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俄军派士兵进伊朗干什么

俄军派士兵进伊朗干什么

发布时间:2024-06-13 00:27:55

1. 俄国——伊朗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1804年6月,集结在埃里温地区的伊军主力在王储阿拔斯·米尔扎统率下,为夺取梯弗里斯展开了军事行动。俄军出动迎击。6月22日,图奇科夫部队在古姆拉附近击溃伊军一部,7月2~3日,高加索俄军总司令齐齐阿诺夫将军统率的俄军主力在埃奇米阿津修道院围墙附近战胜了阿拔斯·米尔扎军队。1805年,卡拉巴赫、希尔凡和舍基等汗国,以及舒拉格利苏丹国自愿归属俄国。同年,俄军对巴库和腊什特进行了一次海上远征,但未能取得战果。1806年夏,俄军击退了入侵卡拉巴赫的2万伊军,占领了努哈、杰尔宾特、巴库和其他一些居民点。

英法两国支持伊朗。1807年5月签订了伊朗法国同盟条约,随后又签订了旨在反对俄国的英国伊朗条约。俄伊战争曾有过几次较长时间的停息,并由于在此期间俄国同土耳其战争、同瑞典战争和进行卫国战争,而使俄伊战争对俄国不利。伊朗政府得知拿破仑进攻俄国后,于1812年8月初中断与俄国政府的和平谈判。阿拔斯·米尔扎的军队侵入塔雷什汗国,8月21日侵占连科兰要塞。1812年10月,为了打击俄军,阿拔斯·米尔扎的8万军队集结在阿拉斯河的阿斯兰社兹徒涉场附近。但是,科特利亚列夫斯基上校指挥的一支俄军前出到伊军后方,出其不意地击溃了伊军,并继续扩大战果,于1813年1月13日强占了连科兰。10月24日,伊朗被迫签订古利斯坦和约。根据和约,伊朗承认塔吉斯坦、北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归属俄国。在战争中,外高加索非正规军事组织和外高加索居民积极援助了俄军。

俄国伊朗战争伊朗政府并未放弃其对外高加索的侵略企图。由于东方危机的产生,出现了对伊朗有利的国际形势,沙赫企图乘机采取报复行动。他在英国人的帮助下改编了部队,英国人向它提供武器和派遣教官。土耳其苏丹也支持沙赫,旨在分散俄国对巴尔干事件的注意力。英国企图将俄国逐出近东,因而支持伊朗与俄国交战,并把1814年11月25日签订的旨在反对俄国和阿富汗的奴役性的德黑兰条约强加给伊朗。按照英国的计划,外高加索和中高加索应由俄国转归伊朗,并置于英国的势力范围之下。俄国政府力图避免战争,当准备割让出部分领土时,开始与伊朗进行谈判。但1826年夏,在以阿拔斯·米尔扎为首的沙赫宫廷中有狂热思想的黩武集团的影响下,伊军不经宣战即侵入卡拉巴赫汗国和塔雷什汗国,其中部分伊军推进到巴库和库巴,并指望当地居民举行起义反对俄国。但是,当地居民没有支持已投靠伊朗的封建主。俄军总司令叶尔莫洛夫将军遂能用不多的兵力抗击敌人。东亚美尼亚和北阿塞拜疆的居民给俄军以援助,他们组成了各为1.2万人的骑兵民团和步兵民团,东格鲁吉亚也派出了2000人的骑兵民团。1826年7月,伊军包围舒沙要塞,俄国卫戍部队顽强坚守了48天,从而使俄军马达托夫将军的部队于9月15日在沙姆霍尔战役中击溃了伊军。1827年10月13日,俄军在已任俄军总司令的帕斯科维奇将军的统率下,迅猛地夺取了埃里温要塞。1826~1827年间,俄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占领了许多城市和要塞,如纳希切万、阿巴萨巴德、梅连德、大不里士、乌尔米亚和阿尔杰比利。沙赫政府开始求和。谈判结果,双方于2月22日在土库曼查伊镇签订土库曼查伊和约,根据和约,埃里温汗国和纳希切万汗国归属俄国。

