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朗在两伊战争期间人装损失惨重 失去常规军力
伊朗正规军队—包括陆军、空军和海军—过去和以色列军队一样,同属于中东地区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巴列维王朝统治期间,美国为伊朗提供了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伊朗国王也有意愿、有能力利用本国石油财富购买先进的常规武器。巴列维国王拥有巨集伟愿景、财政手段和美国的政治军事支援,力图把伊朗变成波斯湾地区实力最强的军事强国。
而美国同样也希望支援巴列维国王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理乍得•尼克松总统把伊朗看作是冷战期间牵制前苏联的得力助手,使后者的海上力量无法在海湾地区获得温水港,也无法攫取伊朗的石油财富。
为对抗前苏联,美国采用了“双柱”战略,而伊朗军队则是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大大遏制前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扩张。尼克松总统把伊朗看作是第一战略支柱,而沙乌地阿拉伯则是第二战略支柱。后来的杰拉尔德•福特总统和吉米•卡特总统也持有同样观点,并为伊朗军队提供了先进的美式装备和军事训练指导,其援助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是除以色列以外的任何一个美国安全合作伙伴国家所未曾享有过的。例如,美国向伊朗出售了当时本国战斗力最强的战斗机F-14“雄猫”战斗机。
卡特总统还发布了一项将伊朗置于中心位置的政策宣告。在1979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卡特总统公开宣布了“卡特主义”,指出“外部势力(暗指前苏联)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人们对于“卡特主义”的往往理解,是指美国将不惜运用核武器打消前苏联军队攻击伊朗和中东地区的企图。
尽管从美国得到了大量军事训练指导和武器装备援助,伊朗军队却只能说是“外强中干”。他们可以进行场面壮观的阅兵游行,却在1979年伊朗革命期间土崩瓦解。巴列维国王掌控下的伊朗军队由于内部分裂,实力极为弱小,无法阻止伊斯兰神职人员进入德黑兰政府执政。
正如评论家罗伯特•费思科所记忆的,三周之内超过300名巴列维政权高阶军官被迫退出现役,大多数英制和美制军事装备如坦克等都因水平低下的维护保养工作而无法使用。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伊朗革命就把7500名巴列维政权军官清理出军队,至伊拉克入侵伊朗时,阿亚图拉•霍梅尼政权已清理了军队中的12000名原军官。革命政权只是对空军部队还存有信任,因为这支部队的骨干力量在革命期间发挥了支援作用。因此,空军也成了巴列维政权倒台之后唯一一支可以在基地之外身着制服的军队。
萨达姆•侯赛因入侵伊朗暂时性地中止了巴列维王朝军队的革命性瓦解程序。1980年,伊拉克开始入侵伊朗。巴格达政府派出了几乎占全国总兵力半数的作战人员以及其12个陆军师中的大部分,沿长达700公里的前线,穿越伊朗边境对4个战略要地展开了攻击。但是,由于雨季的到来,伊拉克装甲部队无法前进,停滞于伊朗境内。布鲁津斯学会中东政策研究室主任肯尼斯•波拉克(Kenneth Pollack)以为,萨达姆的意图是夺取伊朗的胡齐斯坦省,以之为根据地在伊朗境内发起一场新的革命,驱逐阿亚图拉•霍梅尼,并代之以与巴格达政府交好的政权,从而可以控制该省人数相当可观的阿拉伯人口以及巨大的石油财富。
伊朗采取了类似于一战时期的“人海”战术,对抗规模虽然较小但装备充足的伊拉克部队。伊朗由于国内革命的原因失去了美国这一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但伊拉克却仍然不断地从海湾阿拉伯国家以及埃及获取经济援助和武器装备,因为那些国家害怕伊朗一旦战胜伊拉克和科威特后也会控制整个中东地区。前苏联也一认为伊拉克提供武器装备上的支援。冲突期间,美国也站在伊拉克一方,为他们提供了很宝贵的情报资讯。在漫长的战争前线上,美国为伊拉克提供了关于伊朗进攻性作战准备的预警资讯。根据罗伯特•费斯科的报道,美国情报机构向伊拉克总参谋部秘密提供了关于伊朗军队的兵力部署、战术计划和轰炸损伤评估等方面的详尽资讯。
伊拉克还将化学战纳入了他们的作战计划。伊拉克部队以飞机和火炮为平台,将化学武器浸透进入伊朗前线和后方地区。由于伊朗没有应对化学战的装备准备和必需训练,因此化学武器对其军队造成了极大打击。直到战争后期,伊朗才初步运用他们的化学武器打击伊拉克部队,但是为时已晚,伊朗已无法挽回战争失败的局面。
伊拉克部队还利用弹道导弹攻击了伊朗,而后者的空军部队和对空防御部队根本无法抵挡。伊朗空军基本上被伊拉克空军赶出了战场,而伊拉克还拥有由前苏联提供的大量“飞毛腿”弹道导弹。伊拉克对苏制“飞毛腿”导弹进行了改进,以更远的射程攻击德黑兰,对伊朗政权基础构成了威胁。相对而言,伊朗的“飞毛腿”导弹数量极少。两伊战争本来就是“两座城市之间的战争”,伊拉克和伊朗都运用了导弹打击,试图增加对方平民的恐慌,破坏巴格达政府和德黑兰政府各自的政治支援基础。
