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朗内乱源于何处
1. 伊朗的不稳定因素包括国内宗教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对立,然而,国内问题并非主要原因,外部影响才是关键。
2. 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维王朝以来,伊朗与美国的关系一直紧张,两国成为敌对势力。美国试图通过类似于对付苏联的“和平演变”策略,来颠覆伊朗的伊斯兰政权。
3. 伊朗总统选举引发的动荡反映了这种紧张关系。美国支持的亲西方候选人穆萨维在选举失败后,组织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试图复制乌克兰的“橙色革命”,以推翻内贾德政府。没有美国的秘密支持,穆萨维的努力难以成功。
4. 美国梦想着第二次“和平演变”,消除伊朗这个潜在的心腹大患。伊朗在中东的存在对美国利益的扩张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在伊朗与俄罗斯关系密切且反美的背景下。
5. 然而,伊朗并非乌克兰。内贾德政府迅速控制了局势,美国的阴谋未能得逞。
㈡ 伊朗门的事出有因
里根政府为何竟同被他们称为“邪恶之国”的伊朗打起了交道?而伊朗又如何接受了“大撒旦”的橄榄枝?说来话长。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曾经繁华一时,如今却成了世界闻名的恐怖之都。各派不同的政治和宗教组织为了各自不同的利益,在这里进行着激烈的较量,炮战,枪战,暗杀,绑架,劫持飞机等等恐怖事件层出不穷。矛盾的焦点是阿拉伯民族与以色列的激烈冲突,而美国长期执行一条纵容偏袒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扩张的政策,激起了阿拉伯人对美国的仇恨,自然,美国人成了某些阿拉伯激进组织搞恐怖主义活动的活靶子。
1984年3月,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一等秘书,中央情报局贝鲁特站站长巴克利遭绑架。此后一年多内,又先后有6名美国人遭到绑架,酿成了使里根政府伤透脑筋的人质危机。绑架者向美国政府提出了释放人质的 3 个条件,即释放1983年因参与策划和袭击美国驻科威特大使馆而被科政府投入监狱的17名囚犯;美政府对以色列施加压力,释放被以色列和南黎巴嫩军关押的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提供贷款,开发南黎巴嫩。绑架者扬言,美政府若不答应其条件,人质将被逐个处决。
人质危机引起了美国国内各界的严重关注。里根政府一方面声称要作出强硬反应,拒绝与恐怖主义者妥协;一方面又绞尽脑汁寻求人质获释的途径,但收效甚微,时间越拖越久。绑架者似乎不耐烦了,他们说到做到,1985年下半年,在被绑架一年多后,巴克利的尸体出现在照片上。
里根总统在处理人质危机问题上的无所作为引起国内舆论的强烈不满,一些国会议员和新闻记者纷纷抨击政府“遗弃”人质。此时美国正值中期选举的前夕,执政的共和党内部一些人也要求里根尽快想出办法,以缓解舆论压力,增强共和党人的选举资本。内外交困,里根寝食难安。
真是没有办法吗?不是。在美国政府为人质释放所作的种种努力中,他们发现,要找到一个既不答应绑架者提出的条件而又能使人质获释的办法,那就不能不与美国的冤家——伊朗打交道。因为伊朗对绑架者有勿庸置疑的影响。这一发现使美国政府啼笑皆非。
正当里根政府苦恼之际,1985年8月,从贝鲁特和海牙国际法院传来了信息:伊朗政府内部至少有一个派别的人对恢复同美国接触感兴趣,急切地希望同美国坐在谈判桌前。这一消息使白宫格外兴奋,里根当即召集国务卿舒尔茨,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法兰、国防部长温伯格和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等进行紧急磋商。里根认为,应该接住德黑兰抛出的红线,同伊朗谈判不仅可以为人质获释带来希望,而且还能着眼于今后,即寄希望于霍梅尼之后,使美国“重返”伊朗。同伊朗恢复关系,对于美国搞活它在整个中东地区的一盘棋是有巨大好处的。
而伊朗这方面,由于它同伊拉克打了6年,国库空虚,武器不足,经济上处于困境,国际上处于孤立境地,因而伊朗也有与美国做交易的愿望。这一政策更多地反映了以议长拉夫桑贾尼为首的温和派的主张,并得到了最高领袖霍梅尼的首肯。霍梅尼曾说:“如果我们走一步,大撒旦就会走100步!”
