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为什么没落

伊朗为什么没落

发布时间:2023-09-01 14:04:48

‘壹’ 为什么伊朗问题上,美国要听以色列还有美国目前和中国的关系,俄罗斯的一些形势立场,

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翘板,伊朗对以色列威胁很大,所以以色列对待伊朗方面的问题上也十分强硬,如果以色列做过火了,或受到了威胁,美国总会被拉进去而美国自己可能也会受到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一些制裁和军费赤字。这些美国很头疼,尤其是在中国崛起是时刻,美国更盯紧亚洲,所以美国要先安抚好以色列。军事上以色列位于中东,多次与伊朗打交道,比美国更了解伊朗,美国当然要听听以色列的看法。
美国和中国是经济上的巨大合作伙伴,双方贸易往来频繁,谁也离不开谁。但美国不希望看到第一的位置被超越,所以一直对中国若即若离,一边支持一个中国,一边对台售武,并且拉拢亚洲诸国封锁中国。总的说来美国把中国当威胁(向钱一样,既依赖,又害怕),中国则把美国当对手,是一对离不开的冤家。
至于俄罗斯,则是和英国一样的没落强国,虽然屡遭重创,但依然不可小觑。世界上还有许多俄罗斯的利益,俄罗斯还依然想重振雄风。国际事务上,中俄基本上是一个态度,和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形成一个天平,维持世界的平衡。不过俄罗斯目前经济不景气,军事实力也比苏联时期有所大减,无力和美国争夺利益,只能与中国相互扶持,经济文化上交流显着,所以中俄是合作伙伴。但另一方面,中国军工近年来不断强大,许多领域与俄罗斯分庭抗礼,威胁到了俄罗斯的军火市场,世界上中国的分量越重,俄罗斯就轻,因为又多了一个对手,所以俄罗斯对中国也不算太放心。中俄更为亲密,但在利益之下仍有竞争。
总的说来,中美俄就有点像魏蜀吴。魏国(美国)强大,但惧怕吴蜀联合。吴国(俄罗斯)实力深厚,但仍需连蜀,却又处处防范。蜀国(中国)白手起家,连吴抗魏,后来居上令吴国深受威胁。只不过当今世界更强调全球化,世界各国谁也离不开谁,竞争归竞争,更多的是合作。

‘贰’ 伊朗曾经一跃成为中东强国,现在却不如土耳其,为何会这样

曾经是中东强国的伊朗,之所以现在很多方面不如土耳其。那是因为伊朗在中东地区并不合群,中东地区的很多国家对伊朗都很排斥,甚至孤立他们,而且现在的伊朗很多方面都在退步,相反,土耳其却在一步一步的强大。所以他们现在不如土耳其。


而且中东的很多国家都在排斥伊朗。因为中东是阿拉伯人的地盘,而波斯人没有被阿拉伯化,所以对他们进行孤立还有打击,再加上沙特联合了其他国家包围伊朗,使得他们内外交困。

‘叁’ 越来越多的伊朗人,为何开始怀念巴列维王朝

三、巴列维时代人们,生活相对优越。

巴列维时代的伊朗,社会虽然贫富差距较大,但主要体现在德黑兰等中心城市和边远地域差异上。和现在财富集中在教士阶层相比,还是更让人容易接受。

当时,伊朗中大城市人们的生活条件相当优越。边远地域的居民,基本生活也能得到保障,民众没有过重的工作压力。中心城市的居民工作之余,还会前往世界各地,休闲度假旅游。

但是,巴列维王朝的改革,极大地触动了伊朗教士阶层的利益。教士们大肆渲染巴列维王室奢靡腐化的生活,抓住在打破封建农业结构过程中,出现的改革漏洞,放大被西方资产阶级压榨工人阶级的仇富情绪。

