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为什么迁都德黑兰

伊朗为什么迁都德黑兰

发布时间:2023-06-18 23:40:22

⑴ 请告诉我伊朗的历史

伊朗古称波斯,是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波斯人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其历史上先后有多个帝国建立、兴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48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国,又称波斯第一帝国。公元前549年居鲁士二世统一波斯各部,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二世击败了当时统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为一个强盛的帝国。前539年,居鲁士占领巴比伦,将古老的巴比伦文明融入波斯。
到了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波斯王崇尚武力,对外积极扩张,使第一帝国的疆域得到了空前发展。大流士一世向东部进军印度河流域,占领了包括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在西线则向当时欧洲着名的文明发源地古希腊诸城邦发动了入侵,但遭到古希腊人的英勇抵抗,在马拉松战役(前490年)中遭到失败而功败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继位后曾再度向希腊用兵,但被准备充分的古希腊军队击败。
阿契美尼德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

马其顿(希腊)统治时期(前330年-前170年)

公元前334年,当时已经征服希腊各城邦的马其顿王国,在新任国王亚历山大的统治下,以报昔日波斯入侵希腊之仇为口号,带领希腊大军进攻波斯第一帝国,在高加米拉战役中彻底击败大流士三世的百万大军,波斯第一帝国被吞并,成为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但亚历山大帝国在亚历山大大帝病逝后,很快陷入分崩离析。亚历山大手下大将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叙利亚为中心,统治波斯地区。
这一时期波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一个枢纽。丝绸之路由此连接中国和西方,佛教从印度传往中国,琐罗亚斯德教则西去影响了犹太教。

塞琉西王朝后期,约在前238年,其东部的安息(帕提亚)和大夏(巴克特里亚)先后从帝国分裂独立,东部边境又不断遭受贵霜王朝侵扰,西部边疆又面临罗马帝国的大肆扩张,最终被罗马帝国和安息瓜分,塞琉西王朝灭亡。

安息王朝(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

新兴的安息帝国(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继承了塞琉西王朝的波斯帝国主体地位。安息帝国位于今天的伊朗的东北部,与罗马帝国隔幼发拉底河为界,首都泰西封位于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这两大帝国之间战争不断。同时安息帝国与东邻贵霜王朝也是战事频发。

公元前53年,即西汉甘露元年,古罗马帝国执政官之一的克拉苏率7个军团4.5万人的精锐部队,越过幼发拉底河,发动了对古帕提亚王国(安息)的侵略战争。在卡尔莱战役中,英勇善战的安息军成功地围歼了罗马军团于荒漠深处,罗马军团残部从亚美尼亚撤出时又遭袭击,克拉苏被俘斩首。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率精锐的第一军团6000余人,从这场恶梦般的战争中突围东逃,辗转于防御薄弱的安息东部地区;最后流亡到西域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为在此称雄的北匈奴郅支单于所收容。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付校尉陈汤,率4万将士西征匈奴郅支单于于郅支城,并“生虏百四十五,降虏千余人”。这支部队就是罗马军团残部,他们投降后被安置在甘肃永昌县境内,汉政府在祁连山麓设置了“骊靬县”。

频繁的战争造成安息帝国国力衰竭,各地军阀割据,全国陷入一片混战,帝国末期名存实亡。

萨珊王朝(公元226年-650年)

公元226年,阿尔达希尔一世经过两年的战争,推翻了安息王朝,建立新的萨珊王朝,定都泰西封。萨珊王朝因阿达希尔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国之后首次重新统一,史称波斯第二帝国。
萨珊帝国多次与罗马帝国爆发战争,曾俘虏过一个罗马的皇帝。
萨珊帝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全体人民分为教士、军人、文人、和平民四等。***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则得以发展。
由于对东罗马帝国连年征战,萨珊帝国对臣民横征暴敛,同时加强对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乱迭起,先后在629年和642年,帝国两任皇帝都遇刺身亡,帝国走向了崩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频繁,《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有珍物、训象等。1970年,在甘肃张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就是明证。帝国崩溃后,萨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儿子俾路支逃往中国避难。

伊斯兰教时期(公元650年-1290年)

