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用什么战法战胜美国

伊朗用什么战法战胜美国

发布时间:2024-09-07 18:44:44

1. 摩托车打坦克,把坦克师被打懵,两伊战争战法有多奇特

我国古代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兄弟俩因夺田产、家财、王位而互相残杀的,在历史上的确不胜枚举。

伊拉克装甲部队对伊朗这支出没无常的摩托车轻骑队很伤脑筋,不得不把对付摩托车队的袭击和有关注意事项写在各级指挥员的作战日记里,下达在各项作战命令中。

2. 美国与伊拉克是由什么结局结束战争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由美国一手操纵并绕开联合国对主权国家伊拉克发动的战争,已经进入第三周。由于美国的战争冒险和准备不足、伊拉克军民的顽强抵抗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美国速战速胜的战争计划已告失败。 目前,战争双方都在调整部署、积蓄力量,准备战场上新一轮的较量。与此同时,围绕伊拉克的战后重建、过渡政府的组成及运作方式,在国际社会同样展开了斗争和较量。无疑,在伊拉克战后建立什么样的政府,是由美国一家单独安排,还是由联合国主导并在其监督下选举产生新的伊拉克政府,其结果不仅对伊拉克自身有着重要影响,对中东地区的稳定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世界格局和发展方向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不仅是经济利益的斗争,还是建立什么样的发展“模式”的斗争。说到底还是“单极”和“多极”世界的斗争。 一、美国发动对伊战争的当前目标和长期的战略企图是什么?按照美国的解释,对伊战争的目的就是要解除伊拉克的武装,消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推翻萨达姆政权。但是,在表面的战争借口之下,还潜藏着美国难以宣示但从其政策作为中已经反映出来的当前和长期的战略企图。就当前的战争目标来看,主要是: 1、推翻萨达姆政权,成立由美国主导下的伊拉克过渡政府。为此,一是继续贯彻速战速决的战争计划。包括大举增兵伊拉克,加强空中打击的力度,削弱共和国卫队的作战实力,包围巴格达并迫使萨达姆政权下台,实现政权更迭。美国将力避陷入战争长期化的困境。二是尽快成立伊拉克的过渡政府。这有助于摆脱美国目前的许多困境。这样的政府尽快浮出水面,将有利于形成新的政权中心,并团结相当的伊拉克民众,减轻美国在战场上遇到的游击战的压力。同时,宣布第一阶段战争目标的完成,争取国际国内的支持。 2、主导伊拉克战后重建,攫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由于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资源,战后巨大的重建经费不难支付。美国的战争决策者们友数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不惜巨额经费,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单方面由少数几个国家发动了这场不得人心的战争。因此,美国将和发动对伊战争一样,继续单方面主导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工作,至少是实质上主导伊拉克的战后重建。由于战争对伊拉克城市基础设施和石油开采、加工、提炼设施的破坏,必尺枣然形成巨额工程订单,特别是美国的公司可以利用美国主导重建工作的地位,采取高报低出的手法,从中获取不公平的垄断收益。事实上,战争尚未结束,美国已经把冻结好困首伊拉克14亿美元的资金全部交给了美国自己的公司。这些收入,最终将弥补美国在战争中的巨额支出。 3、重振强权形象,重树国际国内信心,维持美元的霸主地位,剌激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回升。由于“911”事件的影响,打击了在美国市场上投资者的信心,美国股市至今一蹶不振,经济始终在谷底徘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统治者太需要打一场战争,并以速战速决和完胜的结局,显示美国的强大,重振投资者对美国持续发展的信心,以此摆脱经济持续低迷的窘境,重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强劲增长的势头。更主要的是,通过战争的巨额支出,带动美国军火、运输、劳务繁荣,并剌激消费支出,使萎迷不振的美国经济尽快走出低谷。这就是美国战争决策者制定速战速胜战争计划,即使面临战场强大阻力,仍然不顾一切,加大破坏打击力度,力求尽快结束战争的原因所在。 从长期的战略目标来看,美国是希望通过对伊战争,在伊拉克扶持和建立一个亲美政府,并成为在整个中东地区输出美式“民主”,对其它阿拉伯国家进行“民主化”改造的样板。由控制伊拉克,建立桥头堡,到控制整个中东地区,并以石油为武器,影响和左右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实现美国一统世界的梦想。 二、伊拉克战争的三种结局及对世界前景的影响 (一)美国完胜的结局及对世界前景的影响。按照美国战争策划者的预想,战争在数天或数周内结束,顺利实现推翻萨达姆政权,找到或发现伊拉克生产和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建立由美国主导的伊拉克新政府。战场上美军死亡人数控制在美国民众普遍能够接受的标准。如此,则是对伊战争的完胜结局。并按上述战略步骤开始改造中东和世界的进程。 但是,从战争两周来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战争的进展情况,还是美军的死亡人数,或是成立伊拉克新政府的问题和主导战后重建工作都已面临重重困难,美国已不可能取得对伊战争的完胜。这就打乱了美国的战争步伐,迟滞了美国由此开始对世界施加影响的进程。美国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其战略蓝图。 (二)美国付出相当代价或者“惨胜”的战争结局及对世界前景的影响 以美国现在的军力、国力,执意要打伊拉克战争,在付出相当代价后,仍然可以达到推翻萨达姆政权,消灭共和国卫队的目标,但这样的胜利,远非美国当初预想的胜利。而且随着采取方式不同,付出代价不同,导致的战争结局对世界前景的影响也将不同。 1、以现有的作战方式和增加后的兵力规模,在付出一定代价后达成对伊战争的目标。在四月中上旬,增加的兵力全部到达伊拉克战场并开始投入战争,在巴格达外围有效地削弱了伊军实力,对巴格达的基础设施破坏较小,平民的附带伤害较小,“斩断蛇头”行动顺利实施,萨达姆及其核心成员丧生,或失去对全国政权和军队的控制,美国的战争形象没有更多地受到世界各国的谴责。这种情况下,美国将坚持按照由其主导成立伊拉克新政府,在战后重建涉及经济利益的问题上,采取更加自私的政策,将全部或主要的工程合同发包给英美等国的公司,从中攫取可观的战争红利;对中东各国,有可能在完成对伊拉克的民主化改造后转向新的目标。综合分析,这些目标的顺序依次可能为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伊朗等。直到实现对中东地区的民主化改造,或者说完全控制。并进而影响世界其他地区。 2、采取了更具破坏力的作战方式达到了战争目的。在增加兵力后战场进展依然不顺,因此加大了空中打击的力度,大量使用了空气燃料炸弹和集束炸弹,对巴格城形成了较大破坏,平民伤亡数量急剧增加,而且本身的战损也较大,以此为代价,占领巴格达并强行组建伊拉克新政权。但是,美国的战争形象更坏,世界反战阵营因此强大,主战集团内部产生分歧,逐渐分化并瓦解,美国的军事占领遭到了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反抗和抵制,萨达姆生死不明,伊拉克的游击战战争如火如荼。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一手操纵的伊拉克新政权不可能有效运作,也得不到世界各国的承认,战后重建不可能开始,美国将深陷伊拉克的游击战争而不能抽身,对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干涉的精力将受到极大牵制。经过较长时间的国际斗争和伊拉克人民本身的反抗,有可能在联合国主导监督下重新选举产生伊拉克新政权,并开始战后重建工作。但美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将因此下降。 3、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达到了战场目标。美军遭遇了战场上的重大杀伤,对伊拉克军队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使伊平民和军队均有重大伤亡。美国的战争形象遭到彻底破坏,在国际国内的共同反对下,美国战争集团下台。由此开始战略收缩,对世界事务的干涉明显减少,美国做为世界一极,较为平等、民主的参与世界事务的处理。 (三)战争久拖不决,美国深陷伊拉克战场不能自拨。既不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又对伊拉克的游击战术和城市巷战没有办法,美军的主要兵力被拖在伊拉克并背上了沉重的战争债务,国内经济彻底进入衰退,反战势力空前高涨,主战集团下台。新的美国领导人为了从伊拉克抽身,不得不由联合国主导,决定战后伊拉克从政权组成到战后重建的所有问题。美国国力受到削弱,其问题和弱点都充分暴露,世界从此进入多极时代。 由上可见,第一种结局对美已无可能。美国将力争第二种结局的第一种情况,而力避其他所有情况和局面的出现。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来说,将力争第三种结局。只有这种结局才是世界人民的福音,才能营造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更加美好的世界。“一极化”只有利于美国和少数几个紧随其后的发达国家,世界大多数人民将深受其害,并为美国所奴役和驱使,资源被美国所占用并拥有,财富为美国所浪费和挥霍。是一个极不平等的世界,所以遭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抵制和反对。 三、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暴露了什么 经过两周来美伊在战场上的较量,不管战争结局如何发展,伊拉克战争暴露了美国以前或非战争状态下我们不容易看到的一些东西。 (一)暴露了美式高技术战争的局限性。自上次海湾战争以来,美国又以“零伤亡”的代价打完了科索沃战争,取得了阿富汗战争的近乎完胜,成功地安定了欧洲的后院并把势力扩展到中亚,实现了冷战时期想办而没有办到的事情。经济上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连续十多年强劲增长,科学技术又遥遥领先于所有竞争对手,综合国力空前提高。加之美国舆论工具的鼓燥和渲染,成就了美国军队强大不可战胜的神话。此次伊拉克战争,美国战争决策者原本希望挟此神话之威,通过积极造势,达到速战速胜的目的,由此开始落实美国的战略构想。但伊拉克战争两周来的实践证明,美式高技术战争模式:对意志薄弱的小国有效,对意志坚定的中等以上国家作用有限;对国内民族矛盾突出、政权本身不稳的国家有效,对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国家和人民的威慑作用有限;对战争目标和战争规模较小的战争形式有效,对战争目标过大并激起了全民抗争的战争作用将大大受到限制。 