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看什么书好

伊朗看什么书好

发布时间:2023-08-07 20:22:44

① 伊朗杂记 第四集 那块神奇的土地-胡泽斯坦行


伊朗的胡泽斯坦省(Khuzistan)位于伊朗的西南边,其南部濒临波斯湾而其西北部则紧靠伊拉克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着名的曾经萌发出人类许多古老的文明,如苏美尔、埃兰、巴比伦和亚述文明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中下游流域,也叫两河流域,其出海口也有一半在胡泽斯坦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在伊朗期间,我一共去过伊朗胡泽斯坦省两次。第一次是1990年夏,两伊战争刚结束不久,也是我到德黑兰没多久。那时我公司与首都钢铁公司组成联合体(consortium)与伊朗工业部洽谈了一个钢铁厂连铸车间技术改造项目,而这个钢厂位于胡泽斯坦省首府阿瓦士(Ahvaz)。那次首钢派了一个由十多人组成的高级别技术代表团到德黑兰,然后又去阿瓦士作现场考察。我这个公司代表就一路陪同,一起去阿瓦士了。那次是乘飞机去的。


阿瓦士濒临波斯湾,位于两河流域,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出海口附近,原本就很热,又是夏天,一下飞机,一股潮湿且闷热至极的热气很快就包裹了我,热得让人难以喘气。记得首钢代表团一位负责人悄悄地跟我说:这里这么热,看来报价得高一点,至少包括一点防暑降温费吧?我看着他板着脸一本正经的样子,不由得哑笑起来。


因濒临波斯湾,天气湿热是胡泽斯坦省避免不了的气候特征。不过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傍晚外出散步,我居然在所住的酒店外面看到几个身裹长袍的大胡子伊朗人躺在广场花坛的石头台面上睡觉。那时的气温具体多少不知道,但感觉自己身上的汗毛孔都热得张开了,估计至少也有37-38摄氏度吧。当地人不怕热由此可见一斑。


在去阿瓦士之前我就知道伊朗胡泽斯坦省地处苏美尔文明的新月地带,古文明遗迹多多,所以也曾想如果有时间或机会,就去看看这些古迹,也好发思古之幽情。可惜的是,那次去阿瓦士,因将精力几乎全部放在陪同首钢代表团与伊方洽谈项目技术合作方面,加上首钢那些工程师们对那些古代迹丝毫不感兴趣,考察一结束就急吼吼地飞回了德黑兰,没两天又转机回北京准备技术改造方案去了。我作为该项目的商务代表也只好跟着他们悻悻地离开胡泽斯坦了。但一种遗憾在心中油然生起。


为何我会对那次阿瓦士之行感到遗憾呢?说实话,一是因为位于两河流域入海口的伊朗胡泽斯坦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有过非常辉煌灿烂的古文明,并留下了一些难得一见的古迹。很多人不知道,在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二世建立的阿契美尼德波斯王朝( 即波斯帝国,最初建都苏萨古城,后文会提到这个地方——作者注 )之前很久,即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即距今约5000多年前,伊朗还有一个更为古老的文明——埃兰文明(Elam Civilization),这也是人类继古埃及文明之后最早的灿烂文明之一(也有研究说苏美尔文明早于古埃及文明——作者注),与苏美尔文明齐名,其发祥地就在伊朗胡泽斯坦省境内。对此,我一直憧憬。


苏萨古城鸟瞰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我公司在伊朗承接的第一个水利设计项目——卡尔赫河(kerkheh River)零号坝的所在地卡尔赫河谷也在距胡泽斯坦省阿瓦士北边不远处。这个零号坝是伊朗迄今修建的最大水坝,坝高127米,坝长三千多米,黏土心墙土坝。该坝建好后,水库蓄水可达70多亿立方米,发电400MW,还将使伊朗的淡水储量增加30%,可灌溉34万公顷农田。可以说,这个水坝对于两伊战争后亟需重建的伊朗十分重要。


建好后的卡尔赫河零号坝局部图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德黑兰十分缺电,晚上停电是家常便饭。除了买几个可充电电筒或移动式灯具放家里备用外,我们每次去超市还会买回一大包蜡烛,以防晚上停电。不仅如此,因长期缺水,伊朗的小麦产量也直线下滑( 这一点在《伊朗杂记》第二集中有较为详尽的叙述——作者注 ),由此可见这个水坝对于战后的伊朗是何等重要。


我公司中标后实施这个项目的是安徽水利水电勘探设计院和水利部东北水利水电勘探设计院,项目经理则由安徽院院长胡家博先生担任。胡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水利专家,今年他已有91岁了( 他的60岁生日就是在德黑兰过的,有关胡先生的故事在《我在伊朗下围棋》一书中有较为详尽的叙述——作者注 )。胡先生也是我的中学学长,即合肥一中前身庐州学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毕业生,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后留校任教,1957年因为其老师黄万里先生鸣不平而被打成右派,文革后获平反并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我公司在伊朗承接的所有水利项目无不浸润了胡先生的心血。


伊朗卡尔赫河零号坝设计咨询项目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以市场竞标方式在国际上承揽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咨询项目,在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和工程承包 历史 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项目也叫服务贸易型技术输出,即除了向技术输入方转让相关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外,技术输出方还派出掌握这些技术知识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赴项目所在国完成这类项目并负责培训当地技术人员。当然,设计时会充分考虑技术受让方需求并尽量采用设计提供方的成套设备。卡尔赫河零号坝设计咨询项目就是如此。


由于在伊朗期间连续签订了好几个水利咨询项目合同且比较熟悉此类技术咨询项目合同的商务条款( 在伊朗签署的所有项目合同均为英语和波斯语两种语言文本——作者注 ),有一段时间,凡有从中国来伊朗访问或考察的各地或各行业经贸代表团,驻伊大使馆经济商务处总是推荐我给他们讲解如何在国外尤其在伊朗投标和承接相关技术咨询项目以及该项目的服务贸易特点及其它注意事项以及有关伊朗的经贸政策等。


卡尔赫河零号坝设计咨询项目的工程师大多在德黑兰工作生活,那时刚到伊朗不久的我总想去这个水坝的设计选址的现场,也就是胡泽斯坦的坝址所在地看看,以增加我对该项目本身的直感了解。而这次我已经来到了胡泽斯坦阿瓦士,距卡尔赫零号坝坝址没多远了,结果却未能实现去现场看看的愿望,怎么能不感到遗憾呢?


