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伊朗为什么不能过北方森林

伊朗为什么不能过北方森林

发布时间:2024-09-17 18:04:17

A. 4大文明古国是如何被断代的,为什么会被断

1.古巴比伦文明的兴衰

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曾经诞生过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这块广袤肥美的平原,由发源于小亚细亚山地的两大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在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发展灌溉农业。幼发拉底河高于底格里斯河,人们很容易用幼发拉底河的水灌溉农田,然后灌溉水排入底格里斯河,再流人大海。良好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发达的农业,农业的发展又带来了繁荣昌盛,在两河流域建立了宏伟的城邦。从公元前500多年开始,巴比伦文明逐渐走向毁灭并被埋藏在沙漠下将近2 000年,变成了历史遗迹。古巴比伦文明的败落曾经是一个秘密,而地理学和生态学专家对此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破解:古巴比伦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由于古巴比伦人对森林的破坏,加之地中海的气候因素,致使河道和灌溉沟渠严重淤塞。为此,人们不得不重新开挖新的灌溉渠道,而这些灌溉渠道又重新淤积。如此的恶性循环,使得水越来越难以流人农田。一方面,森林和水系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沙化;另一方面,古巴比伦人只知道引水灌溉,不懂得如何排水洗田。由于缺少排水系统,致使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下水位不断上升,给这片沃土罩上了一层又厚又白的“盐”外套,使淤泥和土地盐渍化。生态的恶化,终于使古巴比伦葱绿的原野渐渐褪色,高大的神庙和美丽的花园也随着马其顿征服者的重新建都和人们被迫离开家园而坍塌。如今在伊拉克境内的古巴比伦遗址已是满目荒凉。

2.埃及文明的衰亡:
埃及到了二十王朝以后,一系列的奴隶起义导致国力衰竭,开始了跨越5个王朝的第三中间时期(前1070年-前664年),其间的王朝有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和二十五王朝。埃及自第二十六王朝进入古埃及后期,最终在前525年被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所灭,古埃及时代结束了。波斯人在埃及建立了第二十七王朝和第三十一王朝,埃及二十六王朝后裔反抗波斯人成功和内战,建立了短暂的第二十八、二十九和三十王朝。前332年埃及又被亚历山大大帝所统治,亚历山大死后,其部将托勒密一世占领了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也被称为法老,但当时的埃及已经是彻底在外族人的统治下了。

3.古印度文明衰落之谜:
通常意义上认为,古印度的文明时代是从公元前1000年后期的吠陀时代开始的。然而新的考古材料证明,整个史前时期直到文明出现的前夕,在古印度都是有人居住的。 19 世纪20 年代,英国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新的远古文明———哈拉帕文明,这个文明曾兴旺发达了几个世纪,后来突然衰落。那么这个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呢? 19世纪早期,印度旁遮普地区的哈拉帕曾出土过许多古物和两枚印章,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22 年,印度考古学家在信德地区的一个古代佛塔下面,发现了被尘土淹没、沉睡了几千年的古城遗址———摩亨佐·达罗,同时也出土了类似的印章和古物。
印度河流域出土的这两座古城的城址,设计复杂,文物多彩,宛如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使人们看到了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代印度高度发展的文化。后来又陆续出土了若干的文化遗址,按考古学界以首次发现的地点命名的习惯,它们又共同被称为“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文化是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文化。存世的文献中甚至没有关于它的传说,当然更没有关于那个时代的历史记载了。由于在两河流域遗址发现有印度河流域的的印章,考古学家推测约在公元前2350 年至1770 年间,印度河流域与两河流域之间的人们曾有商业往来。据此大体可以推定, 印度河流域文明即哈拉帕文明存在于约公元前 2300至1750年。
到公元前1750年,却突然衰落,从此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之光熄灭了。这个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学者们也有种种不同的推测。
有些学者认为,由于雨量减少,信德地区日益干旱甚至沙漠化,居民不得不移往他方。有些学者认为,哈拉帕文化的衰落是地震、泥石流、旋风等灾变的结果。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印度河的改道,原先的河谷沃土变成了沙土,人们被迫离去。
以上推测都把哈拉帕文化的衰亡归因于种种自然灾害,但是自然灾害不足以说明———分布在那么广阔土地上各城市为何一齐衰亡?
有些学者认为, 由于土地的过度耕作、水利设施被忽略或破坏以及长期伐林掘土烧砖, 土壤逐渐恶化, 致使哈拉帕文化趋于没落。有些学者认为, 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富足, 引来了山地部落的入侵, 结果造成文明的毁灭。
还有学者认为,哈拉帕文化的衰亡是雅利安人侵入的结果。这种学说虽然曾经盛行一时,但是雅利安的侵入在公元前1500 年以后,而现在已经测定哈拉帕文化在此以前就已经衰亡了。因此,哈拉帕文化衰亡的原因仍然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规范

许多年来,我国一直流传着“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但是,我查阅了一些权威的“世界历史”着作,发现这种说法只在我国流行,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界的公认。

20世纪是人类各文明全面交流、沟通、融汇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地球村)世纪。200多年以来国际考古学、历史学获得惊人的发展,所有国家的历史教科书对于“文明与文化”的基本观点逐步趋于一致。但是,全世界没有一部历史着述采用“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

因为这个说法并不规范,缺乏科学论证和史料的根据。

“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从何而来?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是在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最初创始“四大文明古国”之说。这首七言长诗写道:

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

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邻相望,

(梁启超自注:侯官严氏考定小亚细亚即汉之安息,今从之。)

(梁启超自注: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梁启超并不是历史考古学家,他的这首七言长诗只不过抒发一种感想,并没有学术上的确凿根据。所以不足为凭。我们还是考察一下学术界的论点。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长期担任伦敦大学教授。他的12卷本巨着《历史研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着作。在《历史研究》一书的开头,汤因比就指出,以往历史研究的一大缺陷,就是把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这种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

文明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一群人,可以同时包括几个同样类型的国家。文明自身又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文化构成一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汤因比把6000年的人类历史划分为21个成熟的文明:

埃及、苏美尔、米诺斯、赫梯、巴比伦、古印度、希腊、伊朗、叙利亚、阿拉伯、古中国(商代)、安第斯(南美洲)、玛雅(中美洲)、中国(唐以后)、天竺(兴地)、朝鲜、日本、拜占庭、俄罗斯、墨西哥、育加丹。

另外还有5个中途夭折停滞的文明:玻里尼西亚、爱斯基摩、游牧、斯巴达和奥斯曼。

如果要说“古国”之“国”,那么古代“苏美尔、米诺斯、赫梯、巴比伦、希腊、伊朗、叙利亚”都是不同的“国”,都是比古中国更早(或几乎同时)的“文明古国”,哪里来的“四大”?事实上不能成立。

一般说来,古代文明最早起源于公元前4000—3000年地中海及波斯湾周围地区的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扩展到以色列、希腊群岛(克里特和迈锡尼)、伊朗、叙利亚等地,由考古证明:这些地区的文明都早于中国(已经得到考古证实的是公元前1500年商代文明,而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代的证据尚嫌不足,还没有发现文字和青铜器工具等,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

只有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吗?