在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兴致勃勃的里根最后拍板:立即进行美伊秘密接触。这一任务交给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具体承办。另有报道说,早在1985年初,里根就批准了一份由麦克法兰拟定的计划,通过以色列向伊朗供应武器和零部件,改善美伊关系,使伊朗帮助释放美国人质。该项计划由麦克法兰和其助手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诺思中校具体负责。
在这场交易中,以色列自告奋勇地承担了掮客的角色。“摩萨特”特务,军人商雅各布・尼姆罗迪曾作为美国的代表,同伊朗实业家马努赫尔・古尔巴尼萨尔商谈具体交易办法。1985年夏,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迈克尔・莱丁在以色列的安排下,在欧洲某地会见了古尔巴尼萨尔。1985年9月3日,以色列官员向麦克法兰转达了伊朗方面的意向,即若美国能向伊朗运送一飞机军火,伊朗将在一天内帮助释放一名美国人质。麦克法兰当即拍板同意。在 1985 年辞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麦克法兰仍继续为美伊交易而奔走。1986年5月,他亲赴德黑兰,钉下以后爆发“伊朗门”事件的楔子。经过多次秘密接触,双方终于达成了交易。
1985年9月,以色列先后两次租用DC—8型运输机满载“陶”式反坦克导弹,飞机零部件和弹药飞抵德黑兰,同期,美国人质本杰明・韦尔获释,美国人终于尝到了甜头。9月14日,里根打电话给佩雷斯,对以色列的合作表示感谢。就在此时,白宫幕僚们在是否继续进行美伊交易的问题上发生了争吵。以舒尔茨,温伯格为首的一方,主张停止美伊交易,而以凯西和新上任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波因德克斯特为首的另一方则认为,如果需要的话,同魔鬼打交道也是可以的。双方毫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里根为调和双方矛盾,表示暂时停止与伊朗的接触。美伊一度回到互不来往的状态。
但是,问题并未解决、人质危机又紧迫起来,并严重地影响美国的中期选举。里根权衡再三,终于下令恢复美伊军火交易。1980年7月到同年10月,美国先后两次给伊朗运送了军火,美国人质詹森、雅各布森先后获释。参议员邦伯斯估计,美伊军火交易总额可达1亿美元以上。
㈢ 伊朗为什么被制裁
伊朗被制裁的主要原因包括其核计划发展、支持恐怖组织及地区势力的行为,以及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外交紧张关系。
伊朗核计划的发展是其被制裁的核心原因之一。伊朗在核领域的活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社会担忧伊朗可能秘密发展核武器,违反了国际核不扩散条约。因此,为了阻止伊朗的核计划并迫使其接受国际监督,国际社会采取了制裁措施。
此外,伊朗支持恐怖组织和地区势力也加剧了其被制裁的程度。伊朗对部分恐怖组织和地区势力的支持,包括资金、武器和培训等支持,使得这些组织在地区内制造动荡和冲突,加剧了地区不稳定性。为了遏制伊朗的这些行为,国际社会实施了制裁措施。
再者,伊朗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外交紧张关系也是制裁的原因之一。由于双方在多个地区和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差异,导致关系紧张。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制裁来向伊朗施压,试图改变其某些政策和行为。
综上所述,伊朗由于核计划发展、支持恐怖组织及地区势力的行为,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外交紧张关系,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制裁。这些制裁措施旨在遏制伊朗的某些行为,并迫使其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更加合作和透明的态度。
㈣ 伊朗核问题问题由来
