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国搞小动作惹怒伊朗:开除出世界杯,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这件事情是这个样子的,美国的足球协会在他们的社交媒体上面发布了世界杯小组比赛b组积分榜的时候,故意把伊朗的国旗篡改成了红白红三种颜色的国旗,而且他们竟然觉得自己这样的举动是非常的正确的,是为了支持伊朗女性争取人权的活动。大家听到这样的一个说法的时候,是不是觉得非常的搞笑呢?你擅自把别人国旗的颜色都给改掉了,这是对一个国家最大的侮辱,你还说是在帮助别人。如果是人家把他们美国的国旗给改了,说不定美国早就已经打过来了。
‘贰’ 鎹熷け楂樿揪3200浜匡紒浼婃湕绉板凡涓庣编锲借揪鎴愬岗璁锛氱编灏呜В闄ゅ逛纷鍒惰
浼婃湕琛ㄧず宸蹭笌缇庡浗杈炬垚鍗忚锛岀编锲藉皢瑙i櫎瀵逛纷链楃殑鍒惰侊纴杩欎簺鍒惰佸寘𨰾鑳芥簮鍦ㄥ唴镄勬墍链夎屼笟銆傚敖绠″湪涓浜涘叧阌闂棰树笂杩樻湁鍒嗘э纴浣嗗岗璁镄勮揪鎴愯瑙嗕负缇庝纷鍏崇郴姝e父鍖栫殑閲嶈佷竴姝ャ
鍦ㄧ壒链楁櫘鏀垮簻镞舵湡锛岀编锲藉逛纷链楀疄鏂戒简鍖呮嫭绂佹㈠师娌瑰嚭鍙e湪鍐呯殑涓绯诲垪涓ュ帀鍒惰侊纴璇曞浘灏嗕纷链楀师娌瑰嚭鍙i檷镊抽浂銆傝繖浜涘埗瑁佷笉浠呭奖鍝崭简浼婃湕镄勭煶娌瑰嚭鍙o纴杩樻尝鍙婂埌浼婃湕镄勭煶鍖栥佽埅杩愩佷缭闄┿侀摱琛屽拰姹借溅鍒堕犵瓑琛屼笟銆傛嵁浼婃湕镐荤粺椴佸搱灏艰〃绀猴纴杩欎簺鍒惰佸艰嚧浼婃湕缁忔祹鎹熷け楂樿揪500浜跨编鍏冿纴鐩稿綋浜庝汉姘戝竵3200浜垮厓銆
缇庝纷鍗忚镄勮揪鎴愭棭链夎抗璞°备緥濡傦纴5链埚埯灏辨湁鎶ラ亾绉帮纴鍦ㄧ锲涜疆楂桦眰璋埚垽涓锛屼袱锲藉湪鍏抽敭闂棰树笂澶ц嚧杈炬垚涓镊淬5链埚簳锛岀编锲借兘婧愰儴闂ㄨ缮阃忛湶浜呜嚜2019骞10链堜互𨱒ョ编锲藉ぇ閲忚繘鍙d纷链楀师娌圭殑鏁版嵁锛岃繖琚瑙嗕负缇庡浗鏀炬涧瀵逛纷链楀埗瑁佺殑淇″彿銆
缇庡浗镒挎剰瑙i櫎鍒惰佺殑涓昏佸师锲犲湪浜庢柊浠婚嗗间汉链夋剰鎺ㄥ姩缇庝纷鍏崇郴姝e父鍖栵纴浣嗗墠鎻愭槸浼婃湕蹇呴’閲嶆柊阆靛畧浼婃牳鍗忚銆傛ゆ″岗璁镄勮揪鎴愯瑙嗕负鍙屾柟閮藉仛鍑轰简璁╂ャ
缇庝纷杈炬垚鍗忚链夊氭柟闱㈢殑濂藉勚傞栧厛锛屼纷链楃殑鐭虫补鍑哄彛链夋湜鎭㈠嶏纴杩椤皢瀵瑰浗闄呭师娌瑰竞鍦轰骇鐢熷奖鍝嶃傚叾娆★纴闅忕潃浼婃湕鐭虫补鍑哄彛镄勬仮澶嶏纴锲介檯铡熸补浠锋牸链夋湜涓嬮檷锛岃繖瀵瑰叏鐞冭兘婧愬竞鍦烘潵璇存槸涓涓绉鏋佷俊鍙枫
镐荤殑𨱒ヨ达纴缇庝纷鍗忚镄勮揪鎴愯瑙嗕负瀵瑰弻鏂归兘链夊埄镄勪妇鎺锛屾湁锷╀簬缂撹В鍦板尯绱у紶灞锷匡纴骞跺瑰叏鐞冭兘婧愬竞鍦轰骇鐢熺Н鏋佸奖鍝嶃
‘叁’ 伊朗为什么被美国制裁
伊朗被美国制裁的原因:
伊朗与美国发生了激烈冲突并长期对立,在美国政府眼中,伊朗是对国家恐怖主义最积极的支持者。
1995年4月30,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伊朗实施新一轮经济、贸易制裁,严禁美伊之间的一切投资和贸易行为,不许美国石油公司及其海外分公司进口伊朗石油。这意味着美国每年取消对伊朗3.26亿美元的商品出口,停止购买30一40亿美元的伊朗石油。
(3)美国和伊朗发生了什么新闻扩展阅读:
世界各国的看法:
美国的做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反对。
英国外交大臣金德就明确指出,美国正在采取的行动原则上是错误的,是将其国内法律延伸到国际社会,会造成西方盟友的分裂。
2017年9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最新旅游禁令,伊朗在新版旅行禁令名单中。
2018年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并将对伊朗实施最高级别的经济制裁。
‘肆’ 美国历史上的“水门事件”“伊朗事件”是什么
