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朗战争
两伊战争,在伊朗被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又称第一次海湾战争或第一次波 两伊战争--物资调配
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历史上,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为这块有争议的河流,借口为抵御“伊斯兰革命”,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战争长达8年,成为继越南战争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整个战争进程可分为:第一阶段,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第二阶段伊朗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反攻,伊拉克丧失战场主动权;第三阶段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 两伊战争实际上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消耗战。8年中,两国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总计达6000亿美元,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损坏。[1]
编辑本段起因
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 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 两伊战争
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 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领土纠纷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加上两国长期存在着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称雄海湾地区,因此双方关系一直紧张,小的边界冲突不断。1978年伊朗发生内乱,伊拉克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将侨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驱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执政,煽动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推翻萨达姆政权。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伊(伊朗)美断交的时机,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编辑本段爆发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中伊朗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朗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编辑本段进程
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在前线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伊朗阻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 两伊战争
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万军队,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198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与地面战场相呼应,1986年,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由于两伊“袭船战”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 战场上戴着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 第三时期,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它“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占伊朗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编辑本段停战
为使两伊战争尽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了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598号决议。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但 两伊战争
伊朗没有表态,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从两伊战争停火后的第5天即8月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了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朗利用危机逼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伊朗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编辑本段战后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 残酷的8年,两伊战争
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18万、伤25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死伤人数以百万计。伊拉克因此也背负了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具体伤亡数字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死亡人数为一百万人左右。 伊拉克军队由战前的24万人发展到战后的120万人。
编辑本段启示影响
(一)巨额资金能够买到现代化武器装备,但买不到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引进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一定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两伊是中东地区富有的石油输出国,自1973年以来,两国耗资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兰参加阅兵式