俄国在俄伊战争中的胜利使外高加索人民和塔吉斯坦人民免遭伊朗侵略者的蹂躏和屠杀,使英法两国的侵略企图化为泡影,也使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塔吉斯坦各族人民得到了民族发展的机会。

在1804~1813年和1826~1828年的俄伊战争中,俄军在数量上较之伊军并不占优势,但伊军战斗素质不强,军事组织不完善,以及技术装备落后,所以尽管有英法两国的援助,仍然战败。俄军的胜利也是由于得到了外高加索人民的大力支援。在战术方面,俄军采用疏开战斗队形和纵队与射手散开队形协同行动的战法具有很大意义。战斗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还由于俄军善于在山林地区使用炮兵和使用得到炮兵加强的独立步骑兵部队。俄军经常以防守山隘和山道的要塞为依托。在俄伊战争中,俄国非正规骑兵也起了重要作用,他们主要部署在步兵两翼和用来追击溃逃之敌。俄军在山区、山林地区和半沙漠地区展开战斗行动所积累的经验,在19世纪30~40年代的俄军条令中有所反映。

2. 阿拉伯世界受到西欧殖民侵略吗

具体参看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和现在部分。。。
1911年至1912年,意土战争爆发,意大利以战机袭击,压倒性战胜奥斯曼帝国,从此利比亚沦为意大利殖民地。
1885年9月埃及“阿拉比运动”爆发,英国出兵干涉,10月英国宣布吞并埃及。
伊朗的悲惨命运
早在16 世纪,葡萄牙人已占据了靠波斯湾口的霍尔木兹等地。18 世纪中叶,荷兰人趁伊朗全国混战之机,夺取了波斯湾的哈尔克岛。1763 年,英国强迫伊朗签订奴役性条约,在
波斯湾沿岸布什尔等地设立商站,并取得自由贸易、免交进口税等特权。这
是伊朗沦为半殖民地的开端。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在欧洲列强追求扩大商
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条件下,伊朗逐渐成为英、俄、法等国争夺的对象。
沙皇俄国利用毗邻伊朗的有利条件,不断对伊朗发动侵略战争,大肆进
行领土扩张。在1804~1813 年和1826~1828 年两次战争中,沙俄打败伊朗
后,先后强迫伊朗签订古利斯坦条约和土库曼彻条约。古利斯坦条约规定:
伊朗将俄军占领的格鲁吉亚等地割让给俄国;俄国在必要时应“帮助”伊朗
国王所指定的继承人继承王位;伊朗放弃在黑海保有海军的权力,俄国独享
在黑海拥有舰队的特权;俄国商人输入的商品值百抽五,不再缴纳内地关卡
税和其他一切杂税。土库曼彻条约除申明古利斯坦条约中俄国在伊朗的特权
外,还规定:伊朗放弃南高加索的一切权力;承认俄军新占领的土地为俄国
所有;双方之间划定国界,基本上以阿拉斯河为界;伊朗付给俄国2000 万卢
布赔款;俄国可在伊朗各大城市自行设立领事馆,俄国臣民与伊朗臣民之间
的一切诉讼必须由俄国领事会审;俄国人可在伊朗租赁、购买房产住用或作
货栈;伊朗各州官员如不履行条约,应即撤职。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揭露,土
库曼彻条约已将伊朗“变成俄国的附属国”①。
英国为了同俄国争夺,扩大自己在伊朗的势力,从1800~1841 年间,先
后四次强迫伊朗签订不平等条约,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输入商品值百抽
五且豁免国内关卡各税,在大不里士、德黑兰等地设立商业代办处。随后,
