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我在伊朗长大讲的什么

我在伊朗长大讲的什么

发布时间:2022-03-01 06:20:51

❶ 关于《我在伊朗长大》

何处是我家:文化流浪之惑——《我在伊朗长大》
我第一次知道《我在伊朗长大》,是因为今年法国选择了这部电影而不是大获好评的《潜水钟与蝴蝶》去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承认我跟赵子翰同志一样,是一个奥斯卡中毒者,汗。)不过直到提名名单出来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这竟是一部动画长片,不免有些诧异。在我的概念里,动画片一直停留在迪斯尼的童真和史莱克的恶搞上,象“我在伊朗长大”这样敏感的争议性题材怎样用动画来表达,是一个令我既困惑又颇感兴趣的问题。

影片改编于旅居法国的伊朗女插画家玛赞·莎塔碧的同名连环漫画。很遗憾,我还没有看过漫画书,通过一些背景简介,我对影片有了一些模糊的概念。这使我联想到另外一本也是“在伊朗长大”的女作家阿扎尔·纳飞滋的书《在德黑兰读洛丽塔》,描写了上世纪80年代,作者和自己的女伴们在宗教政权的背景下,如何秘密阅读《洛丽塔》、《了不起的盖茨比》等被禁的西方名着。纳飞滋的生活经历与本片的作者玛赞颇有相似之处:她们都因为家庭的缘故从小受到西方教育,玛赞的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出身贵族家庭;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革命,忽然将她们的生活带回了严厉教条下的“中古时代”,在这类教条下——宗教老师教育玛赞们“纯洁的女人就是为男人服务的女人”——受制最深的当然就玛赞和纳飞滋这样受过西式教育的女性。

由于这种背景,《在伊朗长大》果然也不乏此类描画:小女孩玛赞面对推翻巴列维政权的那场革命,先是兴趣盎然,继而困惑疑问,然后因为叔叔的死亡而愤怒,最后则是无奈,她将一切不满无奈地发泄到疯狂的摇滚乐、秘密舞会、酒和写着“朋克永远不死”的罩衫上。应该说这一切是沉重的,但是漫画和影片却并选择了一种黑色幽默、犀利嘲讽的风格,活灵活现的玛赞感觉真的很亲切,很可爱,在这个10岁女孩的眼里,荒谬的成人世界也许很是好笑吧,所以对我来说,这一段的观感其实是很轻松且有些搞笑的。甚至那些反抗也充满了普世共有的青年时代的叛逆,例如小玛赞在黑市买打口带的情节,相信可以引起很多中国青年的会心一笑。

某种程度上说,所有的阅读和观影都是私己的。复杂的革命(宗教革命,或者共产主义革命)与战争这样的宏大主题,虽然是本片不可或缺的背景,但电影并没有局限在意识形态和宗教压迫的创伤上,甚至我觉得这些并不是本片的重点。真正使我感受到沉重和无奈的,是14岁的玛赞独自一人在奥地利的生活。如果说在伊朗的玛赞是聪明、勇敢、生机勃勃的,那么到了开放自由的西方,长成了大女孩的玛赞却遇到了文化失根的困惑,她参加了更疯狂的摇滚舞会,与艺术家朋友们一起吸大麻,她谎称自己是法国人,谈了几场失败的恋爱,她不断地搬家,疯狂地吸烟,流浪街头......这时的玛赞迷茫、彷徨,过程令观者心酸。于是她又回到了伊朗。但是在自己的国家,她不但不能找到归宿感,甚至更加格格不入,最后解除了一场失败的短暂婚姻,她不得不再次出走异国,投奔了法国。

可以说玛赞的前半生都是精神上的流离失所。幼年时既受过西方教育,又因为家庭原因醉心于共产主义,在家中扎头巾喊口号,在梦中斗志旺盛地与笛卡尔和马克思辩论(有趣的女孩!),成长过程中受制于原教旨主义的清规戒律,与宗教老师辩论抗争,继而又亲身见识了西方物质文化、后现代主义文化以及颓废主义文化,在东西方、在开放与封闭的两极间游走、反复,在哪里都与环境发生冲突,在哪里都是“非我族类”、格格不入的外来者,“对过去无法释怀,对现在和未来满怀悲苦”。时代的巨大突变就这样无情折磨着转折时刻的人们,使他们无措。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在十月革命后流亡法国,因为难耐去国离乡的苦楚而冒生命之危返回苏联,(几年后她和她的家人们果然......)是什么促使她即使明知危险也要返国?就是因为“流亡是最悲惨的命运之一”(爱德华·W·萨义德-美籍巴勒斯坦学者)。而身份的缺失是流亡者们共同的话题,本片的开头和结尾也符合这样的述说,在机场这个世界的连接点,玛赞和萨义德一样,被习惯性问到了他们难以释怀的护照和国籍问题,他们沉默了。

