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和美国分别参站打了多少年
苏联:
参战: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945年8月与日本宣战
停战:1945年5月与德国停战,1945年9月与日本停战。
美国:
参战: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德日宣战。
停战:1945年5月与德国停战,1945 年9月与日本停战。
二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帝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起因:
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盘,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股票的狂潮,收盘时转手的股票达到1300万股,创历史最高纪录。随之而来的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和银行的挤兑风潮,使美国经济陷入绝境,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法西斯独裁
1922年10月,意大利王国国王任命墨索里尼担任意大利王国总理,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王国开始建立。
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意志第三帝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集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936年,日本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的“二二六”兵变,使军部实力大大加强。不久,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之后,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与日本签订反共产主义协定,并且干预西班牙内战。
到1933年11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
一战祸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德意志第三帝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凡尔赛和约》的严酷条款怀有怨恨。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国总理,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阿道夫·希特勒开始秘密武装德意志第三帝国。《凡尔赛和约》就是20年停战的协议。
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双方阵营:
轴心国阵营
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罗马尼亚王国、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罗地亚独立国(傀儡政府)。
同盟国阵营
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法国(自由法国临时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英属印度、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乌拉圭、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厄瓜多爾尔尔、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马拉、玻利维亚、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菲律宾联邦、伊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
原本是法西斯轴心国阵营的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在退出了法西斯轴心国阵营后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国阵营
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由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给整个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作为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德日两国能否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为深受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宽恕,并从而成为政治大国的重要条件。当欧洲国家决心翻过60年前那一页黑暗历史时,历史问题却仍然深深困扰着亚洲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在对待历史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建立了反省战争的系统机制,对战争进行了彻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却百般抵赖,自战争结束以来竭力否认其对外战争的侵略性质,歪曲给被侵略国及其人民造成的惨重灾难的历史事实。
尤其是近几年来,美化其对外战争,为其对外战争侵略翻案的议论甚嚣尘上,日本首相、内阁官员及参众两院议员,下至数目众多的民间组织、民间团体乃至个人,掀起了这场美化侵略战争的运动,日本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亚洲各国的警觉和强烈的反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其影响广泛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以军事科技的发展为中介,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战争的破坏力空前增大、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样式空前丰富、战争空间空前广阔。人类的战争活动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觉、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B. 两伊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持续了8年,从1980年9月22日开始,到1988年8月20日结束。伊朗和伊拉克相邻,共享1200公里的边界,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分界。长期的边界争议和宗教差异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伊朗90%的居民信仰什叶派伊斯兰教,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如此。
原因
两国长期存在领土、民族和宗教派别争议。1971年,双方发生冲突。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调解下,两国签订了《国界和睦邻条约》(即《阿尔及尔协定》),规定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约300平方公里土地划给伊拉克。尽管如此,伊朗并未履行承诺。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两国关系恶化。伊拉克宣布废除边界协定,边境冲突升级。
伊拉克担心伊朗革命的影响,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人的独立要求。同时,伊拉克试图控制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河是两国的石油出口通道。美国支持伊拉克,提供武器并鼓励其进攻伊朗。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阿拉伯河的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担心伊朗革命的影响,两国的领导人也都有各自的野心。
战争爆发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以伊朗支持的刺杀行动为借口,全面进攻伊朗,战争由此爆发。伊拉克获得了苏联的外交和军事支持,而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提供了经济援助。美国也偏袒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1985年起,美国同时向两国出售武器,引发了伊朗门事件。
战争非常残酷,双方都使用了人海战术和化学武器。1982年6月,伊朗反攻,夺回了初期被占领的土地。伊拉克提出休战,但伊朗试图推翻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建议,战争又持续了六年。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保护海湾航道畅通,导致了伊朗导弹攻击美国舰艇和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客机的事件。