伊朗核能源开发活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曾得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随着1979年伊朗伊斯兰国家的成立,1980年美伊断交,伊朗拒绝向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屈服。美国在伊朗周边发动的战争和军事行动,如两次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军驻扎中东国家等,使得伊朗不得不考虑国家的安全。美国频繁指责伊朗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伊朗采取了“遏制”政策。中东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战略地位,使得美国对伊朗的控制欲不断增强。若能控制伊朗,美国将大大提高在中东和中亚的控制能力,对全球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在2003年初,伊朗宣布铀资源的发现和提炼,美国对伊朗核能开发计划提出质疑,并多次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多项决议,要求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终止铀浓缩活动。在国际社会的积极斡旋下,伊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包括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暂停浓缩铀离心机的组装等。德法英三国与伊朗举行多轮会谈,并在巴黎初步达成协议,但关键问题上的分歧导致协议未能得到落实。
为解决伊朗核问题,俄罗斯向伊朗提出在俄境内建立铀浓缩联合企业的提议,以确保伊朗的核技术不会用于军事目的。伊朗表示其铀浓缩活动必须在本国境内进行。伊朗宣布恢复核燃料研究工作,并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恢复核燃料研究活动,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安理会通过要求伊朗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的决议,但伊朗表示将不中止铀浓缩活动。
伊朗核问题在2006年初成为美国与伊朗关系的核心问题,并成为美国可能对伊朗采取战争行动的潜在导火索。尽管存在制裁威胁,伊朗坚持其获得核技术的权利,并表示将不中止铀浓缩活动。伊朗核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使得解决这一问题面临巨大的挑战。
20世纪50年代,伊朗开始了核能源开发活动,并在当时得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多次就伊朗核问题作出决议,2010年6月,安理会通过"史上最严厉"制裁伊朗方案。
㈤ 伊朗核问题的实质
伊朗核问题的实质是伊朗的国家地位问题。
简介:
自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5月为惩罚伊朗核计划而签署单方面制裁的行政命令以来,“伊朗核问题”已经存在了13年。13年以来,伊朗在发展核技术上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联合国安理会从2006年起已相继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1个警告决议和3个制裁决议,新的决议也在酝酿之中。但在安理会的压力面前,伊朗不仅没有屈服,反而争取到了4年的发展时间,伊朗核技术水平已经在制裁年代里有了明显的提高,有关伊朗“研制核弹头”的传闻和“军事解决”的推测也出现于各国媒体,“核问题”在逐渐向“核危机”演变。
伊朗的核计划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伊朗核危机到底会如何收场,需要从多方面展开探讨,而探讨的结果只能是更多的担忧。
核武器的持有者与核不扩散体系的无奈
