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导演说了什么

伊朗导演说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3-11-22 16:27:04

Ⅰ 阿巴斯简介

不与群芳同列的伊朗导演阿巴斯

丁丁(9月14日23:28)

谈到电影,极少有人会想起伊朗。

长久以来,这片绮丽的土地一直由欧美大国把持,即使将焦点对准亚洲,为世人所瞩目的也是中国、日本、印度等与西方接触较密的国家。相形之下,封闭而又动荡的小国伊朗完全可以被电影文化界忽略。这一悲哀的境况终于由一位不同凡响的电影导演改变,他就是现今影迷们不时挂在嘴边的阿巴斯。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1940年6月22日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自小就表现出对艺术的强烈兴趣。毕业于市立美术学院。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走美术道路,为了生活,便暂且为交警局设计交通海报,同时给儿童读物画插图,后来开始拍摄广告和短片。对各种工作的尝试为他日后从影积淀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1969年是伊朗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年——伊朗新浪潮(Iranian New Wave)诞生了,青少年发展研究院聘请阿巴斯组建电影学系,此后的二十三年间(至1992年),他一直在此拍片。电影系成为了制作伊朗新电影的温床,而对阿巴斯本人来说,这同样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是从六九年开始,作为一名导演、剧作家、制作人以及剪辑师,他如一颗新星在伊朗电影工业浪潮中冉冉升起。

1970年,阿巴斯完成了他的首部抒情短片《面包与小巷》,从中我们已可洞见他日后集大成作品的艺术风格:纪录片式的框架,即兴式的表演,真实生活的节奏,和现实主义的主题。而这一切都被他舒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积累了几年拍短片的经验,1974年阿巴斯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旅行者》(当然也只有74分钟),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叛逆的乡村问题少年,他执意要到首都德黑兰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八十年代,他相继拍摄了一些反映伊朗学龄儿童面临的问题的纪录片,如《一年级新生》(1985),《家庭作业》(1989)等等。

Ⅱ 依朗电影《小鞋子》简介

《小鞋子》是伊朗1997年的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把自己妹妹鞋子弄丢以后发生的故事。它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讲述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是献给成人的童话,唤醒人们对童年遥远的记忆,进而想到贫穷生活与单纯、天真、善良、快乐之间的关系。

Ⅲ 戈达尔所说的“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句话应该如何看待

关于阿巴斯的电影,戈达尔好像也有一个惊世骇俗的说法,“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于阿巴斯”。对于我而言,格里菲斯给电影一个可以讲述故事的起点,那么,按戈达尔关于阿巴斯的判断,电影讲述故事在阿巴斯这里就告以终结了。一言以蔽之,电影的记录和虚构的两种思路到了阿巴斯处没有对立和矛盾,一起和谐共生起来。我感觉这句话说的特别对,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确实代表着伊朗电影的最高成就。

他还一直在编选和改写古波斯诗歌,在2006年至2011年,他终于把这方面的成果公诸于世,相继出版了古波斯大诗人哈菲兹、萨迪、鲁米和现代诗人尼玛(1895-1960)的诗集,此外还有两本古今波斯诗人作品的“截句”。在晚年做出如此大手笔的举措,是因为阿巴斯太知道它们的价值了,不管是对他自己而言还是对读者而言。

Ⅳ 关注底层现实,这部伊朗导演的新片值得一看

作者:把噗(已授权)

不久前,一部印度电影《云端之上》在中国上映。

与以往在影院看到的印度电影不同,《云端之上》缺少印度电影必备的一些元素:煽情、反转、载歌载舞……

至于何种原因?其实很简单,《云端之上》出自一位伊朗导演之手。导演叫“马基德·马基迪”,伊朗国宝级导演,代表作是《小鞋子》。

相信,不少中国人人生中看的第一部伊朗电影就是《小鞋子》。或者说,一旦谈起伊朗电影,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小鞋子》。

这部电影早已成为伊朗电影的代名词,世界上无以数计的观众都被它实在地感动过。

除了《小鞋子》,马基德·马基迪还有其他经典的电影,比如《天堂的颜色》《麻雀之歌》《巴伦》……部部佳作,而且都是儿童电影,讲述孩子之间简单真挚的故事,默默温情,让人感动到落泪。 《云端之上》是最新一部,虽然儿童已经不再占据主角位置。