多年以来,我国还广泛流传一种“所有的文化都中断了,只有中华文明还在延续”的浮夸虚骄的“观点”,这不仅是“戏说”、简直是信口开河的“胡说”,是不懂装懂、妄自尊大的集中表现。

2000年1月12日,中新社报道说:“长途跋涉了两万余里、途经四大文明古国、三大宗教发源地的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摄影车队,昨天在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的嘉峪关举行了隆重的入关仪式。……余秋雨说,亲眼目睹几个与中华文明一起繁荣,甚至更早成熟的古老文明,都灭亡了,或者衰败了,只有中华文明还在延续,还在生机勃勃地发展,……。”

2003年04月01日余秋雨发表谈话:《深入反思中国文化》。他断言:“我走完全世界的一些文化的发祥地之后,我的反思更多的是考虑中国文化未灭亡的原因,唯一就它没有中断,所有的文化都中断,唯一它没有中断原因何在,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不知道余秋雨对于这个问题想得怎么样啦?

到底“想”出什么名堂没有?

还不过是故弄玄虚的空想、梦想、幻想、狂想?

数年来,余秋雨先生不知厌烦地再三鼓吹:“只有中国文明得以延续,而其它古代文明都中断甚至烟灭了。”他所谓的“千禧之旅”是“补上了中国文化研究很有价值的一个空缺”。

这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是不懂装懂、不学有术的自做多情的编造。

历史考古是严格、严谨、严肃的学问,不是像黄梅戏那样可以随心所欲编造神话而“戏说”的!

余秋雨再三重复的、毫无新意的断言,并不符合事实。他又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而不作更正,以至于以讹传讹、误人子弟。

一些学者、报刊媒体和科研教育机构,长期以来频繁地重复鼓吹“只有中国文明得以延续”的不正确说法,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的误导,必须加以澄清。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巨着《历史研究》中,有一章对各个文明的考察(第九章)列出了图表。从汤因比的权威性图表可以看出,至少希腊文明和印度文明都一直延续至今,而并非“只有中国文明得以延续,而其它古代文明都中断甚至烟灭了。”

如果说:古埃及、苏美尔、米诺斯、赫梯、巴比伦……等古代文明没有延续到今天,如果说:安第斯(南美洲)、玛雅(中美洲)文明已经灭绝,玻里尼西亚文明、爱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斯巴达文明和奥斯曼文明等5个文明中途夭折停滞了,那么还说得过去。

但是,实际上希腊文明和印度文明这两大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加古老。

考古发掘证明:希腊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500年,印度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都比古中国文明更早得多。

至今居住在希腊的还是古希腊人的后代,一脉相承使用的还是希腊语,保存和发扬光大了悠久的希腊文明;

至今居住在印度的还是古印度人(达罗俾多和雅里安人)的后代,一脉相承使用的还是印度各语言和方言,保存和发扬光大了悠久的印度文明;

他们何曾“都中断甚至烟灭了”?

余秋雨如此信口雌黄,要是希腊人和印度人(还有伊朗人、叙利亚人等等)一起来质问你余秋雨,那么你何以应答?张口结舌罢了。岂不丢人现眼到家啦?

对于世界文明的初步看法

根据今天我们对于人类文明史的认识,应该承认:过去流行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规范。

首先,不该说“国”而应该称为“文明地区”——考古研究表明:年代最古老的几个文明地区是:两河流域(苏美尔、亚述等许多国家)、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各王朝、各国)、印度河流域,等等。这三大地区,首先出现了文字和青铜器,这是文明的最重要标志。它们可称为“三大最古老的文明地区”。

而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字,年代远远晚于尼罗河流域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楔形文字。事实表明:夏商文明的年代,比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有文字可考)的文明,要晚2000—3000年。但是,这“三大最古老的文明地区”后来由于外族入侵和其他原因而中断了,但是三大最古老文明的成果实际上并没有“湮灭”,它们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和影响,一直保留下来了。例如世界通行的拼音字母、各种工具、建筑格式等,就是从它们那里继承下来的并发扬光大的。

接下来,影响重大深远而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文明地区,是希腊文明(后与犹太以色列的基督教文化融合)、印度文明(印度教、梵文经典等)和中国夏商文明(汉字等),这继起的三大文明,都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

如此“三大最古老的文明地区”和“延续至今的三大文明地区”的新提法,就是我的初步结论。建议由此代替“四大文明古国”的不规范提法。

世界文明史,乃是以考古发掘和史料记载为根据的实事求是的学问。我们中华民族,既不应该妄自菲薄,也不应该妄自尊大。

B. 中东的地位是如何的

中东战略地位

横跨地球三大洲,战略要冲扼咽喉;

地下宝藏世无双,乌金滚滚似海流。

在世界东半球的中心,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处,有一片辽阔而富饶的地带,这就是中东地区。它是欧洲的侧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境内有沟通印度洋与大西洋的苏伊士运河,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中东”这个名称,是在公元16、17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向东侵略扩张时使用起来的。他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后来便成为对这些地理区域的习惯称谓。“近东”和“中东”的范围,并没有明确的划分,现在所说的中东一般是指亚、非、欧三大洲相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它东起伊朗高原,西达埃及和地中海东岸,北至黑海和高加索,南临亚丁湾和阿拉伯海。除伊朗和埃及与大陆联成一块外,其余的部分都位于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和红海之间,因此,中东又被称为“五海之地”。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东处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和欧洲侧翼,是亚、非、欧三大洲的汇合点和交通枢纽,由此向东可通住印度洋和南亚、东南亚各国,向西进入地中海,向西南可达非洲各国,向西北则与东、西欧各国相通。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通航,不仅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联系,而且使西欧到印度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8000至1万公里。此外,土耳其的黑海海峡、塞浦路斯及其周围的水域、亚丁湾及其曼德海峡、波斯湾及其霍尔木兹海峡等等,又分别是沟通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的交通要道和从中东到欧洲的重要石油通道。因此,这里一向被西方帝国主义称之为“生命线”,历来就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激烈争夺的场所。

在中东7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5亿多人民,分布着17个国家。它们是: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塞浦路斯、黎巴嫩、也门共和国、伊朗、沙特阿拉伯、约旦、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些国家的民族构成相当复杂,约有20多个民族,最主要的是信奉伊斯兰教和讲阿拉伯语的阿拉伯民族,约占中东全部人口的一半以上。在很多国家中,阿拉伯民族占绝大多数。土耳其是以土耳其族为主,伊朗以波斯族为主,塞浦路斯以希腊、土耳其族为主,并分别把土耳其语、波斯语和希腊语定为国语或官方语言。此外,还有库尔德人、土库曼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阿塞拜疆人以及少量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非洲人和欧洲人等外来移民。