水门事件或者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是关于总统竞选的政治丑闻。
伊朗门事件是,美国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一事被揭露,从而造成里根政府严重政治危机的事件,因人们把它与尼克松水门事件相比,故名伊朗门事件。
水门事件: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由于此事,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有相关影视作品与此相关。
伊朗门事件:
1986年11月4日,出席庆祝德黑兰青年学生占领美国使馆7周年集会的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突然宣布,麦克法兰曾秘访伊朗,时间是1986年5月28日。当时,麦克法兰带着4个人,装扮成机组人员,手持伪造的爱尔兰护照,乘一架装有武器零件的飞机抵达德黑兰国际机场。他带来了里根总统给伊朗领导人的亲笔信,信中要求改善美伊关系,要求伊朗帮助释放在黎巴嫩的美国人质。此外,他还带来了几件礼物,其中有一本里根亲笔签名的圣经,一块象征美伊打开良好关系的钥匙形蛋糕和准备赠给伊朗官员的象征美国可以向伊朗提供武器的几把科特式手枪。拉夫桑贾尼声称,他下令将麦克法兰及其随从软禁在旅馆达5天,此后,他们被驱逐出境。
犹如平地里刮起了一阵狂风,整个世界都被震惊了。 目瞪口呆,兴高采烈,惊慌失措……这就是各种人听到这两条消息后的最初表情。当然,反应最灵敏,行动最快的要数那些“唯恐天下不热闹”的西方记者了,他们立即施出浑身解数,连篇累犊地追踪采访报道。多次的新闻大曝光,使这股狂风越吹越大,终成暴风骤雨之势。
阿拉伯国家对此的反应有的强烈,有的温和,有的沉默。最感恼火的是伊拉克,“感到被出卖了”,但是,一贯强硬的萨达姆·侯赛因总统又不准备“同美国断交”,认为这是以色列“不惜采取任何手段破坏美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阴谋。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约旦国王侯赛因·伊本·塔拉勒则表示震惊和失望,批评美国的作法“使华盛顿丧失了在这个地区的信誉。”更多的阿拉伯国家则默不作声,各怀心思。
美国的西欧盟国也在埋怨,一些官员认为:“我们有种受到愚弄的感觉。”他们批评美国违背了它曾经要求它国恪守的信条,表面上振振有词地宣称决不向恐怖主义分子妥协,并不遗余力地反对向伊朗出售武器,暗地里却另行其是,这损害了美国在其盟国中的信誉。
美国国内的反应,犹如一场强烈的政治地震。 美国虽然是世界头号军事和经济强国,但是越南战争的失败,经济实力的削弱,水门事件和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使美国人感到国家实力的衰落,对国家的信心也随之动摇。前总统卡特的私人民意调查专家卡特尔写道:“美国正处在深刻的危机中,这场近乎无形的危机不同于南北战争或大萧条。它与其说是物质危机,毋宁说是心理危机,信任危机,它表现为人们对未来失去信心。”但是,进入80年代以来,雄心勃勃的里根总统似乎给美国注入了活力,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有所恢复,外交较为活跃,美国的对手苏联则面临许多困难,不得不从世界各地收缩。这些“重振美国”的努力,重塑了公众对国家力量的自信,恢复了“美国第一”的优越感。美国人的心理“越来越平衡”了。里根的声望在执政6年来也达到了高峰。