数千亿美元,从国外竞相引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两伊的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先进武器的零配件本国无力修配,弹药主要靠国外供给;两国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诸如苏制“萨姆”和英制“轻剑”、“霍克”型地空导弹,驾驶T—72坦克和米格—23战斗机等先进武器,是相当困难的。 (二)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固然应当重视速战速决,但同时还应当有长期作战的准备。战争初期,伊拉克采取突然袭击的闪电行动,旨在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其把战争赌注完全押在这一点上,在思想上和物资上缺乏长期作战的准备,因此,一旦速战速决企图被对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伊朗依仗自身国大人多的优长,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 (三)现代局部战争中,仍应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应过分纠缠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两伊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战役战斗都是以城市(镇)为目标的攻防战,双方满足于攻城掠地的表面“胜利”,忽视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四)现代局部战争,武器装备和物资损耗大,给后勤补给提出了新课题。两伊战争虽然称不上是高水平的现代化战争,但战争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如战争初期,伊拉克仅对席林堡这样一个1000户的小镇就发射了几万发炮弹。两伊陆军主要是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油料消耗多,据估算,伊拉克军队每天消耗的油料达2000至3000吨。伊朗顶住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后,也因补给困难而拖长了反攻的时间。转入反攻后,伊朗多次向伊拉克发动地面攻势,但两次战役之间的间隔比较长,有时竟长达5个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后勤系统混乱,武器装备等作战物资供应跟不上,因而续战能力不强。
编辑本段后世评价
两伊战争,这个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最典型 死伤的士兵
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2]
编辑本段战争影响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式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双方经济损失惨重,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到达6000多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 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损坏。
㈡ 伊朗—拜占庭战争是怎么样发生的
伊朗—拜占庭战争是拜占庭同伊朗萨桑王朝在前亚细亚争夺霸权的侵略战争。
根据共同对蛮族作战条约的规定,拜占庭曾向伊朗支付现金补偿。公元6世纪初,拜占庭拒绝继续支付,遂成为公元502~506年战争的导火线。
502年,一支庞大的伊朗军队侵入美索不达米亚,并侵占了阿米达城。506年,匈奴人经高加索侵入伊朗,迫使伊朗同拜占庭缔结和约。伊朗的附庸国伊比利亚和拉济卡成为公元6世纪20年代伊拜战争的主要战场。拜占庭和伊朗在确定政治方针中,宗教起着很大作用。
伊比利亚和拉济卡分别于337、522年定基督教为国教,而伊朗信奉拜人教,从而它们与伊朗的关系恶化了。拜占庭给伊比利亚以援助,导致527~532年的战争。
528年,伊朗在伊比利亚立足之后,便出兵进攻拉济卡,但被拜占庭和拉济卡联军击退。530年,伊军4万人包围了美索不达米亚的达刺要塞。由拜占庭东部部队指挥官韦利萨里统率的达刺守卫部队,在要塞正面的平原上同伊军交战,击败了一倍于己之敌。伊军损失5000人,拜占庭人损失不大。在达刺战斗中,拜占庭步兵是战斗队形的基础,他们在隐蔽物后使用投掷武器。决定战役胜负的是用来攻击敌人的骑兵弓箭手。
531年末,科斯洛埃斯一世继承伊朗王位,他在位期间,伊朗达到鼎盛时期。科斯洛埃斯一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军事改革。除原有的民军外,同时又由中、小地主组成一支常备军。
主要兵种为机动的骑兵,步兵仍然起辅助的作用。在常备军中服役的军人开始领取薪饷。科斯洛埃斯一世撤销了总司令的职位,将其权力分配给4个总督,由他们负责民政管理和军事指挥。
作为军事长官,总督享有斯帕赫别德的封号。科斯洛埃斯一世的军事改革是企图建立一支由铁甲骑兵和步兵组成的正规军。这次改革巩固了沙赫政权和中央政府。
公元6世纪,拜占庭军队大部分由雇佣兵组成,士气低落,军事学术水平不高。公元7世纪,拜占庭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改变了拜占庭军队的兵员补充制度和组织形式。农村公社农民取代奴隶和佃农,逐渐成为主要生产者,兵役就是他们的主要义务之一。
伊朗曾多次企图夺取拉济卡,进逼攸克辛海,从北方威胁拜占庭,但这些企图在555年以惨败而告终。562年,伊朗和拜占庭在达刺缔结为期50年的“永久和约”。根据条约,伊朗将拉济卡割让给拜占庭,自己保留了斯万涅特。
570年伊朗人侵占了阿拉伯西南部的也门,并把拜占庭的盟友——埃塞俄比亚人从那里逐出,受拜占庭唆使的突厥人和可萨人从东部袭击伊朗,从而导致了新的战争。
590年初,伊比利亚部队占领了阿尔巴尼亚。伊朗人和可萨人在北高加索展开了军事行动,拜占庭作为可萨人的盟国也派部队前往高加索。590年底,伊军在巴赫拉姆·楚宾统帅的指挥下,在北高加索击溃了可萨人,并侵入斯万涅特和阿尔巴尼亚,但在阿拉斯河被罗曼统帅指挥的拜占庭部队击败。
572~591年的战争以591年在泰西封城缔结和约而结束。根据条约,为酬报摩里士皇帝在科斯洛埃斯二世沙赫同巴赫拉姆·楚宾统帅争夺王位的内战中对科斯洛埃斯二世的帮助,伊朗将前些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外高加索侵占的领土归还给拜占庭。
602~629年的战争起因于科斯洛埃斯二世借口替被杀害的摩里士皇帝报仇,对拜占庭皇帝福加斯进行讨伐。他在13年里攻占了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基列涅亚和小亚细亚。