法、美、奥等国援例同伊朗签订类似条约。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
伊朗沦为半殖民地。
不平等条约给伊朗带来深重的民族灾难。外国商品,特别是英国商品,
潮水般地涌入伊朗。从19 世纪30 年代起,英国纺织品几乎占伊朗全部进口
总值的90%。1833 年,运到大不里士的欧洲商品总值折合1500 万卢布,1836
年增至4000 万卢布。欧洲商品的倾销,破坏了伊朗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封
建自然经济,扼杀了处于萌芽状态的伊朗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促使大批手
工业者和中小商人破产。
沙皇南下的计划,除了瓜分土耳其外,还要占领伊朗,把伊朗作为它的投资场所、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而且把夺取伊朗作为插足波斯湾、控制印度洋、夺取英属殖民地印度、实现世界霸权的重要步骤。沙皇俄国最初入侵伊朗是在彼得大帝时代。1722年8月,彼得一世亲自指挥俄军进攻伊朗藩属塔尔克至沙姆哈尔领地,以后又占领了巴库,进逼伊朗国境。1723年伊朗被迫在彼得堡签订和约,把整个里海沿岸,德宾特、巴库、吉梁、马赞德兰、阿斯特拉巴德省等地割让给俄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俄、英、法西方列强加紧争夺伊朗,使伊朗逐步沦为半殖民地。1800年末,沙皇保罗一世与法国拿破仑缔结了俄法两国取道伊朗联合进军印度的协定。1801年初,沙皇派225000名顿河哥萨克军队向伊朗进军,占领了格鲁吉亚。亚历山大一世继位后,继续派兵侵入伊朗,攻占高加索山脉以南的许多地方。1813年10月,伊朗被迫签订了《古利斯坦条约》,使沙俄取得了高加索山脉以南属于伊朗的大片土地,并在伊朗获得种种特权。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兵占据了伊朗塞凡湖边的哥克查地带,并无理要求伊朗放弃卡藩,作为俄国撤兵的交换条件。这遭到伊朗的拒绝。于是,沙俄再次发动对伊朗的战争。1828年2月,伊朗被迫签订了《土库曼彻条约》以及一项特殊通商条约。按照这个条约,沙俄又夺取了伊朗的两个省,伊朗付给沙俄200万英镑的赔款,禁止伊朗船只在里海岸边的领水内航行,俄国在伊朗各大城市设立领事馆并享有治外法权以及其他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等等。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土库曼彻条约》已将它(指伊朗)变成俄国的附属国。”马克思也指出:“俄国……在波斯获得的领土面积不亚于一个英国。” 《土库曼彻条约》的签订极大地加强了沙俄在伊朗的侵略势力,严重地妨碍了英国攫取伊朗的侵略行动。英国为了进行反击,一方面鼓动伊朗抵制沙俄的扩张,另一方面又用军事威胁等手段强迫伊朗于1841年同英国签订奴役性的《英伊条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英俄两国瓜分伊朗的局面。伊朗王位的继承要由沙俄决定,北方各省的统治者要从俄国政府所中意的人中任命;在南方,英国官吏则像统治者一样作威作福,发号施令。随后,新兴的德帝国主义也开始插足中东。从此,英、俄、德三国便加紧掠夺和分割伊朗,更进一步加深了伊朗的半殖民地化。