然而,此时此刻,从黎巴嫩和伊朗传来的消息又使美国人的心理难以平衡了。新闻界和国会就象炸了窝似的,闹得满城风雨,批评和指责如同狂潮般席卷而来:政府同关押人质者谈判,违反了政府宣布的一贯政策,即决不同恐怖主义组织做交易,决不同伊朗,利比亚之类的“邪恶国家”谈判;向伊朗运送武器破坏了美国国会通过的禁止向伊朗运送武器的法律和在两伊战争中严守中立的法律;秘密外交活动背着国会进行,违反了行政当局应定期向国会通报秘密活动的法律。激动的批评者们最后集中于一个声音:“里根总统必须出来向美国人民澄清事情真相!
‘伍’ 伊朗和美国之间最大的军事冲突是什么
1. 美国和伊朗之间最大的军事冲突之一是2020年1月3日,美军在伊拉克的一次空袭中击毙了伊朗高级将领卡西姆·苏莱曼尼。作为回应,伊朗在1月8日对驻伊拉克的美国军事基地发动了导弹袭击。
2. 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关系一直紧张。两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并在中东地区的冲突中持续对抗了超过四十年。
3. 美国的中东政策受到了损害,因为伊朗努力建立和扩大其在中东的影响力,包括在伊拉克。伊朗在伊拉克的影响力超出了美国的控制范围。
4. 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朗核协议,并重新实施对伊朗的制裁,试图通过经济压力和军事高压来阻止伊朗的核计划和地区影响力扩张。
5. 尽管面临美国的严格制裁,伊朗并未屈服。伊朗重启了铀浓缩计划,并在2019年6月击落了美国无人机,这被视为对美国在中东行动的直接挑战。
6. 2020年1月,美军在伊拉克的一次行动导致苏莱曼尼被杀,伊朗随后对美国在伊拉克的两个军事基地发动导弹袭击,这标志着美伊紧张关系的高潮。
7. 美国在评估了报复行动的后果后,选择了不进一步升级冲突,而是寻求和平解决方案。然而,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持续增强,这对美国在中东的盟友,如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构成了挑战。
8. 伊朗的外交政策,包括支持黎巴嫩的真主党、也门的胡塞武装和巴勒斯坦的哈马斯等什叶派组织,进一步加剧了与美国的紧张关系。
9. 尽管存在紧张关系,美国仍然寻求解决伊朗核问题,并阻止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输出。美国对伊朗的政策目标是迫使伊朗改变其行为,并确保其核计划不会威胁到地区安全。
10. 展望未来,美伊之间的军事冲突可能不会结束,而是以更低级别的对抗和外交努力继续进行。美国可能会继续对其在中东的策略进行调整,以应对伊朗的挑战。
‘陆’ 关于近期战争的新闻【简短】
8月31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言。
“伊朗核问题的最后期限到了”, 8月31日,美国的天还没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就迫不及待地作出了这样的预告。世界也关注着联合国在最近几年里设下的这个最着名的最后期限。 8月30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给伊朗下了精确到分钟的最后通牒——德黑兰当地时间周五凌晨零点零1分,也就是纽约时间周四下午3时31分(北京时间周五凌晨4点31分)。而伊朗的表现完全是要戚敏硬撞,其总统内贾德31日在一个群众集会上再次强硬表态:“在停止铀浓缩的问题上,伊朗寸步不让。我绝对不会在重压之下低头,伊朗人民,包括年轻的科学家们,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核技术,他们同样也能这样发展伊朗。”内贾德的这段话说得十分痛快,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白宫的领导人会接受这个回答吗?他们能咽下这口气吗?
