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伊朗导弹基地都被以色列炸毁,为何伊朗没有进行疯狂报复
叙利亚内战从一开始就不是叙利亚内部武装之间的战斗,各个国家的势力都牵扯其中,而伊朗和以色列无疑都是这场战争的深度介入方。从战争的中期开始,以色列就加强了对叙利亚的伊朗力量的攻击力度,按照以色列官员自己的话讲,就是针对叙利亚境内伊朗目标的空袭几乎每天都有。
尽管以色列不断的打击叙利亚境内的伊朗力量,却罕见有伊朗对以色列发动反击的消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可以如此认为,如果真的是到了最后关头的话,在叙利亚的伊朗导弹部队一定会对以色列发起猛烈的反击。只不过现在伊朗还在继续构筑自己的什叶派之弧,并没有必要现在就和以色列撕破脸皮。现在的伊朗不反击以色列,实际上是一种韬光养晦策略。
② 伊朗是敢于正面刚美国的强硬的国家,为何经常被以色列轰炸却不反击
以色列的背后有美国的支撑,并且以色列的武器比伊朗的先进很多。如果伊朗对以色列进行打击,以色列很有可能会选择使用核武器,这样的话是伊朗无法承受的后果。虽然伊朗敢正面硬杠美国,但是以色列作为他周边国家他没有办法全力回击,因为伊朗现在的军事实力没办法跟以色列相抗衡。
从以色列空袭伊朗基地的时候来看,以色列想是把伊朗的防空系统抢先摧毁,伊朗基地一下子就全线崩溃。最关键的原因是伊朗根本就不是以色列的对手,要知道伊朗全盛状态打不过以色列了。
加上伊朗的核武器属于研发状态,可是以色列已经储存了近200枚随时可用的核弹头。就是说要是伊朗有啥不乖的行为,以色列就可以对伊朗进行饱和导弹打击,加上伊朗担心以色列最后会选择玉石俱焚,这是伊朗目前无法承受的后果了。
③ 特朗普为什么要下令杀伊朗将军苏莱曼尼
苏莱曼尼自己也是伊朗特种部队的头,是搞谍战的高手,他去伊拉克也是指挥反美武装部队对美国进行袭击,没想到他自己的行踪早就被以色列摩萨德和美国中情局的人了如指掌,经川普批准下令,美军立即用MQ9收割者无人机发射的二枚地狱火导弹给精确斩首了,被炸碎了!为什么要发射两枚导弹呢?就是保证他绝对没有生还的可能!这件事和俄罗斯战机发射导弹炸死车臣匪首杜达耶夫人如出一辙!这场暗战还是中央情报局和摩萨德技高一筹!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④ 伊朗遭暗杀核科学家葬礼仪式举行,该事件的后续发展会如何进行
就在前期是伊朗的一名核武器科学家遭到了自杀式袭击的暗杀。关于这个事件我在刚才的问题中也做了回答,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那么关于这个事件的后续发展会怎么样进行,我会通过以下几点作出解答。
一、这一次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在前几日录的时候,伊朗的一名核武器科学家遭到了暗杀,而且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据资料显示,当时这名核武器科学家在返回自己的私家汽车的时候,遭遇了自杀式袭击的炸弹。随后有5名嫌疑人员对该车辆进行扫射,造成了多人伤亡的局面,这位科学家随后被送到医院,但在不久之后被宣布抢救无效死亡。随后伊朗方面便把此次事件的矛头指向中东的另外一个国家以色列。伊朗方面认为此次暗杀事件和伊朗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认为此次事件是伊朗方面所支持的。
⑤ 奇闻!旅长的军衔居然高于国防部长,伊朗的最高军衔为何只有少将
这几天,整个伊朗都沉浸在无比悲痛的气氛之中,原因是在今年1月3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辖的圣城旅旅长苏莱曼尼在乘坐一辆轿车时被美国的精确制导炸弹炸死。
所以这个人被美国炸死了,伊朗人该有多愤怒你知道了吧。
⑥ 两伊战争中,伊朗军队是如何采用摩托车作为反坦克武器的
我国古代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兄弟俩因夺田产、家财、王位而互相残杀的,在历史上的确不胜枚举。
伊拉克装甲部队对伊朗这支出没无常的摩托车轻骑队很伤脑筋,不得不把对付摩托车队的袭击和有关注意事项写在各级指挥员的作战日记里,下达在各项作战命令中。
⑦ 哪几次战争用的是“飞毛腿”B导弹
