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伊朗与美国建交没有
1979年断交以后,至今无外交关系。
伊朗委托巴基斯坦驻美大使馆为伊朗在美外交利益代表机构,后来伊朗设立在美外交利益代表处,名义上是巴基斯坦驻美大使馆下设的一个部门。
美国委托瑞士驻伊朗大使馆代表美国在伊朗的外交利益。美国也计划将在德黑兰设立类似的外交利益代表处。
② 伊朗和美国什么时候可能回发生战争
1:布/什是有名的鹰/派/领/导人,所以在他任/期之内,对谁都是有可能发/动/战/争的。
2:目前如果奥/巴/马顺/利/当选,美伊之间的战争发生要降低,因为奥巴马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平稳的人,他在竞选时,就抛出如果当选,就在1年半内从伊/拉/克撤/军,这点可以看出,他的作风,可能不会只主战派。
但是这都是他竞/选时拿出的策略,以后他的作风是否改变,也有待观察。
3:近来,国家油价上涨的很大原因就是美/伊关系紧张,作为油价上涨的第一受害国美国,他们对发动战争的可能性会降低,因为保持和伊朗的关系和谐,能很大程度上缓解国内经济的低迷。
4:作为伊朗,也不停的抛出言论,说要和美国建交,说要谈判。
综上:个人觉得,美国与伊朗会慢慢得和解,会和朝鲜问题一样(现在朝鲜和美国已经和解)
③ 1971年,中国同哪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是1979年才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71年中美只是改变了原先的敌对关系,开始走向缓和。1971年建交的。我查了下有:1971年8月16日, 伊朗与中国建交,1971年11月9日, 黎巴嫩与中国建交。
1971年3月22日, 科威特与中国建交。1971年8月4日, 土耳其与中国建交1971年12月14日,塞浦路斯与中国建交。1971年12月8日, 冰岛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1年5月28日, 奥地利与中国建交。
1971年10月25日,比利时与中国建交1971年5月6日, 圣马力诺与中国建立领事级外交关系。1991年7月15日
起中国与圣马力诺两国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关系。1971年3月26日, 喀麦隆与中国建交。1971年11月12日,卢旺达与中国建交。1971年2月10日, 尼日尔爾利亚与中国建交。
1971年12月7日, 塞内加尔与中国建交。
1971年7月29日, 塞拉利昂与中国建交。1971年11月2日, 秘鲁与中国建交。 以上这些我是在这里查的 http://..com/question/30971350.html 这里还有其他国家在不同年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④ 美国和伊朗关系的历史渊源
伊朗问题一般指伊朗核问题
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下,伊朗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核能开发活动。1980年伊朗与美国断交后,美国开始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
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美国随即对伊朗的核能开发计划表示了“严重质疑”。美国称伊朗拥有浓缩铀就意味着拥有核武器,并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
国际原子能机构也通过多项相关决议,要求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进行更为严格的检查,终止提炼浓缩铀的试验。在国际社会,特别是代表欧盟的法国、德国、英国的积极斡旋下,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暂停浓缩铀离心机的组装。11月,伊朗宣布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
2003年10月21日,伊朗表示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此后,伊朗与欧盟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欧盟坚持伊朗应完全终止铀浓缩活动,而伊朗则表示不会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2005年8月,伊朗恢复了铀转化活动,欧盟与伊朗之间的谈判中断。
2003年12月18日,伊朗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萨利希(左)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右)共同在奥地利维也纳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为了打破伊朗核问题的僵局,2005年12月,俄罗斯向伊朗递交了两国在俄境内建立铀浓缩联合企业的提议,以确保伊朗的核技术不会用于军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铀浓缩活动必须在本国境内进行。