中东是世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每年前来这里朝拜的教徒高达150万人以上,中东有8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余的则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和东正教,还有少数人信奉拜火教。耶路撒冷是中东地区的历史古城,这里有犹太教的神庙和伊斯兰教着名的阿克萨清真寺。基督教也把它奉为“圣地”。可见,宗教信仰在中东地区居民的精神生活中和政治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写入宪法,甚至成为政治组织的基础。

中东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波斯湾及其周围广大地区蕴藏着石油资源,有“石油海洋”之称。据统计,其蕴藏量约占全世界的2/3以上。近几年来,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量的2/3。

海湾地区素有西方世界“经济生命线”之称,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供应基地。截止1991年1月1日,海湾地区探明石油储量达6569亿桶,占世界探明石油储量1万多亿桶的65%左右。从1980年到1991年,11年间世界探明石油储量增长了3506亿桶,其中87.6%是在海湾地区探明的。

迄今世界探明石油储量最多的5个国家全部集中在海湾地区。它们是:沙特阿拉伯,2575亿桶;伊拉克,1000亿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978亿桶;科威特,945亿桶;伊朗,930亿桶。按1990年的开采速度,沙特阿拉伯可开采100年;伊拉克可开采约150年;阿联酋可开采约126年;科威特可开采约173年;伊朗可开采约81年。

1990年,海湾地区的石油平均日产量达1600万桶,比1989年增长2.7%,占世界石油平均日产6031.7万桶的26.5%。其中沙特的平均日产量达621.5万桶,增长24.4%;阿联酋的平均日产量为213万桶,增长12.9%;伊朗的平均日产量为312万桶,增长11.4%,伊拉克和科威特因众所周知的战争原因,分别减产28.1%和32.2%。

中东地区,尤其是海湾地区,在石油资源储量和产量方面,沙特阿拉伯居首位。这个国家位于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也门共和国等国接壤。海岸线长2437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是希贾兹—阿西尔高原。其南端的希贾兹山脉,海拔3000米以上。中部为纳季德高原。东部为平原。红海沿岸地区是宽约70公里的红海低地。沙漠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据地质学家说,沙特的条件是非常适于石油生成的:在古地中海的大地槽内,有长时期的连续沉积,其结果使得石油生成于若干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岩层内;古地中海是暖海,因而富于动物生命;进一步的事实是,尽管发生过广泛的褶皱运动,但由于下伏的结晶地台的存在,广阔的地壳强度被削弱了,多孔地层常常发生,形成了丰富的储油构造。早在1988年初,这个国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即为350多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4以上。1990年初又发现一个大油田,储油量至少有300亿桶。天然气储量为71641亿立方米,为世界之冠。

国际石油专家们认为,世界剩余石油生产能力的65—70%存在于海湾地区。今后5到10年内,海湾地区的石油生产能力可增长到日产2500—2800万桶。届时,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将上升到35—40%。据美国政府预测,到本世纪末,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和阿联酋每天的石油出口量将由1989年的1360万桶上升到1990万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集团,也是海湾石油最大的供应对象。1989年日需求量3750万桶,1990年日需求量上升到3770万桶。随着石油需求量的不断上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从海湾地区的石油进口量大幅度增加。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从海湾地区进口的原油由1985年的每天24.6万桶激增到1989年每天的176.9万桶。其中从沙特进口的原油从1985年每天的13.2万桶上升到1989年的每天111.9万桶。

原来几乎由前苏联包下来的东欧国家的石油需求量,由于苏联解体及俄罗斯石油出口战略的调整,今后东欧国家石油需求量的相当一部分将不得不转向海湾地区进口。又据香港《远东经济评论》杂志报道,1985年亚大地区进口的石油,67%来自海湾产油国,1990年上升到73%,1995年将上升到83%,2000年将上升到90%。

许多观察家认为,如果从整个90年代或更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由于俄国和美国等一些老牌石油生产国的石油产量已越过了高峰期,出现了逐年递减的颓势,今后世界新增石油需求量将主要依赖于海湾地区。欧佩克秘书长苏布罗托预测,世界石油需求量将由1989年的每天5180万桶增长到1995年的每天5600万桶和本世纪末的每天5800万桶。国际能源机构首席经济顾问乔治·科瓦尔斯基说,到2005年,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的石油产量每天将减少400万桶。世界石油需求量的增加和非欧佩克石油生产的下降,增强了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从1988年到2005年,中东地区的石油供应量在世界石油总供应量中所占的份额将增加10个百分点,即由24%增至34%。这样一来,更增加了中东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除石油外,中东地区的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已经探明的储量有21300O亿立方米,其中储量最多的是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卡塔尔,这三个国家的储量是178000多亿立方米。其他矿物资源,如铬、铜、铁、磷酸盐、锰、锡、镍、锌、钨、铝、金、石墨、盐、石棉、云母等也较丰富。据估计,死海中氯化物储量在420亿吨以上,其中氯化镁220亿吨,氯化钠120亿吨,氯化钙60亿吨,氯化钾20亿吨,此外还有溴化镁10亿吨。中东地区可利用的水力资源达1000亿千瓦时。有草原13780多万公顷,森林地3920多万公顷。此外,波斯湾盛产多种鱼类及珍珠。

中东还是人类的摇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历史上有名的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流域和幼发拉底河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勤劳、勇敢的阿拉伯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很早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在医学、数学、天文学、建筑、文学艺术、工艺等各方面,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为世界文明宝库增添了不可磨灭的光辉。

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早在公元前3500年,埃及人民就发明了文字,并有了文学创作。围绕着尼罗河的泛滥和控制尼罗河水的斗争,他们积累了天文知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计算出尼罗河水位变动的必要,产生出了埃及的天文学。”埃及人民还创造了古代的历法,把尼罗河水开始泛滥定为一年之始,他们还发展了数学,特别是几何学,公元前2000多年就能求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积,确定圆周率为3.16,并创造了十进位的演算方法。同时在水利工程技术、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着名的金字塔就是古代世界建筑的宏伟工程。早在公元前2800年,埃及就有了金字塔建筑。这种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在全埃及共有70多座,其中最有名的是矗立在开罗近郊的三座。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福的金字塔规模最大,高146.5米,相当于一座五六十层的摩天大楼,底面每边长230米,占地56900平方米。这座金字塔是用230万块大小不等、平均每块重量为2.5吨的巨石砌成的。整个建筑细致精密,坚实牢固,将近5000年,一直屹立在尼罗河畔,蔚为壮观。这样巨大的建筑,生动地体现了古代埃及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创造才能。

古称波斯的伊朗,也是一个具有四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上古时期的波斯人居住在伊朗高原南部。公元前550年,伊朗较大部族阿黑门尼德族的居鲁士把各部族统一成为波斯帝国,建立了阿黑门尼德王朝。到大流士一代统治时期(公元前522至前486年),波斯帝国达到全盛时期,在文化、建筑、艺术和手工业方面已有高度发展。