614年,伊军首次出现在非洲,并占领了下埃及。622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利用优势的船队把部队从君士坦丁堡调往基利基亚的亚历山大勒塔,并把部队部署在伊斯城郊的筑垒兵营里。科斯洛埃斯二世派遣以萨尔巴尔为首的大部队前往抗击拜占庭人,把拜占庭人封锁在托罗斯山区。
但是,希拉克略率领部队沿着崎岖难行的小道及时地穿过山岭,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伊朗人的后方,将其后卫部队击溃;随后,佯装撤退,将伊军全部诱入地势对其不利的地方,迫其交战,并将其击溃。希拉克略将部队留在哈里斯河沿岸富庶的卡帕多基亚,自己返回君士坦丁堡征募补充兵员。
623年春,为了打击萨尔巴尔和萨伊斯率领的、对拜占庭在卡帕多基亚的部队有威胁的伊军后方,希拉克略率领5000精兵,乘船驶往特拉帕作斯。
由于拜占庭部队的果断机动,伊军被迫撤向米季亚。希拉克略率领的部队遂与在卡帕多基亚的拜占庭部队会合。希拉克略逐走伊朗人后,号召居住在从攸克辛海到希尔加尼海地区的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居民拿起武器反抗伊朗。
希拉克略募集相当大的兵力后,征服了直到阿拉斯河的整个亚美尼亚,并向米季亚—阿特罗巴特那的首都甘扎克城推进。
科斯洛埃斯二世在该城附近集结有4万军队。伊朗人得知拜占庭人进攻后,慌忙向伊朗腹地撤退。希拉克略部队实施迫击,占领了甘扎克城,使伊军遭受重创。希拉克略率领部队到达希尔凡和希尔加尼海后,便驻扎下来过冬。
624~626年,伊军曾试图收复失地,但未成功。
627年12月1日,在底格里斯河域的尼涅维遗址附近发生了一场血战,伊朗部队被击溃。
628年,科斯洛埃斯二世被阴谋者们杀害后,其子希鲁伊埃于629年同拜占庭缔结和约。根据条约,希鲁伊埃将科斯洛埃斯二世在位期间伊朗在亚洲和埃及侵占的领土归还拜占庭。
伊朗—拜占庭战争大大削弱了两国的力量,使它们无力抗击阿拉伯征服战。在历次战争中,伊朗人都避免同以高度密集队形作战的拜占庭人近战,多半采用散开队形,以投掷武器与拜占庭人对抗。
与此相应,拜占庭军团逐步由弓箭手、投石器手和投掷炮手组成,他们与排成数列横队的重装战列步兵协同作战。每个军团配属有一个由数艘小船和渡河保障人员组成的舟桥组,以及围攻要塞的所需器材。在伊拜战争中,拜占庭人常常用土掩体、壁垒、壕沟和木塔加强部队的配置,在这些隐蔽物中部署着射手和投掷炮。
㈢ 伊朗境内三座城镇被库尔德武装联军攻陷,这背后是否有
这三座城市是伊朗西部库尔德斯坦省的靠近边境附近的三座城市,分别是马里万、萨南达季、巴内。占领着三座城市的是伊朗库尔德斯坦民主党(PDKI),该党是伊朗库尔德斯坦地区左翼民族主义政党,目前成员大概有1500-2000人,该党的目标是致力于实现伊朗库尔德斯坦地区的公投独立,或者通过联邦制实现高度自治。PDKI成立于1945年,曾经反对伊朗沙阿(伊朗君主)独裁统治,1979年后反对伊斯兰政权,该党虽然致力于武装反抗,但是该党宣布遵守“世界人权宣言”、“日内瓦公约”,并不针对平民目标。现任党的领导人为穆斯塔法·希杰里(Mustafa Hijri)。
(PDKI武装)
可以说伊朗境内还不够乱,远远没有到达所谓内战的程度。因为除了库尔德分离主义势力意外,伊朗境内的所谓反对派不是美国想要的反对派,伊朗国内游行闹事的反对派反对的不是伊斯兰政权,只是伊朗鲁哈尼政府,伊朗国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俗反对派政治势力。
㈣ 在美国频频极限施压情形下,伊朗爆发内战的可能性有多大
伊朗爆发内战的可能性是是存在的,但是并不大。因为现在伊朗开始游行和起哄完全是因为美国控制住了伊朗的经济,导致民众的生活成本增高,生活困难,再加上群众起哄可能是美国在暗地里组织的。但是真的如果是打算爆发内战的话可能性还是很低的。
俄罗斯曾经告诫过伊朗不要自己研制核武器,让美国抓住了把柄。我们知道一旦美国认定伊朗已经开始在研发核武器了,那么美国肯定会加大对伊朗制裁的力度,到时候伊朗民众的生活压力更加沉重,加剧市民的游行和起义。到了那个时候伊朗内部可能会像叙利亚那样爆发内战。
㈤ 1945-1999年国内外的重大战争都有那些
1、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历时6年。这场战争是德、日、意轴心国与中、苏、美、英等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战争。战争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世界人民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1937年7月,日本侵略中国,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端。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战争全面爆发。接着,轴心国军队横扫欧洲,兵临莫斯科城下。与此同时,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将美国拖入战争。1942年11月前后,盟军在3个战场上先后进行的斯大林格勒会战、阿莱曼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均取得胜利。战局从此转折。1944年后,同盟国转入战略进攻。盟军从东西两线快速推进,迫使德国于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为迫使日本投降,美国于1945年8月6日、9日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也于9日出兵中国东北,歼灭了日本的关东军。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但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多、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而且将人类社会带入了原子时代,其多方面影响也一直延续至今。
这场战争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全世界有5000多万人死于战争,直接军费开支1117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4万亿美元。但在同时,社会主义力量得到进一步发展。民族解放运动壮大,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打破……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军事上看,这场战争是一场非常典型的机械化战争,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大工业特征:总体战理论得到充分运用,借助空中火力支援和依赖坦克集群高速大纵深突击的闪击战法充分展示,出现了登陆与抗登陆作战、潜艇战与反潜战、航母编队作战、战略轰炸与防空作战、空降与反空降作战等新的作战形式,首次使用雷达、导弹、原子弹等新式武器和技术,提出并完善了有关同盟战略、战略突袭、战争初期、诸军兵种协同、游击战等战略战役理论。这次战争创下许多世界之最。卷入战争的国家和地区80多个(其中参战国61个),人口约20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80%以上。在这次战争中,还进行了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和海战史上规模最大的莱特湾海战。