混乱的萨珊帝国很快被新兴的伊斯兰教控制下的阿拉伯帝国击溃。波斯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人统治初期,当时同样处于强盛时期的大唐帝国在波斯呼罗珊地区与阿拉伯帝国发生了激烈交锋,虽然唐军由于深入敌境作战,双方兵力悬殊等原因败北,从而失去了对中亚的控制权,但此战中唐军表现出的惊人战斗力令阿拉伯人胆战心惊,从此打消了东侵中国的企图。此后,阿拉伯语成了通行的语言,伊斯兰教迅速取代了琐罗亚斯德教,各地大量兴建清真寺。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统治阿拉伯帝国,而波斯人则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这期间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发展。

9世纪后,阿拔斯王朝因内部叛乱不断而国势日衰,割据局面形成。

公元1037年从东北方来的塞尔柱人占领波斯;

公元1205年花剌子模王国征服波斯。

蒙古统治时期(1219年-1500年)

公元1219年,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率大军攻灭花剌子模王国,之后他的孙子旭烈兀又相继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帝国残部,建立了伊儿汗国。公元1295年伊儿汗国大汗入伊斯兰教。
从公元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了帖木尔帝国的一部分。帖木尔汗死后波斯再次陷入了混乱和割据。
伊儿汗国时期,中国和波斯的文化交流得到了空前发展。不少精通中国天文、历法、医药的学者随旭烈兀来到波斯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中国明朝的穆斯林太监郑和带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多次到达波斯。郑和在斯里兰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尔语、波斯语三种文字写成。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在明朝穆斯林的经堂教育中被广泛使用。

萨非王朝(公元1500年-1722年)

萨非王朝(又译萨法维王朝)是一个由突厥人建立的帝国,其建国的英主伊斯迈尔一世统一波斯,并把疆土扩展到今天的阿塞拜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叶派的“十二伊玛姆”教义为国教。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争不断。公元1588年阿拔斯大帝继位,迁都伊斯法罕,与土耳其谈和,驱逐乌兹别克人,并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得波斯湾中的小岛巴林,使波斯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但很可惜,这是波斯在世界近代史来临前最后的辉煌。

欧洲列强的“大博弈”(公元1722年-1914年)

公元1722年,沙皇俄国彼得大帝联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侵波斯,之后波斯国内又爆发了逊尼派教徒为抵抗被迫强制信奉什叶派的暴动,萨非王朝灭亡。
公元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尔王朝的统治下,北面的俄国和东面以印度为基地的英国纷纷对其蚕食,其领土中被割裂出英国殖民统治的巴林和阿富汗的一部分,由俄国侵占的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区。俄英两大殖民帝国在波斯的这种战略竞争在史书上被称之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后(公元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俄国、土耳其、英国(经阿富汗)和德国(经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军队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战后波斯北部被英国驻军占领。1925年礼萨·沙·巴列维推翻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俄国和英国对巴列维王朝保持着深厚的影响力。

1935年,礼萨·沙·巴列维将波斯在国际上更名为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中期***革命(公元1935年-197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轴心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围绕伊朗的战略资源油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德国,苏联,英国,美国等纷纷进入伊朗。战后,巴列维王朝为了摆脱英国和苏联的巨大影响力和控制而追随美国,但不幸的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和石油这一战略物资的存在,使其成为美国对苏联集团的冷战基地,在70年代初更成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立足点。

20世纪70年代是伊朗的暴富时期。这期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猛涨,波斯湾沿岸一批产油国迅速致富。几年内伊朗的国民生产总值就翻了好几番。但是,在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伊朗社会内部各种固有的矛盾也开始激化。

巴列维在此情况下欲重温昔日波斯帝国旧梦。于是他一再修订经济发展计划,大幅度地增加投资,强行加速度地推进工业建设,并宣称到本世纪末要把伊朗建成一个与工业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工业国,成为世界“第五大强国”。强国梦的悲剧由此就产生了。

大批失地农民流入城市,首都德黑兰集中了伊朗1/5的人口。以国王、王室为首的2000家豪富聚敛财富,巧取豪夺,贪污腐化,挥金如土,而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几乎未从激增的石油财富中受益,贫富差距与社会财富同步增长,社会矛盾严重激化。巴列维只能以军警和秘密特务组织“萨瓦克”维持其统治。在外交上,巴列维对美国唯命是从,甘心充当美国在波斯湾的宪兵,民族矛盾伴随着人民对西方文化大举吞食***文化的愤怒,使巴列维政权坐到了火山口上。