“伊朗寸步不让”
联合国的最后期限是设给伊朗的,但《环球时报》记者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丝毫没有感受到异样。这天不再像前几天那样阳光明媚,而是刮起了大风,天上的云彩也多了起来,不过大街上依然车水马龙,人们像以往一样忙碌。记者随便问了几个市民,发现他们都知道最后期限这回事儿,但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态度与政府非常相似——“我们不会屈服于任何压力”。有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告诉记者,制裁是把双刃剑,对伊朗有伤害,对美国也会有伤害,况且美国对伊朗已经制裁好多年了,再制裁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也有个小商贩表示了担忧,他说,如果制裁更严了,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
倒是博尔顿那个精确到分钟的最后通牒让世人印象深刻,原来最计较这个最后期限的国家是美国。有媒体形容说,美国似乎左手握着秒表,右手握着制裁计划,随时“恭候”伊朗的答复。博尔顿表示,美国希望“8·31”大限一过就召集各国高级官员探讨制裁决议的具体措辞,争取在第一时间让伊朗戴上制裁这顶“紧箍咒”。
伊朗究竟会给世界怎样一份答卷呢?对此,各国媒体的猜测惊人地一致:伊朗一定会再次说“不”。CNN认为,在大限到来之前,伊朗丝毫没有表现出任何服软、合作的迹象。法新社报道题目是《在大限来临前,伊朗公然挑衅》,路透社则做出“伊朗可能面临制裁”的结论。
其实,伊朗总统内贾德的态度一直很清楚。8月29日,内贾德邀布什电视辩论的同时,公然质疑安理会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权威地位。8月30日,内贾德表示:“制裁不可能让伊朗停止追求崇高的发展目标,要想解决问题只能通过谈判”。
“我们不会被伊朗人吓着”
对伊朗的表态,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伯恩斯说得很直白:“我们不会被伊朗人吓着。”他下周将前往德国首都柏林,起草一份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草案。《纽约时报》预测了对伊朗制裁的“三步走”方案:第一步,美国将联合其欧洲盟友对伊朗禁运与核能有关的所有设备和材料,并冻结伊朗在海外的资产;第二步,惩罚措施将扩展到禁止伊朗领导人和核研究人员对西方进行访问和旅行,并限制该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活动;第三步,布什政府要求欧洲金融机构终止对伊朗的贷款,据美国官员透露,已经有一些瑞士银行同意与美国合作。
不过,“三步走”方案的实施还存在不少潜在的波折。尽管美国很早就单方面对伊朗实行了出口限制,但欧洲不少国家始终没有切断对伊朗的技术出口,而且这些技术不少都是与民用核设施的发展相关的。尤其是俄罗斯,在帮助伊朗修建的布什尔民用核反应堆项目上有巨大的经济利益。美国专家称,“布什尔项目将使禁运核设施的制裁计划遭遇瓶颈。”
即使美俄可以找到化解分歧的办法,对伊朗的制裁决议最早也要等到9月中旬联合国大会审议才能通过。在这个汇聚各国首脑的大会上,布什将发表演讲,《纽约时报》分析认为。美国政府将利用这次大会向各方施压,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制裁“三步走”方案的命运。
在“8·31”大限将至之时,一份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的伊朗核报告也引起了各方的重视。虽然这份报告内容保密,但其中涉及了伊朗铀浓缩进展滚缓现状并总结了伊朗核问题的整体进展,被外界视为一份颇有影响力的报告。这份报告究竟会如何影响联合国对伊朗的最终态度呢?媒体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分析。美联社认为,由于这份报告指出伊朗继续铀浓缩,并拒绝原子高备枝能机构调查人员进入特定区域检查,可能导致安理会的制裁。但《纽约时报》却认为,报告不仅指出伊朗核活动进展缓慢,而且还说明伊朗目前提炼的铀纯度根本不够制造核武器,这很可能对制裁倾向产生阻碍。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星期四说,给伊朗的最后期限已过,但他不认为安理会会立即对伊朗实施制裁,“我需要和各方保持联系,看看他们打算怎么办。”