伊斯兰精神领袖霍梅尼,极力煽动民众推翻巴列维统治,进一步激化政府及民众矛盾。最终,伊斯兰革命爆发,巴列维王朝被推翻。

由于当时伊朗人民被宗教教义的表象所迷惑,有着伊斯兰信仰的民众,基本是支持伊斯兰革命的。

但是,霍梅尼教士阶层上台后,守着仍然是世界第四大产油国的伊朗,却将整个国家变得思想十分自闭,经济大幅衰落,人民生活更加艰难,贫富差距达到极致。

‘肆’ 伊朗伊斯兰革命是进步还是倒退

倒退,和信仰无关,但是由民主自由到独裁甚至政教合一一定是倒退,而且由富裕到了贫穷这更是倒退

‘伍’ 匈奴和波斯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匈奴:现在的国家是匈牙利。罗马帝国灭亡后,各民族陆续迁移到这里。首先到来的是匈人,在阿提拉的领导下,他们建立了强大的匈帝国。匈牙利这个名字可能来源于此。
http://ke..com/link?url=eIptBTR59egG_SdFZjv6HsaEIGFrQ8IRd-asns5UVM2pVKd-
波斯:现在的国家是伊朗。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古代君主制国家。而波斯人则从依兰沙赫尔时期起开始称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中古雅利安人的帝国”。在中文里,“波斯”被用于描述1935年之前的伊朗,或该民族从古就有的名称,如波斯建筑、波斯语和波斯地毯,现代政治、经济等事物则用“伊朗”一词。
http://ke..com/subview/4322/13356789.htm

‘陆’ 两败俱伤的一场战争,为啥加速了西亚这一古代文明的衰落

伊朗和土耳其在历史上曾长期对立。伊朗萨法维王朝确立以什叶派为国教,主要也是出于与“雏形中的逊尼派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分庭抗礼的考虑。有趣的是,萨法维王朝的上层集团也是说突厥语的族群,以阿塞拜疆族为主。而与奥斯曼帝国的连年战争,代表萨法维帝国最主要的国际关系。为了打击奥斯曼政权,萨法维王室曾经不惜与欧洲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室结盟。总之,奥斯曼帝国与伊朗之间的军事、宗教和政治纷争不仅长达数世纪之久,也基本奠定了今天中东地区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对立局面。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萨法维王朝的伊朗都信奉伊斯兰教,是中世纪西亚地区的两个大帝国,但由于派别不同,争夺宗教统治权和争夺两河流域领土的斗争十分激烈。萨法维王朝奉什叶派为国教,土耳其则信奉逊尼派。在土耳其帝国内部有许多什叶派教徒,萨法维王朝利用自己的代理人在安纳托利亚四处活动,鼓动叛乱反对逊尼派奥斯曼人的统治,对土耳其构成威胁。1513年,土耳其苏丹塞利姆一世残酷镇压了什叶派教徒的叛乱,屠杀5万之众,并乘机对伊朗的萨法维王朝发动了战争。

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个世纪以来的被动防御地位,第一次主动对土耳其发动了战争。由于军队体制没有做出相应改革,土耳其面对伊朗的攻势有些力不能支。1602—1612年的10年战争中,伊朗大获全胜,1613年11月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战果。

‘柒’ 《哈吉老爷》主要讲了什么

《哈吉老爷》是萨迪克·赫达亚特所着,写于1945年,是以揭露国内反动势力为内容的中篇小说,标志着作者的创作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成为他后期创作的高峰。

萨迪克·赫达亚特,生于1903年,卒于1951年,伊朗蜚声国际的小说家、艺术家和语言学家。

《哈吉老爷》以1941年伊朗礼查国王被迫退位前后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塑造了堪称伊朗40年代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典型的哈吉老爷的形象。在这个主要人物周围聚集了形形色色的剥削者、寄生虫和旧时代的残渣余孽:大地主、奸商、贪官污吏、暴发户、丧失良心的政客、无耻的文人、记者等等。这些群丑构成伊朗上层社会舞台的缩影。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这些人物的种种卑劣行径,指明了这些败类腐朽虚弱的反动本质和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小说主人公哈吉老爷既从政,又经商;既为地主,又是资本家。在他身上集中了伊朗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丑恶品质。他认为人生无非是集虚伪、谎骗、诡诈、阴谋和舞弊之大成,所以他不惜采用假仁假义、阿谀奉承、蛊惑煽动等手段进行所谓的立身扬名的事业。