伊拉克战争目前的发展状况,将使美国统治集团充分认识到其战争模式的局限性,从而收敛其战争的冲动性、冒险性;也将使其他国家的人民,看到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人民的团结和誓死抵抗的精神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增强战胜强敌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霸权”国家的战争冒险。 (二)暴露了美式战争的欺骗性、残酷性。近年来,在西文军界流传着一种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进步,打击精度的提高,可以使现代战争对平民的伤害最小、战争的破坏很低、对环境的影响很少,也即所谓的高技术战争的文明化、干净化。这一理论也被我国的某些军事工作者所乐道。高技术战争真的实现了文明化和干净化,西方军界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无论是上个世纪的科索沃战争,还是时下正在进行的伊拉克战争,都对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生存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而使用违禁的集束炸弹和燃料空气炸弹,更是对战场生灵前所未有的屠杀。何来“文明”,又何能“干净”?所谓高技术战争的干净化、文明化,本质上只能助长霸权主义国家更无限制的、更加频繁的对外使用武力,从而蒙蔽和欺骗本国和世界人民。所谓的“文明”和“干净”,只有一种情况下可以实现,那就是面对霸权主义的战争威胁,放弃抵抗,不战而降,接受奴役。其实质也就是为所谓的“理性”的投降提供理论依据。战争就是破坏。从科索沃战争到现在的伊拉克战争,概莫能外。只不过有时表现的更为荫蔽,在较长时期才能体现出来。如贫铀弹对参战人员的伤害,至今尚有5万多名美国军人深受“海湾战争综合症”的影响。更不用说使用生化武器和战场核武器后对地球环境和人类心灵造成的危害。绝不能以高技术战争的“文明化”和“干净化”为理由,给霸权国家的战争行为发放更多的“通行证”。 (三)暴露了美式民主的虚伪性。美国以“民主”国家自居,更以输出美式“民主”为荣,为此,不惜以飞机导弹将“民主”带往世界各地。此次伊拉克战争,就是为中东地区建立一个“民主的样板”和“解放伊拉克人民”的名义下发动的。民主要输出,要靠武力强加于人,这样的“民主”何其谎谬。最大的民主国家,最讲“民主”的美国,在发动对伊战争这样一个事情上,就不顾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反对,绕开联合国,强行发动了对一个主权国家的战争。由此可见,美国对弱国、小国和他国,何时讲过民主。说到底,美国的“民主”,是私利为先的“民主”,是实力基础上的“民主”,是对其国内的民主,而以战争输出的“民主”必然是虚伪的、残酷的。 (四)暴露了美英战争集团的贪婪性。不管美英集团为伊拉克战争带上多少漂亮的标签和花寇,其战争本质的私利性在战争过程中就暴露无遗。战争尚在进行,英国的战争决策者为了获得国内对战争的更多支持,“无意”中通过新闻媒体透露了战后英国将获得伊拉克南部油田的管理和控制权;美国则将战前冻结的14亿美元资金全部交由美国的公司做为战后重建的费用,此举引起了参战国之一的澳大利亚的不满,澳总理霍华德还因此拒绝了美国总统在华盛顿举行美英加三国首脑会晤的邀请。 围绕伊拉克战后重建的主导权之争,成为了伊拉克战争之外的第二个战场。因为伊拉克的战后重建,意味着巨大的工程订单。谁主导了战后重建,谁就有权向外发包工程,更可以让本国公司在低进高出上获得巨额的“国际腐败”美元。由于伊拉克自身丰富的石油资源,不存在重建经费的支付问题。从目前各国表明的立场来看,伊拉克的战后重建问题将成为不亚于战场胜负的第二个棘手问题。 (五)暴露了美国战略企图的长远性和扩张性。美国对伊战争的企图和战后安排,透过美国领导人战前的各种讲话,就可以领略美国战略的长远性和扩张性。 去年9月,美国将伊锁定为第二阶段打击目标的同时,布什政府提出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报告有两大创新:一是正式确立了“先发制人”的战略原则;二是确立了在全世界推行西方民主价值观的最终目标。然而,世界舆论对前者的众多评说,掩盖了对后者的应有注意。然而,前者只是手段,而后者才是目的。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安德鲁·切尔维奇教授在题为“布什的宏伟战略”一文中这样写道:“在这份报告中,美国政府不但表明了美国永远保持美国军事霸权的意图,还表明了将利用武力重塑国际秩序的愿望(这种愿望已近乎于渴望)。这项新战略把即将与萨达姆展开的决战放在一个大得多的背景之下。它表明,在反恐战争的幌子下,寻求推翻这位独裁者只是这项宏伟计划下的一步而已,它的最终目的是按照我们的模式重建这个世界。” 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理乍得·哈斯去年12月在华盛顿对外关系委员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促使穆斯林世界民主化”的长篇演讲,他说,“我们知道美国能够而且应该更加有所作为;促进民主,包括在穆斯林世界促进民主,是布什总统和鲍威尔国务卿的一个首要目标。”而就在开战之前,布什本人也毫不隐讳地说,美军是前去解放伊拉克人民的,并将在那里为整个中东地区建立一个民主的样版,他说,“一个获得解放的伊拉克将成为自由的力量……促进这个重要的地区改天换地。” 四、伊拉克战争对我们的启示 (一)保持良好的国际政治关系,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良性互动,是预防和遏止战争的重要条件。伊拉克战争从正反两个方面都给了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土耳其拒绝向美军开放领土,结果使美军开辟北部战场的计划流产;科威特向美国提供了进攻基地、作战物质保障等一系列支持,使美国顺利发动了对伊战争。这就启示我们,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解决好领土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从维护本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的高度,求同存异,互谅互让,从合作中寻商机,在互动中谋发展,以双边和多边的友好合作关系谋求双赢和多赢的局面,共同促进本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从而遏止和预防可能由霸权主义而带来的战争。 (二)民族团结和顽强的抗争精神是慑止侵略的有力保证。阿富汗北方联盟的参战,是塔利班迅速垮台的重要原因;伊拉克什叶派在国家遭遇侵略时消弥分歧,共同抗敌,是美国在战场遇到重大障碍的关健所在。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多民族的大国,只要民族团结,人民富于顽争精神,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我们民族复兴的步伐。这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予以关注的重大问题。 (三)确立攻势防御的思想,主动打击在我周边集结和准备战争之敌,是防止战争对我建设成果形成巨大破坏的有效方法。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沿海七省市已经积聚了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发展基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其国民生产总值和生产能力,都占全国的50%以上。如果任敌从容地进行战争准备,按步就班的狂轰滥炸,势必使我们的经济基础遭到巨大破坏。我们有权利、有责任对已经形成的威胁和集结的战争力量,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打击,确保改革和建设的成果。 (四)灵活的战场策略是制敌顺利达成战争目的的可靠手段。伊拉克吸取海湾战争的教训,采取了要地固守、放权指挥、主动出击、以拖待变的斗争策略,顶住了美军的首轮打击,并将战争开始导入美军并不擅长的城市巷战。美军也不拘泥于已往的成功,积极创新战法和打法,令人耳一新。如初期的“斩首”作战,空地一体的快速推进,积极的战场造势和强大不间断的心理攻击相结合的战法,都是为了贯彻战前“打击首脑、动摇军心、速战速胜。”的决心。 尽管这种新的战法由于其战争的冒险性和准备不足而成为一次不成功的尝试,但他们从自身实际和技术特点出发,按照战争的目标和需要,设计和指导作战行动的做法,值得我们在研究作战理论、指导作战实际中学习和借鉴。 它也警示我们,世界上不可能出现两场完全相同的战争。研究过去的战争战例和作战理论是必要的,但关注并追踪“强权”国家正在形成的理论设计和作战实验,并分析和预估其在各种战场条件下的作战效果,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在理论的较量上我们才能先胜一着,并始终保持理论对军队建设和装备发展的正确牵引、指导作用,才能在强权政治发动的干涉战争中保持主动,赢得胜利。 (五)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我们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决定了我国只能保持有限的作战力量,但这并不排斥我们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以海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为主的具有反击作战能力的军事力量。伊拉克战争给我们以深刻教训,当代霸权主义要发动战争,什么借口都有可以找到,“没有证据就是证据”,你不满足侵略者的所有要求,战争对你就无可避免。这就是正在形成的“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而且,在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祖国统一这些原则问题上我们也没有退让的余地。我们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一支相适应的国防力量,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建设发展环境。 (六)注重国家综合安全环境的建设,是确保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当代国家安全是综合意义上的安全,它不仅包括传统的领土完整、主权不可侵犯等内容,还包括经济安全、环境安全、政治安全等诸多领域的安全。特别是对我们这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更要注重综合安全环境的建设。如美国迫不及待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就隐含控制中东油气资源,制约和左右其他大国的战略目的。我们只有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战略资源安全、战略通道安全在内的一系列领域,尽早制定计划,事先做好储备和准备,未雨绸缪,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保持主动,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更好地维护和发展国家的利益。