“飞毛腿”B是苏联1965年装备部队的陆基机动弹道导弹,属第二代地地战术导弹。导弹长11.16米,弹头常规装药时重1000千克,核装药时为1万吨至100万吨TNT当量,射程80-300千米,命中精度300米,从瞄准到发射为7分钟,采用惯性制导,发射方式为车载地面发射。它的飞行程序预先在弹上装定,导弹发射后,由弹上惯导系统按预编程序控制导弹飞行。1973年第4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和叙利亚第1次使用了苏制“蛙”7和“飞毛腿”B导弹,发射28枚便摧毁了以色列一个拥有上百辆坦克的装甲旅。“飞毛腿”B第1次受到各国重视。两伊战争期间,1982年10月27日,伊拉克向伊朗边境城市迪斯孚尔城发射了第1枚“飞毛腿”B导弹,炸死21人,炸伤100人。12月29日,又向该城发射了两枚,造成更大的伤亡。1985年3月12-14日,伊朗向巴格达发射导弹进行报复。萨达姆侯赛因决定再度用“飞毛腿”B袭击伊朗首都德黑兰。但这种导弹射程仅300千米,而距德黑兰有500多千米。为了让“飞毛腿”达到500千米射程的水平,决定改装“飞毛腿”B导弹,将战斗部装药1000千克减1135千克,加大推力。1987年改装完成,最大射程达650千米。萨达姆用自己的姓将其命名为“侯赛因”导弹。1988年2月29日,7枚“侯赛因”导弹全部落入德黑兰市区,52天中共发射了189枚,135枚落入市区。此后再度改造,以攻击以色列各大中城市。还用“飞毛腿”B做母型,把1000千克战斗部减为250千克,加长发动机并多装燃料,改装出射程达900千米的“阿巴斯”导弹。1991年历时42天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向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海法,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宰赫兰、达兰和巴林3国6市发射了近80枚“飞毛腿”B改进型的“侯赛因”和“阿巴斯”地地战术弹道导弹,使世界大为震惊。
⑧ 英苏入侵伊朗的战争过程
在英苏联合入侵伊朗的前夕,伊朗陆军规模约为12万人,分为两个配备105毫米斯科达火炮的皇家近卫师(均驻扎在德黑兰),九个普通师(分别驻扎在全国六个军区,其中五个师在北方防备苏联,四个师在南方防备英国),五个宪兵旅,以及一个独立的机械化旅(装备捷克制造的AH-IV和TNH坦克,若干英制1921型罗尔斯·罗伊斯装甲车以及美制TK-6装甲车)。伊朗皇家空军拥有大约400架飞机,编为八个大队。伊朗海军在里海中有两艘炮艇、五艘鱼雷艇、一艘武装拖船和一艘武装游艇,在波斯湾有二艘意大利建造的炮舰,四艘炮艇,三艘鱼雷艇和一艘拖船。英军的入侵部队包括第8和第10印度师,第2印度装甲旅,第9装甲旅和第21印度步兵旅。苏军则从外高加索和中亚军区的第44、47和第53军中抽调了入侵部队。
1941年8月25日凌晨零点,由诺维科夫将军指挥的一支约2000人的苏军摩托化部队在阿塞拜疆南部纳希契万地区渡过阿拉斯河,进入伊朗境内,很快占领了马库(Maku)和霍伊(Khoi),随后经大不里士向东进军。东边500公里外,另一支2000人的苏军纵队沿着里海南岸向东进军,占领了恩泽里港和拉什特,并逼近加兹温城,不久在那里与第一路军会合。第三路苏军1000人在沙赫港登岸陆,攻占戈尔甘和呼罗珊省北部,随后推进至铁路枢纽塞姆南和沙赫鲁清前行德。为了恐吓伊朗军队和平民,令其放弃抵抗,苏军飞机在入侵当天轰炸了大不里士、拉什特、加兹温和雷扎耶,次日轰炸了德黑兰郊区。两天的空袭一共炸死83名伊朗平民和12名军人。面对苏联的突然进攻,毫无准备的伊朗军队大部分在军营里被缴了械。校级以上的军官和情报官员被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军官甄别出来,一些人被带到巴库审问,此后下落不明。一些伊朗军人趁夜色掩护逃出军营,跑到附近民居中躲藏。一些对德黑兰统治不满的地方部落则趁机揭竿而起,在苏联卵翼下控制了北方山区。在北方战线没有发生海上战斗,不过苏军在沙赫港登陆时,里海区舰队的舰艇之间曾发生误击。
在卡仑河口附近的沙普赫尔港(纵贯伊朗铁路的起点),一支搭载登陆部队的英澳联合舰队在8月25日凌晨4时08分悄悄驶入港口。这支小舰队包括“亚拉”号炮舰(HMAS Yarra)、“法茅斯”号护卫舰(HMS Falmouth”)、“卡宁布拉”号辅助巡洋舰(HMAS Kanimbla)、1艘炮艇、2艘武装游艇和2艘武装的内河客船。见港内敌舰毫无防备,舰队指挥官哈林顿准将下令突然开火。“亚拉”号一炮击中伊朗海军最大的军舰——“虎”号(Babr)炮舰,将其重创。“亚拉”号随后进入卡仑河航道,用舰上的3磅炮和机枪扫射其余的伊朗炮艇,对方水兵纷纷跳河逃命。到凌晨5时30分,英澳舰队上搭载的印度陆军士兵全部登陆完毕,占领了港口。在沙普赫尔港还停泊着5艘德国货船和3艘意大利货船,虽然这些船始终处于两艘伊朗军舰的监视之下,但是它们的存在始终使英国感到不安,担心其船员利用可乘之机在阿拉伯河中将船炸沉,以堵塞阿巴丹大型炼油厂船坞的唯一入口。当盟国舰队开入沙普赫尔港时,两艘德国船的船员便开始炸船。