2005年8月8日,在伊朗伊斯法罕铀转化设施内,伊朗技术人员正在移动一个装有核材料的容器。伊朗原子能组织副主席赛义迪2005年8月8日向外界宣布,伊朗已于当日在伊斯法罕附近的一处核设施中恢复铀转化活动。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并于10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设施上的封条,正式恢复核燃料研究活动。美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立即就此指责伊朗。美国表示,必须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以便对伊朗实施可能的制裁。3月28日,安理会通过要求伊朗在30天内中止一切核活动的主席声明,这意味着伊朗将于4月28日面临最后期限。
4月11日,伊朗宣布已经成功提炼出纯度达3.5%的浓缩铀,表明伊朗已完全掌握核燃料生产技术。此举引起美国等有关国家的强烈反应。13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呼吁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通过强硬决议。25日,伊朗表示,如果联合国对伊朗实施制裁,伊朗将中断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27日重申,伊朗不会在核问题上屈服于西方压力。5月2日,伊朗称最近生产的浓缩铀纯度已达到4.8%。5日,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就拟议中的伊朗核问题决议草案举行闭门磋商,但未能就草案内容达成一致意见。
另外给您一个地址,去看看会有帮助
⑤ 伊朗和美国关系紧张来源已久了么
美伊交恶溯源可以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
其实两伊战争期间,与伊朗为敌的美国明显站在了伊拉克一边,并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上的援助。然而美国政府很快意识到,素有宏图大志的萨达姆将成为更危险的敌人,美伊关系迅速降温。1990年8月2号,伊拉克出兵占领科威特全境,并吞并科威特为其第19个省。此后,联合国连续通过了5个决议,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实施经济制裁。但伊拉克仍然拒不撤军。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组成多国部队,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下,先后对伊拉克实施了"沙漠盾牌"、"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三个阶段的军事行动,收复科威特,并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当年4月3号,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87号决议,要求伊拉克销毁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作为解除经济制裁的前提。此后,在1991年到1998年的对伊武器核查中,美伊摩擦不断,两国关系继续恶化。1998年12月16号,核查危机达到顶峰,联合国核查人员全部撤离伊拉克。次日凌晨,美英单方面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大规模导弹袭击,核查工作就此中断。去年年初,美国以伊拉克拒绝接受武器核查,继续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将伊拉克列入了所谓的邪恶轴心,声明将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去年9月,伊拉克迫于军事压力,同意接受联合国的武器核查。在此后的核查过程中,尽管伊拉克给予了积极配合,并按时向联合国提交了武器发展报告,但美英坚持认为伊拉克隐瞒事实,继续藏有并发展违禁武器,并不断向海湾地区增兵。
一直以来,总对美国存在一定的偏见。不习惯她凭借自己超强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打着“民主”的旗帜,喊着“反恐”的口号,给世界的和平带来威胁!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黎以冲突,美国或明或暗的参与,给中东这块饱受战争摧残的土地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被炮火摧毁的家园,废墟上孩子们祈盼和平的眼神,使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心灵为之颤抖!如今,朝鲜无视世界各国的反对,对外宣称已成功试验“核爆”后,被美国列为“邪恶轴心国”之一的伊朗,其核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另一焦点。美国将会对伊核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一部分取决于伊朗方面的回应。但我们期待,两国博弈的代价,不是另一场硝烟!