当时,波斯人所用的文字是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发展而来的。在建筑艺术上,已能建造每根柱子高达18米至20米的百柱大殿,并在建筑物上饰以石雕、琉璃砖、壁画、木刻和象牙雕刻等。从公元224年开始,伊朗进入萨珊时代,文化更为发达。这时的手工业大都已经和农业分开,并有了高度的发展。艺术手工业的作品非常弛名。例如织造业,萨珊王朝的丝织品被视为特别珍贵的艺术品而远销国外。此外,染料、地毡、麻布、呢绒和丝绸等产品也行销于地中海沿岸和亚洲各国。

到了公元9至10世纪,伊朗各族,特别是伊朗东部各民族的文化、科学以至医学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当时许多着名的东方史学家、哲学家、地理学家都是伊朗人,其中最着名的是阿维森纳和比伦尼。阿维森纳的哲学着作和医学着作都达到了中东地区中世纪科学的高峰。阿维森纳的名着《医典》,从12世纪到16世纪一直被西方医学界视为权威着作。比伦尼在当时则被称为中世纪时期东方和全世界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关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假说。他对天文的观察,尤其对经纬线的制定,更为准确。上述事实充分说明了中东人民对人类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

中东地区所处的重要战略位置及其富饶的自然资源,使它很早就成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凯觎的目标和激烈争夺的场所。早在1798年7月,法国拿破仑就率领远征军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登陆,强占开罗,企图以此作为与英国争夺的基地。1801年,法军被迫撤出埃及之后,英国殖民者又乘虚而入,加紧经济渗透,使埃及成为英国的棉花主要供应地。19世纪2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势力开始伸向波斯湾,把许多阿拉伯酋长国置于它的控制之下。183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了亚丁,并向附近扩张,强迫毗邻的20多个苏丹国和酋长国签订所谓“保护条约”,组成“亚丁保护地”。与此同时,英国、法国和沙皇俄国在土耳其和伊朗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正如列宁所说的: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这时,中东各国便成为英、法、沙俄和后起的德国等西方列强拼命争夺的对象。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为了控制苏伊士运河,确保通向印度和远东的重要通道,英国于1878年占领了东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继而又在1882年凭借其坚船利炮,占领了埃及,并逐步排挤法国的势力,使埃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对波斯湾及其沿岸各酋长国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英国野心勃勃,法国、沙皇俄国和德国也不甘示弱,都力图插足这个地区。争夺的结果是英国先后强迫阿曼、巴林、麦什哈特阿曼(即现在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和卡塔尔等各酋长国缔结了一系列保证英国享有垄断特权的协定,把波斯湾各酋长国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或保护国,把波斯湾视为“英国的内猢”。

伊拉克、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逐渐崩溃和土耳其沦为半殖民地,英、法、俄等帝国主义千方百计要瓜分土耳其的“遗产”,使伊、叙、约、黎和巴勒斯坦也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东的另一个大国伊朗则沦为沙俄和英国的半殖民地。

在列强瓜分、抢夺中东殖民地的狂潮中,英国固然是野心勃勃,到处伸手,然而被列宁称为“世界宪兵”的沙皇俄国,其扩张野心也并不亚于英国。17世纪末,沙皇俄国基本上是一个内陆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彼得一世早就盘算过在土耳其的废墟上放上自己的宝座。”为了达到南下夺取出海口,建立世界霸权的目的,沙皇曾多次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争夺亚速夫要塞,以便打通进入黑海的门户。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上台后,更加积极地推行瓜分土耳其帝国的政策。1768年,沙皇派出陆军,南下进攻土耳其,又调遣波罗的海舰队陈兵于地中海。土耳其屡战屡败,沙皇俄国打通了进入黑海的通道。

为了进一步开辟一条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通道,好几代沙皇都梦想夺取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1851至1853年,沙俄借口基督教“圣地”(巴勒斯坦)的所谓监护权问题,对土耳其施加压力,几次提出对土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签订条约,承认沙俄对土耳其属下的基督教徒有所谓保护权,企图干涉土耳其内政,进而达到霸占土耳其两个海峡的目的。

土耳其由于得到英法的支持,拒绝沙皇的无理要求。于是,1853年10月沙皇对土耳其发动进攻。英法为了各自的私刊,打着维护士耳其独立的幌子,派舰队进入达达尼尔海峡,对俄国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了。沙皇俄国失败,它向地中海和巴尔干半岛扩张势力的企图受到沉重打击。沙皇俄国不甘心失败,伺机反扑。1877年4月,沙皇俄国利用巴尔干斯拉夫民族的反土起义,再次发动对土战争。俄军强渡多瑙河,直逼君士坦丁堡。1878年3月,土耳其被迫与沙俄签订《圣斯蒂法诺和约》。

这个和约影响了英法等西欧列强的既得利益,遭到这些国家的强烈反对,沙俄被迫退却。1878年6月召开柏林会议,修改《圣斯蒂法诺和约》。这是一次列强坐地分赃的会议。沙皇俄国虽未完全达到南下夺取海峡、进入地中海的目的,但它掠夺的土地最多,获得的权益也最多。俄土战争的结果,使土耳其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在列强之间,由于沙皇俄国的野心未能得逞,矛盾逐步加深,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火种。

沙皇南下的计划,除了瓜分土耳其外,还要占领伊朗,把伊朗作为它的投资场所、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而且把夺取伊朗作为插足波斯湾、控制印度洋、夺取英属殖民地印度、实现世界霸权的重要步骤。沙皇俄国最初入侵伊朗是在彼得大帝时代。1722年8月,彼得一世亲自指挥俄军进攻伊朗藩属塔尔克至沙姆哈尔领地,以后又占领了巴库,进逼伊朗国境。1723年伊朗被迫在彼得堡签订和约,把整个里海沿岸,德宾特、巴库、吉梁、马赞德兰、阿斯特拉巴德省等地割让给俄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俄、英、法西方列强加紧争夺伊朗,使伊朗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1800年末,沙皇保罗一世与法国拿破仑缔结了俄法两国取道伊朗联合进军印度的协定。1801年初,沙皇派225000名顿河哥萨克军队向伊朗进军,占领了格鲁吉亚。亚历山大一世继位后,继续派兵侵入伊朗,攻占高加索山脉以南的许多地方。1813年10月,伊朗被迫签订了《古利斯坦条约》,使沙俄取得了高加索山脉以南属于伊朗的大片土地,并在伊朗获得种种特权。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兵占据了伊朗塞凡湖边的哥克查地带,并无理要求伊朗放弃卡藩,作为俄国撤兵的交换条件。这遭到伊朗的拒绝。于是,沙俄再次发动对伊朗的战争。1828年2月,伊朗被迫签订了《土库曼彻条约》以及一项特殊通商条约。按照这个条约,沙俄又夺取了伊朗的两个省,伊朗付给沙俄200万英镑的赔款,禁止伊朗船只在里海岸边的领水内航行,俄国在伊朗各大城市设立领事馆并享有治外法权以及其他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等等。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土库曼彻条约》已将它(指伊朗)变成俄国的附属国。”马克思也指出:“俄国……在波斯获得的领土面积不亚于一个英国。”