由于美国的介入,伊朗于两伊战争期间失去了常规军事能力。美国开始在波斯湾进行海军护航,保护商业航运,使之免受伊朗人的攻击和袭扰。科威特一开始试图从俄罗斯那里寻求保护,请求他们将俄罗斯国旗悬挂于科威特油轮之上,但美国及时收回了前期作出的拒绝提供保护的决定,同意保护科威特的海上航运。与美国部队之间的冲突增大了伊朗的压力,1988年两国间发生了最大的一次海上军事摩擦。美国“塞缪尔•罗伯茨”号导弹护卫舰撞上了一颗伊朗水雷,导致10人受伤,海军于4月18日发起报复性“螳螂捕食行动”(Operation Praying Mantis),摧毁了伊朗革命卫队用以作为攻击海湾海上航运的基地的三座海上石油平台。伊朗试图以小型飞机和F-4战斗机对抗美国部队,伊朗导弹艇“约尚”(JOSHAN)号在未能成功以美制“鱼叉”反舰导弹攻击美国部队后被击沉。美国还击沉了伊朗“萨汉德”(Sahand)号导弹护卫舰,击伤了“撒巴兰”(Sabalan)号导弹护卫舰。
伊拉克对化学武器的运用、对伊朗前线的攻击使伊朗遭受了一系列的战场和国土损失。经过长达八年的战争,伊朗军队在人员和装备方面损失惨重。他们失去了大部分从美国购买的军事装备。在战争中,伊朗大量年轻人牺牲。在伊拉克的导弹攻击下,伊朗城市居民生活极度困苦,八年的战争令伊朗的国家经济和社会环境急剧恶化。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迫使阿亚图拉•霍梅尼不得不“饮下毒酒”,于1988年公开宣布战争失败。
时到今天日,伊朗正规军队依旧未能从两伊战争中的惨败中恢复元气。他们缺少军事复兴、进行现代化改造成为一支具有相当效能的部队所需要的主战武器系统。国际制裁使伊朗无法获得正规军队所需要的主战武器。为解决这一难题,伊朗军队不得不将一些陆上、空中装备加以拆解,以使另外一些装备保持堪用。这种方式,将会使伊朗军队在未来军事冲突中可呼叫力量更少。
另外,伊朗政权正在试图把伊朗革命卫队建设成比正规军队更具竞争力的军事力量。伊朗革命卫队拥有兵员约12.5万人,而正规军队兵员总额约为35万人。伊朗革命卫队指挥官和普通士兵的能力优于正规军队官兵。例如,伊朗正规军队中,军事素质较强的约有13万人,而剩下的22万人是未经正规训练的应征入伍士兵。
伊朗空军的实力也极为弱小,作战飞机约为281架,其中美制飞机可用率约为60%,俄制和中国制的飞机可用率约为80%。伊朗最先进的作战飞机包括约美国制25架F-14“雄猫”战斗机、65架F-4“幽灵”战斗机和60架F-5“虎”式战斗机,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飞行员驾机叛逃所得的24架F-1“幻影”战斗机,以及俄罗斯制13架苏-25“蛙足”战斗机、30架苏-24“击剑手”战斗机和25架米格-29“支点”战斗机。
伊朗正努力通过黑市交易获得武器装备的配件,以保持部队的战斗力。通过一些不正当渠道,伊朗从美国不法商人手中走私购买了一些较老旧的F-4、F-5和F-14战斗机的部件。据美国执法部门官员称,伊朗仅能从通过走私活动,在国内生产F-4、F-5和F-14战斗机所需部件的15%。这些填补空缺的活动,根本不足以维持有效的空战行动。美国决定将F-14战斗机退出作战部队,因为此战机属于劳动密集型机型,而且要维持作战能力需要克服大量机械性难题。假如说美国在保持F-14战斗机部队战斗力方面存有困难的话,伊朗的情况则更为糟糕。毫不夸张地说,伊朗空军的存在,对本国的威胁远胜于对其邻国或者美国的威胁。伊朗常常因机械问题和维护保养问题发生坠机事件。
现今的伊朗对于其海湾阿拉伯邻国来讲不再拥有军事优势。伊朗所拥有的俄罗斯制和中国制武器系统在能力上次于其邻国所拥有的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提供的武器系统。虽然与海湾地区其他阿拉伯国家相比,伊朗在机动性常规战争更富经验,但这些经验非常快就过时了。1980-1988年间战斗在两伊战争前线上的伊朗士兵们已退役。伊朗人口主体年岁较小,大部分人对伊朗革命根本没有直接经历的回忆。
•复兴前景展望
假如伊朗军队想要得到复兴,发展成为一支现代化的、具有相当实力的作战力量,他们就必须大幅提高从外国购买武器装备的力度。伊朗总是在公开场合鼓吹其本土武器装备生产能力。例如,2007年11月,德黑兰政府宣布由本国生产的第二艘潜艇试航成功,宣称此潜艇可以同时发射导弹和鱼雷。实际上,伊朗本土武器装备生产能力远不如美国和西欧各国先进,也不如俄罗斯和中国。
在伊朗最有力的外国军事支持者中,俄罗斯和朝鲜尤为突出。近日,这些国家和伊朗之间贸易额巨大,而且承诺在将来还会进一步加强。伊朗从俄罗斯手中得到了先进的地空导弹防御系统,这些系统一旦得以部署,将在未来军事冲突中为美国部队带来更为复杂的难题。1991-1997年期间,伊朗共从俄罗斯购买了总价值约14亿美元的军事装备,其中包括“基洛”级潜艇、苏-24战斗机、米格-29战斗机以及先进的水雷。伊朗还斥资13亿美元,从中国购买了反舰导弹、导弹巡逻艇、空地导弹以及弹道导弹技术,而朝鲜则承诺向伊朗提供“飞毛腿B”和“飞毛腿C”型弹道导弹及技术,从而为伊朗发展“流星”弹道导弹提供帮助。
伊朗的武器装备采购活动,部分目标是为了对抗美国在海湾地区的海上军事优势。俄罗斯卖给伊朗3艘相对先进的“基洛”级柴油动力潜艇,于1980年形成作战能力,具有静音、小型的特点,很适合在海湾浅水海域作战。据报道,“基洛”级潜艇可携带18枚自导和线导鱼雷或者24颗水雷。同时,伊朗还在建设其海上很规战争能力。他们购买了至少3艘单人潜艇用于隐蔽破坏和渗透作战,1993年他们还从朝鲜购买了一些微型潜艇。