其中一艘在爆炸前被登船的澳大利亚士兵控制住,另外一艘德国商船“霍亨菲尔”号(SS Hohenfel)的船员成功地引爆了船内的炸药,但是炸船的位置选择不当,因此未能阻塞河道。沙普赫尔港内其余的轴心国货船全都被俘。在阿巴丹港,英国海军“肖汉”号炮舰(HMS Shoreham)击沉了“虎”号的姐妹舰“豹”号(Palang)炮舰,港内的其他伊朗军舰不是被击毁,就是被俘。“亚拉”号和“卡宁布拉”号随后前往霍尔木兹海峡口的阿巴斯港,在那里击毁并捕获了意大利商船“希尔达”号。8月25日白天,英国皇家空军的一队“布仑海姆”轻型轰炸机奇袭了阿瓦士机场,停在那里的伊朗飞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地面上。接着,8000多名英印士兵乘船沿卡仑河北上,在一天的激战之后占领了阿瓦士。另一路英军从伊拉克的哈纳根出发,在25日凌晨4时越过边界,在克尔曼沙赫附近遭到伊朗军队的坚决抵抗,4天后才占领克尔曼沙赫油田。伊朗南部的各个空军基地被英军一扫而光,空军官兵被遣散回家,伊朗空军的飞机则被英军士兵拆毁。在巨大的杜珊·塔佩空军基地,英军接收了那里的沙阿兹飞机组装厂,15架刚从美国运来的、崭新的寇蒂斯“霍克”战斗机(其中5架还没拆箱)被英国人没收,运到了印度。
在德黑兰,礼萨国王在8月25日凌晨从曼苏尔首相那里得知英苏军队入侵的消息,他迅即向苏联大使和英国公使表示准备答应两国政府的要求。然而英苏使节的答复却是,两国的军队将继续向前挺进。8月27日,曼苏尔首相被国王免职,新首相下令伊朗武装部队停止抵抗。8月30日,英苏大使要求伊朗军队全面停止抵抗,将除外交人员之外的全体德国侨民一律驱逐出境,伊朗为盟国取道其领土运输军火武器和战争物资提供方便。8月31日,英苏两国要求伊朗将德国侨民转交苏军和英军处置。9月9日,伊朗新首相取得议会的同意,答应了盟国的条件。然而第二天英国和苏联再度向伊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伊朗在48小时内必须关闭德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使馆,交出德国侨民,否则盟军将全面占领伊朗。
⑨ 1980年两伊战争带来了什么
1980年9月22日,长达八年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共造成53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千亿美元。这场战争使用了包括化学武器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现代化武器,而且运用了极原始极残酷的人海战术,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拼国力、拼人力的拉锯消耗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罕见。
1980年9月10日,美国中央情报局:9月9日,伊拉克大批军队开始向伊朗边境集结;伊拉克谍报人员自8月起在伊朗境内的活动更加频繁。另据可靠情报:伊拉克外交部在同其他海湾国家频繁地往来,并达成了一项旨在针对伊朗的秘密协议。这个时刻关注着自己在海湾地区利益的超级大国已于这些迹象中嗅到了浓烈的火药味。
早在8月,海湾国家首脑就已清楚地知道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将很快在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点燃,那份新近达成的《海湾国家反伊朗秘密协议》已将这一情况通告了他们,并且这场秘密的交易使他们成了伊拉克的盟友。打垮这个波斯人聚集的国家成了海湾各阿拉伯国家共同的愿望。
战争的帷幕拉开了,两国人民的鲜血将随同浓烈而令人窒息的战火燃烧起来,灾难和着弥漫的大雾笼罩着两伊。谁曾预想到,9月22日这噩梦般的一天使两伊人民陷入持续八年的苦难中。
据统计,激战了八年的两伊战争,双方死亡约60多万人,伤95万人,伤亡总数相当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四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2倍。
双方共损失飞机400余架,坦克3500辆,火炮2700门,舰艇31艘。双方被袭击的船只近500艘。
由战争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部经济损失的5倍。
这一系列数字性的罗列也许还很难使人触及到两伊战争给两伊人民乃至世界带来的灾难。