好在安拉保佑。一年多后,即1991年冬,机会又一次来临。出于设计需要,我们的项目组得对卡尔赫河零号坝所在地的地质情况作进一步勘探了解,那时又有一批勘探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及相关挖掘和钻探设备从中国来到了德黑兰,又从德黑兰陆续乘车去或运到了位于阿瓦士不远处的项目现场。


那天胡家博先生跟我说,卡尔赫河零号坝设计勘探项目组工程技术人员和钻探设备都到了阿瓦士,我得去看看,你去不去?我立即说:当然去呀。不过,上次华黎明大使就向我表达了也想去这个水坝现场看看的意愿,请他们夫妇俩一起去如何?胡一口答应。

作者夫妇(左一和右一)与华黎明大使夫妇(左二和左三)、胡家博先生(右二)及谭国保先生(右三)摄于1991年秋德黑兰


华黎明大使是1991年春接替因病回国治疗的王本祚大使赴伊朗上任的。华黎明先生身材高大、风度翩翩,英语和波斯语都很好,退休后曾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常在中央电视台国际观察栏目上就伊朗和中东问题发表高见。那次我向华大使汇报了项目进展情况并提出拟请他和夫人一起去胡泽斯坦的水坝项目现场上看看。华大使高兴得也是一口答应。


与我第一次乘飞机去胡泽斯坦省阿瓦士不同,那次我们是乘火车去的。当年伊朗的火车比较独特,软卧车厢的地板居然是软的,人走在上面一陷一陷的,好像走在席梦思床上,感觉很不舒服( 也不知现在怎样了——作者注 )。不过那火车的车厢却装饰得既古典又漂亮。我和我太太住的包厢很大,分里间外间,还有厕所和沐浴室,就像电影《东方快车》中的豪华包厢一样,典雅而温馨。我留心了一下,隔壁华大使夫妇的车厢也一样。


后我问胡先生为何给我们买这么豪华的包厢?花这个钱干嘛?他说伊朗的火车票很便宜( 票价我已记不清了,但印象中确实不高——作者注 ),加上华大使夫妇也去,当然得买好一点的了。尽管如此,后来胡先生又想办法将这笔费用作为咨询项目必要开支交由伊朗合作方报销了。


那天在德黑兰火车站候车时发生了一件小事,也是一个疑问,总感觉得写一下,因为它搁在我心里已有10多年了。


记得16年前的一天,也是伊朗大选期间,电视上出现了时任伊朗总统的艾哈迈迪·内贾德先生的镜头,当时我就感觉这个人似乎很眼熟。后来又有几次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这位伊朗总统的尊容,越看越觉得自己应该在哪里见过他。再仔细想想,如果是这个人,那么或许就是那次在德黑兰火车站候车时相遇过的吧?


在我的记忆中,那天我们在火车站候车时(华大使那时还没有到)曾有几位伊朗年轻人走过来搭腔,说着挺不错的英语,很友好的样子。其中为首的那人个子中等,一脸不长的胡须,穿着一件深灰色的西装,没有打领带,30多岁,大学青年教师的样子。他自我介绍说他们是德黑兰 科技 大学的(Tehr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旁边有人即插话说他是我们的leader(领导)。他在确认我们是中国人后,说了几句称赞中国和伊朗友谊的客气话,然后就很有礼貌地与我握手告别了。


我记不得那个人的姓名了,与他还说了些什么也记不清了,印象中他握手的力度还挺大,充满了热情。不过总感觉那次的见面过程有点仪式感,这也与我在伊朗期间的其它所有邂逅都不大一样。更重要是,交谈时他的随从居然介绍他是leader( 我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国外听到老外这么介绍一个其本国人的——作者注 ),也感觉到他确实有那种leader的味道,所以对此人以及对那次短暂的德黑兰候车室相会印象较深。


后来在电视上看到内贾德先生的形象就觉得其长相与记忆中的那人是有点像,而且他们都在德黑兰 科技 大学待过,但那人是不是内贾德先生我并不能确定。此事前些年我还跟少数朋友说过1-2次,当然是带着猜测的语气。这次撰写此文又想起此事,心想:不管确否,还是写出来好,万一是他呢?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那人是内贾德先生,他也可能早就忘记那次见面了。还有,那人即便是年轻时的内贾德先生,他当了总统后居然公开说出要将以色列这个国家“从地图上抹去”之类的极端民族主义话语,也是很让人失望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伊朗核问题也是在他任上开始严重和激化起来的并在2010年6月伊朗因此而遭到了联合国一致的“史上最严厉制裁”( 那年中国也投下了赞成票——作者注 ),自此,伊朗经济便陷入了困境,而伊朗人民于两伊战争后得以逐步改善的生活也就开始下降并遭受不幸与苦难了。


那时伊朗的火车很慢,从德黑兰到阿瓦士一千公里吧,火车开了约一天一夜。火车是接近中午时发车的,第二天上午才抵达阿瓦士。下车时我忽然惊讶地发现站台上居然整齐地站有一支由十多个穿着革命卫队制服、手里拿着鼓乐的人组成的仪仗队,而且除了我们这一行十来个中国人下了车,其他车厢的门都没有打开。我立即反应过来:原来伊方给华黎明大使准备了一个正式的欢迎仪式。