停战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无条件停战。同年7月23日,伊拉克接受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也接受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调解下,两伊于1988年8月20日全面停战。战争结束时,两国边界恢复到了战前状态。
影响
两伊战争持续了7年11个月,是20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消耗巨大的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损失惨重的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战争前,伊拉克外汇储备达400亿美元,战争结束后,外债高达800亿美元,其中军火债务超过400亿美元,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超过300亿美元。战争中,伊拉克死亡人数达30万,伊朗死亡人数超过70万。两国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发展计划至少推迟了20至30年。
C. 美国伊朗战争是哪一年
概述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
起因
长期以来,两伊存在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双方发生边境冲突。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两伊签订《国界和睦邻条约》(即《阿尔及尔协定》),规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两国矛盾有所缓和,但未真正解决。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诺。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急剧恶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称要废除边界协定,双方边境冲突逐步升级。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至此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自从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密切关注。
战争爆发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 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双方都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 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朗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停战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项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后,两伊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战。这是两伊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影响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战争结果
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双方经济损失惨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到达8,000亿美元,两国的经济均倒退了20年。
D. 伊朗和伊拉克的历史有何关联,何时分裂
历史上,两国间一直存在着民族矛盾、教派冲突、领土纠纷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争端。1980年9月,两伊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共造成100多万人死亡,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1987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伊拉克和伊朗先后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8月20日,长达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两国仍然处于敌对状态。1990年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拉克于当年8月17日正式宣布从伊朗领土撤军,10月两国恢复外交关系。尽管此后两国为改善关系作出积极努力,但双方在一些领域的分歧依然存在。
2000年以后,伊朗和伊拉克关系明显改善,特别是“9·11”事件后,因被美国列入“邪恶轴心”国名单,双方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强烈反对美国的武力行动以及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呼吁联合国在伊拉克重建和未来政府组建上发挥主导作用。伊拉克战争后,伊朗积极支持伊拉克重建,向对方提供援助,并加强与其的经济合作。两伊政治经济关系逐渐升温。
2005年,两伊关系发展步伐加快。当年5月,伊拉克过渡政府成立。亲伊朗的什叶派达瓦党领导人贾法里执掌政府。为表示对贾法里政府的支持,伊朗外长哈拉齐5月中旬访问伊拉克,成为萨达姆政权垮台后访问伊拉克的伊朗最高级别官员。7月,伊拉克过渡政府总理贾法里访问伊朗。11月,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访问伊朗,成为近40年来首位访问伊朗的伊拉克国家元首。
2006年以后,两伊关系持续升温。伊拉克总理马利基于2006年9月和2007年8月先后两度访问伊朗。2006年11月,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时隔一年之后再度访问伊朗,寻求扩大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两国高层互访进一步促进了双边关系的发展。
历史上,两国间一直存在着民族矛盾、教派冲突、领土纠纷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争端。最主要原因。
E. 美国伊朗战争是哪一年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始于1980年9月22日,持续至1988年8月20日,是伊朗与伊拉克之间长达8年的边境冲突。两国1200公里的共同边界和阿拉伯河的自然分界长期引发争端。宗教因素同样至关重要,伊朗的什叶派政权和伊拉克的什叶派人口成为冲突的导火索。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两国关系紧张加剧,伊拉克不满伊朗未履行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定》,遂在1980年向伊朗发动进攻,引发战争。
美国在战争中扮演了支持伊拉克的角色,试图遏制反美的伊朗政权。同时,伊拉克和阿拉伯国家获得苏联和美国的军事支持,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提供经济援助。战争期间,双方均使用了极端的战术,包括人海战术和化学武器。1982年,伊朗反攻成功,但伊拉克并未被彻底打败,战争因此继续了六年。
198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停战,伊拉克和伊朗分别在1988年接受该决议,并于同年8月20日实现全面停战。战争结束时,两国边界恢复至战前状态。这场持续近八年的战争造成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两国经济均受到严重拖累。
两伊战争总计造成约270万人伤亡,其中死亡约100万,经济损失高达8,000亿美元,使得两国经济倒退至少20年。这场战争没有赢家,双方均承受了巨大的损失。
F. 两伊战争的过程
两伊战争,又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在伊朗被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神圣抗战、或伊朗革命战争,伊拉克方面称为萨达姆的卡迪西亚,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G. 如何评价两伊战争对现代战争模式的影响
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在前线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伊朗阻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2万军队,发动了第一次巴士拉战役。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