“美伊今年开战可能性很大”
制裁可能只是中东局势升级的第一步,危机会不会发展到动武的地步才真正为世界关心。8月30日,俄新社专门邀请了几十位着名专家和政治家讨论“美国进攻伊朗的前景”。俄罗斯全球化问题研究所专家东·苏里科夫认为,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军事冲突不可避免,很可能就在今年爆发。
苏里科夫称,美国和伊朗国内都有一些势力对发动这场战争感兴趣,内贾德在爆发战争的情况下将能巩固自己的政权,从而成为伊朗有权威的统治者,内贾德可能还觊觎波斯湾地区首领地位,这里集中了世界大部分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美国以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鹰派”则可以在被战争挑起的爱国主义浪潮中,巩固共和党人的国内政治地位,还有利于巩固美国的“世界警察”地位。
苏里科夫认为,在美国对伊朗的石油基础设施进行攻击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这将会削弱美国全球进程中的竞争对手——新兴大国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完全依靠能源高消耗的技术。苏里科夫称,美伊的军事冲突将以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开始,美国可能会放任伊朗完全封锁这个海峡,将使通过这个海峡的轮船停航9至12个月,这首先将引发印度和中国市场上的石油短缺,削弱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俄罗斯宪法法院院长顾问弗拉基米尔·奥夫钦斯基认为,美国近几年兴起的“文明冲突”、“反伊斯兰法西斯主义战争”以至于“反恐战争”等观点和行动都是为进攻伊朗做准备。奥夫钦斯基认为,为了让中国等国家“臣服于美国膝下”,美国可能会对伊朗的石油命脉进行打击。不过,他还认为,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和中国领导人最近签署的石油协议大大降低了美伊交战的可能性,至少推迟了这场战争的开始。
伊朗为何敢与美国斗
西方媒体直接谈论发生战争的很少。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认为,伊朗敢虚张声势,是因为它意识到,美国在暴力的中东政治中陷得越深,美国就会变得越脆弱。本月早些时候,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称,伊朗支持伊拉克什叶派武装,可能与美国支持以色列并想终结伊朗的核野心有关。中东的混乱局势一直是伊朗利用的工具,而美国却很少承认这一点。
德国《世界报》认为,尽管美国官方并没有排除军事打击伊朗的可能性,但实际情况表明,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有诸多的不利之处。南黎危机,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无法获得民众支持。最终担心的还是,这一地区的战争将会造成石油的价格飚升。这将给美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经济制裁伊朗是上策。
德国还有媒体认为,制裁措施很难在安理会获得通过,俄罗斯等国在伊朗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不希望生硬地实施制裁。伊朗问题像伊拉克问题一样,已经造成了国际社会的分裂,国际社会陷入两难境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殷罡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伊朗不按照安理会的安排去做,而是有自己的时间表。伊朗的举动其实已经成功地分裂了安理会,使六国在制裁问题上无法很快达成一致,而这就达到了拖延时间的目的。
一位中国的中东专家认为,伊朗敢和美国斗,就是因为知道目前伊拉克局势牵扯了美国大部分精力,即使是核问题日趋紧张,中东局势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升级,但形势很可能因此而紧张,伊朗甚至可能受到美国实施的部分军事打击。总体看来,世界对伊朗核问题的掌握还没有失控,伊朗并没有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伊朗的调查也在继续。伊朗核问题目前的僵局在于伊朗希望单独与美国进行谈判,但在伊拉克问题的牵制之下,美国一直拒绝这样的要求。(●本报驻伊朗特约记者 刘守望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本报记者 张楠伊 李宏伟)