在随行翻译谭国保先生跟伊方为首的欢迎官员略作沟通交谈后,华大使与他的夫人凌文蕙大姐便领头在伊方仪仗队的鼓乐声中肩并肩,慢慢地跟着仪仗队的执行长走了起来。这位领头的执行长手里拿着一个约1米长的指挥铃,上下挥舞着,也是缓慢地走着正步。我和我太太以及其他中方人员则是两两并排跟在华大使夫妇后面亦步亦趋,大约走了好几分钟才最终走出了车站。那个欢迎仪式在车站广场上又持续了不长一会儿,然后我们便分乘 汽车 离开并最终住进了当地一家最好的旅馆。


我事后了解了一下,一国驻外大使离开首都去驻在国其他地方访问受到仪仗队欢迎的前例几乎没有过。那次华黎明大使访问胡泽斯坦阿瓦士享受到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国宾待遇,这似乎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年中国和伊朗的关系是如何之好之密切了。


那位随行翻译谭国保先生,是我办事处的波斯语翻译,也是我的助手。他为人勤勉、踏实而能干,波斯语特好,甚至还带有点德黑兰的地方口音( 这是好几位伊朗朋友说的——作者注 )。我在伊朗的三年里从头到尾都得到了谭国保先生的大力襄助,所签署的好几个工程项目合同无一不有他的功劳。我离开伊朗后,谭国保也调走了。10年后听说谭国保先生已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伊朗分公司总经理时,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也为中海油能慧眼识珠感到高兴( 《我在伊朗下围棋》一书中对谭国保先生有较为详尽的介绍和叙述。感兴趣读者可以去寻找阅读——作者注 )。


那天我们到水坝项目现场去看了。我陪同华大使站在卡尔赫河零号坝所在河谷旁的山坡顶上,看着与伊拉克接壤的西北方向那平缓的、一望无垠却几乎是寸草不生的山峦和谷地,十分惊叹古波斯民族居然能在如此荒芜的地方创造出如此灿烂的古文明。后来我才了解到,其实这些所谓的荒芜都是后人的误判。2000多年前此地的气候并非如此,而是非常的潮湿和温暖,雨水资源丰富,土壤也很肥沃,很适合植物和粮食的生长。不仅如此,在这广袤荒凉的土地下面,安拉,或者说大自然还恩赐了伊朗丰厚无比的油气资源。


1999年,人们在伊朗胡泽斯坦省距离阿瓦士西北80公里处,也就是距卡尔赫河零号坝所在河谷不远的地方,勘探发现了一个当年算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阿扎德甘油田,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原油储量高达420亿桶,即60 亿吨!这个发现一下子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关注和垂涎。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很多国家都开始涌入伊朗以寻求更多的石油利益。


一开始,中国局限于自身外汇储量和财力,在伊朗石油开发问题上并没有什么举措,主要还是承接或合作开展各种工程类或制造业项目,如水坝、小型成套设备以及钢铁厂改造什么的,以赚取外汇。到了本世纪初,则开始有了 汽车 和地铁等较大的投资项目,还有就是用外汇大量购买和进口伊朗石油。比如,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量从最初的日均数万桶逐步增长到2007年的日均进口40万桶石油( 2018年底,中国进口伊朗石油多达50万桶/日——作者注 )。这也使得中国和伊朗的双边贸易额在十多年前达到了创纪录的300亿美元,而且还开始有了非常巨大的投资利益。


然而到了2006年,中国在伊朗石油工业领域的投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大幅增长的中国开始介入了伊朗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石油市场。那年年底,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就开发北帕尔斯天然气田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据当时的伊朗《法尔斯新闻社》称,中石油承接的该项目是伊朗最大的天然气开发项目之一,将包括南部天然气田四个区块的开发。协议规定该气田产出的天然气将被转化为液化天然气,并由双方平分。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将对该气田开发项目的上下游领域进行投资,投资总额预计超过160亿美元。


北帕尔斯天然气田地处波斯湾,位于南帕尔斯大气田北面85公里,估计天然气储量80万亿立方英尺。值得一说的是,这个合作备忘录是在谭国保先生任职中海油伊朗公司总经理期间谈妥并签署下来的。


后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即中石油于2009年初也与伊方签下了开发北阿扎德甘油田的合同;同年8月,双方又签署有关南阿扎德甘油田的合作备忘录。不仅如此,中石油在签下这个大单前两个月,还接手了法国石油公司道达尔(Total)转让的伊朗南帕尔斯气田(这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田)的股权。


遗憾的是,此时伊朗已经遭受美国比较严厉的制裁了。1996年美国议会曾通过一个《达马托法》,也叫《伊朗制裁法案》(Iranian Sanctions Act),首次禁止世界上任何企业向伊朗的石油工业进行投资。但那时还不限制购买伊朗石油。后来由于伊朗核问题开始发酵,国际上加强对伊朗制裁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此时不少日、韩和欧洲国家企业均开始打退堂鼓了。比如阿扎德甘油田开发项目在那之前是给日本的,后来日本迫于伊朗核问题的压力而放弃掉了。法国道达尔转让股权也是如此。


其实,当年中石油与伊方签订的阿扎德甘油田开发合约并不完美,需要开发商即中国企业先行垫付所有的前期开发成本( 约25亿美元,由此可见那时伊朗就已经缺乏外汇了——作者注 ),共得开采185口油井,然后当石油产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伊朗方面才会按照合同比例给中石油部分石油分成作为报酬。说实话,这种合同的市场价值并不大,还存有很大的贸易风险,即如果油井出油分成时国际市场油价很低,中方在这个项目上可能会完全没有收益,甚至亏本。此时再考虑到伊朗核问题以及国际制裁的国际政治风险成本,中石油便没有实施下去。后来没多久,伊朗就以中石油违约为借口又将南阿扎德甘油田的开采权从中石油处收了回去。


