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60年代伊朗是哪个国

60年代伊朗是哪个国

发布时间:2024-01-17 22:24:46

㈠ 为什么伊朗军队在两伊战争后期表现远远不如第一年耀

阿富汗对两伊战争的态度
两伊战争,这个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地最典型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

两伊战争(Iran-Iraq War),在伊朗被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从1980年至1988年,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又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在伊朗被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神圣抗战、或伊朗革命战争,伊拉克方面称为萨达姆的卡迪西亚,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2015年9月22日,伊朗举办纪念两伊战争爆发35周年伊朗举行盛大阅兵式。
历史上,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
两伊战争--物资调配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为这块有争议的河流,借口为抵御逗伊斯兰革命地,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不久,战局发生转变,1982年之后,伊朗侵占了伊拉克的领土,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战争长达8年,成为继越南战争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整个战争进程可分为:第一阶段,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第二阶段伊朗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反攻,伊拉克丧失战场主动权;第三阶段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第四阶段伊拉克实施短暂的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
两伊战争的起因纷繁复杂,既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边境纠纷;既有两伊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有国际影响的推动作用;既有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仇恨,也和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个人问题有关。但总的来说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边境纠纷、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为边境纠纷。

边境纠纷
两伊战争
两伊边界长1200多千米,领土争端是两国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两伊战争爆发前的阿拉伯河界线问题是战争的主要导火索。 阿拉伯河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内汇合而成,下游约100千米长的一段为伊朗伊拉克两国界河。1847年,当时统治伊拉克的鄂图曼帝国和当时的波斯王国签订的协议中,阿拉伯河以波斯一侧的浅水区域为界,也就是鄂图曼帝国掌握着大部分的水域。1913年,双方计划重新划分国界,但因一次世界大战而取消。至1937年,已脱离鄂图曼帝国独立的伊拉克与伊朗签订的协议,又将国界画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线的中间位置,也就是两国各分一半。 1975年3月15日,在阿尔及利亚总统的斡旋之下,双方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协议将国界确定为阿拉伯河的中央。 由于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进出波斯湾的出海通道,对伊拉克十分重要,伊拉克认为要将阿拉伯河水道与伊朗平分是对伊拉克大大不利,更认为阿尔及尔条约为不平等条约,并于开战前的9月17日撕毁条约。此外,波斯湾上的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也是两国争执的对象。这些岛屿原本归英国所有,60年代之后英国将其控制权交给沙迦,但沙迦与其他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尚未独立,不能在这些区域建立实际的控制。1971年11月英军撤走后伊朗便出兵占领了这些地区。 这些岛屿靠近霍尔木兹海峡,伊朗占领这些岛屿后扩大了其在海峡地区的控制能力,引发了伊拉克的担忧。伊拉克认为伊朗应将这些岛屿归还给阿联酋。

宗教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都为伊斯兰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虽然也是什叶派穆斯林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逊尼派。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其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号召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的政权。由于霍梅尼曾被流放在伊拉克,在当地什叶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号召对萨达姆的统治构成了一些麻烦。什叶派穆斯林聚集的伊拉克南部爆发了一些反政府武装骚乱的事件。这也增添了萨达姆对他的个人仇恨。而历史上,伊拉克为什叶派发源地,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伊朗什叶派不满于伊拉克逊尼派大权在握的现状,同样令他们不满意的还有伊拉克并非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并不像伊朗那样重要。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暗中支持伊拉克,间接加强了萨达姆入侵伊朗的信心。

民族仇恨
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组成,而伊拉克及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为阿拉伯人占多数。两族人民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大大小小的冲突,积累了不小的宿怨。而两个民族在对方国内则互为少数民族,利益得不到足够保障。例如伊朗西部的胡齐斯坦省,是伊朗境内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区。历史上,该省曾归属于鄂图曼帝国的伊拉克行省。这一地区的阿拉伯人也曾多次反抗伊朗统治,追求民族独立。 而这一地区也是伊朗主要的石油和粮食产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国内均存在作为少数民族的库尔德人,两国也都支持着对方的库尔德人取得民族独立以造成国家分裂。
另一方面,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后,许多原先效忠王室的优秀军官被清洗,军队整体素质大幅下降。军队内部整肃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 而伊斯兰革命的去西方化也使得西方世界对新兴的伊朗政权没有好感。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如果能够占领阿拉伯河下游地区,进而打击尚不稳定的伊朗政权便可能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 于是在1980年9月22日,与伊朗存在诸多历史矛盾的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与美国断交的时机,选择了阿拉伯居民聚集、具有重要经济地位的胡齐斯坦省,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战争爆发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发动者萨达姆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中伊朗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拉克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战争进程