但流亡也并非毫无裨益,同样也是萨义德说: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因此“格格不入”成为他的主动选择,这也是萨义德回忆录的书名。而如今旅居巴黎的玛赞·莎塔碧也说“法国就像是我的妻子而伊朗则像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哪怕她是失常的或者是发疯的,并不会改变她是我母亲的事实。我当然可以选择自己的妻子但是我可能会选错或者离婚......”错置的生活境遇使他们身份迷茫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一般人很难拥有的批判距离感和此地与彼方的双重视角。今天的玛赞在法国安居乐业,为什么选择巴黎,反对强权的玛赞说,因为巴黎不禁烟,而且巴黎人不平则鸣,经常罢工、偶尔没车可搭的巴黎是她所爱。

本片为什么没有选择真人拍摄?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当然即使是动画片,伊朗政府也已大加批判。动画(漫画)的形式也许更具有某种自嘲和嘲讽的力量吧,而且本片选择了简约质朴的黑白手绘风格,很亲切,还有一种回归本源的力量感,特别是大量黑色块的巧妙运用,凸显了黑色幽默的氛围,在3D风行的今天,感觉似乎也只有这种风格才配合得上这样成人化的体例和题材了。

❷ 《我在伊朗长大》为什么却只想做自己

在我看来,《我在伊朗长大》只想做自己的原因是社会中的小人物的真实写照,以及人们对于自由、幸福的向往。这部电影改编自伊朗女插画家玛嘉的同名漫画,玛嘉于1969年出生在伊朗西北部城市里切特。她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长大,在那里她在一所法国公立学校学习。1994年,她去维也纳,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学习插图,她的创作动机是她在法国电视上看到了许多关于祖国伊朗的片段。

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有太多的事情要表达,这似乎有点令人费解。看完电影后,你会感到头晕,很难总结出一个突出的主题。此外,由于电影的长度,该剧中玛嘉的各种情感变化也缺乏详细的情节铺垫。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巧妙之处。她没有具体讲历史,而是从一个小女孩的角度让观众了解历史。很难说出一个大的背景事件,但是从小人物的角度来展示它是相对容易和有趣的。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一种观点悄悄地从电影中传递出来,这让我觉得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人们对自由、希望和幸福的向往永远是一样的。所以在我看来,《我在伊朗长大》只想做自己的原因是社会中的小人物的真实写照,以及人们对于自由、幸福的向往。

❸ <我在伊朗长大>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THANKS

历史背景是真实的,但具体情节是虚构的,人物也是,
个人很喜欢这部片子,推荐

❹ <我在伊朗长大>是小说改编的吗有中译版吗

《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2007年上映的动画电影,根据玛嘉·莎塔碧所创作的同名的绘本小说所改编的,这本书有中译版。

《Persepolis:我在伊朗长大》这套连环图述说了一个伊朗小女孩在伊斯兰革命时期的成长故事。这个小女孩经历了国王被推翻、伊斯兰革命、与伊拉克战争等国家大事。伊朗作者玛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述说的正是她本人的成长经验。

这本书的中文译本信息如下:

❺ 我想知道连环画 《我在伊朗长大》第一册 面纱 的大概内容 要多一点 我作业需要 谢谢

【我在伊朗长大】漫画

这套连环图述说了一个伊朗小女孩在伊斯兰革命时期的成长故事。这个小女孩经历了国王被推翻、伊斯兰革命、与伊拉克战争等国家大事。伊朗作者玛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述说的正是她本人的成长经验。

【作者简介】

玛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1969年生,一个长得中东面孔,讲起话比西方人还大胆、直率的伊朗人。从小听爸妈揭发政府弊端,认清这是个不得不革命的时代;看《辩证唯物主义》连环漫画,发现马克思和上帝长得超像;上街头**抗议,因为革命要取得胜利,需要全体人民的支持。最大的梦想是当女先知,集上帝的正义与爱憎于一身。十四岁被送往维也纳当小留学生,从此学会一个成年人该会的所有事情。 2001年出版自传漫画《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横扫各国漫画大奖,包括:“2004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漫画奖”、“2002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年度最佳漫画奖”,有十五国译本,全球销售二十万馀册。 反对布什,反抗强权,但强调自己不是恐怖份子,也不是女性主义者,只是说话大声的人道主义家。目前选择定居巴黎,因为巴黎不禁烟,而且巴黎人不平则鸣,常**。偶尔没车可搭,没电可用的巴黎是她的最爱。