1977年12月,流亡在伊拉克纳杰夫的霍梅尼向国内学生和信徒发出进行反对国王的“圣战”的号召。1978年初刊登在伊朗《新闻报》上的一篇文章对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进行了亵渎,由此在1月7日至9日,引发了数千名神学院学生在宗教圣城库姆举行抗议游行示威,但遭到军警镇压,造成约70人死亡、400人受伤的流血惨剧。

当年9月,伊朗国内爆发了持续数周的总罢工,全国陷入严重瘫痪状态。12月10~11日,首都德黑兰发生大规模示威,有成百万群众参加。游行的组织者发表17点声明,要求结束君主制,接受霍梅尼为最高领导人,建立***政府,恢复农业,保护宗教,让流放者回国等。12月18日,为抗议军队镇压,全国再度爆发总罢工,政府机构完全陷于瘫痪。国王被迫于12月30日任命“民族阵线”领导人之一巴赫蒂亚尔为首相,并于1979年1月13日组成以巴赫蒂亚尔为首的摄政委员会。

巴赫蒂亚尔虽同意组阁,但要求解散现议会和萨瓦克,由政府控制军队警察,国王立即出国度假,将来做一名立宪君主。但巴赫蒂亚尔本人却因与国王合作被民族阵线开除。革命浪潮已不可阻挡。1978年底国王统治的基础走向崩溃,它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发生了动摇,一些士兵倒向革命阵营,王室成员、高级官员及军官纷纷向海外转移财产。巴列维的统治濒临崩溃。
美国在关键时刻改变了一贯支持国王的态度,准备放弃巴列维政权,转而与霍梅尼合作。1979年的1月26日巴列维国王在美国的压力之下乘飞机出国流亡。霍梅尼从巴黎回到伊朗,建立了伊斯兰政权。1979年4月1日,伊朗***共和国宣布成立。统治了伊朗半个世纪的巴列维王朝寿终正寝。

1979年10月,因美国收留被废黜的国王巴列维,伊朗国内掀起反美浪潮。同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数百名伊朗男女学生占领了美国大使馆,扣押66名使馆人员当作人质,要求美国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维。美国政府断然拒绝伊朗方面的要求。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维,则不释放人质。
人质事件引起轩然大波。1980年4月7日,美国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并正式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美国还要求西欧盟国采取同样措施。4月22日,卡特总统下令执行武装秘密营救人质的“蓝光”计划,结果机毁人亡,行动失败。直到9月两伊战争爆发。伊朗以美国归还伊朗140亿美元的资产,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为条件释放了全部美国人质。
旷日持久的美国人质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是,它为日后的美伊关系打下了难以解开的结。人质事件加上新政权公然宣传“输出革命”极大地损害了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形象,因此在日后爆发的两伊战争中,尽管伊朗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谴责萨达姆,也没有一个国家同情伊朗。

***革命后的伊朗***共和国(公元1979年后起至今)

旷日持久的人质事件加上“向全世界输出伊斯兰革命”的非理性宣传极大地损害了伊朗的国家利益,伊朗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境地。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国家。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以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教的什叶派。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全面爆发。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项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后,两伊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战。这是两伊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

伊朗和伊拉克从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进行的这场近八年的战争使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伊朗死伤60多万,伊拉克死伤40多万。无家可归的难民超过300万。两国石油收入锐减和生产设施遭受的破坏损失超过5400多亿美元。估计两伊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损失9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随着冷战的终结,世界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波斯湾地区的局势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先后于1991年和2003年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1991年海湾战争摧毁了伊拉克的武装力量,2003年美国以“反恐怖”为名入侵并占领了伊拉克。美国的军事行动虽然打垮了伊朗的宿敌伊拉克,但也让伊朗面临美国更直接的威胁。

在两伊战争结束以来,伊朗的实力得到恢复,国力得到增强。而且其国内的政治变化有明显地回归世俗政权的迹象,但宗教势力的影响力仍然极为强大。因此,伊朗对美国的态度仍然非常强硬,美国也一样。

去年以来,伊朗核问题愈演愈烈,围绕这一核心利益,美国与伊朗频频叫板对方,美国不断地宣布向海湾地区增兵,而伊朗则针锋相对地以多次军事演习回应。就在几天前,美国又向海湾集结了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波斯湾地区战云密布,等待伊朗和美国的将会是什么呢?