3. 伊朗战争

两伊战争,在伊朗被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又称第一次海湾战争或第一次波 两伊战争--物资调配
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历史上,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为这块有争议的河流,借口为抵御“伊斯兰革命”,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战争长达8年,成为继越南战争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整个战争进程可分为:第一阶段,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第二阶段伊朗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反攻,伊拉克丧失战场主动权;第三阶段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 两伊战争实际上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消耗战。8年中,两国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总计达6000亿美元,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损坏。[1]
编辑本段起因
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 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 两伊战争
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 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领土纠纷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加上两国长期存在着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称雄海湾地区,因此双方关系一直紧张,小的边界冲突不断。1978年伊朗发生内乱,伊拉克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将侨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驱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执政,煽动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推翻萨达姆政权。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伊(伊朗)美断交的时机,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编辑本段爆发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中伊朗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朗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编辑本段进程
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在前线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伊朗阻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 两伊战争
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万军队,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198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与地面战场相呼应,1986年,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由于两伊“袭船战”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 战场上戴着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 第三时期,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它“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占伊朗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编辑本段停战
为使两伊战争尽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了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598号决议。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但 两伊战争
伊朗没有表态,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从两伊战争停火后的第5天即8月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了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朗利用危机逼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伊朗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编辑本段战后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 残酷的8年,两伊战争
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18万、伤25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死伤人数以百万计。伊拉克因此也背负了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具体伤亡数字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死亡人数为一百万人左右。 伊拉克军队由战前的24万人发展到战后的120万人。
编辑本段启示影响
(一)巨额资金能够买到现代化武器装备,但买不到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引进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一定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两伊是中东地区富有的石油输出国,自1973年以来,两国耗资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兰参加阅兵式
数千亿美元,从国外竞相引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两伊的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先进武器的零配件本国无力修配,弹药主要靠国外供给;两国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诸如苏制“萨姆”和英制“轻剑”、“霍克”型地空导弹,驾驶T—72坦克和米格—23战斗机等先进武器,是相当困难的。 (二)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固然应当重视速战速决,但同时还应当有长期作战的准备。战争初期,伊拉克采取突然袭击的闪电行动,旨在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其把战争赌注完全押在这一点上,在思想上和物资上缺乏长期作战的准备,因此,一旦速战速决企图被对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伊朗依仗自身国大人多的优长,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 (三)现代局部战争中,仍应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应过分纠缠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两伊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战役战斗都是以城市(镇)为目标的攻防战,双方满足于攻城掠地的表面“胜利”,忽视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四)现代局部战争,武器装备和物资损耗大,给后勤补给提出了新课题。两伊战争虽然称不上是高水平的现代化战争,但战争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如战争初期,伊拉克仅对席林堡这样一个1000户的小镇就发射了几万发炮弹。两伊陆军主要是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油料消耗多,据估算,伊拉克军队每天消耗的油料达2000至3000吨。伊朗顶住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后,也因补给困难而拖长了反攻的时间。转入反攻后,伊朗多次向伊拉克发动地面攻势,但两次战役之间的间隔比较长,有时竟长达5个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后勤系统混乱,武器装备等作战物资供应跟不上,因而续战能力不强。
编辑本段后世评价
两伊战争,这个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最典型 死伤的士兵
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2]
编辑本段战争影响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式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双方经济损失惨重,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到达6000多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 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损坏。

4. 什么是美国伊朗门事件

“伊朗门”是美国里根政府的一项丑闻事件为查清事件真相,1987年5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组成的特别调查委员会,从1987年5月5日至8月3日就“伊朗门”事件举行了公开听证会。委员会共进行了41天的听证,历时250个小时,查阅数十万份有关文件、官方证据1059件。有29人出席作证,其中包括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他的助手诺思中校,波因德克斯特前任麦克法兰和退役空军少将西科德,以及国务卿舒尔茨、国防部长温格和司法部长米斯等。为了促使知情者提供有用的证词,委员会同意给予波因德克斯特和诺思以有限的豁免权。

第一天作证的是西科德。这位飞将军原来拒绝作证,这回却是口若悬河,有问必答。从5月5日至7日,接连3天,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有关背景都说了出来。

西科德承认他和诺思共同控制了在瑞士银行秘密账户上的大约3000万美元。美国以3000万美元的要价向伊朗出售价值2000万美元的武器,美净挣1800万美元的利润。他承认这笔钱中有350万美元转交给尼加拉瓜政府军,350万美元用于向伊朗运送武器,100万美元用于其他开销,800万美元在瑞士银行账户上,另有200万美元去向不明。他说:“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在国会明令禁止向尼反政府军出售武器期间进行的。”他还说他有时同前中央情报局长凯西讨论他的活动,经常同诺思接触。他认为他是以里根政府的名义进行活动,并得到政府支持的。