《土库曼彻条约》的签订极大地加强了沙俄在伊朗的侵略势力,严重地妨碍了英国攫取伊朗的侵略行动。英国为了进行反击,一方面鼓动伊朗抵制沙俄的扩张,另一方面又用军事威胁等手段强迫伊朗于1841年同英国签订奴役性的《英伊条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英俄两国瓜分伊朗的局面。伊朗王位的继承要由沙俄决定,北方各省的统治者要从俄国政府所中意的人中任命;在南方,英国官吏则像统治者一样作威作福,发号施令。随后,新兴的德帝国主义也开始插足中东。从此,英、俄、德三国便加紧掠夺和分割伊朗,更进一步加深了伊朗的半殖民地化。

但是,中东各国人民是不甘心受侵略、被奴役的。从西方殖民主义者的铁蹄踏上中东领土的那天起,阿拉伯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就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暴动、起义接连不断,中东人民痛击侵略者,用鲜血谱写了中东民族解放运动史的壮丽篇章。

在近代史上,埃及人民反抗法、英殖民侵略的斗争占有重要地位。1798年7月,法军入侵埃及时,埃及人民英勇地抵抗了法国的入侵。10月,开罗爆发了有15000人参加的反法武装起义,近郊的农民和沙漠地区的游牧者也投入战斗、起义者击毙了法军司令,沉重地打击了法国侵略者。1800年,开罗人民再次举行反法起义,并展开游击战,终于迫使法军于1801年撤出了埃及。1882年,当英国侵略军炮轰亚历山大港、武装侵略埃及的时候,埃及的爱国军官阿拉比等决心保卫祖国,领导埃及军民坚决抵抗英国侵略军。

英国武装占领埃及后,实行血腥的恐怖统治,恣意摧残埃及原有的民族工业,极力破坏埃及的民族文化,残酷镇压人民的反英斗争。但是,英国暴虐的殖民统治无法扑灭埃及人民要求自由、争取民族独立的熊熊烈火。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议会民主制。他们创办各种刊物,开展反英宣传。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丹沙微事件”成为埃及反英运动的新的导火线。

1906年6月,一群英国军官去丹沙微村猎捕鸽子。他们穷凶极恶地践踏庄稼,火烧农舍,枪杀农民。当地农民忍无可忍,用棍棒奋起自卫,赶走英国军官。一个军官逃跑中暑而死。英国殖民当局竟无理宣布该村农民有罪。埃及各地群众闻讯后义愤填膺,纷纷举行大会和示成,抗议英国殖民者的罪行。在群众运动的强大压力下,英国被迫作了让步,赦免了被判刑的农民,撤销了统治埃及25年的“东方暴君”克罗默埃及总领事的职务。

波斯湾沿岸各酋长国的人民在反殖反帝的斗争中也占有光荣的一页。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侵占阿曼、巴林、伊拉克及伊朗沿岸时,遇到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阿曼的酋长领导人民进行反葡斗争,终于把葡萄牙殖民主义者赶出国境。巴林人民也多次展开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先后击毙和绞死两名葡萄牙派来的“总督”。1892至1894年,当英国强迫巴林酋长国签订丧失独立的协定时,巴林人民多次举行起义,并得到了卡塔尔人民的支持。1905年,巴林的爱国者在邻近酋长国的声援下,从开展不服从当局的运动发展到武装起义。1913年,阿曼山区部落在教长的领导下也举行起义;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迫使英国于1920年签订了《西卜条约》,承认了阿曼教长国的内部独立。

在伊朗和土耳其,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瓜分,同样激起了两国人民的强烈反抗。1891年,在伊朗发生了人民群众反对烟草租让权(即将伊朗烟草的收购、加工和出售权租让给英国公司)的运动,迫使国王于年底声明废除了烟草租让权。在土耳其,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反对封建统治者苏丹对俄国的投降,于1876年5月举行了伊斯坦布尔起义。参加起义的有学生、市民、手工业者和小官吏,他们在苏丹宫廷的周围示威游行,抗议苏丹的卖国政策。在群众运动的推动下,一部分具有爱国热情的军官发动政变,废黜了苏丹。这以后,土耳其人民反侵略干涉和封建独裁统治的斗争仍此起彼伏,不断发生。

20世纪初,伊朗被英俄瓜分。伊朗国王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残酷镇压和剥削人民,引起伊朗各阶层人民的不满,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终于爆发了1905年的革命。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虽然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和僧侣的手中,但革命的主要动力是广大农民、工人、城市贫民和小资产阶级。最初,他们的纲领是反对专制王权、召开国会和制定宪法;以后随着斗争的深入发展,又明确提出推翻国王、赶走外国侵略者的口号。这不仅沉重打击了伊朗的封建统治阶级,而且也沉重地打击了当时英俄帝国主义在伊朗的侵略势力。

英俄帝国主义从各自的反革命利害关系出发,互相勾结在一起。首先,他们经过讨价还价,于1907年8月达成了进一步瓜分伊朗的默契,继而则进行大规模武装干涉,共同镇压伊朗的革命运动。沙皇俄国派兵进入伊朗北部,英国派兵侵入伊朗南部。面对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伊朗人民毫无畏惧,提出“不独立,勿宁死”的战斗口号,再次掀起反抗帝国主义干涉的斗争高潮。但是,正当伊朗人民英勇奋战的时候,沙俄于1911年12月在伊朗首都策动政变,扶持亲俄政权,解散国会,实行反动的恐怖统治,扼杀了伊朗的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瓜分,从巴尔干延伸到波斯湾的奥斯曼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土耳其本土也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榨下,土耳其广大人民处于饥寒交迫、贫困落后的境地,这时的土耳其,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各地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接连不断。1903年,在马其顿爆发了农民起义。起义农民坚持了3年的游击战争,为1908年革命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东人民又掀起了新的斗争热潮。首先燃起反帝烽火的是埃及。1919年至1921年,埃及人民进行了两次轰轰烈烈的群众反英斗争和武装起义。在伊拉克,继1918年发生反英斗争后,1920年又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声势浩大的反英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委任统治制度。英国花费了1亿英镑战费,葬送了数千名士兵,才稳住阵脚。在波斯湾地区,人民的反帝斗争也是此伏彼起。1919年,英国强迫伊朗签订屈辱的《英伊条约》,激起了伊朗人民的反英怒潮。1920年到1921年,伊朗人民争取独立的运动波及全国。1919至1922年,成千上万的土耳其工农群众武装起来,狠狠地打击了英国和希腊的侵略军,粉碎了掠夺性的《色佛尔条约》,从而维护了土耳其的领土完整。与此同时,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斗争也风起云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东地区是反法西斯侵略的战场之一,中东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作出了贡献。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给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中东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此,中东的民族解放运动势如燎原烈火,不断高涨,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战后初期,中东许多国家发生了反对英法占领军,要求取消不平等条约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45年秋,叙利亚和黎巴嫩两国政府要求英法撤军,反抗英法占领军的武装斗争遍及全国。终于迫使英法占领军于1946年4月撤出叙利亚,叙利亚取得了独立;1946年8月、英法占领军又被迫撤出黎巴嫩,从而维护了黎巴嫩独立。约旦人民也于1946年3月获得独立。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则于1948年5月迫使英国取消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1951年,伊朗人民为了维护民族权益,展开了争取石油国有化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正是:

瓦解运动大发展,

殖民锁链被砸断;

人民当家做主人,

中东局面大改观。

C. 为什么印度河流域为热带沙漠气候谢谢。

在观察南亚气候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南亚受季风影响,形成了广阔的热带季风气候,但是就在相邻的西北部印度河地区,却是热带沙漠气候。
原因主要有:
1、冬季亚洲大陆形成高气压区,风是从大陆吹向海洋,所含水汽少。
2、长时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夏季西南风无法到达。印度河流域西边是伊朗高原,当地的季风主要是西风或微偏南的西风(恒河流域是西南风或微偏西的南风),也就是说风是从伊朗高原吹来,所含水汽很少,再加上从伊朗高原到印度河平原是地形下降,空气下降时由于焚风效应温度会增加,不利于水汽凝结,所以干旱少雨。
3、历史上人类对印度河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和伐木作燃料),导致生态破坏。
4、印度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以融雪为源,流印度河及其支流所有的水都是在其流域上游山区获得的。所以,它们在流出山麓时流量最大,在平原上几乎没有地表水流汇入,倒是由于蒸发和渗漏而大量失水。
5、印度河用水方式特别任性不合理,本地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但是一般采用大水漫灌方式而且是常年灌溉,蒸发跑漏渗透比较严重。

关于第2点,为什么西南风无法到达印度河平原呢?作进一步解释:《世界自然地理》(刘德生)中有这样的解释:第一,盛行从伊朗低压南缘向东扩张的热带大陆气团,它使赤道季风气流,不能远达北方;第二,西南季风在它北界上的垂直厚度扩张的并不厚;第三,夏季本地区高空为反气旋形势,低层为显着的热低压,下低上高,不易致雨,因而降水稀少(75——150mm左右),形成荒漠。
先来看夏季带来降水的西南季风:印度半岛一带夏季西南季风的来源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本身就是从南印度洋海域的低纬度信风变来的,再加上流经北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南部,空气吸纳了大量水汽,因此雨季降水充沛。南亚的西南季风运行路线有两支,一是从阿拉伯海直接向恒河平原运动;二是从孟加拉湾向东北运动,被喜马拉雅山阻挡而改道向西北。第一支在西高止山脉就被阻挡,过了西高止山脉就没什么水汽了。第二支由于在恒河平原上长途跋涉,到达印度河流域后便势力衰微了。塔尔沙漠正好在两支西南季风都到不了的地方,西南季风从巨大的气旋东侧绕过达到北部山区形成丰富降水。
南亚的印度低压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低压中心。因为这个低压中心庞大,所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气旋,使得偏东的地方吹偏南风,偏西的地方吹偏北风。所以在印度河平原与恒河平原交界处还有来自于偏南风从印度洋吹来,带来降水。偏西的地方则吹西北风,该风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一带吹来,这些陆地长期干旱少雨,地表水汽稀少,吹来的风性质干燥,降水少。即便是经过阿拉伯海北部,由于水域面积相对较小,空气水汽也无法跟印度季风比,此外,夏季北非-伊朗副高的东部边缘正位于巴基斯坦西部,而副高的东部边缘在高空就盛行偏北气流,加上下沉影响,所以难以成云,更别提下雨了。
因此,南亚印度河平原地区形成了特殊的热带沙气候。
但在个别年份,由于大气环流的改变,北非-伊朗副高的东部边缘会退到伊朗高原中部,对应的夏季印度热低压也向西移动,这样的话巴基斯坦一带就不是处于单纯的干热空气控制下,而是有了来自东侧和南侧季风的参与,加上地形作用(巴基斯坦西高东低的地形分布),往往会造成很强的暴雨出现罕见的洪涝。这就是曾经播过新闻的印度河洪涝灾害。

D. 为什么沙特总是爱跟俄罗斯过不去

基于上述三点,俄罗斯经营中东的方式,是以自己为主,争取对中东直接掌控,至于中东本土势力,即便愿意主动为俄罗斯效力,也不可能获得与美合作时大致平等的伙伴关系,而更多的,会像当年的东欧一样,沦为俄罗斯的附庸。至于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等等,也必须屈从于俄罗斯的整体战略之下,缺乏独立操作的空间。

这自然严重侵害了中东土着势力的利益。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年伊朗哪怕是在被美国和阿拉伯世界双重打压下,都绝不愿向俄罗斯低头,而是宁愿搞什么“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口号,逼得俄罗斯无可奈何,只能靠入侵阿富汗,寻求中东战略突破。

当然,现在的俄罗斯是没有压制中东的能力的。所以。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对俄罗斯的警惕就消除了。毕竟俄罗斯庞大的体量和山水相连的地缘关系决定了,只要这个北方巨人不倒,那么它对中东的威胁就天然存在。现在俄罗斯老实,那时因为它实力不济,自然要对代理人多加依仗,其目的也非进取,而只是守住残存影响力即可。但如果俄罗斯有朝一日中兴,重新经营中东,那它又会恢复旧有操行。

俄罗斯的经营方式,决定了沙特的立场。中东地缘区位至关重要,又是全球石油主产区,而中东本身又四分五裂,这就决定了,外来大国势力对中东地缘政治介入不可避免。

而对沙特来说,美俄对中东不同的经营方式,使他天然愿意站在美国一边——跟美国混,既可以获得世界第一大国的帮助,也不至于对自身权益造成影响,而跟俄罗斯混,那就只能委身为奴。

而除此之外,沙特的国家战略,也跟俄罗斯截然冲突。在之前的《地缘政治:沙特为什么必须实行君主专制76》一文中云石君曾经分析过,沙特国土大半为荒漠戈壁,地缘实力极差,只是靠着石油的加持,才能有今日之势。但石油有限,一旦采完,沙特立刻就得完蛋。所以,沙特必须趁着石油红还在,赶紧对外扩张,占领叙利亚、伊拉克等相对富庶地缘板块,这样才能让沙特人不至于在石油耗尽后,重新回到阿拉伯沙漠里啃沙子。

沙特必须扩张版图,而俄罗斯也要实现对中东的高度掌控,二者的利益存在结构性冲突。而在这场战争中,俄罗斯凭借自身的地缘实力,天然占据绝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沙特必须抓住一切机会,不择手段的削弱俄罗斯,否则不可能在这种竞争中获胜。