⑵ 世界上迁都的国家有哪些迁往里哪里

1.巴西(Brazil)
巴西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非常突出。内陆的贫困和沿海的繁荣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广阔的内陆地区,为了建立起一个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1960年4月,巴西正式将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迁往内地的巴西利亚(Brasilia)。新都在中西部戈亚斯州(Goiás State)的一片荒原上。
2. 巴基斯坦(Pakistan)
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后,与印度因克什米尔(Kashmir)问题多次发生武装冲突。当时以卡拉奇(Karachi)为都。虽然旧都繁荣富庶,但是临海的地理位置,使其极易受到来自海上的外来侵略威胁。巴基斯坦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决定建设新都伊斯兰堡(Islamabad),并于1970年迁移到了这个位于内陆山区的新都。
3. 伯利兹(Belize)
旧都伯利兹城(Belize City),位于东部沿海伯利兹河河口,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1961年一场飓风摧毁了85%的建筑。为了避风,1972年正式将首都迁往内地的贝尔莫潘(Belmopan)。新都至今人口不上1万,人称“没有城市的郊区”,是个纯粹的政治中心。
4.科特迪瓦(Cote d'Ivoire,旧译科特迪瓦)
旧都阿比让(Abidjan)人口200万,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以上,是西非最大城市之一。它是一个开放城市,人口每年以11%的速度持续增长,致使该城面临人口“爆炸”的危机。
为了解决人口膨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1983年3月21日科特迪瓦政府正式宣布将首都从阿比让(Abidjan)迁到亚穆苏克罗(Yamoussoukro)。亚穆苏克罗位于阿比让以北240千米,有公路通往邻国马里和布基纳法索。
5.尼日尔爾利亚(Nigeria)
旧都拉各斯位于国境西部,与其他地区联系不便;加上人口过于稠密,交通拥挤,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缺乏城市拓展所需的足够空间。1975年政府决定从拉各斯(Lagos)迁都到位于全国地理中心的阿布贾(Abuja)?991年新都建成。
6.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
旧都阿拉木图(Alma-ata,或作Almaty)的发展接近极限,难以满足作为首都的建筑用地需求;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严重;地处国境东南偏远地区,远离工业发达地区,不利于地区间平衡发展;又处在活跃的地震带上,有地震和泥石流之患。同时也有促进国内族群融合的考虑。
1997年12月10日,阿克莫拉(Akmola)成为新首都。1998年5月6日阿克莫拉更名为阿斯塔纳(Astana)。
新都阿斯塔纳,人口50.71万(2002年12月),面积200平方千米。位于国境中北部,位置适中,水源、气候较好,离经济发达的北部较近,又是陆空交通的要冲,是古代丝绸路必经之地,有利于该国的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
7.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
位于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中。面积102平方千米(陆地面积)。人口8995人(2003年)。主要是黑人。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英语。原首府普利茅斯(Plymouth)毁于1997年火山爆发,首府暂时迁至布莱兹(Brades)。
8.德国(Germany)
1991年10月3日两德统一,中央政府驻地在波恩(Bonn)。迁都工作从1994年开始实施,到1999年7月联邦政府议会迁至柏林,标志着首都已由波恩迁到柏林(Berlin)。
9.缅甸 ( Myanmar)
为促进中北部地区的发展和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担心受到美国攻击),2005年11月7日缅甸中央政府宣布,把首都从仰光(Rangoon,或作Yangon)迁到中部一个叫彬马那(Pyinmana,又译为平蛮)的地方。它位于缅甸中部省份曼德勒省的南端。