作为政客,他善于伪装,见风使舵。他原是个彻头彻尾的法西斯分子,表面却像个正人君子,满口仁慈,内心却很残忍。礼查国王统治时,他帮助朝廷镇压人民,与国外情报机关勾结,进行间谍活动,大肆敲诈勒索,捞取政治和经济上的好处。1941年8月,苏、美两国军队同时进驻伊朗以后,他迅速地将自己伪装起来。

当时,伊朗国内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席卷全国。礼查国王迫于形势,于9月退位。支持他亲德政策的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又摇身一变,成为“民主派”。哈吉老爷就是伊朗反动统治阶级中这类无耻政客之一。面对急转直下的局势,他曾打算逃往美国,把钱财也转存美国银行。但他很快发现,原来自己那些胆战心惊的伙伴,那些投机家、卖国贼、特务和罪犯现在居然又“重新操纵起一切重大事情”。于是他犹如鳄鱼一样,伏俯在那里犹豫,观望,伺机而动。他不敢公开反对民主运动,在公共场合,他以冒牌民主派自诩,一遇机会就标榜自己是“伊朗民主之父”、“革命之子”,还喋喋不休地咒骂礼查国王的法西斯专政。暗地里他却招兵买马,拼凑形形色色的反动势力,千方百计地制造混乱,挑起部落冲突。他野心勃勃,不仅把手下走卒抬出去当部长大臣,自己也不甘幕后操纵而积极竞选议员,觊觎内阁首相的宝座。

作为商人,他利欲熏心,唯利是图。为了金钱,他不怕伤天害理,以种种卑鄙无耻的手段,朝思暮想扩大从奸商父亲那里继承来的财产。他不仅从庄园、商店、澡塘、出租房屋、针织厂、纺织厂等工商业中牟取暴利,而且靠买空卖空、伪造证券、走私偷税以及为别人买官鬻爵发横财。只要有利可图,他可以凭借财势左右法律,把私吞公款、残害部落人民的军官提升为将军,把害死人的罪犯保释出狱——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初期——并且每个资本主义暴发户都必须个别地通过这个历史阶段——致富冲动和贪欲是当作绝对的情欲起统治作用。”哈吉老爷正是这种暴发户。他作为地主、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初期发展的伊朗社会环境里,既是个丧心病狂、贪得无厌的吸血鬼,也是个嗜财如命、吝啬至极的守财奴。

在他的心目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去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就是“残酷无情的现金关系”。金钱主宰着他的灵魂。他教育儿子:“有钱的人就有一切,没有钱的人就一无所有。”因此,占有黄金的欲望,是他性格的首要特征。只要一提起“金钱”二字,一听见金币的叮叮当当声或是纸票的沙沙声,他“心里马上扑通扑通地跳,浑身都飘飘然起来了”。他时常在睡梦之中,就已盘算着如何捞取金钱。金钱是能治他全部疾病的灵药,金钱才是他一生的唯一目的。小说里有一处写他手术后刚刚苏醒,听说有人送他一个金果盘,就连忙问:“是真金的吗?”“……分量很重吗?”当听到令他兴奋的答复后,“一丝满意的微笑掠过哈吉干裂的唇边。”这个细节不但活画出哈吉老爷的贪欲,也是对地主、资产阶级金钱拜物教的真实、生动的写照。