2、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而进行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战争。这场战争历时近4年,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807万余人,解放了除西藏及台、澎、金、马、西沙、南沙等少数岛屿以外的全部国土。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使中国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场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国民党军队有美国支持,装备精良,是 “飞机加大炮”,而我军则是“小米加步枪”。我军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在战略决战阶段,我军及时抓住决战时机,组织三大战役,并且着眼战争全局,统揽各战区的力量和作战进程,歼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在战略追击阶段,我百万雄师渡过长江,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迅速扫除了国民党军残余势力。在这场战争中,人民群众的力量得到了充分体现,人民战争理论得到了全面运用。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占世界1/4的人民获得了新生,使一个强大的中国开始崛起,极大地改变当时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世界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3、 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了全面内战。美国出于维护其世界霸权的目的,进行全面干涉。同时,美国悍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境内,并派遣第7舰队入侵台湾海峡。为了保家卫国,并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邀请,我志愿军部队于10月19日入朝参战,连续组织5次战役,将美韩军队击退,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在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的两年多时间里,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7月2 7日,美国政府终于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朝鲜战争的结束是中国第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他的实力。
在这场战争中,中朝军队共歼敌约109万人,击退了敌人的侵略,稳定了东亚地区的战略格局。这是一场以劣胜优的战争。中朝军队以劣势装备迎击世界头号强敌,并迫使这个强敌第一次在没有胜利的协定书上签字。这是二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这场战争,使中国军队取得了现代战争的经验,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
4、 越南战争
50年代后期,美国为了推行其全球战略,粗暴干涉东南亚国家的内部事务。
1964年8月5日,美国借口其军舰在公海遭到攻击,出动飞机轰炸了越南北方港口,制造了北部湾事件。次年3月,美国直接派兵,全面介入越南战争。但是,美国并没有在战争中捞到好处,反而遭到越南军民更猛烈的反抗,损失了10多万人和 3300多架飞机。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其国内反战情绪越发高涨。在这种情况下,1969年1月上台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推出战争“越南化”政策,宣布美军将逐步撤出越南1975年,印度支那三国四方 (越南南方、越南北方、柬埔寨、老挝)联合抗美统一战线统一了越南,解放了金边,建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取得了战争最后胜利。
越南战争是美军的在一次失败没,也是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一场重要胜利。图上的照片名为“卡帕眼中最后的世界”,使着名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触雷的一瞬间拍摄的。
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也是一场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印度支那人民灵活运用以游击战为主的战法,使拥有优势装备的美军付出了伤亡36万人、损失8612架飞机和耗费2000多亿美元的代价。
5、 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是指以色列同周边阿拉伯国家在1948年至1973年期间所发生的4次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48年5月15日.结果巴勒斯坦领土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56年10月29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67年6月5日。以色列以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为由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阿拉伯国家丧失了6.5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集中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的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后来,以色列在美国紧急援助下,调集兵力,转入反攻,逐步夺取了战场主动权。最后,双方在国际社会的调停下签署了停战协定。
中东战争打了五次,即使两个超级大国的异常角逐,也是二战的一个遗留问题。
中东战争是现代化战争。战争双方使用了美国或苏联提供的先进武器装备,其中包括武装直升机、电视制导炸弹、“萨姆”型防空导弹等。战争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电子对抗。双方飞机损失约60%、舰艇损失80%以上,大部分坦克为各种导弹所击毁。
中东战争爆发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从表面上看,中东战争是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拼杀,实际上却是两个超级大国的间接较量。