一般来讲,在国际事务中,大小国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核武器问题上,各国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存在着“双重标准”,甚至“多重标准”。自《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联合国大会获得通过并于1970年3月生效后,这种不平等就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已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可以保留核武器,但不得输出核武器及其制造技术,而其他国家则不可以发展和拥有核武器。中国是1992年3月正式递交条约加入书的,因此中国对该条约也承担相应义务。
需要指出的是,合法拥有核武器的5个国家,恰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5个主要战胜国和当今国际体系的缔造国,对世界和平负有特殊的责任,在核武器问题上与其他国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他们拥有的核武器属于“大国核武器”。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不仅是“大国一致”的宣言,也大体表达了188个签约国的共同愿望。但在条约生效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压力,于1998年5月以11次核爆炸的竞赛方式同时挤进了核武器拥有国的行列。世界在震惊之余意识到,这两个多次交战的宿敌同时拥有核武器,或许会避免新的战争,于是就采取了默认态度,一些制裁也只是程序性的,无碍大局。他们拥有的核武器属于“定向核武器”,尽管违法,但被容忍。
不过,如果伊朗也拥有核武器,局面就不一样了。如同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宿敌在南亚的核竞赛,伊朗和伊拉克这对宿敌在中东的核竞赛也曾经紧锣密鼓。两个国家的核计划都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伊拉克核计划的哺育者是苏联,伊朗核计划的哺育者是美国;伊拉克的首座应用性核反应堆的提供者是法国,伊朗的首座应用型核反应堆的提供者是德国。20世纪70年代的竞赛高峰期,伊拉克领袖萨达姆说:“你要问这世界上的任何人是否想拥有核武器,他都会告诉你说,他想拥有”;伊朗国王巴列维说:伊朗“毫无疑问会以世人想不到的速度拥有核武器”。
但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扭转了两伊核竞赛暨阿拉伯人与波斯人核竞赛的进程。革命后的伊朗以西方为敌,自然失去了西方的支持。在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中,萨达姆空军的8次轰炸严重毁坏了伊朗未完工的德国反应堆,以色列的空军则彻底摧毁了伊拉克即将投入运行的法国反应堆,两国间的核竞赛不得不中场停歇。
战后,萨达姆错误地入侵科威特,引发了联合国授权、美国主导、有40多个国家参加的解放科威特的战争,萨达姆不仅“被打回了老家”,还接连承受了13年的制裁,莫要说恢复核计划,最后连政权都丢掉了。萨达姆的错误导致伊拉克核计划的彻底破灭,意味着阿拉伯人输掉了同波斯人的核竞赛,同时也意味着伊朗的核计划从此成为西方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眼中钉,不可能不受到严控和高压。恰似印度和巴基斯坦中的任何一方弃核,另一方也必须弃核。《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这里被认真地派上了用场。
简而言之,无论是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还是根据国际社会对伊朗核计划的基本认识,国际社会对伊朗核计划都会“严防死守”。也就是说,当今的国际环境不允许伊朗拥有核武装。
伊朗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难以补偿的高昂代价
早在1957年,美国就同伊朗签订了和平利用核能协议,那时候的伊朗是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坚定盟友。两年后,美国帮助伊朗在德黑兰大学建立了核研究中心,向伊朗提供了实验型核反应堆。1974年3月,巴列维公布了他的宏远规划:在1994年建成总能量为2300万千瓦的核电站(相当于23个目前俄罗斯帮助伊朗建设的布什尔核电站)。