计划或正在实施迁都工作的国家:
1.韩国(R. O. Korea)
首尔(Seoul,旧译汉城)自1948年作为首都以来,对韩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汉城的“城市病”也日益严重,以汉城为中心的首都圈集中了全国半数人口和七成经济力量,相对制约了其他地区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迫切希望在中部地区建立新的行政首都,以便辐射周边,实现各地区均衡发展。此外,首尔距临时军事分界线(“三八线”)仅40千米,也有安全之虞。
因此,韩国政府计划将首都从首尔迁到燕岐郡(Yongi,位于汉城东南约80千米,隶属忠清南道)。
现在韩国准备将新的首都的名称定为“世宗”,寓意世界之最的意思,(比较无耻!!!!!!!!!!)
2.马来西亚(Malaysia)
现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 是名义上的首领苏丹驻地。但是行政中心已经大部分移到布特拉贾亚(Putrajaya,简称布城 或 太子城),其余的部分也将在2007年前迁入。
新首都布特拉贾亚(Putrajaya)位于吉隆坡以南35千米处。总面积约为4580平方千米,人口约7000。是一个新建的政治中心,建立的目的主要是缓解最大城市吉隆坡的交通压力。布特拉贾亚城始建于1996年,计划于2010年全面建成,届时布特拉贾亚的市区人口将增至33.5万人。布特拉贾亚实际上是马来西亚多媒体超级走廊项目的一部分,被称为马来西亚的“硅谷”。
3.贝劳(Belau,帕劳Palau)
科罗尔(Koror)为临时首都。贝劳宪法规定,新都将迁至美雷克欧克(Melekeok)州的巴伯尔道布(Babelb,又译为巴博岛、巴贝道)。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人口的均衡分布,加速贝劳第一大岛——巴博岛( Babelb)的开发与繁荣,同时也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4.坦桑尼亚(Tanzania)
首都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是个港口城市。目前人口已突破100万,气候奇热,市容混乱,难以承担政治职能。1973年在其西方400多千米的高原小镇多多马(Dodoma)筹建新都,这里气候凉爽,人口26.49万(1997年)。总理府、议会、执政党总部已陆续迁往办公。由于经费困难,总体迁都计划一再推延。到目前为止迁都工作仍在进行中,历时近半个世纪。
5.阿根廷(Argentina)
1987年5月,为开发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的南部地区,阿议会通过了将首都从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迁往千里之外的南方城市别德马的计划。但终因耗资巨大,负担太沉重而未能实施。
6.伊朗(Iran)
首都德黑兰(Tehran)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德黑兰目前的居民为1200万,每天都会发生三到四起小地震,震级可达里氏三级。从安全上考虑,伊朗政府曾多次谈论过从德黑兰迁都的计划,特别是在巴姆(Bam)

⑶ 伊朗首都叫啥 地理坐标在哪里

1、伊朗首都:德黑兰。

2、德黑兰地理坐标:北纬35°,东经51°德黑兰是伊朗的首都,同时也是德黑兰省省会,总人口达8,429,807人,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德黑兰在历史上称为“拉伊”(Ray),这一词在语源上与古波斯语及《波斯古经》里的剌伽(Rhaga)有关系。剌伽是操伊朗语的米底人及阿契美尼德人的活跃地区。

⑷ 请问伊朗的首都

德黑兰

早在5000年前,伊朗就创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德黑兰(Tehran)作为首都发展起来还是近200年的事。因此,人们把德黑兰称之为古老国家的新首都。

“德黑兰”一词是古波斯语“山脚下”的意思。在公元9世纪时,这里还是一个隐蔽在梧桐林中的小村庄,公元13世纪日渐兴旺,直到1788年,伊朗恺加王朝才把这里定为首都。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伊朗石油财富剧增,这座城市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成为一座规模庞大、繁华热闹的大都市。目前,它不仅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亚最大的城市。拥有人口1100万。

德黑兰距里海100多公里,中间隔着巍峨的阿尔布尔士山脉,整个城市建在一个山坡上,全城北高南低,两条宽阔笔直的林荫大道贯穿市区的南北和东西。南部多古老的建筑,至今这里的许多市场仍保留着古代波斯的风貌。北城则为现代化建筑,有高级饭店和各种商店,美丽的鲜花和喷泉,把整个城市装扮得清新、秀丽。从整体看,高层建筑不多,人们喜欢有院落的平房,宁静而舒适。

作为古老国家的首都,德黑兰市拥有许多博物馆。自由纪念塔气势雄伟、风格新颖,是德黑兰的门户。花岗岩的新式建筑、前巴列维国王的夏宫,在王朝推翻后,已改为“人民宫殿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新着名于世的古堡式地毯博物馆藏有从伊朗各地收集的16世纪到20世纪的珍贵地毯5000余件。由于室内保持20度的衡温和均衡湿度,使地毯样品色泽始终鲜艳夺目,其中最古老的地毯已达450年的历史。在德黑兰还有文化遗产博物馆、拉列公园以及首都最大的“巴扎”(市场),它们都反映了数千年灿烂的波斯文化。新建的霍梅尼陵墓更是金壁辉煌,气势磅礴。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的首都,德黑兰还拥有一千多座清真寺,每到祷告时间,各清真寺的宣礼之声彼此应和,壮严肃穆。
编辑词条