5月8日至11日,麦克法兰作证。人们知道他曾经三缄其口,最后服用过量安眠药以求解脱,可谓“里根铁杆”。但他这次却出乎人们意料。他证明说:“在国会作出禁止向尼反政府军提供援助的决定以后,里根仍然要求政府继续提供援助;诺思虽受我领导,但他与中央情报局已故局长凯西来往密切,关系非同寻常。”他还证明,支付200万美元作为黎巴嫩的美国人质获释的赎金是里根亲自批准的。但里根对此一直坚持说他已“记不清了”。

7月15日,轮到波因德克斯特作证。他显得神情紧张、六神无主。他在回答问题时常常闪烁其词,并不时地猛吸烟斗。他说:“作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我可以随时面见总统,向他汇报国内外的事情。”关于向伊朗出售武器以交换人质一事,他说:“凯西1985年11月曾送来一份备忘录,经我提交总统签署。”一年以后,“伊朗门”事件曝光,为了保护总统,使之免受牵连,他亲手将这一文件销毁。关于向尼反政府军提供援助问题,他说这是诺思出的“好主意”,但经过他批准。他相信总统也会批准这个“好主意”。不过,他深知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所以没有报告总统,以便将来曝光可让总统矢口否认。他最后强调:“我批准将款项转移给尼反政府军,是在忠实地执行里根的中美洲政策。”

在29名证人中,最引人注目最出风头的算是诺思中校了。

7月7日至13日的某一天,荧屏上的画面分为两半:右边是里根总统,微笑着缓步走过白宫南草坪挥手向人们致意,然后跨上直升飞机的舷梯,向立正致敬的陆战队士兵行了个礼。画面左边是陆战队员诺思中校,坐在参议院的证人席上,倾身向前,凝神聆听提问。那狡黠的眼睛时而充满哀怨,时而又闪出凛然的光芒。

随后,里根飞走,诺思的形象支配了整个荧屏。

电视观众瞪大眼睛注视着眼前这位“爱国英雄”。

诺思说,他曾起草了5份备忘录送给波因德克斯特,要求总统批准把向伊朗出售武器的款项转移给尼加拉瓜政府军。后来他又四处活动,指挥行动。5份备忘录中有4份被他销毁,剩下的一份没有留下里根总统批的字迹。

诺思接着说,早在1984年,凯西就介绍飞将军西科德来负责向伊朗出售武器事宜,后来又是凯西要西科德管理武器交易的帐目,并将盈余款项转给了尼反政府军。凯西后来还曾交给诺思一本总账,上面记录有援助尼反政府军和其他秘密行动的资金流动情况。由于一次事故原因,凯西要诺思赶快清理文件,这本总账及一批文件被销毁了。在诺思被解职的当天,凯西又叫他销毁了一大批文件。

但是凯西生前却宣称他不知道诺思在干些什么。凯西在最后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尼加拉瓜反政府军从何处得到资助,中央情报局毫无知情。”这与诺思的证词大相径庭。

此外,诺思还承认他1986年11月中旬参与伪造了一份“伊朗门”行动的大事记,以“帮助”国会调查委员会的调查。麦克法兰、波因德克斯特、凯西、米斯等都知道他掩盖真相的原因。

诺思在听证会上口口声声说:“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司批准的。”这就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了他的上司波因德克斯特身上。他是否把诺思的5份备忘录统统给扣押了,并以这种方式让诺思自由活动?