一、 伊核问题的由来
1967年,美国首先援助伊朗建立了原子能研究中心,随后欧美等西方国家纷纷与伊朗签订核合作合同,争夺伊朗核市场,伊朗核计划发展进入全盛阶段。但随着伊斯兰革命的胜利,巴列维王朝的垮台,欧美终止了与伊朗签订的所有合同。而持续了八年之久的两伊战争,更是摧毁了在巴列维王朝时期的大部分核设施。战争结束后,伊朗向俄罗斯寻求帮助,在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控下,实施了核设施重建工作。2003年,美侦察到伊朗的秘密核设施。该消息曝光后,欧盟三国与伊朗就“伊核问题”展开了谈判。但由于欧盟在谈判中受美国影响,加上伊朗政府强硬的态度,使得谈判陷入僵局,最终使得伊朗再次恢复铀浓缩加工活动。围绕伊朗进行铀浓缩活动的目的,美欧与伊朗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对峙。
二、美伊博弈
美国为了维持其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绝不能容忍伊朗拥有制造核武的机会。而伊朗身处中东这个是非之地,为自身安全及能源问题考虑,迫切需要发展核技术。这一矛盾的存在显然并非偶然。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成为了全世界尤其是美伊必须考虑的问题。
尽管伊朗方面一再强调自己是“和平发展核能”,但欧美等国却对这一说法表示怀疑。一旦放任伊朗,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九个“拥有核武”的国家,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将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产生影响,其他国家倘若纷纷效仿,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国的军事威慑力,进而动摇美国极力营造的“一超独霸”的世界格局,最终损害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
尽管后果严重,但面对“不吃硬”的德黑兰,美国确实要下一番苦功。毕竟,伊朗不是阿富汗、伊拉克。首先,伊朗的国土面积是伊拉克的四倍,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是伊朗人民推选出来的政治和精神领袖,具有号召和团结民众的感召力;其次,伊朗的石油储量居世界前列,中国与俄罗斯等大国都与伊朗有着密切的能源关系。美国对伊措施不得不兼顾这些国家的利益;再次,伊朗所处的地理位置也给其带来了天然优势:把守着中东的石油通道——霍尔木兹海峡,美国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悬于这条通道,不得不有所顾忌;最后,内贾德广泛联合其他反美阵营,频频出访邻国。与委内瑞拉、古巴等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力量!
而对于美国自身而言,各种困难也不得不面对。第一,伊拉克战争的后遗症,使布什进退两难。继续派兵驻守,带来的是美军伤亡人数的攀升和国内反对势力的指责;但撤军更是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成果,拱手让出,使伊朗有机可乘,增加伊朗在伊拉克的影响力。第二,美国国内的“驴象之争”再次拉开了帷幕,布什在任期内,已不再可能策划对伊动武。
面对诸多的障碍,美国出于无奈,被迫改变策略,对伊妥协,表示“只要伊朗同意暂停铀浓缩活动,美国将参加与伊朗的直接谈判”。
正如《孙子、谋攻》中所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战争是所有策略中最低级的选择,虽然“伊核问题”的解决前景仍不明朗,但我们期待双方博弈可以达到一个令大家满意的均衡。
⑥ 美国,伊拉克,伊朗的关系
分类: 社会民生 >> 其他社会话题
问题描述:
美国,伊拉克,伊朗。他们这些国家现在都是什么样的情形,与关系啊,请细讲,先谢谢了
解析:
中新网3月27日电 在美英联军发动“自由伊拉克”行动前的周末,美国和伊朗的官员曾举行过一次重要会议,讨论战争如果爆发,美国与伊朗应如何进行合作。
据两名白宫官员称,3月16日,负责与伊拉克反对派领导人扎拉米-卡里尔扎德联系的总统特使与伊朗高级官员在日内瓦进行了会晤,双方达成一份协议称,如果美国飞行员在战争期间被迫在伊朗境内着陆,伊朗将对其提供援助。
协议同时称,不管是在战时还是在战后,伊朗都不会从任何方向出兵伊拉克,只允许在伊朗的伊拉克反对派组织“伊拉克 *** 革命最高委员会”的武装成员入境伊拉克。据称,这支武装力量目前共有1,500人。
此次会晤之前,华盛顿与德黑兰曾在一月份进行过一次级别相对较低的谈判。美国副助理国务卿瑞恩-克罗克和伊朗外交部副部长加瓦德-扎里夫及伊朗革命卫队的官员出席了谈判。
美国与伊朗沟通的另一条渠道是“伊拉克国民大会”创始人阿哈默德-加拉比。据“伊拉克国民大会”官员称,十一月份,加拉比与伊朗军方和情报部门的高级官员进行了会晤。