⑸ 德黑兰地理位置偏远 伊朗为何将其选为首都

德黑兰目前是伊朗最大的城市,这里不仅人口众多,而且现代化程度高,并且历史悠久。早在9世纪,德黑兰还是个很一般的小村庄,其知名度也不高。但在蒙古人灭掉拉伊后,很多人为了避难选择逃到德黑兰。可能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会想去一个偏远的地方。伊朗历史中,他们曾频繁迁都,最后是把首都定在了德黑兰,这让人感到费解,德黑兰究竟是怎样被选中的呢?

按理来说,首都虽不需要一定在国家正中方位,但也会选择一个富饶之地,或者战略中心,而这偏远的德黑兰真的有点气质不符合。
漫长的历史,32次迁都
和中国悠久的历史一样,伊朗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变迁。从公元前到公元后,从近代到现代,伊朗的版图在纷纷扰扰的历史轨迹中多次改换,一个又一个王朝兴起又颠覆,一座又一座城市诞生又湮灭。正是在这更替的政权中,伊朗有了32次的迁都。

早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这块崎岖的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文明。底格里斯河附近建起了一个名为埃兰的国家。它的首都也在距离水源很近的地方——苏撒。这个地方靠近河流,地形也较为平坦,是个合适的都城。

在与周围国家的多年争斗中,它被亚述这个城邦所颠覆。但是在它彻底覆灭前,大约公元前678年,一个叫米底的国家兴起了。建都在埃克巴塔纳的米底并没有存在多久,和历经了几千年的埃兰比起来,它不过存在了短短一百多年。

而推翻它的正是波斯部落。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国建立,定都西南部的波斯波利斯。历史在平稳地向前,波斯帝国也在逐渐发展,直到希波战场爆发,波斯帝国走上了下坡路。公元前330年左右,波斯湮灭在马其顿王国的军队下,希腊化时代降临。马其顿王国的首都就像它的势力范围一样,几经变迁,先是维尔吉纳,再是佩拉,最后是巴比伦。

公元前247年,安息王朝成立。它的首都就是底格里斯河附近的一个名为泰西封的城池。等到公元224年,安息王朝覆灭,萨珊王朝建立,仍然以泰西封作为首都。就这样过去了四百余年,阿拉伯帝国入侵,萨珊王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麦地纳,大马士革和巴格达都成为过阿拉伯帝国的首都。

公元874年,萨曼家族建立了萨曼王朝,先后定都于布哈拉和巴尔赫。公元999年,疆域庞大的萨曼王朝被境内小国伽色尼王朝颠覆。伊朗这片土地迎来了突厥王朝。两百余年后,成吉思汗挥兵至此,其二子在此处建立了伊尔汗国。蔑刺哈,苏丹尼耶和大不里士都担任过首都。

公元1380年,伊尔汗国又被突厥族攻陷,以撒马尔罕为首都的帖木儿王朝成立。其后不到百年,它就渐渐衰落了,新兴势力黑羊王朝与白羊王朝先后出现。前者的首都分是赫拉特后者首都先后为大不里士,迪亚巴尔克。

公元1501年,白羊王朝动乱,萨非王朝就此建立。这个王朝也有几个首都,分别是大不里士,加兹温和伊斯法罕。两百多年后,伊朗东北方的突厥部落入侵,阿夫沙尔王朝就此成立。以马什哈德为都城的阿夫沙尔王朝不断向外扩张,增大势力范围。但与此同时,王朝内部皇室斗争不断,不得安宁。

公元1779年,恺加王朝乘机建立,定都德黑兰。此后的巴列维王朝和现今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也一直以德黑兰为首都。

那么为何定都于德黑兰呢?又为什么这么多年王朝在变,首都却未变呢?
成功“上位”
德黑兰在成为首都之前一直是个“偏远山村”,人数刚过2万的小城,经济也称不上有多繁荣。那么为何恺加王朝要在此处定都呢?在这个地方安营扎寨,其实是恺加王朝的第一位皇帝看上了它的地理位置。