极端的吝啬是哈吉老爷性格中的另一特征。他拥有巨资,但平时却总是一副穷酸相,深怕暴露真情,造成破费。为了积财,“他从白水里也要榨出油来”!为了守财,“要是一只苍蝇落在他的痰上,他也要一直追到彼得堡去捉它”!为了控制家人吃用,他亲自分发食糖,数吃剩的李子核,就连家中做饭用的木柴,他都要亲自称斤论两。他非常嗜好喝酒,做客时大喝特喝,毫不客气。可是自己从来不肯花钱买酒喝。有人拿酒给他送礼,他小心翼翼地把酒倒入坛子里,像服药似的慢慢饮用。哈吉老爷自称是虔诚的教徒。根据伊斯兰教规《沙列阿特法典》规定,哈吉要把每年收入的1/10拿出来救济贫民。但他舍不得这点钱,经过周密的思考,他把这笔钱计算精确,签成支票,放入盛满椰枣的提桶里,交给阿匐,施舍给贫民。但阿匐一提起枣桶,他就立刻借口孩子们想吃枣而按市价买下,让阿匐用卖枣钱去周济贫民。他自己则销毁支票,如此等等,完全暴露出一个吝啬鬼的卑贱灵魂。

此外,哈吉老爷还有一些根深蒂固的癖好。其一是贪吃。作者写道:“只要谈到吃,老头脸上顿时眉飞色舞,唾液直往肚里咽,连他的瞳孔也豁然放大了”,“眼睛里燃烧着贪得无厌的饥火”。其二是贪色,他妻妾成群,6个离婚的,4个故世的,还有7个组成现在家庭,而且内院后房里还有不少姘妇。即使如此。他只要“瞥见多少能引起他注意的女人……他那双眼睛照样骨碌碌地东溜西窜着”。其三是爱吹牛,不懂装懂。他连小学课本的生词也解释不清,却到处吹嘘自己在写一篇论述各地风俗的专题论文;对历史一窍不通,却偏要天南海北地胡扯历史上的事件。

哈吉老爷这个典型,集中概括了伊朗封建地主阶级的粗俗、愚昧与野蛮;资产阶级的冷酷、贪婪与吝啬。揭示出伊朗上层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客观规律。

赫达亚特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语言大师。在这部作品里,他一反以往文学语言中堆砌词藻、晦涩难懂的弊病,别开生面地以自然准确、轻快流畅、朴实风趣、讽刺效果很强的语言,奠定了现代伊朗文学语言的基础。他笔触犀利,对事物的揭露与讽刺入木三分。他善于选择现实生活中平凡而又典型的事例,运用细节的描写和典型环境的氛围,刻画人物性格,“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深掘人物肮脏、鄙陋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

这部小说缺乏一个比较系统的结构,除主人公哈吉老爷外,其他人物的形象不够鲜明。尽管如此,这部小说蕴涵的深刻思想和尖锐的批判性,以及优美的语言特色,标志着作者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同时使他在阿拉伯世界享有盛誉。