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
战争场景
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在前线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伊朗阻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
两伊战争
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逗胜利行动地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逗耶路撒冷圣城行动地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
死伤的士兵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2万军队,发动了第一次巴士拉战役。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逗以战迫和地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逗袭船战地。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战争进入第三时期。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198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逗曙光—8号地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与地面战场相呼应,1986年,两伊逗袭船战地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由于两伊逗袭船战地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
战场上戴着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
第四时期,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逗袭城战地。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逗斋月地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逗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地,它逗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地,逗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地。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占伊朗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停战协商

为使两伊战争尽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了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598号决议。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但
两伊战争
伊朗没有表态,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从两伊战争停火后的第5天即8月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了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朗利用危机逼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伊朗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战后结果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
残酷的8年,两伊战争
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18万、伤25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死伤人数以百万计。伊拉克因此也背负了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具体伤亡数字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死亡人数为一百万人左右。
伊拉克军队由战前的24万人发展到战后的120万人。
两伊战争实际上是一场逗马拉松地式的消耗战。8年中,两国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总计达6000亿美元,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分损坏。[2]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了化学武器。作为军事实力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战争中曾使用诸如苏式米格-25战机、美式F-14战机、法式飞鱼导弹等当时较为先进的武器,但同发达国家主导的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别。例如,在战争中鲜有集群化坦克长距离突击作战,而一战中的壕沟战、人海攻击却颇为常见,甚至还出现了没有武装的平民在狂热的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这与士兵在紧急征召之下入伍,缺乏操作现代化设备的训练、领导人指挥不当以及武器装备配件不足,难以维修、保养有一定关系。不过另一方面,在战争中也出现了用直升飞机打直升飞机、用防空导弹打小艇的新战术,在袭船中和袭城战中双方大量使用了先进的反舰导弹与地对地导弹,这场战争也揭示了战争动员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启示影响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兰参加阅兵式
(一)巨额资金能够买到现代化武器装备,但买不到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引进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一定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两伊是中东地区富有的石油输出国,自1973年以来,两国耗资数千亿美元,从国外竞相引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两伊的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先进武器的零配件本国无力修配,弹药主要靠国外供给;两国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诸如苏制逗萨姆地和英制逗轻剑地、逗霍克地型地空导弹,驾驶T—72坦克和米格—23战斗机等先进武器,是相当困难的。
(二)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固然应当重视速战速决,但同时还应当有长期作战的准备。战争初期,伊拉克采取突然袭击的闪电行动,旨在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其把战争赌注完全押在这一点上,在思想上和物资上缺乏长期作战的准备,因此,一旦速战速决企图被对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伊朗依仗自身国大人多的优长,采取了逗持久战地的战略。
(三)现代局部战争中,仍应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应过分纠缠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两伊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战役战斗都是以城市(镇)为目标的攻防战,双方满足于攻城掠地的表面逗胜利地,忽视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
(四)现代局部战争,武器装备和物资损耗大,给后勤补给提出了新课题。两伊战争虽然称不上是高水平的现代化战争,但战争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如战争初期,伊拉克仅对席林堡这样一个1000户的小镇就发射了几万发炮弹。两伊陆军主要是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油料消耗多,据估算,伊拉克军队每天消耗的油料达2000至3000吨。伊朗顶住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后,也因补给困难而拖长了反攻的时间。转入反攻后,伊朗多次向伊拉克发动地面攻势,但两次战役之间的间隔比较长,有时竟长达5个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后勤系统混乱,武器装备等作战物资供应跟不上,因而续战能力不强。

战争影响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逗马拉松地式的消耗

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双方经济损失惨重,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到达6000多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
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
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损坏。