一个石油输出国竟然制定了如此庞大的核计划,不能不引起世界关注。刚刚以盛大的波斯帝国2500周年庆典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巴列维国王,丝毫不掩饰伊朗核计划的真实目标,于1974年6月在巴黎对媒体公开表示伊朗的目的就是要制造核武器。当年年底,伊朗同西德联合电力公司签署了在布什尔建设两座总价值为50亿美元的核反应堆协议,伊朗核项目年度预算也从3000万美元增加到10亿美元。1977年5月,法国也同意为伊朗建设两座90万千瓦的核反应堆。
1979年4月伊朗新体制建立之时,布什尔的两座核反应堆已完成过半,其中一座完成了85%。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布什尔工程被迫中断,但伊朗的努力从未停止。尽管伊朗总理曾在1981年2月表示“核电站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核开发应该限制在研究领域”。但从1984年起,伊朗核计划的恢复步伐加快,大量留学生被派出学习,并在伊斯法罕建立了新的核设施。由于德国坚持在两伊战争结束后方能继续执行协议,有关伊朗开始向中国、巴基斯坦、阿根廷和瑞士等国寻求技术援助的报道随之频繁出现。据西方媒体最新披露的消息,早在两伊战争最艰苦的鏖战阶段,即1986年,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的专机就从巴基斯坦秘密运来了用于铀浓缩的离心机样机与制造核弹头和运载导弹的设计图纸。显而易见,战争使得伊朗更深层次地意识到了建立核威慑的必要。
1992年9月,伊朗同中国签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中国领导人表示:如果伊朗能够“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有关核查和监督的规定,接受中方有关原则,中国愿意考虑向伊朗提供核电站设备”。次年2月,双方达成了建设两座30万千瓦核电站的意向合同。孰料来自中国的核技术显然不能满足伊朗的全部需求,未及中国同伊朗的核电站建设商业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伊朗便于1995年1月同俄罗斯签署了100万千瓦核电站的建设合同,紧接着又在同年4月同俄罗斯签署了开发铀矿资源和建造铀浓缩设施的协议。
处于战后经济恢复期的伊朗在发展核能力方面如此投入,引起了美国的警觉。1995年5月1日 ,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发表声明说:“我们知道,自80年代中期以来,伊朗已建立了组织机构,负责获取和发展核武器”,“从其组织、计划、采购和隐蔽活动来看,伊朗正按照目前正在谋求核能力的几乎所有国家所采取的典型路线发展核武器”。一周后,克林顿总统正式签署了断绝美伊贸易和投资的行政命令,严禁美国石油公司同伊朗进行任何石油贸易,以迫使伊朗放弃拥核尝试。
新形势下,俄罗斯取消了为伊朗建设铀浓缩设施的计划,中国则停止了同伊朗的核技术合作。而伊朗在得到俄罗斯继续建设核电站承诺的同时,抓紧自行发展铀浓缩技术,秘密建造相关的核燃料循环设施,并取得了显着进展。
美国认为伊朗开发铀浓缩技术是伊朗核武器计划的组成部分,因为伊朗一旦建成了铀浓缩设施,就能在任何时间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迅速生产出武器级浓缩铀,而伊朗在巨大的压力和一连串制裁决议面前,丝毫没有表现出放弃既定核计划的意图,对抗在所难免。
对于自己的核计划,伊朗政府一贯否认有制造核武器的意图,再三重申是为了发电和满足医疗与农业所需。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并不支持伊朗的表白,2009年11月伊朗秘密建立新的铀浓缩设施的消息传出后,伊朗的处境进一步孤立。2010年2月19日,西方媒体广泛报道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即将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指责伊朗正在秘密研发核弹头的消息。该机构新任总干事明白相告,“我们获取的情报显示,伊朗过去或眼下都在秘密研发用于导弹的核爆炸装置”,他还证实了关于伊朗生产纯度为20%浓缩铀的说法。