‘捌’ 没落的贵族,一个你不知道的伊朗

“ ”伊朗的人民从大人到小孩都透着一种淡定,怎么形容呢,你可以想象是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伊朗人处处呈现出对本民族文字、文艺、工艺、审美的自信……” 伊朗之旅纪实。摄影_王晨光 “ ”遥远”的波斯 伊朗高原古波斯帝国曾显赫一时,然而在文化层面,却往往被我们当作遥远的异域。 我们更愿意将秦汉帝国与古罗马进行比较,但事实上,诚如李零先生所言, *** 与罗马帝国之间缺少明显的交流,把二者放在一起比较更像是在找不同。相比之下,处于东西方十字路口的波斯帝国疆域广大,建立了大一统体制,且与中华交往密切,似乎是更好的比较对象。 相比波斯人控制的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等地,从历史地缘和政治制度角度而言,希腊才是文明的边缘地带。然而拜启蒙时代的哲学家所赐,希腊这些小城邦被塑造成自由民主的化身,一遍遍重复。而伊朗至今在世界上仍是一个模糊的阴暗的恐怖形象。 古波斯帝国版图 现代影视不断通过夸张和戏谑的方式抹黑波斯,背后当然和好莱坞的西方式政治正确相关。无论是《斯巴达300勇士》还是《逃离德黑兰》,作为什叶派的伊朗连同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的文明,都被塑造成邪恶的形象。 电影《斯巴达300勇士》 熟知文明史的学者都清楚一个现实,即伊朗无论如何也是第二级向内亚、东南亚、东亚输出文明的核心区。波斯帝国早在大流士一世时期(BC550-486),已经采取总督制统治着印度、西亚、希腊、埃及,是一个跨民族的帝国。而当时,中国刚刚进入战国时代。大约三百年后,伊朗的治理方式才从内亚传到秦晋,最终我们才有了统一的秦帝国。但我们实在缺乏帝国的治理经验,秦的郡县制只持续了十几年。 因此,如果跳脱出我们的语言环境,放在世界范围内审视我们很多引以为傲的朝代,可能更容易清醒。 即使在当下,大多数人连波斯文和 *** 文都分不出来,就截然判定这里随时战火纷飞,仿佛不知道两伊战争已经结束三十年了。所以,来伊朗旅行反倒可成为我们“ ”窥镜自视”的机会。 波斯波利斯。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即位后,为纪念阿契美尼德王国历代国王建造的第五座都城 伊朗人的自信 2019年7月,我游访伊朗。在不了解的人眼中,伊朗仿佛和印度、伊拉克等第三世界国家一样。我以前也只有这种模糊的印象。然而此次游访真实颠覆了这种印象。 伊朗的人民从大人到小孩都透着一种淡定。 怎么形容呢,你可以想象是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既不像印度,总想着怎么赚点快钱,也不像东亚大多数国家,表面上富裕,但内在的日常民众生活各个层面从根子上丧失文化自信,彻底成为欧美文化的信徒。 摄影_王晨光 伊朗人处处呈现出对本民族的文字、文艺、工艺、审美的自信。抛开敏感的政治话题,我们可以从艺术来阐明这一原理。什么是艺术,毫无疑问,艺术依靠的是技艺,技艺的核心是复杂的工艺和高超专业化的技师。只有当文明衰落、财富匮乏,无法再进行高难度创作,无法使用珍贵的矿石材料和金银时,另一种虚假的审美话语才逐渐上升。真正的审美,必然来自专业化技艺和财富积累。 摄影_王晨光 伊朗保持的艺术审美和工艺程度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在伊朗伊斯法罕,尽管有工业化生产的模套器皿,但依然保存着不多见的传统手工铁匠,他们一锤锤设计每一件独一无二的铜器、锡器、银器,无法复制的图案。这些人根本不是工匠,而是艺术家,或者我们可以理解古代的艺术家本身就是家族传承的工匠,而非现代艺术学院批量生产出的艺术学生。他们一出生就有固定客户,在村镇或宫廷。 