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位政治达人给我介绍一下两伊战争的始末吧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
编辑本段起因
长期以来,两伊存在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双方发生边境冲突。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两伊签订《国界和睦邻条约》(即《阿尔及尔协定》),规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两国矛盾有所缓和,但未真正解决。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诺。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急剧恶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称要废除边界协定,双方边境冲突逐步升级。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至此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自从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密切关注。
编辑本段战争爆发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 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双方都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 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朗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编辑本段停战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项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后,两伊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战。这是两伊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编辑本段影响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附:图片为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居民庆祝两伊于当日正式实现停火
㈡ 1980年间,伊拉克和伊朗在处理边界领土争端时采取了什么措施其结果如何
1979年,伊朗爆发了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之后,它与领国伊拉克的关系迅速恶化。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借口为抵御“伊斯兰革命”,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战争长达8年。
造成两伊交战的原因相当复杂。首先是两国之间的领土纠纷,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阿拉伯河的划界问题。这一由来已久的争端可以一直追溯到奥斯曼帝国与波斯帝国争雄时期,当时双方曾在阿拉伯河流域长期争斗。而英、俄殖民势力的逐步插手使两国的纠葛变得更加复杂。1913年11月两大帝国在英俄裁定下,签订《君士坦丁堡议定书》。1914年根据上述议定书组成的划界委员会又达成了会谈纪要,规定阿拉伯河除靠近波斯的霍拉姆沙赫尔一段以河道深水线划界外,其余部分以伊朗一册浅水线为界,整个河流的主权属于奥斯曼帝国。1937年7月,独立后的两伊在德黑兰缔结边界条约,商定伊朗阿巴丹附近约4公里长的阿拉伯河改为以河道深水线划分,其余部分仍遵照《君士坦丁堡议定书》之规定。
随着石油资源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伊朗日益不能容忍阿拉伯河这一重要的油船航道为伊拉克所控制。况且随着石油出口而带来的财富增长,两国统治者多少滋长了扩张地区影响力,进而称霸波斯湾的野心,并视对方为最强劲的竞争者。1969年,伊朗国王巴列维单方面废除1937年的边界条约,两国一度因此断交。1975年3月,在石油输出国组织阿尔及尔首脑会上,巴列维国王和萨达姆总统达成了解决边界纠纷和发展睦邻关系的协议,即阿尔及尔协议。双方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水上边界,并决定依照1913年议定书和1914年会谈纪要勘测陆地边界。伊拉克当时在边界问题上做出比较明显的让步,是为了换取伊朗停止对伊拉克库尔德族分离势力的支持。霍梅尼在伊朗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以后,伊拉克认为在边界划分中让步的前提已不存在。1980年9月17日,萨达姆总统正式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不久,阿拉伯河两岸成为两伊战争的主战场。
两伊战争开始后,各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曾多次进行调停。面对战争扩大化的危险,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通过598号决议,再次做出结束战争的努力。该决议规定:(1)两伊立即停火,并将军队撤至国际公认的边界内;(2)在敌对行动停止后,立即释放和遣返战俘;(3)由联合国秘书长和两伊协商,委托一个公正团体调查冲突责任问题;(4)由联合国秘书长会同两伊及其他有关国家审查保持该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措施。该决议得到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一致支持,并首次引用联合国宪章第39条和第40条,规定如有一方拒绝执行,安理会将“开会审议确保决议获得遵守的进一步措施”,即实施制裁。从而对两伊构成了强大压力。