1979年伊朗爆发 *** 革命,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德黑兰使馆,并扣留了所有使馆人员充当人质,自此美国与伊朗的外交关系中断,至今已经有20年的历史。但是,美国与伊朗的通道却并没有完全封闭,双方建立了一套直接和间接的联系渠道,就紧急问题进行磋商,如在2001的阿富汗战争中,华盛顿担心“基地”组织 *** 逃入阿富汗邻国伊朗,曾与伊朗进行过秘密磋商。
在华盛顿看来,伊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什叶派 *** 国家,对伊拉克南部的什叶派 *** 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美国官员认为伊朗可以帮助美国赢得伊拉克什叶派的支持。为此,2月份时,美国帮助伊朗支持的伊拉克反对派组织“伊拉克 *** 革命最高委员会”进入了伊拉克反对派领导委员会。
一位欧洲外交家称,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令伊朗人非常紧张。他说:“布什总统发布‘邪恶轴心’说后,伊朗实际一直在期待华盛顿发表明确声明,表明自己不会攻击德黑兰。”
但是,来自西方的一些中东问题专家却向白宫发出警告:不要过多地信赖与伊朗的合作。前中东问题副助理国务卿爱德华-沃尔克上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期望伊朗人跟我们站在一条线上,那简直是异想天开。他们是否会封锁‘基地’进入伊朗的秘密通道,是否会面对伊拉克的政治混乱而不介入,这都值得怀疑。伊朗有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且与我们的国家利益并不一致。”
现在伊拉克把美国拖进了泥潭,美国有点进退两难,有传言说美国最近要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因为美国以将伊朗核问题提交了联合过,但我认为美国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并不大。首先,伊拉克已经拖住了美国很大一部分的精力,再者,伊朗和伊拉克不同,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全国人民拥有统一的信仰,而且国内政局相对稳定,人民还是很团结的,因此,就算打伊朗也并不那么容易,两伊战争就是例子,美国现在只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朗核问题了
⑦ 世界上还未和美国建交的三个国家,有朝鲜和伊朗吗
有。截止2019年9月,未和美国建交的三个国家:朝鲜、不丹、伊朗。
1、伊朗
位于西亚,是中东地区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曾经让美国痛苦不已,因此美国对伊朗一直不友好,至今两国也没有建交。但是伊朗和中国的关系是仅仅依靠的,到伊朗旅游,中国游客享受到的可是超友好的待遇。
2、不丹
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它是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比较封闭的国家了,这个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受印度的一些影响,奉行不与大国建立外交的策略。目前在全球它只与2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不仅没有美国,和中国也从未建交。
3、朝鲜
朝鲜与美国的关系并不友好,两国之间的谈判还在进行中,没有任何大使的交流。朝鲜是美国最重要的对手之一。美国目前通过瑞典驻平壤大使馆与朝鲜打交道。2009年,尽管遭到国际社会的反对,包括美国的反对,朝鲜似乎开始了其核项目的启动,这进一步恶化了两国关系。除了人道主义援助,如饥荒时期的食物,禁运禁止任何形式的美国商品。
(7)伊朗什么时候能和美国建交扩展阅读:
美国和不丹还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然而,两国政府有着非正式和友好的关系,尽管通过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等非正式渠道进行了一些接触。不丹于1971年加入联合国,但与任何一个安全理事会都没有外交关系。
伊朗在美国的利益由巴基斯坦政府代表。伊朗和六个世界大国之间可能会达成一项初步的核协议,但这不会改变美国与中东国家的官方外交关系。在伊朗达成协议后,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向美国人保证,此举不会导致重启与德黑兰的关系。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一直大力支持韩国,而将朝鲜作为对立国,在核问题等诸多方面上与朝鲜存在尖锐矛盾。虽然朝美两国一直没有停止过接触,但双方分歧明显。朝鲜一直认为,美国在韩国驻军并举行针对朝鲜的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对朝鲜进行持续威胁和恐吓,不断对朝实行敌视政策,使朝鲜不得不加强包括核遏制力在内的军事力量。而美国方面则坚持,两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先决条件是朝鲜切实履行在终止核计划问题上的承诺。