那些年也就是对外强硬的内贾德总统在任时期。由于坚持进行核武级别的铀浓缩活动,伊朗遭到了国际上一致谴责。第二年,即2010年,联合国安理会还一致投票通过了“ 历史 上最严厉”制裁伊朗的方案并迫使一意孤行、桀骜不驯的伊朗回到谈判桌上来。说起来也是有意思,拥有这么丰富的石油储量资源却非要发展核武器,结果弄得没有钱开发,那时就喜欢折腾的伊朗好像一个抱着金娃娃讨饭吃的人,怎么看都不可思议。


在举世一致压力下,到了2015年,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伊核问题6国、欧盟以及联合国与伊朗方面终于达成了伊核协议,这事才告一段落。此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又试图重返伊朗油气市场,访问胡泽斯坦阿瓦士的欧洲人又开始络绎不绝、多了起来。


不过好景不长。由于坚持在中东地区伊斯兰革命输出,加上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那份伊核协议签订后仅3年,即2018年,美国居然退出了这个伊核协议并重新祭起了对伊朗制裁的法宝。这个举措不仅给了伊朗当头一棒,也对欧洲国家的企业影响很大。如法国道达尔公司在2015年伊核协议签订后又重新与伊朗方面洽谈了南帕尔斯油气田开发的第11期项目,但在美国退出伊核协议3个月后却又再一次退出了这个让其难舍难分的项目。


不过,安拉似乎总是眷顾伊朗。前年底,即2019年11月,就在美国制裁如火如荼之际,伊朗总统鲁哈尼在电视上宣布,在伊朗西南部的胡泽斯坦省又发现了一个原油储量甚至高达530亿桶、比当年世界最大的阿扎德甘油田更大的油田,并说这是“政府给人民的一个好礼物”。这个油田面积达2400平方公里,而深度仅约为80米。这块大油田的发现确实是个好礼物,可是饱受制裁又没有外汇资金的伊朗又如何将其变现呢?


可是1991年冬的那天,我们站在胡泽斯坦卡尔赫河零号坝附近的山坡上看到的就是一片荒凉。在我们当年最好的想象中,那个地方最多也就是水坝建成蓄水后可能出现的一片蓝色的人工湖。我们哪里知道,仅仅7-8年后这一大片荒凉的下面居然连续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油田,而且还不止一个!胡泽斯坦,你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啊!


胡泽斯坦的神奇并不止这些。那次在阿瓦士,我终于找了一个空闲的时间,托水坝项目组从伊方借了一辆 汽车 ,与小谭轮流开车,带着我太太以及胡家博先生夫妇,到附近可以找到的埃兰文明和古波斯文明遗迹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却也是非常难得的寻访。我们的首访就是苏萨古城。


苏萨古城(Susa)在《圣经》中写作“书珊”(Shushan)。这真是一个美丽的名字。据说已有近6000年 历史 ,比居鲁士二世波斯建国还要早3000多年。它曾作为埃兰文明的重要圣城,富饶而宏大。 历史 之父希罗多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要是占有苏萨的财富,谁就可以和宙斯斗富。”着名的汉谟拉比石柱法典( 颁行于公元前1800年,1901年出土,现存于法国卢浮宫——作者注 )也出土于这里。可是我们去的时候苏萨却是一个破败的小城,可能是因为刚结束的两伊战争的原因吧,人口也只有2-3万人,少得可怜,就像一个大村庄。


作者在苏萨博物馆欣赏元青花瓷器,摄于1991年


因时间问题,我们到这里也仅参观了苏萨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很简陋,印象中只有几间不大的展览间,但馆藏却很丰富,存有不少埃兰时期的彩陶、青铜器和凿有楔形文字的石板。当年我们参观时还有一个橱窗放满了好多件在中国最罕见也是最昂贵的元青花瓷器。然而,近些年中国人写的去伊朗胡泽斯坦这家博物馆参观的游记里却从未提及这些元青花宝藏。不知道是博物馆知道其珍贵而将它们特意收藏起来了?还是都已经卖给了中国的收藏家们?也不知何故?


距离苏萨古城东南约30公里的乔加·赞比尔金字塔形古建筑群(Tchogha Zanbil)建于公元前1250年,也是属于埃兰时期建筑,大部分严重损毁,现存祭祀殿遗址仅存2层半,高约25米,这意味着这座原本可能为7层的阶梯型金字塔原高至少也有60-70米。其主要建材为泥砖或烧砖结构,砖上还存有大量楔形文字。无论是造型还是材料与古埃及最早的位于塞加拉的砖石金字塔都很相似,只是晚了约1500年。


乔加赞比尔金字塔废墟


乔加·赞比尔金字塔也是是在美索不达米亚以外仅存的几座金字塔形神殿之一。十多年前曾有报道说,考古学家在伊朗着名的乔加·赞比尔神塔内发现了88块刻有楔形文字铭文的砖块。这些砖块均属于古代伊朗埃兰时期(公元前3400年至公元前550年)的文物。也就是说,这些楔形文字古老程度至少与殷墟的甲骨文相当,甚至更为古老。现在也不知这些楔形文字有没有破译?而且,如果破译了,它们又说了些什么呢?