最后,俄美对中东石油的利用方式,也是沙特亲美反俄的重要原因。

中东是全球最大的石油产区,也是国际石油市场的决定性力量。对这样一个能够决定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资源,美俄自然都要在其身上大做文章。

但美俄做文章的方式是不同的。

就美国而言,由于其经济实力强大,影响力遍布全球,金融体系也高度成熟,所以它并不需要直接掌控中东石油,甚至连定价权都不需要,它要的,只是将石油和美元挂钩,以石油美元为基础,建立自己的金融霸权。只要金融霸权树立,美元成为国际硬通货,美国便能凭着自家生产的这一张张美刀,换来各种自己想要的资源,也可以以此为手段,左右全球政治经济走向。

而俄罗斯不一样。俄罗斯的实力和影响力都远不如美国,根本就不具备建立金融霸权的起码能力。所以,俄罗斯对中东石油的想法,绝不是在此基础上搞什么石油卢布,而是要通过对中东石油的全盘掌控,来获得全球石油市场的主导权和定价权,以此作为与西方工业国博弈的筹码。

鉴于美俄的这种不同,沙特的倾向就很明显了。沙特虽有石油,但石油只是大宗商品而非货币。这也就是说,沙特的这些石油,最终还是要先换成一种硬通货,然后才能用这种硬通货,换回自家想要的各种宝贝东西。

沙特这帮中东小暴发户,肯定是没能力把自家货币变成国际结算货币的。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黄金的货币功能已不复存在。这也就是说,沙特必须要将石油与一个别人家的货币挂钩,否则的话,石油卖出去,自己收什么回来呢?

所以,对沙特来说,这个石油结算货币的资格横竖自己都拿不住,所以送给美元,自己也没啥实际损失。

而利益确实实打实的。

美国是世界老大,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都傲视全球,所以它家的货币最坚挺——沙特也不想自家卖油换回的钞票,隔个夜就成一堆废纸。

而与美国合作,还可以换得美国的保护。

最关键的是,跟美国合作,沙特只需要支持美元与石油挂钩就行了,什么国际石油交易市场的主导权,石油定价权等等,美国统统不稀罕,沙特可以全留在手中——而这可是一笔重要的政治资源,把它利用好了,沙特别说在中东,哪怕在世界舞台,都能够呼风唤雨,成为一股重要势力——只要别过分伤及美国就行。

而反观俄罗斯,如果跟它合作,那么俄罗斯必须实现对石油的直接控制,从具体的石油交易层面,来操纵国际政经格局。这种模式下,俄罗斯不可能给沙特留下太多的自主空间。沙特的石油,将彻底沦为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工具,主要为俄罗斯——而非沙特的国家利益服务。

所以,在石油资源的政治化利用方面,美俄不同的利用方式,也决定了沙特铁定亲美,而坚决反俄。

总而言之,美俄的国情,以及与中东的地缘关系,决定了,美国与沙特之间,可以发展共赢模式的合作,而俄罗斯与沙特,则注定只能是个零和游戏。基于这种不同的利害关系,沙特当然愿意亲附美国,对俄罗斯打击到底。

E. 古丝路之谜:中亚至伊朗高原为什么冒险走荒漠却不走里海南岸绿洲

古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也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丝绸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通行东西方世界。 古丝绸之路示意图:从中亚撒马尔罕到西亚巴格达走了木鹿-马什哈德-德黑兰一线(可放大) 在古丝绸之路全长6440公里的路途中,会经过沙漠戈壁,也会经过绿洲平原;会翻越茫茫雪山,也会跨越湍急河流。通常都会趋利避害寻找距离最近、安全性最好的路径走完旅程,但有一段让人深感意外,那就是中亚河中地区通往伊朗高原一段,离开河中地区的绿洲,在布哈拉西南渡过阿姆河后,历经卡拉库姆沙漠的考验,进入沙漠腹地的马雷绿洲和捷詹绿洲获得补给后,古丝绸之路没有继续沿着伊朗高原的科佩特山脉北麓绿洲,西行至里海南部沿岸的湿润山地平原,而是转而向南,走气候条件严酷的荒漠,再进入伊朗高原边界的加恩山脉山口,进入马什哈德。 伊朗高原及周边地形示意图 相比较这条“ ”荒漠线”,沿科佩特山脉北麓向西进入里海之滨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北麓,进而在如今伊朗拉什特沿河谷再进入伊朗高原北部,或者北上至亚美尼亚山地,再进入小亚细亚,这条“ ”绿洲线”的气候条件似乎更宜人,也完全避开了伊朗高原与兴都库什山脉之间的呼罗栅地区干旱南行的严酷环境。由于厄尔布尔士山脉走向几乎与里海轮廓平行,冬季受南移的西风带控制,盛行西风经过里海后,增温增湿,受山脉的阻挡而抬升,形成地形雨,年雨量甚至达1000毫米以上,森林广布,可以说整个伊朗高原气候条件最好的地区了。 厄尔布尔士山脉最高峰-达马万德山,高约5610米。是伊朗最高峰,也是亚洲最高的火山 要弄清楚这个“ ”不寻常”的丝路走向,就不得不先弄清楚古丝绸之路的存在意义。首先古丝绸之路的作用,不仅在于连接东西方、欧亚大陆的两端,也是为了能把途径中途的一个个文明点串联起来。再者丝路的首要功能在于经济效益,而后才是文化交流;每一个文明聚集点就相当于一处商机。 伊朗首都德黑兰,处于厄尔布尔士山脉的南侧,属背风坡 所以古丝绸之路在伊朗高原一带的走向,大致有三条。最北边的一条,是先沿土库曼斯坦的科佩特山脉北麓进入里海南岸,然后在阿莫勒翻越厄尔布尔士山脉,经由德黑兰向西进入伊朗西北部和两河流域;第二条则是沿着捷詹河溯游而上到达伊朗马什哈德,沿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横穿整个帕提亚国后,在德黑兰接上北线;最后一条则是由伊朗高原东部向南,走到卢克荒漠南端(巴姆城),然后向西直接进入“ ”波斯”板块。 古丝绸之路主线图及中亚与西亚的地缘结构图 当然这三条路线,中线无疑最为重要,途径了伊朗高原上政权的核心部分。不过很多时候,对于从中亚草原南下的游牧民族来说,这只是一个顺序问题。游牧民族其实并不会如我们今天这样,去研究战略方向。他们只是关注哪一区域更为富庶,或者更容易征服罢了。如果由河中地区一直向南的话。游牧侵略势力所能选择的,并不仅仅是向西渗透伊朗高原的帕提亚板块;或者向东,经由蓝氏城征服整个吐火罗盆地;亦能够由伊朗高原与兴都库什山脉的接合部插入,继续南下进入阿富汗的锡斯坦盆地,或向西进入波斯板块,或向东进入富裕的印度河流域。 里海沿岸灯光图:德黑兰和马什哈德夜晚灯光面积较大 其实中线之所以更重要,还跟丝路的逆向选择有关,也就是从西亚经过伊朗高原进入中亚,就距离上而言,无疑经马什哈德的中线可以获得更多选择。而最先选择从伊朗高原与兴都库什山脉结合部插入的并非来自北方中亚草原的游牧民族,而是从地中海而来的马其顿人,亚历山大的军队从两河流域入手,先攻取了波斯帝国的核心区,然后折返伊朗高原西北部占领“ ”米底王国”板块,后来再向东征服帕提亚(即安息)板块,最后在征服整个伊朗核心区之后,再到达伊朗高原与兴都库什山脉结合部的捷詹河中游流域。此时的马其顿方阵要面对的下一步选择,要么先沿着兴都库什山脉北麓东进搞定吐火罗盆地,要么北上通过捷詹绿洲、马雷绿洲进入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河中地区。但不管是先向东还是先向北攻击,中亚农业区都会是马其顿人的下一步选择。 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及东征路线图:在攻占帕提亚明显转向南下兴都库什山脉南麓的德兰吉亚那(可放大) 但实际上,亚历山大的最终选择却是还是先征服兴都库什山脉以南地区。当然这个选择并不是亚历山大主动的选择,他不过是紧追波斯帝国末代君主—大流士三世的脚步,一路追杀。当时的波斯帝国不仅丧失在西亚的新月沃地行省,而且还丢失了在伊朗高原上的三大地缘板块,其复兴的希望,只能寄托于兴都库什山脉南北的“ ”殖民地”。而对于一个农业属性明显的帝国来说,波斯人对兴都库什山脉南北的征服重心,无外乎是沿山麓低地分布的河谷平原。换句话说,当亚历山大带着他的马其顿军队跟着波斯帝国末代君主,围着兴都库什山脉转一圈,并占领了绿洲之后,也相当于基本完成了对波斯帝国东方领土的接收工作。至于这个攻击路线是应该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就不那么重要了。 蜿蜒在厄尔布尔士山脉的公路:只要地缘价值够大,再难也会开辟一条通道 所以中亚至伊朗高原这一段的丝绸之路,具体是沿着北线走厄尔布尔士山脉北麓,还是沿着中线走捷詹河逆流而上经马什哈德,亦或是沿着南线走伊朗高原与兴都库什山脉结合部南下,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来往东西方的商旅、使节、学者或者军队通过上述路径达到了最终目的。何况这三条线路之间肯定也存在着某些互联互通,只是就地缘结构的角度而言,只要连接的地缘板块价值足够重要,自然会有与之相通的道路被开拓出来。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F. 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说只剩中国了