从伊朗的角度来看,放弃和退缩意味着彻底失败。因为以往半个世纪,这个国家为成为核大国而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除了受到周边国家和西方的高度警觉这一巨大的政治代价,为开发核技术与建立核设施所投入的巨额费用严重拖累了石油工业的复苏。由于战争摧残和设备老化,伊朗石油工业日渐萎缩,原油日产量从革命前的600万桶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80万桶,而国内一半以上的汽油和柴油竟然需要进口。据西方专家判断,如不及时扭转这样的局面,不出10年,伊朗将不再是一个石油输出国。考虑到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占伊朗外汇总收入的80%,政府预算的60%也来自石油收入,这样的前景是不堪设想的。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伊朗能退缩么?即便退缩,已经付出的高昂代价能都得到补偿么?即便退缩可以换来美国对伊朗体制的认同,体制安全可以得到保证,但谁能补偿数千亿美元的巨额损失和20年的发展机遇期?
根据安理会以往的3个制裁决议(第1737、1747和1803号决议),伊朗的核技术与中远程导弹开发及生产部门、相关负责人和革命卫队将领都在制裁名单之上,相关材料进口渠道和资金往来都被冻结,甚至重型常规武器的进口也被禁止,接下来的制裁又会是什么?新的制裁能保证伊朗民众的日常生活不受到影响么?
从中东的宗教和民族关系看伊朗核危机的发展前景
对于伊朗核问题的实质,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坚持维护核不扩散体系的问题,一旦伊朗拥有核威慑力,核不扩散体系势必会进一步被打破,核安全势必难保;
也有人说是伊朗同西方国家关系问题,特别是美国和伊朗的关系问题,只要美国承认伊朗现行体制,双边关系正常化,伊朗不再为国家安全担忧,自然就没有坚持发展核威慑力的必要了;而伊朗的公开言论则认为,他们是在合法行使本国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外界无权干涉伊朗的这一合法权利。实际上,对于伊朗核问题的思考,不仅要避免单一视角,也要避免冷战思维,更多的思考似乎应该集中在现行国际行为准则和中东的宗教与民族关系上。
现行国际行为准则在这一问题的体现就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必须得到尊重,同时尽量避免军事解决。可以说,这两项的前者是解决伊朗核危机应该坚持的底线,后者则在一定程度是愿望的表达。历史告诉我们,国际争端的政治解决和军事解决的选择是难以确定的。仅就冷战结束后海湾地区发生的三次战争而言,无论是1990年萨达姆入侵科威特、1991年联合国授权的多国部队解放科威特,还是2003年美国主导的联军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事先都存在政治解决的可能,但最终都是诉诸武力。因此,伊朗核危机也存在着最终以武力解决的可能。
从中东的宗教和民族关系来看,问题似乎更加沉重。中东的历史一向是各种文明交融和冲突的历史,中东的土地一向是各种宗教和民族冲突的舞台。中东主要民族关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新的冲突就会席卷整个地区,直至形成新的平衡。
冷战期间,在美国和苏联的干预下,阿拉伯、波斯、突厥和犹太这中东四大主体民族各有各的后台,尽管冲突不断,但基本维持了该地区的势力平衡。
美苏冷战在中东地区最早决出胜负。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在美国主导下实现了和平,标志着苏联的失败和美国的胜利。但与此同时,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将不仅将伊朗转变为美国的敌人,还通过什叶派的革命输出将逊尼派的阿拉伯国家赶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引发了萨达姆领导的伊拉克在阿拉伯国家和西方支持下发动对伊朗的战争。这场战争是中东势力平衡被打破的必然结果,也是逊尼派的阿拉伯人和什叶派的波斯人之间的一场新的血腥较量。