【改编自同名漫画的电影】

伊朗,像众多中东国家在西方媒体描绘下,离不开伊斯兰极端分子的恐怖主义、宗教狂热的妖魔色彩。《我在伊朗长大》系列漫画的作者玛嘉•莎塔琵要以她童年的所见所闻,用影像和语言作辩解,将自己对于伊朗这一神秘而古老国度的个人记忆描绘出来,表达方式是轻松幽默的,画面内涵却涉及成长、亲情、宗教、政治等主题。《我在伊朗长大》系列书一共四部,分别是一《面纱》、二《安息日》、三《流落奥地利》和四《回家》。2001年在法国推出时大获好评,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全球销售二十万余册,并获得了包括2002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年度最佳漫画奖、2004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漫画奖等多个漫画书大奖。 影片正是根据玛嘉·莎塔琵的同名自传漫画改编,由玛嘉·莎塔琵和文森特·帕兰德联合执导。黑白的色调,版画般的质感,很有风格。故事背景为1979年后的伊朗,由国王专政被推翻,伊斯兰革命胜利,到两伊战争,记录的是这个文明古国历史以外的女孩生活,在纷乱变动的社会和个人日常生活夹缝中,她看到的世界,不在面纱之下,她写她流亡的朋友,不忌讳讽刺批评的父母,恋爱中的女仆,还有她小时候喜欢的作者和道听途说的政治黑幕。影片在法国上映之后,各大媒体纷纷予以较高评价,包括《解放报》、《巴黎竞技》、《费加罗日报》、《影视周刊》等数十家媒体均给出满分,还在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评委会奖。

❻ 我在伊朗长大的作者简介

玛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1969年生,一个长得中东面孔,讲起话比西方人还大胆、直率的伊朗人。从小听爸妈揭发政府弊端,认清这是个不得不革命的时代;看《辩证唯物主义》连环漫画,发现马克思和上帝长得超像;上街头游行抗议,因为革命要取得胜利,需要全体人民的支持。最大的梦想是当女先知,集上帝的正义与爱憎于一身。十四岁被送往维也纳当小留学生,从此学会一个成年人该会的所有事情。
2001年出版自传漫画《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横扫各国漫画大奖,包括:“2004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漫画奖”、“2002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年度最佳漫画奖”,有十五国译本,全球销售二十万余册。
反对布什,反抗强权,但强调自己不是恐怖份子,也不是女性主义者,只是说话大声的人道主义家。目前选择定居巴黎,因为巴黎不禁烟,而且巴黎人不平则鸣,常罢工。偶尔没车可搭,没电可用的巴黎是她的最爱。

❼ 谁能帮我找到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全部的英文版台词

链接:https://pan..com/s/1AvBg-A9iqLWfjv1Z5yUQ

提取码:jpif

《我在伊朗长大》是由索尼经典公司于2007年6月27日推出的一部动画电影,该片由文森特·帕兰德与玛嘉·莎塔碧共同执导,基娅拉·马斯特洛亚尼、凯瑟琳·德纳芙等担任主要配音。该片根据玛嘉·莎塔碧所创作的同名绘本小说改编,影片通过9岁女孩Marjane讲述了伊斯兰革命时期的故事。

❽ 电影《我在伊朗长大》结尾奶奶说的话是什么寓意

意思就是说,要有自我,不能随便相信别人的话,要有自己的思想。

❾ 《我在伊朗长大》讲述了什么样的世界

这部动漫讲述的是在一个非常不安定的世界中,女主角想要勇敢的实现自己的想法,想做自己非常勇敢的行为,令人赞叹。

阅读全文

与我在伊朗长大讲的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去印尼为什么查征信 浏览:987
越南付多少小费 浏览:46
越南战争中国牺牲了哪些人 浏览:47
中国收黄金的地方在哪里 浏览:120
中国哪里出钢材 浏览:400
意大利1月什么气候 浏览:194
印度暴揍警察的是什么电影 浏览:714
伊朗人是怎么称呼最高领袖的 浏览:263
英国螺蛳粉多少钱一包 浏览:822
印尼十盾等于人民币多少元 浏览:818
莫迪觉得印度和中国哪个更强大 浏览:96
英国之旅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40
中国男足输伊朗是什么时候 浏览:928
伊朗的人用什么语言 浏览:408
英国留学买房每平米多少钱 浏览:553
为什么说目前最危险的是伊朗 浏览:873
青少年应该如何理解中国 浏览:836
中国煤炭港口市场以哪里为中心 浏览:23
印尼炸沉越南渔船会有什么反应 浏览:648
抗日片中国人投靠日本的叫什么 浏览: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