两伊此时都已战至精疲力竭。伊拉克立即接受了联合国决议,而伊朗自恃占有伊拉克的法奥半岛,在讨价还价中地位有利,职责联合国决议没有明确战争责任而拒不接受。1988年4月,伊拉克军队发动攻势收复法奥地区,并趁势攻入伊朗境内。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一再要求安理会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在外交和军事双重压力下,伊朗被迫于7月18日宣布接受598号决议。8月20日,双方正式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结束。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㈢ 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
㈣ 什么是两伊战争
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两伊战争,即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战争自1980年9月爆发,至1988年8月结束,历时八年。领土争端是导致两伊战争的主要原因,宗教派系对立、民族纠纷、领导者个人恩怨也是引起战争的起因。这是二战之后持续时期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战争曾导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海湾地区的严重对立,使紧张的海湾局势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两伊是紧密邻邦,其接壤边界线长1280公里,双方在领土、民族、宗教等方面矛盾由来已久,谁都不让步,即便是已达成协议的问题都不诚心解决。
伊朗人口3400余万,主要是波斯人,阿拉伯人只有200万左右。长期以来,阿拉伯人一直进行着要求民族平等和争取自治的斗争。霍梅尼执政前曾答应给予自治,但执政后却未履行诺言。阿拉伯人起来反抗,伊拉克则对其提供武器和经费,霍梅尼对此极为痛恨。另外,两国境内均有数百万库尔德人,双方都支持双方的库尔德人反对对方政府。这样,民族纠纷的积怨愈结愈深。
战争直接起因是,1978年伊朗发生动乱,伊拉克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将侨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驱逐出境。1979年2月,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执政。霍即宣扬输出“伊斯兰革命”,并煽动伊拉克的什叶派推翻萨达姆政权。1980年8月,伊朗单方面宣布不承认阿尔及尔协议。9月上旬,伊拉克用武力收复了长期被伊朗控制的扎因高斯等地,随后也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由此导致了两伊战争的爆发。
战争开始后,双方投入的兵力为:伊拉克10个师,11万余人,1500辆坦克,300余架飞机;伊朗7个师,7万余人,1000余辆坦克,150余架飞机。此外,双方各有数万名后备役部队参战。战争大体经历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80年9月22日至1982年7月12日)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拂晓,伊拉克出动大批飞机,袭击了伊朗首都德黑兰以及大不里士等15个城市和空军基地。23日凌晨3时,地面部队5个师(其中装甲师3个、机步师2个),约5万余人,1000余辆坦克,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29日,深入伊朗境内15-30公里,占领了伊朗近400平方公里的领土,控制了阿拉伯河东岸地区。这一阶段,历时40天,伊拉克利用突然袭击获得先机之利,夺取伊朗纵深30-90公里不等的大片土地,赢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1980年11月,伊朗进行局部反攻,伊拉克转入全线防御。由于伊拉克无力进一步发动有效的进攻,步步陷入被动。伊朗稳定了战局,逐步改变了被动态势。
从1982年3月起,伊朗转入反攻,伊拉克被迫退却。3月22日凌晨,伊朗出动正规军3个师和一部分革命卫队,共3万余人,发动了代号为“胜利行动”的反攻战役。收复了扎迪赫阿巴斯等城镇,约2000平方公里的失地,伊拉克被迫后撤30至60公里。
伊朗在取得战役胜利后,调整部署,经过约1个月的准备,于4月30日凌晨,发起了代号为“圣城行动”的进攻战役,主力突破了伊拉克部队防御,前出至两国边界附近,南下威胁霍拉姆沙赫尔城。6月10日,伊拉克宣布单方面停火,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从此,两国边界基本恢复到战前状态。
第二个时期(1982年7月13日到1984年3月)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夜,伊朗以正规部队革命卫队等共约10万余人,在猛烈炮火支持下,在宽达60公里的正面上,兵分三路对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地区发动了代号为“斋月行动”的进攻战役。深入伊拉克境内8至20公里。14日晨,伊拉克以1个师和2个旅的兵力,在武装直升机的支持下进行阻击,并迅速转入反攻,迫使伊朗部队退至距边界约5公里的伊拉克境内的一个弧形地带踞守。此后,伊朗又发动三次进攻,都未能取得进展。
1982年10月1日起,伊朗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10月1日凌晨,伊朗部队出动5万余人,向伊拉克边境城市曼达利地区发动了代号为“穆斯林伊本—阿吉勒”战役,控制了曼达利至纳夫塔哈纳之间的战略公路,对巴格达形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先后发起7次反击,把伊朗部队阻止在边境一带。从1983年2月起,伊朗主要在中线和北线发动了“曙光1、2、3、4、5号”攻势。伊拉克凭借在国内作战的有利条件,对伊朗的攻势组织了有效的反击,基本守住了防线。由于战斗激烈,双方损失较重,至1984年3月底,伊朗攻势基本停止。
第三个时期(1984年4月至1988年8月),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并进行“袭船战”和“袭城战”,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1984年4-5月,伊拉克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袭船战”,最多时,一天有8艘伊朗船(多为油船)受袭。8月,伊拉克开始大规模空袭哈尔克岛,并袭击来往于该岛的油轮,破坏伊朗的石油出口。1984年6月-1985年6月,伊拉克又发动了“袭城战”,伊朗近400座城市受袭。随后,双方的“袭城战”进一步升级。1988年2月27日,“袭城战”达到了8年来的最高峰,伊拉克出动飞机轰炸了德黑兰炼油厂。第二天,伊朗进行报复,轰炸了巴士拉及其他5个城市,29日,还向巴格达发射了3枚导弹。“袭城战”使双方的许多城市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炸死炸伤了一大批平民。