古中国延续的原因

1、地理因素:封闭性和区域性。东临大海,西北是沙漠,西南是高山,南方是原始森林。唯一的威胁就是北方游牧部落,所以筑长城,且游牧部落的文化落后于中原。

2、政权形式:中央集权,政治相对稳定。

3、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强,很多次的入侵外来文化被传统文化所同化,相对强势。祖先崇拜的传统: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国有国史,家有家谱,地方有地方志。?

4、中国的人口优势,汉民一直在数量上远超入侵民族。

5、朝代更新频繁,不利于对文化的大量变更。

6、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自给自足。对于外来的侵略,表现出的是强力反弹,有限扩张。

7、中国的外儒内道是关键,儒家在规范社会,维护稳定有一套方法,儒家的政治思想把当权者和老百姓的关系比作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加上忠孝的观念和一整套相对应的制度设计,非常有利于统治阶级,即使是外来的统治者也乐于采纳。

因此国家虽然没有了,但文明却保存下来了,很有包容性。道家哲学:老子的“以柔克刚”的辩证法,庄子的“活命哲学”,在屡屡亡国之际,是中国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以前提倡自我牺牲精神,受到过批判。

8、中国自汉代就成功赶上世界先进文明,从隋唐到明朝的一千年间,中国遥遥领先。

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之中国独有的文化氛围,使中华文明长久的延续下去。虽然在这其中有几次外族入侵,但是最终中华民族的根没有断,直到现在还顽强的开枝散叶。

拓展资料

四大文明古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简称。分别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发源地,文明分别指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中国这四个大型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而同一时期的爱琴海文明未被包含其中。

四大文明古国都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印度代表了恒河与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古埃及代表了尼罗河流域的文明,中国即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明,而巴比伦只是两河文明的一个重要时期。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他们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穆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

1、古巴比伦

巴比伦古城,它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处。在古巴比伦国最出色的国王汉漠拉比死后,巴比伦不断受到外族的进攻,历经了500多年战乱,直到公元前7世纪末,才在尼布甲尼撒领导下,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然而,88年后,新巴比伦王国又被波斯人彻底毁灭。

战争,能破坏文明,王朝更替能消亡或转化文明。没战争就没王朝更替,没王朝更替就没古巴比伦文明消亡。

2、古埃及

我认为古埃及消亡的最大原因是他们的文明是祭司文明,所有的知识都掌握在神职人员手中,普通老百姓不识字,也不能在学校里上学。所以一旦被占领,祭司阶层一垮,没人传承文明。

古埃及消亡的其他几个因素:其一,尼罗河的水位;二,地方的动荡;三,和其他国家和城邦的商贸中断。埃及最后被阿拉伯人占领,文明被阿拉伯文明取代。

3、古印度

关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突然”消亡,其中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入侵的文明非常先进,而社会都会向进步的方向发展,所以造成了前一种文明的消亡。另一种情况是入侵的文明具有极强的毁灭性或唯一性。

因为中途政权的侵入,他族文化也被带进了古印度,他们被那时的侵略者被迫学习他族文化,于是自己文化就没能很好的传程下来。即使有些文字等记载,因为长时间的不使用,因此现在几乎没人理解那些记载,所以他们的文化就此败落。

阅读全文

与伊朗为什么不能过北方森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主要人口是什么民族 浏览:50
意大利picf什么意思 浏览:891
印度防疫神器在哪里 浏览:898
意大利松木有什么不一样 浏览:674
中国口罩哪个地区的多 浏览:544
印度认为的争议地区有哪些 浏览:592
伊朗大型城市有多少 浏览:984
英国疫情反弹轻症多少 浏览:336
越南印度尼西亚的英语怎么说 浏览:744
中老铁路越南为什么反对 浏览:309
哪里回收印尼红土镍矿 浏览:959
印度医院怎么治疗脑血栓 浏览:77
越南正月哪里有庙会 浏览:361
怎么用意大利粘土捏娃娃鼻子 浏览:587
印度沙厂和中国砂厂哪个好 浏览:220
英国人讲英语时怎么记得加ing 浏览:688
顺丰到印尼费用多少 浏览:63
为什么宁夏人在伊朗这么多 浏览:668
自己到越南如何找到老婆 浏览:131
哪个国家投降要吃意大利面 浏览: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