伊朗还有大概设法使俄罗斯和中国互相竞争,从而从两国获得能力最强的武器装备。正如中国研究专家贝茨•吉尔(Bates Gill)所指出的,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对伊朗的军售是出于战略原因,“除了巴基斯坦和朝鲜,中国对伊朗军售在数量和质量上要远胜于其他国家。”
伊朗正规军队的军事能力现代化工作将是一个长期性的程序。但是,伊朗政权不太大概将注意力从伊朗革命卫队和“巴斯基”组织转移到伊朗正规部队之上,伊朗正规部队非常难获得发展所需的必要资源。在当前神职政权更加依赖伊朗革命卫队和“巴斯基”组织的形势下,伊朗正规军队的发展将更为艰难。
在伊朗政权把大部分资源分配给伊朗革命卫队的情况下,伊朗正规军队的发展动力将仍然非常弱。但是,伊朗政权仍将大概保持正规军队的存在,用以对抗来自于邻国或者美国的机动式常规军事威胁。日前,伊拉克和阿富汗正忙于应付本国内部的安全事务,而美国正在从两地撤回兵力,因此这种突发事件不大概在近日出现。另外,伊朗大概会努力购买生产核武器,以之作为正规军事能力的最好“快速补充”,也将成为在波斯湾地区对抗其他阿拉伯国家和美国常规力量的最佳手段。
‘贰’ 伊朗和伊拉克曾经的宿敌,现在关系怎么样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1979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宗教领袖霍梅尼为代表的什叶派穆斯林上台执政。伊拉克是什叶派发源地,占人口55%的什叶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势力活跃,从而成为伊朗输出革命的首要目标。伊拉克国富兵强,积极谋求海湾地区霸权,企图趁霍梅尼政权立足未稳之际对其进行打击,以消除所面临的威胁并彻底解决边界争端。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边境冲突加剧。战争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 第一阶段,伊拉克全面进攻,伊朗组织边境防御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发展反攻势头,伊拉克被动挨打。1984年开始,双方展开地面拉锯战,加强空中与海上袭击。第四阶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再次攻入伊朗境内。 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化学武器。2015年9月22日,伊朗举办纪念两伊战争爆发35周年盛大阅兵式 。
‘叁’ 驻伊美军撤离伊拉克政府的计划泡汤了,为什么说都是民兵惹的祸
因为民兵为了让伊拉克政府解决腐败和经济问题,从而在伊拉克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和示威,同时还在美国大使馆前示威,而亲伊朗的民兵组织则是利用这次机会将水搅浑,不断的攻击大使馆的人员和驻伊美军,令原本撤军的美军有了理由再次驻军。不过,即便伊拉克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和示威后,美军并没有增加,而这次的抗议示威和美军没有什么关系。
虽然这次的疫情很严重,但是美国的海外扩张行动并没有停止,而亲伊朗的民兵组织依然在继续攻击美军基地。不过即便这次撤离的基本并没有什么遮掩的地方,但是并不怕亲伊朗民兵组织的袭击。同时,伊拉克内部的势力冲突不断,即便伊朗在袭击美军基地后宣布报复行动停止,但是因为两方的冲突比较持久,所以美军这次还是袭击了伊朗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的基地组织。
‘肆’ 伊朗和伊拉克为什么发生战争伊拉克是怎样组建的共和国卫队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千米,长约100公千米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长期以来,两伊存在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伊朗和伊拉克都想称雄海湾地区,因此双方关系一直紧张,小的边界冲突不断。1971年初,双方发生边境冲突。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伊朗和伊拉克签订了《国界和睦邻条约》(即《阿尔及尔协定》),规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两国矛盾有所缓和,但未真正解决。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诺。[1] 1978年,伊朗发生内乱,伊拉克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将侨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驱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执政,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两伊关系急剧恶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称要废除边界协定,双方边境冲突逐步升级。