧情 爱情
分 级: 巴西:Livre 荷兰:12 新加坡:PG 美国:PG
出 品: 米拉麦克斯公司Miramax
■剧情简介
1989年,苏联撤离阿富汗,这个国家立刻陷入混乱的内战中。数百万计的难民涌入周边国家,其中仅伊朗就接纳了140多万。年轻一代的阿富汗难民出生在伊朗,故乡对于他们仅仅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名字。他们在贫穷中挣扎,大多数只能为低廉的工资从事最艰苦的工作——如建筑业。这部影片就发生在德黑兰北部的一座建筑工地上。
工头梅马雇佣的阿富汗工人纳贾夫摔断了腿,作为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他的受伤无疑使家庭陷入了困境中。梅马同意让他的大儿子莱麦特接替他的职位,这个瘦弱的青年勇敢地挑起了重担。但不久梅马就发现这个男孩实在不适合干扛水泥的体力活,当他看到男孩细心地布置餐桌时,他决定让莱麦特代替自己的侄子拉提夫负责工队的膳食。
这可惹恼了拉提夫,这个粗暴的青年一直十分得意于轻松的工作,而现在他不得不干累人的重活。他嫉妒莱麦特的好运,不断干涉阻挠他的工作,甚至破坏他的厨房。但不久他就发现了这个沉默的青年的秘密:原来莱麦特是个本名叫巴伦的女孩。她为了得到工作养活全家不得不女扮男装。
这个发现令拉提夫非常惊骇,他从巴伦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永无边界的贫困、苦难与挣扎。他开始喜欢上这个坚强的女孩。他没有将这个秘密透露给任何人,相反他决心倾尽全力帮助巴伦及她的一家。他首先向梅马索要多年来未曾取过一次的工资,并托人以工伤补偿的名义送给纳贾夫,但这名转交的人居然携款离去。无奈之下,他只好卖了自己伊朗人的身份证,并努力工作积攒了一笔钱。他把这笔钱给了纳贾夫,希望替自己爱的女孩分担生活的重担。
纳贾夫带着一家人离开伊朗,开始了千里迢迢的返乡之旅。拉提夫赶去送行,他明白自己与巴伦之间有一条难以跨越的界线。在那离别的一刻,巴伦感到了拉提夫充满爱意的目光,她抬起头,缓缓地摘下了面纱……
■关于马基·麦吉迪
最近几年伊朗电影在国际影坛可谓风光无限,阿巴斯自然已经列入了大师之列,贾法·潘那西、萨米拉·马克马巴夫等新一代电影人也不断受到瞩目。而马基·麦吉迪亦属后起之秀。
麦吉迪出生于德黑兰,他14岁起即在业余剧团中表演,后进入电影界在着名导演莫森·马克马巴夫的影片中演出。1991年开拍第吵数镇一部剧情片《手足情深》(Bak),首度获选1992年戛纳影展导演双周放映。
1996年他执导的《父亲》一片在若干影展上获奖,而《天堂的孩子》一片不仅横扫伊朗票房和众多电影节,更是代表伊朗首次入围毕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部围绕一双鞋子展升粗开故事,着墨于兄妹情深,从情节到画面都异常干净纯朴,与孩子们单纯的世界相配合,平静中洋溢着一股淡淡的温暖引发人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洋溢着浑然天成的童真童趣,情节看似松散平淡,实则紧凑,其中也有跌宕起伏,小小的悬念扣人心弦,充满了张力。尽管影片最终在竞争中惜败于《美丽人生》,但足以使麦吉迪成为伊朗的民族英雄。
1999年麦吉迪带着他的《天堂的颜色》再次在蒙特利尔电影节上夺取大奖。较之前部作品朴实无华的影像,这部影片画面之多姿多彩令人难忘。麦吉迪再度将焦点对准儿童,细腻地刻画了盲童的真诚执着和一片天真,及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藉着他与父亲之间“遗弃和救赎"的关系,发展出感人肺腑的情节。
伊朗电影由于其特殊的电影机制,产生了许多以儿童为主角的影片。马基·麦吉迪则似乎尤其偏爱,亦十分擅长于这种题材。他的多部作品均透过孩子们纯真的眼光看世界,经常以家庭为背景,通过简单的剧情探讨亲情、血缘关系的温暖与沉重。“我对儿童世界特别感兴趣,我的童年也是我思路的泉源,我也经历过‘天堂的孩子''的童年,拍摄儿童电影你不用墨守成规,可以浑洒自如。纯真是儿童世界中最令人折服的。"
较之其他伊朗导演,麦吉迪似乎受好莱坞的影响颇深。他的影片中多有好莱坞情节剧的痕迹,而且他相当会煽情和制造戏剧性的高潮,他甚至被称为“伊朗的斯皮尔伯格"。《天堂的颜色》算是个极至,其煽情力度以及格外精美诗意的画面多少都有过火之嫌。他自己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他将以情动人视为目标。
今年阿富汗乃国际政治局势的焦点,而伊朗电影界也不失时机地将摄影机对准了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共有三部影片涉及阿富汗问题,它们亦是今年在世界影坛最受关注的西亚电影。而在刚刚结束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选送中,麦吉迪的这部作品战胜了莫森·马克马巴夫的《坎大哈》,代表伊朗加入角逐中。
■评论
尽管麦吉迪仍然没有完全摒弃通俗剧的影响,但他的这部作品毕竟减少了《天堂的颜色》的过度煽情。这恐怕是他最具有现实主义风范的作品,他通过一系列简单普通的事件迸发出了力量,其中表现出沉着老练的气概,以让感情一点点地积蓄下来的方式打动观众,因此这仍是一部忧伤而感人的影片。而麦吉迪在那种悲伤的情绪中融入了幽默感和温情。同时他对两种文化的差异与碰撞的洞察也显得更加成熟了。
虽然影片不再具有《天堂的颜色》丰富而明艳的画面,但麦吉迪和他的摄影师展示出了相当出色的视觉表现力。他对自然光效的运用令人联想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大师,摄影师从单调灰色的建筑中令人惊讶地挖掘出了色彩、美感和诗意。
㈦ 伊朗电影《小鞋子》(也叫《天堂的孩子》) 获过什么奖
本片获得1997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观众票选最佳影片;199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天堂的孩子》是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1997年拍摄的一部儿童电影,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延续了伊朗电影独特的简朴风格。影片与很多伊朗电影一样清新、质朴,真诚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实生活,表现窘迫艰难的平民生活中隐含的人性的善良,带领观众回到纯真澄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