后世评价

两伊战争,这个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地最典型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

㈡ 伊朗女性为何要戴头巾

伊朗女性为何要戴头巾其实这和伊朗的历史和政治宗教有密切联系。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巴列维时期收西方国家的影响进行了一场白色革命,其中包括了主张女性参政、给妇女选举权,取消神学教育和伊斯兰教法,提倡女性去掉黑色面纱、废除男性头巾,淡化了伊斯兰教的影响。

这些改革措施一时间给伊朗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各地涌现了电影院、就把、赌场等繁荣景象,强烈冲击这伊斯兰教法。

直到1979年,霍梅尼进行了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政权,重新建立了以伊斯兰教为政教的国家。此后伊朗以宗教执政,政教合一。

而在伊斯兰教认为女人露出皮肤、脸庞会诱惑出世间的罪恶,所以传统流传下来,女人要以头巾、面纱这面,不过该传统已受到外界开放思想潮流的冲击。

伊朗的女性必须知道的穿衣细节:

伊朗宗教禁止女性在外裸露皮肤,出门必须包严,禁止在公众场合游泳,甚至还有专门的警察在大街上抓捕“不守规矩”的女人。

有国外的女人去他们国家旅游也必须带上头巾,否则也会被抓捕。而这一切是因为他们的宗教要求。

在伊朗,女性的穿着问题在《着装法》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并且由宗教警察进行监管,因而行走在伊朗的大街上,随处可见佩戴着头巾的伊朗女性。

在伊朗女性穿衣问题一定要注意,头巾要带着,即使带着帽子,也最好随身带着头巾。

㈢ 为什么伊朗革命后世俗化了

1928年,新军首领里萨•汗发动政变,建立了实行军事专制的巴列维王朝,伊朗的局势才逐渐趋于稳定。随后巴列维政府开始采掘开发石油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里参与开发石油的英国石油公司怀疑巴列维国王与德国暗中勾结,于是策划政变,强迫他退位,把他的小儿子巴列维二世推上国王宝座。二战结束后,美国代替应该成为伊朗的幕后操作者,1953年,刚成立不久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保全巴列维二世的王位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时深得民心的伊朗民族主义领袖,首相穆沙迪克欲策划推翻巴列维二世,实现油田国有化。而中央情报局适时在伊朗发起针对苏联和它的盟友的秘密战争。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方对中东的石油依赖日渐增加,美国担心像穆沙迪克这样的激进领袖会切断石油供给或者大肆提价,于是中央情报局在伊朗的工作重心放在保住这个不受欢迎的国王的权位上,巩固维护他的声望,使他成为西方和美国的傀儡。