⑧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建交时间表
与中国建交的国家(178个)(更新于2018年8月21日)
一、亚洲国家(46个)
阿富汗(Afghanistan):1955年1月20日—今
亚美尼亚(Armenia):1992年4月6日—今
阿塞拜疆(Azerjan):1992年4月2日—今
巴林(Bahrain):1989年4月18日—今
孟加拉国(Bangladesh)1975年10月4日—今
文莱(Brunei):1991年9月30日—今
柬埔寨(Cambodia):1958年7月19日—今
塞浦路斯(Cyprus):1971年12月14日—今
东帝汶(East Timor):2002年5月20日—今
格鲁吉亚(Georgia):1992年6月9日—今
印度(India):1950年4月1日—今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1950年4月13日—1967年10月30日;1990年8月8日—今
伊朗(Iran):1971年8月16日—今
伊拉克(Iraq):1958年8月25日—今
以色列(Israel):1992年1月24日—今
日本(Japan):1972年9月29日—今
约旦(Jordan):1977年4月7日—今
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1992年1月3日—今
科威特(Kuwait):1971年3月22日—今
吉尔吉斯斯坦(Kyrgyzstan):1992年1月5日—今
老挝(Laos):1961年4月25日—今
黎巴嫩(Lebanon):1971年11月9日—今
马来西亚(Malaysia):1974年5月31日—今
马尔代夫(Maldives):1972年10月14日—今
蒙古(Mongolia):1949年10月16日—今
缅甸(Myanmar):1950年6月8日—今
尼泊尔(Nepal):1955年8月1日—今
朝鲜(North Korea):1949年10月6日—今
阿曼(Oman):1978年5月25日—今
巴基斯坦(Pakistan):1951年5月21日—今
巴勒斯坦(Palestine):1988年11月20日—今
菲律宾(Philippines):1975年6月9日—今
卡塔尔(Qatar):1988年7月9日—今
韩国(South Korea):1992年8月24日—今
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1990年7月21日—今
新加坡(Singapore):1990年10月3日—今
斯里兰卡(Sri Lanka):1957年2月7日—今
叙利亚(Syria):1956年8月1日—今
塔吉克斯坦斯坦(Tajikistan):1992年1月4日—今
泰国(Thailand):1975年7月1日—今
土耳其(Turkey):1971年8月4日—今
土库曼斯坦(Turkmenistan):1992年1月6日—今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nited Arab Emirates):1984年11月1日—今
乌兹别克斯坦(Uzbekistan):1992年1月2日—今
越南(Vietnam):1950年1月18日—今
也门(Yemen):1956年9月24日—今
二、欧洲国家(43个)
阿尔巴尼亚(Albania):1949年11月23日—今
安道尔(Andorra):1994年6月29日—今
奥地利(Austria):1971年5月28日—今
白俄罗斯(Belarus):1992年1月20日—今
比利时(Belgium)1971年10月25日—今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1995年4月3日—今
保加利亚(Bulgaria):1949年10月4日—今
克罗地亚(Croatia):1992年5月13日—今
捷克(Czech Republic):1949年10月6日—今
丹麦(Denmark):1950年5月11日—今
爱沙尼亚(Estonia):1991年9月11日—今
芬兰(Finland):1950年10月28日—今
法国(France):1964年1月27日—今
德国(Germany):1972年10月11日—今
希腊(Greece):1972年6月5日—今
匈牙利(Hungary):1949年10月6日—今
冰岛(Iceland):1971年12月8日—今
爱尔兰(Ireland):1979年6月22日—今
意大利(Italy):1970年11月6日—今
拉脱维亚(Latvia):1991年9月12日—今
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1950年9月14日—今
立陶宛(Lithuania):1991年9月14日—今
卢森堡(Luxembourg):1972年11月16日—今
马其顿(Macedonia):1993年10月12日—1999年2月9日;2001年6月18日—今
马耳他(Malta):1972年1月31日—今
摩尔多瓦(Moldova):1992年1月30日—今
