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何军事家说两伊爆发战争“拯救”了我国兵工厂
因为两伊爆发的战争一共持续了八年之久,在这期间两国根本没有时间和经历来制造武器用来打仗,所以只能通过外购来补充弹药,而这个时候我国的兵工厂正处于滞销,这时两个国家都从我国来采购物美价廉的弹药,让我国的兵工厂从而有了订单也就维持了下去。
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正好处于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军队要忍耐”,大量削减军备开支导致众多军工产业失去了军火订单,众多军工产业处于崩溃的边缘。此时,两伊战争双方送来的大量军火订单无疑就是一场及时雨,对于当时困难的中国兵工厂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没有了产品订单就必然会陷入困境,我们的军工产业在那个特殊时期如果没有两伊战争,确实是会面临困居。当然,伊朗和伊拉克能够采购我们的军工产品,也说明我们的军工产品管用,好用,物美价廉,也是有了竞争优势才能被两伊看中的。
2. 介绍一下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
[编辑本段]起因
长期以来,两伊存在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双方发生边境冲突。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两伊签订《国界和睦邻条约》(即《阿尔及尔协定》),规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两国矛盾有所缓和,但未真正解决。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诺。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急剧恶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称要废除边界协定,双方边境冲突逐步升级。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至此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自从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密切关注。
[编辑本段]战争爆发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 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双方都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 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朗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编辑本段]停战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项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后,两伊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战。这是两伊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影响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附:图片为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居民庆祝两伊于当日正式实现停火
[编辑本段]战争结果
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双方经济损失惨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到达8,000亿美元,两国的经济均倒退了20年。
3. 伊朗是伊斯兰政权的国家吗
是啊。伊朗是一个由什叶派主导的伊斯兰共和制国家。伊斯兰教在伊朗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威,是公共生活的最高准则。伊朗的建国领袖即明确拒绝西方民主体制,霍梅尼清楚地表示,在理想的政体中,国家权力应该由阿訇执掌,议会仅有有限的权力。伊朗的穆斯林激进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将本国归入“意识形态指导型”国家(Ideological state),同苏联并列。 然而,和多数极权政体不同的是,伊朗自称是中东(或者是西亚地区)最民主的国家。伊朗是一个多党制的国家,有着较为发达的选举制度,选举结果能在相当程度上反应真实民意。类似威权政府,伊朗在一定限度内容忍公民生活方式的多元选择权。这种将神权统治和民主选举相结合的“伊斯兰共和制”迄今仍是独一无二的政治体制。 和其他中东国家不同,伊朗有着较为开放的媒体政策。出版检查制度在1989年后逐渐放松。尽管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伊朗的舆论政策一度从紧,但若公正而言,仍较其他阿拉伯国家(如美国的盟友沙特)宽松。 伊朗与伊拉克有着长期的边界、教派、民族争端。1980年9月更爆发了两伊战争。经国际多方调解,1988年8月停火。1989年6月3日霍梅尼病逝,翌日专家会议推举总统阿里·哈梅内伊为最高精神领袖。7月28日,拉夫桑贾尼当选为总统。1997年5月23日穆罕默德·哈塔米继任。 2005年6月25日,德黑兰市长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伊朗新一届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已于公元2005年8月6日宣誓就任总统一职。艾哈迈迪-内贾德根据伊拉克战争的结局认为伊拉克“西化、腐败”的结局就是遭到美国的“侵略”,于是大力提倡遵从伊斯兰教旨的生活。 伊朗政教合一,缺乏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侵犯人权的情况严重,并多将此解释为伊朗长期与西方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然而,正如美国前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指出的,美国与伊朗的紧张关系其实与其重要的地缘政治位置有很大关联。 谢谢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