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朗如何建设本国内联网并屏蔽中国媒体网站
伊朗将建本国内联网,部分中国媒体网站或被屏蔽伊朗官方宣布,下月起将断开关键政府部门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实施本国互联网建设计划,以防范电脑病毒侵袭。这一内联网项目旨在替代国际互联网,保障信息安全。据伊朗通信和信息技术部长塔吉普尔透露,内联网建设将分三阶段进行,预计18个月内完成,初期将屏蔽谷歌、雅虎等部分国际服务,转用伊朗本土邮件和搜索引擎。
伊朗建设内联网的目的是确保机密情报安全,认为国际互联网受敌对国家操控不可靠。但具体计划上,尚无明确时间表和范围。一些媒体报道称,伊朗可能永久关闭国际互联网,但这已被官方否认。伊朗政府表示,内联网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与互联网相连,用户上网时会有更多限制,旨在打造一个被认为安全和清洁的网络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建设过程中,包括我国部分主流媒体网站在内的国际网站可能遭到屏蔽,这给在伊朗生活和工作的人员带来了不便,尤其是对于网络技术相对落后的伊朗网民而言,网速慢且不稳定是常态。目前,伊朗政府对于内联网的实施细节保持谨慎,影响评估还需进一步观察。
⑵ 8大着名电脑病毒。
电脑病毒史记:八款里程碑级破坏者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病毒就像阴影一样始终伴随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回溯,了解这八大标志性电脑病毒如何改变了科技与安全的交响乐章。
CIH(1998):硬件杀手的初次登场
首当其冲的是CIH,一款堪称里程碑的病毒,它于1998年横空出世。CIH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并非单纯破坏软件,而是瞄准了脆弱的硬件——主板BIOS。被它侵袭的电脑,犹如遭受了致命打击,无法正常启动,这迫使杀毒软件厂商不得不开发专杀工具,而主板制造商甚至开始设计双BIOS的防御措施,从此,电脑安全进入了全新的篇章。
红色代码(2001):网络蠕虫的恐怖统治
2001年的“红色代码”病毒,以其迷惑的名字和骇人破坏力,令无数服务器管理员夜不能寐。它利用“缓存区溢出”技术,专攻微软IIS服务器,一旦得逞,它能接管目标系统,盗取机密数据。红色代码之所以如此危险,是因为它通常对网络服务器下手,使得影响范围迅速扩大。
冲击波与震荡波(2003-2004):大规模重启的噩梦
冲击波病毒在2003年横扫全球,短短时间,成千上万台电脑陷入重启循环。冲击波通过Windows系统的RPC漏洞传播,而一年后的震荡波更是紧随其后,同样是利用系统漏洞。这两款病毒,就像电脑世界的地震,让人记忆犹新。
熊猫烧香(2006):可爱外表下的恐怖力量
2006年,看似憨态可掬的熊猫烧香病毒横扫中国,它以诡异的熊猫图标和数据丢失的威胁震惊了世人。李俊这位湖北新洲人也因此罪名成立,付出4年牢狱之灾。熊猫烧香的出现,揭示了病毒伪装的狡猾和破坏力的强大。
磁盘机(2007):U盘与网络的双重威胁
磁盘机病毒通过U盘和ARP攻击,无声无息地传播。它不仅感染文件,还会自我删除以逃脱杀毒软件的追踪。这种病毒的狡猾,让许多安全工具在它面前显得无力。
超级病毒Stuxnet(2010):工业攻击的开端
Stuxnet,一个划时代的病毒,它瞄准了工业控制系统,如伊朗的纳坦兹核电站。这种针对工业设施的网络蠕虫,通过恶意编程,实现了对PLCs的操控,颠覆了病毒传统的攻击领域。
WannaCry永恒之蓝(2017):勒索病毒的全球肆虐
2017年的WannaCry,因其利用Windows系统漏洞的广泛传播,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恐慌。短短一天,医院、高校网络纷纷沦陷,勒索对话框如同恶魔的呼唤,威胁着数据安全。这场病毒风暴之后,全球的安全防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
这些病毒,既是科技的挑战,也是人类应对风险的试炼。每一次的攻防战,都在提醒我们,网络安全的警钟永远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