摩纳哥(Monaco):1995年1月16日—今
黑山(Montenegro):2006年7月6日—今
荷兰(Netherlands):1972年5月18日—今
挪威(Norway):1954年10月5日—今
波兰(Poland):1949年10月7日—今
葡萄牙(Portugal):1979年2月8日—今
罗马尼亚(Romania):1949年10月5日—今
俄罗斯(Russia):1949年10月2日—今
圣马力诺(San Marino):1971年5月6日—今
塞尔维亚(Serbia):1955年1月2日—今
斯洛伐克(Slovakia):1949年10月6日—今
斯洛文尼亚(Slovenia):1992年5月12日—今
西班牙(Spain):1973年3月9日—今
瑞典(Sweden):1950年5月9日—今
瑞士(Switzerland):1950年9月14日—今
乌克兰(Ukraine):1992年1月4日—今
英国(United Kingdom):1972年3月13日—今
三、非洲国家(53个)
阿尔及利亚(Algeria):1958年12月20日—今
安哥拉(Angola):1983年1月12日—今
贝宁(Benin):1964年11月12日—1966年1月9日;1972年12月29日—今
博茨瓦纳(Botswana):1975年1月6日—今
布基纳法索(Burkina faso ):1973年9月15日—1994年2月4日;2018年5月26日—今[1]
布隆迪(Burundi):1963年12月21日—1965年1月29日;1971年10月13日—今
喀麦隆(Cameroon):1971年3月26日—今
佛得角(Cape Verde):1976年4月25日—今
中非(Central African Republic):1964年9月29日—1966年1月1日;1976年8月20日—1991年7月8日;1998年1月29日—今
乍得(Chad):1972年11月28日—1997年8月12日;2006年8月6日—今
科摩罗(Comoros):1975年11月13日—今
刚果(布)(the Congo):1961年2月20日—今
刚果(金)(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1964年2月22日—今
科特迪瓦(Côte d'Ivoire):1983年3月2日—今
吉布提(Djibouti):1979年1月8日—今
埃及(Egypt):1956年5月30日—今
赤道几内亚(Equatorial Guinea):1970年10月15日—今
厄立特里亚(Eritrea):1993年5月24日—今
埃塞俄比亚(Ethiopia):1970年11月24日—今
加蓬(Gabon):1974年4月20日—今
冈比亚(Gambia):1972年12月14日—1995年7月25日;2016年3月17日—今
加纳(Ghana):1960年7月5日—1966年10月20日;1972年2月25日—今
几内亚(Guinea):1959年10月4日—今
几内亚比绍(Guinea-Bissau):1974年3月15日—1990年5月31日;1998年4月23日—今
肯尼亚(Kenya):1963年12月14日—今
莱索托(Lesotho):1983年4月30日—1990年4月7日;1994年1月12日—今
利比里亚(Liberia):1977年2月17日—1989年10月10日;1993年8月10日—1997年9月9日;2003年10月12日—今
利比亚(Libya):1978年8月9日—今
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1972年11月6日—今
马拉维(Malawi):2007年12月28日—今
马里(Mali):1960年10月25日—今
毛里塔尼亚(Mauritania):1965年7月19日—今
毛里求斯(Mauritius):1972年4月15日—今
摩洛哥(Morocco):1958年11月1日—今
莫桑比克(Mozambique):1975年6月25日—今
纳米比亚(Namibia):1990年3月22日—今
尼日尔爾尔(Niger):1974年7月20日—1992年7月30日;1996年8月19日—今
尼日尔爾利亚(Nigeria):1971年2月10日—今
卢旺达(Rwanda):1971年11月12日—今
塞内加尔(Senegal):1971年12月7日—1996年1月9日;2005年10月25日—今
塞舌尔(Seychelles):1976年6月30日—今
塞拉利昂(Sierra Leone)1971年7月29日—今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São Tomé and Príncipe):1975年7月12日—1997年7月11日;2016年12月26日—今
索马里(Somalia):1960年12月14日—今
南非(South Africa):1998年1月1日—今
南苏丹(South Sudan):2011年7月9日—今
苏丹(Sudan):1959年2月4日—今
坦桑尼亚(Tanzania):1964年4月26日—今
多哥(Togo):1972年9月19日—今
突尼斯(Tunisia):1964年1月10日—1967年9月26日;1971年10月8日—今
乌干达(Uganda):1962年10月18日—今
赞比亚(Zambia):1964年10月29日—今