3. 被敌军誉为中东最强,苏莱曼尼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因为伊朗在遭受美国制裁的艰难时期不仅没有垮掉还在军事、外交等多条战线上取得了极大地胜利,而这些胜利之中都有苏莱曼尼的功劳,正是源自苏莱曼尼的指挥伊朗才挫败了美国及其代理人的阴谋,所以苏莱曼尼才会被对手誉为“中东最强”。

正是因为苏莱曼尼对美国的巨大威胁才令他成为了美国人眼中必欲除之而后快的首要目标,于是在2020年1月3日,美军对身在巴格达的苏莱曼尼发动了突然袭击,这次袭击杀死了苏莱曼尼,声名赫赫的“中东谍王”至此陨落。

4.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情况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主要军事准备和兵力调动情况

2003年3月20日10时34分(北京时间)爆发了伊拉克战争。这是21世纪一场全新样式的现代化战争。5月2日上午9时(北京时间),美国总统布什在“林肯”号航母上正式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整个战争共持续44天。实际上,在4月14日美军攻占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之后,美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就基本结束。这场战争是继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对伊拉克进行的第二次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除信息条件外,空中力量发挥了主导作用,空中打击成为战争的主要突击力量。透过战场上的硝烟,人们从中可以看到美英联军空中力量作战运用的几个特点。
1100多架战机参战,投射2.7万多枚炸弹

美军从2002年年底开始向伊拉克周边增派兵力,至2003年3月20日,在伊拉克周边地区共集结了约5.4万人的空中力量,各型飞机约1145架,其中战斗机、轰炸机、攻击机、特种作战飞机等作战飞机756架,预警、侦察、指挥、电子战等作战支援飞机140多架,加油、运输等后勤保障飞机169架。另外,英国空军在伊拉克周边地区部署了约8000人的部队,各型飞机约100架。美军中央总部空军司令部前指驻沙特苏丹王子空军基地,司令为莫利斯空军中将,统一指挥战区内美英所有空中力量的作战行动。美英空中力量分驻在12个国家的18个基地上。