与此同时,在海上双方展开了“油轮战”。伊拉克从1984年开始,发动了一场袭击油轮的攻势。为迫使美国等国家进一步向伊朗施加压力,伊拉克还用导弹打击巴拿马、希腊、科威特、英国、美国等国的油轮,企图将美国卷入海湾冲突。
1987年7月22日,美国公开卷入两伊冲突。11日,美国出动武装直升机首次袭击了正在公海布雷的伊朗“阿杰尔”号登陆艇。10月8日,又出动武装直升机攻击伊朗的4艘炮艇,击沉2艘,击伤2艘。10月15日、16日,伊朗发射岸对舰导弹,击中了悬挂利比里亚国旗的美国“森加里”号油轮和悬挂美国国旗的科威特油轮。1988年7月3日,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用导弹击落了一架飞临霍尔木兹海峡上空的伊朗航空公司的A300型大型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全体人员遇难。
两伊武装冲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全体一致通过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598号决议。伊拉克在第二天就做出了反应,表示欢迎安理会的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伊朗既没接受,也没表示反对。1988年7月18日,伊朗出人意料地宣布接受598号决议,就在前几天,它还宣称要进行持久战。8月25日,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主持下,两伊外长终于坐在一起,为最终结束战争进行谈判,结果一致同意停止战争,但双方在边界划分、战争责任、赔偿、交换战俘等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至此,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
两伊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中东、波斯湾地区爆发的一场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双方血战8年,结果两败俱伤,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两国共伤亡约100余万人,仅伤亡人数一项就大大超过1948年以来历次阿以战争伤亡人数的总和。8年战争,两伊在军费开支上共耗资2000多亿美元,其他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计算。两伊战争如此高的消耗,是二战后局部战争少有的。
1984年5月开始的“袭船战”,不仅给双方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引起了整个海湾局势的紧张,导致了外国在海湾军事力量的大量增加。这是二战以来,外国军事力量在海湾地区的最大规模的集结。
两伊战争,双方使用了大量的现代化高技术武器装备,美国、前苏联和法国等,将一些新式装备卖给交战双方使用,这些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提供了大量战斗数据,为有关国家研制和装备同种武器提供了重要经验。
㈤ 两伊战争分别是指那两国家
两伊战争分别是伊朗和伊拉克。
两伊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 第一阶段,伊拉克全面进攻,伊朗组织边境防御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发展反攻势头,伊拉克被动挨打。
1984年开始,双方展开地面拉锯战,加强空中与海上袭击。第四阶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再次攻入伊朗境内。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5)1980年伊朗发生了什么扩展阅读:
1982年4月,伊朗发动反攻,基本上收复全部失地。7月,伊朗军队越过边界,占领伊拉克境内的一些城镇和据点。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势,双方进入相持阶段。1984年4月起,战争向海峡水域和城市区扩展。
为破坏对方经济和切断石油出口运输线,发生了“油轮战”和“袭城战”,双方竞相攻击对方的石油基地、中心城市,袭击出入对方港口的油轮。
两伊战争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伊斯兰会议组织、不结盟国家等都曾多次出面调停,但由于双方条件相距甚远,未能奏效。1987年7月20日,安理会通过结束两伊战争的598号决议。
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则坚持应惩办战争祸首,要求萨达姆下台,拒绝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连续发动进攻,收复失地后于7月又进入伊朗境内。7月18日,伊朗改变以往强硬态度,宣布接受安理会的598号决议。
8月20日,双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主持下双方开始直接谈判。至此,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
这场战争使双方死亡约100万人,伤约170万人,相当于四次中东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17倍,整个经济损失高达约6000亿美元。
㈥ 两伊战争和当时的苏联美国有什么关系呢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
简单的来说,两伊战争有着多重意味,这场战争是西亚——中东地区两大军事强国的争霸,其中掺杂了领土争端、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宗教争端等多种因素;另一方面,在冷战的国际大环境下,两国无可避免地成为了美苏的代理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两伊战争也是一场美苏的代理人战争。