电影一开始,摄影机镜头从背后立着巨大广告牌、车水马龙的立交桥上向下移到桥下,展现出 在隧洞里生活的贫苦人民和流浪汉,贫富差距瞬间彰显。

马基德·马基迪的表达重点无疑放在后者,讲述普通人在大城市里艰难生存的故事。

男主人公埃米尔是一个靠贩毒为生的小混混,经常受到老板的克扣,在一此贩毒过程中,被别人举报。逃亡过程中躲进姐姐塔拉的洗衣房,姐姐的老板帮他获救。

就在塔拉想要老板交回弟弟的毒品时,老板以此为要挟企图侵犯塔拉,塔拉情急之下误伤了老板,被判入狱。

埃米尔想要救出姐姐,必须保证老板安危,因此日夜守在仇人面前,忍住伤害对方的冲动。

此后,老板的母亲带着两个孙女来医院探望,无处留宿,埃米尔善心发现,收留了祖孙三人。正当观众觉得剧情向着团圆发展时,老板突然去世,留给观众无限疑问:姐姐塔拉将何去何从?埃米尔与祖孙三人的 情感 互动是否还能继续?

整部电影一反印度电影固有的色特色,比如摒弃了载歌载舞的桥段,比如不那么煽情。

尤其是后者,原本可以被突出的表达的情节都被处理得克制而温情。

埃米尔在医院留宿的时候,睡在老板的病床下面,向其告知事情真相:老板必须安然无恙,姐姐才能出狱。镜头从床下慢慢往上摇动,观众看到老板的眼角流出了泪水。

虽然老板有拿毒品要挟侵犯姐姐的邪恶心理,但他毕竟也是人,也会被最简单的温情所感动。还有,埃米尔虽然对老板恨之入骨,但仍然愿意收留在雨中挨冻无处可去的祖孙三人,还在病重时跳皮影舞戏逗孩子开心。

这些桥段都是非常典型的伊朗电影的手法,不像印度电影直接煽动 情感 ,而是将 情感 裹藏在动作中,让观众自己发现。

电影中出现了不少通过区隔来划分对立,同时也是模糊对立的技法。

电影开头的第一个镜头便是一例,通过桥梁来分开贫富差距;以及后面通过病床来分开埃米尔与老板间的对立;还有当姐姐的前夫来找姐姐的时候,酒醉的他隔着门倾诉自己的爱意与悔恨,埃米尔站在门旁的阴影中流出了眼泪,这说明时常家暴家人的姐夫也并非一无是处。

《云端之上》中的人物并非绝对的好人或坏人。

埃米尔虽然贩毒,仍然愿意收留老板的家人。老板帮助埃米尔逃脱追捕,也会因为私欲企图侵犯埃米尔的姐姐。姐姐塔拉的前夫虽然经常酒醉后家暴姐姐和埃米尔,但内心仍有温情。

这正是伊朗电影取得成功的魔法,不是靠“正必胜邪”的好莱坞式价值观来煽动观众的 情感 体验,而是让角色陷入纠结、困惑、无法立即作出决定的两难情境。观众在体验两难情境的过程中,将发现真实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可以说,《云端之上》之所以不那么“马基德·马基迪”,是因为它加了不少类型片的元素来让电影变得好看。

这或许受到印度电影的影响,或者也有可能是马基德·马基迪离开伊朗本国坏境后尝试新的东西。不过,这仍然是一部十足的“马基德·马基迪”电影, 它继续着马基德·马基迪此前电影中对人性的深刻探讨。

Ⅳ 伊朗的电影大多都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有哪些电影看完值得我们深思

1,《筹款风波》

《筹款风波》是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执导的伊朗影片,由Bahram Radan、萨蕾·巴亚特主演,于2017年6月17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2017年6月,该片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德黑兰:爱之城》

《德黑兰:爱之城》是阿里·贾比尔安萨里执导的剧情电影,弗鲁格·凯哲贝格里、贝纳兹·贾法里等参演,于2018年10月14日上映。

该片讲述了三个人近中年、对生活感到幻灭的都市男女,各自渴望着能在这个从未真正接纳自己的城市中寻找到爱情的故事。

3,《出租车》

《出租车》是由Jafar Panahi Film Proctions 出品,于2015年02月06日上映的一部纪录片。由贾法·帕纳西执导并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辆黄色出租车行驶在德黑兰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种各样的乘客坐上车,每人都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机的各种问题。