伊朗核问题:“深思熟虑”后的拒绝
新华网德黑兰9月1日电(记者 徐俨俨 梁有昶)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8月31日发表讲话,宣告伊朗不会屈服于西方压力,也不会接受对伊朗正当权利的侵犯。这一讲话表明,伊朗对联合国安理会第1696号决议关于伊朗应在8月31日前中止铀浓缩活动的要求,作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正面回答。那么,伊朗为何对安理会的要求再次说“不”呢?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伊朗目前的铀浓缩活动虽在质量和数量上还处于不是很高的水平,但也已达到了一定规模。据透露,伊朗目前在纳坦兹和伊斯法罕的核设施拥有164台用于浓缩铀的离心分离机,并早已计划在今年底将这一数量扩充至3000台,以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而伊朗浓缩铀的纯度目前也至少达到了4.8%的水平,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全面暂停铀浓缩活动显然是伊朗难以接受的。
‘柒’ 伊朗13艘快艇高速逼近美舰队,双方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美国高官表明,美国海军数艘舰艇10号在霍尔木兹海峡遭受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汽艇,汽艇以“不安全、不技术专业”的方法迅速靠近,美国军队三十次连射警示,伊朗汽艇接着离去。在近2个礼拜里,它是第二次相近事情。伊朗现阶段没有作出回复。在一次常规的记者招待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约翰·科比说,此次事情产生时,6艘美国海军舰船正接送着一枚“佐治亚”号巡航导弹,该巡航导弹正横贯霍尔木兹海峡。
据美国称,它是近四年来美国军队船舶初次向伊朗船舶开枪警示。现阶段,美国和伊朗已经间接性交涉重回伊核协议。美国政府部门单方撤出伊核协议,接着又重启了一系列对于伊核问题的封禁。自二零一九年五月至今,伊朗慢慢终止实行伊核协议的一部分条文,但其服务承诺的对策是“可逆性的”。
‘捌’ 什么是美国伊朗门事件
“伊朗门”是美国里根政府的一项丑闻事件为查清事件真相,1987年5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组成的特别调查委员会,从1987年5月5日至8月3日就“伊朗门”事件举行了公开听证会。委员会共进行了41天的听证,历时250个小时,查阅数十万份有关文件、官方证据1059件。有29人出席作证,其中包括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他的助手诺思中校,波因德克斯特前任麦克法兰和退役空军少将西科德,以及国务卿舒尔茨、国防部长温格和司法部长米斯等。为了促使知情者提供有用的证词,委员会同意给予波因德克斯特和诺思以有限的豁免权。
第一天作证的是西科德。这位飞将军原来拒绝作证,这回却是口若悬河,有问必答。从5月5日至7日,接连3天,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有关背景都说了出来。
西科德承认他和诺思共同控制了在瑞士银行秘密账户上的大约3000万美元。美国以3000万美元的要价向伊朗出售价值2000万美元的武器,美净挣1800万美元的利润。他承认这笔钱中有350万美元转交给尼加拉瓜政府军,350万美元用于向伊朗运送武器,100万美元用于其他开销,800万美元在瑞士银行账户上,另有200万美元去向不明。他说:“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在国会明令禁止向尼反政府军出售武器期间进行的。”他还说他有时同前中央情报局长凯西讨论他的活动,经常同诺思接触。他认为他是以里根政府的名义进行活动,并得到政府支持的。
5月8日至11日,麦克法兰作证。人们知道他曾经三缄其口,最后服用过量安眠药以求解脱,可谓“里根铁杆”。但他这次却出乎人们意料。他证明说:“在国会作出禁止向尼反政府军提供援助的决定以后,里根仍然要求政府继续提供援助;诺思虽受我领导,但他与中央情报局已故局长凯西来往密切,关系非同寻常。”他还证明,支付200万美元作为黎巴嫩的美国人质获释的赎金是里根亲自批准的。但里根对此一直坚持说他已“记不清了”。