美海军在战区共部署了“林肯”、“星座”、“小鹰”、“罗斯福”和“杜鲁门”5个航母战斗群,共有各型飞机380架。美海军陆战队在战区共部署了各型飞机98架。截至4月14日,美英联军共出动了41780架次的飞机对伊拉克数千个目标进行了大规模空袭,平均每天1600架次,最多时达2000架次。美英联军在伊拉克战场上投掷了各类炸弹27250枚,其中精确制导炸弹为18275枚,发射巡航导弹 750多枚。美英空中力量在对伊拉克实施空中打击时,投掷了集束炸弹、电磁脉冲炸弹、高威力空爆弹,并使用了贫铀弹,主要打击了伊拉克领导人驻地,统帅机关,防空体系,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共和国卫队营地以及部分战略要地的伊军防御阵地等。

从“斩首”到地面支援行动

在持续44天的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的空中力量进行了4次大的作战行动。

“斩首”作战行动。美英联军一反常规,免除了开战初期夺取制空权的大规模轰炸。在3月20日10时34分开始的首轮空袭中,仅发射了45枚巡航导弹,出动了两架 F-117隐形战斗机,投掷了4枚精确制导弹药,对位于巴格达郊外的伊领导人地下隐蔽所、萨达姆住宅及其亲属和高级助手的住地进行了突然的“斩首”攻击,企图一举除掉萨达姆,打乱和瘫痪伊军指挥体系,使伊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缩短战争进程。虽然此举并未达到作战目的,但美军这种在战争初始就将打击目标直指对手最高领导人和统帅机关的战法有可能还会在以后的战争中继续加以应用。

“震慑”作战行动。3月22日,美英空中力量突然开始对伊拉克实施猛烈空袭。美国防部称“决定性空袭”开始,并将这次空袭命名为“震慑行动”。轰炸的主要地区是巴格达。在“震慑行动”中,美军从30多个基地和5艘航母上出动重型轰炸机和各型战斗机集中对萨达姆的官邸、指挥中心、政府主要部门等目标进行了“饱和轰炸”。24小时之内,美军就出动了2000架次的飞机和发射了500多枚“ 战斧”式巡航导弹。“震慑行动”的目的就是在“斩首行动”未获成功后,企图通过突然的大规模轰炸,对整个伊拉克“造成立即失去抵抗能力的震慑效果”,并以此瓦解伊拉克军民的抵抗意志,从而达到在战争初期就能实现速战速决的目的。

“切断蛇头”作战行动。这一作战行动主要是通过精确轰炸摧毁伊拉克的通信指挥系统,彻底切断萨达姆与军队的联系。3月28日,美空军的 B-2隐形轰炸机向伊拉克国家通讯中心大楼投放了重2.2吨的被称为“掩体粉碎机” G B U-28钻地炸弹。3月30日,巴格达邮电通讯大楼和一个通讯中心被摧毁。由于美军认为复兴社会党是萨达姆实施军事指挥的重要渠道,3月30日,美军飞机还轰炸了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总部。另外,作为“切断蛇头”作战行动的一部分,美国把伊拉克电视台的发射器作为打击目标。3月26日,美军向巴格达电视台发射了电磁脉冲炸弹,致使电视台信号中断。

支援地面作战行动。伊拉克战争与前几次战争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开战第二天就开始了地面作战。因此,美英空中力量在开战之初就将支援地面作战作为重要的作战任务。正是在空中力量的掩护、支援下,美地面部队才得以快速向巴格达推进,并于3月22日,也就是开战之后的第3天就推进到巴格达以南的纳杰夫、纳西里耶一线。但在此后,美军遇到了伊拉克军队的阻击,在卡尔巴拉、纳杰夫、纳西里耶、库特等地与伊军形成了对峙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美空中力量迅速调整了战略,从3月25日开始,空中打击的重点转向伊军地面部队,特别是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同时对美英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提供近距空中支援。从3月29日开始,美空中力量80%的轰炸是针对环巴格达的3个共和国卫队师的阵地,其中有60%的轰炸主要用来打击巴格达南郊的共和国卫队麦地那师的阵地。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美地面部队直取巴格达国际机场,挺进到巴格达市中心广场。

伊拉克空军装备有370多架飞机。美英空中力量本来准备与伊拉克空军进行一番空战,并分配由英国皇家空军负责对伊空军的作战。但开战以后,伊空军一直采取避战的战略,作战飞机全部深藏不露。一直待命的英国皇家空军从3月31日也开始参与美英地面作战的近距空中支援行动。

缩短空战阶段,新战法广泛应用

纵观这次伊拉克战争可以看出,美英联军的空中力量在作战使用上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提前掌握制空权。在近些年发生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美军及其盟军为掌握战场主动权,都有一个夺取制空权的空中战役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打击敌方的雷达、导弹、高炮阵地等防空设施,为以后的作战行动提供空中安全。在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夺取制空权阶段持续了7天。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了3天来夺取制空权。在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夺取制空权用了7天。但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夺取制空权的阶段。这主要是因为美英联军早在战前就通过在“禁飞区”的先期作战行动,掌握了伊拉克战区的制空权。据美军透露,美英联军在战前就掌握了伊拉克国土95%的制空权,这就为开战以后的空袭作战和地面作战奠定了基础。多方向、多波次、高精度连续突击。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几乎动用了所有轰炸机和战斗机,采取多方向、多波次连续突击的方式,对巴格达、摩苏尔和基尔库克等地重要目标实施了规模空前的高强度空中突击。美空军现役的 B-1、 B-2、 B-52等3种重型轰炸机前沿部署数量、远程奔袭和精确打击能力均超过了历次战争,特别是 B-2隐形轰炸机多次从本土起飞,一次作战飞行2.5万多公里,为美军地面作战提供空中支援。美英联军飞机每天平均出动的架次虽然少于第一次海湾战争,但在打击的精度和打击威力上却远远超过了历次战争。据统计,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在美军投放的全部弹药中,精确制导炸弹仅占8%;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炸弹占35%;在阿富汗战争中,上升到56%。但这一次战争中,精确制导炸弹比例超过67%。美军宣称,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空中打击能力比海湾战争时提高了6倍。也就是说,伊拉克战争中一架飞机的攻击能力相当于海湾战争时的6架飞机。因此,这次战争可以说是冷战以后空袭强度最高的一次战争。