4,《推销员》

《推销员》是由阿斯哈·法哈蒂执导,沙哈布·侯赛尼、塔兰涅·阿里多斯蒂主演的伊朗电影,于2016年5月21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该片讲述一对年轻夫妇因故搬家到新公寓,但一场与前房客有关的事故却将他们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5,《背马鞍的男孩》

《背马鞍的男孩》是2008年上映的伊朗剧情类电影,讲述了一个男孩花钱雇佣另一个穷男孩为他到处驼东西的故事。

Ⅵ 戈达尔所说的“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句话应该如何看待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亚洲影坛为数不多的可以称之为大师级的导演,也是伊朗新浪潮电影的领导者,他在艰苦的拍摄环境下对生命进行无限的礼赞,用新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来记录生活流的情节,开放式的剧情,舒缓的镜头,即兴式的表演和非职业演员的选用,他一手把伊朗电影推向世界舞台。
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和《橄榄树下的情人》所组成的“村庄三部曲”中,阿巴斯将镜头对准了偏僻的乡村,讲述具有伊朗本土特色的故事,引导观众进行思考,赋予了影片诗一般的意境。



影片场景基本都是在车上度过,窗外风景不断变换,电影并没有交代巴迪想自杀的原因,也没有说明最终巴迪的选择,就仿佛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进行展现,巴迪在开车途中,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只能在别人生命中走过一段然后下车,导演将摄影机放在汽车上,镜头随着汽车而晃动、记录,使得影片真实的质朴,非职业演员的选用让影片有一种生活流的戏剧性,一方面极力靠近真实,另一方面又让观众意识到镜头的存在,融合了戏剧与虚构,就好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一样,通过对生活中某个情节的加工再创造,让影片既有真实的能触动人心的地方,又并不艰涩枯燥,在这样的影片中,每个人都能抛下浮躁,认真思索,并在最终被触动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纵观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精致的编排,但是影片所传达的感情却能让每一个观影人深深感受到,他用自己对于祖国、对于生命、对于电影的热爱赋予影片深切的人文关怀,而这正是拨开一切技巧影片最本质应该传达的内容,大道至简,最简单的往往是最美的,这种美,能够跨越一切,不是吗?

Ⅶ 奥斯卡奖伊朗名导法哈蒂被诉抄袭学生影片,大家怎么看

据外媒消息,伊朗法院对此前的阿斯哈法哈蒂新作抄袭案做出裁决,认定两届奥斯卡奖得主阿斯哈法哈蒂的新片《一个英雄》抄袭了其前学生阿扎德马西扎德(azad Masizad)在求学期间制作的纪录片《All Winners,All Losers》,罪名成立。德黑兰一家法院裁定,法哈蒂侵犯了阿扎德纪录片的版权,并在没有注明原作者的情况下窃取了她的纪录片的关键元素。

总而言之,这虽然是一部抄袭的影片,但是不得不说它的剧情以及对人性的刻画是非常好的。

Ⅷ 如何评价电影《随风而逝》

看电影的过程成为突破日常生活的束缚、反系统规训的否定力量?

或许,观看阿巴斯的电影《随风而逝》就是这样一部过程。影片的情节很简单:一个工程师来到伊朗的一个村庄,在与村庄中的人物不断交谈的过程中逐渐参悟有关生死命题的人生哲思。影片中,阿巴斯不断地用具体的画面和摄影机迥异的视角提醒观众这是一个带有起承转合和明确情节的故事;同时,他又时常停住摄影机拍摄的步伐,用恰似日常生活线性循环的叙事体系进行实验性的重复和无意义消解,借此稽考出抽象的、象征性的生命态度,激发观众的无限遐思。但是,从全片看来,第二种视角无疑是更具探究意义的。

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在于其无处不可采撷的美学,通常以自然界的物质性为基础。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景致描写和生活细节的刻画,这直接使得影片每一帧的画面都蒙上了一层轻快明亮的面纱,给观众以温煦和称心之感。片中大量的景致描绘着力于从远景出发打造一幅印象主义派画作,并使得景框内的每一个细节都对其观众而言清晰可见。例如:金黄的麦田、泛白的坡路,飞驰的摩托。此外,诸如人声画外音,自然界的风声、碾压路面的吱呀声等细节的声音观念也至关重要。它与景致似乎浑然天成,成为与画面投射到银幕上的立方体的一部分。虽然对观众而言,影片中大多数场景的展现并无法推测到说话人的具体长相,但是说话人的情愫、以及他们的生命态度在不经意推出的镜头之间应运而生。日常生活中最珍贵的地方,无非关于生活在烟火中的人们。关于他们和自然的关系,关于他们流转不居的豁达,关于他们和现代性相冲突的焦虑。