听证会上,诺思绘声绘色和掷地有声的证词,特别是他的“坦率”态度赢得了5000万美国电视观众的心。大多数美国人相信了他的“真诚”,他成了“爱国者”,成了集美国人的全部价值观(责任、荣誉、国家)于一身的人物。

其他作证者不一而列。

调查委员会领导人在听证会结束时的总结发言中指出,“伊朗门”事件是个“充满欺骗、口是心非和漠视法律的、使人寒心和使人沮丧的事件”。

美国人对听证会的评价则是一出前紧后松、有头无尾的电视“连续剧”。“伊朗门”事件的两位主角诺思和波因德克斯特已经把主要责任承担下来,使白宫如释重负。一些配角虽然也从不同角度补充和验证了若干细节,但都没有透露出任何带有爆炸性的内幕。“连续剧”是在没有达到高潮的气氛下收场的,在观众脑海中存在的若干悬念,至今仍然没有找到答案,这也许将永远是一个谜。

5. 患难见真情,以色列连续炮轰叙利亚,俄罗斯伊朗土耳其挺身而出,你咋看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谁都没有想到,被以色列猛烈炮击首都机场后,叙利亚都还没有怎么发声,俄罗斯方面却第一个挺身而出仗义直言,直接召见了以色列驻俄罗斯的大使,对以方发出警告,表示以色列此举不仅造成了叙利亚方面的损失,而且还违反了国际法,这样的行为完全不可以接受,叙利亚的主权完整需要得到尊重,以色列要为这件事情做出澄清。

所以这一次,为了毕其功于一役,避免未来真陷入两面作战的尴尬境地,俄方必须第一时间予以以色列强硬回击,直接打消其搞事的念头。

总而言之,有以色列及其背后的美国势力在,中东地区现在想要获得和平和稳定依旧艰难,但相信在俄罗斯和广大热爱和平的中东国家共同努力下,西方霸权终将被击败。

6. “称霸中东、建立什叶派走廊”,伊朗凭什么有这么大的“野心”

这主要是因为伊朗是一个以什叶派为主的国家,在中东地区也拥有着非常强大的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伊朗拥有非常丰富的石油资源,这足以支撑伊朗完成自己的战略目标以及目的。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这些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什叶派走廊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些年的经济制裁以及伊朗和美国之间的冲突,也导致了中东地区经常会出现战争的讯号,也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中东地区经常会滋生出恐怖主义,这对于中东地区的老百姓并没有太多的好处,所以也希望双方能够保持和平稳定的状态,这对于两个国家以及地区都有很大的益处。不过从最近的局势来看,和平稳定的局面并不会在短期内形成。

7. 1000架伊朗无人机现身俄乌战场,专猎海马斯,能改变整体战局吗

当然能了。目前乌克兰主要的远程战备武器就是老美支援的海马斯,和一部分无人机。当俄罗斯同样拥有了无人机之后主要会带来下面四大优势,这些优势,将彻底扭转战局:

第一:无人机是海马斯的天敌


海马斯的优势就是在于隐蔽性强,射程远,杀伤力大,但是局限性也同样有,比如过分地依赖公路,一旦发射导弹,就会暴露自己的位置,而且海马斯导弹过分依赖海马斯发射车。所以,当海马斯发射车暴露之后,被更加隐蔽灵敏的无人机发现之后,便会只能坐等挨打的结局。

所以,综上所述,接下来的战局将使整个战局出现彻底的扭转,耗空了乌克兰,也就彻底宣告了最终的战局了。

8. 各大国是如何在叙利亚排兵布阵的

随着叙利亚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冲突的升级,以及反对派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这两支团队背后的域外大国也逐渐走上了正面战场,参与叙利亚控制权的争夺。

在公布了叙利亚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的“证据”之后,特朗普已经正式决定使用导弹和武装力量来给叙政府一点颜色看看。

在叙利亚的俄军苏34战斗轰炸机

9. 伊朗革命卫队

伊朗革命卫队成立于1975年5月5日,其使命是保护伊朗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保卫伊朗革命和维护伊斯兰教义。革命卫队还负责维持其国内秩序,监控国内的敌对势力,并建立了庞大的情报网络。