巴列维二世是坚定的现代主义者,1963年,他宣布实行“白色革命”,意为与“红色革命”相对的“不流血的革命”。开始把伊朗由一个农业大国转变成一个城市工业化国家,并且在伊朗建立起现代化农场。他相信,他正在进行的是把伊朗从数百年的落后状况中解救出来,推动伊朗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伟大壮举。在《白色革命》一书的前言中,巴列维二世进行如下阐释:“导致这场革命的根本思想是:权力应归全民,而不得为少数人所垄断。”“我们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根本性的革命,一举结束一切社会对立和导致不公正,压迫和剥削的因素,消除一切妨碍前进,助长落后的反动势力,指出建设新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变革初期,包含六项革新内容的白色革命中,最有成效的是“农业和土地制度的改革”。1962年伊朗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规定个人占有的土地不得超过规定数量,多余的土地必须出售给土地改革局。到1975年土改结束为止,全国有近200万农民获益,92%的农民有自己的耕地。巴列维的改革使伊朗短短几年经济突飞猛进,使伊朗人民迅速脱贫致富,国力显着增长(此处不举数据支持)。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伊朗人民乐观估计:“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再过10年或者12年,伊朗将赶上欧洲主要国家的现有生活水平。25年内,在工业基础和繁荣方面达到相当于世界上最先进国家的水平。”
20世纪60年代早期,穆斯林教长老批评国王统治腐败堕落,违背伊斯兰教义,由此遭到国王的打压,阿亚图拉•霍梅尼起初被流放到邻国伊拉克,后被送去了法国(导火索)。石油换取的财富购买来自美国和欧洲的最新武器装备,从而建立庞大军队。王室家族的腐化堕落,上层人士强烈不满,下层人民依旧贫困的生活,都表明白色革命并没有如期望中那样使巴列维二世王位更加巩固。
白色革命带来的重要后果是失业问题。新的农业技术只是把少数的农民留在了土地上,多数的伊朗人特别是年轻人,从祖传的土地上被驱赶出去,到正在发展阶段的城市另谋出路,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失业和贫困。尽管伊朗的土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石油,但是国王却拒绝给予千千万万的因石油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城市贫民适当的经济补贴,引起民众普遍不满。到1978年伊朗局势已如江河日下,国王的政权摇摇欲坠。于1979年1月16日国王离开伊朗,国王退位后两个星期,阿亚图拉•霍梅尼重回德黑兰,建立伊斯兰共和国。
白色革命”算不上是一场力图扭转干坤,使人民思想脱胎换骨的革命。正如恩格斯说的“那些大吹大擂自称于革命的人,总是在第二天就不知所为,现实中的革命和他们心目中想象的革命往往截然不同”。巴列维二世变革的时候一定也有着富国强民的梦想,数量庞大的文盲,宗教势力的对抗,背后的美国和西方的交涉,一定也使他对前路有过怀疑和不安。改革本意虽好也确实不是无功而返,只是我相信巴列维可以做的更好。革命里有大义凛然的英雄,有贪生怕死的懦夫,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振奋人心的口号,那些不能忘却的历史,深深影响世界的今天和未来。致敬每一场革命!!!

㈣ 伊朗的首都在哪里

伊朗首都德黑兰,位于伊朗中部偏北,坐落在辽阔的伊朗高原北缘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市区分布在一片平原上,城郊东、西、北三面为厄尔布尔士山脉和成弧形状的丘陵环绕。

德黑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公元9世纪初期,这里已成为居民住宅点,是当时的着名城市雷伊的郊区,为古代世界着名商道“丝绸之路”往来的歇脚之处。公元13世纪,因受到强大外族入侵,雷伊城惨遭破坏,随后德黑兰兴而代之,由于这里是伊朗北部东西向大道与通往南部大道的交汇点,于是在短时期内便成为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和贸易中心。 德黑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一年四季都盛开着各种鲜花,尤其是波斯人喜爱的玫瑰花到处开放。房前屋后,马路两侧,带有喷泉的街心花园,到处都可以看到鲜花,闻到花香。居民酷爱种花、养花、赏花,许多生活较为富裕的家庭都在自己家门前辟出一块园地,种上花,形成一个小花园,因此,又有人风趣地把德黑兰称为“鲜花城市”。

德黑兰气候与北京大体相当,但更为干燥。旅行季节以春、秋两季为佳,夏天过于炎热,会超过40℃,且昼夜温差较大。

景点:奥朝迪纪念塔”旅游景区,“德黑兰大学”旅游景区,“古列斯坦宫”旅游景区,“伊玛目清真寺”旅游景区,“伊朗国家博物馆”旅游景区。

早在5000年前,伊朗就创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德黑兰(Tehran)作为首都发展起来还是近200年的事。因此,人们把德黑兰称之为古老国家的新首都。

“德黑兰”一词是古波斯语“山脚下”的意思。在公元9世纪时,这里还是一个隐蔽在梧桐林中的小村庄,公元13世纪日渐兴旺,直到1788年,伊朗恺加王朝才把这里定为首都。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伊朗石油财富剧增,这座城市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成为一座规模庞大、繁华热闹的大都市。目前,它不仅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亚最大的城市。拥有人口1100万。

德黑兰距里海100多公里,中间隔着巍峨的阿尔布尔士山脉,整个城市建在一个山坡上,全城北高南低,两条宽阔笔直的林荫大道贯穿市区的南北和东西。南部多古老的建筑,至今这里的许多市场仍保留着古代波斯的风貌。北城则为现代化建筑,有高级饭店和各种商店,美丽的鲜花和喷泉,把整个城市装扮得清新、秀丽。从整体看,高层建筑不多,人们喜欢有院落的平房,宁静而舒适。