阿巴斯的影像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重复。对于人而言,重复一件事情意味着习惯,意味着自我生活的管控和束缚。而这个重复也和个人经验与体系统制的对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观众可以看到主角(工程师)三番五次地跑到山上的墓地里去接听电话,但是,无尽的重复中,身在其中的他却很难察觉到身边微小且独特的变化。我们只知道,代表现代社会秩序和象征地位的工程师在这个村庄已然成为独立和排斥规训的一类,虽然对周边的事物感到好奇和强烈的探索欲,但他始终怀揣着自身的“惊奇”感而无法融入这个相对意义上的充满灵韵的经验空间。这个经验空间充斥着平淡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本身制造了一种无法被改变的奇观——制造混乱,然后排斥异化。而打破这个奇观的途径,阿巴斯在这里给了一种解释:关于参悟生与死的哲思。

工程师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注视对象和注视方式的改变——“一种升高而不是对抗的注视”。在这里,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异化特性被摄影机所捕捉,成为了一种张力之源。这里的摄影机拥有者一种特殊的视域,一方面是影片的上帝视角,另一方面是工程师自己用相机捕捉的视角,但不论是哪种视角,似乎都具有着揭示私人生活神秘空间的功效。被允许的注目是建立在参悟生与死的流动之上的。当生与死的交替无常被视作这个村庄的习惯性重复后,侵入的以偷窥和揭秘为特质的摄影机式观看无疑是干扰习惯和打破现存空间道德秩序的禁忌行为。因此,才会有影片一开始咖啡馆沏茶女老板对拍摄的极力阻止。但是,随着工程师对村庄生活的进一步探寻和研究后,结尾处工程师边拍摄群像边告别的行为似乎抹掉了道德边界和社会禁忌。这种偷拍的距离感显然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消解,或者说得到了被拍摄者“朋友”关系的承认——“在于你不只是介入她们,而是在访问她们”。

阿巴斯在接受《电影旬报》访谈的时候也谈到,自己在拍摄《随风而逝》的时候其实看过的电影仅有50部,所以他制作电影的目的以及希望这部电影被制作和理解的方式并没有那么复杂,相反,他希望每一个观众都能从中领悟到自己希望领悟到的哲思。观众可以选择就乌龟、屎壳郎以及骨头等意象进行选择性的分析,也可以就影片中人物口中所谈到的生与死的人生哲思思考影片中所表达出的意识形态(如女性主义、种族主义、后殖民主义),而这一切都是每个观众在观看这些由形象序列组成的运动连续体中发掘自身主体性的一个过程——借从自己的熟悉的日常生活发掘超越平常的内涵。

随风飘逝的是时间,也是命运。或许,当每位观众开始接触阿巴斯的影片的时候都会感到诸如日常生活式的平常和重复的无聊。但是,人生其实也是这样,重复、循环,然后在每一处旧土之中发掘新的生存意义,再接着飞到下一个着陆点。

阅读全文

与伊朗导演说了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地市中国银行的工资待遇怎么样 浏览:754
英国为什么禁止燃油车 浏览:643
为什么伊朗官员老被袭击 浏览:517
印尼人在中国怎么办签证 浏览:287
伊朗少将被美国袭击怎么回事 浏览:156
越南怎么用电信流量 浏览:290
伊朗最近局势怎么样了 浏览:764
意大利荠菜怎么样 浏览:598
苏格兰为什么支持意大利 浏览:491
印尼买的中国什么疫苗 浏览:834
您好的印尼语怎么说 浏览:248
去意大利打工工作签怎么办理 浏览:708
中国移动的插口怎么插 浏览:491
印尼本意指什么 浏览:302
20万印尼盾值多少钱 浏览:927
印度有什么博物馆 浏览:987
伊朗靠什么养活 浏览:678
印尼狮航在哪里打印行程单 浏览:375
中国哪些地方天气最好 浏览:948
意大利语代购单词怎么说 浏览: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