1986年,伊朗革命卫队有编制35万人,以营为单位进行独立或联合的军事行动。革命卫队还成立了小规模的海空军。至1996年,革命卫队正规军整编为陆军10万人,海军2万人。

革命卫队进行海外行动最大的一支部队由12000名讲伊朗语、阿富汗语、伊拉克语等不同语言的阿拉伯人组成。还有一支部队由库尔德人组成,与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关系密切。

革命卫队的海外行动接受海外情报委员会和海外行动委员会的共同指挥,由小分队和非政府组织的成员共同落实。目前,这支部队在伊朗和苏丹进行训练,在海湾地区具有重要影响。
他们有时“不通情理”,有时却又温情可爱,但可以肯定,他们并非美国所说的那般“恐怖无情”

在惊闻伊朗革命卫队——作为一支主权国家的军队——竟然要被美国列入反恐黑名单后,不少人都瞠目结舌,难以置信。《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由于长期在伊朗工作生活,有不少接触革命卫队的机会。事实上,他们远非美国所说的那般“恐怖无情”。

有时严厉有时可爱

革命卫队给人的感觉是复杂的,德黑兰的外国记者对他们的直观印象,常因见到卫队的场合和现场气氛的差别而各不相同。本报记者曾现场采访诸如伊朗学生冲击英国使馆、大规模民众游行等突发事件,这些时候最早赶到现场执行警戒任务的往往是这些卫队士兵。此时的他们往往显得铁面无私,甚至有些“不通情理”。

譬如几天前,德黑兰一个着名市场发生严重火灾,记者前往现场采访时,值守的卫队士兵“敌情观念”强烈,搞不懂外国记者对火灾“为啥感兴趣”,用不容置疑的动作和口吻命令记者离开。当记者出示采访证件时,毫不买账的卫队士兵直接上来就用“蛮力”推搡。

不过,这些士兵也有温情甚至可爱的一面。记者有次对美国前驻伊朗大使馆进行拍摄采访,曾被军营内全副武装的卫队士兵短暂扣留。由于士兵和记者都是年轻人,再加上他们很少看到外国人,这些士兵在进行检查时,还和记者拉起“家常”来,微笑着询问“北京是什么样?”“有没有德黑兰好?”等等。检查结束后,他们还不忘友好地和记者握手道别。

影响力渗透伊朗各个层面

伊朗革命卫队绝对称得上是一支精锐之师。它由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国父”霍梅尼在1979年革命后一手建立,听从伊朗最高领袖的绝对领导。革命卫队与伊朗国防军平行,现有12万人,有自己完备的海、陆、空和特种部队编制。伊朗大部分导弹力量,包括让美军颇为头疼的“流星-3”型中程导弹就掌握在革命卫队手中。另外,伊朗的边防工作和绝大部分政府机关的保卫工作都由革命卫队负责。

在伊朗,革命卫队的角色不仅仅局限在军事上,其影响力渗透伊朗社会的各个层面。经济上,卫队在国家宪法的特许下掌控着不少涉及军工制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民用交通等重要领域的产业。例如,2006年,卫队所属部门就赢得开发伊朗最大气田和铺设通往巴基斯坦能源管道项目的合同,总价值30多亿美元。此外,革命卫队还掌管境外560多家贸易公司,控制着伊朗一半以上的进口和30%的出口。

政治上,伊朗现任总统内贾德曾作为卫队军官参加过两伊战争,现政府里5名内阁成员曾是卫队成员。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拉里贾尼曾是卫队高级将领,德黑兰现任市长卡里巴夫也曾是卫队空军司令。此外,伊朗议会相当数量的保守派议员也曾在革命卫队工作过。伊朗革命卫队在国内政坛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不怕当美国“眼中刺”

革命卫队是伊朗国家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非国家性质的恐怖组织截然不同。美国之所以把革命卫队看成“眼中刺”,卫队司令萨法维认为,“这并不奇怪,因为革命卫队多次成功抗击美国”。国际舆论则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美国认定伊朗革命卫队干涉伊拉克及阿富汗事务,向伊拉克武装分子和阿富汗塔利班提供威力强大的路边炸弹、资金和技术培训。