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伊(伊朗)美断交的时机,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萨达姆·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侯赛因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 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至此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自从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密切关注。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共和国卫队成立于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执政后的1968年,其主要任务是保卫总统及高级领导人的安全。两伊战争前,这支部队仅有1个师的编制,下辖3个旅。1986年初发展为7个旅,两年后改编成6个师28个旅。卫队的主要装备有500多辆T-72坦克、BMP装甲战车、法制自行榴弹炮和GHN-45牵引式榴弹炮,以及苏制地对空导弹、高射炮和武装直升机等。 卫队的成员大多来自萨达姆总统的家乡提克里特,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绝大多数是复兴社会党党员,年龄都在30岁以下。卫队司令是萨达姆的次子库赛。 这支部队在两伊战争中经常赴前线执行紧急使命,并在保卫巴士拉等重大战役中屡建战功。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后,伊军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狂轰滥炸,元气大伤,卫队也遭受重大损失。海湾战争后,伊拉克遭受长期的制裁和武器禁运,军队装备无法更新,但卫队的装备与其他部队相比尚属精良,目前仍是保卫萨达姆等高级领导人及巴格达安全的主要力量。 编辑本段部队构成共和国卫队是伊拉克军队中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总兵力约14万人。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编制装甲师2个,即汉谟拉比装甲师和麦地那装甲师;机械化步兵师5个,即塔瓦卡尔那师、尼布乍得尼扎尔师、阿德南师、巴格达师和总统警卫师;另编制1个补给师。共和国卫队的司令官先由伊拉克三军总参谋长尼扎尔·哈兹拉吉担任。这支部队驻防在以底格里斯河的总统府为中心的巴格达城内。后由萨达姆的儿子担任共和国卫队的司令官。 在共和国特别卫队内部,根据职能不同可分成安全部队、机动防护部队、特种部队和快速反应部队四大部分。根据在保卫萨达姆时离萨达姆的距离的远近又可以分成一线、二线和三线防卫部队。一线部队由萨达姆最信任的人组成,他们的保卫任务由萨达姆阿拉伯突击队(伊拉克的准军事部队)的首领穆萨希姆·萨阿卜·阿·侯赛因少将负责。在通常情况下,建筑物外围的安全防护工作由共和国特别卫队负责。特别安全局负责内部保卫工作。但也有少量极受信任的共和国特别卫队人员被允许进入总统府邸内部或萨达姆出行时担任贴身保镖,这些人都是从共和国特别卫队第1旅第1营中挑选出来的。 该卫队的官兵大部分来自萨达姆总统的老家提克里特县,全部都是逊尼派教徒和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党员,许多骨干成员是萨达姆总统的亲信或亲戚。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官兵的待遇比正规军高,他们享有特殊奖金和政府补贴的住房。 编辑本段部队瓦解美国在二次开战前,大量地贿赂、收买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所有重要将领,包括巴格达的卫戍司令。使得早已人心涣散的伊拉克号称30万人的军队,瞬间土崩瓦解。因此美军可以说是兵不血刃的占领了伊拉克。并且共和国卫队的战斗力本来就有吹嘘的成分,伊拉克经历了8年的两伊战争,又经历了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打击,实力已经远不如前,根本没有所谓的30万精锐部队,美国实际上只用了一个营的先头部队就控制了巴格达。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可供参考。这种说法认为:在美国靠近首都巴格达以后,萨达姆宣布解散共和国卫队,采用“化整为零”的打算,把部队分散到平民间,这样以来一可以保证部队的战斗力,二可以与美国长期做斗争方便东山在起。因此美国在进入巴格达以后并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活动,但是在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不断遭到散落的共和国卫队的攻击。但是这种说法不被大多数人采纳。