乔加赞比尔废墟墙上古老的楔形文字


写到这里,此文就要结束了,也不知道写到这里自己有没有将伊朗胡泽斯坦这块土地的神奇性叙述出一二?大约5-6年前,谭国保先生曾邀请我们重返德黑兰。我和胡家博先生也都想借那次机会再次回到胡泽斯坦那块神奇的土地上去仔细看看。可惜的是,最终我们因故未能成行。神奇的胡泽斯坦至今仍存留在我的那些近三十年前的回忆之中,让我神往……


汉代班固在其《西都赋》中曾说,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可是,无论怀旧还是思古都是需要时间和心情的。像我们当年那样在工作之余匆匆游览,无论如何都是很难有什么深切感触的。


说实话,也就是到了今天,人也老了,而且因为疫情还总是宅在家里,很少或很难再去周游列国了。此际的我才有时间调整好心情写出了这篇回忆录式的系列文章《伊朗杂记》,试图描述一下伊朗胡泽斯坦这块土地的神奇之处,同时试图让自己真正地体会了一把何谓“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也。

② 在开始环球旅行之前,这些书可以让你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自己很早就有环球旅行的梦想,如今在一步步完成这个计划。而这些年在海外的景区,我也看到很多中国游客“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亦或是被导游忽悠去购物,认识这个世界只是为了发一波朋友圈而已。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推荐一些可以让读者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的书,这样的旅途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有三本书,适合先让读者对世界各个文明的发展历程有个大致的脉络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区 历史 进行深入了解。

《全球通史》(初中级)

这是我初二的时候,家人送我的书,大概暑假就能看完。讲得比较全面、而且浅显易懂。后来我在海外定居,发现国外的很多家长也是买了这本书给孩子当 历史 启蒙。

纪录片《大国崛起》(初中级)

作弊一下,在众多书籍之间加入这个国内的纪录片,因为做得确实很良心。不仅有众多学者的观点,还有诸多实景拍摄,完整展现了近代以来、多个全球性大国的崛起历程。

我记得是初三那年播出的,很快自己找到了网络资源,又完整看了遍。也是这部纪录片,让我有了环球旅行的小目标。

《 历史 研究》 高中级

英国 历史 学家汤因比老爷子的代表作了,虽然现在他的一些学术观点也受到争议,但这不妨碍初学者的阅读。如果说《全球通史》是讲的表面,那么《 历史 研究》就是解读背后的深层原因。所以最好两本放在一起读,会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艺术的故事》(高中级)

贡布里希所写的普及性书籍。相比于前面两本书关注的是军事、政治等 历史 重大事件,《艺术的故事》则是专注各个地方文明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包含雕塑、绘画、建筑等等。

读完了这本书,去各国博物馆都不会一脸懵逼了。

我觉得伊朗、土耳其、以色列、阿拉伯等国家,都是非常值得一去的,因此推荐几本适合普通人了解中东 历史 的书籍。

《阿拉伯的劳伦斯》(高中级)

我记得这也有同名的电影,读者当个小说看就好了。讲的是20世纪的故事,但是背后探讨的是阿拉伯文明形成的 历史 和欧洲殖民的影响。

《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初中级)

自文艺复兴以来,世界的目光都放在了欧洲和北美,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中东地区的变局。这本书可以很好地填补知识盲区,介绍阿拉伯人在近代过程中的 探索 与斗争。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初中级)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很像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用小说的笔法介绍了围绕着君士坦丁堡,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上千年的争夺,直到最终陷落。

这是《地中海》三部曲的一部,感兴趣的话可以一起读了,非常震撼。

《我在伊朗长大》(初中级)

这是个漫画书,但是在世界各地都很有名气。主线是叙述伊朗自二战之后,先后经历的王权覆灭、两伊战争等 历史 ,但也插入了对这个国家政治、文化的思考,可以颠覆读者的传统印象。

《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高中级)

这是一部20世纪以来以色列建国的史书,作者结合自己家族经历和保存的信件、访谈资料,勾勒出了恢弘的 历史 进程。也站在以色列人民的视角,分析了对中东持续战局的看法,算是补充了国内信息的一个空白。

《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高中级)

上面那本是从个人角度的叙事,这一本则是正统的 历史 性书籍,可以放在一起读。顺便感慨一下,“好望角”系列的书籍大多质量不错。

在这里,我主要划分的标准是文化。信奉天主教、海洋文明、传统资本主义国家被放到了西欧;而东正教、大陆文明、从农业直接跳跃到 社会 主义的国家,被列入了东欧,下面再单独讲。

《罗马帝国衰亡史》(初中级)

这本书样子很唬人,但是其实阅读难度并不大,只是篇幅长而已。摆正心态,当个长篇小说去读就行。18世纪的学者所写,对于史料的考证和解读已经科学了很多(一些过早的书籍往往吹牛不着边际)。

我是初三的暑假,在图书馆看完的,从罗马鼎盛的五贤帝时期直到最终覆灭。比较可惜的是,这本书只算是个断代史。

《剑桥中世纪史》(插图版) 高中级

其实这本书让我推荐得很纠结。老实说,因为欧洲国家众多,所以我当时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专门去阅读相关的书籍,陆陆续续大概30多本。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可能抽不出那么多时间。

相比之下,剑桥的这个中世纪史就比较良心,能够让读者速成地去熟悉那些复杂的王朝更替和贵族变迁。插图比较重要,否则很容易被那些地名和专业名词绕过去。

《海洋帝国》+《财富之城》(初中级)

这是上文所说,地中海三部曲的后面两部,不过故事换到了南部欧洲,可以看到海洋文明的崛起和资本主义萌芽的风貌。放在一起看,非常爽!

《旧制度与大革命》(高中级)

托克维尔写的两本代表性着作,我都非常喜欢。对封建王朝和资产阶级革命,都有非常深入的理解,比如今国内一些只知道喊喊口号的“知识分子”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

如果对法国感兴趣,可以结合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和《九三年》一起去看,效果拔群。

《德意志道路》(高中级)

这个是武大 历史 系教授李工真的着作,他也是国内对于德国研究最深刻的学者。这本书探讨了后发工业国家发展之路,对于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很大。

老实说,我觉得理工科的学生应该尤其去阅读。

《西方哲学史》(大学级)

一定要买邓晓芒和赵林老师写的那个版本!别买罗素的。

我是大一那年看的这本书,也不敢说有多么深入的理解。不过对于欧洲哲学的流派和观点,能有个大致的了解,对于打算去德国和法国探访名人故居和墓地的游客来说,非常有意义。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大学级)

是不是很奇怪,我会放入这本书?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关于某个国家的 历史 ,但是又切切实实探讨了欧洲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放在如今中国经济即将全面反超西方国家,重新拜读,会对所谓的西方文化优势和不足有更多的见解。

作为俄国文学铁粉,我几乎是把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普希金、契科夫、果戈里、高尔基和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全部读了一遍,感觉全身上下都是像喝过了伏特加一样过瘾。

“先贤赐予我们智慧和力量,斯拉夫文明举世无双!”