作为古老国家的首都,德黑兰市拥有许多博物馆。自由纪念塔气势雄伟、风格新颖,是德黑兰的门户。花岗岩的新式建筑、前巴列维国王的夏宫,在王朝推翻后,已改为“人民宫殿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新着名于世的古堡式地毯博物馆藏有从伊朗各地收集的16世纪到20世纪的珍贵地毯5000余件。由于室内保持20度的衡温和均衡湿度,使地毯样品色泽始终鲜艳夺目,其中最古老的地毯已达450年的历史。在德黑兰还有文化遗产博物馆、拉列公园以及首都最大的“巴扎”(市场),它们都反映了数千年灿烂的波斯文化。新建的霍梅尼陵墓更是金碧辉煌,气势磅礴。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的首都,德黑兰还拥有一千多座清真寺,每到祷告时间,各清真寺的宣礼之声彼此应和,壮严肃穆。

㈤ 伊朗核危机什么时候开始的

伊朗核开发始于1957年。当时,伊朗巴列维王朝是美国以及西方在海湾地区遏制前苏联南下的重要战略屏障,因此伊朗核计划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上世纪60年代美国曾向伊朗提供了一些小型核设施。所谓伊朗核问题的出现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美伊交恶,从这时候开始美国对伊朗实行“遏制政策”,两伊战争结束后,美国不断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
伊朗核问题演变为核危机是在“9·11”事件之后,2002年初,布什在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将伊朗列为三个“邪恶轴心”国之一。伊朗可能“距离造出核武器只有1到3年时间”,因此德黑兰的核能力成为了白宫高层的“心病”。从此,美国不断加大对伊朗的政治和军事压力。无论今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如何,美国都不大可能坐视伊朗人掌握核武器技术。与此同时,面对美国的压力,伊朗也加速发展自己的军事自卫能力。这使得本已存在的核问题不断激化,最终演变成为核危机。

㈥ 以色列为什么这么恨伊朗呢

都是宗教惹的祸,事实上伊朗和以色列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伊朗是古代波斯人的后代,以色列人则是古老犹太人的传承,波斯人和犹太人都是中东的古老民族,而且两个民族很早就有很深的渊源,并一度十分的友好。

犹太人在公元前6世纪被新巴比伦王国给征服,犹太人被全部迁往现在伊拉克地区接受巴比伦人的统治和压迫,这在犹太人的历史上被称作是"巴比伦之囚",后来波斯人崛起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大帝国—波斯帝国,波斯人摧毁了新巴比伦王国,并拯救了犹太人,因此犹太人对波斯人感恩戴德,心甘情愿的接受波斯人的统治,而波斯人也比较尊重犹太人的生活传统和宗教信仰,两个民族相安无事。

伊朗的宗教意识形态终于让伊朗和以色列彻底交恶

在伊朗当前这种意识形式的指导下,美国、以色列是敌人,逊尼派的阿拉伯人比如沙特等国也成为伊朗的敌人,而什叶派则是兄弟。当国外什叶派势力受到影响,比如叙利亚政府、黎巴嫩真主党等受到威胁,伊朗则全力以赴的支持,也门的什叶派势力崛起(胡塞武装)伊朗也全力以赴的支持。特别是伊朗接入伊朗内战后,使得伊朗势力直接渗透到以色列的后院,对以色列形成巨大威胁,于是以色列一方面军事打击叙利亚境内的伊朗势力,另一方面鼓动美国老大哥加大对伊朗的制裁,要断伊朗的财路,而伊朗与以色列、美国关系更趋恶化。

当什叶派伊斯兰教的意识形态作为伊朗的唯一对外政策标准后,伊朗和以色列的仇恨就开始不共戴天了。

㈦ 中东最发达的国家,关起门来搞政教合一,现在成中东最穷国

从世界历史来看,国家的发展那是应该不断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时代发展,为了百姓的福祉,而不断进步,不断推进的。所以国家基本从落后到富裕,从封闭到自由,从愚昧到先进的。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世界的进步,国家的强大。但是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会走弯路的,就如同近代化的过程中,却突然有了封建的帝制,现代化的过程中,却突然来了宗教的倒退,使得国家开始落后。最典型下面这个国家,那是中东最发达的国家,却关起门来搞 *** 政权,现在成了中东最穷国。