摄影_王晨光 “ ”彻彻底底的不夜城” 伊朗是个绝对夜生活的国家,但他们不需要KTV酒吧之类 *** 感官的所谓“ ”现代娱乐”。伊朗人保有夜间聚会的习惯,从伊斯法罕的八重天宫公园到马什哈德的HolyShrine *** 寺广场,持续到凌晨两三点乃至通宵,全是带着餐布席地而坐聚餐的家人。几乎所有家庭都友好地邀请我合照吃东西,享受自然的平民乐趣。 “ ”不夜城”伊朗。摄影_王晨光 在马什哈德,伊朗以及 *** 世界的信徒多数会选择夏天来 *** 寺朝拜,新婚的夫妇也认为在这里可以获得爱情护佑。所以这是彻彻底底的不夜城。整个广场由大约二十几个小广场组成,每个小广场玉石铺地,上面是厚厚的波斯地毯,完全可供人们睡觉。广场周边是一圈房间,包含图书馆、学校等。当然,也有教法学家和学生彻夜不眠,讨论经典问题。 反观很多国家的日常生活,往往陷入了一种幻象,认为生活需要购买,需要消费,需要足够的金钱,需要竭尽全力占据资源,才能成为人上人,才能快乐,无数人正向变态的“ ”娱乐”深渊疾驰。伊斯法罕的伊玛目广场面积很大,不用担心儿童走失,不用担心危险。这只是圣城的其中一个角落。 在这种语境下,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个问题,即在世界文明的宏观场景中,是什么决定一个文明有没有竞争力,又是什么决定文明自身的延续性? 我们纵然可以从古籍和博物馆中找到各种标榜文明的符号,但平心而论,学术内卷化的时代,很多文科生读到博士,大量精力不过是在自己圈内争来抢去,如果一个文明没有新生力量,只是在自己辖域内反复重复那个消逝的神话,本质不过是在消耗文明遗产,是死的文明,而不是向外传播价值。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 在伊朗,经常可以看到战斗英雄纪念品商店。在不同城市的这种商店内,会销售各自城市为自己英雄制作的周边纪念品。 两伊战争已经结束三十多年了,伊朗人民无时无刻不在纪念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战士。英雄纪念被落实在具体社群内部,从大路两边的手绘涂鸦,到小巷子、地铁站墙上大大小小各种材料的海报。每个社区的 *** 寺都会为自己的英雄唱颂歌曲,会悬挂自己社区里牺牲的人的照片,你甚至感觉他们似乎昨天刚刚牺牲一般。 其他很多国家的爱国教育,很难看到对个体的重视,这也导致人们无法在心中形成真实的荣耀感和敬畏感,那些牺牲的英雄,从不知他们的家乡,他们与人们无关,只是一个遥远的符号,一个空洞的形象。在这些方面,似乎应该更多向伊朗学习。 摄影_王晨光 来自“ ”大家族”的安全感 在伊朗,有几晚我住在朋友塞里曼家,塞里曼是神学院博士,没想到他竟然靠一本简陋的纸质教材自学汉语,现在能够和我们无障碍交流。 似乎这边的人比我们更有语言天赋,很多人都会两三门外语。相比于研究学者,塞里曼更热情地将自己所学教义至善至美的地方实践传播。在他身上,我看到一个严格的道德自律者,如他所言,什叶派 *** 的核心就是严格遵守经典,从饮食到行住坐卧严格律己,对妻子忠贞,照顾家庭,救助贫困人,开车时会帮助路边无钱坐车的朝圣者等等。 对于 *** ,我们的印象通常是恐怖和极端。事实上, *** 分为很多派别。人们不会用一个差生判断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但奇怪的是,总以最极端卑劣的个别行为来辨识世界的第二大宗教。 诚然,“ ”仓廪实而知礼节”,但是伊朗的奇迹在于另一句话,即“ ”君子固穷”,他们没有因为被封锁就“ ”穷则思滥”,反而处处体现自律和文明,以及团结互助和干净整洁。国民更考虑礼节和外貌穿着。我几乎听不到司机鸣笛,看不到随地乱丢垃圾或吐痰。在伊朗几天,我已经习惯别人对我微笑、帮助我,我也习惯对陌生人打招呼,表示友好。 在伊朗,我无数次看到大家族聚会,大家族出现的时候往往伴随着一种荣誉感和安全感,当然大家族最重要的是在风险社会抵御洪水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重新思考教育。