正是由于高强度的空袭,伊拉克军队的指挥与控制系统在开战之初就被美空军摧毁。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一名上校军官透露,开战的最初两天,他们的部队还能收到作战命令,但在美英飞机的轰炸下,到第3天,他们的部队就再也没有收到上级的作战命令了。这名上校军官还透露,他们的部队从来没有看到这种轰炸场面,美英联军的轰炸摧毁了他们大部分武器和坦克,共和国卫队的士气直线下降,还没有等到与美军地面部队交战,部队的官兵就脱下军装逃跑了。所以,不到20天,伊拉克军队彻底溃败。从这里也可以找到共和国卫队到哪里去了的答案。开战之始全面展开陆空协同。此次美英联军一反常规战法,在开战后的第二天就全面展开了陆空协同作战。在地面部队向伊拉克境内推进时,空中力量提供了绝对的制空权。当地面部队前进受阻时,空中力量集中火力对伊拉克地面部队的阵地进行打击。当地面部队与伊拉克地面部队直接交锋时,美英空中力量又对地面部队实施了空中遮断作战和近距空中支援作战。自上个世纪80年代美军提出空地一体作战理论后,实际上一直没有真正地在实战中进行实践。但在这次战争中,美空军力量与地面部队的协同作战却得到了较好的试验。当美地面部队向巴格达推进时,地面部队的前方约100公里处有 B-52、 B-1 B等重型轰炸机实施遮断作战,以打击伊拉克的战略预备队;地面部队的前方10~20公里处有 F-15、 F-1 6、 A-10等飞机提供近距空中支援,对迎面的伊拉克军队进行打击;美地面部队的上空有“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对与美军交战的伊军进行打击。正是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美地面部队才能长驱直入并在短时间内占领了巴格达。移动的机场显威力。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战区部署了5个航母战斗群,其中有12架新型的 F/ A-18 E/ F战斗机。与1991年海湾战争相比,一是参战的航母舰载机都具备了投放激光制导炸弹或卫星制导炸弹的能力,都可以进行精确打击;二是每一艘航母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从联合空中作战中心实时地接受空中作战指令,每一个舰载机联队和中队还可以通过有关程序自动检索有关空域的空中任务指令;三是舰载机具备了直接接受 R C-135、“捕食者”等各型侦察机的图像情报。因此,任何一架航母舰载机都能随时执行空中打击任务。

航母这个活动的战争平台、海上漂浮的机场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又为“炮舰政策”增添了新的色彩。

暴露出来的问题

尽管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英空中力量取得了重大的战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多次出现误炸误伤。在这次伊拉克战争的空中作战中,美军多次出现误炸或误射自己和盟军的事件。

3月23日,一枚“爱国者”导弹击落了一架在伊拉克和科威特边界飞行的英国空军的一架“旋风”战斗机,造成机上两名飞行员死亡。

3月24日,一架美国空军的 F-16战斗机用反辐射导弹 A G M-88把一个用来控制“爱国者”导弹发射的相控阵雷达击毁,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4月2日,一枚“爱国者”导弹将正在伊拉克中部卡尔巴拉地区执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的 F/ A-18战斗机击落,造成一名飞行员死亡。

4月6日,一架美空军的 F-15战斗机在伊拉克北部误炸了一支由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和库尔德人武装组成的车队,造成了一人死亡、多人受伤。受伤的人中还有库尔德民主党领导人巴尔扎伊的亲弟弟。

另外,3月21日,美军发生两架直升机相撞事件。开战之初,美军的一架 A- 10攻击机还攻击了英军的装甲车队。

在整个伊拉克战争中,由于误炸,美英联军共有30多人死亡,几乎占全部伤亡人数的20%,还有60多人受伤。这说明美军仍然没有解决好现代化战争中的战场敌我识别问题,也说明,美军内部各军种之间的协调和美英军队之间的协调还不够完善。

(二)高技术空中武器仍存在着若干弱点。美国通过伊拉克战争再一次证明了它的高技术武器的优势。但是,从伊拉克战争中也可看出,美军的高技术空中武器仍存在着若干弱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美军作战飞机受恶劣气候的影响比较大。从3月25日开始,伊拉克境内出现了强烈的沙尘暴天气,这就严重影响了美军飞机的作战行动。在前几天,美军每天出动的飞机一般为1500架次,最高达到20 00架次,但沙尘暴出现时,美军每天只能出动700架次。二是美军的直升机多次被伊拉克军队击落。由于直升机飞行高度低、速度慢,极易受到伊拉克军队地面防空炮火及小型武器的攻击。3月28日,美军两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在卡尔巴拉地区坠毁。3月24日,美军一架先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在巴格达以南120公里的欣迪耶地区被伊拉克人击落。4月5日,一架 A H-1攻击直升机在伊拉克中部被击落。三是精确制导武器极易受到环境的干扰。伊拉克军队在巴格达外围点燃了部分油田来制造烟雾,结果大大降低了美军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率。

不知以上的分析内容您是否满意?