(6)1980年伊朗发生了什么扩展阅读
两伊战争的起因
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朗长期以来存在着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
1975年两国曾为解决双方之间的争端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伊朗同意停止支持伊拉克库尔德反政府力量;
伊拉克则同意将阿拉伯河南段102公里中心线定为两国水界。1979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日趋恶化,不断发生边界冲突。
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收回阿拉伯河的主权。22日出兵伊朗,导致两伊战争爆发。
㈦ 两伊战争是怎么回事
两伊战争是指发生于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的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战争。两伊边界全长1 280千米,其中最南端以阿拉伯河为界。阿拉伯河对两伊来说都是重要的水道。两伊的大油田、大油港和主要炼油厂都集中在这条河的两岸。阿拉伯河还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两国在阿拉伯河的主权问题上长期存在争议。1975年3月两国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签订边界协定,规定这段边界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当时在伊拉克掌握实际权力的是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萨达姆·侯赛因,在伊朗当权的是国王礼萨·巴列维。但到了1978年,伊朗国内政局发生了极大变化,什叶派宗教人士发动的伊斯兰革命席卷全伊朗。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伊朗长达2 500年的君主制终结;宗教领袖霍梅尼成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两伊关系随之恶化。1980年9月,伊拉克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同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战争主要在两国的边境地区进行。双方动用了飞机、重炮和导弹,袭击包括对方首都在内的重要经济中心和军事设施,还互相袭击停泊在对方港口的油轮,遭到袭击的油轮共有540艘之多。后经联合国多次调停,1988年8月两国宣布停火。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
以下是一些图片:
http://image2.sina.com.cn/dy/w/2004-09-21/.jpg
http://cimg.163.com/news/2005/12/15/200512151517355ed31.jpg
http://www.yestock.com.cn/attachments/wb3SwdW91fm8zQ==_HupXXmZHvQEM.jpg
㈧ 两伊战争为什么会爆发
两伊战争为什么会爆发_两伊战争爆发的历史原因
两伊战争的时间是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伊朗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伊拉克称为萨达姆的卡迪西亚,战争打了8年,双方都称胜利,国际上评价很差,高科技武器打了一场糟糕的战争。战后,两国经济衰退,人员锐减,国力倒退。伊朗人员死伤约60多万,伊拉克则为40多万。几个大国争相把武器卖给这两个国家,两国在战争中至少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都有丰富的石油,大战前,都是地区强国。伊朗有大量的美式装备,伊拉克号称中东霸主,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上台,趁他立足未稳之际,萨达姆发动战争,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出兵伊朗,短短时间内,伊拉克军队占领伊朗约2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1982年4月,伊朗站稳脚跟,霍梅尼的宗教精神凝聚人心,伊朗空前团结,凭借不怕死的精神和先进的飞机大举反攻,收复了大部分领土。自1984年年初,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87年7月20日,安理会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国立即停火,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伊朗正式停火。
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三,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关于阿拉伯河的归属问题。
伊拉克和伊朗有着1200多公里陆上边界,南部100多公里长的阿拉伯河是两国的界河。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发源于土耳其,在伊拉克的古尔奈镇汇银嫌流后叫阿拉伯河,最后注入波斯湾。
该河是伊拉克通向波斯湾的唯一水上通道,伊拉克的石油船源源不断驶向波斯湾,该河对伊拉克非常重要,注入波斯湾的河流是伊朗和伊拉克的边界,一边是伊朗,一边是伊拉克。这就很麻烦,伊拉克主张全部河流都属于伊拉克,伊朗反对。
1975年3月,双方签署《阿尔及尔协定》,伊拉克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的中心线为两国边界败散,伊察搏氏朗则答应将其境内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伊拉克作为补偿。但是,伊朗一直没有履行,不舍得300平方公里土地。几年后,伊朗爆发革命。萨达姆于1980年9月17日宣布废止阿尔及尔协定,收回全部阿拉伯河主权,这,直接导致两伊战争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