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既然阿富汗是“帝国的坟墓”,那“帝国的产房”又在哪呢
帝国的产房应该就是指古波斯地区,那里是位于伊朗高原。因为这个地方曾经建立过无数个帝国,其中有帕提亚、萨珊波斯等帝国。而之所以有这么多帝国能够在这个地方崛起主要就是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问题。
所以基本上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伊朗高原所处的地位就是周围的高点,而其可以对周围的地区进行势力的覆盖,并且即使说侵略并不成功或者战败了。伊朗高原也可以成为帝国最后的堡垒,因为它的地势提供了有利的优势,进可攻退可守。所以在当时这里的国家都是很难被一举消灭,基本上会变成了漫长的消耗战。
⑵ 多刺鼻的气味都不怕,伊朗融入土地的土地爷是怎么回事
我们常常用“灰头土脸”来形容人的失败落魄状态,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老头的时候,我不由想到这个词。倒不是说他很失败,完完全全是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感触,因为当你看到他的样子,你也会有这种感觉。说起来,有时候从抖音中也看到一些矿工或者泥瓦匠是灰头土脸的,但别人回头肯定会洗澡去除身上的污垢,而今天我们说的主人公,他有60多年没有洗澡、洗脸了。
这个老头现在有80好几了,他认为“清洁会给他带来疾病”,讨厌与水接触,甚至别人建议他洗澡也会激怒他。他不喜欢新鲜和干净的食物,不喜欢喝水,他最喜欢的食物是腐烂的豪猪肉。同时,他的房子在地下,是一个类似坟墓的洞。他声称,出于健康原因,他每天要喝4-6升水,但只会从肮脏、生锈的旧油罐中喝水。
⑶ 乾陵大,还是居鲁士大帝之墓大
居鲁士二世陵墓
帕萨尔加德的遗迹位于波斯波利斯东北方87公里(54英里),也就是现在伊朗的法尔斯省境内,也是阿契美尼德帝国第一个首都。居鲁士二世从前546年(或更晚)开始这个城市的建设,不过因为居鲁士二世于前530或529年在战争中被杀而并没有完成。不过帕萨尔加德仍然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首都,直到大流士一世计划在波斯波利斯建都为止。帕萨尔加德这个名称是从希腊语而来的,不过也可能是从阿契美尼德帝国时期一个比较早期的名称(Pâthragâda,意为波斯的花园)演化来的。
帕萨尔加德的遗迹范围为1.6平方公里,包括一个普遍被认为是居鲁士二世陵墓的建筑、坐落在附近山丘上的堡垒与2座皇宫与花园的遗址。这些花园也包括已知最早的四重的花园设计。
在帕萨尔加德建筑结构工程的最新研究显示: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工程师为这座城市设计的建筑可以抵挡剧烈的地震,能承受大约是目前芮氏7.0级的地震。而地基相当于今天的耐震补强设计,这种设计不久之前在许多国家被采用,例如核能发电这种需要减低地震影响的建筑。
居鲁士二世的陵墓帕萨尔加德最重要的遗迹是居鲁士二世的陵墓,外侧总共有6阶宽阔的阶梯,墓室长3.17米、宽2.11米、高2.11米,并且有一个低而狭窄的入口。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这是居鲁士二世的陵墓,不过根据希腊历史学家的纪录,亚历山大大帝将它视为是居鲁士二世的陵墓。亚历山大大帝劫掠与破坏了波斯波利斯,并曾造访这座陵墓。在阿利安的着作中,纪录亚历山大大帝曾经命令一位士兵进入这座陵墓,并发现一具黄金打造的床铺、一张摆着器具的桌子、一具黄金棺材、一些用珍贵珠宝装饰的摆饰与陵墓的铭文,不过这些铭文并没有保存到现在。
根据一些古典学者的看法,这座陵墓的形式与建筑与相同时期乌拉尔图的陵墓有密切的关系[2]。尤其,帕萨尔加德的陵墓几乎跟里底亚国王阿利亚特(克罗索斯的父亲)的陵墓大小相同,不过许多学者并不认同这个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居鲁士二世可能“引进”里底亚的工匠来建造这座陵墓。陵墓主要的设计则是位于山墙内部门扉上的玫瑰设计[3]。大体来说,帕萨尔加德可以当成许多波斯传统文化的集合体(承袭埃兰、巴比伦、亚述与古埃及),并受到一些里底亚影响。
在阿拉伯人统治伊朗期间,他们的军队曾经试图破坏这座陵墓,认为它违反伊斯兰教的教义。不过陵墓的管理人则让阿拉伯统治者相信这座建筑不是为了居鲁士二世而建的,而是作为所罗门母亲的坟墓,因此这座建筑免于被毁。
乾陵: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在海拔1047.9米。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干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仅供参考,希望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