‘伍’ 两伊战争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我们能够生活在这样和平、稳定和繁荣的环境里面是一种幸福,但这个世界依然有战火硝烟,依然有人无法满足基本生活的需求,徘徊在生死边缘上,这种对比越发凸显和平的美好、战争的残酷,更使我们珍惜现下的生活。今天我们来说的就是持续八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直到现在那场战争的影响依然存在,那么这场战争的历程是如何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最后谁也没有在这场战争中讨得便宜,两伊双方又恢复到战前的状态,不过在这八年里面,他们每个人深陷战争的痛苦中,没有谁能够获得幸福,美好的生活也被打破无法重来,八年的光阴就这样浪费在仇恨和武器里面,真的不值得。
‘陆’ 伊朗朝鲜核问题和伊拉克战争问题
伊朗和美国向来不和,伊朗搞核武器,打击的主要目标是美国在中东的基地和以色列这个老冤家。其他国家在当地并不感到受很大威胁,反应不是很强烈,当然了,口头反对还是要的
中国在戈壁研究核武器,那荒芜人烟,加上中国政府采取了有效的保密政策,当时的侦察手段也没有现在发达,美国难以发现。就算发现了又能怎样呢??中苏也许有不和,但毕竟都是社会主义阵营,美国想阻止中国要冒一定风险
第一次是为了保护科威特这个石油大户,顺便打击一下萨达姆,让他老实点,不要到处挑起战乱。第二次名义上是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实际上还是为了自己的石油,我认为是为了石油,打伊拉克可以获得稳定的石油来源,不用看别人脸色
‘柒’ 两伊战争的原因和影响(说简单点)
1.美国当时执行亲伊拉克,制裁伊朗.而苏联也公开支持伊拉克.目的;为得到伊拉克的石油和交通控制权,打击革命后的伊朗.
2.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国家。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两伊边界全长1 280千米,其中最南端以阿拉伯河为界。阿拉伯河对两伊来说都是重要的水道。两伊的大油田、大油港和主要炼油厂都集中在这条河的两岸。阿拉伯河还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两国在阿拉伯河的主权问题上长期存在争议。1975年3月两国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签订边界协定,规定这段边界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当时在伊拉克掌握实际权力的是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萨达姆·侯赛因,在伊朗当权的是国王礼萨·巴列维。但到了1978年,伊朗国内政局发生了极大变化,什叶派宗教人士发动的伊斯兰革命席卷全伊朗。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伊朗长达2 500年的君主制终结.)
3.宗教问题和政权问题.伊朗90%的居民系伊斯兰教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系伊斯兰教的什叶派。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
4.伊拉克对库尔德人态度实行双重标准,对内镇压库尔德人的非法分裂行为.对伊朗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
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在战争开端,伊拉克占据优势,但后来伊朗进入伊拉克领土,美国和苏联开始援助伊拉克,使战争陷入僵局.
从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近八年的战争使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伊朗死伤60多万,伊拉克死伤40多万。无家可归的难民超过300万。两国石油收入锐减和生产设施遭受的破坏损失超过5400多亿美元。估计两伊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损失9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
战后,美国在中东地位进一步巩固,而伊朗实力严重削弱.苏联在该地区影响力下降.在战争后期,美国介入战争,派军舰进入波斯湾.并空袭伊朗油轮和击沉击伤多艘伊朗军舰.而伊拉克空军飞机在1986年重创美军佩里级护卫舰"斯塔克"号,是一个伊拉克企图摆脱美国的信号.最终,伊拉克在战争结束不久进军科威特,导致海湾战争.
http://bk..com/view/16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