这里距离恺加王朝的核心势力圈伊朗北部区域很近、同时又能辐射伊朗其他区域,前可攻退可守。对于刚刚“上位”的皇帝来说,这个地方可谓是得天独厚。

定都于此本来是处于政治上的考量,但定都以后,统治阶层和新来此地的百姓慢慢发现这里的气候比伊朗其它地方要好上许多,虽然也是炎热干旱,但比起更干旱更炎热的周围地区,这里简直不要太好。这也是后来的政权没有迁都的原因之一。
新的顾虑
虽然德黑兰气候上有一定优势,但这里也不缺乏高热和暴雪等极端天气。不仅如此,位置偏僻的德黑兰恰巧位于地震带上,随时都有爆发地震的危险。

更重要的是,成为首都的德黑兰虽然各方面都在发展,逐步成为了现代化城市,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城市问题。狭小的区域涌入了大量外地人口,交通拥堵,住房拥挤,环境恶化,空气污染等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德黑兰这个小小的地方急需整治。迁都的呼声也逐渐增大。

但是政府虽有迁都的打算,奈何没有足够的资金。况且,现今的德黑兰早已不是那个可以随随便便“抛弃”的小村落。这里是伊朗的政治中心,许多大型企业与文化学府都在此地。而且人民对其还怀有深厚的文化情感。要想立马搬迁几乎是不可能的。故而也只好先“暂居于此”,再徐徐图之了。

这迁都打算的背后也是满满的无奈啊。

⑹ 伊朗的首都是哪

伊朗的首都是德黑兰

⑺ 伊朗为什么要频繁迁都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首都,一般来说很多国家的首都是不会轻易去改变的,因为一个国家的首都是国内最重要的城市,关系着这个国家方方面面,很多国家的首都一般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与整个国家的动向密切相连。我国自古代以来,因为朝代更迭的关系也换了很多首都,但每一次的更换都是经过慎重考虑。古时候首都也称为帝都,除非是改朝换代或者是受到战争的摧残,基本上首都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但世界却有一个国家特别喜欢迁都,到目前为止已经迁都32次,现在依旧还在考虑迁都,而且不惜耗资千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虽然伊朗是个拥有了好几千年历史的古国,但却不是一个非常适合旅游的地方,因为在过去十几年中,伊朗一直在和美国等国家发生经济纠纷,并受到很大的限制。当地时局比较动荡,不过这里的风景却真的很迷人,伊朗拥有着很多着名的世界遗产,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伊朗能够发展地比较稳定的话,它也成为一个很不错的旅游胜地。

⑻ 伊朗的首都 德黑兰的简介

1、德黑兰是伊朗的兄梁行首都,同时也是德黑兰省省会,总人口达8,429,807人,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

2、在20世纪,伊朗各地有大批民众涌入德黑兰定居,有认为德黑兰的市区人口应要减少至少5,000,000人,德黑兰有许多历史上着名的清真寺、基督教堂、犹太会堂及琐罗亚斯德教的火庙,德黑兰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当中的阿扎迪塔及默德塔(Milad Tower)是德黑兰的标志性建筑,伊朗历史悠久,首都也随着时代的推进而变迁,德黑兰是第32个伊朗首都。

3、德黑兰的母语是带有德黑兰方言的渣晌波斯语,98%人口都使用母语,德黑兰的大部分居民都是波斯人,在前伊斯兰及伊羡哗斯兰时代早期,德黑兰在祆教里被称为“拉伊”(Ray),即波斯古经里的剌伽。

阅读全文

与伊朗为什么迁都德黑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买奢侈品哪里最便宜 浏览:249
哪个国家唱歌给中国听 浏览:145
中国伊朗混血儿什么样 浏览:578
2020伊朗虾进口关税下调多少 浏览:644
伊朗2月11曰有多少肺炎病例 浏览:611
从日本出发怎么去印度 浏览:409
伊朗火车票多少钱一套 浏览:703
印尼国民大多信仰什么宗教 浏览:422
英国首相约翰逊属什么党 浏览:703
印尼语方向怎么说 浏览:430
30万印尼盾是什么 浏览:582
印尼和马来西亚信奉什么教义 浏览:595
伽利略是意大利哪里人 浏览:674
俄罗斯怎么不击沉英国军舰 浏览:206
去英国g5读研一年多少钱 浏览:795
英国以什么税为主 浏览:429
中国上雪市场在哪里 浏览:649
中国怎么应对病毒 浏览:847
中国电信投诉多久回电 浏览:941
华为卖什么给伊朗了 浏览: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