简单说,在伊朗,一个小孩继承家族的产业(无论是大的企业还是小店铺),从小帮家里打工,与陌生人训练交流技巧,保持行为端庄礼貌,每天按时与家中长辈去社区 *** 寺,严谨地修养品格,熟悉社区的邻居,互相帮助,待长大到足以独当一面,在家人的帮助下经营自己的分店,这就是最真实的“ ”素质教育”。 孩子从小帮家里打工,与陌生人交流,修养品格,学习为人处世,直到能独当一面。摄影_王晨光 从本质上,素质教育、兴趣爱好班,以及挤破头去参加各种考试,这本身就是社会被打散成小家庭的结果。当大家族被改造变成三口之家那一刻,每个人已经彻底成为没有抵御力的国民。而文明的持续性来自哪里?不是各类指标,而在于这个文明体内部的人能够在感到安全的情况下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 ”宗教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古兰经》首先是一部律书和法典,它的神圣不在于故事引人入胜和哲理的深奥, *** 最大的成就是把法带到 *** 世界,以法构建了社群秩序。 底层人民最需要的不是故事和哲学的安抚,是明确的抛弃模棱两可的法理。抛弃模棱两可就是抛弃不公。 *** 世界的法是如此明确,一个 *** 通过古兰的学习,完全能明白基本的法理,细节则可交由教法学家来判决。教法学者是法官,但是因为每个人都懂法,这几乎最大程度限制了不公正的判决和执行,达到全民和教法学家团的全面监督。 在伊朗,我们可以重新理解宗教。尽管我们常常将宗教作为一个客体,一个可以选择或者旁观的对象,进行外在的审断。但我们遗忘了,宗教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 世界各大宗派的创始祖师的故事都伴随着“ ”出逃”。什么是出逃?这分两层,一层是逃离已经污浊的城邦和必将降临的迫害,一层是获得新的神启后率领新人类建立新的共同体。所以,真正的宗教绝不是崇拜神灵、求神问卜、祈求个体修仙等等。宗教的内核在于:缔造新的法,塑造新的做人的规则、群体的规则,使得出逃的人们不再陷落和败坏。 *** 教的核心在于沙里亚法,沙里亚教法的根本是维护社群凝聚力,激发共同体意识和武德精神。这最终获得的是不断增强的安全感。 所以,是因为你愿意接受一种教法约束自己并且与服膺这个教法的群体一起生活,因此才皈依宗教。而不是相反。简单说,不是宗教决定你的身份,而是你追求一种身份和生活方式而选择宗教。 所以某种程度可以将宗教范围放大,比如一个书院形成学规,自别于周边腐化的环境;比如某小支民族迁徙,顽固按照自己的规则繁衍互助交易等。一个 *** 处处坑蒙拐骗偷,那么他不是 *** ;一个佛教徒天天声称普渡众生,但只知道自求解脱迷恋世间富贵,那么他不是佛教徒。 在这种视野下,我们进而可以理解语言本身的效用。比如,为什么存在古典学研究?大学里的学生误以为目的在于理解文献,但真相是选择新的族群。这就犹如上世纪末年轻人流行学粤语,他们不仅是为了读懂歌词,而是形成一种群体认同。又比如突厥人的 *** 宗师也学 *** 语,不仅是为了读懂阿语《古兰经》或阿语希腊文献,这背后是一种族群认同。这也是学习语言的原本内涵。 我相信,在伊朗,我们不仅能理解波斯文明,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参照,从一个小的国族情结投入到宏观的人类文明中,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反思,由此才不至于陷入自我设置的文化框架。 摄影_王晨光 原创自志道教育《新教育家》杂志,文/王晨光、摄影/王晨光 附作者简介:王晨光,哲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知识社会学,着有《明清中越交通与越使朝贡问题研究》。