两伊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持久和最残忍的地区冲突。遭受轰炸地区的灾民多达300多万。仅伊朗首都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在这次战争中,使用了除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以外的几乎各式现代化武器,其中包括使用了火焰喷射器和化学武器。
八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拉克元气大伤,产油设备遭到破坏,海上油路中断,石油产量锐减,石油收入不及战争前的1%。战争使得伊拉克债台高筑,据西方观察家估计外债约800—1000亿美元之间,资金的缺乏使国家财政和国民生活均处于艰难状态。一向缺少劳动力的伊拉克开始出现失业,通货膨胀率达每年40%。
在伊朗,仅首都德黑兰在八年战争中,全市遭受导弹133枚,死1700人,伤8500人。伊朗一军方人士告诉前去采访的记者:一个导弹,一个“化弹”(化学武器),成了战争后伊朗的致命伤。导弹动摇了民意,化弹涣散了军心。1988年初夏,伊拉克为迫使伊朗接受停火,在战场上大量使用化学武器,到处施放“化弹”,毒烟弥漫,天空都变了颜色,无数士兵中毒后失明、聋哑,就连死状也让人惨不忍睹,火焰喷射器将人燃成了一团蜷曲的焦灰。
伊朗在八年战争中死亡达40万人。失去亲人的家庭比比皆是,大街小巷挂着许许多多在前线阵亡的官兵的照片。
由于战争耗资巨大,伊朗国家货币里亚尔越来越不值钱,它同美元的自由比值由原来的175∶11落到1500∶1。
石油生产是伊拉克和伊朗两国的主要经济支柱,占两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石油出口占国家外汇收入的95%,粮食则有一半靠进口。由于双方不停的袭油战、袭城战,石油的出口减少了近70%,石油设施遭到极大程度的破坏,一切都有待重建,许多工厂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由于战事,可耕作的土地大量荒芜,加之债台高筑,各种生活用品奇缺。
战争期间,双方不断扩充军备,八年的消耗战使得两国国民经济几乎崩溃,仅伊拉克战前外汇储备有300多亿美元,战后外债高达1000亿美元。
再看看两伊战争给世界经济带来的灾难,据美国《时代》周刊提供的数字表明:日本从海湾地区进口石油占其国内石油消费量的64%,法国35%,美国21%,意大利32%,英国14%,德国15%。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发展与海湾地区的石油供应和油价波动紧密相关。
自战争开始后,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特别是双方展开袭油后。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美国中质原油每桶上涨近3美元;在欧洲现货市场,原油每桶上涨近5美元。涨幅最高时,一周每桶油价就上涨了3.5至9美元。
石油的涨价使许多国家的炼油厂开工不足,不得不解雇工人。特别是那些经济上严重依赖石油的国家,会因此而放慢经济的增长速度,并带来大量的工人失业。美国一些报刊曾发表评论说,如果袭油战再继续下去,战争再拖下去,纽约夜晚的灯火将不会那么明亮,“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会变得暗淡无光。
另外,大量被炸油轮的油流入海湾造成严重污染,对海湾水域中丰富的“原料工厂”,即浮游植物的生产带来打击。浮游植物是细微的漂浮植物,它们构成了整个海洋生物链的基础。由于大片浮油覆盖水面,阳光不能穿透水层,浮游植物就无法生存下去,从而威胁着海洋生物链。这将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并影响海湾沿岸国家居民的饮水。
两伊战争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广泛而严重的。毫无疑问,这场地区性冲突给两国自身和世界带来的灾难在有形的之后尚隐着许多无形的、无法估计的灾难。
1988年持续八年的两伊战争结束了,没有胜者,一场演绎了八年的灾难结束了。
二十世纪这短短的一百年间,世界各地就发生了大大小小三百多次战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范围内每天都有枪炮声,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一次接一次的灾难,人类拿着自己发明的枪炮屠杀自己。一部分人野性的勃发,将无数无辜的人们推入战火的凄楚之中,生命在战争中枯萎了。人类的天性是向往美好的,进入新世纪之际,人类应该回顾一下二十世纪这个灾难重重的时代,丢弃战争、暴力这种已陈旧、腐朽而狭隘的人类垃圾,共同创建和平,步入一个充满博爱、宽容的大同世界。