《罗曼诺夫皇朝1613-1918》 (高中级)

早期罗斯文明、金帐汗国的意义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不大,真正值得关注的就是罗曼诺夫王朝的 历史 ,那么甲骨文系列的这本书比较好入门。不过我还是建议有精力的朋友可以认真去拜读那些经典的小说。

单独把日本放出来,是因为这是目前中国游客最常去的国家,也是为被问及最多的一个地方。

《日本史》(初中级) 坂本太郎版

市面上有很多类似的书名着作,其中真正经典的就是坂本太郎的那部。虽然国内也有冯玮的这些资料更加详实的新作,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也听听日本人对于 历史 的一些看法。

读完之后再去看日本东京、京都的古建筑,就能大概知道其 历史 渊源和主人的典故。

《菊与刀》(高中级)

这是美国当初为了更好地控制日本,委托文化学者写的书,方便政府官员做决策——不得不说研究得真的很透彻。后来发行出来,也就成了外国人了解日本国民性的首选。

之所以列入高中级,是因为日本文化原本源自中国,经过美国人解读再翻译成汉语,一开始的阅读体验其实蛮奇怪的。

《源氏物语》 高中之后再看吧

这本书在日本文学界的地位非常高,相当于中国的《红楼梦》+《金瓶梅》,也是真实而细腻地反映了古典时代的贵族生活风貌。

至于为啥建议高中之后再去看,你猜?嘿嘿嘿

每次被让人推荐印度的书籍,都会让人很头痛:这是一个比肩中国的文明古国,但是他们又没有保留充足的史料;相比于中国一直有汉人为主体的儒家文明,成功入侵过印度的外来势力则是多如牛毛,既难以记住、也难以理解。

国内目前关于印度研究比较知名的学者是林承杰,想深入了解的读者可以搜索他出版的着作、回家慢慢看。此外,另一个值得推荐的系列丛书就是 《新编剑桥印度史》 ,也是一整套、至少要读一个月。

不过,还是推荐几本轻松一些的书吧。

《印度的发现》(高中级)

这是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写的,从他的视角去看待自己国家的 历史 和现代化进程,或许也就能理解一些外人看来无比别扭、奇葩的现象。个人感觉,还是很值得一读。

《横渡孟加拉湾》(高中级)

这是最近比较火的一本书,介绍了南亚和部分东南亚的 历史 ,我大概读了一遍,当做真实情节的小说来看、还是不错的。

把美国放在最后,因为这个国家确实没啥 历史 。仔细想来,自己读过的、关于美国的书籍,大多都是带有明显的立场,难以保证客观,好不容易才找出来几本合适的。

《美国人民》

这是纳什写的书,算是一个关于美国 历史 的通俗读物,非常详细,从印第安人的时代就开始写起直到当代的生活。而且内容全面,既包括重大事件,也有关乎普通的琐碎事情。

至于被国内一些人文学科的学者大力推崇,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光荣与梦想》

这算是美国20世纪之后的断代史了,一共四部,有时间可以看,站在美国的视角去解读距离我们最近的 历史 ,感受自从经济危机到越战结束的历程。

或许你会心潮澎湃,但是不要把一些话太当真。

我觉得无论是旅行还是阅读,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打破传统的偏见、认识到文化的多元。如今很多国人出国旅行只是为了炫耀、亦或是盲目地以欧 美文 明为中心,都是不可取的。

这个世界如此美好,我们应该好好地去认识他!~

③ 《我在伊朗长大》真实的伊朗的变化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我在伊朗长大》真实的伊朗的变化不是进步,而是退步,整个精神文明都在倒退。我以为《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当我买下它时,我发现它实际上是一本漫画书。我甚至更惊讶。这是一本获得了这么多奖项的漫画书,于是我开始带着极大的好奇心阅读。 书中的漫画都是黑白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也很简单。然而,简洁的语言和简单的图片深刻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不是进步,而是倒退,整个精神文明都在倒退。然而,伊朗人民正在内心反抗政府,悄悄地拿起天线了解其他国家事务,晚上关门窗,举行聚会,白天用布包裹自己,晚上释放自己的本性。所以我觉得《我在伊朗长大》真实的伊朗的变化不是进步,而是退步,整个精神文明都在倒退。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哦。

④ 读Abbas Amanat的《lran》这本书有什么感受

1. 这本书虽然有一千多页,但因为覆盖的历史跨度很长,从Safavid王朝建立写到当代(准确是霍梅尼去世。90年代以后的发展是一笔带过的),而作者又不限于政治史,还谈及每个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想(花了很多笔墨在这些方面,作为读者我大开眼界),所以注定每段时期/每个方面不可能花费太多笔墨,肯定还有很多内容篇幅所限没有写进去。如果对某个特定时期或者特定方面感兴趣,应该去看相应的专着(书后列出很多),这本的性质更多是提纲挈领,一本有主线的、长长的流水账。这本书提到的大多数内容,wiki或者Encyclopædia Iranica之类的在线网络都能一项项查到,但作者把大量零散信息组成一个有逻辑的完整叙事,还挺不简单的。