这个国家就是伊朗,在整个中东历史中,可以说唯一创造发展奇迹的国家,除了沙漠建国的以色列,就是伊朗了。在60、70年代的伊朗,那是中东有史以来最大的传奇,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当时伊朗从一穷二白,短短20年成为中东最发达的国家。

当时的伊朗,人均GDP接近西方发达国家,位列世界第九大富裕国家,甚至比一些发达国家还要富裕。而且整个国家工业那是中东最强的,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非常的发达。而且无论城市建设,还是基础设施,伊朗都走在了中东前列,甚至现在伊朗的多数建筑和基础设施还是当时巴列维建设的。

此外,伊朗那是中东最进步的国家,整个国家女性地位很高,思想开放,破除宗教愚昧,而且各种流行元素,各种时尚元素充斥国家……总之当时整个中东的 *** 都以去伊朗为荣,到伊朗打工。可以说当时的伊朗,那是行走在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和康庄大道上面。

如果继续下去,那么伊朗从中东最发达国家,还会更进一步,会成为中东第一个发达国家,将打破 *** 没有发达国家的历史。但是好好的道路伊朗不走,却在1979年突然抛弃一切,开始专门搞 *** 教。在1979年爆发 *** 革命,上台后的霍梅尼,提出“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只要 *** ”。

啥意思,就是对东方和西方,自我封闭,关起门来搞 *** 教,只要 *** 。而且最终也确实是如此,霍梅尼恢复了一切的 *** 教传统,甚至拿千年前的古兰经作为治国的根本大法。而且直接建立政教合一的 *** 教体制,恢复了一夫多妻,恢复了黑沙和黑袍,恢复了埋首古兰经,天天 *** 的日子。

整个伊朗原先的道路戛然而止,霍梅尼推翻了一切的发展政策,他始终认为,物质需求不是 *** ,只有穷困才是。于是整个国家关起门来,搞了40年的 *** ,全面的 *** 。教士成为国家的主宰,古兰经成为国家的治国根本,一切行为以是否符合古兰经为根本。甚至还成立专门的宗教警察,对于那些不按照 *** 教传统穿着的年轻人进行打击,轻则坐牢,重则石刑处死……

对于伊朗来说,无疑是彻底的发展中来了一次逆行,而且逆行直接逆行了几百年,从中东发展的现代化典范,回到了中世纪的典范政教合一。所以可想而知,这40年的发展,除了伊朗的武器水平高了一点之外,整个国家已经完全倒退。从中东的最富裕国家,成为中东的最穷国家,人均GDP甚至都不如战乱的伊拉克。

而且整个失业率高达30%,尤其是年轻人很难找到工作,百姓生活没有希望。所以伊朗的这个弯路,也被称为整个世界最大的发展弯路了,一下子弯了几百年了。不知道未来还能不能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了,从现在哈梅内伊对于伊朗的管控来看,基本上不可能了。

参考文献:《世界近现代史》、《伊朗史》。

阅读全文

与60年代伊朗是哪个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旅游护照如何办理 浏览:778
伊朗为什么叫波斯猫 浏览:938
印尼的三宝是什么意思 浏览:223
葡萄牙语和意大利语哪个更好 浏览:691
伊朗这个国家以前叫什么名字 浏览:221
在印度尼西亚打工的中国人感染新冠病怎么弄 浏览:439
伊朗藏红花为什么涨价 浏览:88
美国怎么把伊朗将军杀了 浏览:752
中国大刀螳螂如何看公母 浏览:753
中国太空私营企业有哪些 浏览:517
英国怎么解决童工问题 浏览:612
雷波县的中国人民银行在哪里 浏览:224
印度为什么爆发尼帕病毒 浏览:152
英国坦克团有多少个 浏览:756
越南进口蜂胶多少钱一盒 浏览:601
去意大利怎么查护照 浏览:778
肺炎怎么传到意大利 浏览:294
想去中国留学读什么专业 浏览:84
越南肺结核怎么防护 浏览:42
嫁伊朗人怎么办 浏览: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