5. 2003年美伊战争

伊拉克战争

海湾战争后的伊拉克: 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均已削弱。在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前,伊拉克凭借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使其经济发展在中东地区处于中上水值仅达到战前的1/3,人均收入降至不足400美元。
据估计,海湾战争给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经济损约达2000亿美元。在美国对伊拉克的空袭中,重点轰炸了一些石油工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一些重要的军事目标,给日后伊拉克的经济建设带来沉重的打击。
伊拉克出兵科威特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系列决议,对伊拉克实行包括石油禁运在内的全面制裁,并强制性要求伊拉克销毁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今,联合国的制裁长已达12年之久,制裁使伊拉克的经济损失超过1400亿美元。
军事上,伊拉克散饥歼军队在海湾战争中整体作战能力损失三分之二以上,其中40多个师被摧垮。伤亡人数达8.5万至10万人。伊拉克海军在这次战争中基本上被摧毁。
十几年的经济制裁与战争带来的影响以及美英持续不断的轰炸,使伊拉克经济回升无望,人民生活陷入贫困。虽然从1996年开始实施安理会通过的“石油换食品”计划,但由于美英阻挠,该计划并未得到彻底执行,从而加重了制裁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据伊官方公布的数字,自海湾战争结束至今,伊已有173.2万人因缺医少药和营养不良而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儿童。
另外,海湾战争还对伊拉克的环境造成严重肢橘破坏。据伊拉克方面报道,海湾战争中,美在伊拉克南部地区投下了约300吨的贫铀炸弹。10年后,这一地区患白血病、恶性肿瘤和其它疑难病症发病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倍,孕妇流产的比例是过去的10倍多。
但是,海湾战争后的伊拉克政权的统治基础和控制体系并没有被摧毁。一是萨达姆虽为败军之师,但仍然有一定的威望,特别是他敢于同世界超级大国进行对抗,使他在国内乃至于阿拉伯国家中被视为“民族英雄”形象。对于阿拉伯人民来说,他们能很快忘记伊拉克的侵略行经,但他们忘不了萨达姆向美国和以色列发生的挑战以及向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等“英雄举动”。二是萨达姆多年的铁碗统治使伊拉克国内的反对派势力很弱,从而保证萨达姆对国内局势的有效控制。三是萨达姆采取了高压政策,很快平息了海湾战争后在国内南北方发生的叛乱,稳住了局面。
武器核查 联合国对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始于1991年4月由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的687号决议。该决议决定对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生物、化学武器、核武器和射径超过150千米的导弹——进行核查、登记、销毁、并销毁这些武器的研究、生产、贮存和试验设施。在该决议中还决定成立联合国特别委员会负责此项工作。根据安理会有关决议,只有当特委会对伊武器核查完成,并在递交安理会的报告中明确表示伊拉克完全、彻底地销毁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后,联合国对伊经济制裁和禁运措施才会取消。
萨达姆与核查人员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一方面提供配合,认可并销毁了大量的生、化、核原料和设备以及导弹,希望核查早日结束,对伊经济制裁早日取消;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隐藏一些武器及原料,并为核查人员设置障碍,企图让核查尽早收场。
1991年9月21日,刚开始核查不久的核查人员在巴格达一栋大厦里发现大量有关伊核武器计划的机密文件。当核查人员带着文件准备离开时,曾声称会“完全合作”的伊方官员强行没收了部分文件,伊军方则出动武装士兵将拒绝交出文件的核查人员拦在一处停车场。这场对峙持续了4天。直到此后安理会通过主席声明,宣布如果伊拒绝合作的话,安理会成员国将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后,伊拉克才解除了对核查人员的围困。
尽管如此,截至1995年初的几年时间里,核查一直进行得比较顺利,取得的成果也不少。特委会第一任主席埃克乌斯后来表示,到1994年,经过3年核查,联合国工作人员已经控制住了伊拉克的核及导弹计划,但对萨达姆的生化武器计划仍然一无所获。
从1992年5月开始,伊拉克按联合国要求向安理会递交武器报告,到1998年11月特委会核查中止时,共递交了约10份报告,每份报告的结论都是“充分、完全、彻底地公布冲冲并销毁了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这些报告无一得到安理会的通过。
1995年初,生化武器核查取得了突破。当年2月,联合国生物专家在巴格达市郊的阿尔?哈克姆一家工厂内发现了大量名叫“生长酶”的桶装粉末,这种生物制剂可以被用来制造蛋白质,但也可以用于生物武器的制造。参加了这次核查的里蒙德?齐林卡斯博士说,如果用于制造蛋白质,整个伊拉克每年只需要最多1吨的生长酶,而当时伊拉克一次就进口了34吨生长酶。核查人员最后得出结论,这家工厂很可能在从事大规模的炭疽病毒生产。
特委会主席埃克乌斯要求伊拉克给出解释。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像你们欧洲人。你们总要有个计划,确定目的之后进行生产。我们阿拉伯国家是先造出某样东西,然后再考虑用它来干什么。”
当年8月,萨达姆的女婿侯赛因?卡迈勒?哈桑叛逃出境,在约旦向联合国核查人员证实了有关阿尔?哈克姆工厂状况的所有证据,另外还提供了伊拉克生化、核武器以及导弹的新情报,而联合国此前曾以为这些项目早已被销毁。
在证据面前,伊拉克终于承认制造了超过8000升的炭疽孢子和1.9万升的肉毒杆菌毒素,但声称未将其加载到任何弹头上。
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特委会与伊方公开冲突不断,伊方多次公开拒绝联合国核查人员进入一些场所。安理会从1996年开始多次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决议。1997年6月,埃克乌斯宣布辞职。据称持亲美立场的澳大利亚人巴特勒于当年7月走马上任,接任特委会主席一职。
如果说埃克乌斯在任期间尚能与伊方正常相处,使核查得以正常进行的话,巴特勒上任之后,特委会与伊拉克的紧张关系则不断加剧,最终导致巴特勒拂袖而去,核查不得不告停止。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伊方认为巴特勒只知道挑刺,根本不想让伊方通过核查这一关,二是伊方认为巴特勒领导下的特委会成了美、英间谍的工具,对伊“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995年4月,特委会主席埃克乌斯在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对伊武器核查和销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伊拉克已不再拥有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到1996年末,伊政府认为,核查工作基本已经可以宣告结束,联合国对伊制裁取消在望了。然而,1997年10月中旬,巴特勒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一份报告,不仅未提海湾战争后伊在执行安理会决议方面所做的努力,反而指责伊在销毁生化及核武器方面仍有隐瞒,且多次阻挠武器核查小组的正常工作,甚至威胁小组工作人员的安全。
此后,在美、英的敦促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134号决议,要求伊拉克严格遵守联合国各项决议,尽快交出所有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最后的、完整的”资料,否则将对伊实施新的制裁。这项决议犹如当头一棒,沉重打击了曾满怀希望的伊拉克。伊拉克指责这项决议是在美国施压下作出的,伊拉克拒绝接受这项决议,并采取对抗核查的措施。
1998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初亲赴伊拉克斡旋并达成了谅解,但伊拉克与巴特勒领导下的特委会的冲突仍持续升级。1998年8月,伊拉克宣布中断与联合国核查人员的合作,除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继续执行监测任务外,其他武器核查工作全部停止。在此情况下,巴特勒于11月中旬命令所有核查人员及其他人道主义救援人员共300多人撤离巴格达。12月17日,美、英发动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对伊空袭行动,理由是伊拉克阻挠核查,藏匿可疑资料,刁难核查人员,公然违反了联合国决议。12月19日,伊拉克宣布联合国特委会从此不得返回伊拉克。
据统计,在1991年至1998年年底,联合国共有200多个武器核查小组对伊拉克2500多个地点进行了400多次调查。销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4万多件化学军需品、近50万升化学制剂、180万升用于制造这些化学制剂的化学品和包括弹道导弹弹头在内的7种运载系统。专家估计,长达7年的武器核查行动解除了伊拉克95%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此外,安理会于1999年12月通过第1284号决议,决定建立联合国监测、核查和视察委员会,继续联合国特委会的核查使命。2000年1月,曾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并参加过对伊武器核查的瑞典人布利克斯被任命为监核会主席。2002年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441号决议,提出加强武器核查的各项规定。
2002年11月27日,随着首批17名核查人员开始工作,尘封了4年的对伊武器核查重新启动。核查能否顺利进行,与核查、被核查双方的态度有关,但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国际关系上的利害冲突、力量对比等因素。美国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需要,把发动对伊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实现全面控制伊拉克作为既定目标,想通过核查对伊实施军事打击和军事占领的依据。欧洲和俄罗斯出于维护在伊利益的需要和对美国单主义的不满,希望伊拉克问题能够和平解决。从本质上讲,1441号决议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大国利益、实力较量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对伊武器核查只是其延续。这种国际关系背景是影响核查进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坚持“倒萨”的原因: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拉克问题始终是美国政治和外交挥之不去的话题。美国坚持“倒萨”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战略图谋。去年11月初美国在阿富汗战场得手后,更是把“眼中钉”伊拉克锁定为下一个军事打击目标,明里暗里加紧各方面的造势和准备。政治上,布什政府相继抛出“邪恶轴心”说和“先发制人”理论;外交上,先后派副总统和国防部副部长走访中东进行游说;军事上,布什政府加紧同伊拉克反对派进行磋商,研究和制定对伊作战计划,并开始向伊拉克外围增派部队。美国积极准备打击伊拉克,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虑。