⑤ 求推荐几本书 关于波斯 伊朗 阿拉伯 穆斯林的,单独介绍其一或者几者之间关系的都可

(美)西提着,马坚译的《阿拉伯通史》是比较有名学界比较认可的,但侧重于古代,近现代的内容稍显不足。
还有名为《中东史》的书,有好几个版本,有中国学者写的,也有美国人写的翻译过来的,内容有所不同,但都能反映基本史实,也可以一看。
楼上推荐的彭树志主编的中东国家通史是分国别写的,主要比较侧重近现代部分,因为这些中东国家大都是近现代才形成的,古代皆为一个国家。个人认为该书内容略显繁杂散乱,可供查阅,不适合通读,可选择看兴趣的数章进行阅读。楼主可以读读该书的伊朗卷,因为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所有的阿拉伯史都基本不会介绍伊朗,中东史的也主要是介绍伊斯兰教以后的历史,不会有楼主提到的“大流士”之类的伊朗古代史。
比较专业的是(埃及)艾哈迈德·爱敏着,纳忠等译的八卷本《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系统的介绍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源流,不过没有相关背景知识读起来可能会觉得有些费解、枯燥。原着是一本煌煌学术大着,译本整体上还不错,个别地方有误译。
我是学阿拉伯语的,我看过的就这么多了。

⑥ 《伊朗四千年》作者: [伊朗]霍昌·纳哈万迪 / [法]伊夫·博马提

。。ISBN: 9787572602122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讲述伊朗4000年的通史。

在这片土地上,埃兰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腊文明、突厥文明、蒙古文明交替与碰撞,一个接一个王朝建立又灭亡。它们采用了怎样的行政体系,留下了哪些璀璨的文化,推行过怎样的宗教政策?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居鲁士大帝、霍斯劳一世、阿拔斯一世,开疆拓土,建立治世,写下这片土地的辉煌与荣耀;山中老人、鲁米、塔荷蕾,波斯刺客、诗人、传奇女性,为历史添上了神秘与浪漫的色彩。

作者查阅大量史料,采用叙述式的写作方式,使得这部严肃的历史着作情感丰沛,且趣味盎然。

数不清的跌宕与转折之后,当下的伊朗慢慢成形,其国家与民族心理的特点,甚或其困境,都隐现于它的历史选择之中。读懂本书,便掌握了理解伊朗的钥匙。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霍昌·纳哈万迪(Houchang Nahavandi),法国伦理与政治科学院通讯院士,曾担任设拉子大学和德黑兰大学校长,并在巴黎多所高校任教,着有多部关于伊朗的着作。

伊夫·博马提(Yves Bomati),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人文社科专业博士,着名的东方和中东史研究学者,曾担任法国文献局通讯部门负责人。

两人合作撰写了《波斯帝王阿拔斯:1587—1629》《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伊朗最后的沙王1919—1980》《伊朗历代伟人》等多部关于伊朗的作品。其中,《波斯帝王阿拔斯:1587—1629》获得法兰西学院专门奖励优秀历史类书籍的欧仁-科拉奖。

◎译者简介

安宁,自由译者,毕业于法国克莱蒙费朗大学。常年从事法语书籍和商业文件翻译工作,曾获傅雷翻译出版奖,并受邀担任傅雷翻译出版奖的评委。也曾为多部引进法国的中国图像作品担任翻译。代表作有《一座桥的诞生》(2014年傅雷翻译出版奖获奖作品)、《罗盘》《在首尔的天空下》等。

。。短评。。

#
古波斯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在中古以前,波斯文化的影响力覆盖着从东北亚草原到小亚细亚的大半个欧亚大陆,甚至在罗马帝国内部也有大量波斯宗教的信奉者。这片土地上的人在今天坚持称自己的国家为伊朗,因为这词在波斯语中的意思是“雅利安”。这样一个伟大的帝国与文明,以其曲折复杂的历史演化成了今天的伊朗,本书为一位伊朗籍教授和一位法国中东学教授合写的《伊朗四千年》,站在伊朗中心观的视角下重新思考从新石器时代至1942年伊朗封建王朝覆灭的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历史时刻,可谓是国内最方便以伊朗人视角深入了解伊朗的通史着作。

#

在钟爱波斯文化的王室贵族的推动下,政治上的伊朗重生了。事实上,自9世纪开始,一场艺术与文学的深层运动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对随后几个世纪造成重大影响的那些文化运动的形式和主题都从何而来?其推动者又是谁?答案有很多,艺术的、科学的或是意识形态的。而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元前2世纪被罗马征服的希腊所发生的情况近似。然而,尽管伊斯兰世界可说被战败者的文化输入所撼动,但伊朗诗人和文人的确是在自己祖辈的土地上展现出了他们的最高造诣。在使用入侵者语言的同时,这些诗人和文人也反过来将波斯语言变作入侵者的另一种文化语言,颠覆了入侵者在政治上的确定性。这就是我们对这段历史时期的研究所得出的悖论。这段“伊朗复兴”是在所谓“灾难性的”两个世纪的文化中断之后出现的。这两世纪本可能化为乌有,但一场“文艺复兴”改写了宿命。

#

在西方,亚历山大被长期视为“越海征服东方的欧洲第一人”。然而,自1945年起,史学家们就有意强调他所犯下的屠杀罪行(某些人将他与希特勒相提并论)和对人类造成的灾难。他从此被视为一个无法无天的破坏者。在波斯本土,亚历山大的形象从萨珊帝国时期就备受指责,人们控诉他焚毁了圣书,推翻了好的王室和好的宗教,也就是说通过暴力毁灭了辉煌的 文明。他所推翻的东西在历史回顾中反而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印象。法国历史学家和伊朗专家皮埃尔・布里昂的上述评判毫无疑问受到了广大伊朗人的欢迎,他们继续将亚历山大视为“恶魔”,并将阿契美尼德时期看作他们历史的基石。 亚历山大在伊朗文学中留下反差强烈的形象。在现存的前伊斯兰的几个文本中,亚历山大的名字总是伴随着“恶魔”、阿里曼(等同于且)的使者等形容词,他的到来是为毁灭伊朗,清除阿胡拉・玛兹达的宗教。其中,人们甚至指责他曾烧毁琐罗亚斯德教的圣书《阿维斯陀》,这一点似乎得到了证实。在波斯古典文学中,他又变成一个传奇人物。在伊朗爱国主义诗人菲尔多西看来,他始终是邪恶的化身,绝对的恶魔。而一百五十年后的另一位伟大波斯诗人内扎米则为亚历山大撰写了一部长篇叙事诗,诗中亚历山大是一位基督徒,诗人本身ー一与菲尔多西不同一一则是一位从《古兰经》中汲取灵感的虔诚伊斯兰教徒,《古兰经》中提到穆罕默德对亚历山大赞赏有加,为他赋予了先知的光环,说他听从亚伯拉军的训导摧毁了罗亚斯德教。 今天,伊朗历史界在参考了最新研究后将亚历山大视为本国在历史上其中一个惨痛失败的象征。