此外,由于伊朗坚决拒绝暂停铀浓缩活动,布什政府既要面对国会中强硬派要求加大对伊朗制裁甚至诉诸武力的压力,又要面对联合国安理会制裁伊朗决议收效甚微所带来的尴尬。把伊朗革命卫队定为国际恐怖组织,既可以安抚国会强硬派,又能敦促其他国家强化对伊朗制裁。

对此,伊朗革命卫队以一贯的强硬态度回应,萨法维16日公开表示:“我的部队不会在面临美国压力时无动于衷,将在未来对美国予以重击!”(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徐俨俨发自德黑兰)

中新网伦敦8月19日电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19日报道称,随着伊朗革命卫队在伊朗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伊朗革命卫队已聚集了大量“秘密财富”。

报道说,作为伊朗伊斯兰革命的执行者,革命卫队成员很想给人留下他们生活简朴的印象:住在德黑兰市中心破旧的旧式贫民区,开着廉价的韩国车。但是对于革命卫队的许多指挥官来说,他们过着“相当豪华”的生活。他们住在德黑兰北部山区的高级豪宅内,车库里停着最新款的宝马或奔驰、地板上铺着手织地毯、保险柜里放着钻石和黄金珠宝。伊朗革命卫队利用权力和力量已控制了伊朗的主要商业领域,其成员所控制的商业领域包括石油和天然气业、养鸡农场、 养蜂场。不过,它所控制的不断膨胀的商业帝国正成为白宫的关注重点,白宫已计划将拥有125000名成员的伊朗革命卫队列为“外国恐怖组织” 。

据上周披露的计划,布什政府将于数月内宣布伊朗革命卫队为“恐怖组织”。传闻称,伊朗革命卫队策划了对驻伊拉克和驻阿富汗美英部队的袭击行动。伊朗还拒绝按照国际社会的要求停止铀浓缩活动。宣布伊朗革命卫队为恐怖组织将使美国可以冻结或者阻止与革命卫队有关的银行帐户或者商业活动。如果美国外交官能够说服欧洲国家和公司,与伊朗作生意就是和伊朗革命卫队作生意,从而使欧洲国家和公司也采取类似措施的话,这将产生实质性的效果。伊朗革命卫队司令叶海亚-拉希姆-萨法维将军16日就此作出强硬的反应。他说:“美国将来会受到革命卫队更沉重的打击。面对美国的压力,我们从来不会保持沉默,我们将用自己的优势对付他们。”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报道说,虽然伊朗经济目前面临困难局面,但珠宝和豪华家具的销售仍然很火爆,部分原因是革命卫队成员大量投资于地产业。不过,一些真正的“肥猫”正把他们的钱转到海湾国家,尤其是迪拜。(关新)

阅读全文

与俄军派士兵进伊朗干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医药如何走向世界 浏览:277
意大利吃什么传统食物 浏览:183
印度人都是用什么电器 浏览:135
伊朗统治者是什么教派 浏览:881
英国用韩语怎么读 浏览:315
意大利顶级百年家具品牌有哪些 浏览:493
礼乐在中国哪里 浏览:34
为什么中国没有越野摩托特技 浏览:774
越南用什么除草剂最好 浏览:703
印尼雅加达附近有个什么海峡 浏览:378
英国十九世纪均多少岁结婚 浏览:18
中国如何自强 浏览:208
越南语可以学什么 浏览:164
英国为什么要欢迎也门 浏览:215
为什么印尼离澳大利亚那么近 浏览:631
伊朗移交东方石油是哪个国家 浏览:935
中国爸爸日本什么 浏览:811
意大利英文单词怎么发音 浏览:931
伊朗为什么地震这么多 浏览:942
伊朗大使馆什么时间办签证 浏览: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