6、 英阿马岛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位于南美洲阿根廷东南。围绕该岛归属,英阿之间存在争议。两国于1982年4月2日爆发战争,历时74天。
马岛战争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飞鱼”导弹,这也是空射反舰导弹第一次实战。
马岛战争是二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岛屿争夺战,英国派出特混舰队,远征万里,在马岛周围海空战场上与阿军展开激烈的封锁与反封锁作战。双方参战兵力10 余万人,参战各型舰船140余艘、各型飞机数百架.战争最后以英军两栖登陆、夺占马岛而告终。
这场战争展现了现代岛屿战争许多新特点,诸如:远洋奔袭,海、空、陆战协同,海上封锁与反封锁,岛屿登陆与抗登陆以及在海战、空战和陆战中广泛进行电子对抗等。这次战争,一改过去那种“大炮巨舰”近距对阵的传统战法,显露出新的海战模式。阿军使用“超级军旗”式战斗机在距英舰48公里处施放一枚 “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军最新式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
7、 两伊战争
1980年至1988年,在两个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伊拉克与伊朗之间进行的“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打了八年,双方一无所获,受伤的却是人民。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出动上千辆坦克和大批飞机,兵分3路,向伊朗发起进攻。伊朗于1982年7月集中兵力发起“斋月”战役,将战争推向伊拉克境内,数年间攻占了伊拉克许多重镇和盛产石油地区。双方还使用导弹展开了“袭船战” .这种作战方式,损害了一些大国的利益,引起国际社会干预。美、苏、法等国曾出动80多艘军舰在海湾为油轮护航。1988年上半年开始,战场形势又向有利于伊拉克的方向转化。伊拉克转守为攻,并又占领了伊朗的许多领土。8月20日,双方在联合国军事观察团监督下实现停火。
这场战争的结果,使双方付出了惨重代价。这场战争虽然在现代化程度上并不突出,但却反映出现代局部战争一些明显的“国际化”、“经济性”、“民族性”、“宗教性”等特征。
8、 海湾战争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占领科威特全境,引发震动世界的海湾战争。
1991年1月17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军发动猛烈进攻。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施空中战役,代号为“沙漠风暴”。在历时38天时间里,多国部队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弹9万多吨,发射各类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数百枚,使伊军丧失了70%的作战能力。第二阶段是实施地面进攻,代号为“沙漠军刀”。多国部队成功组织了战役欺骗和战役机动,出其不意,仅用100个小时便收复科威特。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条件。战争于2月28日结束。
海湾战争,美军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战争形势。
这次战争初步展示了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出现了独立的空中战役、导弹精确打击、大规模信息压制等新的作战样式。尽管伊拉克拥有大量的飞机和坦克,但在综合实力和技术先进性方面,与多国部队存在巨大差距。战争双方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对抗,多国部队仅有400多人阵亡。
9、 科索沃战争
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对南斯拉夫这个主权国家发动了空中突袭,挑起了科索沃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北约共派遣1000多架飞机和40多艘舰艇,对南斯拉夫的军事目标乃至民用经济目标狂轰滥炸。北约共出动飞机3.6 万架次,投掷和发射了2.3万余枚炸弹和导弹,造成南斯拉夫1800多名平民丧生,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超过了这个国家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遭受损失的总和。
科索沃战争,完全用空军解决的战争。作为中国人,要牢记驻南大使馆的冤魂还在哭泣!
科索沃战争,绝不是一场偶然和简单的地区冲突,而是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精心策划的。美国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推行北约东扩战略,保持其在巴尔干地区的“军事存在”。这场战争,是美国推行其“塑造、反应、准备”全球战略的前奏。
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主要使用空中力量对南联盟实施打击。这表明,现代化的空中力量,能够成为一支有效的战略力量,直接地达成战略目的。空中打击,有利于发挥美国的军事优势,减少人员伤亡,并且给予美国在战略上很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按美国人的看法,空中打击,能够全面摧毁敌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目标,迫使对方因无法承受巨大损失而屈服。今后,空中打击,很可能是美国发动战争的一个主要方式。
㈥ 中东的难兄难弟,叙利亚与伊朗为何会走到一起抱团取暖
因为唇亡齿寒的原因才抱在一起取暖。
叙利亚政府和部分反对派于2012年11月下旬在叙利亚首都德黑兰参加了叙利亚全国对话会议。在外交上公开支持巴沙尔政权,反对军事打击和武力威胁。他还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调解,以解决叙利亚危机。伊朗的叙利亚政策不仅在战略上需要维护伊朗的真正利益,而且反映了宗派冲突。叙利亚是伊朗“什叶派新月”的重要枢纽,伊朗与叙利亚联盟的建立有利于伊朗抵抗沙特领导的逊尼派阵营。因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为什么伊朗支持巴沙尔政权。唇亡齿寒,那就是地缘政治和宗教因素。如果巴沙尔政权崩溃,在美国支持下的反政府力量将不可避免地上台。届时,新的叙利亚政府将成为亲美政府,不能成为伊朗的朋友。如果一个反伊朗国家出现在伊朗的沙发旁,那么伊朗最高领导人和总统将无法承担这一责任。而且,叙利亚是什叶派阿拉维派,伊朗显然没有理由放弃也是什叶派的巴沙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