(一)转移国内视线,谋求政治利益。布什当选总统后的美国政坛,共和、民主两党势均力敌,在国会两院中的议席相当接近。面对美国经济衰退的严峻挑战和民主党的有力牵制,布什政府上台后在解决国内问题方面无所建树,短期之内也难有作为;而“9·11事件”恰恰为布什政府提供了避开棘手的国内问题扩大其政治影响力的机会。反恐战争使共和党的声望有所提高,在2002年11月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中赢得了更多国会席位。阿富汗战争尘埃落定之后,布什政府又面临选择政治“炒点”,以维护和扩大其政治声望的挑战。伊拉克问题在美国国内分歧相对较少,短期内容易有所作为。同时,发动战争和控制伊拉克也是维护共和党政府所代表的美国军火工业集团和石油财团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坚持“倒萨”成为布什政府合乎逻辑的选择。
(二)、了结伊拉克问题,卸掉外交包袱。海湾战争结束以后,美国一直坚持对伊拉克实行遏制政策,试图压垮萨达姆政权。但事与愿违。制裁不但没有动摇萨达姆政权的统治,反而引来国际社会对制裁造成人道主义灾难的一片指责之声。事实说明,美国对伊拉克采取的“以制裁促变化”的策略并不灵验,伊拉克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已经成为美国与国际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和美国外交日益沉重的包袱。美国下决心“倒萨”表明,以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了结海湾战争遗留的伊拉克问题,同时确保美国公司在伊拉克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已经成为美国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新思路。
(三)、控制石油供应,扩大战略优势。中东地区是国际石油供应的主要来源。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开发潜力巨大。取得对伊拉克石油资源的控制,对于美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制约依赖国际能源供应的战略对手。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削弱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化解欧佩克成员国限产促价的努力,确保美国对国际石油供应安全和价格的控制。第三,为美国石油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国有化高潮之后重返该地区创造重大机遇。90年代以来,萨达姆多次声言要以石油为武器,反对美国霸权,令美国怀恨在心。除掉萨达姆政权,把国际石油供应来源进一步置于亲美政权控制之下,甚至是美国的直接军事保护之下,是美国扩大国际战略优势,巩固其世界霸权的必然选择。
(四)、扶植亲美政权,削弱反美势力。中东地区的反美势力历来比较活跃。2001年布什上台以来,这种反美情绪进一步增长。布什曾经承认,“9·11事件”的根源在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这样的美国传统盟国也有一批人涉嫌参与“9·11事件”更使美国震惊。此外,2000年沙特不顾美国的反复劝说,与伊朗和委内瑞拉共同发起石油限产提价,并一直坚持至今。然而,美国并没有认识到,中东地区的反美情绪很大程度上与美国的中东政策有关。相反,美国朝野最近泛起一种论调,将这种现象归因于中东一些国家实行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美国上届政府打击不力,进而认为只有对这类国家进行“整合”,使其接受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才能防止滋生反美情绪和恐怖主义活动。因此,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于2002年12月提出包括对中东国家进行政治改革在内的“美国中东伙伴计划”。美国政府坚持推翻萨达姆政权,在伊拉克扶植一个采用西方式民主政治制度的亲美政权,就是为了落实这一计划,在阿拉伯国家树立所谓“民主样板”。
伊拉克战争的爆发:2003年3月20日爆发了伊拉克战争。这是21世纪一场全新样式的现代化战争。5月2日,美国总统布什在“林肯”号航母上正式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整个战争共持续44天。实际上,在4月14日美军攻占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之后,美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就基本结束。这场战争是继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对伊拉克进行的第二次战争。这场战争同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伤亡数字比较起来,基本结束的伊拉克战争具有两大特点:地面战伤亡人数大增,飞机坠毁和友军误伤事故则明显减少。
美军之所以在伊拉克战争中实现了“低伤亡”,主要是五角大楼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强调空军的重要作用以及避免了城市巷战的结果。美军本次尽管出动兵力不多,但是其先进装备和训练水平都对伊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从而确保了整个战争的顺利结束。伊拉克战争展示了美军新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是美实践“先发制人”战略的第一场战争,也是美国发动的
一次大规模的联合一体化攻城略地侵占一个国家的战争。较近年美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相比,这场战争呈现出一些鲜明的战略性特征。一是谋求绝对化的军事目的;二是检验信息化战争力量;三是实践新的战争理论;四是创制的非对称战争局势;五是发掘战法手段的综合效能。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格局和中东地区产生的影响:(一)多极化趋势仍在量变过程中,趋势增强。一方面,美国依靠其超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其他大国反对,强行实现“倒萨”目标,从而证明“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但另一方面,在“倒萨”问题上美国霸权主义受到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而且挑战主要来自其西方盟国。法、德、俄等大国与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利益分歧和外交独立性更加明显。北约不再是美国可以随意利用的手段,联合国的权威再次受到多数国家的维护,美国把“倒萨”与反恐直接挂钩的说词缺乏说服力,附和者甚少。大国之间围绕伊拉克问题的较量表明,美国无视其他大国利益、推行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的阻力增加,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量变过程还在继续,趋势增强。
(二)多年居高不下的国际油价可能下降。国际石油价格自2000年以来长期居高不下,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供给方面来看,既是沙特、伊朗和委内瑞拉等欧佩克主要石油输出国联合限产促价的结果,也是反恐、“倒萨”和委内瑞拉罢工等政治因素造成心理恐慌和投机资本乘机炒作的结果。国际石油供应能力并没有真正出现短缺。在多年高油价的刺激下,俄罗斯等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生产和出口能力显着提高。目前,委内瑞拉罢工已经逐渐平息。伊拉克问题解决后,石油投机商将失去另外一个“炒点”。伊拉克的石油生产也将逐步增加。从需求方面来看,世界经济不景气已经使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率显着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的年平均增长1.4%下降到2001和2002年的平均0.4%,2003年仍无显着提高的可能。在这种供求关系形势下,“倒萨”后的国际石油供过于求的情况将更加明显,市场力量对油价的作用将更加明显,欧佩克与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之间的市场份额竞争将更趋激烈。只要“倒萨”过程中中东地区油田不遭大规模破坏,国际石油价格下降的压力将显着增大,并导致国际石油价格下降。
(三)中东局势可能有所缓和,但难以稳定。“倒萨”以后,为了防止伊拉克发生动乱和分裂,美国可能直接或利用国际力量对伊拉克实行某种形式的军事控制。面对既成事实,中东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现实立场,避免与美国对抗。但中东地区也可能出现一些民众层面的反美情绪,不排除激进势力发动针对美国利益的袭击活动的可能。
(四)美国实现“倒萨”以后,将把重点转向伊拉克的政治和经济重建,立即对其他中东国家动武的可能性不大,要求其他阿拉伯国家立即采用西方式民主制度也不现实。美国石油财团将重返伊拉克。政治重建可能采取“阿富汗模式”,但为满足库尔德人和伊斯兰教什叶派的自治要求,联邦制也可能成为政治体制的一种选择。不过,伊拉克各反对派争权夺利,库尔德人与阿拉伯人之间民族矛盾较深,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教派分歧,这些矛盾不仅会在政权重建过程中爆发出来,而且将成为长期影响伊拉克政局稳定的因素,甚至可能对伊拉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发生影响。美国军队可能长期驻扎伊拉克。
(五)巴勒斯坦问题关乎阿拉伯民族利益和情感。“倒萨”以后,美国为保持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削弱阿拉伯国家反美情绪,不能不加大恢复中东和平进程的力度,可能敦促双方在美国、欧盟、联合国和俄罗斯四方联合提出的“路线图”方案基础上恢复和谈,从而使巴以双方暴力冲突有所缓和。但是,由于巴以谈判当前涉及的耶路撒冷、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等关键性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难度很大,至今尚无切实可行方案,因此短期内中东和平进程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巴以冲突还会继续存在。
(六)美伊战争对传统安全因素与国际法理的损害。美国攻打伊拉克实质上是绕过联合国,采取与其盟友单独行事的作法,这将再一次削弱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上的影响和权利。长此以往,联合国将逐渐被架空,失去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这也会直接影响其他大国的权利和地位。战后,美国霸权的全球扩张将变得日益明显。