7月15日,轮到波因德克斯特作证。他显得神情紧张、六神无主。他在回答问题时常常闪烁其词,并不时地猛吸烟斗。他说:“作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我可以随时面见总统,向他汇报国内外的事情。”关于向伊朗出售武器以交换人质一事,他说:“凯西1985年11月曾送来一份备忘录,经我提交总统签署。”一年以后,“伊朗门”事件曝光,为了保护总统,使之免受牵连,他亲手将这一文件销毁。关于向尼反政府军提供援助问题,他说这是诺思出的“好主意”,但经过他批准。他相信总统也会批准这个“好主意”。不过,他深知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所以没有报告总统,以便将来曝光可让总统矢口否认。他最后强调:“我批准将款项转移给尼反政府军,是在忠实地执行里根的中美洲政策。”
在29名证人中,最引人注目最出风头的算是诺思中校了。
7月7日至13日的某一天,荧屏上的画面分为两半:右边是里根总统,微笑着缓步走过白宫南草坪挥手向人们致意,然后跨上直升飞机的舷梯,向立正致敬的陆战队士兵行了个礼。画面左边是陆战队员诺思中校,坐在参议院的证人席上,倾身向前,凝神聆听提问。那狡黠的眼睛时而充满哀怨,时而又闪出凛然的光芒。
随后,里根飞走,诺思的形象支配了整个荧屏。
电视观众瞪大眼睛注视着眼前这位“爱国英雄”。
诺思说,他曾起草了5份备忘录送给波因德克斯特,要求总统批准把向伊朗出售武器的款项转移给尼加拉瓜政府军。后来他又四处活动,指挥行动。5份备忘录中有4份被他销毁,剩下的一份没有留下里根总统批的字迹。
诺思接着说,早在1984年,凯西就介绍飞将军西科德来负责向伊朗出售武器事宜,后来又是凯西要西科德管理武器交易的帐目,并将盈余款项转给了尼反政府军。凯西后来还曾交给诺思一本总账,上面记录有援助尼反政府军和其他秘密行动的资金流动情况。由于一次事故原因,凯西要诺思赶快清理文件,这本总账及一批文件被销毁了。在诺思被解职的当天,凯西又叫他销毁了一大批文件。
但是凯西生前却宣称他不知道诺思在干些什么。凯西在最后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尼加拉瓜反政府军从何处得到资助,中央情报局毫无知情。”这与诺思的证词大相径庭。
此外,诺思还承认他1986年11月中旬参与伪造了一份“伊朗门”行动的大事记,以“帮助”国会调查委员会的调查。麦克法兰、波因德克斯特、凯西、米斯等都知道他掩盖真相的原因。
诺思在听证会上口口声声说:“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司批准的。”这就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了他的上司波因德克斯特身上。他是否把诺思的5份备忘录统统给扣押了,并以这种方式让诺思自由活动?
听证会上,诺思绘声绘色和掷地有声的证词,特别是他的“坦率”态度赢得了5000万美国电视观众的心。大多数美国人相信了他的“真诚”,他成了“爱国者”,成了集美国人的全部价值观(责任、荣誉、国家)于一身的人物。
其他作证者不一而列。
调查委员会领导人在听证会结束时的总结发言中指出,“伊朗门”事件是个“充满欺骗、口是心非和漠视法律的、使人寒心和使人沮丧的事件”。
美国人对听证会的评价则是一出前紧后松、有头无尾的电视“连续剧”。“伊朗门”事件的两位主角诺思和波因德克斯特已经把主要责任承担下来,使白宫如释重负。一些配角虽然也从不同角度补充和验证了若干细节,但都没有透露出任何带有爆炸性的内幕。“连续剧”是在没有达到高潮的气氛下收场的,在观众脑海中存在的若干悬念,至今仍然没有找到答案,这也许将永远是一个谜。
‘玖’ 伊朗和美国为啥打起来了
还没有正式宣战
8日一早,数十枚导弹和火箭弹一起砸向驻伊拉克美军基地。由于袭击的规模是近几年时间从未有过的,美国高层及国家安全团队紧急开会。
而且,美国刚刚决定搬迁指挥中心,离开伊拉克,今天导弹就来了。伊朗显然这是要追着美军屁股打。据伊朗“Press TV”报道,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联军周二(7日)作出决定,将其总部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迁往科威特城市。就在此前一天,伊拉克看守政府总理阿卜杜勒-迈赫迪召见美国驻伊拉克大使图勒,要求美国合作执行有关结束外国军队驻扎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