两伊战争基本上打了个平手,后果是两败俱伤。战后萨达姆的错误政策不仅导致自己亡党亡国,还给伊朗的崛起制造了绝好的机会。历史上的伊朗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国,今天的希腊、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地区都在2500年前波斯帝国的疆域之内。伊朗的崛起,特别是拥有核威慑力的伊朗的崛起,势必会对中东新的势力均衡带来巨大的变数,引发难以遏制的核竞争。
以色列是目前中东唯一拥有核威慑力的国家,也是被伊朗视为死敌的国家。对于伊朗的“核崛起”,以色列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在同整个阿拉伯世界实现和解之前,以色列弃核与中东无核化进程是难以启动的。
对于伊朗的“核崛起”,阿拉伯国家也绝对不会接受。只有土耳其静观事态发展,因为伊朗的核突破不仅意味着波斯帝国有了复苏的希望,也意味着曾经统治了整个阿拉伯世界4个世纪之久的突厥人合理启动核突破的可能。
但今天的伊朗毕竟同2500年前的波斯帝国有着本质的不同。自从波斯帝国在1300多年前臣服于阿拉伯人并皈依了伊斯兰教之后,波斯人同阿拉伯人的冲突不仅是中东主体民族之间的生存空间冲突,也具备了伊斯兰教教派冲突的鲜明特征,阿拉伯人是绝对不会面对可能拥有核威慑力的伊朗而无动于衷的。
显然,除了国际行为准则以外,伊朗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国际行为准则未能阻止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时拥核,但在犹太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共同压力面前,伊朗和平拥有核威慑力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果伊朗在多重压力面前拒不妥协,势必给外部势力的军事介入制造口实,而外部势力的军事介入完全有可能打断伊朗崛起的进程。
这就是核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这个角度看,伊朗核问题的实质是伊朗如何确定自己的国家地位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在伊朗手里。
㈥ 伊朗有核武器吗
伊朗究竟有没有核武器,世人不清楚,伊朗的话不能相信,一阵子说有,一阵子说没有,美国的话也不相信,伊拉克没有他都给收拾了,借口是伊朗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印度明明有核武器却还要支持印度玩下去。可以说外界报道出来的相信度很小,只能凭借自己去分析了。
如果说伊朗有核武器的话,那么美国比他清楚,美国的特工和卫星不是白花钱的,毕竟伊朗搞核武器的年代也不短了,而究竟有没有,谁都不知道。一般国家宣布有核武器的时候都是在实验成功之后才宣布,而伊朗则是个例外,他究竟成功与否没人知道,他没有试爆,所以就退一个档次,他拥有制造的能力。毕竟俄罗斯还在背后挺的伊朗了,在前一短时期的美俄导弹危机当中,俄罗斯把伊朗都给卖了,可是却并没有对伊朗和俄罗斯的国家关系造成不好的影响,很可能就有这个因素,因为伊朗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核武器,美国不能给他,俄罗斯却能给,虽然有些地下行动,但是俄罗斯的确在伊朗的核试验研究上给予了帮助,要不伊朗不会这么急的就宣布有核武器。这点类似于当初的斯大林,当初斯大林所领导的国家在核武器方面落后于美国,却要超越于是对世人下了保证,结果在他的预期内完成,这是大国的自信。而内贾德亦是如此,虽然没有什么具体的证据说明他有,可是世人却偏向他有了,以伊朗的能力是能够造出的。其实核武器和其他武器不一样,对国产化要求不高,尤其是技术上,能用就行。而布什的讲话也证明了我的这点推测,布什并没有直接对伊朗是否有核武器而有任何说辞,只是说了伊朗有核武器后造成的威胁,可以说这点上展示了美国外交的老道。虽然两国领导人说出来的不一定值得相信,可是所隐藏的却是应当充分考虑的,那就是,伊朗已经有了制造的能力了,无论是布什,还是内贾德都想说的是这个意思。还有一点就是,美国曾和以色列商量动用以色列的空军对伊朗的核设施实行打击。直接证实我的推测,要有打击就完了,要是在可操作阶段内,才会商量,要是有了,直接就打了。可以说伊朗是一个准核武器国家,这点形容应该更为的恰当。