引自 第五章从“大帝”到“恶魔”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⑦ 《去德黑兰》美伊关系的照妖镜,国际关系的启蒙书

如果身处社会底层,连平安活下去都变成一种奢望,怎么能不奋起反抗呢?

如果这个人是你,你也会想要民主和自由的吧?

很“巧”,伊朗人和你想的一样!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史称波斯,全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如果你看过《新月与蔷薇》,就知道伊朗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曾经辉煌过,也留下的无数的文明。

在现代史上,伊朗依然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存在感,从美国和伊朗的关系一直很微妙,便可见一斑。

美国和伊朗,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既有利益的合作,也存在对抗,是大国博弈的典型缩影。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访问学者的弗林特·莱弗瑞特认为:美国必须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解。

为什么美国必须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解?

莱弗瑞特夫妇在《去德黑兰》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弗莱瑞特夫妇认为,他们客观记录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身在世界的位置、如何为保卫自己的利益而行动,以及在伊朗人民中建构合法性。

为什么长达40年之久的美伊矛盾始终无解?

这是由美国对伊朗的认知和伊朗对自身的认识有着根本的差别决定的。

从国际新闻和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事实,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一个有独立承担国家命运的行为体,作者将之称为“理性行为体”。

这个理性行为体因其丰富的地下能源,一直被西方诸国觊觎,这其中就有美国。

美国之所以贯彻现行的态度,是因为他们已经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给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贴上了代表不公平的三个标签:

1.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试图通过武力向整个中东地区输出革命;

2.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一心要摧毁以色列;

3.过于依赖反美主义以保持其国内合法性,以致不会考虑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这些个标签的公平性性显然存疑:兄弟之间尚有阂墙的时候,何况一个国家有那么多人,怎么可能没有内在矛盾?

美国贸然插手别国内政,还有理了?!

美国显然是为了巨大的潜在利益不惜自毁形象。毕竟形象也就那么回事,利益才是蕞重要的!

这本书讲述复杂的国际形势,分析对两国关系产生影响的因素时及时提供了很多的批注,凡是句子末尾有数字标识的,在当前页面的下方都能够找到对应的说明,这对国际关系小白非常友好,一看注释就能明白为什么了。

比如在解释西方大国为什么要谋求对伊朗的影响力时,在书页的下方说明了伊朗的油气储备量,伊朗估计常规原油储量为排名世界前三,天然气储量为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俄罗斯。

从利益的角度看,这就有力地说明了,美国趋利的真实意图。

一切为了利益,这才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

《去德黑兰》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了美国与伊朗关系的现状,为读者彻底解答下列疑问:

美伊关系急剧恶化的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

为什么美国必须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解?

莱弗瑞特夫妇在与伊朗打交道的实践中观察到,美国要在中东站稳脚跟,摆脱困境,伊朗不仅不是敌人,而且还是不可或缺的帮手。美国只有解开与伊朗关系这个结,中东的其他矛盾才能迎刃而解。

他们在书中呼吁美国的leaders拿出当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的勇气,走向德黑兰,与伊朗和解。

我个人觉得莱弗瑞特夫妇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他们跳出美国一国的利益,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两国的政治、经济特点和国际关系,十分清醒。

其分析逻辑之缜密,搜集的论据之充分,论证之有力,全部都对“美国必须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解”这一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关于伊朗的狂热特质在向伊拉克发起未成年士兵组成的“人海“进攻的体现,我当年年纪小,还不懂,但是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悟了:

人家为什么用未成年人士兵?是因为成年士兵已经“人手不足”了吧!

这背后的真相,估计用“悲壮”来形容也不过分。

这本书是莱弗瑞特夫妇在美国国内对伊朗一片喊打喊杀声中发出的一点微弱的呼声,也是给美国的执政者扎的一针清醒剂。

读这本书,读者便能领悟到大国邦交的权谋,以及平衡国际关系的微妙结点。

推荐有识之士阅读此书,它不仅可以帮我们开阔视野,更能帮我们了解时政背后的社会规律,还它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和了解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从客观的角度看大国邦交,解读美伊关系紧张的偶然和必然。涨知识!

阅读全文

与伊朗看什么书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唱越南版雨蝶是哪个越南美女 浏览:702
印尼卖的什么油 浏览:254
如何看待中国田径成绩井喷 浏览:140
印尼虎饲养水温多少合适 浏览:260
越南有多少人确诊新冠肺炎 浏览:265
意大利语打篮球怎么说 浏览:673
中国发票在越南怎么入账 浏览:416
意大利面为什么那么饱腹 浏览:331
中国援助伊朗多少只口罩 浏览:972
中国有志青年进行了哪些探索 浏览:669
印尼打工回国怎么样 浏览:797
中国话起源于哪里 浏览:929
特朗普为什么不敢打伊朗 浏览:968
常州等来伊朗人什么梗 浏览:132
为什么和平精英国际服没权限 浏览:745
印度话吃饭中文怎么说 浏览:453
印度怎么样算富人 浏览:325
中国有哪些合法直销公司 浏览:204
伊朗天气热怎么防暑 浏览:761
英国药店英文是什么 浏览: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