6. 导致伊朗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俄国——伊朗战争指俄国同伊朗争夺外高加索和里海沿岸统治权的战争。战争是由于伊朗封建主企图侵略19世纪初归属俄国的格鲁吉亚和外高加索其他地区而引起的。

外高加索诸小王国和汗国因内讧造成在政治上软弱无力,伊朗和土耳其在英法两国的唆使下,企图乘机兼并整个外高加索。外高加索人民在反对伊朗和土耳其封建军事扩张的斗争中,多次请求俄国给予援助,并不止一次地提出要归属俄国。1801年,东格鲁吉亚自愿归属俄国,明格列里亚公国、伊美列丁王国和古里亚公国也先后得到俄国的保护。

俄国——伊朗战争军事行动的起因是,俄国拒绝接受伊朗于1804年5月23日提出的要求俄军撤离外高加索的最后通牒。

1804年6月,集结在埃里温地区的伊军主力在王储阿拔斯?米尔扎统率下,为夺取梯弗里斯展开了军事行动。俄军出动迎击。6月22日,图奇科夫部队在古姆拉附近击溃伊军一部,7月2~3日,高加索俄军总司令齐齐阿诺夫将军统率的俄军主力在埃奇米阿津修道院围墙附近战胜了阿拔斯?米尔扎军队。1805年,卡拉巴赫、希尔凡和舍基等汗国,以及舒拉格利苏丹国自愿归属俄国。同年,俄军对巴库和腊什特进行了一次海上远征,但未能取得战果。1806年夏,俄军击退了入侵卡拉巴赫的2万伊军,占领了努哈、杰尔宾特、巴库和其他一些居民点。

英法两国支持伊朗。1807年5月签订了伊朗法国同盟条约,随后又签订了旨在反对俄国的英国伊朗条约。俄伊战争曾有过几次较长时间的停息,并由于在此期间俄国同土耳其战争、同瑞典战争和进行卫国战争,而使俄伊战争对俄国不利。伊朗政府得知拿破仑进攻俄国后,于1812年8月初中断与俄国政府的和平谈判。阿拔斯?米尔扎的军队侵入塔雷什汗国,8月21日侵占连科兰要塞。1812年10月,为了打击俄军,阿拔斯?米尔扎的8万军队集结在阿拉斯河的阿斯兰社兹徒涉场附近。但是,科特利亚列夫斯基上校指挥的一支俄军前出到伊军后方,出其不意地击溃了伊军,并继续扩大战果,于1813年1月13日强占了连科兰。10月24日,伊朗被迫签订古利斯坦和约。根据和约,伊朗承认塔吉斯坦、北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归属俄国。在战争中,外高加索非正规军事组织和外高加索居民积极援助了俄军。

俄国伊朗战争伊朗政府并未放弃其对外高加索的侵略企图。由于东方危机的产生,出现了对伊朗有利的国际形势,沙赫企图乘机采取报复行动。他在英国人的帮助下改编了部队,英国人向它提供武器和派遣教官。土耳其苏丹也支持沙赫,旨在分散俄国对巴尔干事件的注意力。英国企图将俄国逐出近东,因而支持伊朗与俄国交战,并把1814年11月25日签订的旨在反对俄国和阿富汗的奴役性的德黑兰条约强加给伊朗。按照英国的计划,外高加索和中高加索应由俄国转归伊朗,并置于英国的势力范围之下。俄国政府力图避免战争,当准备割让出部分领土时,开始与伊朗进行谈判。但1826年夏,在以阿拔斯?米尔扎为首的沙赫宫廷中有狂热思想的黩武集团的影响下,伊军不经宣战即侵入卡拉巴赫汗国和塔雷什汗国,其中部分伊军推进到巴库和库巴,并指望当地居民举行起义反对俄国。但是,当地居民没有支持已投靠伊朗的封建主。俄军总司令叶尔莫洛夫将军遂能用不多的兵力抗击敌人。东亚美尼亚和北阿塞拜疆的居民给俄军以援助,他们组成了各为1.2万人的骑兵民团和步兵民团,东格鲁吉亚也派出了2000人的骑兵民团。1826年7月,伊军包围舒沙要塞,俄国卫戍部队顽强坚守了48天,从而使俄军马达托夫将军的部队于9月15日在沙姆霍尔战役中击溃了伊军。1827年10月13日,俄军在已任俄军总司令的帕斯科维奇将军的统率下,迅猛地夺取了埃里温要塞。1826~1827年间,俄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占领了许多城市和要塞,如纳希切万、阿巴萨巴德、梅连德、大不里士、乌尔米亚和阿尔杰比利。沙赫政府开始求和。谈判结果,双方于2月22日在土库曼查伊镇签订土库曼查伊和约,根据和约,埃里温汗国和纳希切万汗国归属俄国。

俄国在俄伊战争中的胜利使外高加索人民和塔吉斯坦人民免遭伊朗侵略者的蹂躏和屠杀,使英法两国的侵略企图化为泡影,也使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塔吉斯坦各族人民得到了民族发展的机会。

在1804~1813年和1826~1828年的俄伊战争中,俄军在数量上较之伊军并不占优势,但伊军战斗素质不强,军事组织不完善,以及技术装备落后,所以尽管有英法两国的援助,仍然战败。俄军的胜利也是由于得到了外高加索人民的大力支援。在战术方面,俄军采用疏开战斗队形和纵队与射手散开队形协同行动的战法具有很大意义。战斗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还由于俄军善于在山林地区使用炮兵和使用得到炮兵加强的独立步骑兵部队。俄军经常以防守山隘和山道的要塞为依托。在俄伊战争中,俄国非正规骑兵也起了重要作用,他们主要部署在步兵两翼和用来追击溃逃之敌。俄军在山区、山林地区和半沙漠地区展开战斗行动所积累的经验,在19世纪30~40年代的俄军条令中有所反映。

阅读全文

与伊朗用什么战法战胜美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国防力量怎么样 浏览:33
中国哪个省是国库粮仓 浏览:553
意大利入境飞机上禁止带什么 浏览:463
印尼的歌曲叫什么名字 浏览:314
中国哪些西药符合欧洲药典标准 浏览:892
中国处于什么带 浏览:615
印度爆发洪灾死亡多少人 浏览:849
如何编织中国结和喜字结 浏览:660
中国石化山东石油卡怎么查余额 浏览:444
去越南游玩什么时候最好 浏览:485
海湾战争为什么伊朗不出兵 浏览:96
uk4是中国多少码女鞋子 浏览:274
cardiff属于英国的哪里 浏览:225
中国计划生育多少年 浏览:699
印度飞机射程多少公里 浏览:883
印度弹药库存多少天 浏览:530
伊朗石油价格为什么这么高 浏览:617
广州哪里招印尼语 浏览:334
英国王室为什么要重复的名字 浏览:862
越南卖瓷砖怎么样 浏览: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