可以说核话题一直是世界所关注的焦点,而在美国控制范围下的,美国允许;在美国可操作范围内的,美国默许;而要是两个都不是的,美国就只能动用十八般兵器了。现在看来,美国大肆报道伊朗有了核武器,无非是在给“伊朗威胁论”添加笔墨,而伊朗大肆宣扬的目的则和美国不一样,伊朗不傻,不会往美国早就布好的套子里钻,而他这的做的想法就要比美国的多了,我就一一说明。
1.回报俄罗斯
在伊朗搞武器阶段,俄罗斯给予了帮助,虽然无法具体得知有什么帮助,但是从美国的那个反应态度就知道了。可以说这也算的上美俄导弹危机当中的一个导火索吧!虽然不是全部的,但是是导火索当中的一部分。都说俄罗斯在经济恢复期,可是俄罗斯的经济恢复不是建立在他的外交强势下,而是建立在能源涨价上,从而获得了外交强势。而伊朗搞核武器无疑就是让中东乱局更乱,这样一来石油涨价是必然,俄罗斯的利润得到了实现,伊朗也就借机给了俄罗斯回报,这也是当初俄罗斯帮助伊朗的原因。
2.强大什叶派
可以说伊朗这样做除了给自己利益的这个基础筹码之外还考虑到了什叶派的地位。什叶派在阿拉伯世界执政的国家就只有伊朗这么一个,而现在的伊拉克则是乱局,如果能让两伊成为什叶派当家做主的国家,伊朗确实下了不少功夫。美国自己都说,在伊拉克的反美武装当中什叶派由伊朗援助,而逊尼派则由沙特援助。虽然真实性是个问题,但是就算是伪造新闻,那也要逼真,可以说真觉得是有的,只是在程度上没有美国的夸大其次罢了。现在的伊拉克为什么乱到美国无法控制?就是因为宗教派别的进入,本来是要平息祸端,结果却给了派别矛盾一个比武场。
3.分化美国帮
伊朗一直在分化美国帮,在对欧盟和美国的态度明显不一样。而分化美国帮的这个想法会随得伊朗核问题而逐步的得到进展,欧洲人和美国人的想法不一样,伊朗核武器打不过去,但是能对欧洲进行边缘化攻击,也可以对美国在中东的盟国打击,这打击比起以前说什么导弹袭击更厉害,都核武器了还能威力小了?就算最弱的核武器,也是日本吃过那两颗原子弹的等级,有了这个底价,不怕不成功。
大家注意一下,伊朗没有实验,外界却都相信,证实了我的推测,已经拥有这个能力了,甚至已经组装完毕了,就差实验了,以前伊朗在导弹和新飞机方面可和这个截然不同,都是做出来了让别人说,可是这次是没有做出来先让别人说,显然就是要看时机。一个有核武器的国家是可怕的,但是有了核武器拿别国做实验品的国家更是可怕的,美国当初不就是拿日本做了实验品吗?很难推测伊朗的实验品是谁,这更是他国畏惧的原因。就和一个有了枪的人一样,在自己家连枪打靶,那在西方那些所谓的民主国家是允许的,要是拿到街上连靶,那就是犯法的,伊朗这招真是高明。没有做就吓了一群人,做出来之后不知道要吓倒多少人。
4.巩固内贾德
内贾德上来以后,和美国的关系愈发的激烈,甚至都传言要开战了。虽然许多国家对内贾德赞赏有佳,敢于和美国叫板,但是受苦的永远是人民。伊朗国内都实行汽油分配了,一个产油大国都这的做,真是让人痛心。而国内的反对人士对内贾德也是不满意,这样做获取的外交本钱足以平息国内的不满之声。而这样做无形当中也巩固了内贾德的执政地位,毕竟在宗教国家宗教是凌驾于任何之上的,获得宗教领袖的认可,那才是执政的保障。
大致分析如此,只是先说了些很肤浅的东西,而就伊朗核武器问题远远不止如此,我是有猜测的,但是缺乏证据,需要在新的事件当中提炼我的证据,伊朗再次把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自己身上,利多弊多,只能在随后的外交动向当中找答案了。
㈦ 浼婃湕鎶闇叉牳绉戝﹀堕伃𨱌楁潃镟村氱粏鑺(鎻闇茶鍑昏呰韩浠藉拰浣沧堟坠娈)
浼婃湕鏂归溃阃忛湶浜嗘牳绉戝﹀舵硶璧閲屾墡寰烽伃𨱌楁潃镄勬洿澶氱粏鑺傦纴鎻绀轰简琚鍑昏呯殑韬浠藉拰浣沧堟坠娈点
1. 琚鍑昏呰韩浠
浼婃湕褰揿眬鎸囧嚭锛岃鍑昏呭睘浜庝竴涓鐢变互镩插垪鍜岀编锲藉悎浣灭粍鎴愮殑鎭愭栫粍缁囥傝ョ粍缁囧悕涓衡滀互镩插垪锲藉畨缁勭粐钬濓纴鍦ㄤ纷链楀冨唴宸茬桦瘑娲诲姩澶氩勾銆备纷链楁柟闱㈠0绉帮纴浠栦滑宸茬粡鎼滈泦鍒板厖鍒呜瘉鎹锛岃瘉鏄庤ョ粍缁囦笌娉曡但閲屾墡寰风殑𨱌楁潃浜嬩欢鐩存帴鐩稿叧銆
2. 浣沧堟坠娈
浼婃湕鏂归溃璇︾粏鎻忚堪浜呜鍑昏呯殑浣沧堟坠娈点傛嵁阃忛湶锛岃鍑昏呭埄鐢ㄤ竴杈呜嚜锷ㄩ┚椹剁殑鍗¤溅锛屽崱杞﹂《閮ㄥ畨瑁呬简涓鍙版満鍣ㄤ汉锛屾満鍣ㄤ汉鎼哄甫镣稿脊銆傝鍑昏呴氲繃阆ユ带鍣ㄦ搷鎺у崱杞﹀拰链哄櫒浜猴纴杩灭▼寮旷垎镣稿脊锛屽艰嚧娉曡但閲屾墡寰蜂笉骞搁亣闅俱
3. 镎崭綔姝ラ
- 琚鍑昏呴栧厛镎嶆带镊锷ㄩ┚椹跺崱杞︼纴鍦ㄥ崱杞︿笂瀹夎呮満鍣ㄤ汉骞惰呰浇镣稿脊銆
- 铹跺悗锛屼粬浠浣跨敤阆ユ带鍣ㄦ带鍒跺崱杞﹀拰链哄櫒浜恒
- 琚鍑昏呭皢鍗¤溅寮曞艰呖娉曡但閲屾墡寰锋墍鍦ㄧ殑杞﹂槦闄勮繎锛屽苟阃氲繃阆ユ带鍣ㄦ寚鎸ユ満鍣ㄤ汉寮旷垎镣稿脊銆
- 链缁堬纴娉曡但閲屾墡寰峰湪鐖嗙偢涓涓х敓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