‘玖’ 同是半殖民地,为何中国复兴了,伊朗和土耳其一蹶不振

中国,伊朗,土耳其,都曾是亚洲老大封建帝国。数个世纪以来,这三个国家疆域辽阔,国力强盛,长期占据着世界头号强国的位置。然而,18世纪以来,西方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近代化运动,新兴欧洲列强凭借着船坚炮利,打垮了这三个老大帝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三个老大帝国在欧洲列强的轮番打击下,已经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甚至被欧洲人讥笑为“病夫”。

不过,此后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自救运动”,逐渐摆脱了外来侵略,并努力走上了国富民强的道路,现如今再一次成为世界上不可被忽视的强大国家。而反观伊朗和土耳其,这两国虽然也赶走了外来侵略者,却迟迟无法实现国家的富强,现如今也顶多算一个地区性强国,和往日不可同日而语。同为古代的老大帝国、近代的半殖民地,为何中国实现了复兴,而伊朗和土耳其却走向了没落呢?笔者认为,这与三个国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从中国内部环境来看

近代中国虽备受屈辱,但大部分国家版图还是保留了下来。疆域的广阔,意味着可以调配更多的资源发展国力,中国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完全可以满足相应的需求。中国自50年代起,便效仿苏联,建立起了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这个体系虽然粗放,但可以生产出各种产品,为将来的发展打好了基础。并且,中国领导人对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造,让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中国在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中,锻炼出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部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保障。

从伊朗、土耳其内部环境来看

相比中国,伊朗、土耳其两国疆域缩水严重,土耳其从550万平方公里减少到79万平方公里;伊朗从600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65万平方公里。疆域的缩小,意味着可支配人力、物力的减少,所以伊、土两国难以为国家复兴提供动力。伊、土虽然都对社会进行了改革,但改革都非常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同时,伊、土两国也都没像中国那样,建立起十分完善的工业体系。总的来说,伊、土两国国内的矛盾比中国要多得多,严重制约了国家的进步。

从中国外部环境来看

从1949年起,中国先实行“一边倒”政策,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又进行了抗美援朝、抗法援越、抗美援越战争,粉碎了美英法等国的觊觎。1959年中苏交恶后,中国又通过在珍宝岛和铁列克提的战斗,让苏联不敢对中国轻举妄动。当印度、越南企图“浑水摸鱼”时,中国毫不客气将它们教训了一顿。所以,中国自建国以来,通过一系列“立威”的行动,让大国不敢轻易向中国动手,营造了较为和平的外部环境,在此环境之下,中国可以安心的进行发展和建设。

从伊朗、土耳其外部环境来看

伊朗、土耳其都位于中东。中东本身就是“四战之地”,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战火动乱层出不穷。冷战时期,美、苏等大国不断向中东地区进行势力扩张,对伊朗和土耳其进行拉拢和争夺。美国在中东建立了“北层国家同盟”,试图将伊、土变为自己的附庸;苏联也不甘示弱,积极培植伊、土两国的亲苏力量,意图将两国拉入苏联阵营。苏联解体后,中东的时局更加复杂多变,各国面临的危机更加严重。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是无法安心进行发展和建设的。

总体来说,中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这点令伊朗、土耳其两国望尘莫及。是故,如今的中国实现了国家民族的复兴,而伊朗和土耳其却只能回忆曾经的辉煌。

阅读全文

与伊朗为什么没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有多少人感染食脑虫 浏览:419
意大利语时间是哪个单词 浏览:463
印尼为什么没有华为 浏览:831
越南生产的纸巾怎么样 浏览:298
伊朗北部和中国哪个地方同纬度 浏览:359
且末离印度多少公里 浏览:231
印尼一年四季是什么气候和温度 浏览:626
印尼椰奶kara怎么吃 浏览:631
中国的丫鬟有多少个 浏览:506
中国和美国目前外交关系如何 浏览:178
英国人订机票姓名怎么填 浏览:297
cmlink英国如何上网卡 浏览:348
越南的玩具怎么样 浏览:889
什么工作会去伊朗 浏览:35
伊朗法律为什么那么重 浏览:427
印尼10月20日是什么节日 浏览:91
印度为什么那么多后勤物资 浏览:69
伊朗首都有多少家医院 浏览:743
英国下议院人员多少 浏览:136
疫情期间英国缺什么 浏览: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