津巴布韦(Zimbabwe):1980年4月18日—今
四、北美洲国家(15个)
安提瓜和巴布达(Antigua and Barbuda):1983年1月1日—今
巴哈马(Bahamas):1997年5月23日—今
巴巴多斯(Barbados):1977年5月30日—今
加拿大(Canada):1970年10月13日—今
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2007年6月1日—今
古巴(Cuba):1960年9月28日—今
多米尼加(The Dominican Republic):2018年5月1日—今[2]
多米尼加国(Dominica):2004年3月23日—今
萨尔瓦多(El Salvador)[3]2018年8月21—今
格林纳达(Grenada):1985年10月1日—1989年8月7日;2005年1月20日—今
牙买加(Jamaica):1972年11月21日—今
墨西哥(Mexico):1972年2月14日—今
巴拿马(Panama):2017年6月13日—今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1974年6月20日—今
美国(United States):1979年1月1日—今
五、南美洲国家(11个)
阿根廷(Argentina):1972年2月19日—今
玻利维亚(Bolivia):1985年7月9日—今
巴西(Brazil):1974年8月15日—今
智利(Chile):1970年12月15日—今
哥伦比亚(Colombia):1980年2月7日—今
厄瓜多爾尔尔(Ecuador):1980年1月2日—今
圭亚那(Guyana):1972年6月27日—今
秘鲁(Peru):1971年11月2日—今
苏里南(Suriname):1976年5月28日—今
乌拉圭(Uruguay):1988年2月3日—今
委内瑞拉(Venezuela):1974年6月28日—今
六、大洋洲国家(10个)
澳大利亚(Australia):1972年12月21日—今
库克群岛(Cook Islands):1997年7月25日—今
斐济(Fiji):1975年11月5日—今
密克罗尼西亚(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1989年9月11日—今
新西兰(New Zeland):1972年12月22日—今
纽埃(Niue):2007年12月12日—今
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1976年10月12日—今
萨摩亚(Samoa):1975年11月6日—今
汤加(Tonga):1998年11月2日—今
瓦努阿图(Vanuatu):1982年3月26日—今
注:以上国家排序按英文字母顺序。
(8)伊朗什么时候能和美国建交扩展阅读:
一、亚洲区
1990年南北也门合并后,同中国建交时间被确定为1956年9月24日。该时间是中国同北也门(时称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建立公使级外交关系的时间。
中越建交于1950年,当时越南正在进行抗法战争。二战结束后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五十万人庆祝大会上宣告了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诞生。然次年妄图重塑殖民辉煌的法国却公然撕毁和平协议而大举入侵,在南方占领区“绥靖”,在北方厉行“蚕食”、“扫荡”和“封锁”。中越建交后,中方做出了全面援越的决定。
二、欧洲区
1964年的中法建交被西方媒体称为“外交核爆炸”。当时戴高乐政府奉行独立自主政策,寄希望用缓和、谅解与合作替代对抗,以在美苏争霸的夹缝中寻求适应性和灵活性。
中国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建交时间分别是1949年和1972年。1990年10月两德以东德并入西德方式实现统一,如此中德建交以1972年为准,今年则是两国建交45周年。
而捷克斯洛伐克在1993年1月分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后,均同中国商定继续沿用1949年10月6日为双方建交日期,且中方同捷斯联邦签署的条约及协定继续有效。
三、非洲区
非洲可谓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洲,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956年中国埃及的建交揭开了新时期中非关系发展的新篇章。非洲些许国家同中国建交的变迁较“频繁”,如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建交时间即为1975年-1997年和2016年末至今;与利比里亚建交时间则为1977年-1989年、1993年-1997年和2003年至今……
四、大洋洲区
其中纽埃和库克群岛属准主权国家。所谓准主权国家,是指已高度自治,并被部分国家承认为主权国家的地区。除以上两者外另包括科索沃和马耳他骑士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